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領域,它包括哪些內容,望各位研究生大佬指教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領域可以做一篇大文章啊,這個一句兩句說不清楚的、你是想寫這篇文章還是只做一個了解。如果想寫的話,我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Ⅱ 如何構建和諧社會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公共服務的覆蓋面還比較低,體制還不健全,不能很好地適應和諧社會的要求。在和諧社會構建中,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而又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關鍵詞: 和諧社會構建,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政府主體,非政府主體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正經歷著利益關系深刻變化、公共需求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實現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轉變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決定性 影響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本質是公共服務。無論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督,還是社會管理 ,都是公共服務,都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但這不是要政府包攬一切,而是要求政府與社會和諧互動,創造公共服務政府供給主體與非政府供給主體之間、服務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和諧互動的平台。 公共服務供給 公共服務是指提供給大眾的具有以下特性的任何一種服務:在這些服務的提供過程方面存在著潛在的嚴重市場失靈(被寬泛地解釋為公平與效率原因),這說明了政府介入的合理性,政府介入的方式包括生產、資助和監管(Grout & Stevens,2003)。由於市場本身存在著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競爭不完全以及社會公平得不到足夠重視等一系列 問題 ,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提供公共服務。因此,政府必須適度介入和積極干預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幹預的主要方式包括直接提供公共服務、付費購買公共服務和對多種服務供給主體進行監管。 公共服務從功能方面可以分為三大類:維護公共服務,如國家安全、行政管理和國防外交等;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公共服務,如政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等;社會性公共服務,如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 科技 、環保等。公共服務也可以從性質上分成三大類:監督型公共服務,如國家行政管理;純公共服務,如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環境保護;准公共服務,如發展非義務教育、新聞出版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出,由於種類不同,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也有不同。英法等國主要由政府直接開辦醫療機構提供;美國、荷蘭等國也有政府開辦的 醫院 ,但更多依靠政府、商業保險機構和個人提供資金,向盈利和非盈利的醫院購買服務,同時由政府監管機構、行業自律組織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等對服務價格、質量等進行監管。對傳統的公共服務如基礎教育,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由政府開辦的機構直接提供。 新 中國 建立後,公共物品供給由政府壟斷,在城市,社會成員則依附於所在單位,公共服務供給轉變為單位集體福利;在 農村 ,隨著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合作化進程深入,互助組一初級社一高級社的發展也是行政權力延伸的軌跡。1958年,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推廣標志政府成為公共服務供給的主體。 計劃經濟體制相配套的「全權全能政府」包攬公共物品供給存在諸多弊端,並且在實踐中舉步維艱。20世紀80年代後期,公共物品供給體制的改革陸續展開,主要體現為:向地方分權,鼓勵地方政府參與;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資分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 現代 企業 制度等。 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服務供給的改革是為了解決公共服務有效供給不足和使用效率低下的雙重難題。改革的基本取向就是完全由政府和公有制企業為主體的單一性的公有公益供給方式,轉化為公有私益(公共所有,私人獲益)、私有公益(私人所有,公眾獲益)和公有公益(公共所有,公眾獲益)三者並存、共同負擔的多元化格局,供給主體分為公有、私有與合作等多種模式,消費方式分為有償消費和無償消費方式。 通過以上的 分析 ,可以看出,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並不就是指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只能是政府,而是著眼於多個方面,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中准確定位,不能缺位,不能越位。總體的要求應該是: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高水平的政府公共服務監管能力;適應我國實際的公共服務模式。 和諧社會構建與公共服務供給 西方20世紀70年代的行政改革給人們的啟迪之一是:隨著社會進步,特別是 科學 技術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眾的關繫上,傳統意義上的政府職能將發生變化,政府會把更多職能以多種形式下放給社會中那些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承擔。這些組織不僅要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而且要承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 因此,根據國際經驗和我國當前實際情況,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中要貫徹「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總要求,努力提高黨和政府管理社會的能力,善於通過發揮村民自治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中介組織以及工青婦等群眾組織的作用,形成公共物品供給的合力。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與社會協同共進,共同為一個目標而努力,會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Ⅲ 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什麼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競爭和供求等發揮作用來實現的。
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應充分發揮價格、競爭、供求在經濟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價格是市場的「指揮棒」。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主要是通過市場價格這一「指揮棒」實現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遵循經濟規律必須建立合理的價格體制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賴於建立合理的價格體制機制。30多年前,改革開放就是從物價改革開始的。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仍需牢牢牽住價格這個「牛鼻子」。
(3)公共服務供給的作用擴展閱讀:
特點:
(一)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二)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三)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四)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
(五)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Ⅳ 什麼是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意味著從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出發,創新供給模式和供給機制,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報告《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提出,開展基於創新2.0的開放眾創和智慧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政府2.0的服務轉型,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報告還以共享單車、導航軟體應用等案例為加快政府2.0轉型,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建設智慧社會進行了論述。
政府2.0通過開放數據推動各方參與眾創可以更好解決社會治理難題。比如高德、網路等商業導航移動應用,通過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應用開發和眾多司機智能手機導航應用,在整個城市空間創新了基於實時交通流量數據的交通社會化參與調控模式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又如讓綠色出行回歸城市的共享單車。共享單車正是依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通過企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眾創共治解決城市難題,不僅是一個商業創新、更是一個社會創新,也是「五位一體」智慧城管服務轉型的生動詮釋,更是創新2.0時代群眾路線的新探索,新網路、新數據環境下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構建智慧社會解決城市治理難題的一個典型樣本。
共享單車的出現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由於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缺陷、配套公共服務、相關制度與管理的缺失等原因,導致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人流密集地塞滿了共享單車等問題。這不是共享單車的錯,也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需要面向創新2.0的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我們需要思考,城市精細化管理、制度供給和公共服務是否還存在不足與錯位,城市是為車而建還是為人而生,交通疏堵關鍵在「堵」與「限」還是在服務與管理,城市是否是人本尺度和以人為本,為人行、騎行和社會交往提供了足夠空間,政府是否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中發揮了應有作用?我們如何基於創新2.0推進開放眾創、社會共治,讓城市出行與交往空間更加美好?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需要政府2.0的服務轉型。眾創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眾創發展中去持續解決,在創新2.0時代技術、社會以及管理與制度的互動中去解決,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眾創和共治去解決,如同共享單車這樣的眾創所已經解決的問題一樣。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過程中,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的完善、社會治理的精進、智慧社會的建設也絕非一日之功。推動以社會為舞台的開放眾創,需要構建面向創新2.0的「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政府在其間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實現面向創新2.0的政府2.0服務轉型。創新2.0時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者、創新生態賦能者、智慧社會培育者。
Ⅳ 怎麼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
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主要是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履行社會職能,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Ⅵ 談談政府如何以市場的決定作用進行公共產品供給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關鍵在於讓政府這只「手」在公共服務領域看得見、用得好。具體來說,政府主要需當好三種角色:當好制度規則的制定者,根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完善市場經濟制度設計和規劃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當好市場運行的裁判員,糾正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的市場行為,彌補市場調節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不足,維護市場經濟健康運行;當好公共產品的供給者,提供足夠的公共安全、教育、衛生、文化和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服務,同時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和區域之間均衡配置。
Ⅶ 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職責和作用是什麼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自然資源、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資源具有稀缺性,其配置合理與否決定了能否實現資源的最優利用、獲取最佳效益、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並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場經濟也離不開政府的作用。政府在資源配置上具有引導性、彌補性、規制性作用。各級政府應在這三個方面充分發揮「有形之手」不可或缺的功能和作用,既糾正「越位」、解決「錯位」,也避免「缺位」,使資源配置更有效,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1-26,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Ⅷ 公共生產與公共供給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公共生產與公共提供的聯系表現在二者都是政府介入的經濟活動。
區別如下:
1、服務不同
公共供給提供是政府作為產品或服務的購買者,而公共生產政府則是產品或服務生產的直接參與者。
2、提供的產品不同
公共供給提供的產品未必是公共生產的,而公共生產的產品也未必是公共提供的。
(8)公共服務供給的作用擴展閱讀:
公共產品生產和供給的方式有三種:
(1)公共生產,公共提供這種情況是指由公共部門生產出公共產品,然後,由公共部門向社會提供(包括物品和勞務)。
(2)私人生產,公共提供公共產品並不一定都要由公共部門生產,有時,由政府購入私人產品,然後向市場提供。
(3) 公共生產,混合提供一般來說,公共產品應當由公共部門來提供。然而,有些准公共產品,尤其是在性質上接近於私人產品的准公共產品在向社會提供過程中,為了平衡獲益者與非獲益者的負擔,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
政府往往也採取類似於市場產品的供應方式,即按某種價格標准向消費者收費供應。這樣,消費者必須通過付款才能獲得消費權。
Ⅸ 公共信息服務及供給
我國公共信息服務主要是指包括情報、專利、標准、檔案、圖書館、經濟、金融、政務公開以及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郵電通信等方面的公共信息服務。關於公共信息服務理論,學術界的主要觀點是認為公眾有權獲得公共信息,政府應當保存和管理完整的任何形式的公共信息;保證公共信息的發布、復制以及再分配;保證公共信息獲取來源和信息格式的多樣化、免費共享。政府提供公共信息服務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加政府治理的透明度,提高社會的運行效率,保障公民的知情權。
(一)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務中的定位
據統計,社會信息資源中80%有價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個信息資料庫都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方面政府是信息的收集者,另一方面政府也是信息的生產者。由於政府本質上是一種為公民和社會服務的組織,現代社會政府不僅是信息的收集者,更是信息的生產者。對於政府,這個社會最大的 「信息處理企業」來說,進一步發展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符合信息時代政府職能轉變的走向,公共信息服務是當前政府職能轉變中要重點加強的一個領域,成為市場體制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92號)明確,信息公開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對於公共信息服務來說,政府作為主體具有其他主體無可比擬的優勢。
第一,公共信息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必然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失衡狀態,政府可以利用財政撥款直接投資於公共信息服務項目,或與企業聯合共同開發公共信息服務資源,也可以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引導、鼓勵企業投資於公共信息服務領域等。
第二,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務具有權威性、快捷性、有效性等優勢。當然,政府部門所擁有的信息大多是原始信息,缺乏必要的加工、整理,將大量的政府信息資源加工成有針對性的公共信息,將成為政府公共信息服務的重要內容。
第三,公共信息服務是由政府部門生產、編輯和維護的信息,政府無可替代的權威性決定了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信息的可靠性。
第四,提供公共信息服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重點強化的職能之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政府職能的轉變也日益到位,對於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領域,政府要管,還要管好,而對於那些市場和企業能管的而且能管得好的領域,政府要退出。
政府利用現有的公共傳播媒介,在最短的時間內使政府服務信息傳達給公眾,使政府服務方面的信息及時准確地向公眾傳遞和反饋,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與政府效能的提高。
(二)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務中的作用
公共信息的生產、供給與社會信息需求相一致,政府必須發揮積極作用。公共信息從生產、編輯、維護到發布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政府應該發揮在政策指導、制訂發展規劃、提供資金扶持,基礎設施的提供,人才的培養以及政策信息方面的職能。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務中的職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規劃和協調作用,制定公共信息服務規劃是政府的重要職責
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結合國際和國內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趨勢,針對國內公共信息服務需求的實際,適時地制定出公共信息服務的各種規劃。對於政府來說,具有宏觀性、政策性和指導性的發展規劃能夠避免公共信息服務項目的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2.重大公共信息服務項目的投資與管理作用
對於一些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公共信息服務項目,則必須由政府直接投資和管理,這一方面可以利用政府財政做社會急需而企業又無力去做或者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另一方面由於國家財政的支持,能夠及時地開發出社會急需的公共信息服務項目。
3.政策法規的制定和發布作用
公共信息服務盡管一直存在,但是只是近幾年在網路經濟的推動下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為了規范公共信息服務的發展,政府機關應該鼓勵各民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企業等積極投資於公共信息服務領域。政府必須進行有效的制度安排,從政策上鼓勵信息服務機構和人員走企業化經營之路,從信息開發利用、保密與交流、數據安全保護、信息市場管理等方面制定必需的規章、條例,使我國信息服務業納入法制的軌道。
4.對公共信息服務的管理作用
通過行政手段對全國信息服務進行統一管理和宏觀調控,是政府有效提供信息服務的組織保證。公共信息服務的管理職能主要是:對我國信息服務業發展戰略問題進行研究,主持制定有利於信息服務業發展的中央和地方性優惠政策,制定信息服務業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分期實施計劃,為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溝通和協調各信息服務機構的聯系,實現有限資源的共享,對現有的公共信息服務進行監督和績效評估等。
Ⅹ 如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供給
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