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調研報告

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調研報告

發布時間:2021-10-29 23:54:42

⑴ 如何通過繁榮文化生活促進全縣精神文明建設的調研報告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廣泛開展而蓬勃興起的人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偉大創造。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實質上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的基本形式,也是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的重要體現,是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使三個文明建設任務有機結合、落實到基層和造就「四有」社會主義公民的重要途徑。
一、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意義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從興起到發展,都始終植根於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實踐中,體現著群眾的利益、願望和要求,體現著群眾的首創精神、參與意識和創造新生活的精神風貌。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對於進一步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的協調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特點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四個突出特點,即群眾性、實效性、綜合性和創造性。與此相聯系,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應該遵循四個原則,即群眾主體原則、求真務實原則、綜合治理原則和開拓創新原則。
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主要內容
1、公民道德建設。中共中央於2001年9月20日下發通知,正式頒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這是黨中央全面加強和改進公民道德建設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建國以來第一個以黨中央名義批准下發的專門規定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文件,也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指導公民道德建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文件。《綱要》系統地回答了當前道德建設領域需要注意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的強烈願望,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既體現了中華民族美德、中國革命傳統道德,又體現了新時代道德精神;既總結概括了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先進文明成果,又吸引和借鑒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是一個相互聯結、層層遞進的比較完整的公民道德建設體系。「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基本道德規范,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基本內容和要求,也符合道德建設的一般規律和特點,使規范簡明易行。《綱要》指出:「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必須把這些基本要求與具體道德規范融為一體,貫徹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要引導人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八個為榮、八個為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概括精闢,寓意深刻,為當前社會樹立起了一個新的道德標尺,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把「八榮八恥」作為自己工作、生活、做人的規范和准則。

2、創建文明城市活動。創建文明城市,要以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序為目標,城市的管理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一個城市的管理狀況與文明程序,最能反映出城市領導集團的綜合領導能力和市民的精神面貌。環境意識和環境質量是衡量城市的文明程序和市民的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創建文明城市必須要把環境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狠抓城市市容、市貌的整治,徹底解決「臟、亂、差」問題。我市幾年來開展了「改陋習、樹新風、塑形象」活動,大力倡導「十不」、「五要」、「五做到」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①提高市民素質。創建文明城市,首先必須提高市民的整體素質,其中,建立並進一步完善市民的城市的城市意識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城市意識就是在建設和發展城市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的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和城市管理的一套觀念和態度。為了提高市民素質,凈化社會風氣,我國曾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了大規模的評選文明家庭的活動。我市也在全市范圍內組織開展了評選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小區活動。只有提高市民素質,發展城市經濟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才會有堅實的基礎。②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要針對城市的特點,採取各種有效形式,通過制定和完善市民公約、市民守則,開展文明家庭、文明單位、文明樓院、文明小區、文明社區等多種創建活動和志願服務、送溫暖獻愛心等多種道德實踐活動,深入貫徹落實《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倡導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引導廣大市民提高文明素質,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和扶正祛邪、揚善懲惡的社會風氣。③大力創建城市優美環境。抓好市容環境衛生,公共場所環境整潔,治理衛生死角,完善公共衛生設施。加強城市綠化、美化,開展植樹造林,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和綠地覆蓋率。搞好環境保護,廣泛開展環保教育活動,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進一步加大治理環境污染的工作力度,不斷提高環境質量。④努力維護社會優良秩序。堅持綜合治理,做到群防群治,加大管理力度,落實各項防範和管理措施,切實保障市民人身和財產安全。努力營造安定祥和的社會氛圍。加強交通法規的教育宣傳,解決道路擁堵問題。整頓和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加大打擊犯罪的力度,堅決制止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滋長蔓延,促進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⑤全面提供社會優質服務。在各行各業特別是窗口行業推行優質規范化服務,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市民提供完善、方便、周到、及時的服務。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把為優質對象和特困群體的服務工作落到實處。⑥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廣泛開展科普活動,積極開展全面健身活動,充分利用社區文化、廣場文化、企業文化等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形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生活質量。⑦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搞好城市規劃,結合城市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的居住、衛生、交通和通信條件,增加科學、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公共設施,加強道路、環衛、環保等公共設施建設,為市民工作生活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⑧堅持以創建文明社區為重點。社區是現代城市的基礎,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創建文明社區要把創建文明城市的目標和任務加以具體化。要著力抓好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大力搞好環境治理,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努力維護社區秩序,為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保障;積極發展社區服務,為居民生活排憂解難;廣泛組織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共建文明社區活動。⑨深入實施文明城市「六個一」標志性工程建設。這是我市在創建文明城市活動中的主要做法,具體包括一座市標、一個文明建設展館、一個文化廣場、一批文明市民學校、一批文明示範街路、一批文明社區(小區、樓院),在推進全市創建文明城市活動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創建文明村鎮活動。創建文明村鎮活動是廣大農民在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追求高尚文化生活的偉大創造,是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落實到農村基層的有效載體。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的主要內容有:
①切實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目標,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進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基本路線和農村政策教育;進行民主法制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②大力普及農村科技、教育。要廣泛深入地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要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組織農民學習先進實用的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技術,增強他們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能力。緊密結合農村生產實際,組織農民開展讀書用書活動,學習文化,學習科技知識和市場經濟基本知識。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③努力繁榮農村文化。建立健全並管好、用好鄉鎮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抓好地方特色文化活動,加強農村廣播電視網路建設,組織開展大規模的群眾性文體活動。④搞好農村社會治安。加強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發動群眾制定村規民約,實行依法治村。搞好民事調解,妥善處理新時期的農村人民內部矛盾,解決好各種利益糾紛的熱點問題。⑤切實改善村屯環境。這是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的突破口,要為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提高電視、電話、自來水入戶率,解決入廁難、行路難、吃水難的問題,積極開展生態型文明村建設。⑥堅持從創建文明戶抓起。農戶是構成農村社會的基本細胞。創建文明農戶是創建文明村鎮的基礎工程,抓好文明戶創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才能進村、入戶、到人。我市重點是抓好「十星」文明戶創評和「新農村建設中心戶」。⑦積極開展以城帶鄉,城鄉聯動的工作。這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要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積極組織文明單位與村鎮結成共建對子,共同搞好文明村鎮創建工作。
4、創建文明行業活動。文明行業是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主要特徵,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先進行業。創建文明行業活動的主要內容有:
①開展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職業行為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是創建文明行業的基礎性工作。搞好職業道德教育,要根據行業特點,針對突出問題,制定和規范各自行業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進行職業道德的基本理論、基本原則、基本規范教育,促使良好職業行為的養成。要通過多種方式,使職工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質、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過硬的業務服務技能。②推行優質規范服務。優質規范服務是創建文明行業的基本內容。推行優質規范服務,是一個融思想教育、規范行為、完善管理、強化監督為一體的系統工程。要從實際出發,結合行業特點,制訂具體服務規范,並根據形勢發展不斷改進和完善。要把優質規范服務貫穿到正在開展的社會承諾、滿意服務、百城萬店無假貨、青年文明號等活動中。③糾正各種行業不正之風。要堅持標本兼治、糾建並舉,針對突出問題,開展經常性的行業作風整頓。要抓住與群眾關系密切、容易產生不正之風的工作部位和環節,完善規章制度,防患於未然。要積極接受社會監督,注重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和導向作用。要重視行業先進典型的培養和宣傳,以榜樣的力量影響和帶動良好行業風尚的形成和弘揚。④堅持依法創建,提高文明單位創建水平。文明單位是以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為基本特徵,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機結合、協調發展的先進單位。文明單位的晉檔升級要逐級進行,實施目標管理。各級文明單位兩年命名一次,命名滿四年的單位重新申報,考核命名。
四、當前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主要任務和要求
1、城區黨委:一是要抓好文明城市創建工作。要把握營造氛圍、打牢基礎和提升品味三個重點。市電視台要在黃金時段播出文明市民標准及市民文明禮儀知識,在城市入、出口處書寫肇東精神標語,充分利用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樓院板報書寫激發廣大幹部群眾、市民幹事創業熱情,建設和諧、發達新肇東的宣傳標語口號,增強市民關心城市、建設城市、美化城市、愛護城市的責任感,營造全民參與創建的濃厚氛圍。要抓住2008年「社區建設年」有利契機,加大對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的指導,從制度建設、活化載體入手,深入開展「四進社區」、「鄰居節」活動,理順社區創建機制,營造社區文明風尚,為群眾排憂解難,促進鄰里和諧,切實改善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管理有序、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人際關系良好、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年底前省級文明社區新增1個,綏化市級文明社區新增4個。
二是要抓好文明單位創建工作。根據對全市文明單位創建工作的調查和了解,目前全市文明單位創建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對文明單位的重要性認識不高,對文明單位的含義缺乏全面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文明單位建設工作不規范,注重抓建設,忽視抓管理以及條塊結合不緊密等問題。我們應正確認識這些問題,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使全市的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再登上一個新的台階。
三是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要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長效工作機制,主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要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方面搞好建設,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同時在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准則等方面下功夫,組織德育教師編好、用活以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校本教材,引導和促進尊師重教、嚴謹求實、勤奮學習、積極向上、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教風、學風的形成。設置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廣泛開展典籍誦讀活動。二是要抓好社區德育工作。繼續抓好專職德育教師進社區工作,上半年對進駐社區的33名德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上崗,年終進行全面考核,合格的繼續任用,不合格的適時調整,同時組織開展創新案例評選活動,將好的經驗和做法向綏化市和省文明辦推薦。三是要抓好環境建設。加強校園周邊環境衛生的綜合治理,確保學生的飲食安全,解決校園周邊噪音問題。
2、農村黨委:按照新農村建設和綏化市「四個行動」要求,堅持以「三個十」創評和中心戶建設為載體,重點抓好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創造新環境工作,形成全市文明村鎮建設區域連片創建、規模推進、整體升級格局。一是抓典型帶動。二是抓共建拉動。三是抓活動促動。四是具體工作考核目標。1、領導高度重視文明村鎮建設工作。2、經濟持續發展、農民生活寬裕。3、農民文明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明顯提高。4、積極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5、積極推進鎮、鄉、村、屯示範帶建設。6、深入開展文明村鎮「三個十」創評活動。7、扎實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心戶」工作。8、以「十個起來」(檢查看實物、看活動檔案記錄)為牽動,推進「三個十」、「中心戶」創建活動上檔次上水平。9、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10、切實加強文化活動陣地建設。

⑵ 如何加強縣域經濟發展 調研報告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
3.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優化城鄉資源配置,構建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通過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戶籍、社會保障制度和城鄉社會管理機制。
4. 堅持特色發展。發揮資源、區位優勢,著力打造特色產業,形成縣域經濟特色。因地制宜,將優勢產業做出特色、將特色產業做出規模。注重特色園區、特色項目建設,促進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5. 堅持開放發展。以開放增強活力、凝聚動力,加大對外開放和承接產業轉移力度。實行多元化招商,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引導縣域中小微型企業與大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推進中小微型企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壯大縣域非公有制經濟規模,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質量。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農業領域。
6. 堅持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系統建設,著力改善縣域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服務功能。加快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業源頭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和城鄉之間交叉污染。
三、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點
7. 以水利和路網建設為核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加強縣域水利、交通、電力、通信、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和抗災避險設施建設。完善交通路網結構,提高道路等級標准,提升通達、通暢能力,連通省際、市際斷頭路。加快縣域電力的擴容提質,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農村通信全覆蓋,逐步實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切實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水利建設,加大洞庭湖和病險水庫治理力度,抓好灌區續建配套和塘、壩、堰等小型水利設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災減災能力。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統籌中心鎮、中心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鎮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
8. 以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為途徑,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把新型工業化作為第一推動力,提高工業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比重。立足縣域現有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以技術改造、創新發展為突破口,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用高新技術、先進設備和現代工藝,做強傳統產業。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後產能。發揮縣域優勢,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加快建設縣域產業園(集中)區,完善產業園區布局規劃,明確功能定位,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和標准廠房建設,引導資源要素、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支持縣域骨幹企業做大做強,促進縣域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增強縣域工業發展活力。
9. 以縣城和中心鎮為著力點,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做大做強縣城和中心鎮,加快中心村(社區)發展,構建以縣城為龍頭,中心鎮為節點,中心村(社區)為基礎,交通干線為主軸的新型城鎮體系。重點突出縣城擴容提質和功能完善,將產業園區建設與縣城擴容提質有機結合,提升縣城的承載力、帶動力和輻射功能。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配套、產業特色鮮明、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及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鎮。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促進資本與人口向中心鎮聚集。加快省際邊界小城鎮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鎮域產業,提高管理水平,推進省際邊界城鎮之間交通、旅遊、商貿、物流、人流的對接,建設一批省際邊界重點鎮,使其成為省際邊界區域性經濟中心,推動具備條件的省際邊界鄉改鎮工作。
10. 以農業龍頭企業和優勢品牌為支撐,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突出農業基礎地位,用現代工業和科技裝備改造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縣域內每個主導產業重點打造1—2個骨幹龍頭企業,使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產業基地,做大做強糧食、生豬、油料、果蔬、棉麻、茶葉、烤煙、水產、竹木等優勢產業。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步伐,提高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機械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實施現代種苗工程,提高農產品良種覆蓋率、優質率,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體系,著力推進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與加工。著力培育知名農產品品牌,注重保護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推進農產品品牌整合,每個產業形成3—5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科技推廣普及、農民素質提升。
11. 以生產和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努力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務。重點發展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創意設計、服務外包、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等生產型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縣域主導產業融合互動。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培育一批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形成便捷高效、規范有序、聯通國內外的物流網路。適應加快縣域城鎮化要求,大力發展商貿、餐飲、養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務業。著力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新建一批農村綜合性市場,加快建設縣域商圈、商貿重鎮等。大力推進新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適應農村發展需要的新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圍繞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抓好農業生產資料供應、農產品銷售、農業科技信息、農村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
12. 以地域文化和鄉村旅遊為內涵,加強文化旅遊建設。統籌推進城鄉文化建設,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壯大文化龍頭企業,推動縣域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整合縣域文化旅遊資源,實施旅遊精品戰略,促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依託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等重點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著力培育一批休閑農業示範點。加強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與合理利用,加快將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產業、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
13. 以資源節約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推進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與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和節約資源,引導縣域經濟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加快縣域新型工業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傳統工業的技術含量,加強高新技術對工業的滲透嫁接,提升傳統工業產業,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重點抓好良種繁育、農業生物、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集約化高效養殖、農產品保鮮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等農業新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形成國家扶持與市場引導、有償服務與無償服務相結合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鼓勵科研機構到縣市創辦經濟實體,促進縣市、院(所、校)對接,開展科技合作。
四、促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措施。適當調整市、縣財政收入分配,促進財力分配向縣域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增強縣級政府可支配財力。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減少專項轉移支付使用限制,使縣級財政有更大的調劑空間。實行分類分檔配套,視情況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建設的縣級配套。支持縣域產業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省縣域經濟工作引導資金。創新財政扶持機制,實施發展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每年扶持3個特色產業,每個特色產業集中扶持3個重點縣市區,每個重點縣市區扶持3年。整合現有相關專項資金,支持中小微型企業發展。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項目。鼓勵撤鄉並村,每撤並一個鄉(鎮)、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獎勵,並列入補助基數。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內生態補償機制。
15. 強化金融支撐。完善縣域金融服務功能,建立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穩步提高縣域新增貸款佔全省各項新增貸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縣域存貸余額比達1∶0.55以上。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推動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間金融共同發展。引導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等到縣市設立分支機構。大力支持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力爭5年內每個縣市區設立一家村鎮銀行。穩妥推進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工作,支持每個縣市設立1—2家小額貸款公司。支持對中小微型企業金融服務實行差異化監管政策,實行差別授權管理,下放授信審批許可權。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支持組建中小微型企業貸款擔保基金,為信貸資金介入創造條件。開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引導規范農戶和農村中小微型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資金互助。穩步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住房及宅基地、農業機械、水域使用權等抵(質)押貸款試點。對縣域內工業園區、中小微型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等經濟主體,開展信用評定,給予一定的授信額度。繼續做好現有農業保險項目實施工作,積極探索將農房、土地規模流轉及地方農業支柱產業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增強縣域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實施「縣域企業上市培育工程」,引導有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廣泛吸納社會資本。加強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和信用體系建設。
16. 加強用地保障。確保科學發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重點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項目。對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央企等戰略性投資項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分解下達土地使用年度計劃時予以統籌,納入所在市州計劃,對於重大項目徵收耕地所在市州、縣市區不能占補平衡的,實行跨市跨縣占補平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向縣域產業園區傾斜,縣域產業園區建設用地指標與農村村莊整理復墾和新造土地增量掛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據項目投資強度確定用地規模,減少園區非生產性配套設施,嚴格控制廠區綠地面積,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盤活土地存量,對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達不到投資強度、建築容積率過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時收回並重新進行招商。
17.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縣域人才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和「三支一扶」人員的選拔制度。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著力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把經濟管理經驗豐富、專業化水平較高的人才交流到縣域各層次領導崗位,從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定期選拔優秀幹部到縣市區工業園區或企業掛職或任職,鼓勵技術人員和海外留學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復員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到縣市區創業,對縣市區引進的高級技術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級職稱)到縣域經濟領域創業滿3年的,由當地財政給予一定補助。繼續實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每年從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選派技術人員到縣市區、鄉鎮掛職。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眼縣域產業提升和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切實培育縣域技能型人才。縣市區要加大統籌力度,充分發揮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統籌區域內各類專業培訓。
五、加強組織保障
18. 加強組織領導。省縣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重大事項,組織、指導、協調、考核全省縣域經濟工作。省直有關部門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分工協作、責任明確、服務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強對縣域經濟的指導和支持,要保持縣市區領導班子相對穩定,縣市區黨政主要負責人無特殊情況至少干滿一個任期。有計劃地選派經濟強縣市區的領導到經濟欠發達縣市區任職,加大縣域幹部與省直、市直幹部交流任職和掛職、跟班學習的力度。建立全省縣域經濟運行綜合分析制度,對縣域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前瞻性問題進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加強縣域經濟區域協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19. 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選擇瀏陽市、耒陽市、澧縣、沅陵縣為擴大經濟管理許可權試點縣市,試點縣市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外,享受與地級市相同的經濟管理許可權。省級行政審批權,試點縣市能夠辦理的(除國家另有明確規定以及水電、礦產開發等涉及環境、資源保護等項目外),原則上直接放權或委託給試點縣市。試點縣市可直接參加省及省直部門召開的相關會議。試點取得經驗後,擴大推廣范圍。縣市區爭取上級支持的項目申報實行雙軌制,不需市級配套資金及平衡安排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報省,國家、省的項目資金由省直接安排到縣市區。
20.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銳意改革,敢於創新。在加強縣域經濟發展硬體建設的同時,著力優化縣域經濟發展軟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措施,創新服務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實行部門聯企業、領導聯項目負責制。建立健全部門協同的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政策咨詢、創業創新、知識產權、投資融資、管理診斷、檢驗檢測、人才培訓、市場開拓、財務指導、信息化等服務。建立法治、陽光、規范、效能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強化執法監督,規范執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打造誠信政府,完善企業信用評價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強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評和激勵機制。實行不同類型縣域經濟考核評估,從2013年起在繼續以規模總量為主考核經濟強縣市的同時,按長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個區域,對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實行分類考核。科學設定考核指標體系,新增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開放經濟及社會發展等指標。加強考核結果運用,將縣域經濟發展實績作為縣市區主要領導幹部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加大表彰獎勵力度,每年對上一年度經濟強縣市和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進行通報表彰,並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⑶ 如何提高基層宣傳文化設施管理運用水平的研究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調研報告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使用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研究 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是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機構開展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和場所。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 我國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設施的建設也帶動了設施的管 理,促進了設施的有效使用。但從總體上看,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將資金和項目持續向基層傾斜,相繼實施了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建設規劃、鄉鎮綜 合文化站建設規劃、縣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修繕項目,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 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設施條件也大為改善。

閱讀全文

與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調研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