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積金異地互認盤點:多個城市群組團推進互認互貸
公積金一體化的政策,對於跨城購房群體能夠形成支持效應,另一方面,也很好地配合了各地的都市圈建設工作,有助於形成更優的人口布局。
11月11日,深圳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布了一則通知稱,異地公積金轉入深圳實現全程線上辦。
一位深圳市民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他曾在廣州工作過,因此在廣州繳納過一段時間的公積金,後來換工作來到深圳。看到通知後,他立即在支付寶的「深圳公積金」專區發起了異地轉移接續申請,前後用了不到一分鍾的時間,目前顯示業務正在處理中。
一旦轉移接續成功,他的公積金余額可以參與深圳本地貸款額度的計算,並且可以在滿足相關條件的情況下提取。
事實上,早在2019年12月30日,粵港澳大灣區住房公積金信息共享平台就已經上線啟動,大灣區內地九城市之間,公積金跨地區業務只需到所在地窗口辦理,不需要兩地奔波。此次深圳更是將「只需跑一次」升級為「足不出戶辦理」,為市民最大程度提供了便利。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全國已有多個城市群、都市圈在公積金一體化方面簽署相關協議,實現異地互認互貸等,在觀察人士看來,這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順應了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需求;有的地方則是在已有的政策基礎之上,簡化辦事流程,從操作層面讓個體更便捷地享受到公積金的住房保障功能。
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異地業務中,如果只是提取公積金,相對簡單;但如果在A城市繳納公積金,卻在B城市買房,使用B城市的公積金貸款,恰恰B城市的公積金額度比較緊張,可能就會存在一些障礙。
多個「組團」實施互認互貸
早在2014年10月,住建部、財政部、央行三部委聯合下發《關於發展住房公積金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通知》,首次明確提出公積金將實現異地互認。
各地陸續有一些探索,以深圳為例,本市戶籍職工在異地就業且繳存住房公積金、在本市購買首套自住住房的,可在深圳申請公積金貸款;但反之,在深圳繳納公積金,在異地購房,則需咨詢當地是否支持異地公積金貸款。
今年以來,以城市群、都市圈為組團的公積金一體化,成為公積金異地互認的一個重要特徵。
11月5日,大南昌都市圈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合作正式啟動,自當日起,包括九江、宜春、撫州、上饒、南昌在內的五城職工辦理都市圈內異地貸款業務,不需來回奔波就可以一次辦結。
10月底,膠東經濟圈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召開,青島、煙台、威海、濰坊、日照五市將推動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繳存信息互認,取消區域內購房貸款職工的戶籍地限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認互貸,以確保申請異地貸款的職工與申貸機構所在地貸款職工享有同等權益。
青島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玉成近日在一個網路問政欄目中進一步介紹,假如職工在濰坊繳存住房公積金,購買青島市國有土地上可以辦理產權的自住住房時,可在青島申請異地貸款。
9月25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武漢、長沙、合肥、南昌與觀察員城市黃石、岳陽、九江、黃岡、株洲、撫州、咸寧、湘潭、宜春,以及省內沿江的宜昌、荊州和「1+8」城市圈內的孝感、鄂州、天門、仙桃、潛江等共20個城市的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代表簽署了《長江中游城市群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合作公約》,達成的其中一項共識為:大力發展住房公積金異地個人貸款業務,拓寬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范圍。
長江中游城市群住房公積金合作起步於2014年,已由先前的4個省會城市擴大到如今的20個城市,業務范圍也由異地繳存互認,拓展到互認互貸、異地轉移接續、信息核查共享等。
8月20日,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住建部門共同簽署了《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三省一市將率先從9個方面開展合作,包括長三角跨地區購房信息協查、長三角地區異地貸款證明信息互認、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試點統一購房提取業務政策等。
3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座談會召開,兩地間初步建立了跨區域轉移接續和互認互貸機制,職工可更加便捷跨區域使用住房公積金貸款。
成都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10月19日發布的一則消息稱,通過數據共享已為成都中心繳存職工在重慶中心申請公積金貸款協詢120餘次,完成公積金貸款發放30多筆,合計金額約1300萬元。
促進都市圈一體化
對於繳納公積金的職工而言,異地互認互貸需求主要是基於兩類情況:一類是更換工作,公積金需要轉移接續,以實現「賬隨人走,錢隨賬走」;另一類則是在一個城市就業,而在另一個城市購房。
2019年廣東省的一項數據顯示,由於人才密集、人口流動性大,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公積金業務合計占廣東省總量的85%以上,異地業務更是佔到全省總量的90%以上。
某種程度上,前述以城市群、都市圈作為組團推出公積金一體化,一方面是因為組團內部的人口流動相對更為頻繁,另一方面,這樣也把額度問題控制在了一定的范圍以內。
為何多個組團密集地推動公積金一體化?李宇嘉認為,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就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等提出頂層設計,這包括人口、資金等要素的自然暢通,公積金也是其中之一。
在職工轉換工作城市的情形當中,在原來城市繳納的公積金可能長期處於「沉睡」狀態,而「賬隨人走,錢隨賬走」,有利於公積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從區域一體化的角度來看,城市群或都市圈往往存在中心城市房價較高的情況,隨著軌道交通使通勤變得更為快捷,一部分人選擇在工作地鄰近的城市購房居住,這本身已經是一種市場化行為,對於大城市的人口疏解也有重要意義,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讓這一類群體更好地享受到公積金福利,客觀上也相當於增強了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公積金一體化的政策,對於跨城購房群體能夠形成支持效應,另一方面,也很好地配合了各地的都市圈建設工作,有助於形成更優的人口布局。
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就提出,統籌都市圈整體利益和各城市比較優勢,強化城市間專業化分工協作,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深化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此外,李宇嘉還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未來的城鎮化進程中,新市民仍然有很大的購房需求,發改委最近也提出「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公積金轉移接續、異地互認互貸等,將是對住房消費的重要促進。
② 合肥,長沙 南昌的長江計劃總稱呼為
今年(4月10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第五屆會商會在武漢舉行,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市共同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行動計劃(2017-2020年)》,發布未來四年行動計劃。
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省會城市再次聚首開啟新一輪合作。2013年2月,首屆長江中游城市群四市會商會在漢召開,四市合作由此開端。《武漢共識》《長沙宣言》《合肥綱要》《南昌行動》等協議文件的相繼簽署,成功實現了四城人才資源信息共享、就業創業互惠政策統一、醫療衛生合作、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醫療保險異地就醫等公共服務一體化,科技、文化、體育等專項領域合作。
據了解,今後4年,中部四省會城市將開啟新一輪合作發展期。《計劃》就推動四省會城市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提出「六大行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市場一體化、產業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共建、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深化開放合作。
會議還特邀岳陽、黃石、九江、安慶等觀察員城市領導和長三角、成渝城市群代表與會,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共推長江經濟帶發展。
③ 川渝合作多點開花 自去年6月以來已完成重點任務25項
川渝合作正在向縱深推進。3月26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發改委獲悉,自去年6月川渝兩省市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簡稱《行動計劃》)以來,兩省市已完成2018年度重點任務25項,雙方聯系更加緊密,合作更加融洽。
「過去政府間的合作,大多是簽訂一個框架協議或者備忘錄。但去年,川渝兩省市直接簽訂的是一個三年的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內容實在,可操作性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行動計劃》簽訂後,兩省市立即共同梳理出2018年重點任務清單,並以兩省市政府辦公廳的名義印發。
「2018年重點任務清單中,包含了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開放通道、平台建設、創新協作、市場融合、公共服務等7個方面共29項重點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25項,正在推進4項。」該負責人稱。
比如,在生態環境方面,兩省市環保部門簽訂了《共同推進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合作協議》,還會同雲南、貴州共同制定印發了《長江上游四省市2018年生態環境聯防聯控重點工作方案》;新建了5個跨省市國控地表水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聯合四川省成功申報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渝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與集成示範」項目;市環境執法總隊、合川區環保局、廣安市環保局開展了大氣污染防治聯合執法檢查;與四川省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協調推進「綠盾2018」專項行動工作;兩省市水利部門共同建立跨界河流聯合巡查制度和跨界河流名錄,建立「一河一檔」。
在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達州至萬州高鐵完成勘察設計招標;渝廣支線、潼南至安岳、永川至瀘州、南充至潼南至榮昌至瀘州(重慶段)等高速公路項目已開工建設,大足至內江高速公路重慶段已完成初步設計;宜賓至重慶段航道整治工作加快推進,嘉陵江利澤航運樞紐項目已開工建設;完成川渝省際干線傳輸網擴容項目驗收;川電入渝、川渝電網一體化建設等事宜達成一致意見,全年實際執行川水電送渝53億千瓦時;兩地水利部門成立長征渠引水工程協調小組,啟動規劃修編工作。
在推動開放通道和平台建設方面,重慶與四川商議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機制」,中國(重慶)自貿區與中國(四川)自貿區川南臨港片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探索陸上貿易新規則。
在推動創新協同和產業協作方面,四川建安車橋公司在重慶建立生產基地,推進川渝一批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融合發展。重慶太極集團、天聖制葯等公司在四川設立分廠,推進醫葯產業積極合作;重慶市文旅委與四川省旅發委簽訂《關於聯合打造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的行動方案(2018—2020年)》;市農業農村委與四川省農業廳擬定《巴蜀美麗鄉村示範帶建設工作方案》;市住房城鄉建委在川渝邊界帶區縣,建設「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鄉風美」大美鄉村示範片14個;在第十七屆西博會上,重慶作為輪值主席單位,潼南區、合川區與四川省在會上簽署2個項目,總投資約20.2億元。
與此同時,雙方還在推動市場有機融合、推動公共服務對接共享、推動合作平台優化提升方面,以及圍繞12個專項合作協議方面,開展了很多合作。」該負責人稱,「雙方的合作可以說是多點開花,務實推進」。
據稱,目前雙方正在研究制定2019年工作任務,以繼續推進落實川渝合作行動計劃。
12個專項協議推進情況一覽
1推進萬州區與達州市物流業協同發展
通過《達萬物流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共同建設對外開放平台、電子商務、物流信息平台等8個方面合作事項。
2 推進渝北區與資陽市臨空經濟和車產業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與四川現代合作新能源汽車技術服務項目簽訂合同;四川現代等企業與重慶長安等企業建立供應鏈,實現商用車和乘用車的供銷配套合作;資陽汽車技術人才到渝就業人數達400餘人。
3 推進江津區與瀘州市沿江開放發展戰略合作
簽訂《渝川黔毗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協作會框架協議》;印發《江津區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方案(2018-2022)》,明確江津區與瀘州市23項任務。
4 推進大足區與資陽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文化旅遊合作
大足區與資陽市共同編制並簽訂了《深化大足—安岳石刻交流合作協議》,積極打造精品旅遊線路,推進旅遊快速通道建設和實施聯網路升級改造。
5 推進潼南區與遂寧市區域協同發展
潼南區與遂寧市人民政府已聯合印發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責任任務分工表,將戰略合作事項的具體內容落實到相關單位。
6 推進榮昌區與內江市區域協同發展
兩地細化了合作協議,精準分解任務,倒排實施期限,形成信息簡報。建立協作機制,召開聯席會議,定期會商督促。
7 深入推進川渝合作示範區(廣安片區)建設
簽訂了《合川·武勝區域合作三年工作計劃(2018—2020)》。廣安市委五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建設川渝合作示範城市推進方案(2018-2022年)》。
8 推動科技協同創新戰略合作
共同推動兩地科技平台合作,推動共建重點實驗室。共同開展科技項目策劃與實施,建立科技項目評審、科技獎勵評審專家資源庫,實現專家共享共用。
9 川渝生態環境部門共同推進長江上游生態環境保護
實現兩地國家考核斷面水質監測數據共享、結果互通。兩省市簽訂《重慶市四川省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合作協議》。強化應急管理聯動互動,指導合川和廣安生態環境部門聯合開展跨省界、跨流域應急演練。
10 共同推動兩地市場監管合作
召開川渝兩地跨區域商標協作保護會議,建立商標監管五項協作機制。上傳企業信用信息,實現兩地數據共享。璧山與德陽、廣安等地工商部門聯合查獲系列案件。
11 推進川渝林業部門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市林業局與四川省林業廳印發了高質量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合作協議責任分工,將責任落實到各有關處室,與四川省林業廳加強合作,進行專項對接。
12 推進川渝跨界河流聯防聯控合作
召開川渝河長辦聯席會議,將合作協議的合作內容進行細化落地。兩地市級河長聯合巡查跨界河流瓊江。
④ 如何建立公共服務的共享保障機制
黨和政府必須承擔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職責,包括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 「基本民生內性服務」;義務教育容、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 「公共安全性服務」。
保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黨和政府必須通過改革和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權、完善城鄉協調發展制度等手段,使不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居民個體之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一致。建立公共服務的共享保障機制,從而使來自於人民的權力真正為人民服務,杜絕以權謀私等腐敗行為的發生。
⑤ 成都經濟區的《合作框架協議》解讀
——聯席會議。各市黨政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成都經濟區區域合作聯席會議」。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協調,各市按年輪值,原則上一年召開一次。
——專責小組。各市分管市長牽頭,分別設立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協作、環境保護、標准建設、科技合作、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等專責小組。
——專家咨詢。建立專家咨詢小組,為經濟區建設提供咨詢,開展調研、咨詢和評估服務。
——信息交流。收集、交換各市經濟發展和重大工作部署等信息。
——輿論宣傳。各市政府不定期發布經濟區建設的權威信息,成立「成都經濟區建設和發展論壇」,聯合主辦、輪流承辦。 發展規劃
——以區域一體化為目標,統籌協調合作區域內各項規劃,科學確立經濟區內各市的功能定位。
基礎設施
——交通基礎設施全面對接。公共基礎設施網路一體。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共享。能源基礎設施統籌建設。通訊基礎設施、信息網路環境和數據傳輸交換共享。
重大產業
——統籌協調產業發展規劃,依據各地資源優勢和主體功能區定位,共同構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環境保護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加強水資源保護利用合作。建立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聯合防治機制。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公共綠地建設。
科技工作
——資源共享、平台共建、標准共定、基金共設。
文化旅遊
——文化基礎設施共享,推進室內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 加強區域媒體合作,實現媒體資源共享。推進區內旅遊經濟信息化建設等合作。
金融體系
——實現區域內金融信息與企業信息資源共享,加強區域內商行交流合作,突破商行發展瓶頸,鼓勵各商行以相互參股、並購整合等形式組建區域性大型商業銀行,逐步建立一體化支付和資金結算體系,實現區域內城鄉居民通存通兌。
市場環境
——加強市場監管合作,構建一體化誠信體系,統一登記注冊條件和程序,建立行業交流合作平台。
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
——醫療衛生,統籌規劃醫療衛生服務,逐步實現基本醫療服務均等化、同等級醫院檢驗檢查結果互認互通,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傳染病和重點疾病聯防聯控機制。
——教育合作,充分發揮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作用,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流動共享,擴大區域內市屬院校和職業院校跨地區招生規模,支持幼兒園、中小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跨地區設立教學、科研機構,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在各市建立分校。密切教育機構間溝通交流,鼓勵開展各類教育合作和學術研討,共建教育教學資源庫,實現教育信息共有共享。
——社會保障,實現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關系無障礙轉移接續和信息系統對接;制定統一的城鄉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實施辦法;統一退休人員社會保險待遇領取核查辦法,實現異地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待遇資格認證。實現醫療保障機構相互定點,條件具備時醫療保險費實時結算,共同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就業服務,建立統一就業失業登記、就業指導、崗位推薦、職位發布、就業扶持政策等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技工教育、轉移就業協作機制。
——人力資源開發,各市互派幹部交流掛職,發揮成都優勢,加強教育等專業人才培訓合作。
社會管理
——加強政法系統對口溝通協調,建立定期會晤制度,推進警務協作和救助系統聯網聯動。建立交通管理溝通協調制度和交通管制信息互報制度,降低區域間公交出行成本。加強流動人員信息系統統一建設,盡快實現流動人口信息系統互聯互通。食品安全統一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建立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公共信息資料庫,聯合展開安全執法合作。
開放合作
——強化經濟區發展的整體優勢,推動經濟區與省內其他經濟區合作,與成渝經濟區、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等區域合作,完善區域開放型經濟體系。
⑥ 成渝兩地如何協調發展、規劃及管理
成渝本是一家,巴蜀兄弟情深。在注重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區域協調發展的二十一世紀,成渝兩地理應聯起手來共同應對挑戰,克服傳統體制與社會文化的消極影響,合力攻關,促成川渝經濟一體化,提升成渝經濟帶的活力。成渝兩地的經濟互補性很強,可望形成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之後的又一個經濟帶,與長江下游的上海經濟圈首尾相照,縱橫四川盆地和三峽庫區,立足中國西部,輻射整個東南亞,與輻射東亞的上海經濟圈,輻射南洋的廣州、深圳、香港經濟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與京津唐經濟區(輻射東北亞)南北呼應,使中國經濟形成三個坡度和階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中部經濟崛起地區,西部經濟開發地區,進而使中國轉變成為國強民富、安居樂業的經濟大國。由此目標看,展望在成渝經濟合作上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不同規劃與期待,指出成渝兩地在促進合作方面應當優先考量的對策,也是極有價值的思考。
一、中央政府:成渝合作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四川和重慶同處於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和南貴昆特色經濟區的結合部,又是長江經濟帶的腹心地區,推進川渝經濟合作聯動,不僅將有力促進兩地的共同發展,也必將在全國的區域戰略布局和整個西部大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川渝兩地同處西部,地域相鄰、經濟相融、人緣相親、文化相通、互補性很強。重慶在發展機械製造業、商貿流通方面的經驗以及經營和管理城市的經驗較為豐富。四川作為資源和人口大省,在旅遊開發、電子信息、飲料食品、航空航天等領域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四川、重慶兩地許多經濟指標雖然在西部地區有一定的優勢,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特別是東部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很大,甚至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如何加快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發展,如何徹底解決三峽庫區移民及移民安置後的產業空虛,如何創造性啟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也是中央對兩地共同的期待。
被稱為「世界級難題」的三峽工程百萬移民,是重慶的「立市之本」。搞好百萬移民是黨中央交給重慶市的一大政治任務,重慶移民佔三峽工程移民的85%。能否妥善安置移民,不僅關系三峽工程建設的成敗,關繫到重慶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且關繫到黨中央提出的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甚至影響到我國的國際聲譽和重慶市的形象。國家在三峽庫區實行開發性移民政策,逐步把移民區建設成繁榮的新興經濟帶,以便使移民過上小康甚至更富裕的生活,從而徹底改變沿江地區長期落後的面貌。移民工作在重慶市的重要性,無論怎麼說都不過分。到2009年三峽工程建成時,重慶庫區規劃遷建安置人口總數達107萬人。九年來的發展實踐證明,中央設立重慶直轄市,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科學把握,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關鍵之舉,是應對國內外經濟新挑戰、謀劃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英明決策。
「芙蓉之城」成都,是四川省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特大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務院確定的西南地區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也是國家計劃單列城市(副省級城市),在重慶直轄前兩地是同一行政級別,擁有一樣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了構建區域發展的框架,即在中國國土范圍內,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劃定「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等,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逐步確立。為了解決東部與其他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國家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制度,帶動中西部與東部共同發展,而非過去計劃經濟中所實行的「拆東牆補西牆」。成渝經濟圈屬於中國西部開發大板塊之中。規劃明確指出,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區域合作,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託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線,實行重點開發。
長三角和京津冀區域發展列入區域規劃試點,升格為國家戰略,而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成渝經濟圈落選了。權威專家分析認為,長三角(以浦東為龍頭)和京津冀城市群(以天津濱海新區為龍頭)都涉及三個省市,行政壁壘已經極大制約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另外,作為世界第6城市群,長三角經濟一體化已經初步成型,區域合作「條件最好」;而京津冀區域協調迫在眉睫,區域規劃已經引起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
「十一五」規劃綱要還就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發提出了明確的指導:健全市場機制,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發達地區要採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國家繼續在經濟政策、資金投入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
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肖金成指出「國家今後考慮的區域規劃重點是跨省之間的經濟合作。歷史上成渝地區本就是一個經濟共同體,產業聯系比較緊密,可重慶被列為直轄市後,行政壁壘反而阻礙了成渝之間的經濟合作。」長期的行政割裂已經讓成渝這兩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文化上都很接近的城市越走越遠,而這正是中央通過「十一五」規劃希望改變的局面,地方政府與民間的主動走近和諧發展,是中央政府極為關注和大力支持的。
二、地方政府:競爭大於合作,行政壁壘制約一體化
1、與國際都市接軌,成都市重點提升服務業和信息化水平
根據《成都市服務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到2010年,成都市服務業增加值將達到2000億元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的比重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40%;會展、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50%;基本形成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服務業發展市場體系,初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運行環境。成都市政府已經提出了「5年時間建設西部第一城,即綜合實力第一城,人居環境第一城,創業環境第一城」的具體奮斗目標,營銷城市的口號「成都——來了就不想回去的城市」,等於是向重慶提出了挑戰書。《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十一五」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將按照實施城鄉一體化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戰略的要求,大力實施「一四六」工程,通過加快制度創新、加快人才體系建設等措施,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普及信息應用服務,到2010年,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信息強市。
2、與三峽建設同步,重慶市致力於工業化和城鎮化,打造長江上游經濟中心
重慶市仍然處在「爬坡上坎、負重前進」的發展階段,「十一五」時期是重慶進一步「打基礎、建平台、增後勁」的關鍵時期,是突破發展的「瓶頸」制約和體制障礙的重要關口時期。力爭實現我市「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目標:一是中央交辦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總體框架;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構築新型工業基地,進一步打造「中國汽車名城」,建設「摩托車之都」等。依託園區構建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北部新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壽化工園區、西永微電子工業園和區縣特色工業園區,實現「再造兩個重慶工業」的目標。走集約型城鎮化道路,促進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等三大經濟區協調發展;全面完成三峽工程移民遷建任務,確保庫區長治久安,適應高峽平湖新三峽的變化,拓展休閑度假等旅遊新品。作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一部分,重慶市委、市政府對主城區、渝西地區、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民族地區這四大片區的發展進行了科學定位:主城區——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中心的「核心輻射區」、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展示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先行示範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渝西地區——建設成為「新型工業密集帶」、「大中小城鎮連綿群」和「現代農業展示區」;三峽庫區——建設成為「高效生態農業走廊」、「新型資源加工業基地」和「國際黃金旅遊帶」;渝東南民族地區——建設成為「渝東南特色經濟走廊」和「武陵山區經濟高地」。
3、消除地區封鎖,打破市場壁壘,建立統一市場
重慶社科院區域研究所曾對重慶轄區內40個區縣的450家企業和150家非企業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目前各地區的地方保護程度分別與20年前、10年前相比仍是不容樂觀。數據表明,認為地方保護與20年前相比減輕了很多的佔45.35%,略有減輕的佔24.42%,而嚴重得多和較為嚴重的佔16.28%。與10年前相比,嚴重得多和較為嚴重的佔9.3%,認為變化很小和略有減輕的佔54.65%。地方保護的形式主要有直接控制外地產品銷售數量、價格限制和地方補貼、工商質檢等方面的歧視、其他非正式的無形限制(法規、會計、實行采購、工程招投標以及司法部門的袒護行為等)四個方面。調查表明以上四個方面的比重分別為21.75%,19.68%,27.83%,30.74%。值得關注的是,由其他非正式方面的無形限制和工商質檢等方面的歧視這兩個方面的比重達到了58.57%。
2004年3月,重慶市工商局與成都市工商局簽署了一份互拆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壁壘協議。兩地工商管理部門跨區域實行全方位合作,這在西南地區尚屬首次。協議將加強兩地名優企業的保護協作,建立緊密聯系的兩地打假維權網,並積極鼓勵兩地市場實行強強聯合,支持兩地市場聯合對外拓展。協議中稱,將建立兩地商標行政保護協作機制,對兩地著名商標實施與本地著名商標同等力度的重點保護。兩地還將以企業登記、管理信息資源為基礎,全面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共同開發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平台,促進兩地「經濟戶口」的融通。實行企業黑名單警示通報制度,對有不良警示記錄的企業進行兩地聯動公示,對列入市場禁入名單的禁止在兩地開展經營活動。
成渝兩地旅遊局正式簽訂了「構建長江上游(成渝)旅遊圈合作協議書」。雙方就構築統一的旅遊信息服務體系、建立無障礙旅遊區等方面達成共識。
盡管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仍然大量存在,政出多門,不規范更不透明而又相互扯皮的怪現象隨處可見;衙門作風仍然相當程度地存在,行政效率低,基層辦事難,蓋不完的章,忙不停的檢查驗收;一些行政性壟斷、行業性壟斷仍然沒有完全打破,地方保護引起的沖突行為時有發生,市場壁壘頑固地存在;政企分開仍然沒有完全實現,條塊分割極大地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煙草、酒類、化肥、電力和農產品等五類產品「榮登」地方保護最為嚴重的產品之列,由於地方保護限制產品准入導致六大行業受到了較大的影響:煙草加工業、農業、飲料製造業、房地產、電力煤氣水、服裝業。這些現象在成渝兩地更普遍地存在著,需要引起兩地政府的高度關注。如果不打破行政割據與地方保護製造的封閉圈,成渝經濟圈就永遠只是一個夢想。
三、策略性建議
1、循國際慣例,建立自由流動的人間天堂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茵教授在重慶·西部開發國際研討會上善意地提醒:要實現跳躍式發展,首先必須遵循國際慣例,用相對較少的時間,更快地提升自己。
成渝兩地的管理部門應致力於有效地消除經濟聯系障礙,完善一體化的市場經濟秩序,優化發展環境,特別注意任何限制市場要素自由流動的制度建設,遵循國際上經濟一體化的諸多制度創新,自覺去協調合作競爭中的各方利益關系,依照法律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調查顯示有33.58%的企業認為勞動力市場干預影響到了企業到外地設廠和設立銷售機構。這方面的干預著重反應在當地政府要求企業招工本地戶口優先;在企業聘用外地戶口從業人員時,當地政府需要額外的資格證明;由於政府相應職能不完善導致企業難以為外地職員提供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險;為外地職員辦理暫住證收取較高費用;聘用外地人才的行政手續較本地復雜;外地職員在當地入學費用高;外地職員到當地落戶,解決戶口較難等。
2006年初,重慶市政府終於確認以「人人重慶」圖案為形象標志,並申請了商標注冊。該標志體現以人為元素,展現重慶以人為本,人人都是重慶形象的對外傳播理念。重慶直轄前的四川省,曾經是中國人口第一的大省。成渝聯手消障,如能有效克服各類非人性化阻礙機制,讓經濟自由流動起來,未來有望把成渝經濟區建成中國第一大人間天堂:人人成渝,人人巴蜀(安逸)!
2、應因地制宜,最大力度地鼓勵發展特色經濟和休閑服務產業
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東部沿海經濟區相比,成渝經濟區三大優勢突出:一是能源,二是旅遊資源,三是休閑服務業。因此,成渝經濟區的發展首先要將能源開發、生態旅遊、休閑產業作為重點來開發。
以現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為依託,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建設政策優惠,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等。具體來說,首先是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新型工業。二是走礦電聯產綜合開發的道路,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減少污染,提高效率。三是開發綠色農產品資源,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和林漿紙產業鏈等特色產業鏈。四是利用三峽成庫的新機遇,發掘利用高峽平湖的旅遊資源,大力發展國際旅遊業。五是要加強交通運輸建設,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六是充分發揮成渝兩地美食、美女、美景優勢,發揚傳統休閑生活節奏對國內外亞健康人群的極大吸引力,推動川渝飲食連鎖企業的全球化布局拓展,建設具有巴蜀文化特色的餐飲美食休閑旅遊基地。
成渝經濟合作的成功,有助於西南經貿大動脈的打通,會大大加快整個南中國經濟的血液循環,促進大西南經濟圈的形成,帶動整個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因此,成渝合作,其實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容忽視,更不容再錯過!
http://r3311.blog.163.com/blog/static/70396432006102411518720/
⑦ 提供優質公共服務下一句
以質為根。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優質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資源,建設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構建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體系,增強新區承載力、集聚力和吸引力,打造宜居宜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城。
建設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網路。構建城市群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層次、全方位、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網路。城市級大型公共服務設施位於城市中心,主要承擔國際交流功能,承擔國內大型活動,承擔北京區域公共服務功能。
(7)成渝合作公共服務共享擴展閱讀:
雄安新區相關發展規劃:
1、構建社區、鄰里、鄰里三級生活圈。社區中心配備中學、醫療服務機構、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特殊體育場地等設施,形成15分鍾生活圈。
2、社區中心配備小學、社區活動中心、綜合體育場館、綜合購物中心、便利市場等設施,形成10分鍾生活圈。社區中心設有幼兒園、24小時便利店、街道綠地、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小型健身場所、快件配送站等設施,形成5分鍾生活圈。
3、小城鎮特色應當配備公共服務設施,比如學校、健康中心、養老院的老年人,文化,體育和健身場所等根據城市社區的標准,以提高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的覆蓋率和在鄉鎮建立基本生活圈子。
⑧ 如何實現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共享共用
政府對所有公民開放使用不就解決了嗎?當然如果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帶有歧視性就不可能實現了。
⑨ 農產品追溯公共服務平台和四川騰信微播科技有限公司(共享微播)什麼關系
農產品追溯公共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