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家工商一級賠償規定
工傷保險條例2015全文
第三十五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一級傷殘為27個月的本人工資,二級傷殘為25個月的本人工資,三級傷殘為23個月的本人工資,四級傷殘為21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傷殘津貼,標准為:一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90%,二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5%,三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80%,四級傷殘為本人工資的75%。傷殘津貼實際金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三)工傷職工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低於傷殘津貼的,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差額。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參考:http://www.injury.com.cn/#工傷保險待遇
Ⅱ 國家賠償金的簡介
按照我國的《國家賠償法》規定,主要有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兩種國家賠償。賠償金計算標准有三方面:
一、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每日的賠償金計算
公民的人身自由受到侵犯的情形,主要包括違法實施拘留、收容審查、錯誤逮捕、錯誤的羈押判決並已執行、非法拘禁等違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形。首先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賠償金採用的是相對固定額度的標准,即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公布數據)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對於受到侵害的公民,無論是誰,無論其收入情況等有什麼差異,不管是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賠償的標准都是一樣的;其次,每日的賠償金數額不是不變的固定數額,而是按照國家上年職工日平均工資不斷提高,日賠償金標准也相應遞增。國家賠償法1995年實施時,當時的日賠償金為17.76元,到2005年增加到63.83元,2006年增加為73.3元,2007年增加為83.66元,2008年增加到99.31元。
二、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賠償標准
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造成的損害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侵害公民身體造成一般傷害,受害人的身體能夠通過醫療復原的,比如軀體軟組織挫傷、皮膚破裂等;二是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殘疾,受害人部分或者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比如四肢癱瘓、失聰失明、精神失常等;三是造成公民死亡。針對這幾種不同情況,《國家賠償法》規定了不同的賠償標准:
①造成公民身體傷害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賠償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醫療費包括:醫葯費、護理費、住院費、合理的營養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指受害人本應得到的勞動收入。但是,因誤工減少的收入並不是按照受害人實際的收入情況確定,而是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每日的賠償金。比如,1992年國家職工日平均工資為7.3元,王某因身體傷害耽誤了30天的工作,就應賠償其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約211元。並且,因誤工減少的收入的賠償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五倍。也就是說,如果受害人的身體超過5年仍未痊癒,也只賠償其相當於5年的誤工收入。
②造成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喪失勞動能力的程度確定,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十倍。殘疾賠償金,是對公民因身體殘疾而失去的收入、所受到的痛苦以及雇請人員扶助所花費的費用的賠償。殘疾程度不同,殘疾賠償金的數額也應不同殘疾等級越高,殘疾賠償金的數額也應越高。但是,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賠償金有最高額限制,最高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10倍。
③造成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應當支付醫療費,以及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對受害人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對全部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的賠償,高於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相當於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倍。並且,受害人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是指依靠受害人的收入維持生活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可以是受害人的近親屬,如受害人的父母、子女;也可以是與受害人沒有親屬關系但一直由受害人扶養的人,如受害人贍養的前妻的父母、被害人撿到並撫養的棄嬰等。
④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死亡賠償金是對死者家屬的撫慰金。喪葬費是辦理喪失的費用。兩部分加起來的總額為國家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二十倍。對死者生前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還應當支付生活費。
對於造成受害人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死亡的,都應當對其扶養的無勞動能力的人支付生活費。由於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的人所需的基本生活費也不相同,因此,有關生活費的發放標准應當參照當地民政部門有關生活救濟的規定辦理。有關給付生活費的期限問題,被扶養的人是未成年人的,生活費給付至十八周歲止;其他無勞動能力的人,因一般無法再恢復勞動能力,生活費應給付至其死亡時止。
三、侵犯財產權利的賠償標准
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財產權利,主要表現為違法科處罰款、罰金,追繳、沒收財產,違法查封、扣押凍結財產,違反國家規定徵收財物、攤派費用,違法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等。對於侵犯財產權的賠償,能夠返還財產或者恢復原狀,應當及時返還財產和恢復原狀。財產已被損壞、滅失,以及由於查封、扣押、吊銷許可證和執照造成其它損失的,應當按照直接損失予以賠償。直接損失,又稱積極損失,是指現存財產或者利益的減少。賠償直接損失,就是賠償已經發生的確定的損失,而不包括可能發生的、不確定的預期利益。例如:某行政機關違法沒收個體工商戶陳某經營的1000公斤大米,並進行拍賣,此時,1000公斤大米是陳某的直接損失,應當將拍賣所得價款返還給陳某作為賠償,但是該1000公斤大米如未被沒收可以進行正常銷售的利潤,則屬於不確定的預期利益,不在國家賠償的范圍之內。
Ⅲ 有關國家賠償法的最新情況是什麼
(一)擴大了工傷保險適用范圍。草案規定:除現行規定的企業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外,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也應當參加工傷保險。
(二)擴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范圍。草案規定:除現行規定的機動車事故以外,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非機動車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也應當認定為工傷。
(三)簡化了工傷認定、鑒定和爭議處理程序。草案規定:對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認定決定。同時明確了再次鑒定和復查鑒定的時限,取消了行政復議前置程序。
(四)提高了一次性工亡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調整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按照傷殘級別增加1至3個月職工本人工資。
(五)增加了工傷保險基金支出項目。將工傷預防費用增列為基金支出項目,將由用人單位支付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住院伙食補助費和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改由基金支付。同時,草案加大了對不參保單位的處罰力度,加強了對未參保用人單位工傷職工的權益保障。
Ⅳ 工商個體戶,遭到法院錯判,造成數年停產,能得到國家賠償嗎怎樣賠償賠償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挺有意思的。
國家賠償是公職人員行使職權給個人造成的經濟損失,要追償,要先自己做好2點。
舉證責任,你要提供證據證明法院的失職,「法院院長更改了關鍵證據的日期,用2007年的地方法規,判了1995年的案子」,這段你要有證據證明,「公安拒絕立案」這個就免了。
損失計算,實際損失,「使工商個體戶造成數年停產」這個就免了,不要用預估損失來當賠償。
參考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Ⅳ 國家賠償中不予賠償的三種情形是哪些
您好,屬於下列情形之一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
(二)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己的行為致使損害發生的;
(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規定了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的六種情形,但在具體辦理刑事賠償案件過程中,由於對具體條款理解上分歧,特別是檢、法兩家認識不一致,影響了對賠償案件的處理。
(一)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虛偽假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被羈押或者被判處刑罰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要適用該免責條款,犯罪嫌疑人必須有「故意作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的行為,為此必須把握以下六點:
(1)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作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這種供述必須是本人親自作出,不能由其他人轉告;這種供述必須是向司法機關作出,不能向其他機關、團體作出,而且受害人應無精神疾病和其他法律規定的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情況;
(2)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故意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
(3)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在自願狀態下作出的虛假供述,排除任何外界壓力和強製作用;
(4)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在具有非法動機下作出的虛假有罪供述;
(5)必須是受害公民本人所作出的虛假供述或偽造證據,對認定犯罪具有決定性作用;
(6)必須是由司法機關對於受害公民故意作出虛假供述或者偽造其他有罪證據進行舉證。
(二)如何理解「依照原刑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不負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有三類:
(1)不滿14周歲的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被羈押的;
(2)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相對負刑事責任的人除8種應負刑事責任外的其他危害行為被羈押的;
(3)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被羈押的。
上述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刑法的規定不負刑事責任,如果曾經受到過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是因為他們本身實施了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只是出於法律上的人道主義的考慮而豁免了他們的刑事責任,因此司法機關對他們的羈押不屬於錯誤羈押,國家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是以下三種情形,國家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沒有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被錯誤羈押的;第二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有危害社會行為,但自其無刑事責任能力確認後,因遲延釋放而導致違法羈押的期間;第三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被判決有罪,該判決是違法錯誤判決,被判決後被錯誤羈押的期間。
(三)如何理解「依照原刑事訴訟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人被羈押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原刑訴法第十一條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有六種情況: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其他法律、法令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按照該條款規定, ,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理解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一,有違法行為但不構成犯罪的情形;如違反治安管理,或者違反工商、金融、稅收、海關等行政法規,或者屬於違反公務人員紀律規定的行為,即屬於行政處罰、行政處分的范疇的,國家對其被羈押不承擔賠償責任。第二、缺乏追訴條件的,包括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三種情形。第三、法律規定免除刑罰的,包括經特赦令免除刑罰和其他法律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兩種情形。
(四)如何理解「行使國家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的工作人員與行使職權無關的個人行為,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主要有這樣兩種情況:
一是非行使職權時作出的行為,如刑警與鄰居爭吵而動手打傷鄰居,這屬於一般民事侵權造成的損害,是民事賠償;
二是利用司法人員的身份為個人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五)如何理解「因公民自傷、自殘等故意行為致損害發生的,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 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在監獄或勞改場所服刑的被告人採取自傷、自殘的手段,以達到保外就醫、監外執行目的。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反改造行為,國家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二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犯罪嫌疑人為了逃避刑事追究,而故意白傷、自殘。這種公民白殘行為,國家當然不承擔賠償責任。
(六)對於「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這上給國家賠償責任的免責范圍留有餘地,目前除本法明確列舉的五種情形外,尚沒有其他法律規定的情形。
Ⅵ 關於國家賠償法
「警察在阻止械鬥中將李某的左臂打成骨折」警察只有在(四)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
國家賠償的前提是: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
如果是你所說的「警察在阻止械鬥中將李某的左臂打成骨折」造成的傷害後果,那麼就絕對不會牽扯國家賠償的問題。
我有個疑問警察在制止械鬥的時候,為什麼會把你給弄成骨折???
順便說一下我個人樸素的看法,有些事情賠償能達到自己的損失,就差不多了,千萬別想著還想沾一點便宜,當然不管是個人或者是國家東西。
Ⅶ 什麼是居民住宅樓
別怕我給您潑冷水,一般情況下基本上您拿他沒辦法。請看相關報道。
開公司偏就酷愛住宅樓 誰都拿民宅商用都沒轍
◇字體:〔大 中 小〕 發表評論 來源:北京青年報:余美英 吳芳 藺麗爽 (06/04/20 11:31)
開公司偏就酷愛住宅樓 誰都拿民宅商用都沒轍
北京到目前為止,沒有專門的法規治理住宅樓內開公司現象。目前,「住宅樓內開公司」的管理涉及三個部門:工商部門、土地管理部門、規劃管理部門。但是,這些管理部門幾乎都拿民宅商用沒轍。
■工商:
無權對登記地址進行限制
本報記者報道 市工商局登記注冊處處長賀慶財表示,工商局對居民樓開設公司擾民、帶來治安隱患等問題也了解,但是目前我國的法律沒有在居民樓內開設公司的禁止性條款。工商作為行政執法部門,審查僅限於經營者是否具有對作為住所(經營場所)的建築物的使用權,但對該建築物的使用用途,並沒有賦予工商部門審查的許可權。
按照《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和《民法通則》規定,工商無權對登記地址進行限制。
賀處長表示,為緩解擾民的問題,2002年市工商局與原市國土房管局、市規委等單位進行過認真研究,根據居民住宅辦企業的實際情況,本著既不幹擾居民生活,又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原則,制定了《關於在居民樓住宅內設立企業有關問題的通知》,禁止在居民樓開設餐飲、網吧、娛樂場所、加工生產等經營場所。
但是,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實施後,繼續執行存在法律障礙,引發了大量的行政訴訟。在執行過程中,曾發生過申請人向工商局提出巨額國家賠償的案例。
目前的現狀是,工商部門不限制經營者在居民樓內開設公司,住宅樓的一層允許開設開辦銷售類公司。例如,今年前三個月朝陽區注冊的公司有90%以上的辦公地點在居民樓。
市工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沒有充足的法律、法規的支持下,會給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增加不可預知的法律風險,使行政機關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市工商局建議,市人大或市政府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對利用居民住宅樓從事經營的行為作出明確規定,徹底解決工商在依據現行法律執法時存在掣肘的問題。
■規劃:
沒有行政處罰權
本報記者余美英報道根據城市規劃法,建設工程經過相關管理部門驗收後,業主不得擅自改變使用性質。如果改變房屋使用性質,必須到房屋產權部門辦理房屋性質變更,而辦理變更手續的時候單元式的房屋必須出示規劃或設計部門同意變更的資料。記者在規劃部門了解到,由於住宅和非住宅在設計、結構和配套費的交納等等方面都不一樣,一般不能變更。同時規劃部門也表示,目前規劃部門對住宅樓內開公司無法執法,因為他們是「規劃部門」,沒有行政處罰權。土地管理部門的說法和規劃部門差不多,雖然根據《土地管理法》也涉及了不得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內容,但往往在實際情況中,很難處理。
■建設部:
正式出台時「住宅樓禁止商用」被刪除
讓人不能理解的是,去年建設部制定的有關物業管理條例草案曾經涉及到「住宅樓禁止商用」的內容,但不知道為什麼,在文件正式出台的時候,相關的條款已經被刪除。
而正因為如此,昨天記者從正在著手制訂北京的物業管理實施條例的北京市建委有關部門得知:「因為建設部的物業管理條例中沒有涉及這方面內容,北京市的實施條例肯定不會涉及該內容。」
■「居改非」成中小企業成長「搖籃」
住宅樓內開公司是大城市都比較突出的問題。上海從去年11月1日頒布《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開始叫停住宅樓開公司,而北京由於土地、工商、規劃、建設部門管理脫節,住宅開公司問題盡管老百姓投訴很多,但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管理。有關業內人士和老百姓希望通過本報呼籲北京市政府管理部門著手制定相關方面的禁令。
據了解,由於在住宅樓內辦公具有成本低的優勢,「居改非」(多指住宅樓里允許開公司)物業迅速成為大量中小企業成長的「搖籃」。某小區業主反映,小區內688戶住戶中僅剩99家真正住戶,其他都被公司占據,「居改非」比例高達76.5%。
■寫字樓高租金小公司難承受
中原地產華北區總經理李文傑在分析這種現象時認為,現在北京這種十分普遍的住宅樓內開公司現象與中小公司旺盛的辦公需求不無關系,而這與北京寫字樓價格高起的現狀分不開。居高不下的寫字樓租金,對於資金實力十分薄弱的創業者或並沒有長期經營計劃的公司都難以接受。而那些租金相對低廉、交通便利、地段良好的居民住宅樓對於中小企業和各類辦事處來說,無疑是天然的安家營。另一方面,從硬體上講,高檔寫字樓一般只有早上9點和下午6點有空調,可以上班,而住宅樓內開公司可以24小時上班,這種公共條件也很適合中小公司。
■用低成本賺取高利潤開發商積極迎合市場需求
因此在北京,不僅私底下的「居改非」活動頻繁,而且一些開發商看準了這個巨大的需求市場,打「擦邊球」公開售賣所謂的「商住樓」。以住宅立項,開發商不僅能少交很多土地出讓金,還可以按照住宅進行貸款按揭,土地使用權也可延長至70年。用住宅開發的成本,賺取開發寫字樓的利潤。至於這種商住樓內的設施是否符合辦公樓必須具備的安全等因素,目前似乎沒有人去考慮。
「人家都是合法經營」物業根本無計可施
本報記者報道「民房商用」,很多業主只能向物業抱怨。但物業基本無計可施。望京小區國盛物業部的徐主任說,房屋是居民的私有財產,物業也無權干涉。
百環花園共有23家商戶,其中有20戶是出租戶,3戶為業主自己經營。在小區的8棟樓中,6號樓的商戶最多,共10戶。這些公司均有營業執照。
物業的劉先生介紹說,小區最近兩年商戶逐漸增多,成了小區業主們投訴的對象。今年3月底,物業貼出一封致小區業主的信,告知業主這一情況,望業主加強防範;同時也採取一些措施,比如對公司實行出入證管理、租戶使用電梯運送貨物必須到管理處開具使用證明、限制商戶使用電梯的時間、加強樓內巡視等。
「他們對公共資源的消耗和損壞比較嚴重,增加了維護成本,小區居民有意見,我們也很頭疼。可人家也是合法經營,我們也不能把人家怎麼樣。」
典型個案
醬油廠開進居民樓
本報記者吳芳報道豐台某小區4幢樓,2號樓開了一家電線廠,4號樓開了一家醬油廠。一邊是「轟隆隆」的吵鬧聲,一邊是刺鼻的醬油味兒。
大興區某公寓樓內有20多家商用,每天幾百名職員進進出出,電梯高負荷、高頻率運行,設計使用年限十幾年的電梯僅用了三年半就報廢了。
Ⅷ 請問國家賠償從申請日起要多少天在得到賠償款
《國家賠償法》具有實體法和程序法並存的性質,賠償程序是實現國家賠償的具體操作規程,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對行政賠償與刑事的程序均作了規定,但是由於對賠償程序規定過於原則、籠統,存在諸多缺陷,已明顯滯後,所以對於賠償程序的改革也成為此次《國家賠償法》修正的重點考量之一,目的在於體現程序正義,讓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協力配合,共同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按照原《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國家賠償程序,總的原則是賠償請求人應當首先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由於我國實行侵權行為機關與賠償義務機關一致的原則,也就是賠償請求人應先向侵權機關申請賠償。實行首先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原則,其目的在於簡化程序,方便受害人,有利於及時得到賠償。但是,實行這一原則有一例外,即賠償請求人提出行政賠償時,由於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的存在,賠償請求可能依附於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賠償請求人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而不必先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受害人向賠償義務機關申請賠償,賠償義務機關應在兩個月內決定是否賠償。賠償義務機關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根據行政賠償、刑事賠償的不同情況,《國家賠償法》規定了不同的程序。屬於行政賠償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屬於刑事賠償的,賠償義務機關是人民法院的,賠償請求人可以直接向其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賠償;賠償義務機關是人民法院以外的公安、安全、檢察機關的,賠償請求人需要先向賠償義務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賠償請求人不服復議決定或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再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的賠償委員會申請賠償。在國家賠償程序中,行政賠償與刑事賠償另一個重大區別是在審理機構方面,行政賠償適用行政訴訟法的行政訴訟程序,由人民法院的行政審判庭審理;刑事賠償則是由人民法院特別設立的賠償委員會審理。按照《國家賠償法》規定:「中級以上的人民法院設立賠償委員會,由人民法院三名至七名審判員組成。」這是因為刑事賠償涉及的國家機關較為復雜,其中,既有主持賠償爭議解決的人民法院,也有對法律實施進行監督的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既是賠償義務機關,又是主持解決賠償爭議,決定是否賠償的機關。盡管主持解決賠償爭議的人民法院和履行賠償義務的人民法院並非同一個人民法院,但他們畢竟同在人民法院系統,這似乎有悖於「任何人不得為自己案件的法官」這古老的公正法則。同時,人民檢察院本是對法院審判活動實行監督的機關,而在刑事賠償中。人民檢察院則要作為當事人接受人民法院的審判。這些特殊情況決定了刑事賠償不能作為一般的案件對待,由人民法院既設的任何一個審理機構處理。因而,原《國家賠償法》確定了刑事賠償由人民法院特設的賠償委員會來處理。針對這些規定以及實踐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學界對於此次修法在程序方面的改進期待是很多的,如可否改申訴確認程序為訴訟確認程序;變先行處理必經程序為選擇程序;對賠償委員會的性質進行重新定位等等。但是此次修法在程序改進方面則略顯保守,不過強調從具體的細節性規定來看,仍然能夠體現出立法者堅持實現程序正義的思路。期待著這一思路能夠在今後的修法中得到進一步體現。這些修法在行政賠償與刑事賠償程序中,增加了協商程序,特別值得關注。迅速解決糾紛是《國家賠償法》設計行政賠償程序的主要考量因素,從世界各國立法例來看,行政賠償的結案方式可以歸為兩類:一是「決定式」,即完全由行政機關決定;而另一類則是「協商」式,採用協議契約的方式解決行政賠償數額等內容。《國家賠償法》、《行政訴訟法》 對行政賠償先行處理程序中採用何種方式來解決行政賠償糾紛,均未作出具體規定。實踐中,行政賠償義務機關多採用「決定式」結案,一般不與請求權人進行協商或討論,受害人只能被動接受或拒絕此決定,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賠償實施辦法》第19條規定:「法制機構可以根據認定的事實,提出處理意見,報局長或提交局長辦公室決定。」但也有一些機關採用協商式,重要的依據是《行政訴訟法》第67條第3款規定:「賠償訴訟可以適用調解」,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的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0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賠償案件在堅持合法、自願的前提下,可以就賠償范圍、賠償方式和賠償數額進行調解。調解成立的,應當製作行政賠償調解書。」第31條規定:「被告在一審判決前同原告達成賠償協議,原告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審理並裁決是否准許。」但由於原《國家賠償法》規定並不明確,導致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有時無法獲得全面保障。此次修正中增加了協商方式,會使具體的操作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當然,如何協商,協商協議效力等相關制度均需要進一步細化。新《國家賠償法》還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應當當場出具加蓋本行政機關印章並註明收訖日期的書面憑證(第12條)。這是因為現實中常會缺少如此的環節,導致公民申請賠償無法真正落實。新法不僅規定了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主張的舉證責任。同時還強調,受害人在被拘留或被羈押期間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應對自己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主張進行舉證(第15條)。這樣的規定將有利於遏制刑訊逼供、牢頭獄霸虐待嫌疑人的行為,有利於切實保護嫌疑人的合法權益。新的法律還就賠償辦理時間給予了限定,例如賠償義務機關決定賠償的,應當製作賠償決定書,並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送達賠償請求人等(第13條)。此外,這次修法雖然沒有對刑事賠償中的賠償委員會進行重新定位或者如有學者所建議的取消,因為該機構在理論上是違背程序公正原則的,在實踐中很難使賠償請求人保護自己的權益。但從增加的一些條款來看,對賠償委員會的權力、運作作出了一些限制,如規定「賠償委員會處理賠償要求,賠償請求人和賠償義務機關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提供證據。」(第26條)「賠償請求人或者賠償義務機關對賠償委員會作出的決定,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提出申訴。」(第30條)這些規定均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
Ⅸ 國家規定賠付個體工商戶三個月房租是國家賠的嗎
國有的商鋪也是倡議,不是必須,個人的更不適用這個政策了,因為針對個人的沒有相應的費用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