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什麼公共衛生信息平台
、充分認識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
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二)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基本原則。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必須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正確的改革原則。
(三)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三、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四)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完善以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五)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體系。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設結構合理、覆蓋城鄉的醫療服務體系。
(六)加快建設醫療保障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鄉醫療救助共同組成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不斷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國家、單位、家庭和個人責任明確、分擔合理的多渠道籌資機制,實現社會互助共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提高籌資水平和統籌層次,縮小保障水平差距,最終實現制度框架的基本統一。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快覆蓋就業人口,重點解決國有關閉破產企業、困難企業等職工和退休人員,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2009年全面推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重視解決老人、殘疾人和兒童的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補助水平,適當增加農民繳費,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對困難人群參保及其難以負擔的醫療費用提供補助,築牢醫療保障底線。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
鼓勵工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多種形式的醫療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組織和個人發展社會慈善醫療救助。
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以城鄉流動的農民工為重點積極做好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以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為重點改進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妥善解決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問題。簽訂勞動合同並與企業建立穩定勞動關系的農民工,要按照國家規定明確用人單位繳費責任,將其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其他農民工根據實際情況,參加戶籍所在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或務工所在地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商業保險機構開發適應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險產品,簡化理賠手續,方便群眾,滿足多樣化的健康需求。鼓勵企業和個人通過參加商業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解決基本醫療保障之外的需求。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
(七)建立健全葯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快建立以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為基礎的葯品供應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用葯。
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中央政府統一制定和發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按照防治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葯並重的原則,結合我國用葯特點,參照國際經驗,合理確定品種和數量。建立基本葯物的生產供應保障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基本葯物實行公開招標采購,統一配送,減少中間環節,保障群眾基本用葯。國家制定基本葯物零售指導價格,在指導價格內,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招標情況確定本地區的統一采購價格。規范基本葯物使用,制定基本葯物臨床應用指南和基本葯物處方集。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要將基本葯物作為首選葯物並確定使用比例。基本葯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葯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於非基本葯物。
規范葯品生產流通。完善醫葯產業發展政策和行業發展規劃,嚴格市場准入和葯品注冊審批,大力規范和整頓生產流通秩序,推動醫葯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醫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葯品現代物流和連鎖經營,促進葯品生產、流通企業的整合。建立便民惠農的農村葯品供應網。完善葯品儲備制度。支持用量小的特殊用葯、急救用葯生產。規范葯品采購,堅決治理醫葯購銷中的商業賄賂。加強葯品不良反應監測,建立葯品安全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
四、完善體制機制,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完善醫葯衛生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
(八)建立協調統一的醫葯衛生管理體制。實施屬地化和全行業管理。所有醫療衛生機構,不論所有制、投資主體、隸屬關系和經營性質,均由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準入、統一監管。中央、省級可以設置少量承擔醫學科研、教學功能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療中心,以及承擔全國或區域性疑難病症診治的專科醫院等醫療機構;縣(市)主要負責舉辦縣級醫院、鄉村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其餘公立醫院由市負責舉辦。
強化區域衛生規劃。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衛生資源配置標准,組織編制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明確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布局和功能。科學制定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各級醫院建設與設備配置標准。充分利用和優化配置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對不符合規劃要求的醫療機構要逐步進行整合,嚴格控制大型醫療設備配置,鼓勵共建共享,提高醫療衛生資源利用效率。新增衛生資源必須符合區域衛生規劃,重點投向農村和社區衛生等薄弱環節。加強區域衛生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的銜接。建立區域衛生規劃和資源配置監督評價機制。
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從有利於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和政府有效監管出發,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多種實現形式。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衛生行政部門主要承擔衛生發展規劃、資格准入、規范標准、服務監管等行業管理職能,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能進行管理和提供服務。落實公立醫院獨立法人地位。
進一步完善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中央統一制定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和政策,地方政府負責組織實施管理,創造條件逐步提高統籌層次。有效整合基本醫療保險經辦資源,逐步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行政管理的統一。
(九)建立高效規范的醫葯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公共衛生機構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按照承擔的職責任務,由政府合理確定人員編制、工資水平和經費標准,明確各類人員崗位職責,嚴格人員准入,加強績效考核,建立能進能出的用人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政府舉辦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界定服務功能,明確規定使用適宜技術、適宜設備和基本葯物,為廣大群眾提供低成本服務,維護公益性質。要嚴格核定人員編制,實行人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出和激勵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要明確收支范圍和標准,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財務管理辦法,並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經費的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嚴格收支預算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要改革葯品加成政策,實行葯品零差率銷售。加強和完善內部管理,建立以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崗位責任與績效為基礎的考核和激勵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長效機制。
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推進醫葯分開,積極探索多種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嚴格預算管理,加強財務監管和運行監督。地方可結合本地實際,對有條件的醫院開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繳、差額補助、獎懲分明」等多種管理辦法的試點。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嚴格工資總額管理,實行以服務質量及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健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運行機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合理的用人機制和分配製度,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醫療保險經辦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十)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投入機制。明確政府、社會與個人的衛生投入責任。確立政府在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公共衛生服務主要通過政府籌資,向城鄉居民均等化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由政府、社會和個人三方合理分擔費用。特需醫療服務由個人直接付費或通過商業健康保險支付。
建立和完善政府衛生投入機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要增加對衛生的投入,並兼顧供給方和需求方。逐步提高政府衛生投入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使居民個人基本醫療衛生費用負擔有效減輕;政府衛生投入增長幅度要高於經常性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使政府衛生投入占經常性財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增政府衛生投入重點用於支持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和基本醫療保障。
按照分級負擔的原則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衛生投入責任。地方政府承擔主要責任,中央政府主要對國家免疫規劃、跨地區的重大傳染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以及有關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等給予補助。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
完善政府對公共衛生的投入機制。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經費、發展建設和業務經費由政府全額安排,按照規定取得的服務收入上繳財政專戶或納入預算管理。逐步提高人均公共衛生經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完善政府對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機制。政府負責其舉辦的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按國家規定核定的基本建設經費、設備購置經費、人員經費和其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業務經費,使其正常運行。對包括社會力量舉辦的所有鄉鎮衛生院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各地都可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核定政府補助。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合理補助。
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扶持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補貼政策性虧損等,對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形成規范合理的公立醫院政府投入機制。對中醫院(民族醫院)、傳染病院、精神病院、職業病防治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設規模、標准和貸款行為。
完善政府對基本醫療保障的投入機制。政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保證相關經辦機構正常經費。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積極促進非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政策法規,規范社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辦醫療機構的准入條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業管理政策。鼓勵社會資本依法興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國家制定公立醫院改制的指導性意見,積極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包括國有企業所辦醫院在內的部分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穩步推進公立醫院改制的試點,適度降低公立醫療機構比重,形成公立醫院與非公立醫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支持有資質人員依法開業,方便群眾就醫。完善醫療機構分類管理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依法加強對社會力量辦醫的監管。
大力發展醫療慈善事業。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慈善醫療機構,或向醫療救助、醫療機構等慈善捐贈。
(十一)建立科學合理的醫葯價格形成機制。規范醫療服務價格管理。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其餘由醫療機構自主定價。中央政府負責制定醫療服務價格政策及項目、定價原則及方法;省或市級價格主管部門會同衛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核定基本醫療服務指導價格。基本醫療服務價格按照扣除財政補助的服務成本制定,體現醫療服務合理成本和技術勞務價值。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的服務,實行分級定價。規范公立醫療機構收費項目和標准,研究探索按病種收費等收費方式改革。建立醫用設備儀器價格監測、檢查治療服務成本監審及其價格定期調整制度。
改革葯品價格形成機制。合理調整政府定價范圍,改進定價方法,提高透明度,利用價格杠桿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國家基本葯物的生產和使用。對新葯和專利葯品逐步實行定價前葯物經濟性評價制度。對仿製葯品實行後上市價格從低定價制度,抑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嚴格控制葯品流通環節差價率。對醫院銷售葯品開展差別加價、收取葯事服務費等試點,引導醫院合理用葯。加強醫用耗材及植(介)入類醫療器械流通和使用環節價格的控制和管理。健全醫葯價格監測體系,規范企業自主定價行為。
積極探索建立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葯品供應商的談判機制,發揮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和葯品費用的制約作用。
(十二)建立嚴格有效的醫葯衛生監管體制。強化醫療衛生監管。健全衛生監督執法體系,加強城鄉衛生監督機構能力建設。強化醫療衛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標准和質量評價體系,規范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快制定統一的疾病診療規范,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監測網路。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的准入和運行監管。加強對生活飲用水安全、職業危害防治、食品安全、醫療廢棄物處置等社會公共衛生的監管。依法嚴厲打擊各種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違法行為。
完善醫療保障監管。加強對醫療保險經辦、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建立醫療保險基金有效使用和風險防範機制。強化醫療保障對醫療服務的監控作用,完善支付制度,積極探索實行按人頭付費、按病種付費、總額預付等方式,建立激勵與懲戒並重的有效約束機制。加強商業健康保險監管,促進規范發展。
加強葯品監管。強化政府監管責任,完善監管體系建設,嚴格葯品研究、生產、流通、使用、價格和廣告的監管。落實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加強對高風險品種生產的監管。嚴格實施葯品經營管理規范,探索建立葯品經營許可分類、分級的管理模式,加大重點品種的監督抽驗力度。建立農村葯品監督網。加強政府對葯品價格的監管,有效抑制虛高定價。規范葯品臨床使用,發揮執業葯師指導合理用葯與葯品質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建立信息公開、社會多方參與的監管制度。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和個人對政府部門、醫葯機構和相關體系的運行績效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加強行業自律。
(十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醫葯衛生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推進醫葯衛生科技進步。把醫葯衛生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努力攻克醫葯科技難關,為人民群眾健康提供技術保障。加大醫學科研投入,深化醫葯衛生科技體制和機構改革,整合優勢醫學科研資源,加快實施醫葯科技重大專項,鼓勵自主創新,加強對重大疾病防治技術和新葯研製關鍵技術等的研究,在醫學基礎和應用研究、高技術研究、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等方面力求新的突破。開發生產適合我國國情的醫療器械。廣泛開展國際衛生科技合作交流。
加強醫葯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和實施人才隊伍建設規劃,重點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城市社區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和護理人員的培養培訓。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優秀衛生人才到農村、城市社區和中西部地區服務。對長期在城鄉基層工作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職稱晉升、業務培訓、待遇政策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健全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制度,鼓勵參加學歷教育,促進鄉村醫生執業規范化,盡快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有合格的全科醫生。加強高層次科研、醫療、衛生管理等人才隊伍建設。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強化繼續醫學教育。加強護理隊伍建設,逐步解決護理人員比例過低的問題。培育壯大中醫葯人才隊伍。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規范醫院管理者的任職條件,逐步形成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醫療機構管理隊伍。
調整高等醫學教育結構和規模。加強全科醫學教育,完善標准化、規范化的臨床醫學教育,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加大醫學教育投入,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社區的高等醫學本專科教育,採取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方式,為貧困地區農村培養實用的醫療衛生人才,造就大批紮根農村、服務農民的合格醫生。
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優化醫務人員執業環境和條件,保護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調動醫務人員改善服務和提高效率的積極性。完善醫療執業保險,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完善醫療糾紛處理機制,增進醫患溝通。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醫學科學、尊重醫療衛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風氣。
(十四)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葯衛生信息系統。大力推進醫葯衛生信息化建設。以推進公共衛生、醫療、醫保、葯品、財務監管信息化建設為著力點,整合資源,加強信息標准化和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逐步實現統一高效、互聯互通。
加快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以疾病控制網路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提高預測預警和分析報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構建鄉村和社區衛生信息網路平台;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利用網路信息技術,促進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作。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
建立和完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加快基金管理、費用結算與控制、醫療行為管理與監督、參保單位和個人管理服務等具有復合功能的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建設。加強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醫療救助信息系統建設,實現與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對接,積極推廣「一卡通」等辦法,方便參保(合)人員就醫,增加醫療服務的透明度。
建立和完善國家、省、市三級葯品監管、葯品檢驗檢測、葯品不良反應監測信息網路。建立基本葯物供求信息系統。
(十五)建立健全醫葯衛生法律制度。完善衛生法律法規。加快推進基本醫療衛生立法,明確政府、社會和居民在促進健康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健全衛生標准體系,做好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與協調。加快中醫葯立法工作。完善葯品監管法律法規。逐步建立健全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相適應、比較完整的衛生法律制度。
推進依法行政。嚴格、規范執法,切實提高各級政府運用法律手段發展和管理醫葯衛生事業的能力。加強醫葯衛生普法工作,努力創造有利於人民群眾健康的法治環境。
五、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力爭近期取得明顯成效
為使改革盡快取得成效,落實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著力保障廣大群眾看病就醫的基本需求,按照讓群眾得到實惠,讓醫務人員受到鼓舞,讓監管人員易於掌握的要求,2009-2011年著力抓好五項重點改革。
(十六)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3年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合)率均達到90%以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覆蓋到全國所有困難家庭。以提高住院和門診大病保障為重點,逐步提高籌資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完善醫療保障管理體制機制。有效減輕城鄉居民個人醫葯費用負擔。
(十七)初步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建立比較完整的基本葯物遴選、生產供應、使用和醫療保險報銷的體系。2009年,公布國家基本葯物目錄;規范基本葯物采購和配送;合理確定基本葯物的價格。從2009年起,政府舉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葯物,其他各類醫療機構也都必須按規定使用基本葯物,所有零售葯店均應配備和銷售基本葯物;完善基本葯物的醫保報銷政策。保證群眾基本用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減輕群眾基本用葯費用負擔。
(十八)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用3年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養培訓,著力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水平和質量。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完善補償機制。逐步建立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為群眾提供便捷、低成本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十九)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國家制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從2009年起,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有效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險因素,進一步提高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健全城鄉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不低於15元,到2011年不低於20元。加強績效考核,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逐步縮小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差距,力爭讓群眾少生病。
(二十)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監管機制,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醫院經濟補償政策,逐步解決「以葯補醫」問題。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大力改進公立醫院內部管理,優化服務流程,規范診療行為,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明顯縮短病人等候時間,實現同級醫療機構檢查結果互認,努力讓群眾看好病。
六、積極穩妥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
(二十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提高認識、堅定信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作為改善民生、擴大內需的重點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明確任務分工,落實政府的公共醫療衛生責任。成立國務院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籌組織實施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強監督考核。地方政府要按照本意見和實施方案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有效措施,精心組織,有序推進改革進程,確保改革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群眾。
(二十二)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堅持遠近結合,從基礎和基層起步,近期重點抓好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五項改革。要抓緊制定操作性文件和具體方案,進一步深化、細化政策措施,明確實施步驟,做好配套銜接,協調推進各項改革。
(二十三)先行試點,逐步推開。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政策性強,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試點。國務院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負責制定試點原則和政策框架,統籌協調、指導各地試點工作。各省區市制定具體試點方案並組織實施。鼓勵地方結合當地實際,開展多種形式的試點,積極探索有效的實現途徑,並及時總結經驗,逐步推開。
(二十四)加強宣傳,正確引導。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需要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廣泛宣傳改革的重大意義和主要政策措施,積極引導社會預期,增強群眾信心,使這項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重大改革深入人心,為深化改革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② 基本公共衛生系統登錄
基本公共衛生系統登錄入口:http://47.95.216.9/基本公共衛生管理系統是一套全面、專業的公共衛生管理軟體,在實現了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電腦化的基礎上,同時滿足基層衛生醫療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均等化管理的電腦化。系統採用國內最新IT技術:B/S架構,以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為中心,結合全科醫療和計劃生育,實現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的綜合信息管理,為轄區居民、全科醫生、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機構、綜合性醫療機構和衛生主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搭建了條高速通道。
③ 公共衛生體檢系統介紹
公衛全民健康體檢信息系統
一、背景
堅持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圍繞「健康中國」建設,全面實施全民健康體檢工作,掌握各類人群健康狀況,篩查相關疾病,制定防控措施,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進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通過全民健康體檢,擴大群眾對自身身體狀況的了解,普遍接受健康知識教育,做到疾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同時,進一步提升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完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全面掌握各類人群健康狀況,制定科學的干預策略與應對措施,讓城鄉居民享受健康惠民帶來的紅利,實現全市城鄉居民健康體檢全覆蓋,參檢居民健康檔案建檔率
100%。
通過健康體檢信息系統建設,實現全民健康體檢各業務工作的簡易化、標准化、模塊化和集成化,保障信息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靈活性來保證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信息系統應符合省級區域信息平台技術規范等。
文字來源:杏林七賢 公共衛生體檢系統
④ 公共衛生管理平台的搭建能通過系統軟體來實現嗎,有使用過的嗎
公共衛生管理平台的搭建能通過系統軟體來實現的哦。
公共衛生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的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衛生、應急救治、采供血、衛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路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建立分工明確、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互動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城鄉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快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完善以疾病控制網路為主體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提高預測預警和分析報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為重點,構建鄉村和社區衛生信息網路平台;以醫院管理和電子病歷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利用網路信息技術,促進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作。
對社區健康檔案進行精細、網格化管理、將社區基本醫療、公共衛生業務統一集成到以家庭為核心的網格上。採集居民從出生、發育、結婚、生育、患病、老年直至死亡的全過程中所有相關的健康活動數據,實現居民人人擁有個人「活」的電子健康檔案,實現管理一個人的所有健康問題,做到「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健康一生」的個人健康管理目標;同時,有了這個數據中心,也可以分析一個健康問題的所有相關人群,達到分析「一個健康問題」的「所有人」的目標,把「所有人」的共性問題整理、分析、挖掘出來,從宏觀上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環球公共衛生管理系統包含雙向轉診系統、健康記錄共享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和醫葯知識庫系統,更好的推動了公共衛生的管理。
環球軟體做的不錯,你可以網路一下哦。
⑤ 公共衛生服務人力投入填報系統
公共衛生服務人力投入填報系統是用來填報各級衛生管理信息情況。
本填報系統可供上級主管部門實時掌握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工作開展情況。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月報表填表說明
報表-1
1—鄉鎮衛生院名稱:填鄉鎮即可,例:xxx鎮、xxx鄉。 健康檔案
2—新建規范居民檔案數:指當月建立檔案人數。
3—累計規范居民檔案數:指以建立的規范檔案數加上新建立的檔案數。
4—規范檔案更新-人數:鄉鎮衛生院沒有更新檔案內容只需填零。(社區以前的檔案,當月更新成規范檔案數)。
5—人次數:指當月檔案增填內容的次數。 老年保健
6—免費健康體檢人數:指6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月體檢人數。
(免費體檢項目:按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規范中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中的要求體檢)。
7—新建檔案數:指老年人體檢後新建立的健康檔案數。 8—管理人數:指對建立檔案的老年人,包括健康體檢、健康咨詢生活指導和干預人數。
9—累計建檔人數:指建立老年健康檔案的總數。 健康教育
10—健康教育講座次數:指舉辦健康知識講座的次數。(確定有講座主題、授課老師、場地設備、整理活動記錄、總結評價等)。
11—主題宣傳活動次數:指結合主題宣傳日(全年共17個主題宣傳日)或轄區重點健康問題開展的宣傳活動次數。
12—健康教育咨詢人次數:指開展公眾健康咨詢活動中參與的人次數。(確定有活動內容、活動場地、活動資料、活動實施記錄等)。健教宣傳欄
13—個數:指鄉鎮衛生院中所建的宣傳欄數不能少於2個。 14—更新次數:指每月更換欄內的宣傳內容次數,每月不能少於1次。
15—發放資料份數:包括健教折頁、健康教育處方和健康手冊等的份數。(提供資料的內容每年不少於12種)。
16—播放音像次數:指播放的廣播、投影、幻燈片、錄像帶、VCD等電化資料的次數。(確定有健康教育音像資料的種類、播放時間、並有記錄)
17—健康教育人次數:指健康講座和健康教育咨詢活動的次數和人數。(表中10-16項人數的總和)。
預防接種
18—應建立預防接種人數:指月內轄區0-6歲兒童接種人數 19—已建立預防接種人數:指為0-6歲兒童建立接種證和接種檔案的人數。(累計數)
20—規劃疫苗接種人次:指根據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程序對適齡兒童接種的人次數。
21—強化疫苗接種人次數:指在重點地區對重點人群針對性的接種人次數。
22—二類疫苗接種人次:
23—報告及協助異常反應次數:指接種後出現的異常反應次數。
報表-2
24—0-36個月管理人數:新生兒--36月齡登記管理的人數。 25—新生兒訪視人數:指新生兒出院後1周內,醫務人員到新生兒家中進行訪視的人數。
兒童體檢
26—人數:指滿月-3歲兒童健康體檢的人數。
27—人次數:指已為1-3歲兒童進行健康體檢的人次數。 28—孕產婦管理數:指孕12周前—產後42天的孕產婦人數。 產前隨訪
29—人數:指孕12周前—孕37-40周隨訪的孕產婦數。 30—人次:指已為訪視的人次Ⅱ數。
31—產後訪視人數:指產婦出院後7天—產後42天進行的訪視人數。
慢病管理-高血壓
32—首診測血壓人數:指轄區居民第一次就診時測量血壓的人數。
33—規范化管理人數:指初步診斷為高血壓後納入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數。
34--服務人次:指對確診的高血壓患者進行面對面的隨訪、干預服務的人次數。
慢病管理-糖尿病
35—規范化管理人數:指確診後,為Ⅱ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監測血糖生活方式指導的人數。
36—服務人次:指按糖尿病服務流程進行服務的人次。 其它
37—服務人次:指轄區內居民有其它慢病的(例;肝炎、肺心症等)進行服務的人次。
精神病
38—登記建檔人數:指轄區內診斷明確、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納入管理並登記建檔的人數。
39—隨訪人數:指納入管理建檔後需要隨訪的人數。
40—隨訪人次數:指對精神疾病患者按服務流程進行服務的人次數。
傳染病防治
41—登記傳染病人數:指首診中發現傳染病人、疑視病人後進行登記的人數。
42—傳染病報告例數:指首診中發現的傳染病人、疑似病人後填寫傳染病報告卡並通過網路或電話傳真等進行疫情報告的例數。
43—現場疫點參與處理數:指對傳染患者、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場所進行處理的數。
44—艾滋管理人數:指對確診的患者進行管理的人數。 45—結核管理人數:指對確診的患者進行管理的人數。
⑥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平台在電腦哪裡搜索
網頁鏈接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信息管理系統
在網路搜索,你也可以直接點擊我發給你的這個鏈接。
或者在地址欄輸入:117.50.68.159 回車即可。
⑦ 跪求! 健康檔案與公共衛生服務系統,謝謝!
民康健康檔案管理系統,是一款基本公共衛生管理系統 成功將醫療、醫保、新版農合系統三位一體,各級別權醫療機構有機連接,實現大范圍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最大程度避免信息孤島出現,直指「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核心。
⑧ 宿遷醫改
江蘇宿遷賣光式醫改:醫院收入增加醫療費上漲
(一)「看病貴」並沒有解決——引入市場機制後醫療費用的另一種扭曲
1.數字悖論:醫療費用貴了還是便宜了。
2.理論分析:發揮市場機制,不能迴避醫衛領域自身規律。
3.現實情況——符合理論推斷,形成了醫療費用的另一種扭曲。
(1)醫療設備盲目向高端發展的現象非常嚴重。
宿遷的醫改已經很明顯出現了「醫療裝備競賽」的趨勢,各醫院都努力擴大規模,紛紛上馬高精尖設備。規模稍微大一點的醫院就配備彩超、CT、核磁共振等,甚至一些一級醫院也購置了CT,而電子胃鏡、全自動生化儀等醫療設備在一級醫院已是常見設備了。
走進宿遷的各類醫院,一進門就能看到醫院擁有的各種醫療設備和檢查項目圖文並茂的介紹。沭陽縣平安醫院是一家一級醫院,診療室和病房設施都非常簡陋,廁所都是牆邊搭建的簡易棚,但該院門診大廳里就豎立著CT、電子胃鏡等設備的介紹牌,張貼了34頁該院治療項目價目表。
沭陽縣人民醫院和仁慈醫院在上項目、上設備、上硬體、挖人才上相互較量。仁慈醫院建起了10層高的新就診大樓,總投入達3000多萬元,逼得沭陽縣中醫院以1000萬元加大投入,縣中醫院正在籌建19層的綜合大樓,還計劃引進若干高頻率核磁共振等先進設備。
當前,我國的許多衛生設施和設備是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的,高新技術的濫用是推動醫療費用上升的重要原因。宿遷這樣的貧困地區最缺乏的並不是高新技術設備,而是大量低成本、有效的服務。
(2)醫生誘導病人多做檢查和手術。
和其他地區相比,宿遷的醫院開大處方問題得到了一定的緩解,據一些院長介紹,現在門診的利潤已經比較薄,收入主要靠檢查和手術。但卻出現了很多不正常的現象,形成了醫療費用的另一種扭曲:
第一,醫生更多要求病人接受各種醫療檢查。我們去一些醫院就診看頭疼或腿疼,幾乎所有醫院都要求做CT;去一些醫院看胃病,大多數醫生都說要做胃鏡;我們看病時遇到的患者中也有很多人做了胃鏡等檢查。某醫院是當地老百姓口碑最好的醫院,即使這樣的醫院,該院院長介紹說每天500多門診病人,有近100人次的CT檢查,15人次的胃鏡檢查(500個門診病人中看消化內科的病人並不多),這遠比北京等城市醫院的比例高。
第二,不需要開刀的疾病讓病人開刀。一些醫院的剖腹產率達90%。
第三,不嚴重的疾病故意說得很重。一位50多歲的農村婦女手腕骨折,醫生極力推薦該患者換人工關節,並稱52歲婦女已到更年期,骨頭停止生長,骨折已無法恢復,必須換人工關節。這是我們在宿遷某醫院(最好的醫院之一)就診時親眼所見。
更令人擔憂的是宿遷地區大部分是農村居民,他們的醫療知識很少,醫生更容易誘導這些病人。
(3)當地衛生局的解釋驗證了調研情況和分析。
宿遷衛生局官員認為醫院收入增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醫療服務項目增加,醫院的收入也就增加。二、病人結構調整。醫改後有些大病能治、手術能做了,而治大病的回報率比治小病高,手術的回報率比門診高。三、病人總量增加。一些外流病人被吸引回來。這些都驗證了我們調研和分析的結果,現在醫院確實通過擴張檢查、手術等方式增加收入。
對於數據的真實性,宿遷衛生局官員認為這些數據都是各醫院上報的,如果有水分,收入數據也只可能是報低了,而不是報高,否則醫院要交更多的稅,醫院沒有報高的積極性。
同樣的邏輯,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如此數據收集制度下,醫院有低報平均門診費用和平均住院費用的積極性,因為這些指標是政府評價醫院的關鍵指標。
4.醫院的「紅包」和「回扣」現象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
私立醫院的內部管理機制靈活,股東以利潤為主要目標,固然會通過提高醫生待遇激勵醫生,並約束醫生個人收取紅包的行為。但是關鍵在於醫院作為一個整體,其贏利的動機並未改變,反而得到了加強——建立在股份制基礎上的醫院,如果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就無法生存。
所以,雖然消滅了醫生個人收紅包、收回扣的問題,但是這部分利益並沒有回到患者手裡,而是集中到了醫院股東的手裡。只是紅包從地下轉到了地上,從醫生收紅包變成了股東分紅。
解決「紅包問題」的途徑是使醫院不再有贏利動機。只要這一點不改變,紅包和回扣還會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
我們在考察中廣泛發現了類似的現象。根據對醫生的訪談,無論是原來的公立醫院(如人民醫院),還是新建的民營醫院(如仁慈醫院),都存在著醫生開葯和開檢查提成的行為。這和我們的預測是一致的。
某醫院的一位科主任告訴我們,開葯、手術、檢查,包括開CT、B超檢查單等,醫生都有提成。某衛生院的營業額是有指標的,兩個有處方權的醫生,每人要完成5000元的指標,如果完不成,則連最基本的工資也拿不到。正如某醫院院長所說,他直接掌控葯品采購,對進價的控制毋庸多言。這種機制決定了醫生完全有動力、也有能力把進葯的價格壓低,以便醫院獲得更大的利潤,但是卻未必有為病人降低價格的動力。
5.老百姓的感受——「在醫院錢就像紙一樣」。
根據我們對當地居民的訪談,他們對「看病難」的感覺不強烈,但總體感覺還是貴。在一家醫院,我們詢問一位農村老年患者,老人的回答是:「在醫院錢就像紙一樣!」
(二)區域衛生規劃缺乏,三級醫療網路被打破
我國原有的覆蓋城鄉的三級醫療服務網路,初衷是為了通過轉診體系有效配置醫療資源,防止病人的趨高傾向。
宿遷在鼓勵醫院競爭和引入社會資本辦醫的同時,違背了醫療衛生的特殊性,沒有進行任何區域衛生規劃,完全打破了原有的三級網路和轉診體系,導致宿遷市醫療機構過度供給,必定誘導過度需求,使老百姓醫療負擔加重;而且,大大小小的醫院都在相同層次上競爭,功能沒有劃分,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和無效率。
在贏利的動機下,只要具備條件,各級醫院都在競相購買設備,做大手術。同時,病人不管是什麼病,來到哪一家醫院都能看,而醫院之間「老死不相往來」,根本沒有轉診的動力。其結果是最優秀的醫療資源並沒有為最需要的人服務,造成醫療資源配置的無效率。
當地質量最好、技術力量最強的人民醫院還是大量看普通門診,而不少鄉鎮衛生院也開始購進CT等設備,做大手術了。例如新河鄉鎮醫院,除了胃切除、闌尾炎這樣的手術可以做,也開設了脾臟縫補、腎結石手術、心肌梗死搶救等高難項目。
另一方面,各級醫院都不惜成本爭取病人,醫院廣告鋪天蓋地,一些醫院通過回扣等手段爭奪病人。不少社區醫生手裡有一張沭陽縣人民醫院發的「會員證」,如果社區醫生介紹一位門診病人去沭陽縣人民醫院,可以獲得100元回扣;病人住院回扣是手術費用的10%。還有醫生告訴我們,醫院靠鄉鎮、村衛生室醫生推薦病員,然後給他們回扣。這種回扣甚至成了村衛生室醫生收入的重要來源,人為地增加了醫療成本,加重病人負擔。
區域規劃缺乏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中西醫醫療格局被打破。由於中醫沒有很多檢查和手術,而且中葯價格較低,完全靠市場生存的當地中醫進一步萎縮。
(三)對鄉村醫療的打擊始料不及:基層醫療削弱
1.鄉醫進城,村醫進鄉,削弱了農村基層醫療隊伍力量。
急速增加的醫療市場對醫務人員的需求短期內激增,導致了基層技術力量被削弱;同時造成一些新興醫院醫療質量方面的問題。
醫院數量快速增加,市場對醫務人員需求隨之增加,而宿遷地區短期內很難吸引到很多外來的醫務人員。現在醫生的流動方向是,「農村的好醫生進城市,國有醫院的好醫生出去合夥開醫院」。新醫院的醫務人員來源多是鄉鎮衛生院,有些甚至是無照醫生。而鄉鎮醫療機構開始吸收一些原來的村醫。
這一方面使得農村或者社區的基本醫療服務質量削弱;另一方面如果監管力度不足,一些新興醫院的醫療質量無法保證。據調查,許多私立醫院以「外來專家門診」招攬患者,但名不副實。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市區新興醫院(數十家)的普遍現象。
2.鄉鎮、村衛生院(室)醫療水平下降。
改革後,鄉鎮、村衛生院均被個人買走。由於只要有錢就可以買醫院,使得許多這一層次醫院的老闆都是有錢而根本不懂醫療的人。加上市場化的醫療環境放寬了對醫務人員流動的限制,使許多技術不錯的醫生不屑於在原來的醫院工作,而到城區新興的醫院找工作,致使鄉鎮醫院的醫療水平下降,直至不能夠提供一般的醫療服務。
一個案例是,某個從事屠宰的老闆買斷了醫院後對醫務人員管理生硬,結果導致醫務人員全體辭職。被醫生自己集資買斷的鄉鎮醫院發展相對好,但是這些醫院所佔的比重不大。出現了農村病人在村衛生室看一下病後就直接到市區醫院就診的情況。
(四)醫院對醫生培養積極性不高,高水平醫療隊伍發展持續性不足
醫務人員的穩定性下降,使得醫院缺乏培養醫療技術人才的動力,高水平醫療隊伍發展的持續性面臨挑戰。
醫療機構不斷增加,醫生隨時可以跳槽,這使得各個醫院寧可「搶人」而不「育人」,不願意培養自己的技術人員,以防培養好後立馬走人。醫療衛生人才後繼乏人,醫療質量止步不前。
(五)政府不再辦醫,但政府對醫療的監管不力,並面臨新問題
政府職能轉變,第一個關鍵是要實現政府變「辦醫院」為「管醫院」。政府辦醫的狀況已經得到了根本的改變,但是根據調研的情況,政府對醫療的監管急需加強。
1.醫療准入的監管缺乏。
宿遷在大力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市場的同時,降低了醫院准入的門檻,不利於醫療服務質量的保證。醫院的資質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安全,醫療行業的管理具有相當的專業性,對醫院的審批不僅應當看重資產,更應當看重管理的經驗和資質。
由於審批手續簡單,只要有錢,任何人都可以申辦醫院,政府目前更看重資產,而不是資質。在實際操作上,醫療機構准入的審批權實際在市長、縣長手中,而不在衛生行政部門。
根據我們對相關人員的訪談,辦醫院需要交給政府一筆錢。由於政府審批醫院的級別不同,收費標准也不一樣,而新辦的醫院千方百計地想得到高級別的審批,所以政府通過這種權力斂財,也導致了一些名不副實的二級醫院出現。
2.行業監管手段單一,質量監管不足。
政府對民營醫療機構監管到底管什麼,怎麼管,目前還是探索中的問題。江蘇省衛生廳和宿遷衛生局的相關人員都提到,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此在監管過程中主要採用獎勵和懲罰等經濟手段。由於監管不足,報告前文提到一些一級醫院違反相關醫療規定執行大手術;過度醫療、檢查和手術;葯品以次充好;使用不正規的葯品,甚至三無葯品;能很快治癒的疾病用葯劑量不足,延長治療期等現象十分普遍。
3.財務監管不足,非營利性醫院的贏利行為。
宿遷所有醫院都進行了改制,而且主要是轉為民營,很多醫院還申報了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但是調研發現,這些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還是實行了分紅。
轉制後,衛生部門基本上無法掌握醫院經營的數據,醫院上報什麼就是什麼,醫院會傾向於上報有利於自身的數據,以非營利性的名義贏利。
4.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機制不暢。
醫療衛生領域有一個自上而下的管理體系,改革後,如何使得新的機制能夠與各級衛生主管部門相銜接,也是宿遷醫改還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公共衛生投入的長效機制沒有建立
政府轉變職能的第二個關鍵是實現政府承擔公共衛生建設。按照醫改的設計,通過醫療資產產權置換取得的資金投入公共衛生。政府承擔公共衛生是完全正確的改革方向,但目前需要有機制來保障政府做到這一點。
1.醫療資產置換獲得的資金有限,公共衛生機構也開始了市場化運作。
市級醫院產權置換的資金主要投入了五大中心的大樓建設。下屬縣級公共衛生機構也是採用了同樣的方式。這些建築的規模在當地都是一流的。
將醫療資產置換籌集到的資金作為公共衛生的投入,沒有持續性。賣醫院只能賣一次,是「存量」,而公共衛生投入常年都需要,是「流量」。用「存量」補充「流量」是不可持續的。一旦資產置換的資金花完,公共衛生的投入又難以保障。實際上,新設置的五大中心基本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五大中心也開始利用市場化的運作。120急救系統採取會員制,挑選一些醫院進入120系統,每年交納會員費50萬元,醫院自己准備急救車輛。政府確實減少了負擔,但是這就破壞了急救系統的急救原則,醫院更願把有支付能力的病人拉到自己的醫院。疾控中心將大樓出租,建立一個體檢中心;婦幼保健中心也將建立婦產醫院,託管給上海婦保醫院;血液中心(中心血站)變為由群眾義務獻血後,血站賣血給醫院,少部分錢上交政府,餘下留用。
2.基層的公共衛生仍然投入不足。
政府對社區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的投入仍不足,管理不規范。我們在沭陽縣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了解到,理應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的公共衛生職能,政府並不給補貼,計劃免疫全靠群眾自願。由於現在醫患關系比較緊張,給小孩打針風險較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沒有動力提供這些服務。
顏集鎮衛生院周圍的居民告訴我們,鄉鎮衛生院實際也是私人承包了,現在衛生院的惟一職責是接種疫苗。但是對於國家規定免費的兒童計劃免疫疫苗,仍然要收費,價格是每人100元,兒童服糖丸也仍然要收兩元錢。宿遷醫療系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認為,政府是將錢投到了公共衛生服務中,然而在鄉鎮一級衛生院並沒有按照改革預想的那樣進行。
因此,公共衛生缺乏長效的投入機制。一方面,地方財政畢竟還不很豐裕;更主要的是,當地政府和衛生主管部門已經把醫療市場化認為是最有效的辦法,甚至認為公共衛生事業也可以依靠市場來建設。當地衛生局官員甚至認為公共衛生並不一定要政府來辦,只要有人願意辦,就讓社會來辦。但是目前畢竟慈善事業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社會資本辦公共衛生也帶著逐利的目標。
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
(一)貧困地區醫療衛生定位和責任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財政體制從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向分級分稅財政體制演變,各級政府間的支出責任重新劃分,中央政府將更多的醫療衛生支出職責交給了地方政府。這與世界上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通常由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為主承擔醫療衛生支出的制度安排相反。上級政府把衛生籌資的責任轉給下級政府,下級政府在財力拮據的情況下,又把籌資的主要任務推給了衛生機構,實質上是把難題交給了原本就失靈的市場。
在以GDP增長為政績指標的激勵機制下,地方政府只熱衷於GDP、招商引資等指標。地方政府搞醫療衛生和教育,尤其是貧困地區政府,既沒有積極性,也沒有能力。這導致地方政府對一些公立衛生機構經費補助日益減少,或者直接將其變賣。地方財政卸包袱的沖動,可以說是醫改市場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明確政府職責。中央政府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保障全體公民都享有公共衛生和最基本的醫療服務,明確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財政補助標准。地區間財政能力差異的問題,應通過強化轉移支付來逐級解決。
(二)「宿遷模式」解決不了「看病貴」的問題
「宿遷模式」把醫療衛生事業定位為「經營性行業」,並認為「只要是經營性的行業,就可以放到市場上去競爭,通過競爭降低價格,提高質量,改善服務」。我們認為這一定位是不準確的。
由於醫療行業存在的不確定性、外部性、壟斷性和信息高度不對稱性等特性,以利潤為導向的市場化必然導致醫療行業的價格一路飆升,難以控制。美國就是典型的例子。
通過競爭來控制醫療價格的思路,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期來看,醫療市場的競爭並不能導致醫療價格的下降。因為醫院競爭的手段主要不是價格。我們注意到,只要有條件的醫院都在努力擴大規模、引進設備,連鄉鎮衛生院也不滿足於門診的收入,要提升檔次、做大手術。也就是說,醫院的競爭主要表現為「非價格競爭」,即醫院競相提供最先進的高科技醫療服務,提升品牌。理論上,競爭的市場上只要供大於求,價格就可能下降。但是在醫療市場,如上面的分析,過剩的供給可以通過誘導需求來消化,醫生可以讓病人多消費,其結果是醫院服務量的擴張與整體醫療費用的上升,競爭愈烈,費用愈高。這樣下去,「看病貴」的問題只會愈演愈烈。這點是醫療衛生市場與其他消費品市場的巨大不同之處,也是當前理論和實踐工作中的薄弱認識點之一。
(三)「引入市場機制」和「政府主辦醫院」並不矛盾
「政府主辦醫療機構」和「引入市場機制」兩者完全可以結合起來,同時結合市場和政府幹預兩者的優點,建立既有政府幹預的公平性和成本可控性,又具有市場的高效性和靈敏性的制度。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老百姓對宿遷人民醫院(過去是當地最好的公立醫院)比較信任,只要是有經濟能力的或者是大病都會去人民醫院,盡管原人民醫院的醫生有一定的流失,但老百姓對政府醫院的信任還是比對其他醫院強。
我們與醫院院長和醫務人員的交流中也發現,醫院所有制並不是醫院經營績效的關鍵,醫院院長和內部管理是醫院成功的重要因素。
就我國的現狀,應當保留相當數量的公立醫院,並且由政府嚴格控制總費用。同時,要改進政府對醫院的管理機制,使公立醫院之間形成競爭,但是要徹底消除公立醫院的贏利動機,使其之間的競爭不能是面向利潤的競爭,而是控製成本、改進質量的競爭。
總結——宿遷醫改其實是被逼出來的
宿遷的醫改,通過公立醫療機構的轉制,改變了政府直接辦醫的局面;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快速擴大了醫療資源,並形成了醫療市場的競爭格局,促使醫療機構引入企業經營機制,從而提高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改善了醫療服務的質量,擴大了醫療服務項目,降低了掛號費、葯品單價和檢查項目單價。但是醫改的最重要的目標:公共衛生發展和「看病貴」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其原因在於,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也無法迴避醫療衛生事業的自身規律。改革後,醫院贏利動機並未消除,反而得到了加強;過快地開放醫療服務市場,一味追求資源總量的擴張,確實導致了大量不規范競爭行為的存在;由於信息不對稱,醫院總是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增加收益,都會競相引進專家技術,購置更先進的醫療設備。
供給的增加導致醫療服務、檢查、手術和葯品過度使用,結果是醫療費用快速上漲,不僅僅浪費醫葯資源,而且還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還使得老百姓看病更貴。
雖然政府職能轉變了,不再「辦醫院」了,但是政府「管醫院」還有待加強,公共衛生還沒有得到很大的加強,尤其是長效的投入機制還沒有形成。一個客觀原因是宿遷經濟還不豐裕,政府還沒有非常大的能力投入,更重要的原因是發展理念的問題。
宿遷衛生局長曾對媒體表示,宿遷醫改敢以身涉險,其實是被逼出來的。根據我們的調研,這種改革方式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並不適合所有的地方。
從長期來看,相信如果政府調整對公共衛生建設的思路,加大對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的投入,加強政府主管部門對醫療和醫葯的監管;隨著醫療市場競爭的發展,醫院和醫生行為的進一步規范,宿遷的醫療衛生體系未來將給當地老百姓提供便利、優質的服務。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完全符合理論和國際實踐所體現的醫療衛生市場化,因此也將出現理論和大量國際實踐所證實的結果——老百姓所承擔的醫療負擔將越來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