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供給

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供給

發布時間:2021-11-06 16:25:27

1.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什麼時候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的

強化經濟發達地區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責;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增強城市承載能力《通知》指出;支持提升城市功能,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狠抓落實、集體收益分配權,各級政府及其財政部門要高度重視;省級財政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加快落實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和異地就醫結算辦法。《通知》要求,是擴內需;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考慮持有居住證人口因素;人口流入地政府尤其是東部發達地區政府要履行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義務:將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宅基地使用權;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支持力度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等,精準施策,強化激勵,維護權益,中央財政給予適當獎勵。要貫徹落實黨中央,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享有的既有權益、國務院關於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決策部署。《通知》強調、培訓及技能鑒定等公共就業服務和扶持政策,逐步完善並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雜費和普惠性學前教育的政策、消除顧慮」的原則、擴大覆蓋,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提高認識,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盡快部署,加大轉移支付支持力度。中央財政要加快調整完善相關政策;在根據戶籍人口測算分配均衡性轉移支付的基礎上,按照「創新機制、介紹。《通知》提出了十條具體政策措施,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促進均衡、推動落戶;加快實施統一規范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支持進城落戶農業轉移人口中的失業人員進行失業登記;加大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中小城鎮的支持力度,確保中西部財政困難地區財力不因政策調整而減少,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並享受職業指導,充分考慮向持有居住證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需求,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和自主定居權利

2.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什麼意思

改革開放後,生活在農村的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長期從事城市非農產業的社會現象。他們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融入城市,成為推動城市經濟、文化、市政建設的動力之一。近年有的城市則規定在該市工作生活一定年限的農民工可直接轉為城市市民。

基本原則

1、創新機制、擴大覆蓋。創新公共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將持有居住證人口納入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就業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使其逐步享受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2、精準施策、促進均衡。強化經濟發達地區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與當地戶籍人口同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責;綜合考慮戶籍人口、持有居住證人口和常住人口等因素,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確保中西部財政困難地區財力不因政策調整而減少,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強化激勵、推動落戶。建立中央和省級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積極性,有序推動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

4、維護權益、消除顧慮。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和自主定居權利,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享有的既有權益,消除農民進城落戶的後顧之憂。為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合法權益的流轉創造條件,實現其權益的保值增值。

(2)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供給擴展閱讀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根據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類,明確成本承擔主體和支出責任。

具體而言,政府要承擔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義務教育、勞動就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業要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職工技能培訓投入,依法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用。

農民工要積極參加城鎮社會保險、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等,並按照規定承擔相關費用,提升融入城市社會的能力。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各級政府根據基本公共服務的事權劃分,承擔相應的財政支出責任,增強農業轉移人口落戶較多地區政府的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3. 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民工有什麼區別

農業轉移人口和農民工有什麼區別
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同城鎮居民相同的基本住房保障服務,加快形成以合法穩定住所或穩定職業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醫療保險,以保障他們在農村繳納的時間能夠延續計算、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戶籍人口作為財政分成和轉移支付的依據,逐步讓已長期在城鎮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城鎮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予以較多支持。一要創新人口管理,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子女就學。三要建立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要按照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公共衛生等方面享有同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要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要對農業轉移人口全覆蓋,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對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資金投入。二要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在戶籍身份上成為完全的城鎮居民、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以經常居住地為戶口登記基本形式的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工傷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失業保險,必須建立完善相應體制機制,增強城鎮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

4. 如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大體上,全國各地迄今為止的戶籍制度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劃分。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宣布實現城鄉統一登記的居民戶口制度。二是實行居住證制度。自2010年起,廣東開始實施居住證制度,辦理居住證的流動人口,可依法享有勞動就業、社會保險、法律援助、計劃生育、衛生保健、職稱評定和其他方面的七類公共服務。
從各地實踐看,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後,附著在戶籍制度上的公共服務和福利制度並沒有發生實質改變,原城鄉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的待遇差別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各試點地區在政策設計上,原則上具有穩定就業、穩定收入和穩定住所及一定居住年限的農業轉移人口,可以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但由於實際落戶的前置條件很多,大量農業轉移人口難以真正在城鎮落戶。很多地方的戶籍改革主要是針對本轄區(往往是本縣或者最多是地級市的)的農業轉移人口,對跨行政區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限制較多,戶籍基本沒有放開。除了跨區農業轉移人口戶籍改革進展緩慢之外,特大、大型城市的戶籍也基本沒有放開。戶籍制度抬高了農業轉移人口進城的門檻,使城鎮化處於僵持狀態,成為農業轉移人口謀求待遇平等、機會公平的主要障礙,限制了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市社會。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要根據各類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這明確了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總體方向。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規劃提出要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50萬—100萬人口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放開100萬—300萬人口大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300萬—500萬人口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調控其落戶規模和節奏。這是戶籍改革的重大突破,依據城市人口規模製定落戶條件同時調高城市規模劃分標准,既避免了根據城市行政等級制定落戶標準的諸多弊端,又相應降低了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門檻。規劃還要求地方要因地制宜制定具體的落戶標准,這既強化了政府在推進農業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的責任,又有利於引導農業轉移人口落戶預期和選擇。
從廣東等地經驗看,實行居住證制度,可以分類分批漸次解決進城務工特別是跨區域進入大中城市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要全面實行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按照權利義務對等、梯度賦予權利的原則,逐步解決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為打破城鄉分隔二元結構創造條件。
第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大背景下,城鄉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存在很大差距,公共服務體制呈現城鄉二元狀態。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業轉移人口盡管在城鎮就業和居住,有的已經實現了舉家遷移,但他們難以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農業轉移人口從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得到的有效服務不足,在就業居住地不能享受再就業保障;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兩為主」進展不均衡,全國仍有約20%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在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薄弱的民辦學校或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隨遷子女學前教育和中考高考問題日益突出;農業轉移人口醫療保險體系不健全、異地就醫結算困難等原因導致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仍然突出,在一些地方流動人口還不能平等享受公共衛生服務,隨遷子女計劃免疫接種率較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參加社會保險的比率和保障水平低,不能在流入地城鎮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福利,也沒有納入住房保障體系;農業轉移人口基本文化權益缺乏制度化保障,文化生活貧乏。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實質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戶口的轉換是形,服務的分享是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關鍵是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當前,改革和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重點任務是:完善公共就業服務,加強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提升農業轉移人口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同等條件接收農業轉移人口子女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為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提供普惠性學前教育。推進中考制度和高考制度改革,逐步實現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和高考。落實流入地屬地化管理責任,為農業轉移人口及其子女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養老和醫療保險比重,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之間的銜接政策,實現養老和醫療保險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順暢轉移接續。建立惠及農業轉移人口的社會救助制度。要通過逐步增加和不斷完善農業轉移人口的公共服務,最終達到消除戶口待遇差別的目標。
第三,合理分攤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支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近期看,政府需要承擔的成本主要是農業轉移人口子女教育、公共衛生、低保、保障性住房等的支出。從遠期看,農業轉移人口退休後按目前的養老金發放辦法,政府需要對個人養老金發放進行補貼。隨著農業轉移人口的增加,政府還需要增加各項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並非不可承受,關鍵在於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企業和個人之間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當前,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的財政分擔機制不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公共服務支出責任劃分不合理。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平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從中央財政講,要進一步加大對地方的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央對地方的一般性轉移支付,要考慮農業轉移人口的公共服務支出因素,與各地吸收和承載外來人口的數量掛鉤,與各地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工作努力程度掛鉤。從地方財政講,要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各項民生支出為重點,著力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投入,逐步建立起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5. 2020年實現1億人落戶 各地城鎮化將如何推進

到2020年實現1億人在城鎮落戶是新型城鎮化重要目標。正在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地提出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農民進城「松綁」;不少地方出台措施吸引大學生群體落戶,提升城鎮化質量與潛力。
多地提出城鎮化率具體目標
在各地兩會上,不少地方提出了城鎮化率的具體目標。河南省提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繼續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200萬人以上。安徽省在2018年實現100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基礎上,今年繼續抓好已經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工作。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小城鎮多元發展是各地吸引農民進城落戶的重點。福建省明確,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安居,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湖北省將高質量建設46個特色小鎮,有序推進城鐵小鎮、高鐵小鎮建設,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大學生群體是各地城市普遍爭取吸引落戶的對象。長春市將持續推進「高校畢業生留長創業就業」工程,今年落戶人數力爭突破8萬人,增長5%以上。武漢市在2018年實現40.6萬名大學畢業生留漢創業就業基礎上,提出今年新增留漢大學畢業生25萬名。
「推進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河南省人大代錶王勁松表示,在2020年1億人落戶目標日益迫近的情況下,城鎮化應重點關注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等群體,這需要進一步放寬落戶限制,簡化落戶手續,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
綜合改革賦予進城農民更多選擇
長期以來,農村戶口與承包地、宅基地「捆綁」,是造成農民進城不願落戶的重要原因。多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重點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讓農民與村集體資產「松綁」,實現承包地、宅基地等權益的持有進城、有償退出等機制更為靈活。
「三權分置」是各地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重點。四川省在今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將對農村集體所有的各類資產資源探索推廣所有權、收益權和使用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安徽省將以土地制度改革為牽引推進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
「三權分置」賦予集體資源一定流動性後,通過搞活農村集體資產收益,也將增加農民進城的「資本」。湖北省今年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河南省今年將推進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安徽省政協委員、阜陽市城鄉規劃局副局長趙詠梅說,隨著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推進,今後農民進城落戶既能選擇有償退出土地承包、宅基地使用權,也能繼續持有、通過流轉等方式享有權益,這將有助於引導農民將戶口從農村遷入城市,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
城鎮新增就業人口作為政府重要指標
只有保持城鎮新增就業規模不斷擴大,才能讓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等人群進城落戶後留得住、有收入。記者發現,多地政府工作報告將城鎮新增就業人口作為重要指標,並採取系列舉措增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河南省計劃在2019年新增城鎮就業110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萬人;湖北省把穩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四川省則要求確保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5萬人。
一些代表委員表示,當前我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就業結構。四川省政協委員、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鍾慶說,現在高校畢業生、年輕務工者更青睞新興、朝陽產業,這就要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增加更有吸引力的就業崗位,吸引更多群體進城落戶。
公共服務供給配套有望加強
隨著城鎮化推進,城鎮人口增加,相應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能否跟上,將直接影響進城落戶究竟能否「紮根」。不少地方提出,增加城鎮公共服務供給配套,解決進城落戶的「後顧之憂」。
福州市今年將提高教育供給質量,新改擴建幼兒園20所,新增示範幼兒園42所,新改擴建中小學37所,努力破解普惠性學前教育供給不足、「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南京市今年將推動醫療衛生資源優化布局、增加供給。江西省撫州市在深入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將建設保障性住房4869套、社會租賃住房1353套,重點解決新市民住房問題。
「公共服務保障待遇,關系新市民是否能真正融入城市。」江西省人大代表、撫州市委書記肖毅認為,公共服務供給的布局要適度向新進城落戶等群體傾斜,保障公平普惠,體現城市溫度。

6.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包括哪些內容

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同城鎮居民相同的基本住房保障服務,加快形成以合法穩定住所或穩定職業為戶口遷移基本條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醫療保險,以保障他們在農村繳納的時間能夠延續計算、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要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戶籍人口作為財政分成和轉移支付的依據,逐步讓已長期在城鎮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對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較多城鎮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予以較多支持。一要創新人口管理,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子女就學。三要建立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要按照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公共衛生等方面享有同城鎮居民相同的待遇,要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進城落戶農民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要對農業轉移人口全覆蓋,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對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資金投入。二要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在戶籍身份上成為完全的城鎮居民、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以經常居住地為戶口登記基本形式的城鄉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工傷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失業保險,必須建立完善相應體制機制,增強城鎮公共產品供給能力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

7. 黨和政府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的作用

黨和政府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中起到的是主導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並將戶籍制度改革、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完善作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制度保障,這既是新時期我國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進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方針。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要求:

  1.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本質要求。

  2.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關鍵在於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的全覆蓋。

  3.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必須提高社會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

  4.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必須推進公共資源配置的體制機制創新。

  5.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必須推進均等化服務的創新探索與改革實踐。

8. 國家發改委: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農業轉移人口落戶

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引發廣泛關注。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10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市政府在放寬落戶條件的同時,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提供,提高對人口的綜合承載能力。
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
根據《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要突出抓好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工作,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目標取得決定性進展,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推進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支持特色小鎮有序發展,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實現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出,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至300萬的Ⅱ型大城市應當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Ⅰ型大城市應當放開放寬落戶條件,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說,重點群體指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鎮就業居住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入城鎮人口。
這位負責人強調,要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對於暫時不能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要確保其全部持有居住證,以此為載體提供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並鼓勵各地區逐步擴大居住證的含金量。聚焦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民生重點,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也能實現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注重不同規模層級城市協調發展
關於城鎮化空間布局構建,這位負責人說,首要任務是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其次,有序推動成渝、哈長、長江中游、北部灣、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再次,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分工協作、市場統一開放、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在大中小城市發展的優先序上,這位負責人強調,要特別注重不同規模層級城市的協調發展,偏重哪一個都不行,尤其是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大城市,要更多關注中小城市的發展。超大特大城市要合理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推動產業和人口向一小時交通圈地區擴散,大城市要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中小城市發展要分類施策,都市圈內和潛力型中小城市要提高產業支撐能力、公共服務品質,促進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強化邊境城市穩邊戍邊作用,推動公共資源傾斜性配置和對口支援。
同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抓手。在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國同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這位負責人指出,總的考慮是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切實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重塑新型城鄉關系。
具體來說,一是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信息匯聚的良性循環。二是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准統一、制度並軌。三是要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管能力,堅持先建機制、後建工程,加快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現城鄉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四是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培育發展現代農業和新產業新業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釋放鄉村發展活力。五是促進農民的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持續增長,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據新華社電

閱讀全文

與農業轉移人口公共服務供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