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馬鞍山哪裡有練劍道的
沒有 你指的應該是日本實戰劍術 一般現在都是反復練習套路 或者以真刀劈砍草席 竹子
B. 安徽馬鞍山哪裡有練劍道的
馬鞍山暫時沒有,不過在安徽宿州可能會有一個劍道同好會,896094594,加我聊吧
C. 馬鞍山有學習劍道的地方嗎
安工大附中對面的金太陽學校裡面好像有
D. 歷史上明朝的開國大將常遇春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呢
常遇春是安徽鳳陽府人,是朱元璋的老鄉。他最開始是落草當了土匪,跟著土匪頭子劉聚打家劫舍,但他有自己的追求,覺得當土匪不可長久。當他們准備到和州(今安徽馬鞍山和縣)搶一票時,意外地碰到了朱元璋正率軍攻打和州。常遇春看到“朱家軍”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認定朱元璋必有一番作為,因此主動投靠朱元璋,被朱元璋收下,安排他在帳下做了一名普通士兵。
常遇春短暫的一生猶如煙花般絢爛,他就像是一個劍道高手,出手如電,在別人還沒反映過來時,已被一劍封喉。他一生征戰,未嘗敗績,是元末明初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他和徐達的配合更是天衣無縫,漢族政權首次以騎兵對騎兵的方式對陣游牧民族而不落下風。
不過,民間也有傳聞說常遇春嗜殺戮,將俘虜和投降的敵方兵士統統殺掉,朱元璋為他惡補善待俘虜的教育知識,這才收斂不少。古語雲,殺降不祥,不知道這是不是導致他英年早逝的一個原因。
E. 江南的區域文化
江南文化下的一些次文化區域,如吳文化,越文化和楚文化。
上海師范大學劉士林教授認為,自成一體的、具有獨特的結構與功能的某種區域文化,通常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區域地理的相對完整性;二是文化傳統的相對獨立性。江南文化正是這樣一種相對獨立的區域文化,從審美文化的角度看,江南文化的本質是一種詩性文化。也正是在詩性與審美的環節上,江南文化才顯示出它對儒家人文觀念的一種重要超越。由於詩性與審美內涵直接代表著個體生命在更高層次上自我實現的需要,所以說人文精神發生最早、積淀最深厚的中國文化,是在江南文化中才實現了它在邏輯上的最高環節,並在現實中獲得了較為全面的發展。
區域文化精神是在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的長期交互作用下逐步整合顯現出來的,它包含對人自身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認識的總和。一方面,它不斷變易、逐漸豐富,隨著人類各種活動的漸次展開而不斷有新的內容補充並沉積;另一方面,它又相對穩定,始終保持著一些使之區別於其他區域的獨特品質。而在此過程中,自然環境如氣候條件、地形地貌等等,常常是作為一個最基本的限定,規定了這一區域文化精神的歷史走向。
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度里,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繽紛多彩、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僅就漢民族文化圈而言,大體可以以長江為界分為江南和江北兩大文化區域。「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冀北」的清辭麗句形象地概括了兩地基本的自然地理特徵——南方草木蔥蘢、清奇瑰麗,北方則土厚水深、雄渾闊大,在這樣有著顯著差異的自然環境中孕育成長的人文風氣亦因此而各具特色。
而在大的江南文化區域中,東南地區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亞文化區域。特別是唐宋以來,東南地區逐漸成為天下財賦之所區、士大夫淵藪,「中國的經濟文化重心也從『開封——長安』東西向軸線徹底移向江南地區,最終落在『杭州——蘇州』南北向軸線上。」 也正如宋史專家劉子健先生所認為的那樣:「中國近八百年來的文化模式,是以南宋為領導的模式,以江、浙一帶為重心。全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皆聚在一起,這是史所稀見的。」
山水情人(葉千華)說:「江南文化是一種意境文化,一種詩情文化,一種畫意文化,一種韻味文化,一種秀美文化。它蘊含在山水花木月夜晨昏之中,在雨露嵐霧中纏綿,有著禪意般的美麗。它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地方文化的傑出代表」。
江南地域博大,文化上也有些區別,其中人文江南多指的便是蘇南的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皖南的蕪湖、池州、銅陵、宣城、黃山、馬鞍山,浙北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和寧波以及直轄市上海。有時地處江北的安徽安慶和江蘇揚州也被歸納到江南文化的范疇。從唐宋起所賦予江南的文化,讓江南從一個地理名詞真正變為一個包含著美麗、文氣與富庶,被世人不斷嚮往和憧憬的詞。在經濟重心不斷南移中,江南地區也逐漸取代中原地區,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經濟已經成為全國經濟最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如今的長江三角洲也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江南不僅素以魚米之鄉、風景秀麗著稱,重文也是江南的傳統之一,這也鑄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江南文化算是一種情義綿長的代表,被廣為傳頌的才子佳人等佳話則是對文化底蘊的另一贊美。白牆青瓦小橋流水式的經典江南建築風格也別有一派恬靜內秀的韻味。咸鮮潤甜的精緻菜餚也可以作為部分江南的一種代表。
《憶江南》中「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描寫的是蘇杭美景。
《江南春》中「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毋庸置疑,有著「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美譽的南京自然是江南的代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有著「堆金積玉地,溫柔富貴鄉」美名的蘇杭的確是江南頗具特色的城市。湯顯祖有詩: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記蘭亭三月三。花自無言春自老,卻教歸燕與呢喃。清錢謙益《南征吟小引》:「至其(袁可立子袁伯應)榷關南國,登車奉使,江南佳麗之地,風聲文物,與其才情互相映帶。」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稱。位於南京秦淮河的夫子廟是紀念孔子的廟宇,夫子廟建築群中的江南貢院在古代為學子科舉考試的考場,均是江南科舉文化的象徵。
除此以外江南還有許多著名的書院。四大書院有三個位於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石鼓書院。其它還有紫陽書院、八桂書院、象山書院、麗澤書院、東林書院、明道書院、茅山書院、齊山書院、陽明書院、甘泉書院、會華書院、李白書堂、五經書院等。
從古至今,歌詠江南的大量文學作品構築了中國人想像中的「江南」。白居易的《江南好》,蘇東坡的《望江南》等。 烏篷船
——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地域的象徵,烏篷船雙腳劃漿,手中甚至還擎著一隻酒碗——能在水中如此自由而又有這種特色的,大概誰都會立即想到江南。只有江南,才有腳劃的烏篷船。「船頭一壺灑,船尾一卷書,釣得紫鱖魚,旋洗白蓮藕。」這是放翁老人的閑情。
輯里絲
——江南絲中極品 早在一個多世紀前,杭嘉湖地區的絲綢已經如同今日最熱門的股票一樣:熱銷海外,價格變化無常,而每一次變化,都會牽動全世界的神經。它的品質位居榜首,中國的皇室和歐洲的貴族都以擁有一件由杭嘉湖絲綢製作的華服為榮。而在最新的考古發現中,這里還被證實為全世界絲綢的發源地。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織物成品在杭嘉湖地區的湖州市被發現,距今4700多年。
歷史概述
漢代之後,北方多戰亂,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唐代更是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在明清江南桑蠶絲綢業達到頂峰。
絲綢之鄉形成的條件
杭嘉湖平原位於太湖以南,錢塘江和杭州灣以北,天目山以東,四周高,中間低,水網密布,不利於排水。桑樹耐旱,不喜濕,那麼究竟杭嘉湖地區的人民是如何把「滄海」變成桑田的呢?
在水利上,歸功於杭嘉湖地區人工開鑿的河渠溇港和運河荻塘,所謂「橫塘縱溇」。在雨季河水會流入太湖,在旱季則引太湖水灌溉農田。在土地上,人口的遷移,特別是在南宋後,人口的大量南徙,為了解決糧食等問題,加強對農田的開墾,許多沼澤地都被改造成膏腴農田,還解決了勞動力的問題。水質也是影響絲綢質量的重要因素,繅絲需要大量的水,長江流經杭嘉湖地區,水流緩慢,水中的泥沙能沉積下來。生產模式上,江南水鄉利用池塘養魚畜牧,與栽桑養蠶的水肥相結合,形成自然循環條件下的相互促進,形成特有的生產模式,保證了桑樹生長。在傳統養蠶技術上,各地都重視制種,清代以浙江餘杭、新昌、蕭山等地的優良品種較著名,後來就成為現代蠶種的製造基地。技術上對上族採用高棚簇,隨老隨捉,忌用地簇。將「出口乾」又改進為「灼蠶不灼繭」。在三眠開葉時,令食拓葉二三次,以省桑葉,且絲韌有光澤。少葉時可用白米粉摻桑葉上喂蠶,絲光白而韌。
歷史輝煌
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江南蘇湖一帶成為最重要絲綢產地,發展了一批典型的絲綢專業市鎮,官營織造也日趨成熟,此時,中國絲綢發展到了最活躍的時期。清代在杭嘉湖道的江寧﹑蘇州和杭州三處設立的﹑專辦宮廷御用和官用各類紡織品的織造局。掌織辦宮廷所需及官用之綢緞、絹帛、布匹等紡織品。清皇室內各府規定,凡皇帝後妃所穿的龍袍、鳳衣都必須用此地的絲綢精織而成。清康熙時織造的九件皇袍,就是指名選取湖絲作經線製成的。
江南古鎮南潯
地處太湖與運河臂環,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湖泊河流占據小鎮面積一半以上。世界上最小的絲織物——4700年前新古器時代的絲綢殘片,就早在附近的錢山漾遺址出土了,如果要說到養蠶、繅絲的自然條件,世界上也許沒有比這里更好的了。
青花瓷
——元明清三代之國器中國是瓷器的國度,而元明清三代以來瓷器中最為著名者,乃是創自江南景德鎮的青花瓷。在景德鎮這塊丘陵盆地中,徽文化和贛文化歷經千年交融,最終孕育出聞名於世的青花瓷。一曲《青花瓷》道盡了斯物真味:你隱藏在窯燒里,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綉花針落地。簾外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在潑墨山水畫里,你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龍泉劍
——鐵英淬鑄的冷兵君子
劍被稱為冷兵器時期的 「百兵之君」,史傳劍由黃帝和蚩尤製造,所以他們亦被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兵主和戰神。吳王金鉤越王劍,江南吳越在春秋時期,已經是劍道獨步天下之處。其中的歐冶子,被奉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歐冶子,為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的越國人,在浙江西南方崇山峻嶺中的龍泉,鑄成了龍淵、太阿與工布這三把名劍。
藍印花布
——鄉野的氣韻
輕軟飄逸的藍印花布,與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綠柳紅桃,及淡淡的茶煙氤氳、輕輕的弦索彈唱,一起構成江南水鄉的獨特風韻。
藍印花布,古人稱為「葯斑布」,屬於民間傳統的手工印花織物。它的印染方法,遍及全國各地,但在江蘇、浙江尤其盛行。
油紙傘
——消失的精緻
江南多雨,一年之中,有—半日子都在雨水裡泡著。元代詩人虞集對此曾下過結論,叫做「杏花、春雨、江南」。這可以說代表了古人對江南地域文化的認識。油紙傘之所以在江南有著廣大的市場,除了價格低廉、分量輕巧、取用方便等特點外,更深層的因素在於地域特色的制約。那裡每年近2000毫米的降雨量,以及變化無常的氣候,決定了它角色空間的不可限量。
黃泥螺
——此味只應江南有
泥螺取食,以三個季節為佳,桃花開時,殼軟味美;梅雨時,脂膏滿腹,適合泡黃酒,浸個—兩宿,「膏溢殼外,瑩皆若水晶」;中秋時,泥螺雖已肉硬膏少,味道不及桃花泥螺,卻粒大脂豐,腌食別有滋味。市場上賣的一般都是桂花泥螺。天下泥螺,寧波泥螺的盛名。
泥螺也是一味中葯,其肉入葯,以鹽、酒漬食,有補腎益肝、益精髓,明目、生津潤燥之效,《本草綱目拾遺》即說:「吐鐵能潤喉燥、生津。」
龍井茶
——一杯清茶有山水
不知是龍井成全了這里的茶,還是這里的茶成全了龍井?凡到杭州的人,都不忘來龍井一游,拾級登山,閱盡滿坡的茶色,而—身汗出,誰都會叫開半掩的農戶門扉,坐到咿呀作響的竹椅上,跟熱情的主人討—碗剛沏好的龍井茶喝,這時的景象,則是「令人對此清心魂,—啜如飲甘露液」(明·屠隆《龍井茶》)的了。
紫砂壺
——紫砂泥土蘊乾坤
茶壺的功能,本為蓄茶,然而所蓄之茶,早巳不單為人的生理解渴,而更多地則作用於精神的滋潤。那盛茶的器皿,自然在這樣的理念統領下,在藝術的聖殿登堂人室,安身立命了。紫砂壺就是在這樣的審美理念下誕生的。它是江南的風物,更是中國的美器,乃至於人類創造的瑰寶。
紹興酒
——鑒湖水的精華
紹興酒發源於中國,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也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歷史與啤酒、葡萄酒同樣悠久。
紹興酒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太雕等多個品種。元紅又名「狀元紅」,因酒壇外表塗朱紅色而得名,是紹興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吳韻》
歙硯
——龍尾石的人文精神
歙硯因產於歙州(州府即今安徽歙縣)而得名。以婺源(古屬歙州,今屬江西)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石材所制最優,故歙硯又稱龍尾硯。唐開元年間已有生產,南唐時形成一定規模。歙硯石具有「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嗀里,金聲而玉德」等優點。按天然紋樣可分為:眉子、羅紋、金星、金暈、魚子、玉帶等石品。
徽墨
——黃山松的鳳凰涅槃
徽州墨,是以松煙、桐油煙、漆煙、膠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的一種主要供傳統書法、繪畫使用的特種顏料。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也是聞名中外的「文房四寶」之一。因產於古徽州府而得名。它是書畫家至愛至賴的信物。古人曾雲:「有佳墨者,猶如名將之有良馬也。」
湖筆
——漢字的書寫者
湖筆,與徽墨、宣紙、歙硯(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湖筆的產地在浙江湖州南潯區善璉鎮。湖筆選料講究,工藝精細,品種繁多,粗的有碗口大,細的如綉花針,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宣紙
——中華文化的載體
宣紙產於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故稱「宣紙」),是中國古代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宣紙起於唐代,歷代相沿。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今黃山市黃山區)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