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1)農村社會公共服務相關制度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㈡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農村葯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路。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對沒有勞動力或勞動能力喪失的貧困人口實行社會救助。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
(七)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災害性天氣、地質災害、地震監測預警,提高監測水平,完善處置預案,加強專業力量建設,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宣傳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高災害處置能力和農民避災自救能力。加強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和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提高農村道路、供電、供水、通信設施抗災保障能力,提高農村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建築質量,落實安全標准和責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災區農村恢復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對口支援,發動群眾,加快受災農戶住房重建,搞好農業生產設施重建,盡早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
(八)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農民權益機制,拓寬農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做好農村信訪工作,加強人民調解,及時排查化解矛盾糾紛。農村廣大幹部要進村入戶做好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政法工作,推進農村警務建設,實行群防群治,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反對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勢力干預農村公共事務,堅決取締邪教組織,嚴厲打擊黑惡勢力。
㈢ 簡答:農村公共事務管理的原則是什麼
公共事務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在公共組織特別是政府及後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或公共服務的管理者、領導者和政策分析人才及高級職員。在培養過程中,重視實際能力與素質的培養,教學內容面向社會實際,尤其是公共管理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在文、教、衛、環保、社會保險等各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部門。
公共事務管理基本內涵原則包括:第一、維護和增進公共利益;第二、以公眾為本提供服務;第三、嚴格遵守和執行法律;第四、勇於承擔公共責任;第五、高尚的敬業精神;
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來推動公共事業管理者遵守公共事業管理規范和要求,逐步達到自律。這一機制實際上是將建設與公共事業管理結合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原則內容: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第二、公共事業管理的責任履行機制;第三、行為守則;第四、公民參與
農村公共事務管理包含兩層原則含義:一是指維護公共服務活動正常運行所需的倫理規范,是由政府或其他社會權威機構設計、制定和推廣的;二是指對於政府倡導的這些公共服務活動中的行為規范,除了用社會輿論、自我評價等軟約束手段支持外,還要為其設定政策優化的硬約束手段,使這些倫理規范真正成為公共事業管理主體在公共服務中的普遍化行為方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體制的變遷,我國農村對社會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並趨於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增強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為廣大農民的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既是公共事業管理發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
㈣ 哪些屬於社會公共服務體系 那些屬於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指社會保障各個有機構成部分系統的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總體。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這幾項社會保障是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的「安全網」,它對社會穩定、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綱領。一是社會保險目的是保障被給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屬於基本性的社會保障;二是社會保險的對象是法定范圍內的社會勞動者;三是社會保險的基本特徵是補償勞動者的收入損失;四是社會保險的資金主要來源於用人單位(僱主)、勞動者(雇員)依法繳費及國家資助和社會募集。
社會救助屬於社會保障體系的最低層次,是實現社會保障的最低綱領和目標。一是社會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會救助的對象主要是失業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會救助的基本特徵是扶貧;四是社會救助的基金來源主要是國家及社會群體。
社會福利是社會保障的最高層次,是實現社會保障的最高綱領和目標。它的目的是增進群眾福利,改善國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它把社會保障推上最高階段;社會福利基金的重要來源是國家和社會群體。
社會優撫安置是社會保障的特殊構成部分,屬於特殊階層的社會保障,是實現社會保障的特殊綱領。社會優撫安置目的是優待和撫恤;社會優撫的對象是軍人及其家屬;社會優撫的基本特徵是對軍人及其家屬的優待;社會優撫的基金來源是國家財政撥款。
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
㈤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
意義:
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與穩定是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本前提,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與穩定的現實基礎。加快和完善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加快和促進中國農業和農村社會發展、改善民生、快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在需要,對於統籌中國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基礎,具有現實性和必要性。 (1)經濟發展方面:有利於農村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快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85%以上的經濟是市場經濟,農村經濟也只有走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才能與社會主義中國的全局經濟保持同步。農村社會保障是農村發展市場經濟的強大而不可缺少的現實基礎。 (2)農村社會穩定方面:中國不同地區的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全國各地區普遍城鄉貧富差距較大,農村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也存在很大差距,社會矛盾也在隨之不斷升級。為平衡和加快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控制社會矛盾升級和鞏固部分地區的社會穩定,加快全國各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步伐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3)政策管理方面:在中國,大多數農村地區國家相關政策的執行和落實的效果和程度受農民對國家和該地方政府的態度影響很大。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快速建立和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促進農民對國家政府和當地政府的信賴和依附,如此,將會在相當程度上促進和加快國家的計劃生育、土壤和耕地保護、農村社區化的其他相關政策實行和落實。 (4)國家建設方面: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國家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部分,是涉關國家經濟發展全局和鞏固國防與穩定社會的必要手段。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的基礎上,國家可以更好地通過政策與經濟調控來更合理科學地分配農村及社會各階層的人口人力去向,從而更高效低加快中國城市與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前進步伐。
社會保障制度的含義: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託,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保障的一種制度。國家和社會,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依法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予以保障。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完善已經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這為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㈥ 什麼是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一、養老制度
2009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著手建立針對農民的以「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新型養老保障制度。
(一)政府責任定位:監管和財政。中國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一樣,享有社會養老、醫療、救濟等公共服務的權利。
1.我國農村社會保險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應當是:通過改革逐步形成機構統一、政事分開、法制完備、機制健全、監管有力,以城鎮職工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為主,逐步與國際接軌的新型管理體制。
2.從社會養老保險的特性和政府的職能來推演,政府應發揮其在農村養老保險中的主導作用,並以其主體地位來制定保障農村養老保險發展的法律規范,推進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財政資金的投人力度,並強化其對農村養老保險的監控管理,從而促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模式
雙層組合模式,即家庭養老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障的雙層組合模式。
1.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農村實際情況相適應,同農民的承受能力相適應; 2.堅持個人賬戶和基礎養老金相結合;
3.建立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國家補貼相結合的三方籌資方式; 4.普惠制原則;
5.制度具有彈性和包容性;
6.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法規建設。
(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籌集
我國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資金籌集傾向於政府財政支持為主。
(四)目前我國農民養老保障的六種方式
1.家庭養老。隨著農民觀念和家庭規模的變化,結構的家庭在農村普及速度超過城市,可以提供養老保障的家庭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正在解體;
2.土地保障。我國人均耕地少,農民養老僅靠土地保障是絕對不夠的。特別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是當前最大的社會問題; 3.農村社區養老。僅在少數經濟發達地區試行;
4.商業養老保險。只適用於少數經濟發達地區的富裕戶中,欠發達地區不具備推行的條件; 5.「五保戶」制度。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負擔,實行費改稅後由政府負擔; 6.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綜上所述,一個綜合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尚未形成,在土地初級保障的基礎上,農民的養老缺乏保障,這勢必拉大城鄉差距,成為引發社會問題的隱患。
與地區經濟增長非均衡戰略相適應的農村養老非均衡保障制度。分地區推進。根據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狀況,大體可分為三類:貧困型農村、溫飽型農村和富裕型農村。
(五)我國農村養老模式
目前我國農村的養老模式除了家庭養老外,主要還有個人養老、社區養老以及社會養老三種。個人養老主要是指靠自己的勞動獲得收入或者依靠年輕時存儲的積蓄及其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等。社區養老是指以鄉村或鄉鎮企業為單位,自行設計和組織的養老辦法。主要是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實施,這些地區鄉村工業發達,集體經濟力量雄厚。社區養老要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後盾,雖然在推廣普及方面存在困難,但它卻為未來的養老模式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二、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一)含義:由農村務農勞動者自願參加,並在政府組織引導下,通過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補貼等多種集資方式籌集資金,從而建立一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民醫療互助制度。
全面覆蓋醫療保險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是共同組成醫療保險的雙重要素,其中社會保險提供了基本保障,而商業保險為醫療保險進行了補充。
(二)建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模式
1.提高農村最低保
2.優化殘暴人群年齡結
3.建立個人賬戶積累、繳費定性的農村養老保險制
4.以合作經濟組織的形式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指導原則
(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相關政策
1.政府組織,領導政府的主要責任:組織領導、宣傳引導、政策支持、管理監督 衛生行政部門的主要責任:當好參謀、搞好協調、規范管理
2.農民自願參加:實際工作中,採取農戶以家庭為單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作法,符合「可保危險」的要求,不違背農民自願的原則和政策。
3.多方籌集資金:實行農民個人繳費、集體經濟扶持和政府給予資助相結合的籌資政策。 4.大病統籌為主 5.以縣為單位統籌
6.基金封閉運行:實現專戶存儲、規范基金支付、嚴禁以任何理由擠占、截留、挪用合作醫療資金。
㈦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啊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等為補充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關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立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iHbShCGK_7UV4WnQRvWiufJRa-_
㈧ 如何 深化村級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改革
改革是推動農村發展的不竭動力。近些年,農村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富裕和農村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要看到,目前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制約農村發展的種種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當前農村改革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和政策,加快制訂具體辦法,確保農村現有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繼續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實承包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擴大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范圍。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流轉市場,在依法自願有償流轉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要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堅決防止強迫命令,防止企業、個人惡意圈地,防止土地用途的隨意改變。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權屬明確、管理規范、承包到戶的要求,繼續推進草原基本經營制度改革。深化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重點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配套改革。要深化農墾體制改革,啟動國有林場改革,開展國有林區管理體制和國有森林資源統一管理改革試點。
二、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推動家庭經營向採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推動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力,為農民提供多種有效服務。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進示範社建設,拓展服務功能、提升服務層次。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發展農業農村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便捷高效、質優價廉的各種專業服務。支持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能力,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扶持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建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
三、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在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的同時,按照政府引導、分級負責、農民自願、上限控制、財政補助的原則,探索建立新形勢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機制,擴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范圍。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綜合服務平台,有條件的鄉鎮要設立便民服務中心、村設立代辦點,為農民提供一站式服務。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歷史債務及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清理化解工作。全面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縣鄉基本財力保障機制,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
四、深入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農村金融體制,放寬農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融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要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切實解決農村融資難問題。進一步完善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支持力度,拓展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發展小額貸款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區域覆蓋范圍,加大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保費補貼力度。
五、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事業改革。發展農村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把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標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這將進一步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提高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水平,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貫徹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原則,加快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擴大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鼓勵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與鄉村結對幫扶,健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下鄉支農制度,引導更多城市教師下鄉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機構到農村拓展服務、城市醫師支援農村。
六、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農村基層民主,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健全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為重點,加強基層政權建設,擴大村民自治范圍,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創新,發展和完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規范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程序。因地制宜推廣本村重大事項由村黨支部提議、支委會和村委會聯席會議商議、全村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以及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等做法。加強和改進農村社區建設與管理。認真研究和解決農村的各種問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