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鞍山是「中國浴城」還是「中國欲城」
馬鞍山,安徽名城,在全國響當當叫出來是因為這里有個「鋼城」的雅號,鞍鋼,氣勢如牛。安徽名城不多,馬鞍山算是一個。馬鞍山距離江蘇歷史名城南京更是接近,比鄰之地,多有交往。本人來自安徽,我也聽說過馬鞍山點點事情。
最近網上流傳廣泛的是馬鞍山市政府提出的一項新的城市發展規劃。據說是馬鞍山市旅遊局發布的一項面向社會徵求意見的《馬鞍山城市(旅遊)整體形象策劃設計》。在潤色全面的文件里,還為馬鞍山的城市旅遊文化營銷進行多方面的定位和概括:「馬鞍山的洗浴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水文化,在全國首屈一指,以服務制勝,在安徽乃至華東地區有相當大的知名度。」
中國的北方進入冬季以後天氣越寒,北方人洗澡的習慣在寒冬下,周期一般還是比較長的。生活在廣州這些年終於習慣了天天洗澡沖涼的習慣,即使是在冬天也是沒有間斷的。而在北方的大部分地方,洗澡是在集體澡堂或者條件好一點的浴場。但是既然洗個澡都要出去,肯定就很難每一天都去洗個澡,掏出白花花的碎銀子。所以我記得的洗澡習慣是一周兩次,天氣冷的情況下,有的甚至是一周一次澡,兩周一次澡。
洗澡是不是文化呢?肯定是文化,人們日常的每個小習慣都可以成為一種文化。日本人洗澡更加是文化,據說日本很盛行男女同浴。這就是他們遺傳下來的洗浴文化。韓國也有洗浴文化。
2. 怎樣向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反映情況
撥打1234567890或者1234567891等類似號碼這個號碼,這是市政府專線
3. 馬鞍山概況
馬鞍山城市簡介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大門,與江蘇南京接壤。建市於1956年,現轄三區一縣,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總人口124萬,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基礎設施較為完善,經濟實力較強城市。
自古以來,馬鞍山作為六朝古都南京的畿輔,荊州至建康的門戶,在歷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市郊古鎮採石,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中國歷代戰爭的天然博物館之稱。歷史上以少勝多,以文勝武,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南宋文臣虞允文以一萬八千人大破完顏亮金兵六十萬,即發生於此。如果說戰爭體現了歷史的滄桑,那麼,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的吟詠,就是歲月的貯存的瑰寶。詩仙李白,留戀這里的山水之美,人情之醇,在這里寫下了船頌千古的五十多首詩篇。民間更有李白跳江捉月,騎鯨升天的美麗傳說。馬鞍山鍾靈毓秀,從六朝開始,但是的許多貴族就把這里當作終老之地。被列為八十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東吳名將朱然墓,是諸多六朝貴族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墓中出土的精美漆器及繪畫作品,填補了從漢代至三國時期的美術史的空白。馬鞍山境內的青山,是南齊大詩人、宣城太守謝朓十分鍾愛的地方,他曾築室山南而居,謂之「山水都」,後人稱青山為「謝家青山」。詩仙李白愛讀謝朓山水詩,「一生低首謝宣城」,遂有「宅近青山同謝公」的夙願。青山亦有幸終成詩仙長眠之所,為後人所共仰。歷史的積淀,為這里留下了眾多人文寶藏。昭明太子閣遺址、黃山塔、當代草聖「林散之藝術館」、廣濟寺、小九華等100多處人文景觀,都閃爍著獨特的光彩。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馬鞍山的山水因為蘊涵了深厚的人文而富有生氣。而人文的產生,正是來自於山水的滋養。馬鞍山西傍長江,中含一湖,眾多玲瓏剔透的青山點綴在城市四周。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對此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美譽。山、水、城融為一體,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風韻的山水園林城市。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採石風景區,擁有令人神往的佳山勝水。市區東郊的濮塘風景區為休閑度假的勝地。被譽為城市明珠的雨山湖風景區,佔地1000多母,樹影湖光,使人有城市山林之感。馬鞍山作為全國十大鋼鐵工業基地之一,具有豐富的工業旅遊資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工業景觀一日游,成為馬鞍山旅遊業的一條特色,名牌旅遊線路,被批准為首批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為紀念詩仙, 弘揚民族文化,自1989年起,每年農歷重陽節,馬鞍山舉辦國際吟詩節。中國馬鞍山國際吟詩節已成為安徽省主要旅遊節慶活動之一。馬鞍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將發展旅遊業作為調整全市產業結構和促進城市功能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幾年來在旅遊資源開發,旅遊服務設施配套建設、現代化城市旅遊功能、旅遊行業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1500多年前的馬鞍山,被謝朓譽為山水都,在那200多年後,山水都又成為詩仙李白的終老之鄉,公元2000年,聯合國又給了這兒一個「迪拜改善人居環境範例良好獎」的桂冠。它餓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
4. 馬鞍山的三個區怎麼劃分的
截止2019年10月,馬鞍山下轄的三個區分別是博望區、花山區、雨山區。具體介紹如下:
1、花山區
花山區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馬鞍山市東部,與南京江寧區接壤,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20公里,處在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層。截止2019年10月花山區下轄霍里、桃源路、湖東路、沙塘路、解放路、江東、塘西、金家莊8個街道。
2、博望區
博望區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位於馬鞍山市最東端,地處長三角經濟圈和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內,與南京江寧、溧水、高淳三區接壤。截止2019年10月博望區下轄博望、新市、丹陽三鎮。
3、雨山區
雨山區隸屬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始建於1976年,雨山區位馬鞍山市城區西南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8度29分、北緯31度41分。東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接壤,南與當塗縣相連,西臨長江,東北與花山區和金家莊毗鄰。
截至2019年10月,雨山區轄4個街道、3個鄉鎮和1個省級開發區。平湖街道、雨山街道、安民街道、採石街道、向山鎮、銀塘鎮、佳山鄉、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
(4)馬鞍山市情擴展閱讀
馬鞍山市的歷史沿革:
馬鞍山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5. 馬鞍山是怎麼回事
一起由某官與某民的糾紛為導火索,變成了政.、..府和整個市民的沖突,最終引起了一個轟動性的群-.-體性~~事- -!件
6. 馬鞍山市現在有多少例
截止31日24:00馬鞍山現在確診的已有22例。
7. 馬鞍山有哪些傳統節日的風俗
民歌
當塗民歌是流行於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早在六朝時期(220-589)就有當塗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當塗民歌演唱之一脈。長期生活在當塗的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於民歌范疇。清代當塗人黃鉞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於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塗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
1949年以後,當塗人民創作民歌、傳唱民歌形成了熱潮,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至鼎盛階段。
當塗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裡薅豆棵》等。
市花
桂花是馬鞍山的市花,在馬鞍山有廣泛的栽植。馬鞍山雨水較多,氣候溫和,適合桂花的生長,一般9月中旬至國慶期間,是桂花盛花期。
市樹
香樟樹是馬鞍山市樹。香樟樹深受馬鞍山市居民的喜愛,馬鞍山市居民常把香樟樹看成是景觀樹、風水樹、寓意避邪、長壽、吉祥如意。
精神
馬鞍山精神:聚山納川 一馬當先,充分展示了馬鞍山移民城市的特徵,涵蓋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體現了開放、包容、和諧的時代特徵;表達了馬鞍山人堅持科學發展,走在全省前列的滿懷熱情,切合地方發展實際。
8. 馬鞍山介紹資料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二)廣濟寺名冠江南。
位於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時間,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氣勢壯觀,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三)黃山塔鎮守市口。
此塔位於寧蕪路東側的黃山之頂,為當塗進入市區的標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後有懷古亭,為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
(四)謝公宅爭輝青山。
謝公宅位於當塗青山,為南朝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
(五)太白墓古樸典雅。
太白墓園位於當塗青山西麓,佔地6公頃。李白逝後初葬龍山,後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遷葬青山。園前立挺拔的牌坊,園內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蓮池、十詠亭等古跡,其古樸典雅的布局與李白曠達的情懷、浪漫的詩風相得益彰。啟功、趙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書畫大師的題額更使墓園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餘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資料。
(六)謫仙樓輝煌壯美。
謫仙樓,太白樓別稱。因李白人稱「謫仙人」而得名。此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情。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與太白樓相互呼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太白樓古建築群。
(七)昭明閣遺跡猶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蕭統博覽群書,編纂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昭明閣,系昭明太子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八)三元洞臨江欲飛。
三元洞原為採石江邊懸崖絕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一僧人依崖造屋,設天、地、水三官神位於內,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後的三元洞,三面臨江,躍躍欲飛。遊人入洞後,可直達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極目遠眺,也可俯視江流。三元洞的有關傳說,折射著中國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價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盡攬。
峨眉亭與三元洞緊鄰,因亭飛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詠其「雙峰秀山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此外,文天祥、趙孟兆頁等人均登亭攬勝,留下佳作名篇。現亭內存碑五塊,元碑《過采江詩》尤為珍貴,郭沫若稱其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跡薈萃。
翠螺山一面臨江、三面環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齋、赤烏井、懷謝亭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尤其是與李白有關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韻味。更值得一說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幽美。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歷代文人孟浩然、劉禹錫、王安石、陸游、蘇軾……均到此漫遊。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等不朽詩章。
(十一)明皇窯遙傳輝煌。
當塗青山有兩座窯場遺址。南窯專制琉璃,北窯專制磚瓦,是明洪武年間為燒制鳳陽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窯場。現此窯已廢,但透過窯址隨處可見的琉璃瓦碎片及斷磚,不難發現其昔日的輝煌。
(十二)古詩文爭奇斗艷
馬鞍山地區的山水為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備至。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青山,稱其為「山水都」並築室鑿井,作《治宅》《游山》詩作,當為名人為馬鞍山地區留下的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愛山水,尤其鍾情馬鞍山地區,給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詩文。其中的《登天門山》、《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誦。李白逝世後,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李紳、杜牧、韋庄、梅堯臣、杜荀鶴等一大批詩人即到馬鞍山拜謁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華章佳句。其中劉禹錫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詩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馬鞍山地區已積淀了贊詠李白及其勝跡的詩文1100餘首(篇),楹聯130多幅,各類碎文、序文、祭文數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將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豐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鄉各地。其中太白墓內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華《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墓誌》、劉全白《唐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碣記》和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范傳正撰寫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為考證李白生平創作與思想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採石峨眉亭內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橫山「石門、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樓內的重修太白樓記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馬鞍山麓的「江東第一城」雖然為當代人所刻,但其社會價值也絕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