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

發布時間:2021-11-25 18:26:36

Ⅰ 怎麼文化惠民提升農牧民精神文件建設

十一五」期間,按照加大投入,完善網路,強化管理,提高服務,面向基層,惠及全民的思路,我區的文化惠民活動得到迅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加快推進了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組織了一系列文化工程和活動,普遍開展了群眾文化創建活動。但無論是距中央的要求還是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區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上還存在不少問題,亟待「十二五」期間認真加以解決。
一、全區文化惠民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自治區至今沒有制定系統的文化惠民工程實施方案。「文化惠民工程」是黨的十七大提出來的,是全國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後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一項惠及全國人民、普及大眾文化的工程。我區有關部門幾年來在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領域陸續開展了一些文化惠民活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為一項重大的「工程」,自治區至今還沒有一個統籌的規劃和安排。
(二)對文化事業投入總量偏少,比例偏低。按照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支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通知》精神,自治區對文化事業的投入不應低於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近年來,我區財政
1/30頁
支出增長幅度較快,然而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占財政總支出始終達不到1%。
(三)文化服務機構日常經費沒有保障,正常活動難以開展。 到2009年,全區仍有57個旗縣圖書館多年無購書經費。全區人均圖書藏有量僅為0.36冊,人均購書費為0.41元,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0. 81元。全區旗縣文化館平均運轉費用僅為16萬元,每年只能開展一次春節「鬧紅火」活動。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旗縣支中心運行經費沒有列入當地財政預算。全區905個蘇木鄉鎮文化站平均運轉費用一年僅為2.4萬元。由於投入不足,各級文化服務機構運轉困難,無法開展正常活動。
(四)文化基層設施落後,農村牧區難以覆蓋。一是旗縣圖書館、文化館大多達不到國家要求,仍有一大批場館需新建或改建。2009年,全區還有41個圖書館、69個文化館不達標,達標率僅為60%、32%。二是鄉村電影院、小劇場在逐漸消失、年久失修閑置、或改做他用。三是部分農村牧區的文化廣場已成了農忙時的曬谷場、農閑時的堆物場,一些嘎查村文化活動室、閱覽室甚至成為雜物儲藏室。四是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仍有5.25%、6.47%的收視盲區,使得這些邊遠的農村牧區遠離信息網路時代。

Ⅱ 全國人大審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國務院編制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綱要草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實化量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重大任務,全文提交大會審查,以下概述幾個方面。
  著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完整、准確、全面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促進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物價水平保持總體平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戰略科技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統籌推進傳統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數字化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社會建設步伐,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建設數字中國。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破除制約要素合理流動的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依託國內經濟循環體系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引力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全面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黑土地保護工程,確保種源安全,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准、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加強邊疆地區建設。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
  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全面完善產權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路。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建設,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3.5%、18%。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綱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擴大就業容量。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基本同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實施教育提質擴容工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人均預期壽命再提高1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高到95%,優化社會救助和慈善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實施糧食、能源資源、金融安全戰略,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提高能源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Ⅲ 該如何寫康巴什新區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創建思路

一、總體目標

2011至2012年,按照政府主導、公益服務、體系完善、發展平衡、惠及全民的原則,加強城鄉統籌,突出軟體建設和服務開展,到2012年底,努力形成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全覆蓋、公共文化新產品生產供給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達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標准,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高,有效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公益性原則。由政府主導,以財政投入為保障,提供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優惠服務,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提供非贏利性的文化服務。

堅持基本性原則。按照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西部)創建標准》要求,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眾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獲得更高層次、更多樣性的文化消費。

堅持均等性原則。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建設覆蓋全社會各階層不同類型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全市人民群眾均能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

堅持便利性原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布局合理,就近融入群眾生活圈,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傳遞、服務指引、服務和產品消費近距離、經常性,適合大眾便捷獲取。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全覆蓋。

2011至2012年,圍繞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總目標,全面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顯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

1.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新建面積為1.6萬平方米的寶雞市圖書館新館;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利用原青銅器博物館(籌建中的民俗博物館)建設市群眾文化活動中心(非遺陳列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准。新建、改擴建一批縣(區)文化館和圖書館,建成門類齊全、功能先進、層次分明、省內領先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文化站、影劇院等齊全的文化設施體系新格局。

2.大力加強流動文化設施網路建設。市、縣(區)兩級圖書館配備流動圖書服務車,市、縣(區)兩級文化館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建成與我市人口分布和地域條件相適應的流動文化設施網路,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全部具備流動文化服務能力,廣大群眾能夠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3.實施市、縣(區)兩級公共圖書館達標建設。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頒布的《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公共圖書館建設標准》,加強市、縣(區)圖書館達標建設。市圖書館達到文化部頒國家二級館以上標准;國家級文化先進縣(區)隴縣、鳳翔縣、陳倉區、岐山縣,擬創建文化先進縣(區)的千陽縣、金台區、渭濱區,以及扶風縣、麟游縣,縣(區)圖書館達到文化部頒國家三級館以上標准;全市公共圖書館人均佔有藏書0.4冊以上;人均年增新書在0.02冊以上。

4.實施市群眾藝術館、縣(區)文化館達標建設。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頒布的《文化館建設用地指標》、《文化館建設標准》,加強市群眾藝術館、縣區文化館達標建設。市群眾藝術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准;金台區、渭濱區、陳倉區三個區的文化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准;國家級文化先進縣隴縣、鳳翔縣、岐山縣,擬創建文化先進縣的千陽縣,以及眉縣、太白縣,縣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館的標准。

5.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到2012年底,全市建成85個單獨設置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其設備配置、活動開展、人員配備、綜合管理達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標准》。

6.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市、縣兩級全部建成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縣區實現60%以上的鄉鎮(街道)、社區建有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維護和發展公眾文化權益。

2011至2012年,以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強化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效益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給水平,更好地維護和發展城鄉群眾公共文化權利、培育社會價值觀、提升文化軟實力。

1.全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組織文化部門和單位,繼續開展大型文化下鄉活動、圖書流動閱覽、送書下鄉、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農村文化服務活動。積極推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創建工作,鞏固提升現有的4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發展水平。組織農村和城市社區依託傳統節日、重大慶典活動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辦好春節廣場文化周、夏日廣場納涼晚會、社區文藝匯演、秦腔大賽、歌手大賽、自樂班大賽、民間曲藝大賽、「非遺」展示展演展覽宣傳活動、夏日周末文化廣場、社火藝術節、周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文化活動。不斷推進文化惠民活動向縱深開展,努力滿足各階層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受眾率和參與率達到省內先進水平,人均參加文體活動的時間每周不少於3小時。

2.逐步實現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多元化。繼續深化市、縣兩級院團體制機制改革,大力解放藝術生產力。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在全市重點扶持300支群眾業余文藝團隊,支持600支基層農村群眾業余文藝團隊,保障民間文藝演出活動經常性開展,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市場,採取項目補貼、資助和招標采購等方式,通過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多種方式,有效解決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問題,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3.全面實現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根據中、省《關於推進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要求,2011年7月1日起,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為社會公眾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時間每周不少於42小時,公共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56小時,文化館(站)、博物館、體育館(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2小時。

4.積極組織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市、縣兩級文化館業務人員進社區(農村)培訓、輔導和調研人均每年不低於48天;市、縣兩級公共圖書館年均舉辦各類講座、展覽、培訓等活動不少於20場(次),下農村、社區服務點活動不少於200次;博物館每年舉辦講座、培訓活動不少於20場(次)。市、縣兩級文化館每年組織流動演出12場以上,流動展覽10場以上;市、縣兩級公共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於60次。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年舉辦有影響的大中型文化活動不少於4次,開展培訓、展覽、演出等文藝活動12次以上。各村(社區)農家書屋每年開展群眾主題讀書活動4次以上。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看1場以上電影、每年看2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每年組織3次以上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

5.全面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服務點建設,2012年底,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化服務體系,縣縣有支中心、鄉鄉有基層服務點,實現「村村通」;100%的基層群眾可以通過基層服務點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及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的資源服務。

6.實施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制定《寶雞市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總分館制管理暫行工作辦法》等相關制度,保證分館(點)規范性、系統性的建設原則。實施以市圖書館為總館,縣區圖書館為分館,鄉鎮(街道)圖書室為二級分館,村(社區)圖書室為分點的總分館模式。吸收大專院校、部隊等單點陣圖書館加盟總分館服務體系,同時做好圖書流動車服務工作,與總館、各分館(點)形成動靜結合、館點結合的圖書館服務網路,構建覆蓋全市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調配、統一檢索、統一分編,通借通還。

(三)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報道。

理論研究和宣傳報道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明兩年,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推動實踐發展的同時,理論上還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媒體的宣傳報道還需要進一步跟進。

1.加強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實踐,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體制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手段。依託各級公共圖書館、各級文化館(站)和文化研究社團,結合具體實踐,參與文化部及省文化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課題研究工作,針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共性問題,總結經驗,並形成課題研究成果,為國家制定有關政策提供依據,為同類地區的發展提供借鑒。

2.加大宣傳力度。新聞媒體及時跟蹤報道,形成強力有效的宣傳態勢、積極濃郁的宣傳氛圍,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的新探索、新機制、新做法、新成效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典型示範作用,帶動我市整體創建工作。同時,向社會公示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展情況,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參與示範區創建工作,接受公眾的考評和社會的監督,推動我市創建工作順利進行並取得成效。

四、建設步驟

第一階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按照國家、省關於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工作要求,成立創建組織領導機構,建立明確的工作機制。結合我市實際,制訂創建實施方案、宣傳方案、制度設計方案等,制定並完善創建規劃,明確目標任務。

第二階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和省文化廳的指導下,全面展開創建工作。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四級,分別按照創建標准和建設規劃,對照各自承擔的創建任務,制定方案,組織實施。

第三階段(2012年1月—2012年10月)。突出重點,全力推進,全面開展各項建設服務工作,基本完成《建設規劃》確定的各項內容,力爭各項指標全部達到創建標准。

第四階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對創建工作進行自查,改進提升,迎接國家檢查驗收,確保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驗收順利通過,力爭成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五、保障措施

(一)統籌規劃,建立機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我市「十二五」文化事業發展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保障廣大城鄉群眾文化權益,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既是文化部門的重要任務,也是各相關部門以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今明兩年,我市將以創建工作為契機,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制定並實施公共文化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建立並實施公共文化績效評估制度,形成政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監督管理機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和保障。

1.建立有效機制。市、縣(區)制定並實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相關規劃和政策,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制定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宏觀管理、行業協會參與、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確保各社會團體對農村和基層的文化援助。

2.嚴格落實政策。按照國務院《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和文化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編制的《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公共圖書館建設標准》、《文化館建設用地指標》、《文化館建設標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准》、《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等標准,統籌利用資源,堅決落實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體育館(場)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用地,公共文化設施門類齊全,布局合理、服務便捷。

3.有效整合資源。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平台,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和項目有效整合,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綜合、系統、運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體現便民惠民,提高整體服務能力,發揮綜合效益。

4.加快推進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推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形成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制定並落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文化事業建設有關政策,積極扶持民營文藝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和農村(社區)群眾自辦的業余文藝團隊,使其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

(二)落實責任,加大投入,建立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長效資金保障。

1.強化目標責任。實現「五納入」,即把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體系,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承擔創建任務的各級政府,以及各級文化、財政等有關部門,要切實認識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改善當地公共文化設施,增強文化服務能力,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意義,在政府統一領導下,按照既定時間、既定路線、既定任務,完成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各項工作。

2.完善投入機制。建立總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公共文化經費投入機制,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市、縣兩級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其增長幅度要高於同級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按照部頒文化館等級必備條件的標准,對市群眾藝術館的財政撥款總數不低於全市人均0.80元,縣(區)文化館不低於全縣(區)人均0.60元的最低標准;按創建國家示範區的要求,市、縣兩級財政分別按所轄人口人均0.60元的標准撥付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落實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運行經費,市級每年22.7萬元,縣(區)級每年6.8萬元;縣(區)財政安排的鄉鎮(街道)文化站每年的業務活動費不得低於其所轄人口人均0.30元的最低標准。切實保障實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購買重要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開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所必需的資金,專款專用。

(三)健全機構,完善隊伍,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和技術全面落實。

1.加強隊伍建設。健全鄉鎮綜合文化站組織機構,至2012年,在現有每鄉鎮已有1名文化專乾的基礎上,再配備1名文化站長,1名網路多媒體技術人員;為每個行政村和城市社區配備1名財政補貼的文化專干。市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得低於70%(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人數占業務人員總數的30%以上),縣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得低於80%(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人數占業務人員總數的20%以上)。徹底解決公共文化機構無編制,非文化工作人員占編、文化專干不專現象,充分調動發揮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在職人員培訓教育制度,市級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20天,縣級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15天,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5天。

2.建立技術支撐。利用網路、聲訊、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支撐系統。按照省頒標准,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中心配備8至10名技術人員,縣級支中心配備3名技術人員。落實人員經費,確保系統正常運轉,實現全市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Ⅳ 如何評價《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

(一)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以土地集體所有為基礎的農村集體所有制,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形式,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在土地集體所有基礎上建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度,與村民自治組織制度相交織,構成了我國農村治理的基本框架,為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支撐。建立健全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必須以保護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為核心,以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為重點,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有效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確保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本集體所有成員,進一步發揮集體經濟優越性,進一步調動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積極性。
1.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防止犯顛覆性錯誤。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落實集體所有權,就是落實「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於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的法律規定,明確界定農民的集體成員權,明晰集體土地產權歸屬,實現集體產權主體清晰。穩定農戶承包權,就是要依法公正地將集體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落實到本集體組織的每個農戶。放活土地經營權,就是允許承包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依法自願配置給有經營意願和經營能力的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一是開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及時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成果。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縮小土地徵收范圍,規范土地徵收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合理提高個人收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允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確定為工礦倉儲、商服等經營性用途的存量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享有同等權利,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可以出讓、租賃、入股,完善入市交易規則、服務監管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機制。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保障農戶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用益物權基礎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探索農民住房保障新機制,對農民住房財產權作出明確界定,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和自願有償退出機制,探索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的有效途徑。
二是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抓緊修改有關法律,落實中央關於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的重大決策,適時就二輪承包期滿後耕地延包辦法、新的承包期限等內容提出具體方案。在基本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按照不動產統一登記原則,加快推進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明確和提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的法律效力,擴大整省推進試點范圍,總體上要確地到戶,從嚴掌握確權確股不確地的范圍。出台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指導意見。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試點。制定出台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的文件,規范草原承包行為和管理方式,充分調動廣大牧民保護和建設草原的積極性。引導農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溝、荒丘、荒灘使用權有序流轉。
三是健全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嚴格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強耕地保護,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實行特殊保護。完善土地復墾制度,盤活土地存量,建立土地復墾激勵約束機制,落實生產建設毀損耕地的復墾責任。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以增加高產穩產基本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目標,完善農村土地整治辦法。依法加強耕地佔補平衡規范管理,強化耕地佔補平衡的法定責任,完善占補平衡補充耕地質量評價體系,確保補充耕地數量到位、質量到位。完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採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強對耕地佔補平衡的監管,堅決防止佔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田現象,杜絕違規佔用林地、濕地補充耕地。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政府領導幹部離任審計制度。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完善和拓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地票」等試點,推動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支持易地扶貧搬遷。
2.分類推進農村集體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核實農村集體資產基礎上,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重點是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對非經營性資產,重點是探索有利於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對經營性資產,重點是將資產折股量化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更多權能,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督和收益分配製度。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保障農村產權依法自願公開公正有序交易。現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切實防止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少數人侵佔、支配集體資產,防止外部資本侵吞、控制集體資產。
3.深化林業和水利改革。實行最嚴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以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為重點,深化配套改革,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完善林木採伐權,管好公益林、放活商品林,調動林農和社會力量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穩步推進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改革。研究提出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的指導意見,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開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明確工程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促進水利工程良性運行。
(二)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4.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在農村耕地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以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託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和規模經營的度,不片面追求超大規模經營,不搞大躍進,不搞強迫命令,不搞行政瞎指揮,使適度規模經營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提升農戶家庭經營能力和水平,重點發展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從事專業化集約化農業生產的規模適度的農戶家庭農場,使之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有生力量。適時提出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相關立法建議。
5.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行動。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務,創新農業產業鏈組織形式和利益聯接機制,構建農戶、合作社、企業之間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進一步創新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機制,允許政府項目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合作社。完善農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政策。
6.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家庭經營在相當時期內仍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力量,要通過周到便利的社會化服務,把農戶經營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充分發揮農業公益性服務機構作用,大力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開展政府向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購買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
7.培養職業農民隊伍。制定專門規劃和切實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扶持有技能和經營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辦家庭農場、領辦農民合作社,創立農產品加工、營銷企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
8.健全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機制。對工商資本租賃農戶承包地作出明確規定,建立嚴格的資格審查、項目監管和定期督查機制,禁止以農業為名圈佔土地從事非農建設,防止「非糧化」現象蔓延。鼓勵和支持工商企業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探索建立工商資本農地租賃風險保障金制度。
9.推進農墾改革發展和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研究出台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創新行業指導管理體制、企業市場化經營體制、農場經營管理體制,明晰農墾國有資產權屬關系,建立符合農墾特點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進一步推進農墾辦社會職能改革。按照為農服務的宗旨和政事分開、社企分開的方向,因地制宜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與農民利益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作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使之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台。
(三)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對農業實行必要的支持保護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以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加大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提高農業支持保護效能,完善農業生產激勵機制,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指向明確、重點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10.建立農業農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農業農村投入只增不減。進一步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轉換財政資金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帶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大力清理、整合、規范涉農轉移支付資金,對「小、散、亂」及效果不明顯的涉農專項資金要堅決整治;對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的涉農專項資金予以整合;對地方具有管理信息優勢的涉農支出,劃入一般性轉移支付切塊下達,由地方統籌支配,落實監管責任。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切實提高涉農資金投入績效。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支農事權,明確政府間應承擔和分擔的支出責任,推進各級政府支農事權規范化、法律化。
11.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根據各類主要農產品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程度,採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進並繼續執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思路,繼續實施棉花和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完善補貼發放辦法。改革、完善玉米收儲政策。改進農產品市場調控方式,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搞活市場流通,增強市場活力。完善農產品收儲政策,堅持按貼近市場和保障農民合理收益的原則確定收儲價格,降低儲備成本,提高儲備效率。加強糧食現代倉儲物流設施建設,積極鼓勵引導流通、加工等各類企業主體參與糧食倉容建設和農產品收儲,規范收儲行為,培育多元化市場主體。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強化以信息化為支撐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新型業態,發揮電子商務平台在聯結農戶和市場方面的作用。
12.完善農業補貼制度。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開展農業補貼改革試點,將現行的「三項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優化補貼支持方向,突出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保持與現有政策的銜接,調整部分存量資金和新增補貼資金向各類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合理確定支持力度,不人為「壘大戶」。進一步拓寬財政支農資金的渠道,突出財政對農業的支持重點,持續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完善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民技能培訓的投入機制,強化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加大對農業投入品、農機具購置等的支持力度。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健全快捷高效的補貼資金發放辦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對農民收入補貼的辦法。
13.建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新機制。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農業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配套完善供水計量設施,建立有利於節水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建立農業用水精準補貼制度和節水激勵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維護。
14.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堅持科技興農、人才強農,推進農業科研院所改革,打破部門條塊分割,有效整合科技資源,建立協同創新機制,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完善科研立項和成果轉化評價機制,強化對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扶持種業發展,做強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大型骨幹種子企業。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探索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的多種實現形式。
15.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推廣減量化和清潔化農業生產模式,健全農業標准化生產制度,完善農業投入品減量提效補償機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構建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激勵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和東北黑土地保護。深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還湖、限牧限漁。完善森林、草原、濕地、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穩定投入機制。
16.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堅持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健全政策支持、公平準入和差異化監管制度,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健全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的制度,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農業開發和農村建設的制度。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全面提升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能力和水平。穩定農村信用社縣域法人地位,完善治理結構。鼓勵郵政儲蓄銀行拓展農村金融業務。鼓勵組建政府出資為主、重點開展涉農擔保業務的縣域融資擔保機構或擔保基金。完善農村信貸損失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地方財政出資的涉農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創新和完善林權抵押貸款機制,拓寬「三農」直接融資渠道。堅持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以具備條件的農民合作社為依託,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引導其向「生產經營合作+信用合作」延伸。金融監管部門負責制定農村信用合作組織業務經營規則和監管規則,地方政府切實承擔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完善地方農村金融管理體制,推動地方建立市場化風險補償機制,有效防範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與授信。完善農業保險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成立農業互助保險組織,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發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提高保障水平。深入開展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研究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四)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17.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規劃體制。加快規劃體制改革,構建適應我國城鄉統籌發展的規劃編制體系,完善各類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監管制度,健全縣市域空間規劃銜接協調機制。盡快修訂完善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鎮、鄉、村莊規劃,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下,探索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提高規劃科學性和前瞻性,強化規劃約束力和引領作用。
18.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管機制。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探索建立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機制。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和運行管護機制,建立自下而上的民主決策機制,通過村民自選、自建、自管、自用等方式,更好地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管護和運營。
19.推進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完善縣域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機制。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推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統籌發展。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規范基本公共服務標准體系,促進城鄉區域標准水平統一銜接可持續,完善綜合監測評估制度。鼓勵地方開展統籌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改革試點。
20.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充分考慮各類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綜合承載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細化完善和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加快建立和實施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對常住人口的全覆蓋。構建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明確各級政府承擔的相應支出責任,增強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地區政府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切實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21.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進一步清理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規定,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加強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管理制度。落實鼓勵農村勞動力創業政策。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原則,突出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社會保障覆蓋面,把進城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保障關系轉移接續政策。
(五)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
隨著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必須堅持黨政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協同,圍繞提高農村基層治理水平,加強鄉鎮服務型政府建設,發揮好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各類經濟、社會組織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自治組織民主制度,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
22.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認真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要求,始終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深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堅強的戰斗堡壘,不斷夯實黨在農村基層執政的組織基礎。創新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擴大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加強鄉村兩級黨組織班子建設,選好用好管好帶頭人,向軟弱渙散村黨組織和貧困村黨組織選派第一書記。嚴肅農村基層黨內政治生活,用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和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加強黨員日常教育管理,做好農村發展黨員工作,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嚴肅處理違反黨紀黨規的行為,堅決查處擠占挪用惠農資金、侵佔征地補償款、侵吞集體資產等發生在農民身邊的腐敗行為,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務監督機制,保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純潔性和凝聚力。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強化縣鄉村三級便民服務網路建設,多為群眾辦實事,貼近群眾、團結群眾、引導群眾、贏得群眾,帶領群眾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嚴格落實農村基層黨建責任制,發揮縣級黨委「一線指揮部」作用,加大抓鄉促村工作力度。
23.健全農村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實現形式。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依託土地等集體資產所有權關系和鄉村傳統社會治理資源,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在已經建立新型農村社區的地方,開展以農村社區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探索以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為載體,創新村民議事形式,完善議事決策主體和程序,落實群眾知情權和決策權。建立務實管用的村務監督機制,理順村務監督機構與其他村級組織的關系,切實發揮村務監督機構作用,落實群眾監督權。積極探索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等協商形式,重視吸納利益相關方、社會組織、駐村單位參加協商。研究明確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機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定位及相互關系。在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組建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的地區,探索剝離村「兩委」對集體資產經營管理的職能,開展實行「政經分開」試驗,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組織和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機制。
24.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提升農村社會文明水平。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修訂鄉規民約。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平台和支撐作用,加強農村基層公共文化體育資源的整合利用,提高設施利用效能。建立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體育健身等重點文化體育工程有效合作機制。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方式,支持社會各類文化組織和機構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抓好農村業余文化骨幹隊伍建設,加強農村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生產。保護和傳承具有民族特色的農耕文明,加強農村地區的文化遺產保護。廣泛開展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活動,推動文化與特色農業有機結合,提升農產品文化附加值。引導和組織農民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發揮鄉規民約的積極作用。
25.創新農村扶貧開發體制機制。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農村貧困人口掉隊的要求,分類施策,加快健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完善貧困縣考核機制,完善幹部駐村幫扶機制,完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完善金融服務機制,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建立扶貧對象動態調整機制,完善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有效銜接的機制。完善片區聯系工作機制,推動片區規劃實施與減少貧困人口的目標相結合,將政策、項目等落到實處。抓緊研究制定扶貧開發的重大舉措,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
26.深化農村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農村基層執法力量,推行對食品葯品安全、工商質檢、公共衛生、安全生產、文化旅遊、資源環境、農林水利、交通運輸、城鄉建設、海洋漁業等領域的綜合執法,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執行,依法維護農村生產生活秩序,提高農村基層法治水平。

Ⅳ 關於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

A。三月教育解析:近日,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中宣部、文化部、中央內機構編制委員會容辦公室、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印發《關於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部署推動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等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
《實施方案》指出,要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為目標,以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美術館為重點領域,推動公共文化機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落實法人自主權,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增強活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

Ⅵ 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的原因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Ⅶ 簡化如何深化文體體質改革

一、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內在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切實提高文化領域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加快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形成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務。要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不斷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轉變政府職能,需統籌「放」和「管」的關系,做到簡政放權和加強監管齊推進、相協調。創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於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多種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強行業自律,做到科學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國有文化資產是重要的宣傳文化資源,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既是政府部門的事情、又是黨委的重要工作,既要保證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又要保證文化企業正確導向。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充分考慮宣傳文化工作自身特點和管理需求,認真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探索建立主管主辦制度與現代企業出資人制度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堅持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始終確保黨對國有文化單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宣傳業務的終審權、主要領導幹部的任免權。
完善互聯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迅速發展、廣泛普及,日益大眾化、媒體化,對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提出迫切要求。要創新管理思路,統籌各方力量,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進一步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加強和改進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與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加大依法治網力度,加強對網上有害信息、網路謠言的整治,推進網路依法規范有序運行,使網路空間更加清朗起來。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進一步規范傳播秩序。鞏固發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職責,加強輿論引導、規范傳播秩序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的重要任務。要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整合新聞媒體資源,加大國家扶持力度,做強主流媒體,壯大主流聲音。適應多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構建多層次、專業化的新聞發布平台。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和業務知識培訓,確保新聞工作者真實准確傳播新聞信息,堅決杜絕虛假新聞、新聞敲詐等行為。

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化繁榮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市場,越來越需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打破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傳統格局,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只是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的第一步,其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如何,還要看其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要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為目標,繼續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發行、影視、演藝等領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切實提高導向把控、資本運作和市場經營能力。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開展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試點,使國有資本始終保有最大的決策權和控制權。把轉企改制與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結合起來,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使之盡快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允許其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其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它們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各種形式的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大財稅扶持,緩解融資難題,為其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
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是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順暢運行的基礎條件。要重點發展圖書、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產品市場,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綜合交易平台。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設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創新投融資體制,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完善文化無形資產評估,健全文化中介機構。
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文化經濟政策是文化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對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具有重要的扶持、激勵和引導、調控作用。要對當前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進行延續和規范,對不適應實際需要的政策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探索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進一步形成文化領域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的機制化。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充分發揮評獎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中的示範、導向和激勵作用。加強版權保護,鼓勵文化原創,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三、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標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統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涉及面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需要加強統籌、科學規劃、整體推進、提高效益。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研究和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推動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統籌市、區、街道(社區)和縣、鄉、村這兩個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推動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水平,發揮其最大服務效益。
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是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明確適合、適應、適當的服務標准,制定和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做到擴大覆蓋、消除盲點、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行「菜單式」服務,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按照反彈琵琶的思路,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展同步推進的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格局。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幹力量。要按照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探索建立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創新運行機制。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競爭機制是提高服務效能的內在要求。要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項目外包和設施委託管理。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長期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多樣化平台。

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推進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要深化政府間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交流渠道,整合交流平台。要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鼓勵代表國家水平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在相應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鼓勵海外僑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創新交流方式,通過教育培訓、語言推廣、學術交流、研究資助、文體活動、觀光考察等,構建交流網路,提高交流效果。
擴大對外文化貿易。以貿易和投資形式推動文化走出去,更可持續、效果更好。要積極探索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運作方式,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其與國外知名文化機構的合資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進行戰略投資,推動我國文化產品進入海外主流社會。積極探索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運作規律的營銷方式,加強國際文化產品交易平台和國際營銷網路建設。充分考慮各國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審美標准,貼近國外受眾文化需求和消費習慣,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組織實施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為文化走出去搭建翻譯平台、提供翻譯資助,使我們的優秀文化產品能夠展示出獨特魅力。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傳播中國聲音、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加快形成獨具中國特色、能與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創新對外宣傳傳播方法,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不斷增強說服力和認可度。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加強文化領域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的引進和利用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完善文化領域准入政策,強化文化市場監管,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又與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涉及領域和范圍很廣。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幹部、黨管導向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抓緊制定出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保障,推動文化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階。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Ⅷ 就如何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擬定一份領導講話稿

這個是在網上搜的,可以參考一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改一下,應該就可以用了:

同志們: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進會,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三次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和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指示精神,總結今年全省農村文化建設的成績和經驗,表彰先進,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謹代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於會議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在「百千萬」表彰活動中獲得榮譽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藉此機會,我講以下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農村文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一貫高度重視,對加強和改進農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決策,要求文化建設更加關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點下移,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把基層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更高位置,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服務網路,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闡述了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強調指出:「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省委九屆十三次全體會議也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協調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還對構建「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逐步實現一村一年一場戲,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大學生圍繞農村文化建設開展了調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文化設施利用、有針對性地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創新文化下鄉的方式、加大農村文化隊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們既看到成績進步,更看到差距和問題,認真調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工作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強大動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給的光榮任務,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順應人民群眾對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熱切期待,都要求我們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把農村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齊心協力、發憤圖強,繼續抓住重點、發揮特點、破解難點、打造亮點,繼續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強化措施,真抓實干,切實把全省農村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
二、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文化強省總體戰略的積極推進,全省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健康發展,進入快速、穩定的發展階段。各級對文化建設投入總量增多,向基層文化建設傾斜力度加大,已經建立起從省到市、縣、鄉鎮、村級基層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點,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這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聯網和衛星雙重覆蓋到村的傳輸網路,我省成為全國唯一的「示範省」,並榮獲「文化部創新獎」和「國家十大文化創新工程獎」。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省每年舉辦各類社區文藝匯演4萬多場,3400多個規模較大的文化廣場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5萬多場,國有文藝院團每年送戲下鄉演出1.3萬余場,有效豐富活躍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造了許多農村文化建設的好經驗、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農村文化志願者遞進培養的經驗,青島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經驗,煙台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城鄉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經驗,威海市加強農村文化大院規范化建設與服務的經驗,濰坊諸城市構建「兩公里文化服務圈」的經驗,濟南市濟陽縣送戲下鄉、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大力推廣。綜合各地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公益性為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現階段,我們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必須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權益。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屬性。在現階段經濟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當由政府來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費,或是低於成本、收費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共識。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深入基層進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務直接送到百姓中間,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鄉群眾,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與此同時,很多基層文化單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時,給自身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向基層找對了市場,靈活的體制順應了市場,連出好戲贏得了市場。
第二,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優先安排涉及農村和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在政策支持、財政投入、組織領導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各地各部門注重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形成城鄉共建、企鄉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於基層文化建設長遠發展的重要補充。
第三,堅持文化建設與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基層文化建設只有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層文化建設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起來,有的把學科學、學技術與學文化結合起來,有的把文化活動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在寓教於樂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道德素質、增強市場觀念、掌握致富本領,並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層文化的內容,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四,堅持重點示範與建立機制相結合。多年來,各地各部門重視發揮重點活動的示範帶動作用,充分調動城市優秀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創造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蓋面大大增強,受到了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擴大了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示範作用。同時,讓基層文化建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點帶動、面上鋪開之外,更要依靠制度來保障,通過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工作機制保證基層文化建設的長期化、規范化。
第五,堅持硬體建設和管理服務相結合。文化設施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平台。搞基層文化建設,必須抓好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硬體條件。當然,光靠硬體建設這「一手」是遠遠不夠的,隨著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管理服務的課題更加凸顯出來。只有堅持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管理,才能提高基層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這些年,很多地方、部門重視創新改進文化服務手段,創新載體、創新抓手,想出許多實招、巧招,發揮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個方面的基本經驗,還是初步的,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繼續積累、繼續完善,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內容,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地推動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突出重點,切實把明年農村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統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文化建設的主線,深刻把握建設文化強省這一文化建設的主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工作的重點,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基本方向,抓住關鍵環節,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突破。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堅持統籌兼顧,努力在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上狠下功夫。加快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是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布局。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把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路作為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黨政幹部考核指標。特別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突出目標量化、分解責任,制訂縣級文化單位、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務規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各項任務目標的實現。二要科學規劃和建設。按照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思路,設定目標,科學布局,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三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城鄉基層閱報欄(屏),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要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示範區、示範基地、示範項目建設,確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圍繞打造「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制定實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個規范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圈。要進一步做好免費開放工作,不斷拓展免費開放的范圍,提升免費開放的標准,完善免費開放的機制,優化免費開放的服務。要積極探索流動文化設施建設,在貧困地區和地廣人稀需要進行流動服務的地方,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流動文化服務。四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發揮不同部門文化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建立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擴展功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不斷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堅持資源共享,努力在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上狠下功夫。促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合理流動,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多提供適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擴大基本文化服務覆蓋面。一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立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深入組織開展讀書日、讀書月、讀書節等全民閱讀活動,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助讀行動,著力解決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閱讀需求。要藉助明年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契機,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同時依託這些優秀傳統資源開展文化活動,推動發展文化產業。二要建立向基層群眾「送」文化的長效機制。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制度化、經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長效機制。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培訓、輔導、講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務,引導和培育各種形式的自辦文化,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三要切實滿足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強對農民工的文化關懷,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服務機制。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將農民工納入社區管理范圍,融入社區文化生活。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引導、支持和鼓勵社區、企業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
第三,實行以城帶鄉,努力在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們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以城帶鄉,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破除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廣泛開展城鄉文化共建活動,採取捐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開展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二要打造農村文化傳播平台。突出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大力推進優秀文化藝術宣傳推介工程。採取在國家、省級重點新聞媒體、新聞網站開辟專欄、專題、專門頻道,在公共文化場所開辟專門陣地等方式,大力宣傳推介我省農村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優秀文藝工作者、文化工作先進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動。辦好《大眾日報》「大眾文化」專刊、山東衛視「綜藝.十藝節」欄目,與《中國文化報》聯辦「藝彩山東」專刊,與山東廣電網路公司合作創辦「山東文化」專題。組織開展重點劇目宣傳推介活動,與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山東電視台合作,辦好「迎十藝」山東省優秀創作劇目展播。三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台。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要把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從試點走向普及,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數字資源。要積極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特別是要大力培養更多的庄戶劇團,盡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場戲的目標。要大力實施公共文化輔導工程,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第四,加強投入保障,努力在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支撐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機制,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決定》和省委《意見》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門一定要抓緊梳理研究,結合實際,列出清單,項目化、工程化,變成強有力的工作載體。一是在文化事業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財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保證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預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二是2012年起,全省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級政府要安排資金用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文藝創作生產和農村文化建設,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希望各級盡快列出單子,積極爭取,搞好對接,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省委《意見》提出「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制定並落實好相關優惠政策」,也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四是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體。對這些政策,要逐條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變成可操作的項目,積極爭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門,要主動上門,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匯聚更多的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同志們,農村文化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眾熱切期待。讓我們以更加昂揚的風貌,更加積極的作為,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厲,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為文化強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閱讀全文

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