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達人知道馬鞍山有哪些地方能讓小孩學中國象棋呀
江東大道行政服務中心斜對面,助成輔導學校內有, 查看原帖>> 滿意請採納
㈡ 圍棋是誰發明的
中國元素——圍棋的起源
來源: 德遠的日誌
說在大約五千年前的堯帝時期,堯有個兒子叫丹朱,傳說這個傢伙出世時全身紅彤彤的,紅皮膚、紅臉蛋、紅鼻子、紅耳朵,連眉毛也是紅的,頭上的胎毛也是紅的,堯帝高興得不得了,也吃驚得不得了,想都不想就給起了個名字叫丹朱,意思是紅上加紅。今天看來這個名字不錯,紅太陽、紅燈籠、紅紅火火的日子,多美呀!不過就是有點女孩味。 果然,那丹朱從小就喜歡和小女孩一起玩耍,而且膽子還出奇的大,整天東跑西顛,喜歡在山野咆哮的大水中嬉戲,喜歡看爆發的火山,望著火山口的紅火焰大呼小叫。
由於堯帝很忙,整天要忙著整治洪水、圍獵捕食等的「國家大事」心思也不可能全放在兒子的身上,那知丹朱長成青年之後,越玩越邪乎,他和他的「狐朋狗友」想出點子,砍下桑木造了一艘船,仗著自己的老爸是帝王,讓別人當纖夫,拉著他們在山間林莽逍遙,還說是「陸地行舟」。纖夫們拉著千年枯滕做的纖繩,踩著崎嶇不平的山路,在烈日下拚命拉纖,肩膀上流出了血,腳底下也是血肉模糊,深深感到了命運的不公! 堯帝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悲痛,好歹是公平社會,哪能讓兒子胡來,自己的一世英明不能被兒子糟踏,其實堯帝還想把帝位傳給丹朱呢,於是思量著用一個什麼辦法把兒子給拴住,看看堯帝是想出什麼辦法拴住丹朱的吧。
堯帝思量很久,一天和族人一起圍捕犀牛的時候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是:用桑樹劈成一個方正的盤子,上面畫成橫豎交叉的線條,就象圍獵時分開一個一個獵物,然後把犀牛角和象牙砸成塊片,象牙塊和犀牛塊雙方輪流在交叉點上走,好象人與獸的較量。這就是最早出現的圍棋模型。想出了這個辦法,堯帝大喜,這樣讓丹朱在格子上就能體驗冒驗的樂趣,不用東跑西顛冒生命危險玩樂了,還可以知道圍棋的方法,真是一舉多得! 那丹朱玩起這個游戲果然十分喜愛,從此不再到處「鬼混」,整天和夥伴一起玩犀象游戲。
又過了幾年,堯帝年老體衰要退休了,找來丹朱商量要把帝王位傳給了,讓他談談自己的想法。誰知丹朱馬上推卸,他說:「我的性格不適合當帝王。我喜歡在大自然中暢游,吸引大自然的精髓,搞點發明創造。」我們選帝王不能搞世襲制,應該讓最能乾的人當帝王。我認識了一個叫舜的朋友,他不但犀象游戲玩得好,而且還注重實踐,每次圍獵都很多,我向您推薦這個人。」
堯帝經過考察,發現舜不僅圍獵有辦法,耕種、治水也很有一套,加之丹朱又不想當帝王,於是就把帝位傳給了舜。 後人把堯、舜當帝王的時期稱為堯舜時代,據晉朝人張華《博物志》記載,圍棋的起源就是在這個時期。
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有人認為圍棋棋子沒有如象棋之等級之分,當起於原始社會時期。
《梨軒曼衍》雲:「圍棋初非人間之事:始出於巴邛之橘,周穆王之墓;繼出於石室,又見於商山,乃仙家養性樂道之具。」將圍棋捧了上天。圍棋既是仙家發明,那又為何會降臨人間呢?
話說上古仁君帝堯,娶妻散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雖然是聖人之子,但卻自小性情乖戾,長大後又嗜好遊玩,不務正業。堯帝為丹朱擔心不已,遂往覓仙人蒲伊問教子之良方。至汾水之濱,見二人對坐蒼檜下,劃沙為道,以黑白小石子行列如陣圖。右一人戴箬笠,左一人披蒲衣,坦腹露臂,毛長數寸,兩目更方,帝知即是蒲伊。堯帝上前施禮,請教全丹朱之術。蒲伊曰:「特易矣!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閑其情。前翠檜下沙道石子,是謂弈枰,廢興存亡,於此可見。」
帝問其理,蒲伊曰:「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且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像周天之數,分四隅以象四時,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亦名圍棋,為具攻圍征之用。其子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道謂之枰,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棋雖小數,實與兵合,千變萬化,弈無同局。苟非精慮深思,不能求其勝負之由也。子歸以教丹朱,彼必專心致志,何暇爭奪天下哉?」
帝獨自一個回來,召集群臣齊集檜下,看所聚石子,眾人不解其義。堯帝用心端思詳察,越旦,盡得其妙。命左右斂石於囊,畫棋局於簡,收拾回程。回到家裡之後,堯帝為了引起丹朱的興趣,用文桑木來做棋局,用犀角和象牙來做棋子。做成之後,光彩奪目,不同凡響。帝堯一向儉朴,但為了教育好丹朱,竟不惜豪華奢侈一回,足見其苦心。丹朱果然被此名貴之棋局所吸引,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從此果真有了長進。據此,我們之所以能夠享受圍棋帶來的樂趣,可要多謝丹朱了。
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能,純潔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則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可謂極穿鑿附會之能事了。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起初發明圍棋的時候,用的是多少道的棋枰呢?
《孫子算經》上有句話:「今有棋局方十九道,問用棋幾何?答日:三百六十一。術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近人論證《孫子算經》可能是東漢時的作品,那就是說,東漢時圍棋盤已是縱橫十九道了。東漢人馬融、蔡洪在《圍棋賦》中,有「棋鵻」、「五嶽」的名稱,間接支持了這種推斷。
但三國時魏國邯鄲淳的《藝經》里寫著,「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此外還有一個唐代的說法:馬鞍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達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柳宗元游覽此山後。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文中說:「始登者得石坪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據此認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圍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盤大概不等於常規的棋盤。
胡應麟《筆叢》說:「今圍棋十九行,三百六十一路,子亦如之,宋世同此。然漢制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不可不知也。」是比較保守的估計。
反而考古文物方面的證據比較多: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為初唐當地豪族張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圖,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也是十七道的棋盤。
1971年湖南省湘陰縣一座唐代古墓的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1977年4月5日,在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
棋局的大小關聯到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局棋:《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的真偽問題。這一棋局見於來人李逸民編的《忘憂清樂集》,是在縱橫十九道的棋盤上展開的。從清人錢大昕開始,就有人質疑其真實性,百餘年來爭論不休。我們認為,棋盤的變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這種變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認可,不可能在一時一處完成。新形式總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漸推廣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間在地球上完全消失。大膽一點,我們可以這么設想,縱橫十九道圍棋盤,最早出現於東漢,完成於隋唐。
棋子方面,考古學家從安徽亳縣元寶坑一號東漢墓中找到石質圍棋子117粒,11.5 毫米見方,厚三毫米,顏色有粉綠和墨綠兩種,可見漢魏時期的圍棋子仍是方形的。大約到了唐宋時期,棋子才從方形變為圓形。由唐代以後,圓形的玉石棋子屢有出土,如江蘇丹陽出土的黑白棋子83枚;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黑白棋子50枚等。
中國圍棋子中以「雲子」最出名。雲子的祖先是「永子」,永子原產於雲南永昌郡(今保山市)。關於永子,有這樣的民間故事:相傳九百多年前,呂洞賓來到永昌郡,在龍泉池畔的塔盤山下見到一個孝敬母親的窮苦農民,為了周濟這個農民,呂洞賓就教他用當地盛產的瑪瑙和琥珀鍛造圍棋子出售,使母子擺脫了困境,永子傳播於世。
據記載, 永子之生產始於唐、宋,盛於明、清,為達官顯貴,文人雅士所厚愛,也是進獻皇帝的貢品,有「永昌之棋甲天下」之美稱。民國初年,永子製法失傳,1974 年,經對永子的化學成分反復測試、研究,並加以改進,試製成功「雲南圍棋子」。雲子質地細膩玉潤,堅而不脆,沉而不滑,柔而不透,圓而不橢,正面微凸,底面扁平,弧線自然,造型別致。白、黑子各有特點:白子潔白似玉,潤而發光,色如嫩牙、晶瑩可愛;黑子烏黑透碧,照光而看呈墨綠色,且周邊有一種神奇的碧綠光環,但著盤則呈黑色。由於色澤柔和,適於弈者作長時期的觀看與思考。雲子看上去很象天然玉石琢磨而成,重扣不碎,著盤聲鏗,手感舒適,由於導溫性低,有冬暖夏涼之感。
1993年第三期《體育文史》雜志發表了楊曉國的《論陵川棋子山與圍棋起源》。文中根據陵川棋子山是我國唯一有天然棋石(棋子的古稱)的地方、周武王曾訪殷末三賢之一的箕子於「箕子山」(即今棋子山)及圍棋包含的一些哲理可能誕生於該地附近為理由,推測圍棋起源於殷末周初的山西陵川縣附近地區,也可聊備一說。
戰爭的需要可能也促進了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據說圍棋盤面效洛書,361個交叉點、8個方位星、周邊72個交叉點與360周天、8卦、72候相應。棋子扁圓形,上突下平,分黑白兩色,象徵陰陽。如此說,可真有哲學意味。吳清源則認為圍棋可能像征天空里星晨的分布,由古代天文家的工具發展而成。
與中國哲學、特別是《易經》有關的《河圖》和《洛書》也是黑白圓點的布局,和圍棋也可能有點淵源:
現代人用「弈」字指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 其實,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像形。西漢末楊雄在《方言》中說:「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
弈秋是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棋手,生活在戰國初期,由於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他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十分專心;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這小故事說明了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
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各執己見,到處游說,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十分風行的圍棋開始在諸子的言論中出現,或褒,或貶,或以圍棋為例,或直接論述圍棋。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論點,這對圍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階層最初是瞧不起圍棋的。孔夫子在《論語》里把圍棋看做無聊消遣的東西。此觀點影響深遠,以後有人攻擊圍棋時,常說些類似的話。
孟子師承孔子,曾說:「下圍棋的人嗜好飲酒,不顧父母養育之恩,不盡孝敬之義。」他把下圍棋而不理父母算作五不孝之一,但我們應該注意到「不理父母」才是重心。《孟子》里還有這么一段話:「學習圍棋如果不專心於自己立足的一方並致力於攻克對方,就不能領會圍棋的精髓。」這里,孟子不僅承認圍棋是門深奧的藝術,必須專心致志才能學會。
以後,圍棋的地位逐漸提高。《關尹子》里指出:「射箭,駕車,操琴,學棋,沒有一件事是能夠輕而易舉學會的。」顯然,圍棋這時已提高到與射箭,駕車、操琴同樣的地位了。
梁蕭繹(508-554) 《金樓子.雜志篇》又有記載:「梁有富人虞事,財資無量,登高樓,臨大路,陳酒博弈其上。樓下俠客相隨而行,樓上博弈者爭采而笑。會飛鳶墮腐鼠,正中俠客,俠客聞樓上笑,謂虞氏以鼠投己,夜聚攻滅虞氏。」博弈博出個禍來,虞氏恐怕是第一人了。按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從此魏亦稱梁,至前225年為秦攻滅。虞氏事件當發生於此段時間之內。
秦代時間很短,未見關於圍棋的記載。唐代道士瞿柏庭 (755-773) 曾聲稱於藝葯園中得一秦人棋子,光潤如玉,但因其「狀若小龜」,非博非弈,不知是否真有其事。
漢代宮中盛行圍棋。每年的八月初四這一天,戚姬總要陪高祖劉邦下圍棋。據說在這天下棋,贏家可以終年有福,輸家可能遭疾病之災。要免除災難,只能取一縷發絲,面朝北斗星,乞求它賜予長命百歲。這樣的風俗可真有情趣。
話說這戚姬身材修長,氣質高貴,在定陶與劉邦相遇,自此兩人情投意合,成了一對誓同生死的烽火鴛鴦。戚姬的兒子叫如意,言談舉止都有劉邦的風范,劉邦對他十分鍾愛,加上戚姬的枕邊進言,劉邦元配呂後兒子劉盈的怯懦不討劉邦喜歡,劉邦大有廢掉劉盈,另立劉如意來繼承自己衣缽的可能。這件事的態勢在不斷發展,呂後整天膽顫心驚,眼看戚姬先是奪走丈夫的愛,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個是情仇,一個是政敵,她必須反擊,但也必須小心翼翼。
漢代定鼎以來,千方百計想要羅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來為治理國家出謀劃策,但「商山四皓」聽說劉邦不太重視儒生,言語之間又喜歡不幹不凈地罵人,所以始終不肯應合。
所謂「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隱士,名叫東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後為避秦亂而結茅山林。商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林壑幽美,雲蒸霞蔚,地勢險峻,是一個隱居的好地方。據說商山四皓喜歡下圍棋,《四皓弈棋圖》是常見的畫題。
為了鞏固兒子的太子地位,呂後求計於張良。四皓本來就是張良的道友,經過張良的穿針引線,劉邦都沒有請動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和呂後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山,作太子的賓客。經過這四位長者的教導及潛移默化,劉盈的修養和見識大有長進。
一天,宮中大排筵席,四位須發皆白的長者,肅立在太子劉盈身後,等到漢高祖得知他們就是「商山四皓」時,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廢。他知道連自己都請不動的「商山四皓」都已成為太子的賓客,看來太子羽翼已成,當劉邦回到後宮把這一消息告訴戚姬時,戚姬立即淚流滿面,戚姬為排譴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希望能在今後的生活中得到保證,劉邦無言以對,也只能用一曲悲歌訴說無奈。
這次呂後在張良的幫助下,取得意外的勝利,連雄才大略的劉邦也一籌莫展。
明代陶安有一絕詠此事雲:
安劉事畢返林丘,當局機心老未休。松下樵夫應暗笑,先輸一著與留侯。
漢景帝劉啟少年時當太子的時候,曾因六博爭道,以博局相擲擊,誤殺了吳王濞的太子,種下了未來「七國之亂」的禍根。《後漢書.孔融傳》說,孔融五十六歲時被曹操處死,當時,女兒年七歲,兒子年九歲,因為幼弱而得以保全。而孔融被拘執時,據說兩個孩子正在弈棋。由此可見,博弈一類的智力游戲可能是當時上層社會兒童游藝生活的內容之一。
考古工作者1997年在漢景帝陽陵南闕門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一件陶質漢代圍棋棋局殘件。
漢陽陵是中國西漢王朝第四代皇帝漢景帝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園。南闕門遺址位於帝陵南部 120 米。出土的圍棋盤外觀略有殘損:長 28.5 厘米至 5.7 厘米,寬 19.7 厘米至 17 厘米,厚 3.6 厘米。
從陶制棋盤質地來看,棋局是用當時的一塊鋪地磚加工製成的,而局面縱橫之線刻劃簡略、粗陋,因此棋局雖出自皇家陵園,但顯然不屬於皇家之物,很可能是守陵人信手製成,以供閑暇之時娛樂所用。由此推斷,在西漢時期,圍棋已不僅流行於士大夫階層,而且也被中下層平民所接受。
專家從遺址出土的同時期的鋪地方磚得知,這種方磚一般長寬約 33 厘米左右,結合棋局上殘余的刻線數目推算,漢陽陵陶質棋局局面應有縱橫線各 17 條,說明圍棋在西漢時期已經具備了現代圍棋的雛形。
這件圍棋棋局,雖然不是皇家貴族用物,但是因為出土於漢景帝陵園,也很自然地會使人聯想到漢景帝劉啟少時與吳太子爭博的故事。
西漢時人稱杜陵人杜夫子為「天下第一名手。」有人譏笑他在下棋上亂花功夫浪費時間,誰知道他卻回答說:「我精通了圍棋之道,可以彌補孔夫子之不足。」一個封建士大夫,竟敢說這樣的話,看來還是位有膽氣的漢子。
西漢時,以棋揚名的還有劉去和陳逐。傳說,陳遂因陪漢宣帝下棋,討得天子歡心,後來還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職。
從總體上看,西漢時期的圍棋活動似不廣泛。因為到了東漢初年,班固在《弈旨》一書中還說:「博行於世而弈獨絕」。六博流行,卻不見圍棋。
試看漢代畫像石,描寫六博的多不勝數,但描寫弈棋的,卻似乎沒有(據李松福《圍棋史話》說,山東曲阜孔廟有一幅描寫孔子說話「不有博弈者乎?」的漢畫像磚,待找。不過以下曲阜窯瓦頭村此幅也有點近似,雖然下面的「棋局」可能是箸枰,但作為箸枰,又好象大了一些),可見此藝傳至漢朝,已近滅絕。
樂府風人詩有句:「圍棋燒敗絮,著子故衣然。」借圍棋為著子(思念你)、敗絮為故衣、燒為然(燃)(即仍舊),可算是此時期碩果僅存的有關文獻了。
大致到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圍棋活動才又興盛起來。
㈢ 馬鞍山象棋協會在哪聯系方式
你去文化宮,那裡有個象棋培訓地點,應該可以問到
㈣ 馬鞍山市和縣有象棋攤嗎
沒有,我象棋還可以
㈤ 象棋和圍棋哪個起源的早
第一章
圍棋起源
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閑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丹朱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果真有了長進。(仙話見《歷代神仙通鑒》)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能,純潔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則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可謂穿鑿附會了。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古代夏威夷有一種十一道的類似圍棋的游戲。
1971年湖南省湘陰縣一座唐代古墓的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為初唐當地豪族張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圖,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是十七道的棋盤。
馬鞍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達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柳宗元游覽此山後。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文中說:「始登者得石坪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據此認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圍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盤大概不等於常規的棋盤。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
㈥ 圍棋和象棋到底哪個出現的早
中國古代關於象棋起源的傳說
關於中國象棋的起源,在我國古文獻內中也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一、容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說:「神農以日用星辰為象, 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 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如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 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謝在杭《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 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猶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居類書》說:「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君,則斗象棋, 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時,《太平御覽》說:周武帝造象戲」明羅頎《物源》說:「周武帝 作象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對立的矛盾斗爭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歷史證明,象棋是中國古代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創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紮根在我國勞動人民之中,有著廣泛的流傳。
㈦ 圍棋和象棋到底哪個出現早啊
第一章 圍棋起源
中國古代四大藝術:「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路史後記》中說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丹朱行為不好,堯至汾水之濱,見二仙對坐翠檜,劃沙為道,以黑白行列如陣圖。帝前問全丹朱之術,一仙曰:「丹朱善爭而愚,當投其所好,以閑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謂弈枰,亦名圍棋,局方而靜,棋圓而動,以法天地,自立此戲,世無解者。」。丹朱由堯處學了圍棋,據說果真有了長進。(仙話見《歷代神仙通鑒》)也有人說是舜作圍棋以教愚子商均。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能,純潔性情的。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文中則以為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家們的創造。他的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可謂穿鑿附會了。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像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條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像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古代夏威夷有一種十一道的類似圍棋的游戲。
1971年湖南省湘陰縣一座唐代古墓的隨葬品里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十五道。
在內蒙敖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里,挖出圍棋方桌,高十厘米,邊長四十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三十厘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著。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村古鞋群中,有一部份為初唐當地豪族張氏的墓葬,保存了不少初唐文物,其中有一幅仕女圖,描繪了十一個婦女形象,其中有兩個對弈的貴婦,用的是十七道的棋盤。
馬鞍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高達海拔270米,是柳州八景之一。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柳宗元游覽此山後。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文中說:「始登者得石坪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弈。」有人據此認為唐代流行十八道的圍棋。然按文理,「可弈」的棋盤大概不等於常規的棋盤。
這些只是眾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十七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線的發展過程看,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里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
根據哩D我覺得系圍棋!
㈧ 貴州省安順市下象棋的高手多嗎哪個縣市的水平要好些有以專門下彩棋為職業的人嗎
蕪湖和馬鞍山
㈨ 馬鞍山唐人游怎麼有人刷銀子
基本沒有 因為有的就是非常小量的象棋或者連連看 這個也非常麻煩 搞不到什麼 所以沒有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