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建立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議

建立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議

發布時間:2021-11-09 06:38:36

⑴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⑵ 聯系實際談談我國政府將怎樣完善公共服務,補齊民生短板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需求,構建以人為本、覆蓋城鄉、分布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重要任務。
一是推進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讓人

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健全財政對九年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滿足本級教育投入依法增長的基礎上,保證新增教育經費70%投向農村,引導市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郊區農村輻射,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組織優秀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內涵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加強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落實助學貸款政策和助學政策。規范學校收費項目和標准,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建設一批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和示範院校,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鼓勵、扶持、引導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強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推進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

二是推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增加政府投入,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婦幼保健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完善有利於廣大市民及時就醫、安全用葯、合理負擔的醫療衛生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大力加強基層衛生服務工作,建設城鄉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使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全市居民,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運行機制,根據各區縣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實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收支兩條線管理,對社區常用葯品實行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強化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大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社區衛生的服務能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加快建立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的雙向轉診機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優化醫療環境,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堅持中西醫並重,發揮中醫葯和民族醫葯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實現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首都廣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要求,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構築以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為主體的四級公益性文化設施網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為每個社區和村配置方便群眾讀書、閱報、健身、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和設施。切實維護低收入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著力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市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繁榮首都文化事業,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
四是推進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千方百計解決好就業問題。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增加就業再就業資金投入,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郊區農民轉移就業、來京務工人員就業服務,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完善並落實各項促進就業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合夥創辦小企業,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穩定性。完善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政策和資金支持保障體系,發揮社會各界力量,重點加強對城鎮失業人員、郊區農民轉移就業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素質和勞動者素質。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維權、勞動保護,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覆蓋全市、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社區、村鎮就業服務組織網路,創建比較充分的就業社區、村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並規范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參與就業服務,鼓勵發展勞務派遣企業,穩步推進公益性就業組織的發展。逐步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完善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制度。圍繞構建和諧社區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建立低保與就業聯動機制,鼓勵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失業人員就業。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認真執行國家勞動標准,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維護勞動者權益。
五是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加快建設與首都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基本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確保基金安全。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把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納入覆蓋范圍,強化保險基金統籌部分征繳,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系,解決學生、學齡前嬰幼兒及無保障老人的醫療保障問題,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加大財政對參保農民的補貼,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應急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綜合性、多層次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積極培育和發展慈善組織,完善政策,健全機制,推動首都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全面促進社會福利、優撫、殘疾人事業發展。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
六是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體系,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建立統一高效的應急信息平台,完善監控網路,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實現公共安全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和有效銜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加強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確保安全生產,堅決防止重大責任事故發生。健全以「巡邏、社區、治安、內保」四張網為框架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預防、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深入開展基層安全創建和平安建設活動,推進警力下移,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到基層,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犯罪。全面推進科技創安工程,在統一規劃和統一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在城市社區普遍安裝技防設施,提高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水平。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管理和服務,完善管理措施,創新管理方法,建立社會管理與服務資料庫,提高對社會的動態管理和控制能力。

⑶ 建立一個管理信息系統必須滿足哪幾個方面的要求

1、規范化的管理體制。

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必須具有市場信息管理、財務管理、原材料供應與庫存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生產計劃管理、產品質量管理、人事與勞資管理、生產與管理流程管理等功能,而且所有功能都應該與總體目標相一致。

2、具備實施戰略管理的基礎或條件。

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運行和發展與組織的目標和戰略規劃是分不開的。組織的目標和戰略規劃決定了管理信息系統的功能和實現這些功能的途徑。管理信息系統的戰略規劃是關於管理信息系統的長遠發展計劃,是企業戰略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挖掘和培訓一批能夠熟練應用管理信息系統的人才。

一個項目能否得到成功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人才系統運行的狀況和人才存量對項目目標、組織任務的適應狀況。要在企業中成功實施信息化管理,就要求企業配備相應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挖掘其他企業的人才;培訓企業內部現有人才。

4、明確系統的管理需求

需求分析的任務是藉助於當前系統的物理模型(待開發系統的系統元素)導出目標系統的邏輯模型(只描述系統要完成的功能和要處理的數據),解決目標系統「做什麼」的問題,所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軟體的功能和性能,確定軟體設計的限制和軟體同其他系統元素的介面細節,定義軟體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3)建立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議擴展閱讀

管理信息系統作的用

1. 管理信息是重要的資源

對企業來說,人、物資、能源、資金、信息是5大重要資源。人、物資、能源、資金這些都是可見的有形資源,而信息是一種無形的資源。以前人們比較看重有形的資源,進入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以後,信息資源就顯得日益重要。因為信息資源決定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資資源。

2. 管理信息是決策的基礎

決策是通過對客觀情況、對客觀外部情況、對企業外部情況、對企業內部情況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所以,決策和信息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過去一些憑經驗或者拍腦袋的那種決策經常會造成決策的失誤,越來越明確信息是決策性基礎。

3. 管理信息是實施管理控制的依據

在管理控制中,以信息來控制整個的生產過程、服務過程的運作,也靠信息的反饋來不斷地修正已有的計劃,依靠信息來實施管理控制。有很多事情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根源是沒有很好地掌握全面的信息 。

4.管理信息是聯系組織內外的紐帶

企業跟外界的聯系,企業內部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聯系也是通過信息互相溝通的。因此要溝通各部門的聯系,使整個企業能夠協調地工作就要依靠信息。所以,它是組織內外溝通的一個紐帶,沒有信息就不可能很好地溝通內外的聯系和步調一致地協同工作。

⑷ 對提高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的幾點建議

袁慧香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國土資源部出台的《關於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 提出了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可操作性,促進了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進程。但是由於歷史管理運行機制的制約和人為思想的束縛,地質資料實現社會化服務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關鍵詞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問題;對策

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岩礦心、各種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它是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廣泛應用於地球科學研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工程建設、地質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對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1,2]

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新形勢

進入21世紀,資源短缺、環境惡化、人口膨脹等三大問題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發展,地質工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地質資料作為地質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在新形勢下社會各界的需求不斷擴大。

1.1 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出台,為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供保障

2002年以後,為全面提高地質資料的管理水平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相繼出台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地質成果資料電子文檔匯交格式》等一系列法規、標准。這些為地質資料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提供了法律保證。《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出台後,國土資源部組織開展了欠交資料的清理工作,大量欠交資料得到了補交,多年未按規定向地質資料主管部門匯交資料的石油部門也開始匯交資料[1]。這些工作極大地豐富了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資源,同時為長期的資料積累提供了保障,有效促進了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

2006年,《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對地質開發利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是指導新時期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綱領性文件,為新時期我國地質資料開發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給地質資料工作的發展帶來了春天。

1.2 地質資料涉密清理工作的開展,解決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當務之急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開始實施以來,社會各界對地質資料公開利用的期望值有增無減,但地質資料的涉密問題始終是制約地質資料公開利用的瓶頸。絕大部分公益性地質資料由於存在涉密問題從而使它們的公開利用在實際操作中大打折扣。為全面推進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工作,國土資源部和國家保密局聯合下發《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國土資發[2005]215號),要求涉密地質資料,如果系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單件組成,則其中不涉密的單件資料可以單獨公開供社會利用。因此,全國各級館藏機構根據國家保密的法律、法規對保管的地質資料按照文件級重新確定密級並標注。

隨著涉密地質資料清理工作的穩步推進,國土資源部和國家保密局聯合下發《關於印發 〈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細則〉 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69號),明確規定了涉密地質資料的定密原則、標注和借閱復製程序。地質資料涉密清理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清理結束後,已經數字化的公開的地質資料將有可能通過網路向社會提供服務,將極大豐富我們的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提高地質資料服務水平和服務程度。

2 限制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為了全面貫徹《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促進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工作,落實地質資料公開利用基本制度,國土資源部與國家保密局出台了《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這一規定推進了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進程。但是由於歷史管理運行機制的制約和人為思想的束縛,地質資料實現社會化服務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2.1 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有待加強

全國地質資料館藏近10萬檔地質資料,包括礦產、水文、物化探等不同類別。為了解決這些資料的長期保存問題,同時為了適應現代化管理和服務的需要,全國地質資料館從1995年起開展了圖文地質資料掃描數字化工作,形成了大量的圖文資料,和新匯交電子文檔一起構成了海量的數字化數據。由於數據存儲受保存介質壽命、設備故障、保管環境、計算機病毒、計算機黑客等問題的威脅,充分保證電子文件真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成為全國地質資料館面臨的首要問題。全國地質資料館積極跟蹤和研究國內外先進的存儲技術,針對本館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合理的電子文件存儲方案,按照多手段、多介質、多備份的原則進行[3]

盡管這種安全備份方案基本保證了數據的安全,但在實際工作中難免偶然遇到計算機、信息技術帶來的數據損壞問題。各類數據在不同介質之間傳輸備份,由於Windows操作系統本身無法實現斷點續傳,只能藉助第三方軟體,但這種軟體對數據傳輸的原理不明朗也為數據的安全可靠備份埋下了隱患。地質資料的公共服務依賴於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我們要應用所有可能的新技術提高地質資料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2.2 模糊破損資料影響服務質量

全國地質資料館資料最早可追溯到1907年,新中國成立前形成的地質資料數量約7400餘種,占目前館藏近10%。這些老資料中報告和附圖都是手寫、手繪,在長時間的庫存過程中受溫濕條件影響和頻繁的使用,部分報告和附圖已經沒有辦法再復制,或者是復制可能使報告和附圖解體。這些嚴重影響了地質資料的服務質量。

3 對策建議

3.1 加強數據服務隊伍建設,重視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提高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正不斷滲透到各行各業中,地質資料的匯交、管理和服務也正接受著這種沖擊。近年,電子文檔匯交數據量加大,海量數據的管理和批量數據的提取成為地質資料管理服務人員面臨的首要問題。因此,迫切需要加強數據服務隊伍建設,重視工作人員在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培養,通過長期努力,建設一支在數據存儲、信息安全等各方面各有所長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3.2 破損資料修復

對館藏破損資料的跟蹤清點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必要對館藏資料進行清點,採用合理科學的方法修復寶貴的地質資料,尤其是那些日本侵華掠奪我國礦產資源時形成的日文資料、李四光前輩地質工作成果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地質資料。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應當建立在完好平整地地質資料基礎之上。

3.3 專題地學資料庫是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精品

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查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真實的信息,人們對老礦山、舊礦點的認識受當時認識水平和采冶技術的限制,未能產生飛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對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以新理論、新方法重新評價以往的地礦工作,在更高的起點上進行突破創新,這是國內外發現許多大型礦床的成功經驗[4]。可見,對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將提高地質資料的利用度,是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必然趨勢。

以地質工作歷史中形成的分析數據基礎,藉助各種新技術開發形成的各類專題地學資料庫是資料館藏資料的亮點,是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過程中的精品。在提供服務前的資料庫安裝通常由於資料中報告或者附件沒有充分說明安裝運行環境致使安裝失敗,嚴重影響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進程的推進。部分安裝成功能夠利用的資料庫,可以在深入了解閱者的需求情況下,通過分析試驗為閱者提供專題數據轉換和處理服務。

管好和用好地質資料,為社會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信息服務,實現地質資料的社會共享和地質資料潛在的巨大價值是每個地質資料人的使命。作為地質資料人,要樹立持續學習的意識,隨時補充與資料管理有關的法規政策、計算機、檔案管理和地質知識,提高地質資料數據的加工處理、綜合編研和專題服務能力,不斷調整知識結構以適應資料館信息化數據的現代化管理,齊心協力為實現「地質資料數字化、地質資料管理和社會服務網路化」的建設目標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單昌昊.強化資料匯交管理 提高資料服務水平.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2]支兵發,羅劍.我國地質資料社會共享的制約因素.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3]尚武,高愛紅.全國地質資料館電子文件的存儲與管理.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4]胡青,戴慶嘉,康曉鈞.地質檔案資料的開發與利用.見:第四屆全國地質檔案資料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⑸ 如何加強政府公共服務電子化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路技術的普及應用,建設信息高速公路已成為全球潮流內,電子政府容作為其中重要的應用領域之一備受世人關注,建設電子政府已經成為各國政府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對策。世界一些先進國家紛紛開始了政府的信息化進程,並把政府電子化公共服務系統放到了重要的位置。1993年,我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擬定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正式啟動了「三金工程」(即金橋、金關、金卡)。此後,又先後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金」字型大小系統信息工程,如「金稅」工程、「金農」工程、「金企」工程、「金智」工程和「金信」工程。1999年1月,開始了「政府上網」工程,拉開了全面建設電子政府的帷幕。從此,各級政府爭相在網上建立自己的網站,實現電子政務的功能,推進政府電子化公共服務的拓展和深入。

⑹ 怎樣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向每一個公民提供的公共就業產品和公共服務是公平的,即首先其享受公共就業服務的機會均等。通過均等化的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平等的就業權,這是公民平等享有一切權利的基礎。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實質是指勞動力市場上由於城鄉之間的差異、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差異和勞動力市場制度、規則不完善等帶來就業競爭不平等,通過政府提供公共就業服務來實現公平競爭就業均等化。
一、我國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原則
第一,公平與效率並舉原則。公平是保障公共就業服務資源的公共享有,效率是為全社會勞動者經濟活動創造的投入產出比。第二,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原則。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實現是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它覆蓋面廣、投入量大。在此過程中須以政府力量為主導,加大對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財政投入和機制完善,同時鼓勵市場和社會組織等資源,共同參與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的供給與實施。第三,依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現階段我國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在不同區域、城鄉間、不同群體間差異大,同時受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人文條件、歷史實情等因素的約束,各級政府在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進程中,不可盲目冒進求等同,而應該結合地方實際,合理規劃,分階段分步驟循序推進。
二、我國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二元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造成了城鄉差距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開始迅猛向城鎮進軍,形成規模龐大的進城務工群體(又稱農民工)。農民工在為城鎮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卻難以與城鎮居民享有平等就業服務待遇,其根本原因是戶籍制度的限制和二元分割的就業管理服務制度。還有城鄉居民享用的公共就業服務資源不平等。在城鎮,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相對完善,城鎮居民能夠獲得較為全面的就業服務,加之勞動力市場和職業培訓機構較多,就業服務網路平台的投入使用,都為城鎮勞動力和企業提供了豐富的供求信息;在農村,由於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資金投入不足、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就業服務相應的配套設施不健全,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通,很多基礎性工作難以開展,農村居民享受不到就業服務資源,從而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
(二)全員人力資源庫建設落後,人力資源信息不能共享
公共就業服務屬於公共產品服務。這就決定了它需要政府的財政扶持,需要政府能夠均等地投入公共就業服務資源。然而,在現有的制度條件以及一些歷史因素的影響下,就公共就業服務領域來說,吳江區政府對其投入財力有限且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區域差異現象。在軟體方面,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建設發展情況極不平衡,信息網路建設覆蓋面窄,人力資源信息不能共享。尤其是區級以下機構基本硬體設施缺乏,處在傳統手工操作狀態,適應新形勢下統籌城鄉勞動者就業的需求,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服務手段都亟待提高。
三、進一步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公共就業服務的機制建設
首先,要在政策法規層面確立保障求職者、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在人力資源上的優化配置作用,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第二,在保證政府監管與外部治理的同時,引入其他功能監管方式,如第三方監督與公眾評估等,促進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規范體系,並保證其高效的服務和信息的透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第三,進一步完善就業援助政策,將持續失業達一定時間的勞動者全部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通過行政干預、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有效手段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並使之成為長期有效的政策措施。
(二)加大政府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的財政投入
按照「控制總量,分項預算,統籌安排」的原則,根據機構規模和編制人數,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在同級財政中擴大預算范圍,提高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的財政經費支出比例,統籌和優化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開展基本公共就業服務所需的基本支出(指為障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正常運轉和日常工作而產生的公用和人員經費支出),同時為了完成事業發展目標和開展特色服務工作,盡可能提高項目支出預算比例(指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基本支出之外所產生的經費支出,包括各類大型招聘會、專項就業服務活動、就業信息服務與統計監測、創業服務等)。
(三)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功能
首先,推行「一站式」就業服務模式。公共就業服務面向全社會,將服務對象擴展到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方式要實現「三個結合」,即:日常服務與定期招聘洽談相結合,職業供求和職業培訓相結合,普遍服務和專門服務相結合,建成功能較為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綜合性服務場所。其次,積極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將擴大就業提升到戰略高度,把創業作為帶動就業的核心動力。再次,構建政府主導的公平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以實體性市場為主,網路市場為輔,奠定城鄉統籌就業、省內跨區域無差別就業的堅實基礎,為實現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搭建良好平台。

⑺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7)建立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議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閱讀全文

與建立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的建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