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農村公共運行服務績效評價

農村公共運行服務績效評價

發布時間:2021-11-15 19:18:35

A. 如何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價機制

我國民政部關於加強社區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社區是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社會生活的共同體。現代化的社區作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基礎部分,已經成為解決家庭因子間諸多現實問題的鈕帶,經常以小區、街道為單位成立,是現代化城市管理的必要補充手段,經常性的文化活動能夠有力促進社區健康向上發展,那麼如何完善社區文化供給呢?

一、政府部門要形成合理財政供給機制。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強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的政府財政投入力度,社區文化活動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組成部分,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社區文化活動的財政支持,不斷加大活動場所建設,健身器材設置,圖書和活動道具購置等投入力度,形成合理有序財政供給制度,全方位多角度為群眾提供文化活動需要的資源,讓廣大群眾分享到改革發展的紅利.

二、進一步規范參加活動者合理分攤費用。社區文化活動中必不可少產生費用,可以合理利用群眾熱情,以不盈利為目的收取一些費用,用於維持活動運行。社區負責人應經常召集健身操、廣場舞、太極拳等活動組織者了解活動費用收支情況,建立帳目定期公布制度,堅決抵制一些不合理的收費,並採取有力手段進行約束,進一步增強彼此信任感,形成促進社區文化活動的合力。

三、建立文化活動多種供給方式的健康機制。社區負責牽頭制定文化活動年度計劃,對自發形成的活動要詳細記錄在案,多角度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激活商業贊助模式,鼓勵個人慈善捐助,把社區主辦、群眾自發、商業贊助和個人捐助等供給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動力充沛、運轉良好的健康機制。

四、鼓勵加強社區間相互交流,合理共享資源設施。以組織附近社區中老年籃球友誼賽為例,某一社區籃球場場地建設好,通過相互交流活動,大家可以集中使用這種優勢資源,而且並不增加費用開支。通過這種方式,社區間可以開展類似多種多樣的友好交流活動,共享資源,增加友誼,進一步推動全民健身大氛圍的形成和發展。

B. 如何建立購買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

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具體如下:


第一步:領域界定,建構框架

在此期間,根據公共服務指標設計項目工作邏輯模型(圖3)界定公共服務的領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文體休閑、科學技術十大領域,每一個領域下含若干個公共服務維度,通過工作邏輯模型清晰地表達出公共服務領域(維度)的產出,其遠期成果為社會效益,結合結果導向原則,綜合考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可以較為系統地確定與各個公共服務維度績效考評最為相關的指標,建構起一套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

第二步:公眾訪談,提煉指標

通過對公眾的訪談,了解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別是公眾所關注的公眾服務中的相關事項,並基於這些關注事項概括、提煉出一組指標。這一訪談的面不必太大,但訪談對象卻必須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類型公眾都要盡可能涉及到。另外,考慮到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認知可能受到親身經歷的范圍與程度的限定,訪談對象還應適當包括一部分相關服務領域的政府公務員,以便於把握公共服務在當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況,從而對後期績效指標的設計與篩選提供參考信息和背景材料。


第三步:整合指標,設計問卷

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指標整合: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訪談基礎上提煉出的備選指標=一套初選實效指標組合。在此過程中輔以統計年鑒規范指標名稱,便於實際應用中指標數據的統計和轉化。進而設計指標篩選調查問卷,問卷採用五個程度值設置對各個指標進行評價,即「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對各初選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權衡,驗證指標實際應用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步:問卷調查,初選指標

將初選實效指標組合進行指標篩選問卷調查,以民眾為調查主體,進行問卷發放回收,進而通過隸屬度分析、相關性分析以及信度與效度的檢測,從第三步整合的指標中綜合權衡出一套終選實效指標,大致確定公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


第五步:查漏補缺,調整指標

在被刪的指標中,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對被調查群體的職業、身份分析,檢驗是否存在因問卷調查對象界定的局限表達(如職業背景),導致對某一方面的指標有較強的偏好性而誤刪指標。接著,根據指標數據的獲取路徑進行適當的指標調整,如可獲得性、獲取對象、獲取方式、難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調整後的指標具有便於評估、計算科學、實用經濟的特點。


第六步:確定體系,賦予權重

立足城市公共服務實際,驗證得到的指標體系,根據績效評估設計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優化指標,以提高評估的准確度,並設立出指標相應的數據收集方法、以及評估責任單位,確定出最終的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權重賦予方面,採用常用權重分配方式,給不同領域平均賦權重。在將公共服務劃分為十個領域的情況下,給予每一領域的權重值是一樣的,只是在每一服務領域內部,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上體現出差異。對於具體指標的權重賦值,可採用德爾菲法。

C. 公共績效評價業務需要什麼樣的人員

員工績效考核方案參考 一、目的 1、為了更好的引導員工行為,加強員工的自我管理,提高工作績效,發掘員工潛能,同時實現員工與上級更好的溝通,創建一個具有發展潛力和創造力的優秀團隊,推動公司總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D. 公共績效評價報告怎麼樣的才算通過

績效評價報告可以的撰寫,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項目基本情況:項目背景、資金總體情況、項目分部情況、得分情況;

(二)、項目績效目標

1、項目績效總目標:包括產出績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公眾滿意度四個方面的目標;

2、項目績效階段性目標:對周期長、范圍廣的項目,按項目申報情況,對階段性目標進行闡述。如(對申報目標)有績效目標調整的情況,要有調整依據、審批程序,並分析總結。

績效目標的總體要求:指向明確、具體細化、合理可行。具體應包括:預期產出,包括提供的公共產品的服務的數量;預期效果,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可持續影響等;服務對象或項目收益人的滿意程度;達到預期產出所需要的成本資源;衡量預期產出、預期效果和服務對象滿意程度的績效指標;其他。

E.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5)農村公共運行服務績效評價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F. 公共項目績效評估的特點

作為非盈利性項復目,相對制於一般盈利性項目,公共投資項目的績效評價具有以下特點:
(1)效益與費用無形化
而公共投資項目更主要的是無形效果,由於無形效果不存在相應的市場和價格,一般很難賦予貨幣價值,必須尋找其他方法對項目的無形效果進行評價。
(2)財務評價指標非盈利性
而公共投資項目的效益具有外部性,它自身的財務收益很少,不足以補償投資,甚至不足以補償運行管理費用。因此,公共投資項目的財務評價不採用盈利能力指標,而是採用單位功能(或單位使用效益)的投資及運營成本、運營和服務收費價格等指標。
(3)評價指標之間協調難度大
而公共投資項目目標多、評價指標多,公眾對各個評價指標關注的側重點往往不同,這可能導致指標之間的沖突,且協調的難度較大。

G. 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一般性指標包括哪些

1.行為導向型的考評方法,包括:
主觀考評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選擇排專列法、成對比較法、強屬制分配法和結構式敘述法;
客觀考評方法,主要有關鍵事件法、強迫選擇法、行為定位法、行為觀察法和加權選擇量表法。
2.結果導向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目標管理法、績效標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標法、成績記錄法和勞動定額法。
3.綜合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圖解式評價量表法、合成考評法、日清日結和評價中心法。

H. 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公共服務的績效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需求,構建以人為本、覆蓋城鄉、分布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重要任務。一是推進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健全財政對九年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滿足本級教育投入依法增長的基礎上,保證新增教育經費70%投向農村,引導市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郊區農村輻射,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組織優秀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內涵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加強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落實助學貸款政策和助學政策。規范學校收費項目和標准,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建設一批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和示範院校,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鼓勵、扶持、引導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強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推進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二是推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增加政府投入,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婦幼保健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完善有利於廣大市民及時就醫、安全用葯、合理負擔的醫療衛生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大力加強基層衛生服務工作,建設城鄉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使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全市居民,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運行機制,根據各區縣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實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收支兩條線管理,對社區常用葯品實行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強化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大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社區衛生的服務能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加快建立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的雙向轉診機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優化醫療環境,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堅持中西醫並重,發揮中醫葯和民族醫葯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實現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首都廣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要求,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構築以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為主體的四級公益性文化設施網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為每個社區和村配置方便群眾讀書、閱報、健身、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和設施。切實維護低收入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著力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市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繁榮首都文化事業,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四是推進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千方百計解決好就業問題。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增加就業再就業資金投入,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郊區農民轉移就業、來京務工人員就業服務,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完善並落實各項促進就業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合夥創辦小企業,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穩定性。完善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政策和資金支持保障體系,發揮社會各界力量,重點加強對城鎮失業人員、郊區農民轉移就業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素質和勞動者素質。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維權、勞動保護,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覆蓋全市、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社區、村鎮就業服務組織網路,創建比較充分的就業社區、村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並規范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參與就業服務,鼓勵發展勞務派遣企業,穩步推進公益性就業組織的發展。逐步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完善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制度。圍繞構建和諧社區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建立低保與就業聯動機制,鼓勵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失業人員就業。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認真執行國家勞動標准,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維護勞動者權益。五是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加快建設與首都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基本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確保基金安全。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把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納入覆蓋范圍,強化保險基金統籌部分征繳,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系,解決學生、學齡前嬰幼兒及無保障老人的醫療保障問題,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加大財政對參保農民的補貼,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應急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綜合性、多層次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積極培育和發展慈善組織,完善政策,健全機制,推動首都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全面促進社會福利、優撫、殘疾人事業發展。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六是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體系,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建立統一高效的應急信息平台,完善監控網路,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實現公共安全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和有效銜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加強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確保安全生產,堅決防止重大責任事故發生。健全以「巡邏、社區、治安、內保」四張網為框架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預防、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深入開展基層安全創建和平安建設活動,推進警力下移,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到基層,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犯罪。全面推進科技創安工程,在統一規劃和統一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在城市社區普遍安裝技防設施,提高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水平。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管理和服務,完善管理措施,創新管理方法,建立社會管理與服務資料庫,提高對社會的動態管理和控制能力。政府是公民社會中公民意願的執行者,同時,政府團隊也是區域政府轄地的精英分子,所以除履行管理職責以外,往往在發展、建設上更具開拓性,並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區域社會和政府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就是以更少的投入,獲取更大的發展和管理效率,並不斷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政府管理水平的主要評價標準是其工作績效。政府的績效管理,從宏觀看,包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主要體現在發展效率、環境水平和公共服務效率上。本文僅從地方政府提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探討政府管理績效和公共支出效益的提高。績效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圍繞提高績效這一目標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實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機制和技術。績效管理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一種手段。政府績效的考核標准主要指:經濟、效率和效益。政府績效的經濟性,表現為在投入水平一定時,成本最低;或者利用現有資金,獲得最大量和最佳比例的投入;政府績效的效率性,表現為行政管理活動的產出同所消耗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等要素之間的比率較高;政府績效的效益性,表現為產出質量好、產出導致了所期望的社會效果、公民或顧客滿意程度的出現。近年來,北川羌族自治縣圍繞管理創新,積極構建「政府績效管理網路」。按照「激勵約束並重,雙向調控有力」的總體思路深化財政改革,構建標準的公共財政「差額財力」轉移支付制度。2006年全縣財政公共社會事業支出占當年財政決算總支出的13.3%,比「十一五」末有了大幅下降。一是注重完善政府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政府績效評估包括經濟測定、效率測定和效益測定三項主要內容,每項測定都要藉助於一系列的績效指標。所謂績效指標,是指公共管理活動中某一特定方面效果的規范化的量的顯示。北川羌族自治縣科學設置並逐步完善目標管理體系,盡可能量化行政事務管理目標,實行領導聯系鄉(鎮)村制度,並指導鄉(鎮)制定和完善了對村(居)社幹部的目標考核辦法。從2005年開始,北川羌族自治縣積極建設學習型、創新型、競爭型、服務型政府,精簡機構、減少審批,系統推進行政事業機關的目標績效考核,從組織設計、制度重塑、考評導向上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其中,黨政機構目標責任的內容涉及兩大類:一類是縣委、縣政府部署的重點工作任務,具體包括經濟社會事業發展、黨風廉政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另一類是有關職能部門的目標和責任,具體包括年度重點工作目標、經濟責任、重點建設項目、公務員管理與隊伍建設等,還包括部門在履職過程中的依法行政、政務公開、工作效率、公務員效能投訴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內容。將上述目標內容設計分解為詳盡程度不等的具體指標體系,並賦以不同的權重。為了對目標完成情況的監測和考核評估,北川羌族自治縣構築起了多層次的督查和日常監控體系,對完成目標進展情況實行月報告、季調度、半年督查和隨機抽查。不斷完善以實績考核為核心、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考核評定中注意綜合運用職能部門考核、專業部門考核、日常數據分析和群眾評議等結果,並將日常監督情況納入到考核評價體系中,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立體化考核評估。1、強化公共部門的績效意識,轉變績效管理觀念1、強化公共部門的績效意識,轉變績效管理觀念加強對績效管理的研究和宣傳,讓全社會尤其是公共管理部門充分認識績效管理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應通過對績效管理的意義和作用的認識和了解,使人們在思想上達成共識,改變對績效管理的消極、抵觸態度,正確對待績效管理工作,在各方面對績效管理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推動績效管理事業的發展。立法保障是開展政府績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制度化也是當前國際上績效管理活動的趨勢之一。對於我國,當務之急是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國政府績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的道路。首先,要從立法上確立績效聘僱的地位,保證績效管理成為公共部門的基礎環節,促使公共管理部門開展績效管理工作,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其次,從法律上樹立績效評管理的權威,使績效管理機構在公共部門中應具有相應的地位,使績效管理結論能夠得到有效傳遞和反饋,管理活動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績效管理體制是推進績效管理事業發展的關鍵。公共部門績效管理需要借鑒世界各國的有益的評估經驗,在各級公共部門內部建立完善的績效管理機構,對公共部門實施的各種公共項目進行評估,充分發揮公共部門內部評估的功能,提高公共部門的管理水平。同時,應該借鑒國外思想庫發展的經驗,鼓勵和發展民間中介評估組織。由於中介評估組織獨立於公共項目的利益關系之外,有助於保證評估的公正和客觀。而且,政府部門。立法機關的評估工作可委託民間中介組織來完成,以節省大量的公共資源。我國的績效管理事業起步較晚,相應的管理人才培養也比較薄弱,至今還沒一套完善的績效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制度,全國性的績效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形成,各部門、各單位只是根據本行業的具體特點和需要開展一些臨時的、分散的培訓工作亟需改變,要從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趨勢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出發,加強績效管理人才的培養,形成比較完善的績效管理人才培養體系,造就大批合格人才,為我國公共管理部門績效管理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就當前而言,政府應給公共管理中的績效管理工作制定相應的管理計劃,分階段、分層次開展績效管理人員培訓,建立比較靈活的管理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公共管理人員的素質。此外,還應重視對政府部門領導的培訓,通過介紹國內外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基本經驗,研究績效管理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他們對績效管理的認識水平。政府績效管理的成功還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績效評估信息系統,進行及時的信息收集、分析。需要採取以下措施:構建電子化信息系統,通過標准化的協調和優化功能,保證電子政務提高效率,確保系統的安全可靠,做到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拓寬信息採集渠道,加強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間的有效溝通,利用網路、媒體等各種途徑搜集社會各方面的內容信息;對數據進行正確性檢測和整合,通過科學有效的統計方法和測算方法,提高對數據採集以及整合利用的能力,使數據真實可靠,決斷合理有效;提高評估者處理信息的能力,加強公共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自身業務修養,不斷提高其業務理論水平,使其能夠利用各種信息處理好各種突發事件,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職能部門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問題,即公共管理和行政執行的績效如何進行客觀和全面的考核、評估,並形成系統的公共職能部門績效管理體系,是近年來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界討論得較多的問題之一。政府績效考核方式主要採用關鍵業績指標體系(KPI)的方法,其中GDP增長構成了考核體系的核心指標,而社會效益、環境及資源保護、文化效益等等,則構成了與GDP增長相匹配的次級指標。這種政府考核關鍵業績指標的單一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失衡。而政府公共職能部門績效管理考核體系的不完善,則是導致失衡的管理原因。持續的制度和管理創新,是中國發展模式的核心。而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需要一種科學、平衡地評價政府績效的績效管理考核體系,在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評價方法,「3E」評價法,標桿管理法,平衡記分卡法等,以此引導政府公共職能部門及其公務員科學、平衡、規范地執行行政管理職能。實現以傳統的"政績觀"轉換成為科學的政府績效考核體。第一步:領域界定,建構框架在此期間,根據公共服務指標設計項目工作邏輯模型(圖3)界定公共服務的領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文體休閑、科學技術十大領域,每一個領域下含若干個公共服務維度,通過工作邏輯模型清晰地表達出公共服務領域(維度)的產出,其遠期成果為社會效益,結合結果導向原則,綜合考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可以較為系統地確定與各個公共服務維度績效考評最為相關的指標,建構起一套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第二步:公眾訪談,提煉指標通過對公眾的訪談,了解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別是公眾所關注的公眾服務中的相關事項,並基於這些關注事項概括、提煉出一組指標。這一訪談的面不必太大,但訪談對象卻必須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類型公眾都要盡可能涉及到。另外,考慮到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認知可能受到親身經歷的范圍與程度的限定,訪談對象還應適當包括一部分相關服務領域的政府公務員,以便於把握公共服務在當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況,從而對後期績效指標的設計與篩選提供參考信息和背景材料。第三步:整合指標,設計問卷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指標整合: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訪談基礎上提煉出的備選指標=一套初選實效指標組合。在此過程中輔以統計年鑒規范指標名稱,便於實際應用中指標數據的統計和轉化。進而設計指標篩選調查問卷,問卷採用五個程度值設置對各個指標進行評價,即「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對各初選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權衡,驗證指標實際應用的信度和效度。第四步:問卷調查,初選指標將初選實效指標組合進行指標篩選問卷調查,以民眾為調查主體,進行問卷發放回收,進而通過隸屬度分析、相關性分析以及信度與效度的檢測,從第三步整合的指標中綜合權衡出一套終選實效指標,大致確定公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第五步:查漏補缺,調整指標在被刪的指標中,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對被調查群體的職業、身份分析,檢驗是否存在因問卷調查對象界定的局限表達(如職業背景),導致對某一方面的指標有較強的偏好性而誤刪指標。接著,根據指標數據的獲取路徑進行適當的指標調整,如可獲得性、獲取對象、獲取方式、難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調整後的指標具有便於評估、計算科學、實用經濟的特點。第六步:確定體系,賦予權重立足城市公共服務實際,驗證得到的指標體系,根據績效評估設計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優化指標,以提高評估的准確度,並設立出指標相應的數據收集方法、以及評估責任單位,確定出最終的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權重賦予方面,採用常用權重分配方式,給不同領域平均賦權重。在將公共服務劃分為十個領域的情況下,給予每一領域的權重值是一樣的,只是在每一服務領域內部,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上體現出差異。對於具體指標的權重賦值,可採用德爾菲法。

I. 怎樣理解公共部門績效評估" 4e"指標的選擇

眾所周知,效率是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標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行政學的創始人威爾遜就指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於:①政府能適當地和成功地進行什麼工作;②政府怎樣才能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和在費用或能源方面用盡可能少的成本完成這些適當的工作。可以說,效率原則對落實責任政治、克服官僚主義、推動經濟與政治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政府行政的特殊性使效率原則作為政府行政工作評估的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鑒於此,著名的行政管理學者西蒙指出:「對公共管理而言,我們必須尋找另一種衡量價值的方法。」這另一種方法就是績效評估.1
在績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績效評估,而績效評估中最困難的莫過於建立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從理論上講,構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可以使用「四要素」的模式:①各種必要資源或成本的「輸入」(Input);②資源或成本的轉換「過程」(Processes);③組織活動或提供服務的「輸出」(Output);④產出或服務所產生的影響或「後果」(Outcome)。上述模式雖然可以在一個側面反映一個組織的績效,但是更常見的,是用反映公共部門績效的價值取向的「4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概念來構建指標體系。2
1 黎民.公共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卓越.公共部門績效評估-公共管理碩士系列教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
【正文】
20世紀60年代,美國會計總署率先建立了以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為主的3E評價法。這也是學者芬維克於1995年概括指出績效測量指標所應該包括的三個層面。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社會公平價值觀,偏向經濟性等硬指標而忽視了公平、民主等軟指標的3E評價法因此受到了質疑。在隨後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中便納入了公平(Equality)指標,逐漸發展為福林於1997年所概括的4E評價法。「4E」指標的具體內容如下:
1.經濟(Economy)。經濟指標一般指組織投入到管理項目中的資源量。經濟指標要求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與維持既定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產品或服務。
2.效率(Efficiency)。效率指標通常包括:服務的提供,活動的執行,服務與產品的數目,服務的單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效率關心的是手段問題,而這種手段經常以貨幣形式體現。
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通常是指公共服務實現標的的程度、公共服務符合政策目標的程度,通常以產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加以衡量。
4.公平(Equity)。公平作為衡量績效的指標,它關心的主要問題在於「接受服務的團體或個人能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別照顧的弱勢群體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社會照顧」。
「4E」指標是一個整體,缺少任何一項都會使得績效評估工作的不完美。我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工作雖然嚴格按照「4E」指標行使,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政府部門的產出難以量化。「4E」指標中的任何一項都離不開產出,公共部門也十分關注產出,但是所有績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在私營部門不構成問題,政府部門的績效評估遠比私營部門復雜。著名公共行政學家詹姆斯.威爾遜認為:「要度量一個機關的輸出量常常是很困難的,實際上即使是只對什麼是國家部門的輸出做一番設想都足以令人頭暈目眩。」由於行政組織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權力組織,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服務是一些「非商品性產出」。它們進入市場的交易體系不可能形成一個反映其生產機會成本的貨幣價格,這就帶來對其數量進行正確測量的技術上得難度。3
其次,公共部門的決策者和管理人員抵制評估。「4E」指標中的公平(Equity)指標意味著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要進行績效評估,但是由於績效評估會鑒別出決策者和管理人員能力的高低,這種鑒別使他們感到威脅,擔心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因而抵制評估,這就大大降低的績效評估的公信力。
再次,績效評估作為新興領域,還未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評估體系,這就給開展具體評估工作帶來很多操作上的困難。 3趙國軍.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與實施[M].化學工業出版社
最後,公共部門的績效管理缺乏人本思想。公共部門本位理念淡化了人文關懷,偏離公共性,專注於評估中單純的經濟指標,護士了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公眾滿意程度等社會、人文發展指標。4
【結論】
「4E」指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應該將其靈活運用。當今社會經濟、效率、效能、公平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也是為人服務,只按指標辦事,而不考慮人的實際情況必然會引起爭議。所以,「4E」指標也應該具有生命力,與其他定性指標結伴前行。為了完善「4E」指標,給出關於績效管理的建議如下:
1.公共部門的績效主要內容應凸現人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貫徹和實施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績效不等同於單純的經濟增長,應包括經濟、社會、政治三個具體維度,重視人在發展中的主題地位,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在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公共部門績效評價必須重視公眾的滿意度。公共部門的目標與計劃是否實現,實現地如何,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公眾。好的績效指標體系不僅包括投入、產出、結果和效率等定量指標,還包括公平、民主、服務質量以及公眾滿意度等一些定性的指標。

J. 如何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進行評價

論述你對我國...准確運用其對公共權力的壟斷地位,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進行揚棄,制定明確... ...

閱讀全文

與農村公共運行服務績效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