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黑龍江省鐵力市的由來
鐵力的歷史源遠流長。中華民族的先人,很早以前就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生 息、繁衍。據考證,鐵力在唐虞三代(周以前)屬肅慎,戰國為貌地,漢為村地, 後漢三國時期屬扶余部,晉屬寇漫汗,唐屬河北道黑水都督府,元屬水達達路,明 屬奴兒幹部司阿者迷河衛和哈郎衛,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了鐵山包協 領署,統轄正藍,鑲藍兩旗。民國4年(1915年),成立鐵驪設治局。偽大同2年 (1933年),建立鐵驪縣公署。偽康德10年(1943年),慶城縣(慶安)和鐵驪 縣合並,改稱慶安縣,鐵硼設鐵儷街。「九·三」抗戰勝利後,1946年1月建立慶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
△鎮邊軍統領富古唐阿率兵2 500人進駐鐵山包,在治城東4里處修築5座營壘,呈梅花形,人稱「五大營」。
△道士路教順在桃山修建山育觀。從此道教傳入本縣。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
△境內移入滿族5 000人,每戶授地45垧,免租30均升科。
△墾荒者領地先交荒價(押租),每響收荒價1吊。所墾荒地限期5年升科,未升科荒地每年每響納小科錢60文。
△富古廟阿率鎮邊軍開赴中日甲午戰爭前線。
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
△從綏化遷入滿、漢、錫伯族1200戶,設40屯,每屯30戶,屯墾於境內西部平原。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
11月24日(農歷十月初三),俄兵入侵鐵山包,焚毀鎮邊軍五大營。是年,鎮邊軍右翼有營前哨哨長馬常成戰役,其弟馬常慶襲職,任鐵山包鑲籃旗
雲騎尉。
1904年(清光緒三十年)
11月27日(農歷十月二十一日),金(金牛山)懷(懷獾山)馬(小馬鞍山)煤礦始行開采。
是年,省巡按署衙門在大口面(今年豐鄉政府駐地),設礦務總分局。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
12月(農歷十二月),北團林子(今綏化市)武營協領移駐鐵山包。烏珍布任鐵山包協領署協領。
是年,全境劃為正藍、鑲藍、鑲紅、鑲白4個旗,轄58個屯。
△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於籌劃江省設治摺內奏,擬將鐵山包改設鐵驪縣,未果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
△修築鐵山包協領署衙門。
△金納德(心齋)任鐵山包協領署東布特哈總管。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4月9日,鐵山包屯田旗丁共1 200戶,每戶授地45響,其中15響免租,另外30響至1913年升科。
是年,協領署於大口門子屯,借煤礦局房舍,建立初高兩等小學堂,有學生
百餘人。
△全境出放熟地54 000垧。其中升科熟地36 000垧,免租熟地18 000垧。
19Q9年(清宣統元年)
△黑龍江省巡按使公署轄三道、七府、六廳、一州、七縣。鐵山包協領署隸
屬綏化府管轄。
△宣統立憲,鐵山包協領轉飭所屬各旗選舉人附入綏化投票,綏、鐵兩處共
選出議員5人。
△金懷馬煤礦停采;大口而礦務總分局移交鐵山包協領署。
1910年(清宣統二年)
△境內徵收的稅捐有營業稅、物產稅、雜稅,計3個稅種。
△初高兩等小學堂遷校於協領衙門院內。是年秋,學堂停辦。
1911年(清宣統三年)
△巴施武任鐵山包協領署協領。民國4年曾一度調省,旋即復任。
△鐵山包疆界,西以鐵山包河與余慶(今慶安)為界,南至橫頭山、拉把河
流域,東至大、小馬鞍山、獲獾山、金牛山,北至藕根河流域。
△境內人口為21 263人。
1912年(民國元年)
9月,何子成創辦鐵驪慈善會。
是年,城西呼蘭河設渡口,以木船擺渡,接送過往行人。
△金懷馬煤礦所采之煤批銷綏化售煤分局328 475斤,合錢20 162吊余。
△鐵山包設郵政分局,山商號「公興涌」代辦全境郵政業務。
△由金純廣資助,道士孫永慶募化集資,開工修建凌雲山明命寺廟宇。
1913年(民國2年)
△紳士李春山、來琨、楊少卿等赴奉、吉一帶招收墾荒戶,年內出放逃佃耕
地40 339垧。
1914年(民國3年)
6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分設三省十道,鐵山包協領署隸屬黑
龍江省綏蘭道。
9月,設鐵山包第四清丈兼招墾分局,年內收清丈費12 986銀元。
是年,境內發生鼠疫,因染疫死亡618人。
1915年(民國4年)
2月17日,黑龍江省巡按使公署第9號文件,任命王樹聲為鐵驪設治局首任設治員,兼鐵山包協領署協領。3月5日,再次行文催任,4月蒞任。
❷ 黑龍江省鐵力市馬鞍山主峰海拔多少米
鐵力市境內千米以上的山峰13座,最高峰平頂山,海拔高度142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