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有什麼方法
第一,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明確公務員的工作宗旨。我們的工作宗旨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為人民服務」。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體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無論從政策的調研、制定到執行、修正,都要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要確立人本意識,以民眾需求為出發點,以民眾意志為根本導向,在執行公務中做到保障民權,尊重民意,關注民生。要確立責任意識,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己任,以公眾滿意度為最高標准,以對民眾負責為崇高使命,擺正自己與人民的位置。要確立正確的權力服務觀,即公務員在權力運用中始終把服務放在首位,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牢牢記住,我們每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眾的滿意為工作的出發點。
第二,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提高公務員的個人素質。公務員個人素質的好壞,決定了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和服務員,必須有服務意識、服務知識和服務技能。提高個人素質的關鍵就在於加強學習。我們要認真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對自身從事的行業相關業務規章制度也要瞭然於心。不僅要透徹理解政策,還要能正確運用政策,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協調能力。工作雖然繁重,但是我們依舊堅持接好每一個電話,接待好每一名相對人。經常對一個相同的問題,需要解答幾十次上百次。但是依舊要保持平衡、良好的心態,把握服務的技能,針對問題較多的服務對象,面對棘手的問題,也要認真耐心處理。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做到群眾反映的事情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公務員素質的好壞,其實就在這樣重復的工作中始終堅持「廉政好、服務好、態度好」就可以得到體現。
第三,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提高公務員的全局意識,加強配合,減少不必要的內耗。部門之間溝通不暢,職能業務交叉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事兒要麼大家搶著管,要麼誰都不管,政府公共服務出現「真空」,跨部門政府服務難以聯動。這種現象造成了群眾有了問題往往不知找誰,或者辦一件小事而需要跑很多趟,費時費錢又費心。所以,公共服務需要一體化,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公共服務需要「一次性告知」,不要讓群眾辦事摸不著頭腦。
第四,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最重要的是要求各級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包括加強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事業,發展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以及發布公共服務信息等。這既是保障社會公眾服務的需要,也是保障一個地區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要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深化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由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最大限度地解決公共服務職能的越位、錯位和缺位問題。
要調整和優化政府公共服務結構,努力構建充滿活力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全面提升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中心功能,推進政務的公開、便捷、優質、高效。同時,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基層的公共服務體系。
第五,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推進城鄉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財政中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協調。
通過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這里,要特別注重推進城鄉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保障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進行創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正當權益,盡快形成文化、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體系。
通過整合社會事業資源布局,促進城鄉、區域之間社會事業的均衡發展,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比如,通過加快新農村建設,逐步把基礎設施投入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逐步緩解城鄉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我國由政府主導的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稅收和轉移支付兩大類。因此,可從這兩方面進行考慮,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緩解日益突出的城鄉收入差距矛盾。
第六,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規范公共服務行為。公共服務行為是否規范,直接關繫到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作為各級政府和公務員要圍繞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針對目前一些地方在關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醫葯領域,假冒偽劣產品還時常出現的問題,切實強化政府監管職能。
要重在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環境、專業化的行政監管機構、多種行業自律組織、多級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以及輿論媒體和公眾監督在內的現代監管體系,實現政府對市場監管職能的真正到位。
要加強對社會的管理。當前,各級政府和公務員應當把相當大的精力用於各類社會矛盾的解決,各方面利益的協調,化解社會不和諧因素,切實把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落實到基層。要建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特別是採取法律、技術和增加投入等多種措施;提供良好社會治安環境,從源頭上減少犯罪,增強人民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體,以減少社會動盪。
第七,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創新公共服務方式。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法治化。通過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強行政立法特別是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深入推進執法體制改革,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探索建立公共服務行政執法預警制度,形成良好法制環境。
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通過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加強信息互聯共享,積極開展網上服務,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公開化,要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擴大群眾知情權。加快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在公共服務中引入市場機制,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形成政府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Ⅱ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過去傳統上,政府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全能政府版,在思維定式當中公共服權務從提供到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這個格局從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下來,近年來有所突破。中央提到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如果是基於現在的政府對職能的認識,因為拘泥於自身傳統思維和職責履行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大的局限。在講到引入社會資源這個問題,進一步如何管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引起很大的爭議。
再一個就是成本意識。公共服務是否要考慮公共服務提供和管理過程的成本,實際上在這個問題當中,我們講的這種成本不僅僅是政府投入的成本,而是指實際運作過程當中效率效能程序是否繁瑣。
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公共服務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簡單看政府職能部門,涉及到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管理的部門也不少,但是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部門疊加、職能疊加,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公共服務缺失覆蓋不足嚴重缺失,效率和效能低下這兩個突出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當中過去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Ⅲ 公務員如何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學習心得體會
參加第二期公務員任職培訓班的學習,使我學習到了不少新理論和新知識;學習到了做為公務員在履職過程中應如何規范公務行為;明確了做為公務員提高執政能力的必要性。我深感這樣的學習和培訓非常有必要,為此,我為了保證讓學習效果,要求自己不缺課、不遲到早退,上課認真聽講記筆記。下面就幾天來的學習內容談點感受和體會。 一、學習到了未知領域的知識 聽老師說: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環境管理體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途徑、領會《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贏在執行的課程,使我的頭腦異常清新,心情為之振奮。這些課程是我第一次聽到過,感覺非常解渴。政協姚主席非常重視政協機關建設,積極倡導建立學習型政協,我所在的民族法制委員會,主要涉及到民族、宗教、社會和法制方面的理論、政策、法律、法規,按照姚主席的要求要深入學習,學以致用,這次的學習培訓課程,系統地將我沒有學到的理論知識教授給我,使我重新認識,樹立科學發展觀,形成科學發展觀思維方式,堅持以人為本,創新工作,不斷提高學習力。使我明確了國務院推行行政執法的目標是建成法治政府,這個法治政府即是:陽光政府、有限政府、誠信政府、高效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使我了解:我國加入世貿後,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必須要提高,否則不適應發展或阻礙發展。因此,政府職能要隨著改革的深入而向社會公共服務型轉變,以達到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強化和明確了公務員的責任行為 《公務員法》是一部公務員管理的法律,是規范公務員管理的法律。通過聽老師授課,我進一步明確了公務員的權力和強化公務員責任行政,了解了公務員職位分類,級分設置等。從本節課中我感到,我國公務員管理已經步入法制管理的階段,對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提高公務員業務素質將發揮重大作用。聽「沒有執行力就沒有競爭力」的一課,使我深感有壓力,國內外那些成功的企業領導者,將執行力做為一種他的一種工作習慣,調動他的團隊,在個個環節中都把事情做到完美,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成為世界上值得稱道的典範,我們在工作中是否也應將他們的成功經驗拿來做為自己的工作標准,我想如果這樣做,工作沒有做不好的,同事沒有團結不好的。關於「職務犯罪與預防」一課。我認為針對性很強,我做為公務員,身為處級幹部,無論權力大小,都不能隨意放縱,我們的行為要與責任相對應,在職務范圍內履責不能貪利、侵權、瀆職。
Ⅳ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中國在推進公共服務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內力,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由於人容口多、底子薄,發展還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目前中國的公共服務水平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特別是在如何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長期以來,歐洲國家為適應公眾對更有效能的公共服務的需求,以及解決公共服務中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實施以調整職能、改變公共產品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核心內容的行政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歐雙方圍繞公共服務創新,以論壇的形式,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與研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對於提高中歐雙方的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Ⅳ 如何改進和提高公共部門績效管理
績效管理,即「績」與「效」的激勵管理,通過合理的績效管理措施或標准,促使部門人員提高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能力的提升意識,提高個人工作成績乃至部門工作成績的最直觀體現意識。實施績效管理要確保有效的公正,不然不但不會起到對員工的激勵作用,相反可能會引起員工內心的不滿。當然還要制定一套適合本部門人員的績效考核標准,確定合理的績效目標,以便給部門人員提供較為具體的奮斗方向。
Ⅵ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需要強化的是哪些方面
一是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量與比例。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必須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並且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協調。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合理界定與調整中央與地方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財權與事權,有效實行轉移支付。
二是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歐盟國家的經驗表明,確立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非常有必要。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部分內容,而其中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兩部分是專門針對社會最低收入人群的。在保證最低社會保障、初級衛生保健、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保護貧弱者為重點,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從而實現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目標。
三是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制和模式。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是公共服務創新的核心內容。要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公共服務體制。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採取不同的供給模式,實行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即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對那些不具有規模經濟特徵、進入門檻比較低的公共服務項目,逐步向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開放,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對那些規模經濟特徵明顯、進入門檻較高的公共服務項目,主要引入市場機制,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的競爭;對仍要依靠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教育、衛生防疫等重大項目,要加強監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高度重視農村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城鄉失衡問題。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力度,解決「三農」問題,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和著眼點。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從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投入上採取堅決措施,增強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調整供求結構,保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Ⅶ 如何以創新理念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中國政府在推進復公共服制務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發展還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目前中國的公共服務水平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特別是在如何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長期以來,歐洲國家政府為適應公眾對更有效能的公共服務的需求,以及解決公共服務中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實施以調整政府職能、改變公共產品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核心內容的行政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歐雙方圍繞公共服務創新,以論壇的形式,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與研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對於提高中歐雙方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Ⅷ 財政政策在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方面的作用
公共財政作為政府管理和服務社會的物質基礎、政策手段,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承擔著重要職責。財政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一)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五年來,各級財政教育支出達到514.5億元,年均增長29.98%,教育支出佔GDP比重達到5.54%,居全國前列。建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加強高等教育重點項目建設。
(二)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和就業水平。五年來,各級財政就業和社會保障投入達到402.6億元,年均增長21.05%。建立城鄉社會保障水平隨物價水平上漲的動態增長機制,啟動低收入群體補貼與物價聯動機制,實施積極就業政策。
(三)大力支持城鄉保障性住房建設。五年來,各級財政投入44.76億元,年均增長46.54%。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增加經濟適用房供給,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步伐,推進農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設試點。
(四)大力支持生態省建設。五年共支持生態建設投入85.4億元,年均增長32.9%。積極落實中央節能減排政策,實施節能減排綜合治理,推動新能源利用,加大生態補償力度。
(五)不斷改善公共衛生醫療條件。五年來,各級財政共投入公共醫療衛生資金193.8億元,年均增長33.87%。擴大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積極扶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設,改造和新建村衛生室,完成全省23個疾病控制中心實驗室設備配置。
Ⅸ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農村葯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路。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
(七)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完善處置預案,加強專業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災害處置能力和農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准和責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對口支援,發動群眾,加快受災農戶住房重建,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
(八)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廣大幹部要進村入戶做好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政法工作,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實行群防群治,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黑惡勢力。
Ⅹ 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積極意義
第一,有利於緩解我國當前面臨的各種突出社會問題。在我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地區間和城鄉間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資源環境約束增加、內外需失衡、投資消費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與我國當前存在的兩對突出矛盾密切相關:一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之間的矛盾;二是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完善對政府職能的新要求與政府職能轉變緩慢之間的矛盾。公共服務是維護社會基本公平的基礎,通常發揮著社會矛盾的「緩沖器」作用。因此,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改善我國公共服務狀況,有利於緩解我國當前經濟社會中所面臨的各種突出矛盾,順利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第二,有利於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當前在我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中,沒有形成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沒有建立規范的政府分工和問責機制,沒有形成地區間和城鄉之間資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並制約了公共服務基本功能的有效發揮。加強政府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的責任,促進政府間間接競爭機制的形成,有利於健全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各種體制機制,引導各級政府逐步樹立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觀和績效觀。
第三,有利於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隨著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國家之間、地方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也越來越敏感,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務上花了多少錢,更關心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對公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麼切實的改善。從滿足信息需求的層面來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估,並形成定期公開報告制度,不僅為政府進一步改善我國公共服務提供決策參考,而且可以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提高他們參與政府管理和監督的能力,有利於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有利於提升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
第四,有利於提高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政府資源配置的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還在不斷加強。雖然2005年我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18.5%,但從政府實際能支配的資源和職能范圍看,我國屬於「大政府」國家。面對全球性政府規模不斷擴張、政府掌控資源不斷增加的趨勢,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別是加強其核心職責———公共服務的績效管理,有利於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國民整體福利。
第五,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日趨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以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國際競爭逐步演變為國家間市場、企業、政府、資源等全方位的競爭。政府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國際競爭的後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國際競爭的前沿舞台。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其競爭力已經成為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競爭力又直接取決於其在資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加快完善我國政府管理體制、確保政府的高效運行、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不斷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國政府應對國際競爭的戰略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