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禹偁的人物年表
後周太祖顯德元年(954年),出生在濟州鉅野,即今山東省巨野縣。
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中進士。先後任成武縣(今屬山東菏澤)主簿、長洲(今屬江蘇)知縣。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王禹偁調京升為右拾遺。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他被召見入京,擔任右拾遺、直史館。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上書向皇帝陳述備邊安邊疏,得到太宗賞識採納,後來又在皇帝親試貢士時,作了一首應制詩。太宗贊賞說:「此歌不逾月遍天下矣!」並任命他為左司諫、知制誥、兼大理寺評事。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9月2日太宗皇帝下旨,解去王禹偁左司諫、知制誥等要職,貶為商州團練副使。後太宗合祭天地於圓丘,並大赦天下。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太宗合祭天地於圓丘,並大赦天下。王禹偁隨例遷解州團練副使。同年八月入朝為左正言。後出知單州,十五日後反京,授翰林學士。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二貶滁州,後移揚州。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初即位,李繼遷遣使修貢,且求封藩。真宗雖知繼遷狡詐難服,但因國有大喪,故從其所請,恢復其姓名、官爵。不久,命為定難節度使,遣內侍右班都知張崇貴賚詔宣諭。又採用王禹偁的建議,將夏、綏、銀、宥、靜五州賜給李繼遷。
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貶知黃州,故世稱王黃州。
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逝世,年僅48歲。
❷ 王禹偁對當代的影響。
中國從封建制到清末民國的軍閥混戰一路走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❸ 王禹偁排解憂愁的方式
喝酒吟詩,他的作品《清明日獨酌》有雲:「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❹ 王禹偁 村行
《村行》王禹偁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詩中的代表作之一。開頭兩句,交代了時、地、人、事。時令是秋季,這是以「菊初黃」間接交待的;地點是山間小路,這是以「山徑」直接點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這是從詩的結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結論;事情是作者騎馬穿山間小路而行,領略山野旖旎的風光,這是從詩行里透露出來的消息。這兩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態、濃厚的游興。
三、四兩句分別從聽覺與視覺方面下筆。前句寫傍晚秋聲萬壑起,這是耳聞;後句寫數峰默默佇立在夕陽里,這是目睹。這里,「有聲」與「無語」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發顯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數峰」句寫數峰寧靜,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反面出之,讀來饒有情趣。這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的「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並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彷彿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數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
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選擇了「棠梨」與「蕎麥」這兩種具有秋日山村特徵的事物來加以描繪,用「胭脂」和「白雪」分別比喻「棠梨葉落」的紅色與「蕎麥花開」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寫得色彩斑斕,可謂有聲有色有香。
讀完這6句詩,我們自然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
在那菊花初黃的時節,人到中年的詩人騎著馬在山間小路穿行,他神態悠然,任憑馬兒隨意行走,盡興地觀賞著秋日黃昏山野的景色:時而傾聽著回盪在眾山溝里的秋聲,時而觀看默默無語佇立在夕陽下的數座山峰,時而又將視線投向那紅似胭脂的棠梨落葉與潔白如雪的蕎麥花……
作者在這6句詩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較好地體現了宋人「以畫入詩」的特點。
詩的最後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前句設問,寫詩人在吟詩之後不知為什麼忽然感到悶悶不樂;後句作答,寫這原來是詩人因驀然發現村橋原野上的樹像他故鄉的景物而產生了思鄉之情。這樣寫,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寫有了著落,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總之,《村行》這首詩以村行為線索,以多彩之筆逼真地描繪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詩語真切地抒發了詩人拳拳思鄉之情。詩中,寫景與抒情相結合,寫景是為抒情打伏筆,抒情是為寫景作結的。詩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過程,正從這「兩結合」中傳神地反映了出來。這是一首風物如畫的秋景詩,也是一支宛轉動人的思鄉曲。從中,可窺見王詩簡淡清新詩風之一斑。
❺ 王禹偁是什麼人
王禹偁(954年~1001年),北宋時期白體詩人、散文家。為北宋時期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是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❻ 王禹偁死於哪年哪月哪日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鉅野(今屬山東)人。出身磨家,登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第。歷任威武(今屬山東)主簿、翰林學士、滁州(今屬安徽)、揚州(今屬江蘇)、黃州(今屬湖北)、蘄州(今湖北蘄春)等地知州。王禹偁是宋初著名直臣,居官清正,秉性剛直,關心民生疾苦,洞察政治時弊,曾多次上書提出改革意見,為北宋政治改革之先驅。其直言敢諫,頗為朝中權貴所不容,因而前後三次被貶。晚年貶於黃州,後世因而多稱其「王黃州」。
王禹偁詩文都負盛名。做文章師法韓愈,他的古文創作成就在宋初倡導古文的作家中最為突出。詩歌則學習白居易,是宋初「白體」詩人(學習白居易風格的詩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王禹偁同時又開始重視並學習杜甫,藝術上因而有所提高。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白體」詩常見的內容淺薄、語言淺俗等弊病,而追求內容深警、語言精練,因此他雖是「白體」詩派的後起之秀,卻被時人看作這一派的巨子。
❼ 王禹偁的政治主張
王禹偁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秉性剛直,遇事直言敢諫,不畏權勢,以直躬行道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貶官的打擊,乃作《三黜賦》,申明「屈於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謫而何虧;吾當守正直兮佩仁義,期終身以行之」,表現了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
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張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許多建議,在《端拱箴》、《三諫書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揚州時作的《應詔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農耕、節財用、任賢能、抑豪強、謹邊防、減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主張,雖大多數未被太宗、真宗採納,卻為宋仁宗時范仲淹等人的「慶歷變法」開了先聲。
王禹偁在政治上這種進取精神和積極態度,正是他在文學上所以能堅持優良傳統的重要原因。他詩法白居易,後來更有意發揚了杜甫、白居易的現實主義傳統。「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代表了他對杜、白的尊崇。因此,我們可以說,他不僅是一位卓有實績的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前驅者,而且還是體察民情、關心人民疾苦,胸懷報國大志的封建文人。
❽ 《清明(王禹偁)》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王禹偁
【原文】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蕭條寂寞,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一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注釋】
興味:興趣、趣味。
蕭然:清凈冷落。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節再起火,稱為「新火」。
【詩人簡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漢族,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被貶於黃州,世稱王黃州。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知制誥、翰林學士。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真宗即位,召還,復知制誥。後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死。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文學韓愈、柳宗元,詩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實,風格清新平易。詞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格調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
❾ 「王禹偁學杜」講的是怎樣的歷史典故
王禹偁,字元之,北宋文學家、詩人。太平興國進士,官右拾遺等職。曾貶知黃州,故世稱「王黃州」。在北宋初年的詩人中,其成就是較為突出的。他曾作一首七言絕句:
兩株桃杏映籬斜,裝點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風容不得,和絲吹折數枝花。
他的兒子王嘉佑覺得這首詩的後兩句與杜甫的詩太相近,勸他改掉。王禹偁不但沒有改,反倒因為兒子王嘉佑看出他的詩與老杜的詩相近而高興,還為此寫了兩句詩以自嘲:「本與樂天為後進,敢期子美是前身?」
王禹偁這首詩的後二句,確實是從杜甫的詩中套用來的。杜甫《漫興》九首之二: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是家。
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杜甫這首詩似乎是信手寫來,確屬於「漫興」一類。就其思想內容來說,也只是寫出了詩人的一股淡淡的窮愁。而王禹偁是一個敢於直言力諫、頗有正義感的諫官,為當權者不容,八年內三次遭貶。仔細玩味他這首詩,不難發現詩中是有所寄託的。他的詩,繼承杜甫、白居易現實主義的傳統,多憂國憂民之作。故以學習杜甫和白居易為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