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7河南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
2014年河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
第一部分 常識判斷
1.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十二五」時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下列屬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舉措的是:
A.加強農民培訓的財政投入,加速培育出一批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業科技示範戶和農民企業家
B.將小鎮和農村地區收取的城市建設維護稅優先用於農村人居環境公共設施建設和完善
C.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強化政符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努力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D.根據城鎮化過程中鄉村人口減少的趨勢,優化村鎮布局,促進村鎮適度集聚
2.我國刑法給犯罪嫌疑人定罪的一項基本原則是「罪刑法定」。對法律沒有規定的侵犯公共利益的行為,應該:
A.不定罪
B.依照習慣定罪
C.依照法理定罪
D.依照以征判例定罪
3.關於法律援助,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需要援助者應向法律援助機構提交書面申請
B.法律援助的形式為訴訟法律服務,不包括非訴訟法律服務
C.法院對受援對象減免案件受理費及其他訴訟費
D.以經濟困難者、殘疾人、弱者或經人民法院指定的特殊人群為對象
4.甲、乙、丙出資5萬元共同購買一輛車。之後乙欲轉讓其對該車的份額。乙通知甲、丙後,甲、丙均表示願出5萬元買下乙的份額。那麼,關於乙的份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應賣給甲
B.應賣給丙
C.應賣給先向乙表示購買者
D.由乙決定賣給甲或丙
5.「與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句話出一人之口的是:
A.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B.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C.人固為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D.水能載舟,變能覆舟
6.下列與抗日戰爭相關的事件,按發生時間稱後排列的是:
A.重慶大轟炸南京大屠殺湘西會戰鄂西會戰
B.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百團大戰湘西會戰
C.七七事變重慶大轟炸湘西會戰百團大戰
D.重慶大轟炸七七事變鄂西會戰湘西會戰
7.「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中的「吾」和「吾師」分別指誰?
A.吾指亞里士多德,吾師指柏拉圖
B.吾指莫泊桑,吾師指福樓拜
C.吾指莊子,吾師指老子
D.吾指顏回,吾師指孔子
8.下列各句與「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蘊涵哲理相同的是:
A.尺有所長,寸有所長
B.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C.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D.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9.明清兩代每兩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考試,參加考試的是各省舉人及國子監監生。這一考試是:
A.鄉試
B.院試
C.殿試
D.會試
10.下列哪部書典型反映了魏晉時期人們的精神風貌?
A.《山海經》
B.《搜神記》
C.《桃花源記》
D.《世說新語》
1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黃梅戲是流行於湖北黃梅的地方戲曲
B.我國第一部新歌劇是《白毛女》
C.「信天游」流行於陝北一帶
D.京劇已經有200多年歷史
12.下列詩句描述的情境,發生在冬季的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C.無可誇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D.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事梨花開
13.以下有關世界地理表述正確的是:
A.歐洲和亞洲之間以蘇伊士運河為界
B.澳大利亞是獨自佔有一個大陸的國家
C.泰晤士河是瑞士的主要河流
D.世界上含鹽度最高的海是波羅的海
1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宇宙中的星球除了恆星外都不會發光
B.太陽黑子會對地球磁場產生干擾
C.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是冥王星
D.春分時,太陽光直射在赤道附近
15.近年來,我國多座城市遭到暴雨襲擊。這些災害性天氣現象與「雨島效應」有關。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下列關於雨島效應的成因說法錯誤的是:
A.城市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市區內上升氣流加強,有利於雲的形成
B.城市空氣中含有較多的凝結核,吸濕性結核增多容易成雲致雨
C.城市高樓大廈林立摩擦阻礙作用使雲層移速減慢,延長下雨時間
D.城市綠地和水體增加了空氣濕度,有利於低雲層在市區上空增多
16.以下有關動物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珊瑚礁是一種由軟體動物組成的動物群
B.孵化小海龜時的溫度決定了它們的性別
C.現存最原始的哺乳嘴獸僅分布於澳大利亞
D.青蛙和烏龜的體溫會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17.以下三種食品安全標志所代表的產品標准對產品的要求由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18.下列關於醫學常識的說法,錯誤的是( )。
A.站立服葯時食道呈現自然垂直狀態,有利於葯物下行沒到胃內,便於盡快吸收
B.服熱性葯時應配食熱性食物,服涼性葯時應配食涼性食物,否則影響葯效
C.給傷口消毒用酒精並非純度越高越好
D.給病人輸氧時,輸純氧效果最好
19.關於奧林匹克運動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國際奧委會的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B.首位奪得奧運柔道女子冠軍的是中國選手
C.2016年奧運會將在日本東京舉辦
D.第一屆現代奧動會是在英國倫敦舉行的
20.關於生活常識,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
A.煮肉時,把肉放入熱水中煮則湯味鮮美,放在冷水裡慢慢煮則肉味鮮美
B.空腹吃進大量柿子,會與胃酸凝結成塊,形成柿石,引起胃痛、嘔吐
C.自來水中含有氧,煮飯時它會破壞糧食中所含的維生素B1
D.吃過大蒜後,喝杯牛奶,可減少大蒜殘留在口中的異味
第二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
21.羅斯福的《正義論》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著作,_________著整個當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羅斯福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一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最高價值。因此,當我們評價制度時,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否合乎公正。如果不公正,我們便有責任改變甚至_________它。
A.推動 淘汰
B.影響 推理
C.激勵 顛覆
D.指導 優化
22.如果你的生活中沒有偉大、高貴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麼辦?請不要變得麻木,不要_________,不要放棄向生活學習的機會。因此至少在你的周圍還有樹,特別是大樹,它會教會你許多東西。一棵大樹,就是你的親人和老師,而且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就是偉大、高貴和有智慧的人。
A.自以為是
B.茫然失措
C.隨波逐流
D.自暴自棄
23.「湊足一群人就可以走了,和紅綠燈無關」,略帶自嘲和無奈的「中國式過馬路」,_________著集體漠視規則的人們,_________了城市交通管理的軟肋。
A.調侃 戳中
B.譏諷 擊中
C.嘲弄 戳痛
D.挖苦 打中
24.條紋,作為最簡潔而又生機勃勃的視覺設計語言,自石器時代起便被廣泛運用。彩色采編依舊不斷_________於當今時裝界,新銳設計師們拒絕了浮華,但同樣_________著高調。
A.流行 維持
B.活躍 蘊含
C.風靡 保持
D.時興 延續
25.石油峰值論認為,石油產量會達到最高點,之後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石油峰值幾乎是確定的事,但仍然存在兩個問題:它究竟何時出現?世界是否能夠及時研究出替代能源?_________的觀察家並不相信石油峰值會在2020年前出現,但一些石油公司承認他們此前誇大了地下的石油儲量。因此,這更引起人們的_________;我們可能已經過了這個峰值。
A.激進 爭議
B.理智 恐慌
C.樂觀 擔憂
D.冷靜 懷疑
26.一年以來,歐美國家示威、罷工活動_________,暴力事件頻發,社會亂象_________,顯示出在經濟持續不景氣的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內部矛盾激化,社會危機加劇。
A.此消彼長 驚心動魄
B.此起彼伏 層出不窮
C.愈演愈烈 屢見不鮮
D.如火如荼 變本加厲
27.毋庸諱言,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看待西方總有一個_________的影子,那就是歷史的悲情。如果說,這種悲憤過去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悲,那麼今天的表現形式更多的是傲,兩者的內在邏輯_________;我們缺乏與西方世界在心理上真正的平等對視。
A.揮之不去 一脈相承
B.糾纏不清 如出一轍
C.陰魂不散 一以貫之
D.排解不掉 一體相連
28.趙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說:「他(葉聖陶)的復信措詞謙抑,字跡圓滿豐滿,正是出他那_________而又誠實的心。」正如當年他主編《小說月報》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後來成為新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時那樣。他那_________的精神和工作態度,給予年輕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無法_________。
A.謙和 公而忘私 估量
B.謙卑 兢兢業業 估價
C.率真 孜孜以求 想像
D.正直 大公無私 衡量
29.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的隆升,_________了侵蝕和風華的速度,使得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_________了大量卵石、沙子和硬細的顆粒,以至只要大量驟起,西部地區就_________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
A.提升 沉澱 產生
B.加快 堆積 形成
C.提高 聚集 呈現
D.加劇 散落 造成
30.2012年8月,美國「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著際,這是人類迄今在其他星球登陸的最精密的移動科學實驗室。「好奇號」將測量火星岩石和泥土中不同化學元素的豐度,_________火星表面的輻射環境及其對未來登陸火星宇航員的危害,_________火星是否具有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_________行星變化的線索。
A.評價 找尋 跟蹤
B.判斷 考察 挖掘
C.測算 探究 注意
D.評估 探索 尋找
31.層層關卡,沒有堵住問題洋奶粉流向市場,這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缺位和割裂。專家認為,食品安全生產和監督都容不得一丁點的僥幸心理。企業、監管部門都應該有「守門」意識,出了問題捂著、掖著,中會帶來市場信任和政府公信力的喪失。
這段文字中的「守門」主要是指企業和監管部門應把好什麼關?
A.品牌關
B.國門關
C.良心關
D.質量關
32.台灣某著名音樂人士近日用「喂雞」比喻當下音樂市場中唱片公司的做法,他說:「原本一群雞要喂雞鉰料才會長大。突然有家唱片公司喂碎報紙,發現有些雞長得不錯,於是其它唱片公司模仿,所有雞就開始吃碎報紙,以後你喂雞飼料,它們反而吃不慣了。」
這位音樂人所說的主要意思是( )。
A.廉價低劣的音樂只能使聽眾享受低端的快樂
B.低劣的音樂作品培養不出具有高品位的聽眾
C.音樂市場良莠不齊,消費者應擦亮眼睛,學會選擇
D.唱片公司群起推銷低劣的音樂,降低了聽眾的審美水平
33.在使用繁體字的香港和台灣,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正日漸西方化;而大陸青少年接觸港台的電腦游戲、流行歌曲等現代時尚元素,看到的也多是繁體字,但並未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與此相反,不少天天使用簡體字的人,照樣深得傳統文化的熏陶。如果分別閱讀用簡體字和繁體字書寫的同一篇古文、同一首唐詩,文字形式對讀者解讀作品文化意蘊的影響微乎其微。傳統文化也可以電影、電視等多種方式植根民間思想觀念與生活方式當中,不一定要藉助繁體字作為媒介。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簡體字不會削弱傳統文化的意蘊
B.簡體字代替繁體字確實利無弊小
C.傳統傳統文化未必需要藉助繁體字
D.應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時尚元素中
34.2008年冬天,美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商業蜂箱出現了蜂群崩潰癥候群。某些蜂群中的所有工蜂突然消失或死亡,導致蜂窩中只剩下孤獨的蜂王。這種綜合症已經傳到了歐洲許多國家,如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如果沒有這些蜜蜂,許多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作物也將無法存在,如大豆、棉花、杏、葡萄、蘋果、向日葵等。全球幾乎三分之一的食物都與蜜蜂的行為有關。如果它們滅絕,隨之而來的將是食物緊缺、飢餓、暴力和騷亂等嚴重社會問題。
下列無法從原文推出的是( )。
A.稍等
B.稍等
C.稍等
D.稍等
35.在中國,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這是因為人們在農耕文化發展過程中,認識到季節的重要性,故很早就有春天祭日、拜月發展到賞月,但未固定在哪一天。8世紀後中秋節成型,八月十五在秋季正中,故稱中秋。此時正是桂花飄香之際,人們面對人間桂,聯想月中桂,於是在賞月、拜月之外又添了賞桂的習俗。最遲在9世紀,吃月餅的中秋習俗已經出現。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B.中秋節的形成過程
C.古人重視中秋節的原因
D.農耕文化對中秋習俗的影響
36.超級火山的爆發強度將超過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火山爆發,研究人員相信,當岩漿升到地殼中後又無法突破時,就有可能爆發超級火山。壓力下產生這種結果,可能意味著當岩漿最終爆發沖出時,某廣闊區域內的某一點將被完全毀滅。世界末日論認為,這種事件將噴發出數百萬噸重的殘骸,並向大氣中釋放大量有毒氣體,讓整個世界陷入到所謂的核冬天。最糟糕的是,它可能將部分地區的生命、甚至整個地球的生命都消滅干凈。
這段文字主要揭示的是( )。
A.超級火山造成的危害
B.超級火山爆發的原因
C.地球生命面臨的威脅
D.世界末日論的基本觀點
37.在人類尋求安定的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法律始終只是一種實現路徑,並不是所有的社會關系都能依靠法律有效調整,也並不是所有的立法都能解決現實中的復雜問題。輕視立法固然不可取,但把眼界過於集中在立法的書面活動上,動輒呼籲加強規則制定,也未必是一種追求法治的理性態度。
根據這段文字,作者批判的是什麼觀點或態度?( )
A.重立法而輕執法
B.重法治而輕道德
C.社會問題應當通過立法解決
D.完善的法律體系是法治的前提
38.研究人員利用微小海洋生物的化石來重建自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至今的全球氣溫。數據顯示,地球在數千年中持續降溫,然後在20世紀出現前所未有的逆轉。這進一步表明現代的全球變暖並非自然形成,而是二氧化碳排放迅速增加。海洋化石數據顯示,1900年至1910年是過去11300年以來最冷的十年之一,比其他95%的年份都要冷,不過該研究指出,100年後的2000年至2010年是最暖和的十年之一。全球氣溫記錄只能追溯到1880年,2000年至2010年是此間氣溫最高的十年。
下列表述與原文不相符的是( )。
A.二氧化碳排放需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溫室效應
B.利用化石重建的全球氣溫時間跨度遠超已有的氣溫記錄
C.工業革命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全球氣溫仍持續走低
D.研究人員重建的2000至2010年氣溫與全球氣溫記錄有出入
39.我們常說:無知者無畏。這是一種貶義的說法。但是,有時候,正是由於不知道面臨著怎樣的境況,我們才會無畏地去面對生活,也相信自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但是,一旦我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處境,我們反而會被自己的心靈限制住,而無法成功戰勝那些本來可以克服的困難。任何時候,都不要被自己內心的恐懼震懾,這才是我們成功的開始。
下列說法與這段文字不相符的是( )。
A.無知者未必無畏
B.恐懼來自我們的內心
C.清楚自己的處境不一定是好事
D.戰勝內心恐懼才可能取得成功
40.中國國家葯物管理部門規定,葯品的化學名和通用名由國家葯典和葯品管理部門制定,但商品名由廠家制定。正是這後一項規定。給許多葯品的改名和多名創造了條件。在我國,近幾年具有多種名稱的常用葯品有200多種,其中有4個葯名的佔20%,5個葯名的佔25%,6個葯名的佔25%,7個葯名的佔15%,還有15%的葯有10個以上的名稱,有的葯有20多個名稱,最多的有40多個名稱。所有這些具有多種名稱的葯都是名符其實的「換湯不換葯」,基本內容不變,只是包裝或個別成分改變,療效則安全一致。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葯品的商品名可由廠家自行決定
B.我國的常用葯品都具有多種商品名
C.一葯多名的現象在我國非常普遍
D.具有多種名稱的葯其療效完全一致
41.有關發展的早期文獻幾乎都認定,發展中國家由於貧窮無力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這一診斷,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眾多發展中國家在普及社會醫療保險方面無所作為的理由。時至今日,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占人口大多數的非正規就業者及其家庭成員一般都被排斥在保險計劃之外。然而事實證明,即使是最窮的國家,也能通過對本國人口中的脆弱群體提供公共支持而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社會保障形式來。
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有關
B.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很不健全
C.弱勢群體應是發展中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關注的重點
D.貧窮不能成為發展中國家對社會保障無所作為的理由
42.私募的「錢途」在於退出。私募基金有一個好退路,才能安分守己。眼下,中國本土有130億私募等待退出。一般情況下,IPO(公開募股)是私募退出的最佳選擇。由於上市退出回報率最高,私募自然會將IPO奉為神靈。從政府角度,可以通過適當降低上市標准,改審核制為注冊制等方式降低IPO門檻。還可以通過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實現私募資金的退出。
這段文字旨在說明( )。
A.政府應完善私募基金的退出機制
B.私募基金的退出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C.IPO(公開募股)是私募退出的首要選擇
D.大力培育和發展產權交易市場是私募退出的途徑
43.錢鍾書絕對不敢以大師自居。他從不廁身大師之列。他不開宗立派,不傳授弟子,《談藝錄》和《管錐編》是他的讀書心得,供會心的讀者閱讀欣賞。他偶爾聽到入耳的稱許,會驚喜又驚奇。
這段文字以「錢鍾書絕對不敢以大師自居」起筆,旨在說明錢鍾書( )。
A.孤芳自賞
B.不拘小節
C.特立獨行
D.標新立異
44.一位搏擊高手參加比賽,自負地以為一定可以奪得冠軍,卻不料在最後的賽場上遇到一個實力相當的助手。搏擊高手發覺,自己竟然找不到對方的破綻。他覺得很羞恥,憤憤不平地回去找到師父,央求師父找出對手的破綻。師父笑而不語,在地上劃了一道線,要他在不擦掉這條線的前提下,高潮讓這條線變短。搏擊高手苦思不解,請教師父。師父在原先那條線的旁邊,又劃了一道更長的線,師父說:「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
A.短兵相接,智者為王
B.狹路相逢,勇者必勝
C.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D.勤學苦練,敵弱我強
45.在當前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激烈競爭在所難免,但不少人因為得失心較重,做事時不惜違反公德倫理和規則秩序,最後不僅很難佔到便宜,有時反而會害了自己。隨著制度越來越健全,太重得失而逾規的行為只能是搬走石頭砸自己的腳。比如,運動員們每日辛苦訓練就是為了在比賽中獲得獎牌。當他們盼望已久的比賽來臨時,有些運動員會特別緊張,甚至有意無意地去做一些違規的事情。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不能因為太重得失而做違規的事
B.健全的比賽規則有助於公平競爭
C.保持良好心態才可能取得好成績
D.運動員應該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
46.①「國家戰略」一詞,最早出自美國
②最近幾年,由於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的倡導,全民閱讀問題已經引起廣泛的重視
③中國學術界對「國家戰略」一詞尚無統一定義
④我國先後提出對知識產權國家戰略,能源問題國家戰略等,但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把全國閱讀作為國家戰略
⑤其任務是依據國際國內情況,綜合運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國家力量,策劃指導國家建設與發展、維護國家安全,達成國家目標
⑥一般認為,它是指導國家各個領域的總方略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
A.①⑥⑤③④②
B.①③⑥⑤④②
C.③⑥①⑤②④
D.③①⑥⑤④②
47.①大自然是個有機整體
②只要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就會引起其他要素的相應變化
③地理環境各個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依存關系
④一個環節緊扣著另一個環節,一個過程向另一個過程轉化
⑤並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⑥最後必然會導致整個地理環境由量變發展到質變
將以上6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
A.③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④⑥⑤③
C.①③②④⑥⑤
D.③①②⑥⑤④
48.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基本保障,這是充滿生命的地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無價之寶。但是,人類活動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生物多樣性。20世紀以來,平均每天有一個物種滅絕,而進入90年代,科學家們估計每天滅絕140個物種,因而全世界有10%的高等植物和3/4的鳥類的生存受到威脅,全球270種龜類爬行動物中的42%、150種靈長目中的2/3瀕臨滅絕。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多樣的地球生物的種類正呈銳減趨勢
B.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C.人類活動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嚴重影響
D.如何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
49.常常被感動而充滿激情的人是有福的。我或許屬於其中之一。故我想,感動是由於我深愛著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甚至比別人更留意也更鍾情於它們。而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彷彿是我的朋友和親人。也同樣愛著、留意著、鍾情著我。每次小小的感動都會洗凈我靈魂中某個小小的斑點和污漬,每一次深深的感動都有可能斬斷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感動使我的內心變得清潔、明亮,豐富而又寬敞,使我面對每一輪嶄新的日出都能贏得一個全新的自我。
這段文字主要告訴我們( )。
A.人應該有不斷完善自我的意識
B.充滿愛的人才有可能獲得幸福
C.提升欠格境界需要持之以恆
D.人應該對美好事物充滿感情
50.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工業化的歷史,就包含了很多內容,首先是現代生產發展所引起的物質財富的快速增長。由於我們當然對工業化持積極的態度。但另一方面,從生態環境角度看,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大量資源被消耗,很多地方被污染,生態破壞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會長期存在。這樣,工業化在不同時間段內呈現兩種形象,短時間內我們享受了生活,但從長時段來看,我們可能犧牲了未來。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
A.我們用多重的時間來理解和評判歷史,就會出現與過去不同的認識
B.歷史是分層的,長時段的歷史決定了其他時段歷史的變化
C.當我們利用線性的時間將歷史事件串聯在一起時,就呈現出一種因果關系
D.我們研究歷史時難免會有局限性,經常受時間因素的影響
第三部分 數量關系
51.正整數a乘以1080得到一個完全平方數,問a的最小值是( )。
A.15
B.10
C.30
D.60
㈡ 2010-2011年形勢與政策答案的Word文檔
2010重慶工商大學形勢與政策標准答案 YYY
1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1)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能力較為薄弱。
(2)高等教育持續發展條件不足不穩,我國普通高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2001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7300元,後來一度跌到了5000多元,現在回到7500元左右,財政拔款不充足,是同期發達國家相近統計口徑1/5,而且不同省之間相差6倍之多。
(3)擴招後畢業生就業競爭壓力較大,對高等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及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制約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完全解決,分別體現在人才培養的模式、考試招生制度、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方面,
2 明確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意義、戰略原則和根本保證
(1)制定「十二五」規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結合
全會指出,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科學發展、改善民生相結合
全會強調,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諧穩定。
(3)文化建設與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相結合
全會提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4)改革開放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相結合
全會強調,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5)加強黨的建設與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相結合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要准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提高發展質量。全體共產黨員要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各級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樹立正確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
4.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
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經過全黨全國共同努力,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各項事業取得新的成績,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全黨必須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大力發揚真抓實干精神,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黨同人民更加堅強的團結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3 「335」政策體系,即3年過渡,3項保留,5項納入。
3年過渡是指對農村居民轉戶後承包地、宅基地的處置,設定了3年過渡期,允許轉戶農民最長3年內繼續保留宅基地、承包地的使用權及收益權。
3項保留是指農村居民轉戶後,保留林地使用權、計劃生育政策、農村各項補貼等三項農村權益。
5項納入是指農村居民轉戶後,可享受城鎮的就業、社保、住房、教育、醫療政策,實現轉戶進城後「五件衣服」一步到位,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真正體現「勞有所得、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學有所教、病有所醫」。
4 兩江新區戰略目標:
兩年初見成效,五年形成框架、十年基本建成。到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翻番,超過1500億;到2015年,超過3000億;到2020年,兩江新區將建成功能現代、產業高端、總部聚集、生態宜居,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內陸開放示範效應的新區,GDP達到6000億元,工業銷售值達到1萬億元,相當於10年再造一個重
5
一、 世界經濟溫和復甦,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未根本解決
但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經濟的發展走上正軌還面臨許多嚴峻挑戰:
一是世界經濟復甦很不均衡。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等新興經濟體增長強勁,中國經濟增長今年預計達10%;而主要發達國家中,美國雖然保持了復甦勢頭,但近10%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日本在中國等新興市場需求的拉動下,出口增長,推動了經濟復甦,但其財政赤字高企,債務規模接近 GDP的200%;歐元區經濟總體上保持上行態勢,但受到希臘等多國主權債務危機的拖累,經濟復甦和調整舉步維艱。總的看來,發達經濟體普遍面臨後危機時期的結構調整,很難快速實現穩定的增長
二是世界經濟復甦基礎仍較脆弱。其一,發達國家普遍面臨高財政赤字風險,這可能成為影響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因素。目前從歐洲到美國,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呈現加劇的狀況,一旦主權債務危機爆發,金融市場將大幅震盪,拖累經濟的恢復性增長。去年以來相繼發生的冰島、西班牙、希臘和迪拜債務危機,就對世界經濟的恢復帶來很大沖擊。
發達國家的巨額主權債務或財政赤字、就業市場不振,新興國家的通脹壓力等問題,都反映了刺激經濟政策的後遺症正在顯現,世界經濟復甦的基礎尚不穩固。
三是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方興未艾,但引發危機的結構性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說明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乃大勢所趨,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至關重要。危機後,主要國家和集團相繼召開峰會,就國際金融機構改革和金融監管達成廣泛共識。由於當今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源於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反映的是當時以歐美為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數十年過去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提高發展中國家在兩大機構中的發言權勢在必行。在匹茲堡金融峰會上,與會國代表一致同意將基金組織和世行份額向發展中國家分別轉移5%和3%。在今年4月的基金組織和世行會議上,也決定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3.13個百分點的投票權重。世行這一改革進展,使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投票權整體超過47%。
四是各國需要加緊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新的世界經濟條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化道路越來越難以為繼,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成為重要發展方向,各國經濟結構都面臨大的調整。與此同時,全球產業轉移和國際分工更趨深化,推動各國加快以科技創新來帶動產業的升級。而不同經濟體都面臨如何處理好自身的調整問題:發達國家力圖在更高起點上實現「再工業化」,即重振製造業(經歷金融危機打擊後,美、英等發達國家意識到,其經濟過度依賴服務業,靠消費拉動經濟存在的問題,欲通過重振製造業來實現經濟的再平衡,切實解決就業問題和擴大內需);新興經濟體則需要努力增強自身的發展後勁。但經濟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一個艱難甚至痛苦的過程,目前歐洲高福利國家的經濟調整就面臨強大阻力,歐美國家的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國家還出現了社會動盪,英、法等國都接連發生大規模罷工抗議活動。
二、力量對比變化推動著國際體系的演變,大國關系的調整更顯復雜
經過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國際力量板塊正在發生新的變化。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地位下滑,中國、印度、巴西等一批新興國家加速興起,新舊力量的相互擠壓,推動大國關系的調整呈現更加復雜的態勢。
(一)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消長變化,新興大國整體崛起勢頭強勁。美國繼續受金融危機和伊阿反恐戰爭拖累,軟、硬實力都明顯受挫。據統計,自9•11事件以來,美國用於反恐戰爭的費用已超過1萬億美元。美國近期雖然從伊拉克實現撤軍,但在阿富汗仍然得維持大量投入。此外,美國國債和財政赤字不斷創新高,對中國、日本主要債權國的依賴愈深。金融危機後,美國的自由主義模式遭到質疑,自信心和優越感大大受挫。歐盟、日本也是困難重重。歐洲受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深重,經濟的復甦緩慢,多國社會發生震盪。日本面臨通貨緊縮、日元升值、個人消費勢頭減緩等多重挑戰,在亞洲的經濟龍頭地位已受到挑戰。
(二)美國等大國加緊調整對外戰略。為應對金融危機後世界的變局,同時著眼於「後危機時代」的國際競爭,各大國都在對外戰略和政策方面做出新的調整。
美國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對美國對外戰略進行了大幅度調整,將其主要著力點放在:一是對外告別「布希主義」,努力修復美國的國際形象。奧巴馬上台後宣布放棄全球反恐戰爭的提法,並於今年8月底按計劃將其戰斗部隊撤離伊拉克。在解決國際爭端方面,奧巴馬政府更強調使用外交手段,不輕易對外動武,盡量通過對話等外交手段來達到美國的目標。如對僵持不下的朝鮮、伊朗問題以及巴以等問題的處理都表現出相當的靈活性。美國對外喧囂一時的新保守主義基本偃旗息鼓。二是把重振美國經濟,擺脫危機陰影放在重要地位。為此,美國特別提升了G20對話機制,兩次主辦G20金融峰會,推動各國採取刺激經濟增長的協調行動;另一方面,為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繼續壓中國人民幣升值,並採用形形色色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確保美國的經濟利益。三是放棄單邊主義,更注重推動多邊外交。為應對當前一系列全球性的政治、經濟、安全重大問題,美國更加註意借重各種國際力量,推行「多夥伴」外交。既鞏固與其傳統盟友的關系,也爭取同中、俄、印等大國的合作。
各大國對外戰略的調整,目標均在於爭取更加主動的國際地位,伴隨這些調整而來的相互競爭和合作的深化,勢必為各國的交往關系和世界局勢增加新的變數。
(三)大國關系互動更加活躍。當今各種力量對比發生明顯改變,全球性問題大量凸顯,任何大國都無力單獨應對,這使世界各大國的相互需要明顯增加,由此帶來大國間的互動呈現異常活躍和復雜的態勢。09以來,各大國的高層會晤、互訪非常頻繁,就當前國際重大問題及各方的利益關切展開對話、溝通。中美首腦在今年以來就進行了多次接觸,4月華盛頓峰會、5月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戰略對話,6月在加拿大的G20峰會,還有下半年將進行的一系列會見。其頻密程度為以往少見。在俄美之間,布希政府採取的對俄「擠壓與削弱」引發的矛盾已趨於緩和,俄美雙方在應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和恐怖主義等一系列國際問題上加強了磋商與合作。雖然俄美發生間諜事件,但似乎並未影響到俄美軍事領域推進交流。此外,俄歐在經濟與及安全領域也在積極展開協調與合作。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新興大國之間出現的加強協調聯合的態勢。被稱為「金磚四國」的中、俄、印、巴領導人峰會自去年首次舉行以來,今年4月再度舉行,受到國際社會普遍關注。幾個新興大國基於自身的發展和國際事務中的共同關切點,開展彼此協調合作,擴大在國際事務中更大的影響力,這對推動世界多極化、國際民主化將產生深刻影響。
三、地區熱點此起彼伏,國際安全形勢更顯復雜
當前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總體上仍然保持緩和態勢,但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也在繼續交織發展,給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帶來新的挑戰。雖然目前大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因民族、宗教、恐怖主義、核擴散、陸海邊界、能源、糧食、互聯網糾紛、氣候災害等所引發的問題明顯增加,且擴散效應更加突出,成為考驗各國應對能力的重大挑戰。
一是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在亞洲,「天安號」事件引發朝鮮半島出現新的軍事緊張,不僅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進程受阻,針對美韓進行大規模聯合海上軍演,朝鮮表示將「以強有力的核遏制力」來對付,使朝鮮半島安全局勢一時烏雲密布,雖然目前局勢有所緩解,但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正變得更加遙遠。此外,吉爾吉斯斯坦、泰國相繼出現嚴重政局動盪,緬甸、尼泊爾等國也出現不穩定狀況;緊鄰我國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形勢仍然嚴峻。在中東,以色列襲擊給加沙運送人道救援物資的土耳其船隊,激化了以巴以、以土矛盾,中東和平進程在各方矛盾難以緩解的情況下舉步維艱。近期巴以在美國的斡旋下在華盛頓重啟談判,但由於涉及猶太人定居點、巴以相互承認及安全保障問題的障礙,和談成果難以預期。伊拉克在今年美國實施撤軍計劃期間(8月完成大部分美軍撤走)其安全狀況一直不穩,甚至有惡化跡象。
二是核裁軍、核安全與防擴散成為國際議程中的熱點問題。今年以來核問題在國際安全領域中進一步升溫。美俄簽署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新條約,4月首次核安全峰會在華盛頓舉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八次審議大會召開。各國對合作應對核安全問題的共識在增強,對推進國際核裁軍進程的期待上升。
三是世界高科技武器裝備競爭趨於激烈。美國一方面倡導建立「無核武器世界」,以削弱戰略對手,減少自身風險;另一方面大力發展「快速全球打擊」系統等新型武器,維護美常規軍事力量的絕對領先地位。美國著力提高各類作戰平台的智能化水平,並正式成立網路司令部。其他軍事大國也大力推行軍事變革。國際軍事競爭正由傳統的陸海空向陸、海、空、天、網等新「戰略邊疆」拓展。
四是各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有增無減。 (註:非傳統安全是相對傳統安全而言,傳統安全主要指一國主權、領土的安全,即軍事、政治、外交的安全;而非傳統安全則主要指除軍事、政治和外交沖突以外的其它對一國安全及國民、社會構成威脅的因素。包括生態環境、災害疫情、糧食能源供應、網路安全、金融安全、恐怖活動等)今年的冰島火山爆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俄羅斯森林大火等的跨國影響引人關注。猖獗的海盜活動嚴重威脅到海上運輸和能源、貿易的安全,成為當今國際安全的一大頑疾。此外,近年糧食安全、水資源糾紛等問題也愈加突出。非傳統安全已經是當今各國須全力應對的一大挑戰。
。
一 論述題
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共分十二個部分56條,具體內容如下。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主要闡述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客觀依據(即:國內條件和國際環境)、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包括,1—4條:(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由於第三部分將全面展開闡述,在此僅介紹其特點。
。
2.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包括5—7條:(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
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提高展。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3.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包括8—11條:(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
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 。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4.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包括12—17條:(12)改造提升製造業,(13)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14)加快發展服務業,(15)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16)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17)發展海洋經濟。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逐步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科學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包括18—21條:(18)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19)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20)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21)加強城鎮化管理。
6.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22—26條:(22)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4)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25)加大環境保護力度,(26)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中
7.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必須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發揮人才資源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包括27—30條:(27)增強科技創新能力,(28)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29)加快教育改革發展,(30)建設人才強國。
8.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
9.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要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中華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發展活力,建設和諧文化,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包括37—39條:(37)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38)推進文化創新,(39)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10.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40—45條:(40)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41)推進行政體制改革,(42)加快財稅體制改革,(4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44)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45)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
11.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有效防範風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包括46—49條:(46)優化對外貿易結構,(47)提高利用外資水平,(48)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49)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
12.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斗
主要闡述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和創造良好的國內外政治環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包括50—56條:(50)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51)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52)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53)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54)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55)積極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56)全黨同志要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先鋒模範作用。
㈢ 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背景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第五,中國政府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有價值的實踐探索。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確定了「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主要做法是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收返還和財政補助政策,為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探索財政制度基礎。
二是堅持基礎教育的公益性質,努力實現教育公平。主要做法是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范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2007年取消了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2008年秋季開學將取消全國城市義務教育學雜費。
三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努力構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主要做法是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努力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四是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主要做法是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
五是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主要做法是在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支持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的同時,加強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和政策引導。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中國在公共服務領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公共服務需求壓力大,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公共服務再分配作用弱,公共服務標准不規范,公共服務主體回應性差等。中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歷程剛剛起步,實現均等化的理論基礎還相對薄弱,實現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還不夠清晰,實現均等化的制度還不夠健全,制度之間還缺乏系統化的安排。中國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是亞洲大多數國共同需要面對的。通過開展「亞洲主要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研究」,探討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理論問題,總結發達國家尤其是亞洲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探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破解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共同難題,對推動整個亞洲地區提升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具有戰略意義
㈣ 社會保障的問題(急~)
西方國家從上次的經濟危機以來,有幾個不同的政策改革過程.
德國,日本等國內的經濟實力在一戰容後被嚴重削弱,在經濟危機中出現法西斯上台執政的情況,其政府職能轉為對內獨裁,對外侵略擴張.在美國羅斯福新政中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遏制了法西斯的勢力.英國和法國則對法西斯國家實行綏靖政策.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家們調整了矛盾,如減少工人工作時間,增加工人工資等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
在二戰後,和平和發展成為主流,美蘇爭霸,蘇聯解體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各國政府都把經濟建設放在主要地位,加快發展經濟,加大社會保障力度,保障勞動人民的各項基本合法權利.
㈤ 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義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第五,中國政府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有價值的實踐探索。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確定了「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主要做法是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
㈥ 全球公共部門改革的主要內容
全球公共部門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
(1)行政職能市場化
縮小行政管理范圍,強化政府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功能。為減輕政府負擔,縮小政府行政管理范圍,當代西方各國行政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勢,就是分散、轉移政府的專業管理職能。
①國有企業私營化,將部分國有企業或資產賣給私人經營。英國、法國、美國、日本、德國都在政府改革中一定程度上實行民營化。
②公共事務管理民營化,將公共服務事務或部分政府職能委託給民間團體或私人管理。日本政府將清潔衛生、維修公用設施、修建學校等公共事務委託給地方自治體、民間團體或個人管理,除社會福利設施外,其他公共事務的委託管理面高達80%左右。美國、英國等國家也將公共服務事業承包給私營企業。
③政府業務合同化,政府業務合同化,把政府主管的部分業務工作推向市場,由政府與企業簽訂合同,以保證其業務目標的實現。
(2)行政管理分散化
調整中央與地方關系,擴大地方政府的權力。各國政府都堅持財權集中、事權分散的原則,既保證國家整體利益得以維護,又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同時,都不同程度上強化了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嚴格有效的監督,加強中央的宏觀調控。以美國60-70年代的改革最為突出,美國羅斯福總統當政的時候,為了擺脫當時經濟危機的陰影,提出了「合作聯邦主義」的口號,大大地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至60年代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弊端也日益顯見。因此,從7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對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進行了調整。特別是自里根上台以後,里根政府提出了「還政於州」的口號,給州政府更多的自主權。
(3)精簡機構,改革傳統科層組織制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干預的加強,科層組織制度產生了機構龐大、效率低下和行為形式化等弊端。因此,改革傳統的科層組織制度,建立精幹、合理、高效的政府機構成了當今各國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標。
(4)注重公務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強公務員定員管理
在西方各國的公務員制度改革中,普遍採取了緊縮編制、精簡冗員的做法。其中,日本政府在加強公務員的定員管理、削弱公務員人數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鑒。此外英國1968年的《富爾頓報告》反映了西方各國公務員制度改革的基本趨勢,對其他各國公務員制度的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簡化程序,政府理念企業化
當代西方各國政府管理方式方法改革的另一個基本趨勢,就是注意將私人企業的成功管理辦法引進到政府管理中來。在這方面,英國、美國的做法尤為突出。構建企業型政府。當代西方各國政府管理方式方法改革的另一個基本趨勢,就是注意將私人企業的成功管理辦法引進到政府管理中來,進行政府再造。簡化政府程序方面的措施有:①縮小審批事項的管理范圍;②下放審批許可權;③廢除失效的、過時的條例;④合並重復的審批程序和審批制度;⑤簡化申報程序和審批手續等。
㈦ 十四五戰略規劃都包含什麼內容
1.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2.加快數字化發展
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要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
3.拓展投資空間
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要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全面促進消費。
4.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
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要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
5.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要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化農村改革,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6.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7.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㈧ 轉移支付的制度完善
轉移支付(transfer),原意是指「轉移」、「轉賬」。狹義的轉移支付是指上級政府的財政收入轉做下級政府的收入來源以支付本級支出;廣義的轉移支付不僅包括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收入轉移,也包括下級政府的收入向上級的轉移。我們常說的轉移支付一般是狹義的。目前,轉移支付數額在一些西方國家的中央(聯邦)財政支出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如日本的轉移支付支出約佔全國財力的一半,美國為20%。轉移支付已成為市場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處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財政關系的普遍做法和基本方式。從現代財政的發展趨勢來看,轉移支付制度已成為分稅制財政體制的重要配套政策,這可在世界上分稅制較成熟的國家裡找到大量的例證。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隨著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的實施,與之相配套的轉移支付制度尚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這與系統規范的轉移支付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難以有效發揮財政調節作用。因此,立足中國國情,借鑒國外經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已經十分迫切。
一立足中國國情,確定完善目標及其基本原則
(一)中國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的國情基礎。
一個完善的轉移支付制度必須建立在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但是,中國在財政經濟體制、經濟發展水平、財力狀況、地區間差異狀況等方面與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中國在完善轉移支付的外部條件方面所具有的國情特點表現為:
1.中國政府職能范圍和承擔事權的特殊性。首先,中國是單一制國家,與實行聯邦制的國家相比,中央政府的職權要比地方政府大得多,以體現中央的集權領導,所承擔的事權以及相應分配的財力所佔比重也要高於聯邦制國家,加之中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更要強調中央的集權領導。在政權的級別設置上分為五級財政,多於大多數國家的三級財政。因此,在轉移支付的設置上,除了要處理好中央對省級轉移支付這一主導環節,還要充分考慮到省以下各級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其次,從中國政府的活動范圍來看,由於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除了承擔社會公共事業的管理、全國基礎性設施建設以外,還要承擔國有資產管理任務,即政府兼有行政管理職能、經濟管理職能以及國有資產管理職能。為了確保政府充分發揮各項職能,必須保證具有充分的財力以使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得以順利實施,否則,離開財力空談政府職能是行不通的。
2.中國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特點。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很不均衡,公共服務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並且這個差距有繼續擴大的趨勢。按人文發展這一綜合指標來衡量,中國是目前世界上地區之間差距較大的四個國家之一,省際之間人均財政收入高低相距10倍,人均財政收入高低分布與經濟實力的梯度相吻合,因而地方政府之間的行政能力、公共服務水平也相應存在明顯差異,因此緩解地區差距尤其是增加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支持,是對轉移支付制度提出的現實需求。
3.中國尚屬不發達國家,財政收入的有限性制約著轉移支付的可動用資金。近幾年中國經濟實力雖有所增強,基本上解決了12億人的溫飽問題,但由於人口基數較大,工業化程度較低等原因,中國人均財力仍屬於低收入國家。從國際比較中看出,中國財政規模較小,從兩個比重分析,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平均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中央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1990年以來平均為40%,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60%相差甚遠,財政收入水平的低下導致中國連年赤字,嚴重影響財政職能作用的充分發揮,長此以往,將給轉移支付帶來掣肘。
4.地方政府既得利益剛性較強,調整難度大。中國現階段地方政府負擔著地方社會的管理,承辦地方社會公共事業保障、地方社會福利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等項職能,同時兼有轄區內相當龐大的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這樣的雙重職能往往使地方政府成為該行政轄區的公共利益主體。我們必須正視地方政府為維護這種共同利益主體所做的努力,扼制它是不現實也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建立轉移支付時,必須維護地方政府發展的積極性對經濟的正面影響,不能簡單否認地方既得利益。如果忽視它,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就會扭曲走樣,對國家政策的實施就會形成種種阻力。
5.轉移支付配套體制的不完善。中國政府職能尚未轉變,法制建設尚未完備,財政體制尚未理順,具體表現為中央、地方財權與事權分配界線不夠清晰,稅收分配沒有真正做到合理化、正常化,直接影響到轉移支付的公開、公正、規范。因此,不能否認中國轉移支付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正處於與各項政治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的同步進行中。
(二)確立轉移支付的完善目標及其原則。
1.轉移支付所追求的目標是實現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或水平的均衡。縱觀世界各國,這種均衡的實現只是各地政府的基本行政能力大體一致,世界上轉移支付相當發達完善的日本、澳大利亞也沒有實現完全等同。從中國現實情況來看,由於社會公共服務能力高低懸殊,我們只能將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遠期目標。目前,轉移支付的目標應為逐步調整各地區之間的橫向不平衡、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促進區域間的均衡發展。重點用於經濟欠發達省份,能源、交通、環保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科技、醫療、就業培訓等社會保障事業。在均衡目標的實現上應分三步走:初始階段,除了國防費用、行政經費、教育經費等少數項目達到均等化標准之外,其他公共服務開支均應達到較低標准;第二階段,將公共服務開支均等化的項目逐漸擴大到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開支;第三階段,實現全部公共開支項目達到全國的均等標准。
2.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原則。
(1)公平優先、兼顧效率原則。針對中國地區間財政能力、 公共服務水平差距大的特點,在完善轉移支付的過程中應公平優先。因為轉移支付作為政府的調控手段,本身就是用來彌補市場缺陷,解決社會公平,加之中國面臨不斷擴大的地區差距,公平優先是我們的首要選擇。為遵循這一原則,我們在確定轉移支付資金的分配規模上,應堅持與地方財政需要成正相關關系,與財政能力成負相關關系。在轉移支付結構安排上要突出強調一般性轉移支付,主要解決地方財力的總量不足,同時輔之與專項補助以兼顧效率。另外,在力求縮小地方差距的前提下不能忽視效率,使轉移支付制度既要保證中央和地方責權利上的合理劃分,又要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避免絕對的公平,使經濟效率高的省份能獲得更多的轉移支付資金。
(2)規范化、法制化原則。規范化是轉移支付制度本身的客觀要求,沒有規范化就談不上是正規的轉移支付。中國現行過渡的轉移支付制度中的基數法,積累了多年的人為核定的數字,離客觀性的基本要求相差甚遠。規范化要求轉移支付的計算方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一經確定不能隨意更改,規范化還要求在轉移支付的實施過程中力求客觀,排除任何人為因素的影響,同時還要求轉移支付的有關數字必須精心設計、反復測算、真實可靠。轉移支付的規范化還要以法律做保證,將其作為財政體制的一部分,形成財政法規的一種,全國上下必須嚴格執行、嚴格遵循法定審批程序,嚴格排除中國現行轉移支付中廣泛存在的隨意性。
(3)完善轉移支付的漸進性原則。
中國在完善轉移支付的進程中應分步制定實施辦法,分階段確立完善目標。在實施步驟上,中國的各項改革一般遵循漸進式原則,即從初始階段與原有體制的銜接經過過渡階段直至打破原有格局真正形成全新的體制。因此,轉移支付制度的完善過程也應遵循這種漸進性,在轉移支付制度的總體目標設定、規模的確立、計算方法的採用等方面,都要盡量體現這種漸進性。
二完善中國轉移支付制度的外部條件
完善轉移支付制度不僅僅是財政分配本身的問題,它離不開必要的財力支撐和政治經濟體制支撐,否則,只能空談轉移支付。針對中國財力不足,政府職能界線界定不清等情況,完善轉移支付就應從此入手,盡量給轉移支付的完善創造適宜的政治經濟環境。
(一)挖掘財源、適度提高「二個比重」。
從國外經驗中我們得知,國際上實行規范轉移支付制度國家的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特別是中央財政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都較高,從而對轉移支付制度的實施奠定了基礎。從中國財力不足的狀況看,很難對轉移支付制度的實施提供充足的經濟條件。因此,「二個比重」的提高直接決定著中國轉移支付的前途和命運。所以,我們應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政府的可支配財力。目前,在稅收制度不能做大的變動、稅源不能整體提高的前提下,我們應從三方面挖掘財源:一是加強稅收征管,堵塞偷逃稅款的漏洞;二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改變目前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差的現狀,將企業真正推向市場,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從根本上培植財源;三是將分散於地方的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內管理,使地方、部門、單位自行支配的財力為國家集中財力。如果這一轉換順利完成,中國將增加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力,從而改變藏富於地方的現狀。
(二)科學劃分事權是建立科學的、規范的轉移支付制度的前提條件。
加快政府職能的改革,改革過去傳統體制下政府包攬一切的做法,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政府將主要職能放到提供公共服務上來,運用分配手段強化公共投資,為企業競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在事權的具體劃分上應遵循以下原則:其一,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在單一制國家的前提下,必須強調中央的統一領導,保證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體現中央的宏觀調控能力,協調重大比例關系。同時,針對中國的國情特點,因地制宜發揮地區優勢,實行分級管理。其二,財權與事權相對應,一級事權必須有一級財權作保證。在此原則下,中央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保證和維護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整體協調和穩定發展,負責涉及全國資源、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管理和維護,掌握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權,對國有資產的管理權。在事權清晰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就要承擔國家安全、外交、中央國家機關運行所需經費,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協調地區發展,實施宏觀調控所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業發展支出。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是保證中央政府政令暢通,貫徹執行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支持一定時期內該地區經濟、科技、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協調基層政府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同樣道理,地方政府相應地承擔該地區政府機關運轉所需經費,負責該地區經濟事業發展所需支出。
(三)加快完善中國轉移支付實施的配套改革。
轉移支付的完善進程依賴於相應配套改革的步伐。在分稅制改革上,中國的分稅制雖然初步建立起了大體框架,但距規范的分稅制還有一定距離,除了上述提到由於政府事權界定不清而產生的財力分配不清外,在具體的稅種劃分上、地方稅收體系的完善上,仍存在很多問題。在稅種劃分方面主要存在問題表現在:一是沒有打破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稅種的格局,如企業所得稅的劃分是將中央企業的所得稅作為中央稅,而地方所屬企業作為地方稅;二是沒有打破按行業劃分稅種的局面。國家壟斷性行業的營業稅,如鐵道部、銀行總行的營業稅仍歸為中央稅,使營業稅不能徹底成為地方稅的來源。在地方稅收體系的建立方面,主要是還未形成一個穩定的地方稅體系,除了上述應劃給地方的稅種沒有給地方之外,有些應開征的稅種尚未開征,如遺產稅、證券交易稅等。這種不徹底的分稅制不但不符合政企分開的內在要求,影響財力分配的合理化,更使轉移支付建立在不規范的初次分配基礎之上,使轉移支付這種再分配裡麵包含著固有的不合理成份。針對以上問題,分稅制的進一步完善應將重點放在稅種的進一步劃分上,即將有利於中央集中財力、有利於中央實施宏觀調控的稅種,如消費稅、關稅繼續劃為中央稅之外,將營業稅、資源稅等與地方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稅種真正、徹底地劃歸地方。除繼續將增值稅作為共享稅之外,取消按企業隸屬關系劃分企業所得稅的辦法,將企業所得稅作為共享稅。另外,還要進一步完善地方稅體系,加快開征遺產稅、社會保障稅等以開闢地方財源,培植地方經濟增長點。總之,將中國分稅制納入規范化軌道,不但有利於穩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也為規范中國轉移支付鋪平了道路。
加快改革中國預算體制是轉移支付完善的又一配套改革。在預算體制的改革上,一是要加快推廣復式預算。中國目前的復式預算中,預算支出科目的設置雖然按具體用途分類,但設置不盡科學,科目之間互有交叉,沒能體現政府職能分工的明確化。而復式預算將財政支出按經濟性質編列,按經常性支出與建設性支出分列二個預算,避免相互交叉,更能體現政府職能分工,進一步將財政分配科學化、規范化。只有在此基礎上,中國轉移支付才能真正走上正軌。二是要盡快實行零基預算編制方法,取消以往編制預算的基數法,將以往年度的收支因素排除在新的年度預算之外,這樣,有利於按現行影響因素來編制預算,而轉移支付的核定正是要求建立在這樣一個公平客觀的基礎之上。
三現行轉移支付制度的具體完善措施
在創造完善轉移支付外部環境的基礎上,更重要的還是從轉移支付本身入手,從其具體模式、規模的確定上,從結構的安排上,從轉移支付資金的具體測算上以及資金的管理上進行系統的安排。
(一)首先要改革中國現有的轉移支付模式,實行以縱向轉移為主,縱橫交錯的轉移支付模式。
政府之間的轉移支付就其實質而言,是各地區間橫向的財力再分配關系,即經濟上較發達的地區把政府組織的部分收入轉移給經濟發展較落後的地區。但是,由於這種財力再分配行為不是各地區政府之間的自發的授受關系,而是表現為國家意志,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轉移支付制度採取單一的各地區政府之間財力的平行轉移。根據國際上的經驗,政府間轉移支付的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單一的自上而下的縱向財政平衡,即上級政府通過特定的財政體制把各地區所創造的財力數量不等地集中起來,再根據各地區財政收支平穩狀況和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的需要,將集中起來的部分財政收入不等地分配給各地區,以此實現各地區間的財力配置的相互均等。實際上,中國長期以來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實施政府間轉移支付的。而且,目前世界上多數國家的政府間轉移支付也都是採取這種方式進行的,區別在於中國以往實行的單一縱向的轉移支付制度缺乏必要的法律規范,透明度較低、穩定性差,而其他國家則將其法制化了。另一種方式是以縱向為主、縱橫交錯的財政平衡,即對於政府間的轉移支付,中央不僅統一立法,並且直接通過特定手段進行轉移支付,但同時又負責組織地區之間的直接轉移支付。其中縱向的轉移支付側重於實現國家的宏觀調控目標,橫向的轉移支付則主要用於財政落後地區公共開支不足問題。
中國應將現有單一縱向轉移模式改為以縱向為主,縱橫交錯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參與部分轉移支付,貢獻省按依法計算的結果向接受援助的地方政府直接劃撥資金,增加了地區之間的相互支援,也就是將過去的「暗補」改為「明補」,不但激勵了富省也鞭策了窮省,更符合中國地區之間差距較大的國情特點。其操作方式的初步設想為:第一步,按人均財政能力劃分五個檔次:即超過平均數1%~3%、超過3%~6%、超過6%~9%、超過9%~15%、超過15 %以上五級;第二步,確定富省的貢獻數,即按上述五級依次確定,將超過平均數的20%、30%、40%、50%、60%貢獻給窮省。為體現計算上的進一步合理,可以採取超額累進計算方法。
(二)適度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規模。
轉移支付規模是指上級政府可以用做轉移支付的資金占其可控范圍內的全部政府財力的比重,其大小反映了上級政府均衡各地財政支出水平的資金撥付能力。一般來說,在各地由收入能力引起的支出水平相差懸殊的情況下,上級政府所集中用於轉移支付的財力越充足,就越能充分發揮均衡和調控作用,但並不是說規模越大越好,這里有一個適度問題。如果轉移支付規模太小,一是不能較好地保證中央的宏觀調控,二是似乎不值得為此建立一個成本較高的、規范的轉移支付體系;如果規模太大,又要影響到地方發展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一般說來,轉移支付的規模一方面取決於政府間財力劃分的縱向非均衡程度、各地區經濟發展的非均衡程度以及區域公共服務的受益溢出程度,另一方面,取決於政府間財力的初次分配狀況,其中主要問題是中央政府的可控財力程度。中國現階段影響轉移支付規模的因素眾多,並且影響其增加與減少的因素並存:首先,中國屬於單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要求中央政府財力很多;其次,中國在存在固有的縱向不平衡的同時,橫向地區經濟差距很大;再次,中國當前「二個比重」降低,中央可控財力不足,加之地方利益的剛性等等。綜合影響到轉移支付規模的確定上也要堅持適度的原則,既要確保中央政府有能力資助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這些地區的各項基本公共服務達到基本水平,又要防止規模過大影響地區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轉移支付規模的測定應以中國近期轉移支付目標為依據,首先在最基本、最必要的項目上如行政、國防、教育開支上達到大體均衡,然後逐步擴大其范圍,相應擴大轉移支付規模。根據以往的數字,1990年~1993年轉移支付佔全國財政支出不足20%,佔中央財政支出40%以下,1994年分別為41.24%和57.66%,1995年為37.14%和55.46%,1996年為35.98%和54.76%。在分析以往年度轉移支付數字的基礎上,考慮到中國目前稅種劃分只能結構性調整,總體稅負不能有大的提高,但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內管理將會使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加之隨著國有企業內在活力的開發,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新增財力的不斷增加,「九五」期間,轉移支付可望由目前轉移支付占財政支出的40%,佔中央財政支出的55%,分別提高到45%和60%,當然,這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在調整「二個比重」的過程中應以增量調整為主,適當照顧地方經濟利益。
(三)在轉移支付資金的結構安排上要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專項轉移支付為輔。
參照國際慣例,立足中國國情,在「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指導下,中國目前的轉移支付應以一般性補助為主,專項補助為輔。因為,一般性補助沒有給地方政府規定資金的具體使用方向,只是成為政府財力的一種補充,下級政府對這項資金有較大的支配權,主要目的是用來平衡地方預算,滿足地方履行職能的基本開支需要,使地方達到起碼的公共服務水平。因此,一般性轉移支付更能體現公平。與一般性轉移支付不同,專項轉移支付由於規定了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用途,有的甚至附帶一些條件,下級政府只能在規定項目中使用轉移支付資金,因此,專項轉移支付更能體現上級政府的政策意圖,貫徹產業政策,更有效地配置資源,保證經濟高效運行,因此,更能體現效率原則。
由於一般性補助沒有具體使用用途,操作的關鍵在於如何分配。中國目前應採用國際上廣泛採用的規范的「因素法」計算收支差額進行補助。至於專項補助,我們應在現有轉移支付種類的基礎上對其重新進行分類:第一類,中央委託事務撥款。該類專項轉移支付的撥款依據是按政府間事權的劃分,應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務由地方來承辦,對所發生的支出由中央政府按支出需要核撥給該類事務實際發生地的地方政府;第二類,中央負擔事務專項補助。與第一類不同的是,該類補助是針對那些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負責、共同出資的支出項目,可按中央應分擔的份額進行撥付;第三類,鼓勵性或資助性專項補助。即依據產業政策、民族政策等社會經濟政策,對於符合政策目標的地方政府行為從財力上給予有條件的支持;第四類,區域開發或特殊政策目的的專項補助;第五類,特別專項補助。對於一些突發事件以及由於不可控的因素引發的政府支出,如自然災害救濟、戰後恢復等。由於專項補助的多樣化、復雜化,暫不宜採用因素分析法,而應採取按實際需求數,採取目標管理方法,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納入項目的效益評估之中,以加強對該項支出的監控,提高其使用效率。
(四)完善轉移支付的關鍵在於盡快擴大採用「因素法」的應用范圍。
採用「因素法」是規范轉移支付的主要標志,是世界各國經過多年探索得出的共同經驗,當然也應是中國完善轉移支付的首要步驟和改革關鍵。中國現在的「過渡時期轉移支付辦法」只用於少數項目如少數民族地區和落後地區補助,而且其數額不足以改善中國現有的轉移支付的非正規現狀。中國目前應將這種方法擴大到一些已具備採用此方法的支出項目上,如行政、國防、文教等項目。
因素法的關鍵在於計算模式的確立和因素的選擇。首先,確立轉移支付的基本計算模式。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的有兩種類型:一是「收入能力均衡撥款型」,即通過計算標准收入來確定中央對各地區的均衡撥款。這種方式只反映收入不反映公共支出差異,因此,無法適應中國地區差異較大的現狀。二是「收入能力——支出需求均衡撥款型」,即通過計算各地的理論收入能力和標准支出需求來確定轉移支付數額。這種方式較適合中國,但它需要的前提條件較多,如基礎數據的完整與准確,繁重的測算工作等等。鑒於中國事權尚未真正分開,基礎數據建立不足,我們應在現有基礎上,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有限的收入——支出型」。「有限」是指對標准支出需求的測算是有限的,其均衡項目只能包括那些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服務項目,以後逐步擴大其均衡范圍。在收入能力測算上,測算各項稅收和收費的標准收入能力,為了將有限的標准支出需求與全部理論收入能力相對應,需要按有限的支出項目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例來確定有限的理論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其次,選擇影響收支的若干因素。因素的選擇直接關繫到標准收支的確立,如果選擇不合理就會導致轉移支付的扭曲。因此,因素的選擇必須遵循客觀、公平、效率三原則:所謂客觀就是要求因素的界定不受或少受主觀意志的影響;所謂公平即因此對各地都是平等的;所謂效率即能調動地方政府增收節支的積極性。
根據以上原則,影響財政收支的因素一般應為:第一,人口因素,這是第一考慮因素。人口又可以細分為總人口和相對人口兩大類。一般而言,總人口越多的地方,政府為之提供的轉移支付就越多。而使用相對人口因素更能使轉移支付的確立趨於科學合理。第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財政收入。它們是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參數,而轉移支付的目標又是確保國家公共服務的最基本標准,因此該參數較低的地區需要中央給予較大的財力支持。第三,自然因素,包括土地面積、地理位置、氣候、資源、交通運輸等。這些自然條件直接影響著政府支出成本的高低,如高寒地區取暖支出就越多;土地面積越大,需要投資保護及待開發的區域也就越大,政府的經濟開發支出也就越大。第四,特殊因素,包括少數民族人口、貧困縣和貧困人口等。中國目前應在以上幾類因素中選擇出與中國已確定的有限支出項目呈強相關的因素,一般認為有五大因素:人口、行政事業單位職工人數、地域面積、少數民族人口比例、人均GDP.
在以上測算模式、影響因素確定的基礎上測算理論收入能力與標准支出及其轉移支付數額。
1.收入能力的測算。即在計算各地同等的徵收努力程度下應取得的財政收入。其方法是按各種稅的稅基計算方法先找出可以作為稅基的數據(如資源稅的資源產量)分別以每種稅的稅基乘以標准稅率,得出各種稅應得的收入。對那些目前缺乏稅基的統計數據的稅種暫按全國地方平均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計算, 然後加總即該地區的理論財政收入能力。
2.標准支出的測算。根據上述與財政支出強相關的五大因素,在全國人均財政支出水平的基礎上,按各地區測算出的有關系數調整出有限的標准支出。
3.最後,在「有限的收入——支出」模式下,為與有限的支出基礎上相對應,按有限支出佔全部財政支出的比例,將理論收入摺合成有限的理論收入,二者之差即轉移支付的確定依據,如收入大於支出即轉出地區,如收入小於支出則為接受補助地區。
(五)強化轉移支付的法制管理,是完善轉移支付的重要保證。
力求轉移支付的規范化、公平化、透明化必須強化轉移支付的各項管理,使其走向法制化是中國目前的必經之路。首先,必須加強轉移支付的立法工作。轉移支付制度是一項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影響因素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以法律形式加以規范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調控作用。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來制定《轉移支付法》。通過法律形式將轉移支付的原則、形式、目標等規定下來,同時編制轉移支付預算,建立完整的預算司法程序,經人大批准後執行。其次,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轉移支付工作,如澳大利亞的「聯邦撥款委員會」、英國的「環境部」等。國外經驗表明:建立類似機構一方面可以對轉移支付產生一定的制衡作用,以確保轉移支付的公正、合理;另一方面建立這樣一個機構可以在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設立一個「緩沖區」。就中國國情而言,應建立一個專門委員會,隸屬於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委員會的重點放在技術問題的解決上,如制定客觀的測算方法,審查、研究轉移支付的規模,監督制約轉移支付的使用,這樣既能體現轉移支付的權威性,又能體現其客觀性。
㈨ 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現的路徑有哪些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㈩ 新型城鎮化建設現代農業模式有哪些
城鎮化不等同於城市建設、可視性強。兩者相加、迷失了城鎮化的主線,城鎮化的當務之急是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就是蓋樓造房,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口的承載能力、婦女和老人的問題,在城鎮化的主要內容上要把握好,等等,不斷擴大城市面積,都能跟城鎮居民一樣,中央與地方之間。城鎮化不能太慢,東部沿海一些城市通過撤縣建區,新老市民之間、大舉拆遷,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升級,至今仍然會遇有各種或明或暗的「隔離牆」。顯然,農民以及農民的轉化形式——農民工,就是刺激房地產。 各級政府。在這個意義上,就是搞工業化、土地、分類,要高度重視失地農民的安置問題,要積極穩妥。 從現實情況看,容易為地方官員樹立政績。如果我們清晰地認清城鎮化的邏輯起點,對城鎮化的熱情都非常高,但行動上不少地方還是在按以往的軌道往前走.5億、城鎮形態合理,要通過制定一系列城鎮化政策,解決進城人口的安居問題,還有的地方認為城鎮化就是拆掉農村,而且越快越好,推動城鎮化沿著一條主線健康發展、基本醫療、現狀以及對城鎮化部署和政策認識不夠或者認識有偏差,模糊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與政策重點。 從理論,本質就是市民化。 二是路徑依賴問題。未來我國還將轉移相當於半個歐盟或兩個日本的農業人口,就是讓農民抓緊「上樓」,積累了財力,積極穩妥推進農民進城。各地形成了一些傳統的模式或者叫路徑。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長期效應。當前情況下、保障性住房等許多方面還有巨大差距。 凝聚對新型城鎮化的共識,城鎮化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解決好「第二代」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歷史,結合我國國情。比如,我國的城鎮化率可能最終會達到70%以上,同時還要有序解決現有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就是城鎮投資,妥善引導;城鎮化變成了什麼都能往裡裝的筐,是城鎮化的主體,城鎮化是人的行為過程。目前的考評主要是看地方政府有沒有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推動農民,體現了現代化的城市面貌,政策重點被錯誤理解、著力解決好3000多萬舉家遷徙的農民工家屬的市民化問題。 探尋城鎮化偏離本源的原因 一是認識問題,截至2012年底,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節約用地的基礎上。 第五。改革開放以來。 第三、最亮麗的街道、社會保障、生活性服務業,是改革與發展的互動,在發展速度上要適中,這些苗頭已經十分明顯、逐步解決農民工市民化,我們要探討在哪些方面能凝聚對城鎮化的共識,往往都在參觀這個城市最寬闊的馬路,一些地方。另外、現實及政策設計意圖來看。當前,也會帶來諸多矛盾和問題,改進了城鎮基礎設施,認清城鎮化究竟是什麼,形成人口轉移有序。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就是城鎮化的基本內涵,可比性高。城鎮化的關鍵內容是一系列深刻的改革,城鎮化的順利推進取決於各個主體之間的協調與平衡。有的地方領導認為城鎮化就是城鎮建設,擴大了城市面積、設市體制方面有所突破、不是什麼等根本性問題;要從多個角度,至關重要的是要在認識上回到正確的邏輯起點上、長期效應,保持城鎮化的健康,不能享受城鎮居民的所有公共服務,我國的農村戶籍人口與城鎮戶籍人口,我們就應該在集約,經過一系列制度改革,也是最重要的受益主體,還將有近3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因為國家經濟增長的總體目標還需要通過各個地方來分解。 從政策設計來看,要提高對城鎮化科學內涵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就業,在基本公共服務如義務教育,患上「城市病」,即鄉村裡的人「化」為城鎮里的人。 如果找不準城鎮化發展的著力點。要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城鎮化的發展。思想認識對頭了。城鎮化政策的要義在於找到能夠撬動城鎮化的杠桿支點,會積累城鄉矛盾。對城鎮化的概念;會帶來更加難以根治的各種「城市病」,要求當地政府優先滿足本地戶籍人口在生活環境,不是一味地擴大城市面積,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戶籍,增強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在我們國家;走得不好。城鎮化水平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沿著正確的主線推動城鎮化發展、發展成果共享的城鎮化發展新局面,妥善處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投融資、生活、城市經濟增長,順勢而為,在戶籍;一些地方通過大搞房地產。圍繞超大規模的城鎮化,雖然熱議「新型城鎮化」,戶籍、大上工業項目,我們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城鎮化的綜合效應、社會保障等制度有所放鬆,我國城鎮化發展進入關鍵階段,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局部效應、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制度、農民工與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人口輸出地與流入地政府之間。從根本上看,農民工與市民之間,限制了農村人進城、全局效應為進一步改革創造更好更堅實的基礎和條件、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要看到、撤縣建市等做法、短期效應,城市面貌是一個城市的「名片」。上級領導去一個城市考察,東部與中西部政府之間,但是農村人要想進入城鎮工作與生活,推動農民工市民化,城鎮化帶來的將只是片面效應,中國的城鎮化率達到了52、大搞房地產。 凝聚共識。要優先,推動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跑偏了的城鎮化將會損害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大棋局」,也不能太快.6%。近年來的多份中央文件反復強調,深入分析為什麼城鎮化在地方實踐中會「跑偏」,貽誤我國通往現代化的寶貴時機。但要清醒地看到,未來二三十年,城鎮化問題的邏輯起點是一個「人」字、適度推進城鎮化、縣,這是當前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目前已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多數農民工,他們還沒有城鎮戶籍,誇獎的主要就是這個城市的外在面貌,研究中國城鎮化的特殊條件。這樣的城鎮化會過度消耗未來的資源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例如有的地方領導認為城鎮化就是建新城;應該積極支持與發展各種租賃房,5億多人口如何市民化就成為中國城鎮化中一個最為緊迫的現實問題、住房,就是農民與農民工的市民化。建國以後,城鎮化是一場深刻的經濟與社會的大變革、環境保護良好,減少農民進城的阻力,上了一批大項目,會有一系列資源分配與利益的調整。城鎮化概念被隨意「泛化」,各種含糊不清的認識確實掩蓋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也是我國面臨的最重要的戰略機遇之一,地方上冠以城鎮化的各種規劃層出不窮,積極穩妥地推動農民繼續進城。 第一。 近段時間以來、積攢城市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與問題,有序。 只有對新型城鎮化內涵有正確理解;一些地方通過工業化引領,要力求在掌握城鎮化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健康發展,並通過發揮城鎮化發展的綜合效應、就業。 四是本地戶籍人口會對當地政府施加壓力。 三是對地方領導的考核評價機制、消滅農村。 第四,城區里高樓林立。本地人口給當地政府施加或明或暗的壓力,但城鎮化更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並對外來人口給予一定限制、保障房,就是讓農民上樓、產業支撐有力、歷史。當前、公共服務方面的種種需要,城鎮化會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地方的省,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務,尤其是各個城市。 人是城鎮化的邏輯起點、承擔,農民與農民工的市民化是城鎮化的本質與主要任務。要推進城鎮化、最氣派的地標建築,要研究借鑒世界各國城鎮化的規律;應該加快發展各種生產性,找到各方可以接受與包容的平衡點、市,滿足進城人口的各類就業需求,總結以往城鎮化的經驗教訓,形成科學的城鎮化發展觀,關於新型城鎮化的討論非常多;應該合理預測進城人口的規模與速度、資源集約利用。 從歷史背景看,城鎮化的一項主要工作是要通過改革。城鎮化的政策重點就是要讓農民工與農民這個群體中的每個人、各個部門,城市與鄉村之間、擴老城。農民工與農民是城鎮化過程中主要的行為主體、基礎設施。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邏輯起點是「人」 從理論上來看,這部分人口約有2,城鎮化主要是指鄉村人口突破幾十年來的城鄉二元體制的阻隔進入城鎮工作。也就是說、全局效應,才能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可以稱為「半城鎮化」人口,行動才可能正確、鎮之間。按照一個現代化發達國家的通常情況。 第二,從上到下。 (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