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堅持「織好網、保基本、兜住底」,推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加快完善農版村公共權服務體系。繼續實施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擴大公辦、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鞏固教改成果。鞏固提升市、鄉鎮、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抓好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實施鄉村醫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鄉村醫生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標准和保障水平,人均籌資標准提高至470元。落實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好計劃生育特殊獎扶政策,擴大優生促進工程覆蓋面。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力度,制定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確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續保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規范化管理,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改進農村社會救助工作。將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加強廣電網路建設和管理,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重視留守問題,制定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的關愛服務體系。
❷ 德州全面推進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3日,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日前我市印發《德州及時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到,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人人享有、水平適度、公平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總體實現。
【教育】改造847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
在義務教育階段,建立城鄉統一、各級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礎定額,加大對農村規模較小學校和寄宿制學校的傾斜力度;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三免一補」政策。加大中小學建設改造力度,全面完成847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任務等。
高中階段教育階段,全市新建和改擴建普通高中17所,其中,中心城區增加2—4所普通高中學校,到2020年,全市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8%,班額控制在50人以內。到2020年,全市13所中等職業學校達到規范化標准,其他中等職業學校全部達到合格標准等。
在普惠性學前教育階段,優先利用中小學閑置校舍改建為幼兒園,或在小學附設幼兒園。加大城鄉居住區配套幼兒園規劃建設力度,每3000—5000人口居住區設置1所6個班以上規模的幼兒園等。
【就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
在公共就業服務上,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確保有就業意願的零就業家庭、低保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領域,統籌實施基層服務項目,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建立健全全行業人力資源需要預測和就業狀況定期發布制度等。
在創業服務上,鼓勵就業服務機構為創業者提供項目選擇、開業指導、融資對接、跟蹤扶持等服務。把創新創業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完善創業導師服務機制。
在勞動關系協調和勞動權益保護上,完善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准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規范企業特殊工時制度等。
【保險】建立病殘津貼制度
在基本養老保險方面,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個人賬戶制度。建立病殘津貼制度,完善遺屬撫恤政策等。
在基本醫療保險上,進一步完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面實施職工大病保險制度。繼續健全完善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逐步擴大職工長期護理保險保障范圍。完善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辦法,推行應用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服務監管信息系統等。
在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上,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失業保險金標准與最低工資標准掛鉤聯動制度,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金標准調整機制,適度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水平。
【醫療】打造城鄉「15分鍾健康圈」
在醫療衛生服務上,抓好重點項目建設,按照每千常住人口擁有5張醫療床位、2.2名執業醫師的標准構建形成多層次醫療服務體系,打造城鄉「15分鍾健康圈」。
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衛生公共服務方面,開展重大疾病和突發性傳染病聯防聯控,提高傳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的檢測、預防和控制能力。加強突發公共事件緊急醫學救援、突發公共衛生時間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
【救助】健全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
在健全陽光救助體繫上,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標准協調機制,逐步縮小城鄉保障標准差距,打破戶籍界限,建立低保資金統籌機制,實現城鄉低保工作統籌。健全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擴大醫療救助覆蓋面,逐步將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難群眾納入救助范圍,取消醫療救助起付線,將政策范圍內住院自負費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實行診療費用即時結算等。
在社會福利上,推進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和基層兒童福利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兒童福利服務體系,結合實際建設一批縣級兒童福利設施。
在社會事務上,依法規范收養行為,引入第三方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對打拐解救兒童收養家庭評估,全面建立政府購買收養評估服務制度。
【住房】完善住房租賃補貼制度
在基本住房保障方面,扎實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完善住房租賃補貼制度,全面建立滿足差異化需求的基本住房保障體系。
在公共租賃住房上,加快推進公共租賃住房貨幣化保障,採取市場提供房源、政府發放補貼的方式,支持保障對象通過住房租賃市場租房居住,推動保障方式由實物配租為主轉變為租賃補貼和實物配租並舉並逐步裝箱租賃補貼為主。
在棚戶區改造上,將棚戶區改造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等項目結合實施,規劃建設公共活動設施,保障和改善機敏生活環境。
【公共設施】各類體育場等向社會開放
在公共文化上,新建市美術館、圖書館,到2020年,市級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國家一級,縣級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國家二級以上,市縣兩級博物館、美術館基本建成,12個國家綜合檔案館建成達標,所有鄉鎮綜合文化站達到國家三級,所有行政村和社區建有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文體小廣場。
在群眾體育方面,推進健身技能入戶工程和校園足球行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建設大型文體中心,實現城鄉體育設施全覆蓋,推進各類體育場等設施向社會開放。
【公共安全】建立全過程監管制度
在基本公共安全方面,健全基本公共安全服務體系,扎實推進「食安德州」、「平安德州」建設。
在食品葯品安全上,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制度,以零容忍措施依法嚴懲食品葯品安全違法犯罪,建成國家區域性食品葯品檢驗檢測中心,加強食品葯品安全信息化建設等。
在社會治安上,著力構建以情報信息為主導、以指揮中心為龍頭、以大數據警務雲為支撐、以專業警種和派出所為骨幹、以專群結合為基礎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等。
(來源:德州晚報)
❸ 如何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專服務體系,提屬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1)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2)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3)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4)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5)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❹ 聚焦《「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八大亮點
為人民服務,加油!
病有所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規劃亮點】繼續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和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開展重大疾病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聯防聯控,提高對傳染病、慢性病、精神障礙、地方病、職業病和出生缺陷等的監測、預防和控制能力。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實施生育登記服務。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
【解讀】國家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司負責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一項制度安排,是政府「花錢買防病」,即以財政投入解決我國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困有所幫:「兜底」困難群體
【規劃亮點】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健全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建立低保標准動態調整機制,確保農村低保標准逐步達到國家扶貧標准。全面建立針對經濟困難高齡、失能老年人的補貼制度。進一步完善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做好睏境兒童保障工作,統籌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試點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全面推進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
【解讀】民政部規劃財務司負責人:各級民政部門要在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社會事務等領域推動基本社會服務發展,努力織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住有所居:擴大公租房保障范圍
【規劃亮點】轉變公租房保障方式,實行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並舉,推進公租房貨幣化。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新就業大學生和青年醫生、青年教師等專業技術人員,符合當地城鎮居民公租房准入條件的,應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依法收回的閑置土地、具備凈地出讓條件的儲備土地和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應優先保證保障性住房用地需求。土地出讓收益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不低於10%。
【解讀】住房城鄉建設部負責人:公租房在有效改善當地城鎮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條件的同時,要督促各地將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保障范圍。
文體有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提檔升級」
【規劃亮點】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統籌建設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採用地面無線、直播衛星和有線網路等方式,推動數字廣播電視基本實現全覆蓋、戶戶通。扶持實體書店發展,加快推進實體書店或各類圖書代銷代購網點覆蓋全國所有鄉鎮。支持足球場地設施、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體育服務設施建設,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
【解讀】文化部公共文化司負責人:當前,我國處於社會轉型加速期,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的落差。實現城市和農村文化全方位的互聯互通,是城鄉一體化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必然要求。
殘有所助: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規劃亮點】全面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對獲得最低生活保障後仍有困難的重度殘疾人採取必要措施給予生活保障。積極推進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青少年提供包括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貧困殘疾人輔助器具適配等重點康復項目,建設康復大學。加強國家通用手語、通用盲文的規范與推廣。加快推進公共場所和設施的無障礙改造。
【解讀】中國殘聯研究室負責人:目前我國仍有相當數量的農村貧困殘疾人、近200萬城鎮殘疾人生活還十分困難,城鄉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要以殘疾人兩項補貼為核心加快建立殘疾人基本福利制度。
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什麼可極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
❻ 如何深入推進改革,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級政府和部門不斷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切實增強城鄉一體化發展主動性和積極性,各項支農、惠農的政策日益增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但客觀分析,目前工作進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一是項目投入還不夠集中,各部門在實施項目時自成體系、分散實施,導致農村公共服務項目集中建設、互利共享、集聚放大的作用還不明顯。二是服務網路還不健全,大部分服務網路集中在區縣和鄉鎮,直接面對群眾、服務群眾的村級服務機構,由於受資金、人員編制等影響還不健全,加之強農惠農政策宣傳不夠,基層群眾接受服務的方便性、及時性和普惠性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三是服務水平和內涵還有待提高。由於受人員、技術和運行保障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其服務水平、規范管理、服務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還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四是城鄉政策制度分割沒有很好解決。在養老保險方面,還是城市居民、農村新農保和城鄉一體的3種制度並存,且標准不一。在醫療保險方面,形成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存在兩個體系和標准,相互接續轉移困難。同時,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籌資標准和補償標准還存在差距。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方面,如路、電、水等設施在建設中,由於採用中省、市、縣、村分級承擔的模式,村級承擔了很大壓力,與城市居民免費享用存在不平等現象。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重心下移、面向群眾、提升品質的原則,不斷加大投入切實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公共財政陽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圍繞繞城沿線、城市出入口、旅遊景點周邊的改造提升等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項目,集中投入,整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項目集聚放大效應。特別要發揮區縣政府和開發區整合資源的優勢和經驗,出台相關獎勵政策、鼓勵項目集中打包申報實施,提高資金項目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服務網路,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村級(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公共服務應當以村級(新型農村社區)為落腳點,向農村傾斜,制定完善村級(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標准,將農村社會保障、就業培訓教育、醫療服務、科技服務、救助幫困、養老服務、治安和民事調解等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統一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村級公共服務的綜合配套,集聚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
(三)鼓勵服務創新,加速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和大量投入的工作,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可以有效節約資金並縮短這一進程。應積極發揮統籌城鄉發展項目對機制體制創新支持的引導作用,鼓勵各級各部門創新公共服務模式,豐富工作內涵,提升工作標准。在現階段,可重點鼓勵支持鄉鎮和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建設,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便利性;鼓勵支持人社部門在鄉鎮和村級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和培訓網路,提升農村居民創業致富和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衛生部門開展縣鎮(鄉)衛生管理城鄉一體化試點和村級標准衛生室建設,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質量。鼓勵支持教育部門加快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鼓勵支持科技部門和涉農科研院所到農村,開展科技支農活動,並引導其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和權利,實現互利共贏,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科技水平。
(四)建立一體化政策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以往公共服務供給的非均等化及其在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分割和缺乏統一標准造成的。只有各級各部門在制定政策、資金項目安排與服務標准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確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城鄉公共服務方面保持相對均衡。因此,在推進城鄉的公共服務均等化中,要採取政策鼓勵、項目支持、考評檢查等方式,積極協調鼓勵各級各部門加快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並在資金項目安排、服務機構建設、服務人員保障、服務標准制定等方面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破除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確保城鄉居民機會平等、權利均等、服務同等,從根本上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務權利。
(五)加大轉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轉移支付制度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節收入再分配和實現政府目標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調節和保障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就必須強化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在當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應重點向縣鄉級傾斜,向農村居民養老醫療保障、困難群眾救濟和低保等傾斜,切實增強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六)多元化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引入民間資本,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形成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尤其要針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的現狀,按照農村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實施多主體、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給模式,努力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融資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種政策安排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農村公共產品服務,補充政府供給的不足,實現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政府可採用財政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私人資本進入。
(七)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合理。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檢測和考評體系,及時反映和監測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工作中可在現有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許可權、分工、考核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外部公共服務監測評估機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績效測評指標體系,准確反映城鄉公共服務數量、質量、分布、差異和群眾需求等方面情況,及時調整階段性工作重點和出台對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❼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什麼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❽ 怎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投入,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延伸,如公共服務不僅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基本醫療保障等物質領域有了拓展,還關注精神文化領域,對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資源逐步實行免費開放,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務的質量有所提高,如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使義務教育實現了從「有書讀」的外延擴張到「讀好書」的內涵建設跨越,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從供給上看,由於公共服務概念和范圍的不確定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其他供給主體的弱參與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從分配上看,由於我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數量等優勢資源都往發達地區聚集,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城市,東部地區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最緊迫的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准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可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因此,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產生強激勵,而較差的制度安排將對社會交易活動產生負外部性。公共服務由於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規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中,公共服務供給者在考慮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盡可能考慮社會法律的各種約束的風險。因此,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會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夠彌補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組織執行監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組織能有效提高村民監督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政府既是經濟領域宏觀調控的主體,也是社會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當前,關鍵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挖掘公共資源潛能,集中力量組織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政府的主要職能,過去,我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忽略了後兩個職能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形態弊端日益顯現,迫切需要加以改變,注重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保障人們充分享受公共服務。為此,應著力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投入,而忽視改善民生方面的軟體投入,從而使得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更加嚴重,因此,應改變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企業等多個供給主體的體系范疇,可以從供給數量上彌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完善的供給體系還有利於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完善的供給主體可以解決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將釋放部分財政資金進入其他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此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政府供給模式單一,主要採取政府直接投資為主。政府應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如,有些公共服務可以採取招標、經營許可證等形式,強化競爭機制,提供對這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對基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則採取政府供給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要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渠道。通過建立統一科學的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准確判斷出公共服務水平,並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修正機制,不斷修正公共服務供給方向和供給質量,使公共服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並能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還應搭建公共服務供求雙方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❾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什麼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
公共服務包括養老、教育、醫療、住房、文化等方面,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改進是沒有止境的,主要是解決均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