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談談如何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需要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一)構建有效協調的宏觀調控新機制。加快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為主要手段,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民生政策兜底功能。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國家糧食安全和戰略資源能源儲備體系。優化經濟治理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建立重大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加強社會預期管理。
(二)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適當加強中央在知識產權保護、養老保險、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完善標准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監督問責。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將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建立和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調整完善地方稅稅制,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穩步擴大地方稅管理權。
(三)強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協調。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全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制定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規則。加強薄弱環節金融監管制度建設,消除監管空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依法依規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權責分工,強化地方政府屬地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基本制度。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四)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編制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使國家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在重要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多元投入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建立健全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儲備和支持體系。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形成機制和組織實施機制,更多支持企業承擔科研任務,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績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技術成果轉化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五)完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體系。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持,加強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協同。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健全有利於促進市場化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體制和政策。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六)以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為牽引持續優化政府服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證照分離」改革,大力推進「照後減證」。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推進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依託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適時在全國范圍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七)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新型監管機制。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進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向市場主體有序開放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實施「信易+」工程。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加強違法懲戒。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創新,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以食品安全、葯品安全、疫苗安全為重點,健全統一權威的全過程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網路市場規制體系,促進網路市場健康發展。健全對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資料來源: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 網頁鏈接
㈡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准化試點包括哪些
試點單位來應當具備下列基自本條件:
(一)具有明確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能夠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二)具有一定的標准化工作基礎,有標准化管理機構及專兼職標准化人員,主要負責人具有較強的標准化意識;
(三)三年內未發生重大服務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等事故,未受到相關部門的通報批評、行政處分,以及被媒體曝光造成嚴重社會影響;
(四)所在地政府重視標准化工作,能夠為試點創建提供政策、資金及其他支持。
參考資料:http://www.nmgzjj.gov.cn/news/2013/11/12/8161
㈢ 什麼是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標准化
almost always his sense of values is changed. He
㈣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准化是什麼意思
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准化工作是創新社會管理方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一回項重要舉措。答以標准化管理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受到群眾認可和各級領導的肯定。街道通過民生服務、區域黨建、城市管理、綜合治理和區域經濟發展5個「中心化建設」,實施「模塊化」整合,實現了機構消腫、職能轉變和幹部角色轉型,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創立了「街道萬家幫+社會企業」的發展模式,達到了減員提效的目的。同時建立了街道政務服務中心,推行「政務超市」理念,打造了「全科社工」(每名上崗社工掌握中心93項業務辦理流程)的政務服務模式,並通過開展窗口標准化服務建設、規范辦事流程和管理制度,業務辦理全程公開透明,提高服務人員的標准化意識,有效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
㈤ 政府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詳細特點指的什麼
關於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包括兩類:一類是政府對有關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制約,即政府社會管理。政府社會管理是政府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為增進公共利益,依法對社會事務實施的組織化活動;二類是社會(即自治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民)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規范和制約自身的行為,即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現代社會管理是政府幹預與協調、非營利組織為中介、市鎮自治與社區自治為基礎、公眾廣泛參與的互動過程。政府社會管理主要有三層涵義:第一,政府社會管理是對家庭、社會團體與社會自治所不能解決的社會事務的管理,這些社會事務涉及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國家權力與政府權威加以解決;第二,必須由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構成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比如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實施社會政策、管理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安全網、解決社會危機等;第三,政府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社會政策,社會政策是政府幹預社會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決定了政府的其他社會管理手段。社會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國家或福利社會政策。
關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並不是一個新近出現的概念,不但在國內外的社會實踐中一直都有公共服務的一席之地,而且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各種理論中都有涉及。隨著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國內外的學者賦予了公共服務更新更廣泛的內涵,普遍認為,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國內學者對什麼是「公共服務」認識尚不統一,主要有四種觀點:1.社會公共服務一般是指依託社會公共設施或公共部門、公共資源的服務;2.公共服務是為消費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務;3.公共服務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主要內容,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4.公共服務,是指用以解決公共問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資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為解決每一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不能單獨解決的許多公共問題。這些表述雖然不一,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政府的公共服務主要指公共部門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與政府職能有著本質的、內在的關系。政府的社會職能是相對於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而言的。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它的首要職能是運用公共權力以維護政治統治,但政治統治職能的實現必須以執行社會職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為基礎。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范圍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一般而言,政府的統治職能將不斷弱化,社會的服務職能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加強。
新公共服務強調公共性、回應性、可選擇性、責任性、參與性、合作性、透明性,以人文和公共利益為導向。新公共服務理論有七大核心觀點:服務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責任並不是單一的;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和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有所變化,根據社會支出與干預程度的差異,西方國家公共服務基本上分為四種基本模式,即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大陸歐洲模式;北歐模式。
二、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特點與重點領域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特點。這是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有學者從三個層面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進行了分析:首先,從基本特點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點,而公共服務則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公眾性的特點;其次,從核心內容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在規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規范各種社會事務,包括社會公眾、社會穩定、社會治理,而公共服務主要是提供和滿足公共需求的服務,包括公共設施、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再次,從行為模式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法規為保障對社會進行調整和約束,強調政府履行義務,突出政府主導、主動作用,而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公民權利。根據以上特點的比較,與會代表認為:必須要建立健全政府與社會共治機制或官民協同治理機制,既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形成政府、社會、公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的模式,最終實現「市場自由、社會自主、政府自律」。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有學者提出,政府的公共管理領域重點是由公共經濟范圍決定的。現階段對中國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是界定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前提,發揮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又將有力促進公共經濟的發展。因此,正確分析當前國情,借鑒西方國家公共經濟體制理論和實踐的經驗,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理論為指導,以克服市場失靈和防止政府失靈為原則,科學界定公共經濟的活動范圍,從而准確界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在能力受限的條件下實現公共經濟整體效率最大化,對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必須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先考慮直接成本較少而間接效益最大的公共經濟事項,而對那些混合物品只能保證提供最必需的部分,其他則需通過市場提供或由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社會組織承擔。這就決定了政府的社會管理重點領域和職能:維護國家主權,確保國家政治經濟安全;建立一整套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原則相適應的、完備的法律制度;制定實施正確的政策、保證經濟、生態、人口協調可持續發展;適時進行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調節收入分配,保護弱勢階層;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增強其生存競爭的能力;堅持健康的輿論導向,增強社會的心理凝聚力。
公共服務的主體主要由政府、NGO、私人企業構成,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但政府並不是惟一主體。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在政府治理中,為了保證和維持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與控制,可視為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在民間,為了協調行業內或行業間的經濟行為,有自發形成的行業公會或行業聯盟、行業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以協調行業內的生產流通及共同問題,這也可視為一種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實際上是一個比公共產品更寬泛的范疇,即通過公共服務可以提供公共產品,也可以提供混合產品或私人產品。有學者提出,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應把重點領域放在以下五個方面: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義務教育;提高政府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政府公共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政府科技服務的公共服務水平;投資戰略性的公共基礎設施等。
當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提供上的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投入失衡以及人與自然的不協調、與發達國家相比職能的薄弱等方面。還有學者認為,造成我國公共服務低效的原因,根本在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資本、人員等方面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中間組織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公共服務體制單一等,手段落後等原因。此外,單純依靠增加機構和人員、進行道義勸告等傳統落的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也是造成公共服務低效,低質的重要原因。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我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加重視我國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政府社會管理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非典疫情的發生和蔓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使政府發展的理念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全面健康均衡發展」上來,要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具體來說,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特別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二是要更加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要創建一套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引導官員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公共管理中應該強調公民和社會處於主導地位而不是政府為主導地位,主張要實現由管理本位、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轉變,要根據公民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提供公共服務。其次,要推進電子化政府建設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手段。
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實施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和經濟建設型政府行政模式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轉變。基本任務是實現八個轉變:由暗箱行政向透明政府轉變;由壟斷行政向競爭政府轉變;由封閉行政向開放政府轉變;由全能行政向有限政府轉變;由權力行政向責任政府轉變;由專制行政向民主政府轉變;由人治行政向法治政府轉變;由低效行政向高效政府轉變;由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主要內容有以下15個方面: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理論(包括理念);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政府與企業關系;理順政府與社會關系;理順上下級政府關系;確定服務型政府職能;加強責任政府建設;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強透明政府建設;加強高效政府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公共服務型機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建立政府效能評價體系等。隨著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推進,內容還可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就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經濟建設服務職能前提下,重點強化了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
㈥ 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意味著它的兩個基本職能管理與服務
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關於服務型政府的內涵。有學者認為,服務型政府首先是民主政府,即人民當家作主的政府。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予,政府的施政目標必須徵得人民的同意,人民有權參與政府決策和執行的過程。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政府為人民服務是天職,而且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符合「人民政府」的神聖稱號,並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服務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即政府的權力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政府服務的內容是提供維護性的公共服務與完成為數不多的管制任務,並提供必要的公共設施。第三,服務型政府是責任政府,即政府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自己所提供的服務負責,對人民的利益負責。第四,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即依法行政的政府。第五,服務型政府是績效政府,即有效率和效益的政府。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當前,政府在角色定位中有的還存在著「越位」、「缺位」和「錯位」現象,在管理方式上習慣使用行政手段,不善於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因此,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個現實課題,就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努力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有學者提出,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觀念更新、政府職能轉變、民主與法制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等諸多方面,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關於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的途徑。與會者提出,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首先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職能定位的要求,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基本理順,政府行政職能定位清晰、職責明確。政府要實現從無所不包、無所不管的「全能政府」向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有限政府」轉變,從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其次,完善政府運作機制,改革政府管理方式,積極探索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體制。主要包括: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和改進行政管理,合理配置行政權力,使政府組織設置和管理手段更加科學化、規范化;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實現由封閉政府向開放政府的轉變;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工作,擴大立法的公眾參與程度,提高立法的透明度,增強立法的民主性;建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學習制度,增強公務員法律意識,提高依法辦事的自覺性;規范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的行政行為,做到依法用權、依法服務,進一步增強政府機關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完善依法行政的財政保障機制;等等。第三,完善監督機制,加強對各級行政機關的執法監督。主要包括: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加強行政執法的制度建設,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的組織建設,加強政府內部監督,加強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等等。
關於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的實踐問題。與會者對成都市近年來在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方面所進行的探索給予了積極評價,認為成都市委、市政府堅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規范化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提高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在創新行政管理理念、創新行政管理體制、創新行政運行機制、創新服務方式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行政效率,提升了政府形象,有力地促進了成都市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與會者提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政府的服務質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設規范化服務型政府還需要在探索中不斷創新,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㈦ 從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公共服務標准化的意義
實施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務標准化,進一步以標准化為基礎和載體,推專進和諧社區建設屬、社會管理創新、質量全面提升、權力陽光運行等工作。這一思路和做法,得到了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專家和眾多媒體也給予了高度評價。重慶、蘭州、南京、大連、長春、昆明、銅陵等地多家單位先後前來考察交流經驗。今年9月份,我區作為唯一一家政府職能全覆蓋的標准化試點單位,以95.3分的優秀成績順利通過標准化國家試點評估驗收。
㈧ 為什麼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
科學的行政理念是正確的行政行為的先導。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的過程中,應積極樹立與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相適應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充分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利,切實做到行政行為以公民權利為本位、政府工作以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型政府主要提供兩種服務: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公民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則是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主體。政府通過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同時,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的行政活動受法律的限定和制約,減少隨意性,強化規范性。強化服務理念,要求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
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社會管理體制是關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以及社會公眾在社會管理中的權責劃分和操作方法等的制度體系。應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明確界定部門職能分工,並正確處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的關系,積極促進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進程。健全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做到服務型、公開透明、技術行政、法治化以及注重事後監督等,並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社情民意反映機制、社會應急機制、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以體制的規范作用保證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高效運行。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求政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把更多的財力集中到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上來。就是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以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積極構建和完善公共教育體系、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等。
㈨ 如何開展標准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
?社會來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源准化工作是創新社會管理方法、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一項重要舉措。以標准化管理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受到群眾認可和各級領導的肯定。街道通過民生服務、區域黨建、城市管理、綜合治理和區域經濟發展5個「中心化建設」,實施「模塊化」整合,實現了消腫、職能轉變和幹部角色轉型,推進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創立了「街道萬家幫+社會」的發展模式,達到了減員提效的目的。同時建立了街道政務服務中心,推行「政務超市」理念,打造了「全科社工」(每名上崗社工掌握中心93項業務辦理流程)的政務服務模式,並通過開展窗口標准化服務建設、規范辦事流程和管理制度,業務辦理全程公開透明,提高服務人員的標准化意識,有效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