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社會組織在社區的專業服務一般有哪些
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是指面向社區,為滿足城鄉社區居民生活的多樣化需專求、屬促進社區和諧發展,以提供、開展或參與公共服務、志願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組織,主要組織形式有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以民辦非企業單位為主。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必須向當地民政部門申請直接登記,其業務范圍應當在社區服務業領域,依據下列內容認定:(一)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服務、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體教育、社區安全、法制宣傳、法律服務、人民調解、郵政服務、科普宣傳、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等服務;(二)鄰里相互幫助、為老幼病殘服務、為困難群體服務等服務;(三)社會救助、慈善公益、優撫助殘、治安巡邏、環境保護、社區矯正等服務。
⑵ 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的內容是什麼
各省市的不同:如北京的是:
12月23日,市民政局召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座談會,北京抗癌樂園、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等11家參與2010年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的社會組織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市民政局副局長謝延智、市社團辦黨委書記溫慶雲等領導參加了會議,並為11家社會組織頒發了榮譽證書。
會上, 11家草根型社會組織暢談參與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的感受,交流組織實施公益服務項目的經驗和心得,感謝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大力扶持,一致表示將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首都社會建設中去。
今年,市民政局組織開展了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圍繞與民生相關的扶貧求助、扶老助殘等十大領域,把社會組織公益項目納入統一規劃,進行計劃性安排並組織實施。活動開展以來,全市社會組織積極響應,踴躍參與,1846個社會組織申報了2706個社會公益服務項目,動員社會組織工作人員、會員和志願者近50萬人,共籌集社會資金22.98億元,活動惠及人群998萬人次。服務民生行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得到了民政部、市政府領導高度肯定和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市社團辦黨委書記溫慶雲介紹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實施過程。2010年,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列入了北京市政府直接關系群眾生活方面擬辦的重要實事,市政府專門撥出資金1500萬元,購買了300個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市民政局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制度規范,完善了組織管理機構,並對項目實施進行了監督和評估。目前,政府資金全部撥付到位,購買社會組織公益項目全部按時、按質完成。政府購買服務的實施,一是創新了財政投入體制;二是建立了政府與社會組織良性互動的合作關系;三是建立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制度規則;四是重點扶持了草根型社會組織項目,形成了政府合理讓渡、規范引導、扶持推進社會組織發展的新體制,發揮了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促進提升了社會組織的能力,為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市民政局副局長謝延智指出,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是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的重要舉措,是為民辦實事的具體行動,是對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的重要的引導和激勵措施,提高了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調動了社會組織參與服務民生行動的積極性,對首都的社會建設形成強大的工作推力。北京市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是我市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工作中的新生事物,是「大民政」理念在社會組織建設與發展工作中的具體實踐,是社會組織建設和發展史上首次大規模聯合行動,在組織形式、規模層次、涉及領域、制度創新、運行效果和社會影響等方面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謝延智強調,培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是一項長期性工作任務,社會組織管理機關要在今後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搭建平台。管理機關要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服務民生為工作任務,組織引導社會組織響應政府號召、順應社會需求、保障改善民生、服務人民群眾;二是提供舞台。通過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各種社會活動,為社會組織提供發展空間,把可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項目,交給社會組織運作;三是扶持發展。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努力營造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環境,推動社會組織組織能力、工作能力、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更好的為社會建設服務;四是鼓勵奉獻。挖掘先進典型,大力宣傳、表彰鼓勵、樹立品牌,提高社會組織影響力和社會認知度,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上海市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
購買公共服務是政府履行職能的一種新型方式,也是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社合作互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上海市浦東新區以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為突破口,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組織發展,社會組織的新作用日益凸顯,政府與社會組織的新關系逐漸重構,政府對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的新方式逐步形成。
建立機制,規范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行為
浦東新區明確規定,將原來由政府主辦、為社會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事項交給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來完成,探索形成「政府承擔、定項委託、合同管理、評估兌現」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
建立新機制。浦東新區制定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施意見,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明確了購買公共服務的相關內容:實現預算管理,將購買公共服務的費用納入預算;強化契約式管理,政府和社會組織的責任、義務以及服務要求,全部在合同中體現;建立評估機制和規則,委託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社會組織做到項目合作前有資質審查,合作過程中有跟蹤了解,在合作完成後有社會績效評估。
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該區有關部門委託社會組織承接公共服務項目的資金近6000萬元,並專門組織8個政府部門和13個社會組織集中簽訂購買服務合同,涵蓋慈善救助、農民工子女教育等領域,社會反響良好。
規范程序。區民政局的關於購買公共服務的試行辦法,確保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可操作、有實效。一是明確范圍和項目;二是明確工作職責;三是明確操作程序;四是明確項目購買方式;五是明確評估方式。從服務提供方、服務承接方和服務事項三個方面,對購買公共服務行為進行合理界定;將項目的協調、督辦、評估等工作職責,分解至各相關處室;對服務供應方的資質、服務質量、服務成果進行評價,並採取服務提供方內部評估和第三方績效評估的方式,將評估結果作為項目經費支付依據和今後項目招標的重要參考。
2007年,區民政局安排近3000萬元資金,將30多個公共服務項目委託100餘家有資質的社會組織、中介機構承接。同時,集中組織49家培訓機構簽訂購買服務協議書,進一步擴大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引導效應。
完善政策,優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社分開和政社互動。區政府的相關指導意見明確,推進政府與社會組織在主體、機構、職能、資產、住所、人員方面「六分開」,理清公共服務提供方(政府)和承接方(社會組織)之間的職責邊界。
為轉變街道辦事處職能,該區12個街道辦事處不再直接從事招商引資活動,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區就業、養老服務等職能上,並將社會和社區可以承擔的一些公共職能,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委託給社會組織和社工機構承擔。
搭建政社合作互動平台。在全市率先形成「1+23+6」的社區政務事務受理服務體系,作為政社合作的有形平台。建立市民中心,政府重大決策、重大事項征詢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的意見,政府與市民、政府與社會組織、社會組織與市民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交流都可在這個平台上進行。這個平台的運作,由政府委託區社工協會承擔,目前累計已有115家社會組織舉辦活動528次,參與群眾達4萬餘人次。
完善扶持政策,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制定專項政策,對行業協會、民非單位的培訓機構和養老機構,從建設、運營等各方面給予扶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對區經濟發展有貢獻的行業協會補貼3萬元工作經費,對社區公益性以及涉農社會組織給予4萬元開辦費、運行費、房租補貼等。在各類綜合性政策中,體現對社會組織的支持。如區政府出台的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財政扶持意見、促進浦東新區社會事業發展的財政扶持意見等,都有支持社會組織引進發展的政策。
目前,浦東新區各類社會組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社會組織總數達660餘家,備案群眾團體3000多個。
拓展領域,擴大購買公共服務社會效應
購買社會組織服務,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充分發揮社區公益性社會組織在提供社區服務、承擔社區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委託社會組織管理的機制,開展網上公開招標,增強社區的社會服務功能;建立全市首家社會工作者組成的社區專業服務組織———上海公益社工師事務所,事務所與政府簽訂購買公共服務的項目合同,接受政府委託,承接從居委會剝離的一些社區社會工作和居民事務;成立全市首家區級綜合治理類社工組織———中致社區服務社,專門為社區提供社會工作幫教服務;委託陽光慈善救助服務社,運用社會工作個案訪談方法,對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救助服務,3年來提供服務達4000餘人次。
整合各方政策,拓展公共服務領域。目前,區政府補貼培訓費用的工種達177個,近8萬人享受政府補貼的技能培訓;依託中高職院校、企業的社會辦學力量,扶持包括數字動漫在內的10個專業的實訓基地平台,免費向社會開放,形成每年可接受2萬人實訓的規模。
制定專門政策,促進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試點。出台文件,對參加社工培訓人員和實訓基地、見習基地建設給予補貼。委託社工協會開展主題社工培訓計劃,2007年通過培訓考試獲得社工資格證書的有 213人,並率先在全國建立了社工專業的實訓基地和見習基地。還成立了老年社工、青少年事務社工等 10個領域的 25個職業見習點。
浦東新區專業社工機構目前有11家,專業社工服務拓展至社會保障和民政專項事務等領域。(
------------供參考
⑶ 政府如何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
上海行政學院何海兵、浙江大學吳玉霞、上海大學耿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蔡秀雲等就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經驗、問題與對策進行了研究。 一、經驗 吳玉霞總結了西方國家政府購買服務的三條經驗:制定宏觀政策引導政府購買服務工作、重視對服務的承包者的綜合服務能力評估和嚴格控制、檢查和評估服務質量的制度,並對我國浙江及其他地區的經驗進行總結,得出組織「為NGO服務的NGO」,實現公共服務的兩次分工、政府職能轉變與社會組織成長同步進行,構建了新型政社合作關系、服務范圍不斷擴大、資金來源不斷拓寬、管理流程不斷規范、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等結論。二、存在的問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遇到了一些共性的問題,對此,蔡秀雲指出,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微觀上存在「三個不足」:社會組織公益意識不足、資源能力不足和內部管理不足;宏觀上:存在「 三個障礙」:社會文化方面的障礙,政府在政治傳統、管理體制和法律政策環境方面的障礙,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的障礙;公共服務提供實踐中存在「五個問題」:社會組織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少數領域,大部分社會組織由政府創建並受政府主導、沒有形成政府部門為社會組織提供資助、委託其提供服務的固定模式,沒有形成由政府委託社會組織給需要者配送服務的服務配送方式,社會組織發展還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 三、政策建議 何海兵指出,政府要明確角色和職責,制定法律法規,嚴密相關制度,加大財力配套,重點完善項目選擇和項目評估機制,嚴格購買服務程序。
⑷ 什麼是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
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是指面向社區,為滿足城鄉社區居民生活的多樣化需求、促進社區和諧發展,以提供、開展或參與公共服務、志願服務、便民利民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組織,主要組織形式有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以民辦非企業單位為主。
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必須向當地民政部門申請直接登記,其業務范圍應當在社區服務業領域,依據下列內容認定:
(一)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服務、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體教育、社區安全、法制宣傳、法律服務、人民調解、郵政服務、科普宣傳、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等服務;
(二)鄰里相互幫助、為老幼病殘服務、為困難群體服務等服務;
(三)社會救助、慈善公益、優撫助殘、治安巡邏、環境保護、社區矯正等服務。
⑸ 我在雲南省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個人中心注冊登陸了要怎樣撤銷
我在雲南省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個人中心注冊登錄了可以的。
⑹ 揭陽市社會保障卡申領登記表
我幫你解決:
■國家統一制式,全國通用,具有信息記錄、電子憑證和信息查詢、醫療結算、銀行借記卡功能
■今年計劃發放90萬張,可廣泛應用於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障領域
■全市社會保險參保個人均可申辦,具有很強的安全性
從上個月開始,揭陽市已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全國統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卡」(以下簡稱「社保卡」),今年計劃發放90萬張。今後,我市參保人員只需一張社保卡,即可辦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障服務,並在全國范圍內通用,實現「一卡多用,全國通用」,實現「記錄一生、管理一生、服務一生」的功能,可謂是「居民的第二張身份證」。這是記者近日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悉的。
統一制式全國通用
據了解,揭陽社保卡是根據國家統一規劃,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發行管理,發放對象為本市戶籍人員以及依法享受本市社保及其他公共服務的非本市戶籍人員。該卡將向社會公眾免費發放。目前,載入金融功能社會保障卡首先在社會保障、醫療就診領域應用。參保人原手中持有的就診證、醫保卡將逐步整合到載入金融功能的社會保障卡,憑卡即可在定點葯店購葯,醫療機構辦理掛號就診、費用結算,利用載入金融功能社會保障卡的電子錢包功能,刷卡支付個人自付醫葯費用,無需在醫院預存就診預繳現金。隨著信息管理系統的逐步完善,社保卡的應用功能還會不斷拓展。
亮點紛呈一卡多能
據介紹,社會保障卡是持卡人享有社會保障和公共就業服務權益的電子憑證,具有信息記錄、信息查詢、業務辦理等社會保障卡基本功能,同時,可作為銀行卡使用,實現現金存取、轉賬、消費等金融功能。
從社會保障功能方面來講:一是身份憑證。即作為享受公共就業服務、就業扶持政策和社會保險參保登記、繳費申報、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醫療費用報銷、待遇領取資格認證等業務辦理的身份憑證。二是信息查詢。以社會保障卡為入口,持卡人可以登錄網站及在觸摸屏上查詢相關信息,還可以在網上辦理有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務。三是醫療費用結算。憑卡實現在本統籌地區及跨統籌地區醫療費用即時結算。
從基於金融功能的社保應用來講:一是社會保險費繳納。包括靈活就業人員、城鎮參保居民、農村參保人員社會保險費的繳納和銀行代扣等。二是待遇領取。包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工傷保險定期待遇、各項社會保險一次性待遇,醫療費用等的報銷返還,以及面向個人的各類就業扶持政策補貼等的領取。三是醫療費用即時結算後的費用支付(包括個人自費部分結算等)。
從金融應用來講,具有銀行借記卡和銀聯功能。即能在全國各營業網點、ATM和自助銀行進行查詢余額、存取現金、轉賬,在全國各聯網特約商戶POS購物消費,實現代收代付等多種功能。
對於社會保障卡的安全性能問題,該負責人十分明確地告訴記者,「社保卡具有很強的安全性!」據介紹,社會保障卡是按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個人)卡規范》(LB002-2000)和《社會保障卡文件結構和數據項(V2.0)》的有關標准和規范統一製作,以單一CPU晶元同時支持社保應用和金融應用。應用分設,密鑰管理體系相互獨立,支持各自功能的實現。因此,社保卡的復制難度極高,具有很強的安全性,市民可以放心使用。
上圖:社保卡正面和背面
⑺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⑻ 雲南省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台如何將個人登錄改為法人登錄
各省市的不同:如北京的是: 12月23日,市民政局召開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座談會,北京抗癌樂園、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等11家參與2010年社會組織服務民生行動的社會組織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市民政局副局長謝延智、市社團辦...
⑼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是什麼意思
一、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的含義: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是指政府將面向公眾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通過直接撥款或公開招標並以市場化、契約化的方式,交給有資質的社會服務機構來完成,最後根據擇定者或中標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標准進行評估後支付服務費用的行為。
二、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依法登記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
2、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內部治理結構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健全,擁有良好的社會公信力和較強的公益項目運營管理能力。
3、獨立的財務管理、財務核算和資產管理制度,具有依法繳納稅收、社會保險金的良好記錄。
4、有專職工作人員(需提交勞動合同和社保繳納證明);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及合法穩定的收入。
5、連續2年年檢合格,且3年內無違約、不履行或被中止、撤銷政府購買服務項目行為的,5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
三、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的購買方式:
1、公開招標。
2、邀請招標。
3、競爭性談判。
4、單一來源采購。
5、詢價。
6、國務院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部門認定的其他采購方式。
(9)揭陽市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信息平台擴展閱讀:
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社會服務的實施原則:
1、政府主導,社會參與:
通過政府編制發布項目、落實資金、強化監督等方式,確保政府主導作用發揮到位。通過引入市場機制等舉措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中的協同作用。
2、轉移職能,穩妥推進:
政府各部門要加快職能轉移,合理界定項目服務內容和要求,明晰政府、社會組織、服務對象在購買、提供和享受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
3、需求導向,項目推動:
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導向,挖掘、設計公益服務項目,在購買服務的內容、流程等方面充分體現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則,基本實現社會公共服務需求與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供給的相對平衡。
4、公平公正,競爭守信:
通過競爭性方式選擇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實現「多中選好、好中選優」,保證社會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福利的效益。
5、公開透明,強化監督:
向社會公開購買社會組織服務項目、資金使用、服務效果等內容,要探索建立多方參與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監管方式,增強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嘉定區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實施辦法(試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暫行辦法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新論:購買服務,關鍵在「向誰購買」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買什麼,如何買
⑽ 公共服務與社會化服務
(一)公共服務及供給
1.公共服務及分類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能夠促成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公共服務體制,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是我國改革與發展進程在當前階段的迫切要求。在我國,公共服務有三種含義:一是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二是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三是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
根據公共服務的方式,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當談到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主要任務之一是保證公共服務的提供的時候,就是指的這種直接公共服務。
根據公共服務的內容,公共服務可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供電、供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
2.公共服務對象
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需求。公共服務只需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而其他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
3.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
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
(二)公共服務社會化的現實條件
在世界各國的公共服務改革過程中,公共服務社會化是一個較有共性的發展趨勢。所謂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鼓勵各種非營利公共服務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公共服務社會化的內涵主要有:在政府與社會關系的認識上,政府不再作為唯一的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而更多地轉為社會主體活力的持續釋放提供製度保障這一角色上來:在政府與公民關系的認識上,公民作為政府行政行為的相對方,享有參與權和發言權。政府行政的效果取決於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有賴於行政相對人的合作與支持。政府和公民之間不僅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同時還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服務與被監督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進行了多樣化嘗試,並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當前推動公共服務社會化的有利條件有以下幾點。
1.隨著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強,「第三部門」日漸壯大成熟,為公共管理社會化奠定了一定的社會條件
政府和社會組織體系之間開始建立新型的夥伴關系,為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社會化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提供了空間。行政手段在弱化,社會漸漸從行政的一元化中分離出來,各種社會中介組織進一步發育、發展,它們正在逐漸成為民間社會自我調節的重要力量。社會關系分化速度加快,各種新的利益群體重新組合、構造,正尋找新的利益表達途徑。廣泛的社會參與要求已經動搖了 「單位」和 「部門」在某些領域中的特權。
2.政治體制改革為公共服務社會化創造了體制條件
通過改革,政府逐漸轉變了管理方式,管理的觸角正從微觀管理領域收回而轉向宏觀管理領域,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變單一管理為多元管理、變過程管理為目標管理。政府管理方式的轉變使得公共服務社會化在管理制度層面上成為可能。
3.行政文化環境的演變為公共服務社會化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政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精華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不斷整合、相互滲透,對公共行政系統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社會心理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主、公平、效率、科學的發展觀、正確的政績觀已成為行政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