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寧都縣工商局

寧都縣工商局

發布時間:2021-11-12 19:34:12

Ⅰ 江西寧都縣醫保和社保每人激多少錢

社保繳納的標準是和你的個人收入有關系的。你收入越高,繳納的社保也會越多。你個人要是多交社保無非是給國家做更大的貢獻。因為社保領取是和領取當時的社會生活水平息息相關的,也就是,是一個未知數。

另外,社保最低標準是「因地而異」的,不同的城市繳納的水平是不一樣的,主要差異來源於社保繳費基數與社保繳費比例,建議大家可以登錄當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查看最新的社會保險繳費標準的通知。

一般來說,社保繳費基數也叫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是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依據。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繳費比例=應繳社會保險費。

職工個人以本人上年度工資收入總額的月平均數作為本年度月繳費基數,其中:新進本單位的人員以職工本人起薪當月的足月工資收入作為繳費基數;參保單位以本單位全部參保職工月繳費基數之和作為單位的月繳費基數。

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有上下限的規定,最低不能低於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私營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僱工和非本市城鎮戶口職工不得低於50%,私營企業法人、股東、個體工商戶業主不得低於100%);最高不能高於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300%。本市職工平均工資每年由市統計局公布。

Ⅱ 寧都辦個營業執照是千難萬難

你看寧都縣政府就知道了,腐敗不作為。

Ⅲ 贛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1、鍾紹京

鍾紹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興國清德鄉(今江西興國縣長崗鄉上社)人,江南第一宰相。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

歷史上把鍾姓這兩個著名書法家,鍾繇稱「大鍾」,鍾紹京稱「小鍾」。江西地方誌列「十大鄉賢」之一。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有《靈飛經》等作品傳世。

為紀念唐代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後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修建的「越國公祠」顯示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鍾氏家族名望的顯赫與遷徙的源流。

2、綦毋潛

綦毋潛(生卒年不詳),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詩人。約開元十四年(約726年)前後進士及第,授宜壽(今陝西周至)尉。

遷右拾遺,終官著作郎,安史之亂後歸隱,游江淮一代,後不知所終。綦毋潛才名盛於當時,與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過從甚密。

其詩清麗典雅,恬淡適然,後人認為他詩風接近王維。《全唐詩》收錄其詩1卷,共26首,內容多為記述與士大夫尋幽訪隱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選入《唐詩三百首》。

3、陳恕

陳恕(約公元945年—1004年),字仲言,北宋江西石城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進士,任澧州通判。後被召入朝,升為工部郎中、知大名府。

陳恕政紀嚴明,辦事果斷,按期完成了城防工程,抵禦了契丹兵。因功升為戶部副使;再升為右諫議大夫,知澧州。後改任河北東路營田制置使,再升為鹽鐵使。

陳恕整頓賦稅,疏通貨財,使國家財政收入顯著增長。太宗十分器重,親自在殿柱上題寫「真鹽鐵陳恕」五個大字,以示褒獎。991年、(淳化二年)升為參知政事,位居副相。

他主管國家財政,前後達十餘年之久。卒時,年僅五十九歲。真宗曾為之廢朝舉哀,贈吏部尚書。《宋史》贊其「能吏之首」。

4、曾幾

曾畿(1085--1166),字吉甫,自號茶山居士。南宋詩人。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歷任江西、浙西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

曾幾學識淵博,勤於政事。其詩的特點講究用字煉句,作詩不用奇字、僻韻,風格活潑流動,詠物重神似。

另外,其詩風格清淡,詞意明白,語言流爽輕快,形象也較為生動,內容多寫個人日常生活,亦有抒寫愛國抗金之作。著有《茶山集》。

5、魏禧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字冰叔,一字凝叔,號裕齋,亦號勺庭先生。江西寧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與侯朝宗、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

與兄魏祥、弟魏禮並美,世稱「三魏」。三魏兄弟與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邱維屏、彭任、曾燦等合稱「易堂九子」。

魏禧論文主張經世致用,積理、練識,他長於策、論等以廣大胸懷而謀天下之事的文體,同時對其它文體的創作也都有所心得,並且寫出了煌煌百萬字的作品。

他的文章多頌揚民族氣節人事,表現出濃烈的民族意識。還善於評論古人的業跡,對古人的是非曲直、成敗得失都有一定的見解。

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詩集》8 卷,《日錄》3 卷,《左傳經世》10卷,《兵謀》、《兵法》各1 卷,《兵跡》12卷。散文作品有《邱維屏傳》和《大鐵椎傳》等。

Ⅳ 寧都注冊公司的流程是什麼

寧都本地覺得流程繁瑣可以去快法務找代辦,在環西北路這邊。

下面是流程

公司注冊一般需要法人股東的身份證以及出資比例和金額、經營范圍以及公司章程。

一、准備資料階段


1.公司名字請提供5-8個(這里一定要多准備,通過率大一些,因為你想的名字經常會被別人佔用);


2.注冊地址(商用辦公地址,盡可能的提供房屋租賃合同、房產證復印件);


3.公司經營范圍(你要開的公司是做什麼業務的,如果你提供了行業,經營范圍一般都是固定的,除非你有特殊要求,可能需要審核);


4.注冊資本(開公司准備承擔多少金額的責任);


5.法定代表人、股東身份證原件復印件(法定代表人不一定是股東哦);


6.公司監事人信息;


7.股權比例。



二、公司名稱核准階段


公司注冊名稱核准一般是指工商字型大小的核准,將預注冊的公司名稱提交至工商系統,對即將注冊的字型大小進行工商、商標局、公眾號等多個領域進行預核。


三、公司設立登記階段


公司注冊的信息提交至市場監督局進行工商審核,時間在5-10個工作日。


四、領取執照


紙質資料遞交工商窗口進行審核,5個工作日左右,工商通知領取執照。


五、刻章階段


領取執照之後,根據回執去公安局刻公司所用三章:公章、財務章、發票章(法人章也可同步申請)。公章費自出,交個公安局。(1個工作日)


六、開設銀行基本賬戶階段


公司成立均需要在銀行開設對公賬戶,銀行方面需要收取網銀支付密碼器和賬戶管理費用,具體需要咨詢開戶銀行哦。


七、國地稅報道階段


公司成立後,一般要求15個工作日內去所屬稅務機關報到,超時未報到的企業會影響法人及股東的徵信。稅務報到後每月都需記賬報稅(沒有收入支出也要報稅)。


八、後續事宜


公司成立之後,記賬報稅事宜一定要做!否則查到容易列入異常!創業初期如果沒有財力選擇自己專職的會計,就需要找一家專業的代理記賬機構來做。

代辦流程覺得復雜的話,也可以找公司來做。

快法務入駐了寧都,以下是介紹

快法務是中國企業綜合法律服務平台領航者,是專注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公司注冊、財稅代理、商標專利、資質認證、專業法律、社保人事六大領域的一站式企業法律服務平台。

快法務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創全新在線法律服務模式,開拓整合律師事務所與律師資源,信息化對接客戶需求,構建智能化在線法律服務系統,讓創業及小微企業享受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專業更強的在線法律服務。

Ⅳ 央視12315

湖北漢川長年生產假冒『實德』牌塑鋼型材,遠銷武漢周邊縣市坑害消費者,損害大連實德聲譽,漢川當地工商和技術監督局年年拿黑錢,全漢川人民都知道,難道國家工商總局管得到嗎

Ⅵ 為什麼寧都成為文鄉詩國

看完下面的名人就知道為什麼說寧都是文鄉詩國了
鄭獬(1022-1072),字毅夫,號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陸經商,便寄居於此。
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詔誥,享正三品。

鄭獬反對奢侈,生活儉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鄭獬上書進言,他說,目前國用空乏,眼前連軍晌也難以支付,橫征暴斂的結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並贊頌了先帝節儉愛民的舉措。他還對官多政冗的舊裕提出批評意見。並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贊賞,有的卻沒有被採納。

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鄭獬對新法多有指責,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成司馬光的同黨,於是被罷官。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任開土代知府。

在開封府任上,鄭獬與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藉此為由,將他調出開封府,降為侍讀,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調任青州知府。這時,青苗法正在施行,鄭獬痛心地說:「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處,實不忍心看到無罪之人觸及刑律。」於是,以有病為由而辭官退隱。

鄭獬為官清廉,家貧子弱,死後竟無力安葬,靈柩停於寺廟長達10年,直到周守騰任安州知府時才出面為其落葬。又數年後,鄭獬之子鄭宣義帶領全家從安陸返回寧都,並扶其先人靈櫬歸葬在縣城西郊蔚背嶺。

鄭獬善詩文,《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所著《鄖溪集》三十卷,《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位於大余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丫山,雄峰凝翠,雲遮霧繞。山上有座靈岩寺,始建於南唐,興盛於明代,是贛、粵、湘邊界上頗有名氣的佛教聖地。

1528年,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正在南安總督軍務,積勞成疾,經奏請朝廷核准,暫回浙江餘姚老家養病。當他乘舟行至青龍鎮時,病情加重,遂客死於舟中,享年五十七歲。

贛南民間流傳著一則神奇的傳說。1528年,當王陽明因病告假還鄉,由南安縣城乘船到達青龍圩時,忽棄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靈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將要圓寂,他命僧徒將他所處僧室緊鎖,不得打開,只說了句「姑俟我至。」王陽明來此見僧房緊閉,甚是奇怪,便問僧徒。眾僧徒將禪師之囑告之。王陽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將門打開。他發現室內案幾上有本書,他拂去灰塵,翻開書,輕聲讀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若問前身事,開門人是閉門人。」王陽明當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轉重,客死於青龍鎮河中舟內,享年正好五十七歲。

民間傳說固然虛妄,但它能從某一角度反映人們的心理走向。

為什麼王陽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贛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陽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是明代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明正德年間,他以右僉都御史身份任南贛巡撫,治理動亂之中的贛南。他率領軍隊在贛南境內及其周邊的閩、粵、湘邊境各地作戰,打過許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橫水(崇義)、桶崗(即南康市唐江鎮。客家話的「桶崗」與「唐江」音相近)等地創造過以少勝多、速戰速決的戰例,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贛南在全國經濟文化方面相對落後,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廣為傳播他在哲學和文學上的獨創見解,促進了贛南文化的發展。歷來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贛州話是王陽明教出來的」,是否確實,已無從查考。按理,靠一個人教出一個城市數萬人日常使用的方言來似乎不可能,但王陽明確實採取各種措施在贛州城區推廣「官話」,使語音極靠近普通話的贛州方言統一起來、普及開來,令其成為贛州城區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語。陽明先生其人雖早在五百年前已經作古,但他在贛州市民經常使用的口語中為自己保留了一座無形的豐碑。
歷史上,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譽。為何有此盛譽?因自唐宋以來,寧都文人學士眾多。據史料記載,在唐至清末的科舉考試中,共考取進士125人,其中狀元2人,探花1人。但寧都「文鄉詩國」的「詩國」真正由來,卻和南宋著名詩人曾原一是分不開的。史載,曾原一有「詩人宗之」之譽。

曾原一,字子實,寧都梅江鎮人,是南宋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和《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介紹。

曾原一系曾興宗之孫。曾興宗為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特奏進士,後授廣東肇慶推官,他自幼篤志理學,師事著名理學家朱熹,朱熹極看重他的才學,曾以「純茂篤實,切已致思,用功正當」稱贊他。後來,他因朱熹遭貶謫而受株連,丟官職回歸寧都,率家隱居於金精山西邊的篔簹谷。在篔簹谷,他結廬講學,授徒傳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學者雲集而來。

曾原一自幼聰慧伶俐,好學善思,長大後便顯出博學多才、才華橫溢,很受祖父曾興宗喜愛,更受曾興宗弟子們推崇。後因避亂鍾陵,結識了戴復古。戴復古系浙江紹興人氏,一生忠於古學,曾從當時名人林敬思學習,又拜在著名詩人陸游門下,因而以詩聞名於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來往於金精山篔簹谷。曾原一與他結識後,兩人談古論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因此結為知己。兩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學,吟詩作文,專心研究詩作,後又一同組建了「江湖吟社」,影響極大,寧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詩吟詩高潮,人人都以作詩吟詩為驕傲,詩作盛極一時,並有大批詩集問世,名傳海內外。這也是寧都被譽為「詩國」的最早由來,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詩人宗之」。

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舉人。但他為人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無意官場進取。回邑後,曾同叔父曾益之傾囊集資修築縣城梅江鎮城牆,保土安民,此舉在當時頗使群眾感恩戴德。其時他家住梅江鎮南阜民內巷(今按門牌統稱小東門,縣工商局斜對面,東口連七仙廟,西口接中山街,是條狹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從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詩友常在巷內構思作文,吟詩放歌,故此小巷被後人稱為構思巷,亦稱斗詩巷。

宋寶佑年間,曾原一攜家眷離開縣城梅江鎮,隱居蒼山,自築「萬松亭」居住,與家人自耕其食,雖窮老蹭蹬,但潛心著述,一生詩著頗豐,有《蒼山詩集》、《選詩衍義》等問世,海內詩人都極崇敬他,一直把他當成寧都地方詩歌界盛行的開創人。

客家人羅牧,字飯牛,號雲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明天啟二年(1622年)出生於寧都縣釣峰鄉,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歲。他不僅是清代著名畫家,還是江西頗有盛譽的畫派開派山水畫家,曾被「揚州八怪」譽為「一代畫宗」、「江西畫派英才」。他的畫被康熙皇帝鑒賞,旌為「逸品」。

羅牧系農家子弟,父親羅必遠,是貧苦農民。明末清初,釣峰有「富翁商賈、伏釣州縣」(因富翁、商賈較多,當地不少人都稱釣峰為釣州縣)之稱。羅牧雖然出身貧窮,但艱苦的家境沒能難倒他,反而激發了他從小樹立起改變自己境遇的雄心壯志。由於他自幼聰穎,刻苦好學,並尊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敦古道,重友誼」,奉行始終,後來,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

羅牧十多歲時從釣峰來到縣城梅江鎮,尋師習藝。經人介紹,初從魏書學畫。魏書,字石床,梅江鎮人,工詩詞,善書畫,真草隸篆運筆如神,畫山水、竹木、鳥獸,窮態盡妍,是當時寧都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家。羅牧投其門下後,刻苦認真,深得其法,常受魏書誇贊。由於魏書性情放浪不羈,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論古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羅牧深受其影響,導致他後來性情慷慨,不拘小節,一生好雲游和交友。

順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佔南昌時,羅牧24歲。當時,他已結婚成家,習畫也已有七八年,畫技日臻成熟,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常與魏禧、林時益等談古論今,吟詩作對,藉以提高自己。並拜林時益為師,學習制茶技術。因他喜好飲茶,對學制茶技術很感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便學會製作茶葉,可供自飲和出售。這為他後來的游歷生活提供了經濟來源。順治八年(1652年),他為了謀生和游學,攜家眷遷居南昌。在南昌,接觸面廣了,他結識了不少明遺民中的文人、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徐世溥等,獲益匪淺,畫技長進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羅牧44歲,又舉家遷居揚州,在那裡,又結識了許多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惲壽平等。他們技藝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於時局動盪,羅牧很快又遷回南昌居住。這段時間,他常去北蘭寺與一個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談經論畫,並在和尚引見下,開始同一些官場文人來往,當時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畫,他們便常在一起談經論畫,或賦詩唱和。就在這個時期,他經江西巡撫推舉,獲皇帝授予的「御旌逸處士」封號。

羅牧的繪畫活動,主要在順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師從魏書學習畫技,後又自學繼承名畫家黃公望、董其昌的畫法,所畫筆意空靈,林壑森秀,墨氣翁然,獨具風格。他畫的花卉、人物、山水畫造詣很高。據後來專家論定,他的山水畫具有三大特徵:一是擦筆皺,纖細嚴謹;二是筆致粗獷、墨色鮮明;三是具有煙雨迷濛的「米氏雲山」風格。因此為行家所贊頌。盡管羅牧其時繪畫造詣很高,對藝術態度嚴謹,同時也通曉詩文,但他一生為人謙虛,並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貧寒,有時也繪制一些屏畫出售,以補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畫作流傳甚廣。今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以及日本等國內外不少團體和個人都收藏有他的畫作。

羅牧寓居南昌時,住在風景優美秀麗的東湖百花洲,亦畫亦制茶,並常與一些南昌文人畫家相邀聚會,或吟詩作畫,或切磋藝技。當時有名畫家徐世溥贈詩曰:「彩筆常懸夢里思,十年古道見頁眉。雲山本是無常主,更寫雲山賣與誰?」後來,隨著年事漸高,羅牧對山水畫的創作越來越痴迷。為使當時的畫壇能夠發揚光大,他還與八大山人等組建了「東湖書畫會」,因他當時「頗為名流稱重」,許多人推崇他,所以他與八大山人都成為「東湖書畫會」主要領導者。當時參加書畫會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畫家,如臨黃庭堅書法的徐煌和董其昌書畫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謨、李仍、蔡秉質、塗岫、閔應銓、齊釒監、朱容重、吳雯炯等人。他們交遊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藝術意趣,豐富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情操、藝術追求和藝術水平,形成了江西畫壇的畫家群。

羅牧在畫壇的成就和地位影響極大,除江西省外,還有江淮一帶的畫家,畫技畫風頗受其影響,因此形成了羅牧山水畫的傳派……對羅牧的畫績,今《中國繪畫史》、《中國畫家大辭典》均辟有條目記載和介紹。

羅牧,江西畫派的開派英才,客家人的驕傲!

李宜青,字荊山,寧都琳池人,唐由隴西遷徙入贛,李姓先祖李子魚的裔孫。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鄉試拔貢,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會試進士。「賜進士出身。誥封奉政大夫、戶部河南主事,轉員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升光祿寺少卿,巡察台灣,丙科會試同考官加三級,紀錄四次。」告老還鄉時年已六十八歲,退休後淡泊名利,不言榮辱,七十多歲壽終正寢。為客家之先賢,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灣,時任江南監察御史兼提督學政。到任後他首先懲辦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人民清除了禍害。接著他革除弊政,實行減租、減息和免賦,減少了人民負擔。同時,倡導為官要清正廉潔,台灣政風為之一新。

在巡察台灣期間,他不僅力主整肅吏治、振興教育、發展農業,而且還會同督軍、總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為中心據點,加強海防建設,提高防禦外患能力。

他從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兩紋銀,建起「海峰」、「崇文」兩座書院,並親自授課,從識字教育開始,到詩書禮儀、農耕紡織,實行學以致用的教育方針,史料上載譽他「士皆感奮」。

他不僅從家鄉寧都聘請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能工巧匠,還從外地引進水稻、甘蔗等農作物優良品種至台灣,全面深入地推廣先進的生產方式方法,也改變了台灣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灣人對甲魚敬若「神明」,任其糟蹋莊稼而不管不問。自從他親手抓捕甲魚令廚師精心煎炒蒸炸,擺設「甲魚宴」款待客人後,爬禾害蟲才成了台灣人的美味佳餚。

他愛民如子,對臨海次次嚴重的颶風災害均能如實向上級稟報,並力陳減賦,均得到恩准,因此台灣人民還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荊山祠」,讓他享受四時祭祀,至今香火不絕。他的精神和功德將永遠留在台灣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黃陂楊依的「文昌閣」教過書。

李宜青與謝氏夤緣深長,有一件事可說明。謝氏先祖謝明河家住釣峰貴富坪,是李宜青在楊依教書往返琳池的必經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過年,經過謝明河的門口時日已西下。謝明河看見天色已晚,就主動提出把毛驢借給他,好讓他早點回去趕上年夜飯。

雖然有點熟悉了,但李宜青總覺得不好意思,更擔心的是,如不能及時歸還耽誤人家的農活。謝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告訴他:「這不要緊,到家後你只要放開韁繩,毛驢識路就會自己回家。」李宜青見說得實在,就騎上毛驢趕團圓飯去了。

到家後,李宜青總是怕毛驢丟失,並沒有放開韁繩讓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驢養得肥肥壯壯,吃完「七種羹」回私塾時才把毛驢送回。從此兩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與一位農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進士後,李宜青並沒有忘記這位田舍翁,送給謝明河一把寶刀作紀念。

後來,謝明河把兒子謝經國過繼給其兄謝明江,這把寶刀就跟著到了楊依。民國時期有人在族人謝瑞文家中看到過,寶刀非常鋒利,刀柄鑲嵌了很多寶石,閃閃發光。因此村人訛傳這是把「上方寶劍」,所向披靡。遇上孕婦難產,常請去鎮邪。開頭似乎有效果,後來卻是不靈了,據說是因為進了血間被污所致。

謝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卻是個不幸之人,他的獨生子早夭。夫婦去世後,寶刀就不見了。後來曾有人尋找過寶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長滿鐵銹的鈍刀,沒有刀鞘,乃無用廢鐵。

寶刀雖然遺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義,為楊依珍溪東山謝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譜序》將永世流傳。

他在序中稱:「於今,為烈而門戶迭起,尤莫司馬代之王謝。」他盛贊:「監川內史(謝)靈運高文偉績,史不勝書。」「瓜瓞綿綿、星羅棋布,此亦如昆侖之水,九曲入中國,支分派衍,紛綸四布,應天星而遍地軸,烏能量其所至哉!」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百姓的真實寫照。

同為客家人,四海一家親。那對來自台灣的石獅,至今還踞守在李宜青的家鄉琳池。它們是台灣人民的忠實使者,永遠也不會離開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處?這是史學界長期爭議不休的問題。最近新發現的清光緒《府江戚氏族譜》(以下簡稱《戚氏族譜》)以及圍繞著此問題展開的調查,揭開了戚繼光祖居地及遠祖之謎:戚繼光的祖居地原為江西省贛州市贛縣湖江鄉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遷往山東,戚繼光是贛南客家的後裔。

據山東《戚繼光志》,戚繼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東蓬萊的前六代,即戚詳——戚斌——戚桂——戚諫——戚寧——戚景通(戚繼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則為空白。據《戚氏族譜》所載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禮、仲賢、仲開(無後);三世:元海、元達;四世:均福(元達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處族譜注曰:「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

我們認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根據有四,其一,兩地世系相接,蓬萊戚繼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詳」之前祖先世系不詳,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後記載中斷,前後恰恰相銜接;其二,徙居時間相同,戚明德「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戚詳「從戎」時間,一般也認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點相同,據《明史·戚繼光傳》:戚繼光祖先「世登州衛指揮僉事」,其祖先遷徙之後的定居點為山東登州,亦即蓬萊。《戚氏族譜》記載明德「徙居山東登州」,兩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關戚繼光祖先遷居山東的記載都認為,遷居原因是戚詳立有戰功,《戚氏族譜》記載是「從戎立功」,完全一致。

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偶然的巧合。

另,調查獲得的資料還可直接證明戚繼光與夏府戚氏的血緣關系。茲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證。

第一,族譜資料之證。證一,據戚斌《戚氏族譜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長者,長者說:「幼時,戚將軍繼光來京,寓我家,語我父曰:『吾祖世職登州,爾祖戎定邊衛,今雖異處,原同一家。』」因此,他斷定戚繼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證二,據《戚氏族譜》所錄熊秉哲《太學戚君傳》:「與遇老人字光乾者,敘及原系贛州戚氏……又雲,少時會見戚宮保,亦雲是同祖所分。」證三,魏禮《戚氏族譜序》:「明嘉隆間有太保繼光者,所至立勛,庸著戚氏《新書》,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這些記載可知,戚繼光自己也認為他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學者魏禮則明確指出戚繼光是「府江之苗裔」,這都證明了戚繼光與夏府戚氏存在著血緣關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對聯之證。祠堂前廳儀門兩邊牆面向中堂聯:太保新書捍衛家國,西江問鼎光耀中華。祠堂中廳石柱對聯:聯血族崇尚武精神實紀新書勿忘祖烈,承先志輔佑文治理儒行經籍蔚為國光。

第一聯的「太保」是指戚繼光所任的官名,《新書》是戚繼光撰寫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第二聯的《實紀》和《新書》分別指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該祠堂修建於元明之際,最後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遙,上述對聯被鄭重其事地刻於祠堂的牆面和石柱上,說明夏府戚氏對此很早就產生了一種共識,即戚繼光為夏府戚氏的後裔。

第三,調查口碑資料之證。最近,由江西省贛縣政協牽頭組成的「戚繼光祖籍考證工作小組」前往山東省蓬萊市進行調查考證,調查工作不僅得到當地政協以及戚繼光後人的大力支持,同時也獲得了重要的佐證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的第十一代後裔戚兆華談到,小時候其先人曾對他說過: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遙遠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贛州的古稱)——這是戚繼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極為重要的口碑資料,它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當源自祖傳的說法。這有力地說明,《戚氏族譜》所載戚繼光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之言並非虛擬,說明夏府是戚繼光的祖居地這一觀點,得到了山東戚繼光後裔與夏府戚氏雙方的認同。在戚繼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兩地資料相互印證,兩地有關戚繼光祖先的世系實現對接,填補了「戚繼光遠祖活動情況不詳」這一空白。

戚繼光祖居地研究的這一新進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歷史研究方面,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祖居地的新發現對於這樣一位傑出歷史人物的研究來說,顯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為一門「顯學」,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歷史人物(包括客家後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戚繼光祖居地及客家後裔身份的確定,無疑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點;第三,在促進贛南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方面,贛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是「先賢過化之地」,贛州市還是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戚繼光祖居地考證的新成果,將大大提高贛南的知名度與文化品位,同時,通過宣傳推介,還可能掀起「戚繼光祖居地旅遊」熱,從而促進贛南旅遊業的發展。

Ⅶ 在寧都辦個體營業執照多少錢

現在一般不收錢,最多收50元,從去年9月1日起個體工商營業稅都取消了.

Ⅷ 寧都縣中軟商務是做什麼的

選中軟商戶是做什麼的?你可以問問當地的工商局或者鄉鎮政府

Ⅸ 寧都黃雞的介紹

寧都黃雞原名為「寧都三黃雞」,系特優質型黃羽肉雞,是江西省著名的優良地方肉用雞種,寶貴的家禽品種資源,列入了1999年出版的《江西省畜禽品種志》。本雞原產於江西省寧都縣黃石、對坊等南部鄉鎮,據考證,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飼養歷史。從1997年始,江西農業大學和寧都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共同對其進行科學選育,建起了寧都黃雞原種場,經過五個世代的選育,寧都黃雞外貌趨於一致,遺傳性能穩定,生產性能符合市場要求。2002年元月,寧都黃雞作為一個家禽品種通過了江西省畜禽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品種審定,並獲正式命名和畜禽品種證書,定名為「寧都黃雞」,同年9月由江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了「寧都黃雞品種標准」,《寧都黃雞選育》課題於2002年12月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並獲得2003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05年8月「寧都黃雞」證明商標成功注冊。2012年12月31日,「寧都黃雞及圖」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這是寧都縣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也是繼「贛南臍橙」之後贛州市第二個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為中國名優土雞,全部實行林間牧養的無公害化生產,「三黃」(喙、羽、脛)、「五紅」(冠、髯、臉、眼圈、耳葉)等特徵,個體矮小、肉質鮮嫩。其蛋白質、總氨基酸及單位面積雞纖維數量等指標均優於國內多個肉雞品種。

閱讀全文

與寧都縣工商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