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律·長征解釋全文
一、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二、原文
《七律·長征》
現代: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三、注釋:
1、長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福建出發,於一九三五年十月到達陝北,行程二萬五千餘里。
2、五嶺: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或稱南嶺,橫亘在江西、湖南、兩廣之間。
3、逶迤:彎彎曲曲延續不絕的樣子。
4、烏蒙:雲貴間金沙江南岸的山脈。
5、走泥丸:《漢書·蒯通轉》,「阪上走丸」,從斜坡滾下泥丸,形容跳動之快。
6、鐵索:大渡河上瀘定橋,它是用十三根鐵索組成的橋。
7、岷山:在四川和甘肅邊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紅軍長征經此。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從第一個環節開始,整首詩形成了兩條思路,構建了兩個時空領域,一個是客觀逼真的:「遠征難」,「萬水千山」風險很大;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是:「不怕」「只是輕描淡寫。」這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形成了廣闊的物理空間和宏偉的心理空間,為整首詩歌奠定了基礎。
對聯和領口的四個對聯分別寫下了紅軍從山區和水域的勝利。它來自上面的「千山」和「萬水」。根據紅軍長征的路線,詩人選擇了四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地名。他們都是著名的自然災害,他們在前往紅軍長征途中高度概括了「萬水千山」。
頸聯「暖」和「冷」的反面是詩人精心設計的兩個情感點。 「溫暖」這個詞是溫暖和快樂的,表現出克服困難的興奮; 「冷」這個詞既冷酷又刺耳,它傳達了九個人死亡的回味。這兩個形容詞是精神的巨大變化,也是情感的裂變。它們包含著取之不盡的意義,無限的興趣在於外在,搖曳,搖曳,起伏,張馳。
紅軍翻山越嶺,進入陝北。大會的勝利並不遙遠。戰略轉移的目的基本實現。與過去的樂趣相比,它自然更勝一籌。 「張開臉」寫下三軍的笑聲,這是即將到來的勝利的快樂,為了得出結論,使整首詩的樂觀情緒得到進一步揭示。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段非凡馬鞍山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作為紅軍的領袖,在毛澤東經歷了無數次的審判之後,現在,黎明已經走到了前列,勝利在眼前,他的心中充滿了情感,這首華麗的詩寫得非常自豪。 「七律·長征」於1935年9月下旬寫成,並於10月定稿。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七大法則和長征是詩歌創作史上不朽的傑作。這首詩生動地總結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並熱烈贊揚中國工農紅軍的無畏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
長征充滿了成千上萬的困難和障礙,充滿了中國共產黨的熱情。它是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無論是革命史還是詩歌史,都是一個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長征題材作品還有:《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等,都是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
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⑵ 七律 長征中的五嶺指哪五嶺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的總稱位於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區交界處。
⑶ 馬鞍山李白塑像簡介
1、採石磯
採石磯景名勝區是以採石磯為主體,以長江為紐帶,以詩人李白活動貫穿其中的風景名勝區,是安徽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因山水風光,絕壁磯石而名聞天下,列為長江三磯之首,年接待遊人量約30萬人次,最高峰可達8000人次/日。採石磯瀕江連市,距南京約40公里,是江南旅遊網的西翼,距蕪湖約40公里,是皖南旅遊線的北端。它地處長江下游的黃金水道,和京滬大動脈的205國道、滬寧高速鐵路、滬寧高速公路、寧蕪鐵路比連。通過長江水道可與長江流域各省市溝通;通過公路,鐵路系統可從陸地上和全國各地溝通;通過祿口機場可從空中和世界各地溝通。本項目實施後,採石風景名勝區將會成為一處以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為靈魂,以逗翠螺出大江地臨江絕壁景觀和鎖溪河風光帶為主要載體,包括翠螺山、荷包山、小九華山和採石鎮、小黃洲在內的融名勝觀光、人文教育、休閑娛樂、旅遊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和二日游旅遊目的地。
門票·開放時間:
門票:80元/人。
導游費用:120元/批次。 索道服務:採石磯索道位於翠螺山中,自翠螺軒飯店至山頂三台閣,單程20元/位,雙程40元/位
遊船服務:
遊船碼頭在三元洞下,可乘長江遊船觀賞採石磯,遊船票價:20元/人次
8:30 —17:30
交通概況:
馬鞍山市距上海340公里,距南京50公里,距蕪湖40公里,經寧馬高速、馬蕪高速、長江客運港口與周邊城市相接,交通便捷。
採石風景區距馬鞍山市5公里,4路公交旅遊專線車往返市火車站與風景區,26路公交車往返旅遊汽車站與風景區。
2、青山李白墓園
青山李白墓園簡介:
位於市區東南20公里處的青山腳下。青山,亦名青林山,山勢崢嶸,峰巒遙接,岩壑靈秀,蜿蜓起伏,林木蔥郁,泉水潺潺。史載南齊詩人、 宣城太守謝跳酷愛其勝,謂之逗山水都地,曾築室山南。唐李白逗一生低首謝宣城地,生前既愛青山風景,又慕謝公品格,曾有逗宅近青山同謝眺地的夙願,一心想與謝眺結為異代芳鄰。
李白逝世後,原葬龍山東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逗志在青山地的遺願,會同當塗縣令諸葛縱將李白墓遷至青山西南,即今太白鄉谷家村口。墓座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公路約300米。沿公路旁石板小道, 過小石橋,入李白墓陵園。園內左側有逗青蓮池地,柳依依,綠水泱泱,拱形逗化鶴橋地橫跨池上,連著逗十詠亭地。李白晚年在當塗寫過十首歌詠當塗山川風物的詩,謂之《姑孰十詠》,後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後毀於逗文化大革命地之中。
今征建的逗十詠亭地,飛檐翹角,古樸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鐫刻著李白《姑孰十詠》。十詠亭左側為太白祠。前後兩進,素白粉牆,灰黑瓦頂。祠內青磚鋪地,飛檐聳脊,雕梁畫棟,寬敞明亮。正庭門楣上懸林散之手書逗太白祠地橫匾。廳內迎面聳立一尊高2.47米、重約3噸的漢白玉李白塑像。塑像側身而立,左手按劍,右手後雙眸含慧,胡須飄拂,氣度非凡。塑造背景是巨幅墨綠色微版畫,以李白在當塗游蹤為寫意,版畫上方為書法家舒同所題逗李白高蹤地匾額。廳堂下中上方懸有書法家司徒手書逗詩無敵地三字匾。兩側壁上鑲嵌著6塊石碑:一塊雕刻李白全身畫像,栩栩如生;一塊刻有李白《臨路歌》;另三塊重刻唐代李華、劉全白、裴敬撰寫的碑文,最為珍貴的一塊為倖存的宋碑。該碑是宋淳二年(1242),兼權太平州事、節制軍馬孟點根據唐范傳正所撰之碑文逗重書刻石,立於墓左地的,碑高五尺七寸,寬二尺九寸,共30行,第行63字,正書,字徑六份,額題逗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地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歷史,為李白墓祠現存較早的歷史文物。
太白祠後為李白墓地。墓呈圓形,墓頂芳草萋萋,艾菊尢盛。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逗唐名賢李太白之墓地。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
門票·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8:00—17:30。
門票:30元。電話:0555-6683504。
交通概況:
地址:當塗縣太白鎮。交通:乘坐馬鞍山到大隴、黃池的中巴可達。
3、雨山湖
雨山湖簡介:
雨山湖位於馬鞍山市中心地帶,通過雨山河與長江溝通,水域面積1087畝,1959年開辟為城市公園,與臨近的佳山和雨山共同構成了馬鞍山城市景觀中山水相依的特色。
雨山湖娟秀嫵媚,周圍有9座山峰遠近錯落,環湖而立,素有逗九峰環一湖地之美稱。其因湖而開辟的公園,則景色秀美、風光旖旎。環湖皆路,環湖皆樹,環湖皆樓,其中湖北路程和紅旗橋的臨湖一帶,是遊人觀賞湖光山色的園外之園;湖西路有依湖而建的具有明清建築風格的富園貿易市場和近2萬平方米的綠色游園;湖南路則是柳岸花堤,有近萬平方米的旅遊區,天水一色,是人們休閑憩息的佳處。
近年來陸續開發的南湖、北湖街邊公園將雨山湖水系疏浚擴大,既提高了城市抗澇能力又增添了城市環境中的自然氣息,成為人們假日休憩的絕好場所。
雨山湖及南湖、北湖公園景觀的主要特點是綠草如茵,裝點著各種喬木和灌木,形態各異的小橋、迴廊和亭閣引導遊人時而凌波賞荷,時而隔岸觀景。
大湖中一個人工堆築的小島成為大雁、鷗鷺和鴛鴦等候鳥每年必來居留的宿營地。
整個馬鞍山市的中心區依雨山湖而建,四條繁華的城市街道環湖修築,沿路栽種的香樟、銀杏、迎春花和懸鈴木不僅給雨山湖增色,而且成為整個城市的綠肺。一年四季,這里秋冬有皚皚白雪覆壓香樟紅葉;初春有迎春怒放恰似黃金鋪地;夏天裡銀杏那亮綠的葉子總是帶給人們歡快的好心情,而懸鈴木則伸展開樹冠在驕陽下留出一片綠蔭。
門票·開放時間:
。
交通概況:
地址:雨山區湖南路中段29號。
交通:火車站乘10路公交車可環湖游覽。市內乘2、3、6、13、14、28、127路公交車即到公園處。
開放時間:6:30—22:00。
⑷ 姆阿普三段跟飛鶴超級非凡三段配方哪個好
說實話,這兩個牌子的奶粉都是不錯的,主要還是看自己寶寶更適合哪一款吧,只要購買的渠道正規的話質量不會有問題的
⑸ 重慶渝中馬鞍山有多彪悍
一
歷史就像一本煌煌詩篇,攤開來,有光芒直射人心;合上它,則當在閱讀停頓處夾葉書簽…
面重慶人民大禮堂,自右邊的小公路上行數百米,便來到一個岔路口。早些年,有幾棵很大的棗樹長於此處,顧名思義,這里就被稱為棗子嵐埡。
如今棗樹不知去向,唯名留存。
在棗子嵐埡的埡口左側,幾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樓中間,有座不高的小山包。
順山勢有一堵青磚圍牆逶迤朝上,牆頂飾以黛瓦,略覺古樸寧靜之風。沿著腳下青石台階蜿蜒而上,便如逐字逐句叩問一本陌生的閑書,一絲若有若無的神秘引誘著人去翻閱;一探究竟的願望雖非強烈,但不增不減,終究存在。
上到近處,一個充滿民國風情的小院現在眼前。
文化馬鞍山
我流連在這冷清而韻味悠長的凝重深幽的地方,從那些新砌的青磚上閱讀出舊日時光。
慢慢走著,那些曾經窗前站立著各位大師的小樓,皆已修繕完畢。一路黛瓦青磚,朱紅大門,天井連著院落,狹長巷道貫穿其中,條石台階、青瓦紅牆的老建築點綴其間。光影透過參天的黃桷樹投射在青石板上,壯碩的樹根竄出泥土攀上石牆,彷彿緊緊抓住了那些流淌的光陰…
我走著,像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大書。而如有黃果樹葉飄落,便撿拾它做這趟人文之旅的書簽罷;就像這個地方,如歷史的書簽,方便我回憶時隨時通過它展開懷念。
⑹ 《七律·長征》中盡開顏的意思是什麼
《七律·長征》中盡開顏的意思是長徵到達目的地了,他們取得了勝利,所以個個都笑逐顏開。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率領中央軍隊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賞析
「軍隊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軍隊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是全詩精神的開端,也是全詩意境的結穴。
「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只等閑」強化、重申了「不怕」;「遠征難」包舉了這一段非凡的歷史過程,「萬水千山」則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這一聯如高山墜石,滾滾而下,牽動著全篇,也籠罩著全詩。
⑺ 馬鞍山非凡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安徽省注冊資本:10萬元法定代表:張海洋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馬鞍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地址:花山區霍里山大道北段698號馬鞍山軟體園2棟1112室
法定代表人:王顯會
成立時間:2014-07-17
注冊資本:1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0000017294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花山區霍里山大道北段698號馬鞍山軟體園2棟1112室
⑻ 張無忌和楊不悔曾有一段非凡的經歷,為何他們沒在一起
《倚天屠龍記》中,趙敏、周芷若、小昭、殷離,都真心實意地愛過張無忌,張無忌對她們也都產生過情愫。但小說中,張無忌又何止只遇到了這四個女子,他與楊不悔,就有一段非同尋常的經歷,但這兩人竟然沒有擦出愛的火花,不得不使我們疑惑。
第三,金庸故意為之。金庸不能讓張無忌與楊不悔產生感情,為什麼?少年時代,張無忌不遠千里,費盡力氣送楊不悔去昆侖山,目的只是為了突出他的俠義心懷,如果兩人產生了感情,那就達不到這樣的目的了,會讓我們覺得,張無忌是對楊不悔有想法才送她去昆侖山,而不是純粹地出於俠義而送她去昆侖山。
⑼ 急求「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全詩及解釋
一、原文如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⑿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⒃過後盡開顏。
二、譯文如下: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
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出自《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⑽ 重慶渝中馬鞍山,到底有多彪悍
一歷史就像一本煌煌詩篇,攤開來,有光芒直射人心;合上它,則當在閱讀停頓處夾葉書簽…
面重慶人民大禮堂,自右邊的小公路上行數百米,便來到一個岔路口。早些年,有幾棵很大的棗樹長於此處,顧名思義,這里就被稱為棗子嵐埡。
如今棗樹不知去向,唯名留存。
在棗子嵐埡的埡口左側,幾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樓中間,有座不高的小山包。
順山勢有一堵青磚圍牆逶迤朝上,牆頂飾以黛瓦,略覺古樸寧靜之風。沿著腳下青石台階蜿蜒而上,便如逐字逐句叩問一本陌生的閑書,一絲若有若無的神秘引誘著人去翻閱;一探究竟的願望雖非強烈,但不增不減,終究存在。
我國著名的出版家鄒韜奮將三聯書店搬到了馬鞍山附近,更是替此地憑添了文化及進步的氛圍。
但馬鞍山,在以後很長的歲月里陷入了沉寂,直到今天。
2016年,馬鞍山成為重慶市28個傳統風貌區和渝中區10個傳統風貌區的重點項目之一。按照“城市人文會客廳”的標准進行了修繕升級。
“保護文物,延續文脈,傳承文化”不是一句空談。展現在我眼裡的馬鞍山,擁有著不一樣的文化氣質。當然,如果說時尚,也不算誤會。
我很驚訝人們對這里的設計與建設,那麼完美的把過去與現在結合到了一起。生動地把歷史嵌入在今天的構築手段之中,最關鍵的是,在視覺與心靈的苛刻互動中,求得了一種舒適的平衡。
這是重慶的記憶,是山城的文化淵源,也是重慶人的精神原鄉。更是渝中母城的精神氣度所在和人文渝中的兼容並蓄。
我流連在這冷清而韻味悠長的凝重深幽的地方,從那些新砌的青磚上閱讀出舊日時光。
慢慢走著,那些曾經窗前站立著各位大師的小樓,皆已修繕完畢。一路黛瓦青磚,朱紅大門,天井連著院落,狹長巷道貫穿其中,條石台階、青瓦紅牆的老建築點綴其間。光影透過參天的黃桷樹投射在青石板上,壯碩的樹根竄出泥土攀上石牆,彷彿緊緊抓住了那些流淌的光陰…
我走著,像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大書。而如有黃果樹葉飄落,便撿拾它做這趟人文之旅的書簽罷;就像這個地方,如歷史的書簽,方便我回憶時隨時通過它展開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