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抓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抓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發布時間:2021-11-30 11:42:34

Ⅰ 如何構建美麗鄉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間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學校、醫院、文化站、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郵電、農田水利、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差距。健全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與財政收入增長同步增長,讓鄉村產業強起來、設施多起來、環境好起來,讓農民和城鎮居民一樣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強化規劃引領,推動一村一個規劃。要根據鄉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農民實際需要等要素,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尊重自然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細化生產、生活、服務等功能區塊的定位,合理安排村莊的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注重空間布局、建築形式、田園風貌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在美麗鄉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麗鄉村的差異化上找出路,加強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的無縫銜接,確保一村一個規劃能落地、可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嚴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導節約集約,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要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發展理念,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減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費。引導鄉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聚,向農民推薦節地建築戶型,實現鄉村住宅用地集約化;引導村辦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聚,減少佔用非農建設用地數量,實現鄉村非農建設用地集約化,挖掘鄉村節約集約用地的潛力。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切實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嚴格禁止亂占濫用耕地行為,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4、傾聽農民心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和圖片展、宣傳欄、宣傳標語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讓家家戶戶切身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實惠,主動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美麗鄉村規劃要由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美麗鄉村規劃變成農民的美麗鄉村建設願望。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和積極吸收農民的意見,讓農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決策、自己建設、自己管理,推動美麗鄉村規劃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按照規劃實施,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5、尊重農民意願,推進特色民居建設。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護、挖掘和傳承鄉村的自然、歷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資源和優秀傳統建築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尊重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全面落實節地、節材、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切實改變鄉村民居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設模式,確保鄉村特色民居數量穩步增長、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和建設質量穩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見新村、建新村不見新貌的怪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6、夯實產業支撐,穩步提高農民收入。要創新現代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發展精準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精深加工農業,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經濟協會、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把農民組織帶動起來,引導農民依託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新興服務業,提升服務水平和檔次,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吃住行游購娛,促進農民增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鄉村的產業開發和項目經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做強鄉村的產業,增強農民增收後勁。
7、加強村莊整治,提高生活環境質量。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大力開展綠化造林活動,重點抓好交通沿線、河道溝渠、村莊庭院和房前屋後的綠化美化。實施鄉村生產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點開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主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點、中轉站、無害化處理場等設施建設,加快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建設,利用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實現畜禽養殖污染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嚴格落實保護生態的法律法規,加強鄉村水域保護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質量。
8、培育文明風尚,提升鄉村文化內涵。要加大對地域風情、傳統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古民居、古農具、古樹木等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力度,豐富鄉村的文化內涵。針對新型農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不同群體,開展喜聞樂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廣大村民在家門口有演出看、有電影看、有廣播聽、有電視看、有書讀、有報讀、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內文體活動、有籃球、排球等室外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倡導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堅決遏制鄉村賭博迷信之風,營造文明和諧的生活氛圍。
9、創新社會管理,維護鄉村和諧穩定。要推進鄉村網格化社會管理,配備專職網格員和網格協管員,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制,由過去浮在面上變為沉到下面、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服務,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有需求及時服務,實現鄉村社會管理人性化、精細化、信息化。建立鄉村多元化調處機制,整合綜治、司法、信訪、治保等基層工作力量,加大調處力度,及時化解影響鄉村社會穩定的各種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採取法律講座、以案說法、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幫扶管理,提高美麗鄉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綜合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規范鄉鎮機構設置,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理順部門責權關系,引導農民參與鄉鎮的決策、管理和監督,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財政收支管理,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提高鄉鎮的財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提高村幹部報酬待遇,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總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經驗,完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增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強化財政獎補資金項目管理,進一步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Ⅱ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什麼意思

內容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內、公共衛生服容務、養老幼托服務、環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務等子體系。本文對完善這些子體系分別提出建議,以拓展農村公共服務功能,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Ⅲ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農村葯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路。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
(七)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完善處置預案,加強專業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災害處置能力和農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准和責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對口支援,發動群眾,加快受災農戶住房重建,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
(八)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廣大幹部要進村入戶做好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政法工作,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實行群防群治,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黑惡勢力。

Ⅳ 如何加快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舉措,擔負著實現城鄉一體化和促進居村農民市民化的重大使命,然而,它當前的建設方向並不明確,正在實施的建設行動也頗受爭議。本文以城鄉一體化為視角,分析了我國農村社區建設的制度失誤和滕尼斯式社區的「天堂」特性,認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既要去城鄉「二元化」、去「天堂」社區的「天真性」,又要留住傳統農村社區的溫馨,並且還要與城市社區對接,使生活在新型農村社區的居民能分享到與城市市民等值的公共服務,並過上與城市市民一樣的社會生活。 一、問題提出:農村社區建設的路徑選擇與價值旨趣 當下中國農村,村改社區的步伐明顯加快,不僅城市郊區農村因城市空間拓展被改制為社區,一些遠郊農村甚至邊遠農村也在加快村改社區的速度,江蘇、山東等省有近一半的社區為「村改居」社區。這些脫胎於農村村莊的新型社區,正如有論者說的,①其中不少是把村委會牌子換成居委會牌子的「換牌」社區,社區的公共服務和管理、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等與行政村沒有什麼差別。如此,針對廣大農村地區正在推行的村改社區項目或工程,學界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觀點認為,地方政府之所以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中熱衷於村改社區,其動機在於尋土地財政這個「經濟租」;另一種觀點則相反,認為村改社區的方向沒有問題,改制是必要的,且遲早要發生,這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社會管理的內在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主要按照「改造」或「治理」的邏輯方式進行農村社區建設。首先,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和城市郊區農村的社會問題凸顯,於是政府加大了對這些農村的改造力度,努力使其盡快融入城市社會。綜觀近年來有關城中村和郊區農村的改造或建設政策,我們不難發現,政府的主要企圖不是建設,而是通過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等措施,使這些地方脫胎換骨,直至被城市同化。其次,以自然村或行政村為管理單位,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礎上進行自治型農村社區建設。這類農村社區建設主要針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社會施行的村民自治制度不足而進行的,是村莊自覺開展的社區建設活動,如一些地方農村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志願者協會、衛生環境監督站、公益事業服務站、社會互助救濟站、問題活動聯絡站、民間糾紛調解站等,以便於更好地發展農村社區的公益事業、調節農村社區的社會關系、豐富農村社區的服務生活。 以上兩種社區建設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社區建設不具有借鑒意義:自2006年新農村建設以來,我國農村社區建設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少農村,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加快了社區建設速度,如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重慶等省市都開展了以農民向城鎮或集聚社區集中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建設。雖然有一些學者對農民轉移或集中型社區建設提出了質疑,甚至要求中央政府「叫停」地方政府這類建設行為,②但更多學者對這一實踐予以肯定,認為農民集中促使了工業化程度高的村落農民向城鎮或聚集區集中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它符合城鄉一體化引導農民到城鎮或中心社區居住的趨勢要求,「體現了對農村『就地城鎮化』的積極回應和對『村民自治』體制局限性的超越,具有真正的現代色彩,是我們可以預測的未來農村社區建設的理想模式,也是當前中部地區新農村社區建設應該重點推介的模式。」③ 我國城市化已經升級為城鄉一體化,農村社區建設不能仿照城市社區的建設邏輯,冀望把農村社區建成為類似於城市的社區,也不能承繼城鄉二元分化時期的「村治」邏輯,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同於社區治理。由於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發展的「頂級階段」,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強調「城鄉社會的有機融合和整合」,④體現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取向,這既是農村社區建設的價值旨趣,更是農村社區建設的邏輯皈依。 二、追溯失誤:農村社區建設的演進與制度安排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改造了傳統共同體,所不同的是,有的國家先發展工業、建設城市,然後再吸引鄉村人口到城鎮聚集;而另一些國家則採取強制措施,迫使農村共同體的人們離開土地到城市工作,並使其在城市永久性居住。我國近代對鄉村共同體的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權力全面介入鄉村共同體的改造,村莊與社會步入同構狀態。起初,國家權力通過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合作社的形式組織農民經濟合作,企圖改造村莊農民的個體性、自私性,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在此基礎上,國家權力又在農村建立了「政經不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組織,直接從事農村「工、農、兵、商、學」等各項事業。盡管人民公社時期的村莊共同體表現為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但農民的居住、生產、生活的空間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生產隊這個最基礎的管理單位仍為村莊共同體的生產單位和核算單位,血緣共同體或家族共同體並沒有因國家權力介入而瓦解:它仍是一個熟人共同體,其社會資本如信任資本、關系資本等並沒有減少;人民公社的「生活集體化、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的管理模式只是讓村莊原生態共同體轉變為生產集體化、生活集中化的共同體;國家實施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使農民事務日益頹廢,最嚴重的是農村社區的生產生活設施損壞嚴重,有的已失去其基本功能。好在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不長,國家權力安排的村民自治制度為村莊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至此,農村不再是組織化、行政化的集體組織,而又回歸為人們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共同交往,且具有明確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從表面上看,此時的農村社會共同體已經「去行政化」、「去集體化」,好像是擬單位制的隊、社重新回到社區,並且與城市社區相似。但其實不然,國家權力對農村基層的放權讓利沒有賦予農村社會共同體與城市社區同樣的發展權利,農村社區仍延續著二元固化結構前行。其一,國家行政權力上收至鄉鎮,村民獲得了更多的自治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建設農村社區,但除少數經濟發達的農村社區外,大多數農村社區「難做無米之炊」,普遍缺乏建設資金;其二,「三提五統」取消後,農民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但政府並沒有像對待城市社區那樣承擔起建設農村社區的責任,村莊必需的公共產品只得求助於「一事一議」方式解決;其三,國家發展公共事業的重點沒有真正轉移到農村,農村居住環境及其配套設施與城市社區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一些地區繼續擴大。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農村社區建設落後及其公共服務水平低的制度誘因。城鄉二元不平等的制度安排一直影響並制約著農村社區建設:在合作化、人民公社時期,由於國家與社會處於同構狀態,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必須聽從國家制度的歧視性安排,不僅得不到國家的建設資金,反而還要從物質、資金上支持城市建設;改革開放後,雖然農村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國家在農村社區建設上仍延續城鄉二元制度安排,取多予少,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停滯不前,不少地方甚至出現了倒退,這種狀況直至新農村建設開展後才有所轉變。就此而言,國家的城鄉二元化制度安排嚴重阻礙了農村社區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首先要在制度上「去二元化」。唯有制度安排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更有效地推動農村社區建設。 三、新型農村社區:溫馨的「天堂」 1887年,滕尼斯在他的成名作《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中首次提出共同即社區的概念,認為社區就是由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同質人口所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共同體」,人們在這個「共同體」中「與同夥一起,從出生之時起,就休戚與共,同甘共苦。」⑦自此,後人在有關共同體的詮釋中通常把滕尼斯描述的「共同體」喻為「天堂」:它是一個「溫馨圈子」,「在這一『溫馨圈子』內,人們不必證明任何東西,而且無論做了什麼,都可以期待人們的同情與幫助」;⑧人們互相依靠對方,「如果我們跌倒了,其他人會幫助我們重新站立起來」。⑨相對於滕尼斯的「社會」而言,滕尼斯的「天堂」共同體看似十分完美,「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⑩當今中國農村正在大力推進「村改居」和社區建設,其目標是要建構一個新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不過,這個共同體肯定不是滕尼斯的天堂社區。對此,早有學者研究指出,滕尼斯社區已經瓦解且一去不復返。代表性觀點有兩個:一是德魯克的,他認為滕尼斯所看到的共同體,在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中「全都消失了」; 瑏瑡二是鮑曼的,他認為滕尼斯的天堂社區是建立在「單純天真」基礎上的,「一旦單純天真失去了,原來的幸福也就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即「共同體一旦『解體』,它就不能像鳳凰涅槃一樣被再次整合為一體」。 瑏瑢盡管德魯克和鮑曼看待滕尼斯社區的視角不一樣,一個把它的消亡歸因於社會發展,認為社會發展將使「新興社會體」代替「傳統共同體」,另一個把它的消亡視為共同體「天真和原始」的失去,並且認為「再多的汗水,也永遠不會重新打開那扇通往共同體的天真、原始的同一與安寧的大門」, 瑏瑣但他們都認為滕尼斯社區是「天堂」,且已經不存在。 既然滕尼斯社區在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中已經瓦解且「一去不復返」,那麼,處於工業化發展中後期的我國農村社區建設是不能找回「天堂社區」。 之所以如是說,不僅在於滕尼斯社區的那份「天真」、「原始」無法找回,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它並非是讓人羨慕的「天堂」:生活在滕尼斯社區中的人們盡管過著無憂無慮、自得其樂的生活,但這個共同體是封閉保守、循規蹈矩、清貧無欲的,一旦遇到利益的誘惑或「開化」,將在頃刻間分崩離析,並且再也無法修復。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需要辨證地看待滕尼斯社區,不要因為它是「天堂」,就一定要在農村共同體改制中構建一個類似滕尼斯社區的「天堂」;也不要全盤否定滕尼斯社區,畢竟它蘊涵諸多合乎人性需求的、難以割捨的、令人嚮往的「天堂」因素。 鑒於此,今天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雖然不可能找回滕尼斯社區的「天真」,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在社區改制或建設中拋棄「天堂」社區的「溫馨」。城鄉一體化對農村社區建設的影響是廣泛的、深刻的,以單個大型的家庭或氏族為主體型構村落共同體必然要被多異族的新興社會體所取代,傳統的人際關系也必然要被工業時代和後工業時代的人際關系所取代,血緣關系紐帶功能將逐漸式微。盡管如此,但新型農村社區畢竟起源於傳統共同體,它們有著共同的根基,如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還將繼續持久地影響新型農村社區。這正如滕尼斯強調的:「即使這種原初的共同存在、共同生活以及共同工作的狀態已被改變,它依然保留並能更新其精神的形式、政治的形式以及其合作的功能。」 然而可惜的是,我國一些村改社區,包括城中村社區和市郊社區,在其建設過程中,雖然改善了居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但新型社區的高層住宅和防盜系統已經不便於居民串門聊天,不便於居民開展互幫互助活動,尤其是社區內「公共空間越來越少,一些倖存的公共空間的功能也弱化了」,社區正在向城市「陌生化」社區演變, 瑏瑦居民間的關系漸趨生疏、冷漠。對這一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引發的次生現象,社區建設者必須給予足夠重視。誠然,城鄉一體化戰略是賦予了我們改造傳統農村社區和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的使命,但我們不能片面地追求農民集中居住,惟改造和建設是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守住「天堂」社區那份溫馨。 四、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挑戰與取向 (一)面臨挑戰 從近年來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看,我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諸多挑戰。一是國家權力改造了傳統的農村社區,原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網路被打破,沾親帶故的溫情關系讓位於組織化、單位化、制度化的業緣關系,農村社區共同體的凝聚力大大削弱;二是盡管改革開放後農村社區不乏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但這些精英對社區的整合能力不及昔日族長——精英們為贏得社區控制權展開的博弈,不僅影響、削弱了精英們自身力量的發揮,而且還致使農村社區難以形成持久影響力、全心全意為村民服務的權威中心;三是村民的利益表達「碎片化」、「原子化」,村民更多的是以個人身份解決面臨的問題,「即使是在多人面臨類似問題時也很少出現一個有效的組織框架來解決此類問題」;四是市場經濟發展激發了村民的「私性」,隨之而來的是居民之間的信任程度降低、互動頻數減少、關系網路疏遠、活動空間縮小,農村社區變得越來越「陌生」。更嚴重的是,由於在比較利益驅使下,離鄉進城的農村人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村莊日漸空心化或半空心化,留守婦女、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很難進行有效的社區建設行動。 由此觀之,眼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處理能不能建設的問題。從國家政策安排看,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工業支持農業、城市反哺農村」和「把公共事業建設重心轉移到農村」等系列政策,以及國家增加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大家電下鄉力度、提高農村居民醫療和養老保障水平、增加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系列強農惠農舉措,為建設好農村社區提供了有力支持。從實踐過程看,盡管中國農村社區總體上仍較落後,城鄉差距大,尤其是西部山區農村,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飲水安全、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非常缺乏,農村社區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社區建設成功經驗已經證明,按照城鄉一體化理念建設高水平農村社區是完全可能的。 (二)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取向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大中城市郊區的農村社區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的農村社區建設速度快,整體發展水平高,有的甚至超過部分城市社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可以超越城市社區建設經驗,也不意味著可以在農村建設城市社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兼顧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兩個方面,遵循自身的發展取向。 1、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符合村情。 農村社區與城市社區不同,主要有:(1)城市社區成員來自不同的工作單位、不同的職業,人員結構復雜,加上日常交流少,難有共同的社區認同;而農村社區居民多數來自同一個或臨近幾個行政村,大家相互認識、彼此熟悉,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容易達成文化認同。(2)城市社區成員的生活、工作背景大相徑庭,階層差距大,難形成共同的意志表達,更缺乏團結一致的集體行動;而農村社區成員有共同的生活經歷,加上在同一地域勞動、生活中結成的深厚情誼和真誠信任,有助於形成社區凝聚力。(3)城市社區與生產單位是分離的,社區僅是社會生活場所,其經濟功能微乎其微;而農村社區與農田相鄰,成員的經濟行為多發生在農業生產經營上,即使一些居民已經不再從事農業勞動,但他們的親戚、朋友多是農業勞動者。(4)城市社區有黨委(黨支部)、居委會、物業管理委員會、業主管理委員會、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及各式各類民間組織;而農村社區的組織結構比城市簡單,尤其是改制不久的農村社區,仍延續行政村的組織建制,大多數事務都由社區黨組織、居委會來承擔。既然農村社區具有與城市社區不同的特點,那麼,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就要立足於鄉村熟人社會的傳統美德和良好慣習,盡可能多地在社區建設中守住熟人社會的「脈脈溫情」,不能讓「城市病」感染了農村新型社區。 2、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對接城市社區。 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超越傳統農村建設方式,強調與城市社區對接。傳統農村建設是農村集體組織主持實施的,主要依靠農村社會成員出資、出力進行,其檔次、規模、水平都沒有與城市社區對接或並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則要突破鄉村藩籬束縛,從節約建設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角度整合分散、凌亂的村莊,即不僅要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更要「借鑒城市社區的公共服務理念和機制,以社區為公共平台,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推進社區公共服務事業,讓居住在農村同一區域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得到平等、良好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防止復制城市社區建設樣式。城市社區公共設施齊全,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高,這些無疑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參照物,但城鄉一體化並非城鄉一樣化,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建設要立足於農村發展趨勢,其目標是建設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更適宜居住的美好家園。這個家園的形體特徵可能沒有城市社區「高貴」、「妖嬈」,但內在美毫不遜色於城市社區,即新型農村社區里的居民既能享有城市居民等值的公共服務,又能擁有城市社區居民冀望但又很難在城市社區得到鄉土生活。 3、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著力培育居村市民。 「農村社區建設者在構建以農民為主體的新型農村社會生活共同體,能否充分認識農民對農村社區建設的認知、意願和公共需求,事關農村社區建設能否順利推進」。 瑏瑩社區與行政村不一樣,自治機構、居民集中程度、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組織機構、生產和生活方式有較大的區別,居民的身份也不同。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在加強居住區的道路、水電、路燈等公共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建設的基礎上,要著力培育新型居民,即居村市民。 居村市民是相對於城市市民而言的,指居村鄉村城鎮社區和農民集中(中心)社區的居民。居村市民既不同於農民,也不同於城市市民。首先,居住在農村社區里的居民不再是農民,即使有一部分人仍從事農業勞動,但他們最終將要分化為非農職業者和職業農民,與城市市民一樣,都是居民;其次,雖然當前居住在農村社區里居民與城市社區居民仍有區別,一個居住在城市,一個居住在農村城鎮或集中居住區,享有的公共服務范圍、水平也不盡完全相同,但隨著城鄉一體化程度的提高,他們間的差距勢必越來越小,甚至相反。

Ⅳ 如何做好農村公共服務文化設施的規劃

當前我國眾多的農村地區都面臨著發展規劃的問題,特別是一些農村地區城鎮化建設缺乏合理布局,缺少合理規劃,盲目動遷,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政策失誤。對於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來說,普遍存在發展布局不合理、建設比例不協調、建設順序混亂的問題,嚴重的會給村鎮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對此,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上,應全面提升農村發展規劃設計的理念,在政策制定上尊重當地的發展特點,建設真正的符合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村鎮規劃,建設更具有前瞻性和建設的原則,並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監管體系:
1.進一步加大涉農開發政策的保障力度,中央財政應拿出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地區建設完善的建設規劃管理體系。對於農村地區的發展來說,新型城鎮化建設僅僅是一個發展載體,更應當全面考慮,合理進行農村建設規劃。既要從財政政策上給予充分的資金保證。又要讓村鎮建設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從科學的發展理念上看,應盡快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2.對農村地區的這種特殊習慣進行「拾遺補缺」式的優化,而不能粗暴的照搬城市整齊的設計模式。
3.注重對農村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保留農村特有的生態和特色。農村是中國的歷史傳統,也是文化的發源地。農村地區的環境和生態景色是一個地區自然資源的直接體現,也是這個地區人文面貌的主要方面。對鄉村繼續建設規劃時,應注重對農村地區原有自然地理形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盡量保持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農村地區環境優雅,擁有干凈的水、土壤、生態良好的生態系統,不能在對農村地區進行改造的同時,將這些稀缺的資源全部破壞了。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應對村莊周邊的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對資源供應能力和廢物吸收能力的需求壓力,特別要以建設鄉村規劃的「生態承載力」為主要指標。
4.尊重與保護農村的文化遺產、地域文化特徵及其自然特徵的傳統布局,這不僅是我國村莊整治建設的第一要務,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託,特別是發展農村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的重要資源。
5.尊重和保護自然。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對農村的開發和建設,應更加註重自然環境的保護。特別是涉及到農業和生態用地的保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應成為鄉村規劃管制的重點指標,成為農村地區建設的紅線。要更加自覺的保護和利用農村資源。因為現在的鄉村社會,擁有自然美景、生態敏感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獨特性都是十分難得的,在城市和農村雙向發展時,更應強調對大自然財富的共享。

Ⅵ 如何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至中央領導、下至平民百姓,舉國關注,共謀大計。來自方方面面的討論與爭鳴,可謂如火如荼。但是,眼下至少有兩個不爭的共識:一是堅定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心;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公路建設。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堅實基礎。

農村公路是支撐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的甚至是一些地區唯一的運輸通道。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是發展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省農村公路建設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在消除貧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陝西省農村公路的現狀,仍然可以概括為「欠賬甚多、任重道遠」。

目前,我國仍有4萬個建制村尚待通公路,近1萬個鄉鎮30多萬個建制村還沒有通瀝青(水泥)路。陝西所佔比例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可喜的是,發展農村公路的有利因素,大於歷史上任何時候,其突出特點是政策好、人氣旺。今年5月24日,陝西省與交通部共同簽署了《陝西省人民政府—交通部關於落實中央1號文件農村公路建設任務的意見》。李盛霖部長高度評價:陝西省政府和交通部聯手共建農村公路,是貫徹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落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的重大舉措,對於推進農村公路建設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陝西省代省長袁純清強調:農村公路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第一基礎工程、第一民心工程、第一富民工程。

在「十一五」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揭開了新時期劃時代的一頁。《意見》深刻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需求和重大方針政策。正像《人民日報》社論所述: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黨加強「三農」工作,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用5句話20個字為我們概括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涵和要求,勾勒了一幅令人嚮往的現代化鄉村社會的美麗圖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我認為,農村公路建設就像這幅美麗圖景的畫布一樣,是十分重要的基礎和載體。

公路是農村脫貧的必要基礎設施

長期以來,貧困與農村孿生,弱勢與農村齊名。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可為扶貧開發事業、農業長效發展機制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三農事業」奠定物質載體,增強造血功能。

2004年3月,國際農村公路焦點組織(IFG)第四次技術交流會議在我國的昆明召開,會議主題是「農村公路改善與扶貧」。大會有一個可喜的研究共識:農村公路建設是脫貧的必要因素之一,農村公路在通達、教育和醫療設施、增強農業收入、刺激商業活動、加強聯系與溝通、提高旅行速度、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這里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扶貧與公路改善之間應當如何保持平衡、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這是各國政府和咨詢公司考慮的首要問題之一。來自亞洲的研究表明,如果有較好的農村公路,化肥成本會降低14%,農民收入增長12%,而農業產品產值則上升32%,而且方便的運輸條件可促進農副產品的精加工、附加值。來自非洲的研究表明,在目前非洲的公路條件下,只有5%的肉類通過卡車運輸,多數運輸活動靠步行,有時耗時數周,導致食品重量丟失、質量下降。研究表明,400公斤食品在12、24、48和96小時的運輸途中所丟失的重量分別為6%、8%、12%和14%。有專家指出,美國農產品全國的差價只有5美分,關鍵是公路的發達與運輸的快捷。由於交通不便引起的價格差異十分突出,在發達地區只賣幾元錢的半導體,在農村卻要數十元甚至上百元。市場上熱賣的一種土豆片,英文稱「PRINGLES」,中文名叫「品客」,190克賣價12元,在西安賣13元。美國人製造了「品客」,分廠卻設在交通發達的廣州,而其原料不外乎是陝西盛產的土豆,價格翻了100多倍,若按當地市值計算,剩餘價值高達千倍。

「要想富,先修路」的意義就在於,農業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的深加工,都離不開公路交通提供的基礎保障。我們對未來的憧憬是,便捷的農村公路會吸引類似「品客」等諸多的外企,像建設「坑口電站」一樣,把廠子搬到農民的田間地頭,那時候我們的一顆土豆也會變成「天價」。

有研究認為,農村道路在綜合扶貧與經濟發展戰略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貧困地區落後的基礎建設導致其與其他地區的貧富差距拉大;公路改善增加了村民收入,使他們容易獲得教育與醫療;促進了人口、貨物和服務的流動;加強了農村地區之間的交流。

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在全面提升綜合國力的過程中,對改變相對薄弱的農村面貌都有一段集中並快速的發展階段。韓國在「二元經濟」轉型中,政府斥資重點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970年11月,韓國政府首先撥款20億美元啟動「新村運動」,主要用於修建鄉村道路等。該國中央政府免費向全國3萬余個村莊發放水泥,平均每村335袋,每戶4袋,每袋50公斤,並明確規定這些水泥只能用於村裡的公共事業。地方政府則提出了修建橋梁和村級道路等20種鄉村基礎建設項目,交給農民自己開發。為了鼓勵、激發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熱情,政府還確定了「先動先扶,不動不扶」的扶持政策。對那些達到政府要求的村莊,第二年每村加撥500袋水泥和1噸鋼筋。如果基礎工作面貌發生了改變,政府第三年再為該村再追加1000袋水泥用於鼓勵等。

綜上所述,農村公路的發展,無疑可以改善農村運輸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可以增加農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促進「生活寬裕」;可以加快農村信息傳播和對外交流,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激發農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可以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改善村容村貌,促進「村容整潔」;可以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從而向新型農民的時代過渡,提高參政的意識,促進「管理民主」。

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最近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諸多方面取得成果,使建設新農村的過程真正成為不斷帶給農村群眾實實在在好處的過程。」

努力實現農村公路發展的歷史跨越

「十一五」時期是農村公路建設的新時期,中央明確要求把加快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是新時期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必須遵循的重要指導思想。交通部部長李盛霖在最近召開的全國農村公路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總結以往的經驗,認真審視和准確把握新時期我國農村公路建設的新變化。我們可喜地看到,農村公路建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了農村公路建設的目標任務和要求,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今年,全國交通工作會議把農村公路建設擺到「十一五」交通工作的突出戰略地位,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要求。近期,陝西省委書記李建國對全省農村公路建設作出重要指示:「要抓住我省列入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試點先行省的機遇,把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切實加強起來,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基礎工程。要科學規劃,堅持質量第一,確保『十一五』時期實現陝西省高速公路建設和農村公路建設的雙勝利、雙豐收。」

「十一五」陝西省農村公路發展的目標是:縣鄉公路里程達到4.6萬公里,其中瀝青(水泥)路里程達到3.5萬公里,等級公路3萬公里,村公路達到6.9萬公里,每年安排不少於1萬公里的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同時,大力發展農村客運,力爭鄉鎮、建制村通班車率分別達到100%和95%。

為實現上述目標,目前我們主要做的五項工作是:第一,大力建設通村公路。按照「縣組織驗收、市審查上報,省公路局核准、交通廳撥款」的程序以及「據實補助、先干後補」的辦法實施。凡達到交通廳頒布標準的通村瀝青路,關中地區每公里補助10萬元,陝南、陝北地區每公里補助12萬元;凡達到交通廳頒布標準的通村水泥路,全省統一按每公里15萬元給予補助。在整個建設中,要嚴格執行項目管理「四項制定」,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加強質量控制,確保建設質量。嚴格資金管理,公示資金使用,保證國家補助資金真正用到農村公路上,防止截留、擠占和挪用。

第二,動員各方積極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政策引導作用,緊緊依靠地方政府、農村群眾及社會力量,堅持「國家投一點、地方籌一點、群眾自願出一點」的多元化籌資機制,各地交通部門要積極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支持、建設農村公路的合力。要認真總結延安市修建農村公路經驗,堅持以往「鄉村群眾打底子,交通部門鋪面子」等做法,依法用好「一事一議」政策,引導農村自願出工投勞,合法籌集建設資金。要尊重農民的選擇,不修農村不需要和不願意建的路,不搞強行攤派和集資,決不能增加農民的負擔。

第三,堅持經濟節約的原則。農村公路的設計、建設、養護和管理,要按照量力而行、實事求是、注重實效的原則進行,修實用之路、安全之路、資源節約之路。要合理把握標准,適當簡化程序,標准規范以及線型選擇等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推廣就地取材、經濟耐用、易於養護的路面結構。不搞大改線、大拆遷,保護沿線農村利益。注重環境保護和節約用地,最大限度地保護耕地資源,合理利用土源和料場,不得亂采濫挖,防止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

第四,加強改善養護管理。認真實施《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建立、完善以縣為主、鄉村配合的管理體制,統一規范管理機構,市設農村公路管理處,縣設農村公路管理站。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的穩定資金渠道,特別是要落實地方政府責任和地方財政預算資金投入。健全養護機構,完善養護模式,推行專業養護與群眾養護、常年養護與季節養護相結合的養護方式。加強對農村公路的技術指導,做好全省農村公路通達以及技術狀況普查工作。

第五,積極發展農村客運。把農村客運網路作為支農、惠農、興農的實質性舉措加快發展,充分發揮農村公路效益。按照「路、站、運」一體化發展原則,修建簡便、經濟、實用的停靠點或招呼站;積極進行農村客運公交化試點,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進程,讓廣大農民群眾得到更多的方便和實惠。

Ⅶ 如何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地區的現狀,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 務。要按照村莊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大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
(2)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要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廣開資金渠道,採取向上級爭取、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能人大戶捐助等多種形式,切實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要做好農村改水工作,優先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都能飲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1)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抓好教育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2)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 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
(3)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免費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服務。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 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Ⅷ 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區別

基礎設施就是比如道路橋梁,水利工程,路燈,通訊,電力等,公共服務設施除了包括這些基礎設施外還比如圖書館,健身器材,農技服務等

閱讀全文

與抓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