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前海2014年度公共服務白皮書

前海2014年度公共服務白皮書

發布時間:2021-11-28 06:47:27

① 今年北京要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 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中新社北京8月10日電 (記者 於立霄)北京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籌集公租房房源;規范和發展租賃市場,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效供給;不斷完善共有產權住房制度,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北京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白皮書(2021)》(簡稱《白皮書》)10日對外發布並顯示了以上內容。
《白皮書》提出,2021年,北京要優化住房保障分配機制,優先保障特殊困難家庭,重視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特別是從事城市運行基本公共服務人員等住房困難群體的住房問題,不斷提高保障房運營管理水平。
同時,北京還要規范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效供給,推動集體土地租賃住房建設,推進存量商業、辦公、廠房等建築改造為宿舍型或公寓型租賃住房。健全房屋租賃管理體制,加強住房租賃企業監管,規范住房租賃企業經營活動,強化長租房管理,建立完善經紀租賃行業信用體系。
《白皮書》還提出,北京要不斷完善共有產權住房制度,制定共有產權住房出租、回購等配套政策,建立共有產權住房網路服務平台。
回顧2020年北京房地產市場發展,《白皮書》顯示,北京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北京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2.6%,商品住房成交同比增加8.2%,新建商品住房價格保持平穩,二手住房價格漲幅基本在合理區間內。
在租賃住房方面,2020年,北京加快完善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強長租公寓監管,規范短租住房管理,租賃市場發展初見成效。《白皮書》顯示,2020年,北京住房整租租賃交易約220萬套次,同比增長2.7%;平均租金每月人民幣82.6元/平方米,受疫情影響,呈現穩中有降的態勢。
住房保障力度持續加大,2020年,北京建設籌集各類政策性住房68279套,完成全年4.5萬套任務的151%。公租房新增分配量1.29萬套,累計分配總量達18.79萬套,低保、低收入、重殘、大病四類家庭依申請實現「應保盡保」。全年共有產權住房啟動網申項目18個、房源2.2萬套,其中面向非京籍家庭房源約6600套;累計推出共有產權住房項目76個、房源約7.9萬套。

② 獲取森林火險預警信息的途徑有哪些

商報訊 如何查詢我市全年的整體氣候特點?獲取氣象服務的渠道有哪些?如何理解氣象信息中的專用詞?日前市氣象局對外發布了《2015年中山市公共氣象服務白皮書》(下簡稱《白皮書》),告知市民9種可獲取氣象服務信息的渠道及指南,同時還通報了2014年我市主要氣候和氣象災害特點。

去年我市氣溫較常年偏高,總雨量略少

《白皮書》透露,2014年我市天氣氣候總的特點是:氣溫總體正常略偏高,全年總雨量正常略少,雨量時空分布不均;風速總平均接近常年,東南風盛行;相對濕度偏低。

2014年我市氣象災害總的特點是:影響中山的熱帶氣旋有2個,分別為超強台風「威馬遜」和台風「海鷗」;暴雨出現時間早,強度強;高溫天數偏多,2月份低溫陰雨天氣明顯;霧日偏多、霾日減少、回南天不明顯;冬春旱嚴重,夏秋階段性乾旱明顯。

據監測數據統計,2014年我市共發出預警信號104次,其中台風預警信號5次(白色2次、藍色2次、黃色1次)、暴雨預警信號20次(黃色17次、橙色3次)、雷雨大風預警信號23次(藍色21次、黃色2次)、高溫預警信號13次(黃色13次)、灰霾預警信號19次(黃色19次)、大霧預警信號9次 (黃色7次、橙色2次)、寒冷預警信號8次 (黃色7次、橙色1次)、冰雹預警信號1次(橙色1次)、森林火險預警信號6次(黃色6次)。這些預警信號的發布,給有關單位和市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及時的信息。

9種渠道可獲取氣象信息

《白皮書》顯示,電視、報紙、手機簡訊,除去這些「傳統」的天氣預報,如今市民還可以通過戶外顯示屏、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等9種渠道獲取2015年的氣象服務信息。

具體指南如下:
■電視
獲取途徑:中山市電視頻道《午間天氣》、《晚間天氣》、《旅遊天氣》等。

■廣播電台
獲取途徑:FM新銳96.7頻道、FM快樂88.8頻道。新銳96.7頻道安排每天五檔天氣播報,具體時間為7:30、9:30、12:00、18:00、21:00。快樂88.8頻道安排每天五檔天氣播報,具體時間為8:00、10:30、14:35、17:35、21:35。

■氣象網站
獲取途徑:中山市氣象局門戶網站(http://www.zsqx.com/)。

■報紙
獲取途徑:中山日報,中山商報。

■手機簡訊
獲取途徑:公眾根據個人需求主動定製。

■「12121」氣象電話
獲取途徑:撥打電話「12121」。

■「中山天氣」官方微博
獲取途徑:中山天氣(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384152914;騰訊微博,http://t.qq.com/hbqxfwrx)。

■「中山天氣」官方微信
獲取途徑:微信用戶可通過微信賬號搜索「中山天氣」。

■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獲取途徑:通過當地氣象部門自建或共建的顯示屏查詢。
文章來源:中山商報
責任編輯:新聞編輯

③ 如何全面提高氣象事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主要抓好以下八項工作:

(一)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

氣象災害防禦形勢嚴峻,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要切實履行基本職責,不斷加強能力建設,著力提高氣象防災減災水平和效益。

完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努力做到重大氣象災害與衍生次生災害預報准確,預警及時,信息傳播快速,確保預報預警信息發布不出現失誤。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強化與各級防災減災及應急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深化防災減災資源整合與協調配合。切實發揮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效用。

加強基層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著力推動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服務融入式發展。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逐步納入地方基層組織體系和公共財政預算,納入地方政府「三定」方案和績效考核體系。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發布手段融入地方社會治理體系和基層網格化管理體系,融入各部門減災示範社區、智慧社區創建,融入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實現信息發布手段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和安全運維。推動將氣象信息員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組織管理體系,加強管理與效能考核。

依法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強化依法履職意識和責任,扎實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依法規范政府、部門、社會和公民在防災減災中的責任和義務。推動建立政府主導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的社會應急響應機制。強化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單位極端天氣公共安全的依法監督職責。引導和鼓勵社會志願者參與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進一步加強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工作。

提高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強化風險防範意識,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加強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建設災情信息管理系統,初步實現災害信息實時、快捷、綜合採集。開展台風、暴雨、乾旱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災害風險區劃試點,發展定量化的災害風險評估業務,著力提高對地質災害隱患點、設施農業、交通氣象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的針對性、有效性。發揮保險機構、紅十字會等組織在氣象災害風險轉移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跨部門聯合調查制度。發展防災減災與公共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逐步建立國家、省兩級氣象服務白皮書制度。

(二)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氣象服務是立業之本。要始終把做好氣象服務放在首位,堅持「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決策」,全力做好各項氣象服務。

努力提升氣象服務「三農」的水平。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聯合會商和產品製作發布機制,加強國家級與省級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技術指導和支撐反饋,強化關鍵農時、重大農業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定量影響評估服務。服務國家農業對外合作,繼續做好國內主要農作物長勢監測和產量預報,並逐漸向國外重點農產品和重點農業產區拓展。推進中央財政「三農」服務專項建設與現代農業示範區、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等的融合,深化基層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發展試點,推動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可持續發展。

全力提高公眾氣象服務水平。創新服務方式,發展更加適應需求的個性化、多樣化、專業化公眾氣象服務。繼續加強氣象服務品牌建設,強化按需服務、移動式交互、智能定位信息發布,推進新媒體技術在公眾氣象服務業務中的應用。繼續推進氣象服務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工地,進一步擴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的覆蓋面。

做好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活動氣象服務。圍繞國家重大戰略,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等重大任務,優化需求導向的服務機制,強化專項氣象服務業務。做好大型運動會和2022年冬奧會申辦等重大活動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加強各項專業氣象服務。完成全國交通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深入推進交通氣象沿線精細化預報和高影響天氣短臨預報試點。繼續推進與住建部城市內澇防治合作。加強流域氣象中心業務能力建設,發揮服務防汛抗旱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等職責。與國土資源部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繼續做好海洋、森林草原防火、旅遊、電力等專業領域氣象服務。加強安全生產氣象保障服務。

(三)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支撐工作

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是攸關當前和長遠利益的大事。要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科技支撐作用,有力保障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

強化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加快建設中國氣候服務系統,強化傳統天氣氣候服務與氣候變化應對需求的融合。推進省級氣候變化適應工作。做好能源設施、城鄉建設、交通基礎等關鍵領域的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建立極端氣候事件預警指數和等級標准,繼續開展氣候變化對特色產業和行業的影響評估。

做好應對氣候變化決策支撐。做好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的支撐工作,圍繞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氣候變化立法、我國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徑和氣候變化適應等開展決策咨詢。積極參加IPCC未來規劃,科學支撐氣候變化公約談判,參與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深入開展氣候變化規律研究。強化氣候變化基礎數據建設,穩步推進全球氣候系統模式和區域氣候模式研發,繼續開展氣候變化檢測歸因研究,啟動氣候變化綜合評估模式研發。做好氣候變化最新科學進展和熱點問題的分析解讀工作。

更加重視氣候安全工作。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中長期氣候安全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水資源、生態、能源、城鎮化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威脅,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氣象服務。加強國家級、區域和省級環境氣象預報預警業務能力和運行機制建設。推進與環保部門聯合開展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和空氣質量預報。發展污染源減排措施效果評估業務。繼續做好生態脆弱區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加快推進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立項建設。實施人工影響天氣業務能力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促進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開展全國貧困縣光伏發電資源評估與服務,組織開展風能經濟開發潛力評估研究。加強城市規劃、重大工程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

(四)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

氣象現代化是興業之路。要大力推進氣象業務現代化、氣象服務社會化、氣象工作法治化,並將氣象業務現代化作為核心重點任務來推動,落實目標任務和主體責任,全面深入推進氣象現代化。積極發展現代氣象服務業務。認真貫徹第六次全國氣象服務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現代氣象服務體系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集約化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核心業務能力。強化決策氣象服務業務能力建設。研發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災害風險評估技術,發展基於影響預報的專業氣象服務業務。面向個性化服務需求,研發快速循環預報服務產品加工和產品檢驗監控系統。優化完善全國公共氣象服務共享產品庫。依託數據分析技術和新媒體,發展智能化公眾氣象服務業務。

深入推進現代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制訂現代天氣、氣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著力提升預報預測准確率和精細化水平。推進數值預報發展與應用,實現GRAPES全球模式業務運行,區域數值預報重點做好資料同化和產品應用工作。著力提高災害性天氣、局地性天氣的分析能力和預報技術。開展全國10公里解析度的精細化格點全要素預報業務試驗。加強海洋氣象、空間天氣預報業務能力建設。實現第二代季節預測模式業務運行,進一步提高動力與統計相結合的客觀預測技術水平。加快推進MICAPS4.0、SWAN2.0和CIPAS2.0系統建設,繼續推進縣級綜合預報預警業務平台的建設與應用。召開第七次全國氣象預報預測工作會議。

大力推進現代氣象觀測業務。強化綜合觀測業務的自動化、集約化、標准化,著力提高觀測質量和效益。開展國家天氣觀測網台站遴選,加強國家基準站網建設,實現國家級台站和其他台站的分級管理。完成縣級綜合觀測業務平台的試點工作並推廣。統一各類自動氣象站技術標准和數據格式,開展自動氣候站設備選型,提高觀測數據可同化水平。組織開展風廓線等觀測資料的應用試驗和觀測預報互動科學試驗,提高現代觀測資料的應用水平。規范溫室氣體等大氣成分業務,提高業務穩定運行能力。完成風雲二號G星在軌測試並投入業務運行,統籌在軌氣象衛星管理,優化地面應用系統設計,進一步提升氣象衛星和雷達觀測業務應用水平。加強國家級和省級計量檢定能力建設,啟動國家氣象技術裝備保障分中心(新疆)建設。嚴格執行氣象專用技術裝備許可制度。

著力加強氣象資料業務和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制訂氣象資料業務發展指導意見。加強氣象資料基礎工作。加快推進氣象數據格式標准化工作。以推進全球氣象再分析資料工作為抓手,優化氣象數據採集、收集、質控、存儲和應用業務流程。重點推進衛星、雷達等資料質量評估業務應用和同化工作。規范各類氣象資料質量和時效的考核評估。提高全國氣象廣域網傳輸能力。加快推進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系統(CIMISS)業務化,推進國家、省兩級集約化數據環境建設。國家級氣象業務內網和中國氣象數據網上線運行。啟動實施國家級高性能計算機二期建設和氣象業務異地應急備份中心(上海)建設。

進一步強化責任考核。出台《全國氣象現代化發展綱要》,完善氣象現代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切實推進各項保障政策落地。國家級業務單位要積極主動履責,加強與相關單位互動對接,完成氣象現代化實施方案年度任務。省級氣象部門要強化責任擔當,著力推進省級氣象業務現代化,有序推進縣級綜合氣象業務發展。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將氣象現代化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中。

加強試點經驗總結與推廣。組織開展江蘇、上海、北京、廣東、重慶以及浙江杭州和寧波等第一批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總結評估,推廣試點經驗。加大對河南作為中部地區於2018年率先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試點省份的工作推進力度。針對東中西部各自不同發展特點,把握好東部率先,中、西部趕超的節奏。

(五)著力深化氣象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源泉。要凝聚共識,密切跟蹤國家改革進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倒逼,以氣象服務體制改革為重點、以防雷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氣象科技體制改革為抓手,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認真落實氣象服務體制改革部署。要按照《氣象服務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部署,以國家級和部分省級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為試點,創新發展氣象服務業務體制、服務供給體制和運行機制以及專業氣象服務實體規模化發展機制,更好地發揮氣象事業單位在公共服務中的主體作用。推進中央和地方政府氣象防災減災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健全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制度。以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及大城市社區氣象防災減災為試點,培育基層氣象服務多元化提供主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隊伍納入地方公共服務和保障體系試點。成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中國人工影響天氣協會。以上海自貿區氣象服務管理和氣象協會組織為抓手,制定出台氣象服務管理辦法、標准和規范,建立部門與社會組織對氣象服務的市場管理機制。

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加強雷電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能,發揮防雷減災在保障公共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激發市場發展活力,提升服務能力和創新方式為重點,試點帶動,加快推進防雷體制改革,依法有序開放防雷檢測市場,強化法規標准建設和市場監管。統一準入標准,制定出台全國防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清理與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規范性文件,完善防雷相關法規標准及業務規范,加強防雷服務市場監管。重慶、廣東、浙江等試點單位要重點推進防雷工作政事企分開,發揮防雷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建立現代防雷企業制度,培育骨幹企業。

穩步推進氣象業務科技體制改革。按照信息化、集約化、標准化的發展要求,改革氣象業務體制,優化氣象業務布局、業務系統和業務流程,提升氣象業務的效率和水平。通過試點建立省市縣三級集約化的業務布局和業務流程,制定氣象業務系統平台集約化發展指導意見。落實精細化氣象預報服務產品製作向國家級和省級業務集約的氣象服務業務技術體制。規范全國數值預報業務布局,制定數值預報業務發展改革指導意見。強化預報預測質量檢驗考核工作。建立預報員團隊定量考核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改革科研組織管理方式,進一步集中資源聚焦核心技術突破。深化氣科院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技術突破與業務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強化中試基地與業務用戶參與成果評估,發揮學會等第三方機構在項目管理、科技獎勵和成果評價中的作用。完善合作共贏機制,引導利用國內外優勢資源參與重大核心任務協同攻關。

密切跟蹤落實國家各項改革。及時貫徹落實國家關於科技體制、人事制度、財稅制度及其他改革政策。配合中編辦制定地方氣象管理權力清單指導意見。繼續推進氣象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強化分類指導、上下協調、有序承接,建立完善規章制度、審批程序和事中事後監管措施,做到放管結合、監管到位。深化部門預算管理體制改革,管好用好財政資金。完善雙重計劃體制和相應財務渠道,積極爭取地方財政解決氣象部門職工的地方性津補貼。

認真組織並推進改革試點工作。總結省級氣象局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推進省及省以下氣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切實抓好各試點單位經驗總結,查找並解決存在的問題,創造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探索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改革成果。

(六)大力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始終是推動事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大力實施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培養創新型人才,著力推進氣象信息化建設,有力保障和支撐氣象現代化。

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核心攻關任務。發揮中央財政科技資金效益,落實四項研究計劃重點任務。做強部門科研院所,優化學科布局,構建科研業務緊密結合的學科體系和協同攻關機制。加強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圍繞區域重大業務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優化氣象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強化野外科學試驗基地的開放共享。建立氣象科技成果認定和分類評價制度。推動成果轉化應用和向技術標準的深度延伸。完善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的激勵制度。深入推進科技研發任務法人責任制落實。

加強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強化人才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圍繞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組建核心技術領域創新團隊。完善人才和團隊的評價激勵等政策措施。深入實施「雙百計劃」、強基工程和青年英才培養計劃。加強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培訓。開展人才政策執行情況評估,優化人才發展環境。聯合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院校,加強氣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加強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推進氣象信息化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成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編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氣象信息化標准規范體系建設,統籌氣象業務、服務、科研、教育培訓和行政管理等的信息資源和數據,逐步構建資源高效利用、數據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約的氣象信息化新格局。加強氣象信息化工作統一領導,開展國家和省級氣象業務信息化建設試點,推進氣象信息化總體規劃實施,推進「氣象雲」工程建設。建立氣象信息化社會運行保障機制。

提升開放合作質量效益。制定新常態下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合作計劃及方案,深化省部、部際合作。圍繞國家「一帶一路」等總體外交大局和氣象事業發展全局,做好第十七次世界氣象大會參會等重要國際氣象合作機制建設工作。多渠道、多方式加強多雙邊氣象合作,提升國際引智和培訓工作水平。加強氣象援外工作。繼續做好港澳台及周邊區域氣象交流合作工作。進一步規范外事管理,加強國際合作隊伍建設。

切實抓好規劃實施和編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做好氣象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總結評估,積極參與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重大專項規劃起草,組織編制「十三五」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氣象事業發展重大工程和建設任務。加快《海洋氣象發展專項規劃(2014-2020年)》、氣象衛星應用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和審批。強化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氣象保障工程等項目的統籌建設與管理。開展氣象監測與災害預警工程、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一期工程竣工驗收。組織召開全國氣象部門西藏工作會議。完善對口支援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及艱苦台站工作方案。扎實推進新疆兵地氣象融合發展。重視和支持基層氣象台站能力建設。

(七)全面推進氣象法治建設

氣象工作法治化是新時期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要堅持依法發展、依法行政、依法履職,全面提高氣象工作法治化水平。

推進氣象立法和標准化管理。積極參與全國人大常委會涉氣象法律草案和國務院涉氣象行政法規起草。繼續推進氣象災害防禦法和氣候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條例的立法進程及《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修訂。突出各地氣象事業發展特色,加快推進地方氣象立法步伐。切實提高氣象標准質量,不斷強化標准執行。加快霾等重點標準的制修訂,建立以標准為依據的業務管理工作機制,清理修訂完善現有業務規范,制定標委會績效評價指標,開展標准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提升依法履行氣象社會治理能力。全面梳理氣象行政管理職能,制定氣象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完善並實施氣象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管理辦法和指導標准,做好氣象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及時制止和查處違反氣象法律法規的行為。繼續開展防雷綜合治理督導檢查,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提高依法管理氣象事務水平。完善學法、用法制度,增強幹部職工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動改革發展的能力。完善重大決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積極推進國家和省級氣象部門法律顧問制度。突出抓好局黨組各項重大決策部署、事業發展重點目標、深化改革各項任務等的落實。改進目標管理,完善綜合考評體系。重點解決不落實、難落實問題。強化職能調整和下放的銜接和後續工作。

(八)全面加強部門黨建和文化建設

加強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和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證。要強化責任,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廉政和制度建設,營造奮發有為團結和諧氛圍。

把從嚴治黨要求貫徹各項工作始終。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嚴明黨的各項紀律。自覺把維護黨中央權威、遵守黨的政治規矩落實到全部工作中去。持續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有關制度。進一步精簡公文數量,提高公文質量。強化會議管理監督,提高會議質量效率。厲行勤儉節約,嚴肅查處違反「約法三章」問題。持續反對「四風」,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和糾正存在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專項檢查,鞏固拓展活動成果,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繼續抓好機關作風建設月活動。

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是政治責任、直接責任。各級黨組(黨委)要統籌謀劃,把黨風廉政建設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全過程。要緊緊抓住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這個「牛鼻子」,以上率下,層層傳導壓力,級級落實責任,強化黨組(黨委)責任擔當,細化主體責任,建立責任台賬,對主體責任不落實或落實不力的要嚴肅問責,要分級開展基層黨組織主要負責同志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輪訓工作。

④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歐美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政府提供服務的低效率和壟斷性所產生的巨大壓力下,英、美、澳、日等歐美國家都逐步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重要環節納入到了政府改革的實踐框架之中,並取得了重大成效。
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提高政府效率的一種有效選擇。近些年來,雖然我國不少地方作了大量積極探索,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仍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運行機制,以提高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健全的立法規定
在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均有國家層面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立法。比如,美國就具有全世界最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美國國會和有關部門制定了大約500 種政府采購法規,形成了以法律(法案、法令)、規章制度、行政和司法三個部分組成的制度體系。其中《聯邦政府采辦法案》和《聯邦政府采購條例》是政府采購法規體系的核心,統一規范了政府各機構的采購政策、標准、程序和方法。
在英國,自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社會福利改革的一部分大范圍推開以來,無論是1997年上台的托尼·布萊爾將其常態化、制度化,還是如今執政的卡梅倫提出的「大社會」計劃,均在立法和政策上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後於1998年和2011年分別發布了《政府和志願及社會部門關系的協議》和《開放的公共服務白皮書》,通過選擇性放權,秉持公平性與多元化原則,改善公共服務,引領公共服務改革創新。
日本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進程起始於2004年小泉內閣通過的《推進規制改革、民間開放3 年計劃》。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日本政府在公共服務購買的進程中始終堅持立法為先導的原則。《關於通過競爭改革公共服務的法律》明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基本原則;《會計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了中央政府有關的購買服務程序;《地方自治法》及相關法規規定了與地方政府有關的購買服務程序,從而形成了關於政府購買服務的較為完備的法制框架。
在澳大利亞,對於社會部門的一般管制均以澳大利亞稅務局為核心,這就確保了澳大利亞慈善法律的真實價值是關注獲取利益。1997年頒布的《財政管理與責任法》和《聯邦服務提供機構法》規定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這方面的細則。
公開透明的購買流程
一套公開透明的公共購買流程,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必然要求。經過多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大多已安排專項預算,通過一定的政府采購程序對私有和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社會服務進行購買,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簡單來說,西方國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政府對購買服務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按照一定的程序選定購買的公共服務的范圍、項目,並確定相應的預算;其次,向社會公布政府購買的項目、購買價格、預算安排以及質量要求和各項服務指標等;再次,對投標進行資質認定,並運用招投標和委託等方式選定供應商、簽訂合同並實施相應的過程管理和監督;最後,對這些組織進行績效考核並按照績效進行結算。
當然,具體到每個國家而言,其流程可能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在美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至少由6個環節構成:制定統一的單據格式、招標公告以及表述格式、對招標工作人員統一定位,詳細制定招標采購操作規程,確定合格供應商名單,招投標,交貨追查,進行采購審計和管理審計。英國的政府采購程序則包括8個階段:制定采購計劃,確定采購總負責人和配備律師、會計師或審計師,律師起草和在指定刊物上公布信息,接受咨詢,按標准確定合格供應商名單,招標或直接采購,按照合同監督供應商完成服務,獨立審計。
但不管怎麼變化,實現政府對非營利組織和社會服務組織公共服務的購買,「按照選定服務項目——社會公布——資質認定、招標管理——過程管理、監督——績效考核——結算」都是最基本的流程。
非壟斷的購買方式
在西方發達國家,公開競標是最典型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例如,英國政府早在1990年公布的公共醫療和社區關懷法中就明確規定,中央政府撥付的特殊款項的85%必須以競爭招標的方式向私營或非政府組織購買。不過在加拿大,正式招投標並非最主要的方式,政府也經常採用直接向社會組織提供項目的方法。
競標可以幫助政府降低購買公共服務的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不足之處是有可能引起政府雇員的反對,需要建立起相關過渡的政府雇員機制。除公開競標外,在涉及專業性較強的公共服務時,西方發達國家還會採用協議定標的方法,如對監獄、醫院等服務的購買。
在美國,合同外包則是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主要形式,被廣泛應用於社會服務領域。在合同外包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購買服務經歷了由設計型合同向績效型合同的轉變。設計型合同的特點是政府為投入和過程付費,政府部門制定的規章制度嚴格約束社會組織的行為;績效型合同則是通過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質量、效果等的評估付給費用。20 世紀90 年代新公共管理理念取得主導地位後,績效型合同出現並普遍使用,使為公民提供的服務和項目質量最大化,便於有效測算項目和服務的最終產出。
另外,不管採取哪種購買方式,政府都應逐漸從公共服務直接生產者的角色中淡出,而更多地承擔起公共服務規范和制度制定者的責任。以英國政府做法為例,2001 年,布萊爾政府設立了公共服務改革辦公室,與公共服務決策部門、執行部門共同開展工作相關部委制定購買服務政策,下設具體的部門執行。同時,實行了中央與地方「分治」,使地方政府擁有了更多的公共服務決策權。在社會層面,獨立顧問團、專業消費者組織和行業自律協會在完善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體系,保護消費者利益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就形成了中央政府制定規劃、各級政府部門具體執行和社會團體予以輔助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體制。

⑤ 深圳老人去惠州的社康看病有刷社保卡有7折嗎

⑥ 城市交通擁擠資料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思索
[摘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汽車進入家庭的速度逐步加快,深圳已經進入我國一線特大城市行列,也同樣面臨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考驗。單純增加交通供應已難以解決城市復雜的交通問題,交通政策從重視交通建設向交通建設和交通管理並重轉移,通過科學管理,充分挖掘既有資源潛力。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改善出行環境的重要舉措和手段,對於構建和諧和節約型社會,實現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交通擁堵 優先發展 公共交通
一、當前深圳的交通狀況
深圳作為沿海城市,是改革開放的窗口,經濟發達,市民的購買力比較強,因此深圳市的小汽車保有量本來就很高,近日,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書》(公示稿)公布數據:「2010年深圳市新增注冊登記車輛28.5萬輛,過去5年年平均增長18%」,目前全市機動車保有量超過170萬輛,加上外地駐深和每日出入境車輛,在深圳道路行駛機動車總量已超過200萬輛。道路車輛密度近320輛/公里,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正在接近和突破城市的容量極限,如不迅速採取有效的應對控制措施,將面臨嚴重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等城市管理問題。
再看深圳公共交通狀況,全市公交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公交專營模式面臨挑戰。目前實行的以線路專營為主的經營模式,在公交前期發展過程中發揮過重大作用,但也帶來市場准入門檻較低、公交經營主體多、缺乏規模效應、市場競爭較為激烈等問題。公交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公交線網、場站配套設施、財政扶持資金等公交資源配置難以適應公交需求的增長。另外,公交市場的激烈競爭也使得現有公交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更加劇了公交的供需矛盾。缺乏明確的公交優先發展政策。公交整體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受上面條件影響,公交的運營條件日益惡化。不準時、可靠性低、速度慢、價格高。熱線重復線路多,冷線無人問津。服務質量差、隨意拉客、進站急停、急開,甚至發生乘客和司機的斗毆事件。沒有相應政府部門很好的控制管理,各運營商只重效益,惡性競爭。在深圳機動車擁有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公共交通發展卻滯後,居民採用公交方式出行的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深圳市人民政府2007年27號文件《關於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將在2010年全市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達到60%。但時至今日,已經是即將過去的2011年了,全市居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還是停留在不達到50% 。
二、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以民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民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應該是在城市發展和規劃中,把公共交通的建設、管理放在優先的位置上,給予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扶持,使其能以暢通的道路、良好的車況、縱橫密集的線網站點,為公眾出行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服務。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政府部門在刺激消費和增加財政收入的短視思維引導下、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私人購買小汽車,雖然市區的路面越來越寬,高架橋越來越多。但一輛輛只載幾個人的小轎車,占滿了大街小巷,卻可以將載著幾十個人的公交大客車堵得動彈不得。這樣,代表大多數市民的公交車乘客的路權,就受到了少數人的侵佔。因為路權是全體市民的路權,路權的分配原則是按照出行人數進行分配的,而不是按出行車輛數量分配的。占城市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市民享有平等的路權,就只有體現在公交是否優先上,這樣,要使眾多市民享有平等的路權,必須實施公共交通路權優先政策。本文提出落實公交優先,就是以民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就是要為絕大多數市民提供方便快捷地出行條件和交通設施。從規劃建設、運營管理、財稅政策、法規標准、基礎設施、路權優先等方面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系統改善公共交通發展環境,大幅提高公共交通競爭力,構築具有高度吸引力、多種公共交通方式有效銜接的現代化公共交通系統,為市民提供快捷、舒適、安全、便利、經濟的公共交通服務。
有關職能部門必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設節約型社會,把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作為重要策略,努力構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的優質、高效、快捷的公共交通體系。把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作為一項長期策略,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加快公共交通發展步伐,切實提升公共交通的競爭力和出行分擔率,促進公共交通與城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前提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要做到政府支持,企業運作。公共交通必須看到其中的「公」字,公共交通的營運不能單純看作是一種企業行為,是肩負著社會繁榮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責任。
(一)堅持規劃先行,城市公交路權優先的原則
做到科學規劃,促使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常規公交,在運力配置、網路布局、換乘體系等方面,形成明確的分工與配合,最終建立起一個功能明確、換乘便利的公交運營網路。從空間上和時間上在城市道路系統中給予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以優先通行的權力,是提高公共交通運行速度與准點率、改善服務水平必不可少的措施。
(二)強化政府的主導責任
政府掌握著公共權力,控制著公共資源,其根本職責就是謀取公眾福利。城市的交通管理,城市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它的科學決策、權力應用和對經濟資源的合理使用,將直接影響城市交通問題解決的實際效率。要改變以往政府中對交通規劃、管理、投資、建設等職能相對分散的被動局面,切實提高各相關職能部門的服務水平及相互間的協調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內耗」。城市相關政府部門職能、權力的合理調整和規范,將促進城市對社會資源、經濟資源的高效調配和使用,對進一步緩解我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具有深遠而積極的影響。
(三)確保公交資金來源
確保公交資金來源,是公交優先措施得以落實的根本保障。必須扭轉長期以來公共交通建設資金比例過低的局面,政府應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交通綜合體系規劃,逐年將城市公交專用道、公共交通換乘樞紐、保修廠(場)、站台等城市公共交通建設項目以及新增車輛所需資金列入當地政府財政預算,每年在地方財政支出中予以優先安排。保證公交優先的各項經費能夠及時到位。
四、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策略
(一)改革目前公交運營機制
有關職能部門做到科學論證,根據客流導向,規劃好全市一體化公交運營系統。政府對公交運行企業從按客源確定經營收入,變為按運行路程、服務質量、乘車環境確定經營收入。改變以前公共汽車只愛跑熱門路線,不願去人少地區的「嫌貧愛富」現象,有效提升公共汽車的運輸功能。
(二)建設城市快速干線公共交通系統
大力推動快速干線公交專用道路的建設,提高城市公交運行速度,提升公交服務水平,滿足市民快捷、方便、准點的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改變人們一貫以來出行都期望能乘搭一路公交直達目的地的觀念。由於深圳市人口超過千萬,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市民工作、生活的活動區域近則幾公里,遠則三五十公里都有可能,乘坐長線公交,沿途每站停車,必然要花費很長乘坐公交的時間。根據我們城市的人口結構和地域分布狀況,建議建設快速干線公交、支線公交、短線公交三級連接,以干線、支線為快速通道連接城市的各個區域。短線公交方便市民就近乘搭。通過換乘樞紐中心形成高效便捷、銜接順暢的多層級線網結構。地面公共交通和地鐵交通統一票價,由—票一乘制改為一票多乘制,各種公共汽車、地鐵之間實行免費或者優惠換乘。此外,建立現代化公共交通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完善政府補貼和服務質量監管機制。以此構成線路完善,服務到位,覆蓋全市的快速公交網路。

傳統公交線路調整為干線公交換乘線路的思路

(三)加快軌道交通建設。
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構築與土地利用協調、規模合理、布局完善的城市軌道體系,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乾的城市客運交通體系,促進關內關外一體化發展。同時,以軌道交通建設為契機,對軌道沿線各類交通設施進行優化整合。加強軌道交通與其它交通方式的銜接,構築一體化的城市客運交通體系。對軌道沿線的常規公共交通網路進行優化調整。在重點商業區、火車站、城市出入口、口岸等人口密集區域的地鐵站上建設快速干線公交樞紐中心,方便軌道站與公共交通接駁。形成綜合換乘中心向周邊發散的網路格局,創造高效的換乘接駁條件。對軌道沿線片區城市道路網路及交通組織進行優化調整。結合公共交通場站等設施的布置,改善軌道站點周邊片區的道路微循環系統。結合軌道站點的布設以及軌道沿線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對軌道沿線片區的步行設施進行優化配置。設置合理的人行指示標志,在站點周圍形成通達性強、指向明確、環境舒適、安全便捷的步行接駁系統。
(四)合理發展出租汽車行業
公共中小型汽車作為公共汽車的輔助,主要服務於低需求區域。要充分發揮其優勢,合理引導,規范發展。計程車作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補充,提供私人化的點到點服務,滿足有特殊需要並願意承擔較高出行費用乘客的出行需求,進一步完善出租汽車行業監管機制,適度控制發展規模。
五、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措施
(一)建設現代化公交樞紐站場
在各區、鎮行政區域內、口岸、長途客運站和軌道站點等客流集散點,建設大型的快速干線公交樞紐換乘中心。通過快速干線公交專用道或在原有城市主幹道路劃定干線專用道,連接各個樞紐換乘中心,並合理調整這些樞紐換乘中心的公交運力分配。在干線公交樞紐換乘中心擴散建設支線換乘公交站場,每10-20萬人口密度的區域范圍,建設一個支線換乘公交站場,與區域內的短線公交連接。市區街道沿途的公交車站,改革為短線公交的停靠上落站,在小區范圍環線行駛,與支線公交進行有效驅接,干線支線公交在專用道上直線到達,大幅提高車輛運行速度。在同一條道路上,減少重復行駛的不同線路的公交車輛,既方便了乘客又減少了公共汽車佔用市內道路的時間。
(二)優化公交車輛站場設施
深圳要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有必要建設精緻、美觀、實用的現代化公交車輛及樞紐站場。提供水平上乘、具有實時信息監控系統和富有景觀特色的建築,為乘客提供安全、舒適的候車環境與快速方便的上下車服務。配置大容量、高性能、低排放、舒適的公交車輛,確保快速公交的大運量、舒適、快捷和智能化的服務。引導市民積極利用公共交通。在市區外圍入口、口岸的公交樞紐換乘中心,建設現代化立體停車場,為棄駕換乘公交者提供低價停車保管。
(三)完善公交專用道路網路體系
逐步形成規模效應,使公交優先通行措施得以發揮最大效能。由於零散、不成規模建設的公交專用道所帶來的公交運行環境的改善,往往很快會因為交通擁堵范圍的擴大或局部交通擁堵的加劇而抵消,公交專用道的效益很難顯現。因此,建設高標准干線公交專用道路,在城市原來主幹道路重新劃定設置全時段、全封閉、形式多樣的干線、支線公交專用車道。樞紐換乘中心之間通過干線公交連接,保證干線、支線公交專用道路運行速度達到60-80公里的時速。提高公共汽車的運行速度和到站准點率,達到干線、支線公交快於社會車輛行駛速度的目的,提高快速公交的運營速度、准點率和安全性。
(四)實施票價優惠政策
市民出行使用智能交通卡,換乘地鐵、支線公交、干線公交、短線公交,在一定路程或乘車時間段內,實現優惠或者免費換乘。同時,使用智能交通卡,可以積累全部的公交出行數據,既便於不斷研究、改善交通系統,節省了大量的交通調查費用,使公交公司的運營業績公開化、透明化,有利於政府監管和公平競爭。
(五)建設智能公交管理系統
現代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應包含先進的智能公交管理系統的應用,才能更加有效提高公交的運營效率和效益。通過智能公交管理系統,對城市公共交通進行有效調度、運營管理,監控城市公共交通通行能力、公交系統動態服務水平。綜合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實現對公交車輛、客流信息的採集、傳輸和處理,實現車輛定位和信息上傳、自動報站以及對公交運營車輛的實時監控和可視化調度。以公交車輛行程動態預測和乘客客流動態預測的數據為基礎。系統還利用公交通行能力和動態服務水平等約束條件,根據城市公交系統的運行情況對公交車輛進行實時動態的調度。同時該系統提供多樣化的公交信息服務,包括電子站牌、車載終端、電子顯示屏、查詢等方式。
六、結論
通過實施上述的手段措施,實現深圳交通發展方式的五個轉變,即:運輸方式由相對分散向綜合高效轉變;出行結構由個體機動交通和公共交通並行向公共交通主導轉變;交通服務由保障型向優質型轉變;交通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交通排放由高耗低效向低碳環保轉變。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代表了城市中大多數人的利益,特別是為低收入階層提供了享有交通出行的權利。因此,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已成為城市交通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通過實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政策,引導人們「棄車就乘」,從而在擴大服務能力的同時減少交通量,從限行、收擁堵費的「禁、堵」方式,轉變為優先發展公交的「疏、導」的方式,不愧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良性管理模式。
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根本途徑,不僅體現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對於緩解城市交通矛盾、控制交通污染和節約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 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公共服務白皮書》2011年度
參考文獻
•[1]韓國城市軌道交通對西安城市結構優化的引導作用分析[D].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2007.
•[2]何芳.城市土地經濟與利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
•[3]陸錫明,王祥,朱洪.綜合交通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4]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Z).深圳:深圳城市規劃局,2007
•[5]城市交通[M].深圳:深圳城市規劃局. 北京 建設部城市交通工程技術中心 2006-6

⑦ 全球大數據發展的新動向與新趨勢

全球大數據發展的新動向與新趨勢
目前,伴隨移動互聯網、智能硬體和物聯網的快速普及,全球數據總量呈現指數級增長態勢,與此同時,機器學習等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創新也日趨活躍,使得大數據隱含的價值得以更大程度的顯現,一個更加註重數據價值的新時代正悄然來臨。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2017年度《世界數字競爭力排名》顯示,各國數字競爭力與其整體競爭力呈現出高度一致的態勢,即數字競爭力強的國家整體競爭力也很強,同時也更容易產生顛覆性創新。實際上,以美國、英國、韓國和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向重視大數據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當前更是把大數據視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大力搶抓大數據技術與產業發展先發優勢,積極捍衛本國數據主權,力爭在數字經濟時代佔得先機。我們從各國發展大數據的新舉措中或許可以窺探到大數據發展的新趨勢。
美國:穩步實施「三步走」戰略 打造面向未來的大數據創新生態
美國是率先將大數據從商業概念上升至國家戰略的國家,通過穩步實施「三步走」戰略,在大數據技術研發、商業應用以及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已全面構築起全球領先優勢。
第一步快速部署大數據核心技術研究,並在部分領域積極開發大數據應用。2012年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大數據研究發展倡議》,以提升從海量和復雜數據中獲取知識、挖掘價值的能力,進而推動科學與工程領域創新步伐加速。第二步調整政策框架與法律規章,積極應對大數據發展帶來的隱私保護等問題。2014年美國發布《大數據:把握機遇,守護價值》白皮書,再次重申要把握大數據可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創新動力的重大機遇,同時也要高度警惕大數據應用所帶來的隱私、公平等問題,以積極、務實的態度深刻剖析可能面臨的治理挑戰。第三步強化數據驅動的體系和能力建設,為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提供長遠保障。2016年美國發布《聯邦大數據研發戰略計劃》,形成涵蓋技術研發、數據可信度、基礎設施、數據開放與共享、隱私安全與倫理、人才培養以及多主體協同等七個維度的系統的頂層設計,打造面向未來的大數據創新生態。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對大數據應用及其產業發展持續關注,並督促相關部門實施大數據重大項目,構建並開放高質量資料庫,強化5G、物聯網和高速寬頻互聯網等大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字貿易和跨境數據流動等。2017年4月美國能源部與退伍軍人事務部聯合發起「百萬退伍軍人項目(MVP)」,希望藉助機器學習技術分析海量數據,以改善退伍軍人健康狀況。2017年9月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局發布美國首個可公開使用的資料庫,其中包括全美600多個衛生系統。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一直積極與他國展開合作,以預防數字經濟監管障礙、促進信息流動和反對數字本地化等。
英國:緊抓大數據產業機遇 應對脫歐後的經濟挑戰
大數據發展初期,英國在借鑒美國經驗和做法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本國特點和需求,加大大數據研發投入、強化頂層設計,聚焦部分應用領域進行重點突破。近期英國特別重視大數據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密集發布《數字戰略2017》《工業戰略:建設適應未來的英國》等,希望到2025年數字經濟對本國經濟總量的貢獻值可達2000億英鎊,積極應對脫歐可能帶來的經濟增速放緩的挑戰。
2012年,英國便將大數據作為八大前瞻性技術領域之首,一次性投入1.89億英鎊用於相關科研與創新,在八大領域投入總額中佔比高達38.6%,遠超其餘七個領域。隨後,英國將全方位構建數據能力上升為國家戰略,於2013年發布《把握數據帶來的機遇:英國數據能力戰略規劃》,提出人力資本(研發人才與善於運用數據的民眾)、基礎設施和軟硬體開發能力,以及豐富開放的數據資產是發展大數據的核心,事關能否在未來競爭中占據領先優勢。該戰略同時提出了11項具體行動部署,短短兩三年便釋放出巨大的數字潛力。從2010年至2015年,數字經濟對英國經濟增加值的貢獻增長了21.7%,超過了同期經濟增加值增長率的17.4%,2015年數字經濟規模為1180億英鎊,在經濟增加值中的佔比超過了7%,其中數字商品和服務出口總值超過500億英鎊。
為從數據中挖掘出更大的價值,創造並維護一個能夠保持更多收益和增長的經濟體系,同時讓全社會都能從中收益,英國政府在2017年3月提出了新時期發展數字經濟的頂層設計《數字戰略2017》。新戰略中提出七大目標及相應舉措,特別是對各個目標都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一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數字基礎設施,二是使每個人都能獲得所需的數字技能,三是成為最適合數字企業創業和成長的國家,四是推動每一個企業順利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五是擁有最安全的網路安全環境,六是塑造平台型政府,為公眾提供最優質的數字公共服務,七是充分釋放各類數據的潛能的同時解決好隱私和倫理等問題。
2017年11月,英國面向全社會發布《工業戰略:建設適應未來的英國》白皮書,強調英國應積極應對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綠色增長、老齡化社會以及未來移動性等四大挑戰,呼籲各方緊密合作,促進新技術研發與應用,以確保英國始終走在未來發展前沿,實現本輪技術變革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為此,2018年4月底英國專門發布《工業戰略:人工智慧》報告,立足引領全球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發展,從鼓勵創新、培養和集聚人才、升級基礎設施、優化營商環境以及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等五大維度提出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
韓國:以大數據等技術為核心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
多年來,韓國的智能終端普及率以及移動互聯網接入速度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這使得其數據產出量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為充分利用這一天然優勢,韓國很早就制定了大數據發展戰略,並力促大數據擔當經濟增長的引擎。2016年年底,韓國發布以大數據等技術為基礎的《智能信息社會中長期綜合對策》,以積極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
2013年12月,韓國多部門便聯合發布「大數據產業發展戰略」,將發展重點集中在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大數據市場創造上。2015年年初,韓國給出全球進入大數據2.0時代的重大判斷,大數據技術日趨精細、專業服務日益多樣,數據收益化和創新商業模式是未來大數據的主要發展趨勢。基於此,在同年發布的《K-ICT》戰略中,韓國將大數據產業定義為九大戰略性產業之一,目標是到2019年使韓國躋身世界大數據三大強國。韓國還非常注重對他國經驗的借鑒,2015年5月中國發布《大數據發展調查報告》後,韓國專門對中國與韓國大數據應用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並聚焦韓國大數據應用水平與大數據市場不協調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舉措。
近兩年全球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到來,倒逼韓國重新審視本國智能製造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並於2016年年底提出《智能信息社會中長期綜合對策》,將大數據及其相關技術界定為智能信息社會的核心要素,並提出具體的發展目標與舉措。
一是充分挖掘數據資源價值,強化未來競爭力源頭。構築開放共享的大規模數據基礎設施,到2025年實現320個公共機構的數據開放;促進數據流通和使用,激活數據交易市場,推動公共和民間數據實現以價值為導向的交易;激活數據分析企業,到2020年數據專業服務企業規模達到100家;培養大數據專業人才,將每年培養的數據科學家數量從2017年的500名增長到2030年的1000名;發展區塊鏈技術,提高數據管理可靠性等。二是築牢大數據技術基礎。加強數學方法論研究,長期穩定支持新型學習推斷、量子計算、神經形態晶元等下一代計算技術研究,推動科研大數據開放共享,推進產業數據中心建設,強化產學研合作共同研發產業共性技術等。三是面向數據服務需求,構築超連接網路環境。確保頻率資源供應,有序推進5G商用化進程,實現大規模機器間通信,實現不同業務網路之間的實時超連接;推動通信運營商體系優化,摒除後發企業進入運營行業的壁壘;進一步強化物聯網和雲計算基礎設施並充分利用智能感測器數據;分階段引進量子通信與安全網路等。
大數據發展新趨勢
綜合以上幾個典型國家的新動向和新舉措,可以發現當前及未來全球大數據發展的新趨勢。
一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日益融合,成為各國搶抓未來發展機遇的戰略性技術。英國在工業戰略中強調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很有可能推動現有的商品和服務市場被顛覆和取代。日本將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界定為建設超智能社會服務平台必不可少的共性技術。韓國與日本相似,將智能信息化社會定義為「ICBM(物聯網、雲服務、大數據和手機)與AI(人工智慧)相融合的社會」。
二是大數據資源對各國經濟政治博弈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美國最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特朗普再次將「數據」比喻為一種能源,他認為掌握了數據及相關能力,就是為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有效抵制敵對意識形態以及部署建設最強大軍事力量等構建了最基礎的保障。最近的「臉書危機」事件,再加上近年來「劍橋分析」及其母公司「戰略通訊實驗室」參與多國領導人選舉活動事件,使得大數據資源及相關技術成為某些國家利益集團及企業影響政治生態和社會安全的重要手段,各國政治社會發展面臨的風險變得更加復雜和不可預測。
三是大數據應用基礎條件發生跨越式變化。一方面政府數據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將進一步拓寬,多源數據融合技術的進步,為公共服務數字化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術層面的保障,數據的標准化及開放則成為各國建設服務型政府和平台型政府的資源保障。另一方面大數據應用的基礎設施將成為與水電氣暖等相類似的設施,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這其中包括物聯網、智能硬體等數據採集類設施,5G、光通信等超高速數據傳輸類設施,以及超級計算機、雲計算以及邊緣計算等計算類設施,以及新型的存儲設施等等。
四是大數據安全為各國實現「平衡」發展帶來更嚴峻的挑戰。各國大數據發展戰略中,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數據開放共享」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側重點不同,比如歐盟希望通過強制性的統一標准最大限度的保護個人隱私,而美國則更相對弱化法律約束、希望充分調動企業的主動性,這種態勢對未來全球大數據國際規則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新難題。同時對大數據企業權利和義務也要進行再平衡,監管太嚴將限制企業創新的腳步,但如果放手太多,在實踐中難免出現企業對個人隱私大規模侵害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前海2014年度公共服務白皮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