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中國的公共服務發展現狀

中國的公共服務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2021-11-21 10:06:00

A. 中國的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

第一,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第二,提供教育、內醫療、公共文容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情況比較復雜,需要區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對於發展公共事業性服務,政府責無旁貸。
第三,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政府應擔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切實推動節能減排。同時,還應加快電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其中屬於商業性的部分交由市場去做,屬於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擔起來。
第四,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對生產安全,企事業單位負有責任,政府也應強化安全服務體系建設和監管職責。而消費、食品和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性環節,政府責無旁貸。

B. 如何改變我國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發展滯後的現狀

的方法來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

第16屆黨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十六屆三,四,五,六中全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全面解決中國的人口問題,現作出如下決定。

一個清醒的認識全面加強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人口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一直是制約我們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國有不到400萬人,提前的時間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壓力,資源,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踐證明,中國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在促進世界人口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中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形勢總體上是好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國人口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低生育水平面臨反彈的風險的現實的復雜局面。在二十一世紀的一半將迎來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高峰。在未來十年中,人口慣性增長勢頭依然強勁,總人口仍將800-1000人每年的凈增長,人口的整體素質水平不高,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要求,綜合國力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增加,社會保障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出生性別比偏高,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到社會的穩定,流動性和遷移人口持續增加,對公共資源的分配,並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差結構趨於多元化促進社會均衡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總之,人口眾多,人均少的國情,人口沉重的壓力情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關系緊張的情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主要問題,無一例外,面對中國快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人口的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密切相關,在人口問題上的任何失誤都會有對經濟的影響,社會發展產生難以逆轉的長期影響。協調的人的全面發展,以解決人口問題,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的戰略選擇國家。全黨一定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度為公眾利益服務,執政為民的高度,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從未來的中國國家高度負責,堅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新時代。

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路與

30年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是:我們必須繼續長長期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計劃生育政策,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並充分發揮的主導作用,把黨和政府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持國家指導與自願,宣傳和教育群眾的利益為導向的管理工作,結合整體推進的分類指導,加強和改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持續改進人口和計劃生育管理,根據法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堅持以開放,務實的態度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人口與發展,樹立形象的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人口。

「十一五」期間,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穩定低生育水平,合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這是必須堅持的基本經驗已經證明了自己多年來,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思路,內涵和途徑。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優先投資人的全面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的合理分布,保障安全的人口,促進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促進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地區。農村生產力還不發達,公共事業發展緩慢,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群眾的生育觀念還沒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基層工作發展不平衡,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缺乏有效的手段穩定低生育水平面臨諸多困難,人口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日益突出。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城市和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在農村地區,以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中之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總體部署,進一步開放中國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情況。

千方百計穩定低生育水平穩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時期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十一五」 「期間實現這一任務的關鍵時期。綜合分析的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趨勢,到「十一五」期間,總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控制在小於13.6萬人,預計到2020年,總人口控制在14.5萬人左右,總和生育率穩定在更替水平之下。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穩定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黨政第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堅定不移地穩定的機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定不移地走創新人口和計劃生育系統工作團隊,機制,手段和方法,以感動。全面的基層工作,根據法律規定,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益導向,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教育,經濟等手段,建立健全的法制化管理,自治村(居委會),優質的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一個長期的工作機制。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主要人口政策和計劃生育利益,社會補體系統。在全國計劃生育作出貢獻的國家應使計劃生育家庭優先分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規劃免費的基礎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建立的一個孩子傷殘死亡家庭獎勵扶助的農村家庭和少生快富「工程,實施家庭獎勵制度的全面實施,長期的回報節育措施,節育手術保險,城市計劃生育夫婦,一次性獎勵制度。計劃生育社會救助的條件下,通過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醫療救助以及農村家庭的五保戶支持特困戶生活救助制度,幫助他們就業培訓,合作醫療,扶貧開發,宅基地劃分,改水和衛生設施,沼氣應用,新技術的推廣,有關部門制定和完善農村規劃,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雙女戶的優惠政策,按照資格的原則,財務管理,資金發放,社會監督的職責劃分,以確保每一個符合條件的對象收到獎??勵扶助,並能享受優惠的政策。

C. 什麼是公共服務

在中國,這是創造性的新事業,也是中國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從而也就存在著許多未知的和不確定的東西。因此,很有必要明確弄清關於公共服務的含義。公共服務可以有三種含義公共服務的第一種含義: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關於國家,有很多定義。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社會整體的權力,它是壟斷的和最有權威的,並以強制性力量為依託。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社會整體的權力,是由決策或立法、審判或司法、以及行政執行機構構成的權力體系。本文中所謂的國家,即是指這一社會整體的權力體系。當國家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上述機構也都是或者都應是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服務的第二種含義: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本文中所謂的政府,是指國家的執行機構。雖然有人將國家稱作廣義的政府,但從邏輯關系和實際運用的角度看,將國家的行政機構或者國家意志的執行機構視為政府將更明確和易於理解。國家是一種社會權力體系,而政府則是一種組織機構;國家確定權力運作的方向和重大決策,政府則負責實施貫徹。政府是國家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的性質決定著政府的性質。當國家權力體系具有公共性質的時候,作為國家主要執行機構的政府應該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通過貫徹國家意志、執行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各種形式的政府部門和機構都是公共服務機構,政府的各項職能都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政府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第三種含義:即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的其他職能相區分。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在公共服務型國家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條件下,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所從事的並不都是公共服務,他們中只有部分人才從事公共服務活動。近年來,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中,通常提到「中國政府的職能應轉變到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里,公共服務是同其他三項政府職能相並列以示區別的。公共服務:具體、直接、公共性具體的直接的公共服務,是能使公民(包括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的子女)及其組織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雖也是公民活動所需的,但那都是間接的,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除衣食住行外,有教育、醫療保健、社會關照以及環境等。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政府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政府以某種方式的介入,如財政資金、產權或特許等,並在某種程度上貫徹著國家意志,那麼就屬於公共服務。譬如,不僅政府和公立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務,民間教育機構如果有政府特許或者使用了公共資源,那麼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夠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起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在中國,目前分別被稱作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務只須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滿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留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公共服務的種類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在中國稱作事業單位;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 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但卻屬於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是有政府行為介入的一種服務機制,而公共行政則是以政府為主體的一種權力機制。公共服務可以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如教育和醫療保健。公共行政則是規范公民開展社會活動的行為以及公民的其他間接需求。公共服務可以由公民根據個人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選擇,公共行政則要求公民必須接受。公共服務涉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公共行政則是自上而下的等級式的。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則是專門的公共行政機構。公共管理則涵蓋公共服務和公共行政,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管理。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

D. 中國社會的現狀怎樣

改革走到今天,全面協調利益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同政府改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鑒於此,我院於 2005年6月25-26日在海口舉辦了「政府轉型與建設和諧社會國際論壇」。中外專家就以人為本與公共政策的轉型,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的公平與效率,社會責任、公共利益與公共治理,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等議題展開了討論。我院參照專家的觀點,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國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長和利益關系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實現以公共服務為目標的政府轉型對建設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並已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大,城鄉差距比較嚴重,就業、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的國家之一。這一現實,給改革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給政府擴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出嚴峻而迫切的課題。

1、面對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必須擴大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國際經驗表明,一國的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也是該國公共需求快速擴張的時期。我國正處在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加快發展、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與轉型的特定時期,已開始形成全社會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現實基礎。

從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看,我們面臨著公共產品供給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承擔改革成本,解決歷史欠賬問題;一方面又要著眼於發展,並為中長期發展創造條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長與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但是,現實的主要問題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相當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財力還沒有用到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因此,必須從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擴大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改革攻堅階段,要有效地解決利益博弈與利益分享的矛盾,必須關注多數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經過26年多的市場化改革,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不僅形成,利益博弈也日益明顯化,如何實現利益分享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使多數人能夠不斷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一是政府本身要以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確保自身行為的公共性,把守護公平和正義作為政府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原則;二是要建立市場經濟調節下的利益均衡機制,通過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體現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三是以人為本,要為廣大弱勢群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3、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決定性影響。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社會結構進一步分化,社會矛盾更加復雜,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並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大社會風險程度。因此,政府轉型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拉美一些國家的實踐告訴我們,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激化社會矛盾,並會由此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斷或倒退。因此,適應全社會公共需求的變化,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重大舉措。

二、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從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出發,實現政府公共服務理念創新

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與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已對政府轉型提出越來越迫切的要求。政府積極回應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實現公共服務理念的創新,加快推進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轉變。

4、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本質是公共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建設的主體是企業、是社會,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無論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督,還是社會管理,其本質都是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把政府對經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務的范圍。強化公共服務理念和公共服務職能,是市場化改革新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政府作用的客觀要求。

5、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基礎和前提。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人們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為他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人們越來越期望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沒有腐敗的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條件下,政府應當把自己的基本職能定位為公共服務,把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加快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積極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這樣,才能有效地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問題。

6、政府要鼓勵和倡導先進文化,使經濟增長伴隨文化繁榮,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歷史經驗表明,財富的增長可以使人民富足和社會安定,也可能使人民不滿,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不能認為經濟增長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缺乏文化和信仰,就會使功利主義盛行,對財富形成過高的預期,加劇人們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種社會資源的緊張程度,降低人們的幸福程度。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在文化不健全的情況下,都不能擺脫物質利益的誘惑,從而形成政府和市場雙失靈的狀況。文化具有超越功利的獨特品質,可以通過個人的自律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彌補政府和市場的缺陷,從而有效地緩解社會沖突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程度。

7、樹立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理念,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諧的環境與條件。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社會發展緩慢,政治發展嚴重滯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有的地方演變為以GDP為中心,並為此付出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代價。因此,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重新審視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和相關的指標體系,並且要為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

8、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實現民主與法治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多元與公正的統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並使這種民主能夠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實現途徑。民主要與法治相結合,要在立法過程中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進而使社會各種行為主體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使整個社會在法治軌道上正常運轉。其次,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社會,不能把它理解為「一潭靜水」的社會。一是要發展先進生產力,這是社會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二是要推進市場化改革,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製度支撐。要通過政府轉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重建社會秩序,形成社會規范,從而達到「活而有序」。經過26年多的改革,我國社會已經由過去一個結構比較單一的社會轉變為多元並存的社會,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也要看到,多元社會主體之間既有價值一致的一面,也有價值差別甚至是價值沖突的一面。這里的關鍵在於制定、採取以「社會公正」為靈魂的社會政策。為此,政府要擺脫、超越新老既得利益集團的束縛,站在社會公正的立場來處理問題。

三、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政府應當有明確的社會發展目標,確保社會管理的有效性

當前,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在多元利益主體初步形成和分化的前提下,運用現代制度、現代機制和現代文明來解決社會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建立現代公共治理最基本的框架和基礎,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

9、政府要樹立新的社會管理理念。建設和諧社會,首先需要完善與和諧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這是保證和諧社會的制度和組織基礎。社會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下一步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國際經驗表明,市場經濟本身可以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但是也伴隨著收入差距拉大、失業等嚴峻的社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並不能隨著GDP的增長而自動得到解決。因此要從戰略上高度重視社會管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我們面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轉變社會管理理念,用全新的觀念來完善社會管理。傳統體制下的社會管理依靠政府的權威實現社會控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擁有較多自由選擇的權利,通過法律、規范、以及文化來形成和諧的秩序。

10、有效地推進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向公共治理轉變,按照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我們提出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前提是承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發展范疇,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特徵、目標、規律和衡量標准。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們樹立了清晰的經濟增長指標,但是對社會指標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十一五」期間,要確保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就必須把社會目標逐步清晰起來,納入整個發展規劃當中。不能把社會管理簡單地看成是政府單一的行政控制。事實上,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也不可能再掌握和分配一切社會資源,也不可能插手所有的社會領域。因此,在社會管理中,企業和民間組織都有責任,要在政府、企業、民間組織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中形成有效的公共治理。

11、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民間組織之間的關系。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政府要積極穩妥地發展社會民間組織,逐步把一些傳統意義的社會管理職能以多種形式下放給一些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承擔。要在政府、企業和非政府公共組織之間建立起一種取長補短的平衡關系,為社會整體的進步提供推動力。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社會開始從單一中心向多元中心過渡。在這個時期,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建立一個利益均衡機制,通過利益的表達和博弈來消除社會矛盾。從這個角度看,有組織的理性比非組織的理性更有效。在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因素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社會民間組織,形成在黨領導下的協商對話制度,遠比非理性的個體行為要好得多。

四、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推進政府轉型的實際進程

當前,加快推進政府轉型有兩個大的背景:一是經濟發展中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都同政府職能轉變相聯系;二是社會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潛在的風險,要求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我們要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12、把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作為改革攻堅的重點。政府改革滯後,事實上越來越制約著其它領域改革的進程,並由此增加了改革的復雜性和難度。未來幾年,我國的改革有可能發生幾個重要的轉變,例如:第一,由微觀體制改革向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二,由競爭性領域的改革向壟斷性領域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三,由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這三方面改革的推進和轉變,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轉型。因此,「十一五」時期以政府轉型為重點,各項改革才會有新的進展。

13、以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從關注公共需求變化和擴大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出發,是新階段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這就要特別強調明確劃分和嚴格規范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責任和權利,在此基礎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當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盡量減少我國政府的行政層級,逐步探索取消地(市)行政層級,撤消市管縣體制,加強縣級財政功能。要盡快試點從鄉財縣管入手,把鄉鎮政府變成縣(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此外,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為目標的公共治理結構與公共服務體系,並按照這一目標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14、建設和諧社會,要實現公共政策的轉型和創新。隨著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變化,實現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轉型和創新已經成為黨和政府提高建設和諧社會能力的當務之急。首先,實現公共政策由封閉和半封閉向公開透明的轉變。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面臨新的變化:一是隨著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國際國內社會的共識;二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和信息的作用超過了以往歷史上所有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政策的效果更加取決於社會公眾的認同和參與程度。這就需要政府從分化了的社會利益現狀出發,賦予老百姓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實現機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機制,以及改革過程中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等。

其次,以人為本,要實現由單一、嚴格的行政控制向人性化的公共治理轉變。公共政策的執行是政府直接面對廣大老百姓,其手段的選取決定著政府的形象,關繫到政府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註重公共政策執行手段的轉型,要使公共政策的執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前提。

15、建設責任政府,對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決策失誤和不作為的政府官員追究責任。公共服務體系涉及大量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加強監管、審計和問責。要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實現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效分工,適當引入競爭,提高公平與效率,同時也便於問責。

16、推進政府轉型,需要建立改革統籌協調機制。隨著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門本身成了改革的對象。從去年的宏觀調控看,政府部門的某些行為,不僅具有部門局限性,還具有較強的自身利益的特點。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形式的假改革、不改革,使改革在實踐中大打折扣,並容易使人們對改革產生某些誤解。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以統籌協調繼續推進改革中各部門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並由此進一步形成對改革的共識和改革的合力,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製度保障。

E.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現狀與問題

茹湘蘭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作為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的主要載體和服務窗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從幾個主要方面分析了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主要指的是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為社會提供的地質資料服務,具體包括地質資料、數據的提供,數據信息的加工處理以及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定製服務等。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的主要載體和服務窗口,是地質工作價值的主要體現。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基礎地質信息服務,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地質資料仍然是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合理利用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並且,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項經濟建設迫切需要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也將「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列為六項重大任務之一。同時,新一屆政府也強調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國土資源部服務社會的窗口,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在我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現狀

1.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機構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體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國家和省兩級匯交管理體制和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絕大多數館藏機構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健全了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制度,對人員進行了培訓,建立了地質資料服務網站,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於2004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2008年出台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全面啟動。經過努力,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機構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加強。

1.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制度不斷完善

近年來,為全面提高地質資料的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相繼出台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路服務體系的通知》、《關於印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通知》和《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細則》等,為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供了法律保證。

1.3 傳統服務不斷完善,網路服務逐漸加強

在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積極開展服務工作,2007年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共為3.9萬人提供了地質資料服務,利用資料約265.7萬件。

目前,除提供傳統的紙介質資料服務外,各類資料庫成果,如系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及化探原始數據、全國礦產地資料庫等都已向社會提供服務。館藏機構在不斷完善傳統服務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基於網路的現代服務方式。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下,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立了獨立的地質資料服務網站。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多樣。特別是全國地質資料館於2006年11月開始在網上提供部分圖文地質資料在線瀏覽和下載服務,首次實現了在線地質資料服務從目錄服務向「內容服務」的轉變,是地質資料網路化服務的重大突破。

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主要問題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地質工作發生深刻轉變的新形勢下,國家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網路化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與社會對地質資料服務的需求相比,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

2.1 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政策不配套

在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已成為21世紀各國地質工作戰略重點的今天,我國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完善,多層次和多單位各自提供服務,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沒有統一的服務窗口、沒有統一的服務政策、沒有統一的收費標准,嚴重影響服務質量。

相對發達國家完善的服務體系,在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內容、版權與收費、信息發布、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政策等方面,我國目前只有框架性的規定,缺乏有效、具體的規章制度來指導和管理服務工作。

2.2 在線服務的信息數量和質量落後於發達國家

從1993年美國地調局(USGS)的WWW伺服器開始運行算起,多數發達國家先後啟動了基於互聯網的地學信息服務。1997年,USGS分布在全國的伺服器數目已達14類300多個,信息量不斷增加,服務范圍覆蓋全世界。2005年,USGS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務請求達2400萬次,經網上傳輸的數據量達180 GB,訪問的頁面數200多萬。

我國擁有豐富的紙質和數字化的專業地學信息資源,而且在地學資料庫的建設方面特別是1:20萬、1:5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建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受地質資料保密問題的影響,能夠提供在線服務的信息量相對較少,目前,只有一些小比例尺的圖件和圖集提供網路化服務。

2.3 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

全國地質資料館分別於2004年、2007年,開展了用戶需求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館藏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問題。

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無米之炊」。閱者到全國地質資料館來查資料,發現很多地質工作早已完成,就是看不到資料。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統計,2004年度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8項,2005年度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0項,以上18個獲獎項目向全國地質資料館匯交資料的只有1項。由此可見地質資料匯交情況不佳。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學數據信息資源積累嚴重不足,如社會急需的1:5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前只完成1200幅,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剛剛啟動;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等。

全國地質資料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至2007年底僅完成2.4萬種,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20%。而恰恰就是這20%數字化的圖文地質資料,2007年的復制服務量是全部紙質資料復制服務量的2倍。

2.4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宣傳力度不夠,開發利用欠缺

地質資料應用范圍廣,潛在應用價值大,但目前服務宣傳力度不夠,宣傳范圍比較狹窄,主要集中在國土資源、有色、冶金、煤炭等與地質調查工作密切相關的行業或部門,影響了服務范圍的擴大。另外,宣傳方式比較單一,宣傳內容過於專業化,使一些潛在用戶不能夠理解我們發布的服務信息,如旅遊部門等。另外,館藏機構受人員編制和人員素質的限制,較少進行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無法滿足很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3 提高我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因此,新時期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以建立健全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以海量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清理、整合和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組織、政策、標准制度體系建設為保障,以提高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程度為宗旨,有效改善地質資料服務環境,提高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的需求,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信息支撐。

3.1 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政策

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好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搭建統一的服務平台,在統一政策體系框架內,整合服務資源,拓展服務領域,規范服務行為,為社會各界提供地質資料服務。

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政策,其中,定價原則與標準是推動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與共享的核心問題,涉及無償、有償、有償的程度、信息的成本費及信息服務費等諸多方面。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有效地平衡地質資料的生產者、用戶與管理部門的利益關系。

同時,要建立健全客戶服務機制,明確服務范圍、服務目標、服務方法手段以及客戶的權利和義務等,建立服務評估機制,切實提高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

3.2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推進「一站式」服務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是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工作基礎和關鍵環節。館藏機構需要源源不斷地接收新成果、新資料,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因此,第一要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把應該匯交的資料及時收上來,為社會提供服務。第二要加強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的管理,開展清理工作,把重要的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匯交上來,豐富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內容。第三要通過開展館藏資料數字化建設、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重要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重要鑽孔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和境外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資源的積累。同時要整合多種地質信息資源,構建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搭建「一站式」地質資料數據共享服務平台,樹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新形象,充分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

3.3 增加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投入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國家在地質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積累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成果,與國家對地質工作的巨額投入相比,作為保管這些成果資料的地質資料部門長期投入不足,因此,各級政府要增加對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的投入,認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切實解決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4 加強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隊伍建設

人員緊張已是資料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急需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這是提高服務水平的根本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提供多樣化、專題性的服務。

3.5 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宣傳

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和網路等各種媒體,通過專題報道、成果發布、科普文章、宣傳櫥窗和發放宣傳品等形式開展服務宣傳工作,擴大用戶群體和服務領域。

F. 國外公共服務的發展

自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來,隨著新公共管理的發展及政府職能轉變,一些國家在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實踐中,越來越重視將教育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並將其納入國家戰略發展的范疇。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根據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相繼制定了本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發展戰略。1997年2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了題為《為美國21世紀的教育而行動起來》的演說,指明了現行教育公共服務的不足以及尚需進一步努力的方面。教育部推出了7項必須優先做好的事項,以集中力量完成國家教育公共服務目標。根據1993年《政府工作與結果法案》的要求,美國教育部准備了一份《1998—2000年戰略方案》的報告,該方案反映了教育部的7大優先事項,闡述了教育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的;隨後,又制定了《2001 - 2005年戰略規劃》和《2002 - 2007年戰略規劃》。布希政府執政以來,對美國公共教育特別是中小學基礎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政府的年度教育財政充分體現了他的教育政策,同時也表現出了當前美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基本走向。
英國政府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出相應的教育公共服務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在工黨2000 年年會上,布萊爾強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英國最重要的政策都是教育,教育,還是教育。」英國政府於2005年2月23 日頒發的《14 - 19 歲教育與技能白皮書》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標和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年輕人具備僱主所需要的技能,並能使年輕人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二是改革必須有助於社會公平,形成新的社會背景、教育成就和生活際遇間的關系。要讓青少年有機會展示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以挖掘潛能,從而改變英國各階層間壁壘森嚴的傳統。隨後,英國教育標准局、英國繼續教育撥款委員會、中小學教育撥款委員會、中小學教學大綱與評價總局及教師培訓局等半官方機構逐步成立,上述機構每年根據政府對教育發展的原則性立場制定具體實施計劃並落實。英國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引進競爭機制,推進教育公共服務社會化。
巴西政府注重從制度設計上完善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務職能。根據憲法,巴西的教育行政由三級政府分別實行。聯邦一級設有教育部和聯邦教育委員會(教育部負責執行教育法,制定有關條例,以及執行聯邦教育委員會的決定) ,各州設教育秘書處和州教育委員會(州教育秘書處以州教育委員會制定的原則為基礎,統一和協調本州的教育政策,監管從事基礎教育的私立學校) ,各市也設立相應的類似機構。此外,近年新成立的大學校長委員會和學校委員會對巴西聯邦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有重要影響。根據巴西現行憲法,州一級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務是負責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市一級政府主要任務是負責幼兒教育和基本教育。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確立了兩個階段性的奮斗目標,也就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制定並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兩大支柱。「十一五」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九」人口覆蓋率接近100%;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爭取達到80%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左右;各類職業技術培訓和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正在研究制訂《2020年中國教育發展綱要》將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投入不單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問題。從一些國家的實踐來看,只要把教育擺到國家發展戰略中頭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投入不難迎刃而解。
不斷加大對公共教育的財政投入,為教育公共服務發展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都在逐年提高,全球平均水平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4%增長到414%。目前,不少經濟欠發達國家的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達到了411% ,根據世界銀行2001 年的統計,哥倫比亞、古巴、約旦、秘魯等中低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均值為516%。古巴教育普及程度在整個拉美國家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1 3%。中國台灣在經濟起飛之際,其GDP的12%到22%被用來辦教育。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比例則更高,早在1980年,美國、英國、日本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便已分別達到了811%、715%、712%。一些國家在教育投資方面的增長快於經濟增長,教育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統計, 1960至1990年,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3倍,而同期教育經費支出增加了1516倍。
英國對基礎教育的撥款分兩個階段進行:中央政府針對近150個地方教育局進行經費劃撥;地方教育局對管轄區域內的各個中小學校做出經費預算。2003 至2004 年度,英國政府實施教育經費劃撥辦法改革,規定撥給地方教育經費的88%用於學校教育支出, 12%用於地方教育局的辦公及非學校教育支出。但有些地方政府的非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還是高於學校教育費用的增長速度,因此,2006至2007年度開始,國家向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辦法再度改革,劃撥給學校的教育經費以專用資金的形式由英國教育部直接發放到地方,不再通過地方財政管理系統,且必須全部用於學校預算支出。同時,英國政府規定教育經費的預算和結算要公平、公開和透明,劃撥經費的公式要盡可能簡單易懂,並以立法形式保證經費的劃撥和合理使用,而英國政府自身也在努力實現其增加教育經費的承諾。用於基礎教育的費用佔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逐年穩步上升,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從1997到2006年度增長了近1000英鎊。2002年,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其全年財政支出的19% ,為當年GDP的415% (同期中國教育投入佔GDP的314%左右) 。新加坡政府2006年財政預算案中,教育支出6917億元,占其全年財政支出30612億元的22176% (僅次於排在第二位的國防開支) ,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始終排在前列。
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中明確提出了政府教育類公共產品供給指標,包括: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百分比、總入學率、預期受教育年數。公共教育支出佔GDP /GN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總量的一個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很多國際組織一般採用「公共教育支出」一詞定義各級政府機構用於教育的支出。我國通常用來衡量政府教育公共服務的指標主要有4個: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成人文盲率、中學入學率、大學生入學率。其中,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成為衡量政府對公共教育事業支持力度的一項重要指標。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但10餘年來,這卻成了政府面對的一個難題。在2006年3月1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明確提出,要在未來5年逐步把這一數據提高到4%的水平,這意味著該目標將在2010年實現。由於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在非義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實行成本分擔機制,並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民辦教育,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但是,辦教育必須遵循公益性的原則,政府承擔的教育責任一定要到位,成本核算和分擔比例要合理。民辦教育可以有合理回報,但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更不能獲取暴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為此,需要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加強必要的監管,確保教育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公平。

G. 公共服務是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體現。一個國家的公民無論居住在哪個地區,都有平等享受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

公共服務均等化能夠促進社會公正,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任何社會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平等,但是,如果不公平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帶來
社會政治風險。由市場決定的個人分配不公平是如此,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分配不均等也是如此。公共服務水平差異過大,對於財力薄弱的地區來說,可能將這種
差異歸結為中央政府的政策歧視,至少是政策調節不力或存有偏差。在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緊密相關的財政管理體制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就
同於公共服務水平的差異。而中國地區經濟發展除了歷史遺留的不平衡,自改革開革開放以來,實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區域發展戰略,加上獨特的地理區位
優勢,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在此背景下,實施一套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水平關聯的制度,忽視對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差異進行必要的調節,必然會招致欠發
達地區的抱怨。國際經驗表明,一旦落後地區長期得不到中央政府強有力的財政援助,難以改善經濟與公共服務狀況,會使得這些地區產生離心傾向。因此,中央政
俯通過財政援助推進地區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利於增強中央政府的凝聚力與控制力。

公共服務均等化還具有突出的經濟意義。根據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向財政資源不足地區轉移財力,增加公共物品供給,所產生的效用要大於投向財力充裕地區。這是
因為,對於發達地區來說,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財政資源過多,往往可能投向非政府職能范圍的競爭性領域,或者導致辭資源浪費等管理鬆弛的現象;而對於財力
薄弱地區,轉入財政資源會增加整個社會的福利。從長期來看,按照公共物品投資增加一促進經濟增長一改善公共服務能力的邏輯推演,通過提高即期財力薄弱地區
的公共物品供應能力也會減輕發達地區的遠期負擔。此外,均等化也有助於促進統一市場形成,使生產要素能夠在利益的引導下按照市場規則在地區間合理流動,達
到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促進經濟與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人均GKP已經突破1000美元大關,發展步人一個人關鍵的時期。國際經驗表明,定時期既是「黃金機遇期」,又是「矛盾凸顯期限」,是走向富強
文明或貧困動盪的分水嶺。這就要求我們把握機遇加快發展的同時,重視各種容易誘發社會矛盾沖突的不和諧因素,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快社會
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進程。公共服務均等化本身就是緩解因發展不平衡所引發的地區間矛盾、實現地區間和諧均衡發展的重要途經;更為重要的是,均等化體現的是
一種公平正義的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規定及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完全一致。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公共服務發展現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注冊資本金認繳期限 瀏覽:828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