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維碼的識別原理是什麼能造假(仿造)嗎
二維條碼/二維碼是用某種特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的;在代碼編制上巧妙地利用構成計算機內部邏輯基礎的「0」、「1」比特流的概念。
使用若干個與二進制相對應的幾何形體來表示文字數值信息,通過圖象輸入設備或光電掃描設備自動識讀以實現信息自動處理:
它具有條碼技術的一些共性:每種碼制有其特定的字元集;每個字元佔有一定的寬度;具有一定的校驗功能等。同時還具有對不同行的信息自動識別功能、及處理圖形旋轉變化等特點。 二維條碼/二維碼能夠在橫向和縱向兩個方位同時表達信息,因此能在很小的面積內表達大量的信息。
二維碼生成器的製作需要一個二維碼生成演算法,或者一個二維碼插件,然後用JAVA ,C#, VB等編程語言編寫一個調用軟體就可以做成二維碼生成器了。
二維碼可以偽造,一般的二維碼沒有防偽功能;個人就能從網上下載二維碼自動生成器,製作二維碼。甚至有些不法分子設計了帶病毒的二維碼,竊取他人手機內的個人信息。專家建議手機用戶,要有安全意識,不要輕易掃不明來源的可疑二維碼。
(1)做假賬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簡單的說,二維碼就是把你想表達的信息翻譯成黑白兩種小方塊,然後填到這個大方塊中。有點類似我們中學的答題卡,就是把我們的語言翻譯成機器可識別的語言,說白了就是把數字、字母、漢字等信息通過特定的編碼翻譯成二進制0和1,一個0就是一個白色小方塊,一個1就是一個黑色小方塊。
當然這其中還有很多糾錯碼,假如需要編碼的碼字數據有100個,並且想對其中的一半,也就是50個碼字進行糾錯,則計算方法如下。糾錯需要相當於碼字2倍的符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的數量為50個×2=100碼字。
因此,全部碼字數量為200個,其中用作糾錯的碼字為50個,也就是說在這個二維碼中,有25%的信息是用來糾錯的,所以這也就解釋了二維碼即使缺了一點或者變皺了也一樣能被識別。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每個二維碼上都會有三個黑色大方塊呢?那就要涉及下面的內容:手機是如何識別二維碼的。
由於不同顏色的物體,其反射的可見光的波長不同,白色物體能反射各種波長的可見光,黑色物體則吸收各種波長的可見光。
所以當攝像頭掃描黑白相間的二維碼上時,手機利用點運算的閾值理論將採集到的圖象變為二值圖像,即對圖像進行二值化處理,得到二值化圖像後,對其進行膨脹運算,對膨脹後的圖象進行邊緣檢測得到條碼區域的輪廓。
2. 如何防範會計風險 拒絕財務造假
財務造假也就是會計造假。一、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隨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它的存在又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腐敗。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應當找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一)造假的內在原因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設「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負責人出於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主要表現在:(1)為了業績考核而造假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到會計數據。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包裝、粉飾。(2)偷稅、漏稅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於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於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其特點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和不交稅的目的。多見於民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3)粉飾業績,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造假上市公司和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昔日為省優、部優而今已失去競爭優勢、失去市場的企業。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造假。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一番。為了發行股票而造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4)為獲利而造假其特點是:調整賬務,虛增虛報利潤,欺詐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強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的范圍內籌措大量資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為公司追逐的目標,對條件不成熟的公司,財務資料做假便成為其首選捷徑。還有的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主管領導,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件。其次,對於那些已經上市但經營虧損的公司,為了滿足增發新股或者配股的條件,提高配股價格,達到從資本市場上撈到資金的目的,經常採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投機行為盛行,出現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業績變動不一致,優股不優價,「垃圾股」價不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的心理大於投資,於是他們對「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並不重視,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難以達到降低市場中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功效。除此之外,股市承擔了企業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企業「包裝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由於公司的治理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為了能長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5)為推卸責任而造假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虧,並將責任歸咎於新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捲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6)貪污盜竊,轉移國家資產其特點是:出具假憑證,收入不入賬,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或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等。多見於管理比較混亂的中小國有企業。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二)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1、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到位是會計信息造假的深層原因。現代企業制度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目前我國尚處改革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程度不高,仍存在企業經營者的權責問題、政企分開問題。權責不明確,企業經營者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受利益驅動提供虛假財務信息。政企不分,使企業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經營者,一些政府部門經常干擾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的領導仍由政府幹預,政治色彩濃厚,使企業領導不能專心發展企業,更注重自己是否能提升,勢必導致財務造假而失真。2、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目前,企業內部監督控制有著局限性,內部監督不到位,會計人員不獨立,受單位領導指使被迫做假帳。社會監督仍處於起步階段,會計事務所雖然脫鉤改制,但仍缺少標準的執業制度,政府監督大於社會監督力度,職責交叉,經常重復檢查,企業領導又是政府指派,使檢查與被檢查藕斷絲連。企業領導同時管理會計與審計,內部審計不是處於董事會領導下。社會審計監督不力。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在人員數量上,現有注冊會計師與《公司法》關於所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報表都要經注會審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質量,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素質偏低、偏離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松馳的問題。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是查帳容易,處理難,這嚴重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對內部人的監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監督不力客觀助長了會計造假行為的泛濫審計監督對保障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有著其他經濟監督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盡管已經相當完善,但是與飛速發展的經濟仍有許多不適應。⑴監督力量不足。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國家(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社會)審計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來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而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卻基本保持不變,造成現有的審計力量無法應對迅速增長的審計業務量。國家審計對企業的監督開始弱化,注冊會計師已經成為審計監督的主力軍,但其承擔的審計任務愈來愈重,可以說已不堪重負。⑵監督力度不夠。國家審計的重點已經位移,企業的審計監督只能依靠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來進行。但內部審計無論在隸屬關繫上還是在利益關繫上,都始終未能解決其真正的獨立性問題,因而這種審計監督不僅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反而對會計造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會計造假的幫凶。民間審計同樣面臨著獨立性問題,最突出的是資本經營管理者委託民間審計而不是股東大會委託民間審計,其監督的力度、監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不正當干預,大大削弱了審計報告的公證作用。(3)監督不力。監不力,致使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處於惡性循環的狀態。內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從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主體看,企業的會計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是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並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志而改變。從企業外部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社會中介審計及政府審計監督受人力、財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後監督性質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違法違紀行為,這也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3、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會計信息造假失真由於社會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部與西部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4、造假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會計造假信息失真企業會計造假幾乎不消耗物質成本,只需要玩弄數字游戲,空手套白狼,便可將一堆「垃圾」包裝成閃閃發光的「金子」。如黎明股份,1999年1月上市當期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8679萬元。除常規的少計成本、費用遞延等操縱手段外,90%以上交易或事項都是通過虛開產品銷售發票,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段人為憑空捏造的。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既虛增了收入利潤又不增加稅負。可見其造假的物質成本很低。企業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業、整頓、解散、吊銷證照等帶來的直接損失、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的行政罰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會計造假行為給國家、社會、個人造成的財產或其他損失的民事賠償支出;刑事成本指對單位和個人的刑事處分和罰金。而會計造假的收益包括謀取的不正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企業就存在會計信息造假的動機和需求。由於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督手段落後,監管人員不足,會計造假被發現的幾率很小,即使發現,被追究的代價也很小,而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驚人。因此,會計造假成了許多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績、侵蝕股東權益、侵害國有資產的慣用伎倆。5、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個別企業利用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採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虛擬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和進行違規會計處理,造成了企業經濟交易的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6.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各經濟主體之間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並且承認其各自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的。在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會計環境的改變和對會計信息不同認識而產生的沖突,以民事責任糾紛問題為主。但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懲處手段主要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為主。對大部分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主要是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很難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於那些追究了法律責任的,也只是限於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會計信息失真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對於刑事責任的追究是一種威懾力量,是為防止市場危機爆發或產生嚴重社會後果的一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形成日常的監督力量。若想形成日常的監督機制,必須依靠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懲罰手段里所缺乏的。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機會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依法行政的隨意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執法不嚴,執法的隨意性大,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朝量化方向發展。二、避免財務會計造假的對策會計信息是管理者、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防範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會計信息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還是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部門,或者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等有關各方,都需要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企業,並作為相應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不僅無法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經營與財務情況的需要,而且將嚴重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究其原因很多,本文僅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和會計信息不實成因發現的幾個問題提出如下解決法:(一)針對會計造假的內在原因1、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提高單位領導的會計法規意識單位領導的指導思想不正,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規,使單位領導提高會計法規意識;端正指導思想,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主要是單位負責人要會計人員造假。修訂後的《會計法》緊緊抓住了這個源頭,解決了會計委派制等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體現了以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思想。抓住單位負責人這個源頭,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拄性的責任。鑒於在實際工作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讓單位負責人通過學習《會計法》知道:單位負責人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規定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上簽名並蓋章,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因此,單位負責人要以身作則,要學習《會計法》,學習會計知識,帶頭執法,不得干預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更不能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會計事項。2、逐步實現會計人員職業化為了擺脫企業領導對會計人員的授意造假和控制,保證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必要使會計人員走向職業化,即:成立會計行業協會。職業化的核心就是將每個為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集中起來,組成行業協會,使會計人員的目標從單一的為企業謀利益轉到為公共謀利益上來。盡管職業化並非易事,其成效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見到的,但從長遠來看,職業化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會計協會是非贏利組織,因而不存在利用會計人員來贏利的動機;二是通過對會計人員任職資格的確認,形成會計人員進入市場的壁壘,從而增加會計人員的競爭壓力;三是通過職業聯合形成的行業協會必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職業道德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會計委派制與會計職業化有相似之處,但有很大的不同。會計委派機構是官方或半官方組織,而會計協會是民間自律組織。會計委派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對會計人員進行任免,而會計協會不對任何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只是通過職業道德來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二)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1、首先要按市場要求,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才能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其二,企業用人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充分引入競爭機制,要建立起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單獨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的做法。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大會計監督力度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內部審計是會計監督的保證。第一,建立內部牽制制度。第二,實行內部監督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提高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性,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才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第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強化監督。應該重視外部監督,我國外部監督有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及其他形式。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及業務水平,按照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標准開展業務,提高監督質量,使其對會計的監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失真。強化政府監督,政府監督應是在宏觀調控下的監督,政府監督應依法監督,應提高監督人員素質,利用監督權力謀利的政府人員,只能把企業拖垮。3、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理順各方關系,減少利益沖突利益分配與考核機制的不夠健全,不盡合理是誘發會計信息造假的一個重要原因。造假者的主要動機在於取得經濟及其他利益。只有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才能防止會計信息的造假。一是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及職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二是改進現行的績效考核制度,並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的考評,不要僅以數字論英雄,而要與定性考核結合起來。4、盡快制定和出台具體會計准則並繼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准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台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准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同時,鑒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計准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特別地,在准則的制定過程中,應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准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5、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凡是由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應由企業經營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明確民事責任人,讓承擔法律責任者確實得到懲罰。只對單位處以罰款,將個人責任推脫或轉嫁到單位身上,顯然混淆了單位中的個人角色,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造假問題的。單單是單位被罰,也不利於當事人吸取教訓,更不利於整個社會培養誠信的風氣。除了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外,還應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進行民事賠償。民事賠償的主體應是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者即企業經營者,而不是企業法人實體,更不是會計行為主體。民事賠償制度可以增加企業巨額潛在的訴訟風險,加大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處罰中民事法律調節的力度。提高民事賠償額度,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成本。使得會計造假成本升高,從而遏止經營者造假。會計信息造假不是一時就可以改變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消除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外在原因,才能真正改變會計信息造假的現狀。由於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是基於一些客觀因素之上,所以我們的預防對策也只能從提高准則、制度制訂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會計環境者手,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弊端,需要我們上下各級部門進行長期不懈的斗爭和努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范。《會計法》是會計人員工作的規范和法律保證。只有以法制規范的要求企業經濟業務和開展經濟活動,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秩序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參考資料:/link?url=tAsPc96rTkSAedlK_NJK7PP5gPGzWQs01U7wZ--LMnd_7LJ89D_WeIsGeSQylpspxpJTSKkcutz3_
3. 小企業如何擺脫假賬,高稅負和高利貸的困擾
一、小企業的賬務管理、稅負和借貸成本的現狀
小企業的賬務管理混亂,財務人員業務水平低,財務政策的隨意性大,財務報告的真實性低,小企業普遍在財務上做假賬。在小企業經營者看來,不做假賬根本沒法生存。
過去,中國的企業稅負實行一刀切模式,大、中、小企業的稅負一本一樣。2012年初上海推出「營改增」試點3個月後,安永的月度調研顯示,小規模納稅人稅負下降幅度較大,稅負降低近1/3;而一般納稅人稅負有降有升有持平,總體稅金略有增加。[①]但小企業的稅負仍然很高。小企業必須交25%的企業所得稅、17%的增值稅,小企業還需要城建稅、房產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契稅;小企業還需要繳納教育費附加費、水資源費、社會保險費、地方教育費、殘疾人就業金、工會經費以及工商、環保、衛生、質監、公安等眾多部門徵收的各類行政性收費,有六七十種之多。《南方都市報》采訪小組實地調查後證實小企業的實際稅負占產值或營業額的14.6%。[②]2011年11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中小企業稅費有多重?》一文中,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研究發現小企業稅費之比是1:0.5~0.7,即企業每交1元稅,就要同時交0.5~0.7元費。[③]小企業的毛利率一般不超過15%,實際稅負占產值或營業額的14.6%的稅負水平確實讓小企業無法承受。
除了地方重點扶植保護的小企業可以順利從銀行融資,絕大多數小企業只能在高利貸市場短期借貸。小企業在高利貸市場的年借貸利率從12%到40%不等,平均利率25%,這是本文作者親自了解後得到的數據。
二、小企業的假賬、稅負和借貸成本之間的復雜關系
中國小企業法制觀念淡薄,擁有作假帳逃稅的強烈沖動。在現實稅負壓力下,小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逃稅,必須逃稅。
小企業的合理稅負應該是多少?首先,從毛利角度分析。毛利潤也叫毛利,是指銷售收入減去生產成本(或進貨成本)後的差額,尚沒有加上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等,沒有扣除管理費用、營業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支出等。毛利潤主要分解為凈利潤、期間費用與營業外支出、稅負三項。期間費用占毛利比重一般在40%左右。小企業的平均毛利率是15%,其中期間費用率佔6%,如果利潤為零,稅負不應超出毛利率的60%,即稅負的上限是小企業營業額或產值的9%;如果利潤為4%(略高於存款利率),稅負的合理水平是小企業營業額或產值的5%。其次,從小企業與大企業的盈利能力差距分析。美國、德國、韓國的大企業的盈利水平都是中小企業的2倍以上,中國大企業的盈利水平更高。中國小企業與大企業的名義稅負相同,在「營改增」後稅負降低30%左右,小企業的實際稅負相當於小企業營業額或產值的10.5%,還是高於理論上限9%的標准,即無論「營改增」之前或之後,小企業老實繳稅就肯定沒法活。
小企業既然繳稅沒法活,就只有逃稅,方法是財務作假,逃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主要是逃增值稅。理論上只要認真開展稅務稽核,小企業無法逃稅。避免做大、不敢做大是小企業的應對之術。稅務局因為工作成本原因,只查略具規模的小企業,規模太小的小企業就按企業財務數據稽核,不深入查賬。
多數小企業因為規模太小,又因為無法向銀行拿出可信的財務報告,長期置身銀行融資體系之外,遇有資金需求時,只能尋求高利貸。高利貸多數是短期融資,摺合成年利率在12%至40%之間,平均水平在25%,即經營穩健的小企業的高利貸利率水平低於25%,經營狀況不穩定的小企業的高利貸利率水平高於25%。在25%的民間平均借貸利率下,小企業的財務費用是大企業的4倍,大企業一般是6%。有一些大企業從銀行低利率借入資金,再高利率借給小企業。沉重的財務費用負擔進一步壓縮了小企業的盈利空間和生存空間,很多小企業需要財務作假、原材料作假、工藝作假、產品說明書作假、欺騙消費者,才能生存。
三、小企業擺脫假賬、高稅負和高利貸的政策方案
第一,以法治國,規范政府行為,取締一切行政收費。中國小企業面對的稅種有六、七十種。在法治國家,只有全國最高立法機關才有權利批准征稅,政府無權決定稅收政策。稅收是公民和法人為獲得公共服務而支付的服務費,需要哪些公共服務和支付多少服務費只能由公民協商確定,而不能由每個政府部門隨意確定。法制化國家徵收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燃油稅、印花稅這些稅種,已經足夠維持公共服務。各種行政收費都是違法行為,是一種公然掠奪。
第二,大幅度降低小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以台灣地區、韓國的小企業稅負為例,韓國小企業的所得稅率是10%,而中型、大型企業則是20%和22%;中國一般企業所得稅是25%,微型企業是20%。韓國增值稅率為10%,中國是17%。台灣地區的中小企業一般只繳納17%的企業所得稅和5%的營業稅(相當於增值稅)。[④]除此之外,韓國和台灣地區小企業沒有其他稅,更沒有任何雜費。中國的小企業的所得稅應該下調至10%,增殖稅下調至10%,廢除其他所有稅、費,使小企業總稅負占企業營業額或產值的2%,這樣小企業就有7%左右的理論生存空間。
第三,降低政府運作成本,消除行政收費沖動。中國政府的實際運作成本是多少,沒有權威數字。政府內部財政部門測算,中國政府的運作成本佔GDP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高的。除了行政人員工資、福利、水電費、差旅費、辦公文具、辦公設備,其他都是不合理開支。公務員編制極其不合理,副省、副市、副局、副處、副科級幹部,只要一名副職即可,實際上副職多在7名左右,副職幹部及下屬的主要工作是通過收費養活自己。
第四,禁止高利貸,用電腦配對方式為小企業指定總賬會計,同時成立中央貸款保險公司,讓小企業以正常利率從金融體系融資。目前國家對年息40%以下的高利貸予以法律保護。在很多國家,高利貸是一種罪惡。高利貸是對小企業的遏制和摧殘。市場經濟中,很少有行業能產生持續的高收益,沒有穩定的高收益,企業理論上是無法支付高利貸的。小企業常常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借高利貸,苟延殘喘。銀行向小企業放貸,存在很大風險。有兩個方法可以控制銀行向小企業貸款的風險。第一,小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必須接受銀行業協會通過電腦配對指定的總賬會計,指定的總賬會計如無過錯,可以連續服務5年,5年後重新配對。總賬會計如有人為過錯,企業主完全有條件提供音頻、視頻證據,銀行業協會重新電腦指定總賬會計。以此,杜絕小企業假賬行為,銀行可以根據真實的小企業財務報告決定是否向小企業貸款。針對小企業抵禦經營風險的能力低於大企業,國家應成立中央貸款保險公司,要求銀行為每一筆小企業銀行貸款購買保險。
第五,培養個人所得稅稅基。在小企業接受銀行業協會通過電腦配對指定的總賬會計後,小企業的假賬行為將被有效遏制,小企業主的家庭生活、家庭財產將與企業經營和企業財產有效分開。小企業主必須為自己支付工資、獎金、紅利才能維持家庭生活,小企業主將無法逃避個人所得稅。在大規模為小企業減稅和為小企業提供正常融資條件後,小企業將告別「不敢長大,也不想長大」的困局,迎來大發展,小企業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和所有者都可能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個人所得稅稅基將大幅度增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馬駿2012年04月26日在一次公開報告中披露,全國企業總數1100萬家,其中大企業22萬家 ,佔2%;中小企業1078萬家,佔98%。[⑤] 中小企業中,小企業至少佔70%。個人所得稅將告別工薪稅,所有中高收入者都將成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4. 國內外財務造假研究的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以高速度發展,人們進行經濟決策就需要更多更為准確的數據和信息,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所提供的各項財務指標是衡量企業發展狀況的依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信息使用人的行為方向與資源配置動態都直接被財報的准確性所影響。如若較多上市企業出具虛假財務報告,或許會導致投資者作出錯誤決策而導致投資失敗,如此一來便會嚴重消磨投資者的投資熱情,擾亂證券市場秩序,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在財務舞弊更復雜、隱蔽性更強的新情況下,財務舞弊的識別和治理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因此,系統深入探索企業舞弊的共性特徵,防止企業舞弊以及降低審計失敗率刻不容緩。
1.1.2 研究意義
本文研究以我國醫葯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研究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特徵與防治對國家經濟發展有著建設性的意義。一是有助於保障資本市場各種經濟活動的有序進行。二是資本市場的穩定與完善程度對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眾所周知,資本市場疲軟會造成經濟頹勢的惡性循環,證券投資者作為市場交易中的活躍分子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保護在投資市場中處於信息弱勢的中小投資者,三是有助於營造公平的投資環境。有助於增強中小投資者投資信心,此外,還有助於審計監督水平的提高。財務舞弊特徵給審計人員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將審計過程中容易忽視的細節總結出來,並且將企業顯示的各種特徵信號聯系起來,給注冊會計師審計提供了便利。
1.2 國內外文獻綜述
1.2.1 國內文獻綜述
閻達五、王建英(2001)採用「十分法」將取得的 1996 至 1998 年統計樣本中的資產收益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盈利質量指標按數值大小進行排序,通過均值差異檢驗,得出財務舞弊企業所呈現的具體特徵[1]。
章美珍(2002)將銀廣夏舞弊案例貫穿全文,從關聯方、經營活動現金流出量、內部控制等幾個方面闡述了企業舞弊的端倪,該案例分析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 可參考性[2]。
耿建新、肖澤忠等(2002)運用案例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分析了億安科技與銀廣夏的財務數據指標特徵,隨後又對 36 家盈餘操縱公司進行實證檢驗,發現財務舞弊公司在舞弊前每股現金流量顯著小於非舞弊公司[3]。
毛志宏、李荷和張星明(2006)通過選取上交所 2001 年-2004 被證監會處罰並披露57家 A 股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運用邏輯回歸模型詳細論證出了獨立董事比例、獨立董事年薪以及會議次數與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可能性是負相關的[4]。
羅秀珍(2012)從董事會治理角度對董事會構成、董事薪酬、審計委員會三方面進行展開論述,並輔以回歸分析,驗證了高層人事變動與董事會治理與財務舞弊相關性[5]。
方軍雄(2003)選取1993至2004年十年間被證監會處罰的48家公司作為樣本,將應收賬款周轉率、董事會專業人員數量、資產負債率、每股收益作為變數,採用二項 Logistic 回歸方法發現舞弊公司與非舞弊公司在上述四個指標方面存在顯著差異[6]。
阮錦勤(2003)運用邏輯回歸模型論證了股權結構、股權集中度以及董事會特徵與財務報告舞弊的關系,提出並證明監事會人員數量與企業財務舞弊的正向關系[7]。
岳殿民(2008)以 1997 至 2006 年被監督部門依法查處並曝光的 53 家公司並剔除數據不全、剔除證券行業種類公司得到 36 個舞弊樣本,再選取沒有舞弊行為的公司作為對照,綜合運用邏輯分析模型得出了盈利能力特徵與舞弊的關系[8]。
萬東敏(2012)將 2003 至 2010 年製造行業的舞弊樣本與經過 5 原則篩選的 27個參照樣本納入 Logistic 分析模型以及 T 檢驗,從企業內部結構、財務指標、審計意見等角度展開分析其與舞弊的相關性,具有較准確的識別率[9]。
張海燕將(2013)以2004年至2012年間被依法查處披露的44家舞弊上市公司與 44 家報表沒有作假的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 SPSS 軟體分析 27 個自變數並進行 T 檢驗,採用逐步向後的方式進行剔除,避免多重共線情況,得出應收賬款周轉率和流動比率是區別財務報告舞弊的有效指標[10]。
謝曉燕、程富(2009)通過分析評價的性質和內容,指出我國現階段對內部控制缺乏科學合理的評價標准,通過國際比較,找出我國與國際發達國家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中的差距[11]。
戴文濤、王茜、譚有超(2013)研究了影響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外部環境、主客體、設立目標、評價方法、規范等內容,並且提出一個完整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概念框架[12]。
1.2.2 國外文獻綜述
國外早期將企業財務舞弊的特徵研究稱為「企業舞弊紅旗」研究,通過對舞弊企業進行歸類分析,得出財務報告舞弊企業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特徵,將這些共性特徵定義為會計舞弊「紅旗」,一旦發現一個企業具有「紅旗」中的近似現象,便可以對其進行舞弊風險防控檢查[13]。Albrecht 和 Romney(1986)採用問卷調查與歸納研究方法,發現公司管理人員個人能力、文化素質高低與公司報表是否作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14]。
Beasley(1996)通過對舞弊公司的分析發現獨立董事比重、董事會審計人員比例、會議次數可以納入舞弊公司預警信號中來[15-16]。
Summers 與 Sweeney(1998)從舞弊三因素理論入手,採用案例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對上市公司舞弊手段進行分析,發現大型上市集團公司大多採用關聯方關系弄虛作假的方式,通過偽造、變造虛假買賣合同等手段作高收入,利潤自然也增加。研究還指出隱藏內部關聯方交易事項,也是企業財務報告舞弊的常見現象[17]。
Abbott Parker 與 Peters(2002)運用案例剖析,通過正反例子對比說明治理層結構設置對預防財務舞弊的重要性,再一次強調了建立審計委員會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也指出內部機構審計專業性較弱也容易滋生財務舞弊,應合理安排董事會人員,增加財務或審計相關專業人才,面對公司重大財務決策可以著重聽取其有益建議[18]。
Doumpos(2005)在對公司財務舞弊研究時把本國 57 家公司作為取樣對象,從這 57 個樣本中分別獲得資產、負債、收入費用、利潤等數據計算負債率、銷售凈利率、資產周轉率將得到的指標帶入回歸模型,經過檢驗分析得出總資產周轉率在辨別企業是否存在舞弊行為方面具有顯著性[19]。
1.2.3 文獻評述
財務舞弊自企業成立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從最初單業務造假到各個報表聯動造假愈演愈烈,因此關於財務舞弊的手段、特徵以及對策的國內外文獻研究也較多。已有文獻中,實證過程中只將能夠量化的財務比率作為研究變數,研究變數類別較為單一,因此得出的研究結果的准確性有待商榷。在分析財務舞弊的具體特徵方面,對於企業發生財務舞弊時宏觀環境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特徵並沒有論證,本文將財務舞弊的宏觀環境特徵與微觀特徵相結合,全面分析財務舞弊特徵。研究領域偏窄。現存的文獻研究大多是財務舞弊特徵與識別,如若能將財務舞弊的特徵識別與計算技術結合,不僅能夠彌補研究上的不足,而且也能極大的提高該研究的實用性以及操作性。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框架
本文一共六章。第一章緒論部分首先闡述了該課題研究背景和意義,回顧關於財務舞弊案例的文獻,說明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闡述財有關務財務舞弊的定義及中醫葯企業發展現狀及趨勢。第三章從醫葯行業角度出發分析了行業的財務舞弊成因、特徵以及影響。第四章以新華制葯為例,利用新華制葯財務舞弊案例資料探討新華制葯財務舞弊的成因。第五章提出抑制財務舞弊的措施。第六章概括全文,得出結論。
5. 為什麼要對會計報表造假
僅供參考
財務造假也就是會計造假。
一、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它的存在又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腐敗。
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應當找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
(一)造假的內在原因
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
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設「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負責人出於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主要表現在:
(1)為了業績考核而造假 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辦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到會計數據。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包裝、粉飾。
(2)偷稅、漏稅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於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於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點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和不交稅的目的。多見於民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
(3)粉飾業績,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昔日為省優、部優而今已失去競爭優勢、失去市場的企業。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造假。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一番。為了發行股票而造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
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
(4)為獲利而造假
其特點是:調整賬務,虛增虛報利潤,欺詐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強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的范圍內籌措大量資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為公司追逐的目標,對條件不成熟的公司,財務資料做假便成為其首選捷徑。還有的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主管領導,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件。其次,對於那些已經上市但經營虧損的公司,為了滿足增發新股或者配股的條件,提高配股價格,達到從資本市場上撈到更多資金的目的,經常採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投機行為盛行,出現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業績變動不一致,優股不優價,「垃圾股」價不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的心理大於投資,於是他們對「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並不重視,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難以達到降低市場中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功效。
除此之外,股市承擔了企業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企業「包裝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由於公司的治理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為了能長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
(5)為推卸責任而造假
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虧,並將責任歸咎於新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捲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6)貪污盜竊,轉移國家資產
其特點是:出具假憑證,收入不入賬,辦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或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等。多見於管理比較混亂的中小國有企業。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二)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到位是會計信息造假的深層原因。
現代企業制度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目前我國尚處改革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程度不高,仍存在企業經營者的權責問題、政企分開問題。權責不明確,企業經營者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受利益驅動提供虛假財務信息。政企不分,使企業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經營者,一些政府部門經常干擾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的領導仍由政府幹預,政治色彩濃厚,使企業領導不能專心發展企業,更注重自己是否能提升,勢必導致財務造假而失真。
2、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
目前,企業內部監督控制有著局限性,內部監督不到位,會計人員不獨立,受單位領導指使被迫做假帳。社會監督仍處於起步階段,會計事務所雖然脫鉤改制,但仍缺少標準的執業制度,政府監督大於社會監督力度,職責交叉,經常重復檢查,企業領導又是政府指派,使檢查與被檢查藕斷絲連。企業領導同時管理會計與審計,內部審計不是處於董事會領導下。
社會審計監督不力。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在人員數量上,現有注冊會計師與《公司法》關於所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報表都要經注會審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質量,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素質偏低、偏離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松馳的問題。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是查帳容易,處理難,這嚴重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對內部人的監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監督不力客觀助長了會計造假行為的泛濫
審計監督對保障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有著其他經濟監督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盡管已經相當完善,但是與飛速發展的經濟仍有許多不適應。
⑴監督力量不足。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國家(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社會)審計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來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而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卻基本保持不變,造成現有的審計力量無法應對迅速增長的審計業務量。國家審計對企業的監督開始弱化,注冊會計師已經成為審計監督的主力軍,但其承擔的審計任務愈來愈重,可以說已不堪重負。
⑵監督力度不夠。國家審計的重點已經位移,企業的審計監督只能依靠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來進行。但內部審計無論在隸屬關繫上還是在利益關繫上,都始終未能解決其真正的獨立性問題,因而這種審計監督不僅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反而對會計造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會計造假的幫凶。民間審計同樣面臨著獨立性問題,最突出的是資本經營管理者委託民間審計而不是股東大會委託民間審計,其監督的力度、監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不正當干預,大大削弱了審計報告的公證作用。
(3)監督不力。監不力,致使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處於惡性循環的狀態。內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從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主體看,企業的會計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是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並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志而改變。從企業外部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社會中介審計及政府審計監督受人力、財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後監督性質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違法違紀行為,這也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會計信息造假失真
由於社會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部與西部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4、造假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會計造假信息失真 企業會計造假幾乎不消耗物質成本,只需要玩弄數字游戲,空手套白狼,便可將一堆「垃圾」包裝成閃閃發光的「金子」。如黎明股份,1999年1月上市當期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8679萬元。除常規的少計成本、費用遞延等操縱手段外,90%以上交易或事項都是通過虛開產品銷售發票,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段人為憑空捏造的。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既虛增了收入利潤又不增加稅負。可見其造假的物質成本很低。
企業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業、整頓、解散、吊銷證照等帶來的直接損失、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的行政罰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會計造假行為給國家、社會、個人造成的財產或其他損失的民事賠償支出;刑事成本指對單位
和個人的刑事處分和罰金。而會計造假的收益包括謀取的不正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企業就存在會計信息造假的動機和需求。
由於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督手段落後,監管人員不足,會計造假被發現的幾率很小,即使發現,被追究的代價也很小,而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驚人。因此,會計造假成了許多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績、侵蝕股東權益、侵害國有資產的慣用伎倆。
5、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
個別企業利用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採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虛擬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和進行違規會計處理,造成了企業經濟交易的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6.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各經濟主體之間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並且承認其各自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的。在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會計環境的改變和對會計信息不同認識而產生的沖突,以民事責任糾紛問題為主。但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懲處手段主要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為主。對大部分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主要是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很難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於那些追究了法律責任的,也只是限於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會計信息失真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對於刑事責任的追究是一種威懾力量,是為防止市場危機爆發或產生嚴重社會後果的一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形成日常的監督力量。若想形成日常的監督機制,必須依靠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懲罰手段里所缺乏的。
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機會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依法行政的隨意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執法不嚴,執法的隨意性大,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朝量化方向發展。
二、避免財務會計造假的對策
會計信息是管理者、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防範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會計信息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還是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部門,或者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等有關各方,都需要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企業,並作為相應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不僅無法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經營與財務情況的需要,而且將嚴重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究其原因很多,本文僅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和會計信息不實成因發現的幾個問題提出如下解決辦法:
(一)針對會計造假的內在原因
1、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提高單位領導的會計法規意識
單位領導的指導思想不正,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規,使單位領導提高會計法規意識;端正指導思想,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
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主要是單位負責人要會計人員造假。修訂後的《會計法》緊緊抓住了這個源頭,解決了會計委派制等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體現了以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思想。
抓住單位負責人這個源頭,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拄性的責任。鑒於在實際工作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就
讓單位負責人通過學習《會計法》知道:單位負責人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規定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上簽名並蓋章,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因此,單位負責人要以身作則,要學習《會計法》,學習會計知識,帶頭執法,不得干預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更不能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
2、逐步實現會計人員職業化
為了擺脫企業領導對會計人員的授意造假和控制,保證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必要使會計人員走向職業化,即:成立會計行業協會。職業化的核心就是將每個為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集中起來,組成行業協會,使會計人員的目標從單一的為企業謀利益轉到為公共謀利益上來。盡管職業化並非易事,其成效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見到的,但從長遠來看,職業化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會計協會是非贏利組織,因而不存在利用會計人員來贏利的動機;二是通過對會計人員任職資格的確認,形成會計人員進入市場的壁壘,從而增加會計人員的競爭壓力;三是通過職業聯合形成的行業協會必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職業道德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會計委派制與會計職業化有相似之處,但有很大的不同。會計委派機構是官方或半官方組織,而會計協會是民間自律組織。會計委派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對會計人員進行任免,而會計協會不對任何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只是通過職業道德來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
(二)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首先要按市場要求,完善企業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才能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其二,企業用人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程序辦,充分引入競爭機制,要建立起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單獨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的做法。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大會計監督力度
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內部審計是會計監督的保證。第一,建立內部牽制制度。第二,實行內部監督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提高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性,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才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第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強化監督。應該重視外部監督,我國外部監督有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及其他形式。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及業務水平,按照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標准開展業務,提高監督質量,使其對會計的監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失真。強化政府監督,政府監督應是在宏觀調控下的監督,政府監督應依法監督,應提高監督人員素質,利用監督權力謀利的政府人員,只能把企業拖垮。
3、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理順各方關系,減少利益沖突 利益分配與考核機制的不夠健全,不盡合理是誘發會計信息造假的一個重要原因。造假者的主要動機在於取得經濟及其他利益。只有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才能防止會計信息的造假。一是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及職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二是改進現行的績效考核制度,並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的考評,不要僅以數字論英雄,而要與定性考核結合起來。
4、盡快制定和出台具體會計准則並繼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 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准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台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准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同時,鑒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計准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特別地,在准則的制定過程中,應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准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
5、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制度
凡是由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應由企業經營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明確民事責任人,讓承擔法律責任者確實得到懲罰。只對單位處以罰款,將個人責任推脫或轉嫁到單位身上,顯然混淆了單位中的個人角色,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造假問題的。單單是單位被罰,也不利於當事人吸取教訓,更不利於整個社會培養誠信的風氣。除了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外,還應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進行民事賠償。民事賠償的主體應是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者即企業經營者,而不是企業法人實體,更不是會計行為主體。民事賠償制度可以增加企業巨額潛在的訴訟風險,加大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處罰中民事法律調節的力度。提高民事賠償額度,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成本。使得會計造假成本升高,從而遏止經營者造假。
會計信息造假不是一時就可以改變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消除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外在原因,才能真正改變會計信息造假的現狀。由於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是基於一些客觀因素之上,所以我們的預防對策也只能從提高准則、制度制訂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會計環境者手,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弊端,需要我們上下各級部門進行長期不懈的斗爭和努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范。《會計法》是會計人員工作的規范和法律保證。只有以法制規范的要求辦理企業經濟業務和開展經濟活動,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秩序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6. 戴爾財務造假相關的會計師事務所是哪個啊,有它的責任嗎
同學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對於執業注冊會計師來講,職業素質體現在兩個方面職業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
1.職業專業素質
現今社會對注冊會計師的專業素質要求是越來越高。考取注冊會計師僅僅是一個起步。根據眼前的市場需求,注冊會計師有較好的職業發展,要拿到「三證」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和注冊審計師。
此外,工作中接觸的服務對象很廣,注冊會計師除了拿國內的證書外,可以再考一個國際認證的證書。根據中國相關法規,中國注冊會計師有權簽署企業財務和審計報告。而從個人晉升和謀取高薪的角度看,可以考國際的注會證書像英國注冊會計師(ACCA)、加拿大注冊會計師(CGA)、美國注冊會計師(AICPA)等涉外執業資格。
2.職業道德素質
國際職業會計師資格指南也明確將執業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守則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注冊會計師應達到的目標是職業精神的最高水準,職業表現的最高水平,服務於公共利益的最好形象。這實際上也是職業道德的要求。
具體來講,職業道德的四項要求是良好的聲譽、高尚的職業精神、優質的服務質量和嚴謹的保守秘密的工作原則。職業道德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公正、客觀的職業方法,嚴謹負責的勝任能力,應有的職業謹慎等。
感謝您的提問,更多財會問題歡迎提交給高頓企業知道。
高頓祝您生活愉快!
7. 華信國際為什麼要會計造假
展開全部
僅供參考
財務造假也就是會計造假。
一、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它的存在又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腐敗。
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應當找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
(一)造假的內在原因
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
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設「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負責人出於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主要表現在:
(1)為了業績考核而造假 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辦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到會計數據。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包裝、粉飾。
(2)偷稅、漏稅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於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於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點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和不交稅的目的。多見於民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
(3)粉飾業績,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昔日為省優、部優而今已失去競爭優勢、失去市場的企業。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造假。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一番。為了發行股票而造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
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
(4)為獲利而造假
其特點是:調整賬務,虛增虛報利潤,欺詐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強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的范圍內籌措大量資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為公司追逐的目標,對條件不成熟的公司,財務資料做假便成為其首選捷徑。還有的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主管領導,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件。其次,對於那些已經上市但經營虧損的公司,為了滿足增發新股或者配股的條件,提高配股價格,達到從資本市場上撈到更多資金的目的,經常採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投機行為盛行,出現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業績變動不一致,優股不優價,「垃圾股」價不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的心理大於投資,於是他們對「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並不重視,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難以達到降低市場中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功效。
除此之外,股市承擔了企業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企業「包裝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由於公司的治理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為了能長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
(5)為推卸責任而造假
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虧,並將責任歸咎於新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捲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6)貪污盜竊,轉移國家資產
其特點是:出具假憑證,收入不入賬,辦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或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等。多見於管理比較混亂的中小國有企業。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二)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到位是會計信息造假的深層原因。
現代企業制度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目前我國尚處改革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程度不高,仍存在企業經營者的權責問題、政企分開問題。權責不明確,企業經營者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受利益驅動提供虛假財務信息。政企不分,使企業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經營者,一些政府部門經常干擾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的領導仍由政府幹預,政治色彩濃厚,使企業領導不能專心發展企業,更注重自己是否能提升,勢必導致財務造假而失真。
2、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
目前,企業內部監督控制有著局限性,內部監督不到位,會計人員不獨立,受單位領導指使被迫做假帳。社會監督仍處於起步階段,會計事務所雖然脫鉤改制,但仍缺少標準的執業制度,政府監督大於社會監督力度,職責交叉,經常重復檢查,企業領導又是政府指派,使檢查與被檢查藕斷絲連。企業領導同時管理會計與審計,內部審計不是處於董事會領導下。
社會審計監督不力。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在人員數量上,現有注冊會計師與《公司法》關於所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報表都要經注會審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質量,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素質偏低、偏離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松馳的問題。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是查帳容易,處理難,這嚴重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對內部人的監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監督不力客觀助長了會計造假行為的泛濫
審計監督對保障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有著其他經濟監督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盡管已經相當完善,但是與飛速發展的經濟仍有許多不適應。
⑴監督力量不足。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國家(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社會)審計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來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而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卻基本保持不變,造成現有的審計力量無法應對迅速增長的審計業務量。國家審計對企業的監督開始弱化,注冊會計師已經成為審計監督的主力軍,但其承擔的審計任務愈來愈重,可以說已不堪重負。
⑵監督力度不夠。國家審計的重點已經位移,企業的審計監督只能依靠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來進行。但內部審計無論在隸屬關繫上還是在利益關繫上,都始終未能解決其真正的獨立性問題,因而這種審計監督不僅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反而對會計造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會計造假的幫凶。民間審計同樣面臨著獨立性問題,最突出的是資本經營管理者委託民間審計而不是股東大會委託民間審計,其監督的力度、監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不正當干預,大大削弱了審計報告的公證作用。
(3)監督不力。監不力,致使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處於惡性循環的狀態。內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從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主體看,企業的會計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是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並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志而改變。從企業外部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社會中介審計及政府審計監督受人力、財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後監督性質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違法違紀行為,這也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會計信息造假失真
由於社會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部與西部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4、造假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會計造假信息失真 企業會計造假幾乎不消耗物質成本,只需要玩弄數字游戲,空手套白狼,便可將一堆「垃圾」包裝成閃閃發光的「金子」。如黎明股份,1999年1月上市當期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8679萬元。除常規的少計成本、費用遞延等操縱手段外,90%以上交易或事項都是通過虛開產品銷售發票,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段人為憑空捏造的。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既虛增了收入利潤又不增加稅負。可見其造假的物質成本很低。
企業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業、整頓、解散、吊銷證照等帶來的直接損失、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的行政罰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會計造假行為給國家、社會、個人造成的財產或其他損失的民事賠償支出;刑事成本指對單位
和個人的刑事處分和罰金。而會計造假的收益包括謀取的不正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企業就存在會計信息造假的動機和需求。
由於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督手段落後,監管人員不足,會計造假被發現的幾率很小,即使發現,被追究的代價也很小,而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驚人。因此,會計造假成了許多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績、侵蝕股東權益、侵害國有資產的慣用伎倆。
5、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
個別企業利用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採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虛擬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和進行違規會計處理,造成了企業經濟交易的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6.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各經濟主體之間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並且承認其各自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的。在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會計環境的改變和對會計信息不同認識而產生的沖突,以民事責任糾紛問題為主。但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懲處手段主要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為主。對大部分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主要是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很難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於那些追究了法律責任的,也只是限於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會計信息失真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對於刑事責任的追究是一種威懾力量,是為防止市場危機爆發或產生嚴重社會後果的一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形成日常的監督力量。若想形成日常的監督機制,必須依靠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懲罰手段里所缺乏的。
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機會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依法行政的隨意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執法不嚴,執法的隨意性大,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朝量化方向發展。
二、避免財務會計造假的對策
會計信息是管理者、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防範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會計信息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還是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部門,或者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等有關各方,都需要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企業,並作為相應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不僅無法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經營與財務情況的需要,而且將嚴重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究其原因很多,本文僅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和會計信息不實成因發現的幾個問題提出如下解決辦法:
(一)針對會計造假的內在原因
1、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提高單位領導的會計法規意識
單位領導的指導思想不正,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規,使單位領導提高會計法規意識;端正指導思想,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
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主要是單位負責人要會計人員造假。修訂後的《會計法》緊緊抓住了這個源頭,解決了會計委派制等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體現了以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思想。
抓住單位負責人這個源頭,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拄性的責任。鑒於在實際工作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就
讓單位負責人通過學習《會計法》知道:單位負責人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規定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上簽名並蓋章,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因此,單位負責人要以身作則,要學習《會計法》,學習會計知識,帶頭執法,不得干預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更不能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
2、逐步實現會計人員職業化
為了擺脫企業領導對會計人員的授意造假和控制,保證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必要使會計人員走向職業化,即:成立會計行業協會。職業化的核心就是將每個為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集中起來,組成行業協會,使會計人員的目標從單一的為企業謀利益轉到為公共謀利益上來。盡管職業化並非易事,其成效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見到的,但從長遠來看,職業化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會計協會是非贏利組織,因而不存在利用會計人員來贏利的動機;二是通過對會計人員任職資格的確認,形成會計人員進入市場的壁壘,從而增加會計人員的競爭壓力;三是通過職業聯合形成的行業協會必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職業道德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會計委派制與會計職業化有相似之處,但有很大的不同。會計委派機構是官方或半官方組織,而會計協會是民間自律組織。會計委派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對會計人員進行任免,而會計協會不對任何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只是通過職業道德來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
(二)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首先要按市場要求,完善企業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才能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其二,企業用人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程序辦,充分引入競爭機制,要建立起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單獨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的做法。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大會計監督力度
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內部審計是會計監督的保證。第一,建立內部牽制制度。第二,實行內部監督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提高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性,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才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第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強化監督。應該重視外部監督,我國外部監督有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及其他形式。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及業務水平,按照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標准開展業務,提高監督質量,使其對會計的監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失真。強化政府監督,政府監督應是在宏觀調控下的監督,政府監督應依法監督,應提高監督人員素質,利用監督權力謀利的政府人員,只能把企業拖垮。
3、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理順各方關系,減少利益沖突 利益分配與考核機制的不夠健全,不盡合理是誘發會計信息造假的一個重要原因。造假者的主要動機在於取得經濟及其他利益。只有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才能防止會計信息的造假。一是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及職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二是改進現行的績效考核制度,並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的考評,不要僅以數字論英雄,而要與定性考核結合起來。
4、盡快制定和出台具體會計准則並繼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 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准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台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准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同時,鑒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計准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特別地,在准則的制定過程中,應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准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
5、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制度
凡是由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應由企業經營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明確民事責任人,讓承擔法律責任者確實得到懲罰。只對單位處以罰款,將個人責任推脫或轉嫁到單位身上,顯然混淆了單位中的個人角色,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造假問題的。單單是單位被罰,也不利於當事人吸取教訓,更不利於整個社會培養誠信的風氣。除了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外,還應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進行民事賠償。民事賠償的主體應是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者即企業經營者,而不是企業法人實體,更不是會計行為主體。民事賠償制度可以增加企業巨額潛在的訴訟風險,加大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處罰中民事法律調節的力度。提高民事賠償額度,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成本。使得會計造假成本升高,從而遏止經營者造假。
會計信息造假不是一時就可以改變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消除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外在原因,才能真正改變會計信息造假的現狀。由於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是基於一些客觀因素之上,所以我們的預防對策也只能從提高准則、制度制訂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會計環境者手,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弊端,需要我們上下各級部門進行長期不懈的斗爭和努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范。《會計法》是會計人員工作的規范和法律保證。只有以法制規范的要求辦理企業經濟業務和開展經濟活動,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秩序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8.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造假應向哪個部門舉報
噢,既然是衛生領域的造假事件,那麼首先就應該向衛生主管部門(衛生局、衛生廳直至國家衛生部)舉報
9. 論述財務造假的原因及相應對策
財務造假也就是會計造假。
一、財務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會計准則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會議信息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存在有其客觀原因,特別是在目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時期,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它的存在又潛在地助長了社會風氣的腐敗。
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發生,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首先應當找到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即會計造假的原因。
(一)造假的內在原因
1、單位負責人指導思想不正
有些單位負責人利用手中權力,為了個人私利或本企業利益,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搞「廠長成本、書記利潤」、「官出數字、數字出官」,設「賬外賬、小金庫」,大搞短期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一些企業負責人出於種種目的利用自己的權利,指使會計人員造假,他們有的虛增利潤騙取貸款,有的隱瞞利潤逃避交稅,有的甚至虛列數據來掩蓋其貪污受賄的罪行。這些人,把國家、集體的企業當成自己的「小作坊」,膽大妄為,無所顧忌,任意造假,致使會計信息嚴重失真。這是當前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源頭。主要表現在:
(1)為了業績考核而造假 企業的經營業績,其考核辦法一般以財務指標為基礎,而這些財務指標的計算都涉及到會計數據。經營業績的考核,不僅涉及到企業總體經營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到企業廠長經理的經營管理業績的評定,並影響其提升、獎金、福利等。為了在經營業績上多得分,企業就有可能對其會計報表進行包裝、粉飾。
(2)偷稅、漏稅
所得稅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通過納稅調整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再乘以適用的所得稅率而得出的。因此,基於偷稅、漏稅、減少或推遲納稅等目的,企業往往對會計報表進行造假。當然,也有少數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基於資金籌措和操縱股價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虛構利潤,多交所得稅,以「證明」其盈利能力。
其特點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和不交稅的目的。多見於民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
(3)粉飾業績,為達到特定目的而造假
上市公司和效益較差的國有企業以及昔日為省優、部優而今已失去競爭優勢、失去市場的企業。為了獲取信貸資金和商業信用而粉飾造假。在市場經濟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出於風險考慮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一般不願意貸款給虧損企業和缺乏資信的企業。因此,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一番。為了發行股票而造假。股票發行分為首次發行和後續發行,根據《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且經營業績要比較突出,才能通過證監會的審批。
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
(4)為獲利而造假
其特點是:調整賬務,虛增虛報利潤,欺詐上市。首先,股份公司上市,能增強本公司股票的吸引力,形成穩定的資本來源,在更大的范圍內籌措大量資金,因此,促使股票上市便成為公司追逐的目標,對條件不成熟的公司,財務資料做假便成為其首選捷徑。還有的企業在改制上市過程中,雖然打著「為公」的旗號,但實質是為個人(主管領導,管理者等)牟取私利,如「大慶聯誼」弄虛作假,欺詐上市案件。其次,對於那些已經上市但經營虧損的公司,為了滿足增發新股或者配股的條件,提高配股價格,達到從資本市場上撈到更多資金的目的,經常採用虛增利潤,少報虧損的方法,製造虛假的會計信息,欺騙投資者。在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投機行為盛行,出現許多上市公司股價與公司實際業績變動不一致,優股不優價,「垃圾股」價不低的現象。使得投資者參與股市投機的心理大於投資,於是他們對「真實可靠」的信息披露並不重視,這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便難以達到降低市場中不確定性,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功效。
除此之外,股市承擔了企業解困的重任,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企業「包裝上市;治理機制不健全,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股權結構不合理,不利於形成股東對經營者的有效約束;激勵機制不健全。不利於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不利於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由於公司的治理機制不健全,從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業績不佳,為了能長期保住其上市公司的牌子,獲得配股資格,利潤操縱、粉飾業績便成為他們的首選,披露虛假信息在所難免。
(5)為推卸責任而造假
表現為:更換高級管理人員時進行的離任審計,一般暴露出許多問題。新任總經理就任當年,為明確責任或推卸責任,往往大刀闊斧地對陳年老賬進行清理。會計准則、會計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時,如《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實施,可能誘發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提前消化潛虧,並將責任歸咎於新的會計准則和會計制度;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捲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
(6)貪污盜竊,轉移國家資產
其特點是:出具假憑證,收入不入賬,辦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或將國有資產低價出售等。多見於管理比較混亂的中小國有企業。
2、會計管理體制的弊端
會計人員作為企業的一員,受本單位領導的控制和制約,其經濟待遇、工作安排、職務任免等都基本上由領導決定。雖然《會計法》規定:「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當經過主管單位同意,不得任意調動或撤換。」但主管部門並沒有起到保護會計人員行使職權的作用,守法的會計人員遭打擊報復、被撤換,主管部門往往順從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出現了會計人員「頂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頂不住」,會計人員出於自我保護,屈服於單位領導,會計核算缺乏獨立性,內部監督職能沒有發揮出來。
(二)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企業改革不徹底、不到位是會計信息造假的深層原因。
現代企業制度基本特徵是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目前我國尚處改革階段,現代企業制度完善程度不高,仍存在企業經營者的權責問題、政企分開問題。權責不明確,企業經營者會從自身利益出發,隱瞞或虛報經營成果,受利益驅動提供虛假財務信息。政企不分,使企業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經營者,一些政府部門經常干擾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企業的領導仍由政府幹預,政治色彩濃厚,使企業領導不能專心發展企業,更注重自己是否能提升,勢必導致財務造假而失真。
2、會計監督機制不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形同虛設
目前,企業內部監督控制有著局限性,內部監督不到位,會計人員不獨立,受單位領導指使被迫做假帳。社會監督仍處於起步階段,會計事務所雖然脫鉤改制,但仍缺少標準的執業制度,政府監督大於社會監督力度,職責交叉,經常重復檢查,企業領導又是政府指派,使檢查與被檢查藕斷絲連。企業領導同時管理會計與審計,內部審計不是處於董事會領導下。
社會審計監督不力。我國注冊會計師事業的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在人員數量上,現有注冊會計師與《公司法》關於所有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年度報表都要經注會審計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質量,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上,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素質偏低、偏離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松馳的問題。在審計過程中,往往是查帳容易,處理難,這嚴重影響了注冊會計師對內部人的監督,滋生其舞弊的可能。監督不力客觀助長了會計造假行為的泛濫
審計監督對保障經濟活動的有序運行,打擊經濟領域的違法活動,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實性有著其他經濟監督無可比擬的作用。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盡管已經相當完善,但是與飛速發展的經濟仍有許多不適應。
⑴監督力量不足。我國審計監督體系的國家(政府)審計、內部審計和民間(社會)審計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近年來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而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卻基本保持不變,造成現有的審計力量無法應對迅速增長的審計業務量。國家審計對企業的監督開始弱化,注冊會計師已經成為審計監督的主力軍,但其承擔的審計任務愈來愈重,可以說已不堪重負。
⑵監督力度不夠。國家審計的重點已經位移,企業的審計監督只能依靠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來進行。但內部審計無論在隸屬關繫上還是在利益關繫上,都始終未能解決其真正的獨立性問題,因而這種審計監督不僅無法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造假現象,反而對會計造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會計造假的幫凶。民間審計同樣面臨著獨立性問題,最突出的是資本經營管理者委託民間審計而不是股東大會委託民間審計,其監督的力度、監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再加上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門不正當干預,大大削弱了審計報告的公證作用。
(3)監督不力。監不力,致使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處於惡性循環的狀態。內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從企業內部的會計監督主體看,企業的會計負責人是由企業經營者直接聘任的,會計人員的工資報酬是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的,這就意味著企業的會計工作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企業經營者服務並隨著企業經營者的意志而改變。從企業外部對企業會計信息監督機制看,社會中介審計及政府審計監督受人力、財力的限制以及其事後監督性質的局限,未能查出所有違法違紀行為,這也是造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收入分配不均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導致會計信息造假失真
由於社會上企業與企業、部門與部門、東部與西部等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收入差距,企業的經營成果與經營者的收入聯系的緊密度低,對經營者的積極性激勵不夠,導致一些企業經營者為了個人利益或小集體利益鋌而走險,違反財經法紀做假賬、設賬外賬、私設「小金庫」,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
4、造假成本與收益的不對稱助長了會計造假信息失真 企業會計造假幾乎不消耗物質成本,只需要玩弄數字游戲,空手套白狼,便可將一堆「垃圾」包裝成閃閃發光的「金子」。如黎明股份,1999年1月上市當期虛增資產8996萬元,虛增主營業務收入1.5億元,虛增利潤8679萬元。除常規的少計成本、費用遞延等操縱手段外,90%以上交易或事項都是通過虛開產品銷售發票,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段人為憑空捏造的。利用增值稅抵扣制度,對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既虛增了收入利潤又不增加稅負。可見其造假的物質成本很低。
企業造假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成本、民事成本和刑事成本。行政成本包括停業、整頓、解散、吊銷證照等帶來的直接損失、對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的行政罰款等;民事成本包括因會計造假行為給國家、社會、個人造成的財產或其他損失的民事賠償支出;刑事成本指對單位
和個人的刑事處分和罰金。而會計造假的收益包括謀取的不正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只要收益大於成本,企業就存在會計信息造假的動機和需求。
由於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督手段落後,監管人員不足,會計造假被發現的幾率很小,即使發現,被追究的代價也很小,而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驚人。因此,會計造假成了許多企業包括上市公司粉飾經營業績、侵蝕股東權益、侵害國有資產的慣用伎倆。
5、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
個別企業利用會計法規、准則、制度本身的缺陷,採取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表、提高企業利潤,利用資產重組、關聯方交易、資產評估、虛擬資產、利息資本化、交易時間差等多種手段,虛構經濟業務、從事不等價交換和進行違規會計處理,造成了企業經濟交易的失真,從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6.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
市場經濟是建立在各經濟主體之間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並且承認其各自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的。在市場經濟建立過程中,會計環境的改變和對會計信息不同認識而產生的沖突,以民事責任糾紛問題為主。但目前我國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懲處手段主要以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為主。對大部分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的企業,主要是給予企業及主要責任人以罰款、通報批評和警告等行政處罰。行政處罰很難達到真正的處罰目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對於那些追究了法律責任的,也只是限於追究其刑事責任,目前還沒有公司因會計信息失真而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案例。對於刑事責任的追究是一種威懾力量,是為防止市場危機爆發或產生嚴重社會後果的一種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形成日常的監督力量。若想形成日常的監督機制,必須依靠民事賠償責任的追究,這也正是我們目前懲罰手段里所缺乏的。
盡管我國的會計法規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對違反會計法規的處罰力度不夠,使得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違反會計法規的巨大利益誘惑與低廉機會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屢禁不止。依法行政的隨意性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執法不嚴,執法的隨意性大,助長了部分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朝量化方向發展。
二、避免財務會計造假的對策
會計信息是管理者、投資者和債權人等改善經營管理、評價財務狀況、作出投資決策、防範經營風險的主要依據。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會計信息越來越重要。不管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還是企業內部經濟管理部門,或者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等有關各方,都需要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企業,並作為相應決策的依據。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實際情況,不僅無法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經營與財務情況的需要,而且將嚴重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會計信息失真究其原因很多,本文僅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在原因、外在原因和會計信息不實成因發現的幾個問題提出如下解決辦法:
(一)針對會計造假的內在原因
1、加強會計法規建設,提高單位領導的會計法規意識
單位領導的指導思想不正,是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須組織單位領導學習會計法規,使單位領導提高會計法規意識;端正指導思想,明確自己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的責任。
會計信息造假的原因主要是單位負責人要會計人員造假。修訂後的《會計法》緊緊抓住了這個源頭,解決了會計委派制等行政手段不能解決的問題,體現了以法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思想。
抓住單位負責人這個源頭,強調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真實性、完拄性的責任。鑒於在實際工作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質量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就
讓單位負責人通過學習《會計法》知道:單位負責人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的責任主體,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規定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對外提供的財務報告上簽名並蓋章,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因此,單位負責人要以身作則,要學習《會計法》,學習會計知識,帶頭執法,不得干預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更不能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
2、逐步實現會計人員職業化
為了擺脫企業領導對會計人員的授意造假和控制,保證會計人員工作的獨立性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必要使會計人員走向職業化,即:成立會計行業協會。職業化的核心就是將每個為企業工作的會計人員集中起來,組成行業協會,使會計人員的目標從單一的為企業謀利益轉到為公共謀利益上來。盡管職業化並非易事,其成效也不是在短期內可以見到的,但從長遠來看,職業化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會計協會是非贏利組織,因而不存在利用會計人員來贏利的動機;二是通過對會計人員任職資格的確認,形成會計人員進入市場的壁壘,從而增加會計人員的競爭壓力;三是通過職業聯合形成的行業協會必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職業道德會在很大程度上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會計委派制與會計職業化有相似之處,但有很大的不同。會計委派機構是官方或半官方組織,而會計協會是民間自律組織。會計委派機構通過行政手段對會計人員進行任免,而會計協會不對任何企業委派會計人員,只是通過職業道德來約束會計人員的行為。
(二)針對會計信息造假的外在原因
1、首先要按市場要求,完善企業管理制度
只有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才能使企業自覺遵守經濟規律,提供真實可靠的會計資料。其二,企業用人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和程序辦,充分引入競爭機制,要建立起能客觀公正地反映企業經營者業績和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改變單獨依靠未經核實的「數字」來評價企業經營者的業績的做法。
2、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加大會計監督力度
內部監督是會計監督的基礎,內部審計是會計監督的保證。第一,建立內部牽制制度。第二,實行內部監督崗位責任制,明確責任,提高內部會計監督的有效性,有效的監督和控制才能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第三,建立內部審計機構,強化監督。應該重視外部監督,我國外部監督有社會監督和政府監督及其他形式。我國應建立和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及業務水平,按照國際注冊會計師執業標准開展業務,提高監督質量,使其對會計的監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會計失真。強化政府監督,政府監督應是在宏觀調控下的監督,政府監督應依法監督,應提高監督人員素質,利用監督權力謀利的政府人員,只能把企業拖垮。
3、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理順各方關系,減少利益沖突 利益分配與考核機制的不夠健全,不盡合理是誘發會計信息造假的一個重要原因。造假者的主要動機在於取得經濟及其他利益。只有改進完善利益分配與激勵機制,才能防止會計信息的造假。一是建立利益分配均衡機制,理順國家、地方、企業及職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兼顧各方利益。二是改進現行的績效考核制度,並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對領導幹部和管理人員的考評,不要僅以數字論英雄,而要與定性考核結合起來。
4、盡快制定和出台具體會計准則並繼續完善會計核算制度 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准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台一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准則,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范會計信息披露。同時,鑒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一個時期與會計准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特別地,在准則的制定過程中,應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准則的統一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
5、加大處罰力度,建立民事賠償制度
凡是由企業經營者個人行為因素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應由企業經營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明確民事責任人,讓承擔法律責任者確實得到懲罰。只對單位處以罰款,將個人責任推脫或轉嫁到單位身上,顯然混淆了單位中的個人角色,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造假問題的。單單是單位被罰,也不利於當事人吸取教訓,更不利於整個社會培養誠信的風氣。除了加大刑事處罰力度外,還應對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進行民事賠償。民事賠償的主體應是會計信息失真的責任者即企業經營者,而不是企業法人實體,更不是會計行為主體。民事賠償制度可以增加企業巨額潛在的訴訟風險,加大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法律處罰中民事法律調節的力度。提高民事賠償額度,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成本。使得會計造假成本升高,從而遏止經營者造假。
會計信息造假不是一時就可以改變的,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消除會計信息造假的內外在原因,才能真正改變會計信息造假的現狀。由於合法會計信息失真的產生是基於一些客觀因素之上,所以我們的預防對策也只能從提高准則、制度制訂的完美性及改善外部會計環境者手,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弊端,需要我們上下各級部門進行長期不懈的斗爭和努力,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范。《會計法》是會計人員工作的規范和法律保證。只有以法制規范的要求辦理企業經濟業務和開展經濟活動,才能使我國的經濟秩序逐步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link?url=tAsPc96rTkSAedlK_NJK7PP5gPGzWQs01U7wZ--LMnd_7LJ89D_WeIsGeSQylpspxpJTSKkcutz3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