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療衛生和教育是否屬於公共物品
不屬於物品,是服務
應該算是公共服務
❷ 請問,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是否包括醫療基本醫療急救和自救服務是不是屬於醫療內容
基本公共衛生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項目、健康教育、免疫規劃項目、傳染病報告與處理版、兒童保健、權婦女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預防控制項目、康復服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基本醫療急救自救服務。
所以是,包括,屬於。
❸ 醫療服務是屬於哪一類應用
醫療服務作為一種服務類產品,具有多種特性。科學、全面、准確地分析醫療服務產品的特性,並據此對醫療服務進行設計、提供、控制與評價,對於完善醫療服務質量管理工作,為消費者供優質醫療服務具有深遠的意義。
❹ 醫療服務的具有準公共物品的屬性
首先從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來說是國家,他的目的就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是贏回利哦,不答然就不用醫療改革了;其次醫療的重要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完全由市場提供,由於市場的失靈就會導致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最後它的外部性也就決定於他的准公共產品性上,國家為了保證醫療服務的基本水平,就會投入大量的財政補貼,通過市場而產生正的外部性。
❺ 醫療健康服務業屬於商業服務類嗎
不屬於
當然不屬於服務業,服務業提供方可以根據意願提供或者拒絕提供服務,也可以自定義服務價格,緊俏時漲價。
❻ 教育是公共物品還是准公共物品
教育是准公共物品。
純公共產品與准公共產品的區別:
從消費和使用上的角度看
競爭性,是消費中的競爭性指一種產品或服務被一個人消費從而減少了其他人消費的特性。如果某人已經使用了某個商品(如某一火車座位),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時使用該商品,則這種商品就具有消費中的競爭性。
從成本角度看,競爭性是指讓更多人消費會產生邊際成本,某人已經消費的給定數量的某種物品不能同時被其他人消費。通俗說即,我要這個物品,別人就不能要這個物品。
非競爭性又被稱為「非對抗性」、「非爭奪性」或「非相剋性」,是指在消費過程中一些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這一產品的消費,受益者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換言之,在某種產品的數量給定的條件下,增加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通俗說即,數量確定前提下,我可以要這個物品,別人也可以要這個物品。
從受益的角度看
排他性,是指一種物品具有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該物品的特性。某個消費者在購買並得到一種商品的消費權之後,就可以把其他消費者排斥在獲得該商品的利益之外,私人產品在使用上具有排他性,通俗說即,我的物品只能我由我處置,由我獲益。
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為自己的消費而排除他人對該物品的消費,通俗說即,我用的物品別人也能用,我能獲益,別人也可以獲益。
其次,通過上述概念理解,我們可以清晰分辨出,私人物品是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純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不一定同時存在。如果某個物品,只存在一個有一個特徵時,可稱其為准公共物品,即混合品。
准公共產品亦稱為「混合產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產品,它介於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如教育、政府興建的公園、擁擠的公路等都屬於准公共產品。
拓展資料
相對於純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類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費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圍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並不一定具有非排他性);一類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夠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於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由於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這類物品如地下水流域與水體資源、牧區、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類准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於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數城市公用設施、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等。
❼ 基本醫療公共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的區別
1、性質不同:公共衛生是關繫到一國或一個地區人民大眾健康的公共事業。公共衛生專的具體內容包括對重大疾病尤屬其是傳染病(如結核、艾滋病、SARS等)的預防、監控和醫治。醫療服務是衛生技術人員遵照執業技術規范提供的照護生命、診治疾病的健康促進服務。
2、特點不同:明晰的醫療服務概念是規范醫療機構服務內容,界定醫療服務和各類生命健康保險適用范圍,處理醫患關系,發展社會健康事業等的需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公益性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主要起疾病預防控製作用。
3、針對性不同:公共服務是以預防為主,醫療服務是以治療為主。前者是針對群體,後者針對個人。
(7)醫療服務屬於公共物品么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實施項目可促進居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變,逐步樹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可以減少主要健康危險因素,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及慢性病的發生和流行。
可以提高公共衛生服務和突發公共衛生服務應急處置能力,建立起維護居民健康的第一道屏障,對於提高居民健康素質有重要促進作用。
❽ 按照公共物品的( )分類,公共物品可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按照公共物品的性質分類,公共物品可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
准公共物品是在消費方面具有較大程度外部性的一類公共物品。它具有兩個特性:①消費中的爭奪性,即一個人對某物品的消費可能會減少其它人對該物品的消費(質量和數量);②消費中具有排斥性,即只有那些按價付款的人才能享受該物品.准公共物品在現實中大量存在的,如大多數城市公用設施、公共教育和醫療保健服務等等。
純粹公共物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或服務是向整個社會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聯合消費的特點,其效用為整個社會的成員所共享,不可分別享用或限定享用。
2.消費的非競爭性:某個人或企業對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享用,不排斥、妨礙其他人或企業同時享用,也不會因此而減少其他人或企業享用的數量或質量。
3.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術上無法將拒絕為之付款的個人或企業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務的受益范圍之外。
❾ 明確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公共產品是什麼意思
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是因為它符合公共產品的基本特徵,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效應,對於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和諧不可或缺,而市場又不能有效提供,政府理應成為主要提供者。一方面要為使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提供必要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主導的多元化衛生投入機制。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制度安排,正是一種公共產品;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所提供的使最低收入階層也能獲得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保證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支撐著讓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的和諧穩定,更是惠及全民、人人受益的公共產品。對於這種公共產品的提供,公共財政是責無旁貸的,因為公共財政最基本的定位,就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產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其公益性、公平性。
❿ 誰第一個將基本醫療作為公共物品概念提出
公共物品理論: 是新政治經濟學的一項基本理論,也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政收\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基礎理論. 公共物品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給、消費、技術等特徵,依據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競爭性的狀況,公共物品可以被劃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徵.純公共物品消費上不存在「擁擠效應」,不可能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排他性使用,否則代價將非常高昂.國防、國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屬於典型的純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范圍十分廣泛,它介於私人物品和純公共物品之間.相對於純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質發生了變化.一類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和消費局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圍是有限的如地方公共物品(並不一定具有排他性);一類准公共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個人的使用不能夠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於私益,它在消費上卻可能存在著競爭。由於公共的性質,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著「擁擠效應」和「過度使用」的問題,這類物品如地下水流域與水體資源、牧區、森林、灌溉渠道等.另一類准公共物品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由於消費「擁擠點」的存在,往往必須通過付費,才能消費,它包括俱樂部物品、有線電視頻道和高速公路等。 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傳統上是政府直接負責公共物品的提供和生產.使得政府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對經濟活動的規制、干預和生產功能,政府規模越來越龐大,而財政開支的規模也與日俱增。但是,政府在經歷了擴張性財政政策帶來的一個時期的經濟繁榮之後,制度安排的效用遞減和傳統官僚體制內在的弊病,使得自身無法經濟、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存在著過度提供公共物品、財政赤字負擔過重和無法迅速回應公眾多元化需求等諸多問題。要求政府選擇更為有效的供給制度安排. 公共物品理論認為,根據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和特徵,安排公共產品的多元供給制度,使各種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平衡,公決效率最優.政府出於對憲法、法律的遵從和滿足公民基本權利與公平分配的需要,它必須對某些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公民基本權利與利益的純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時可以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利用市場資源配置和私營部門的經營與技術優勢,來有效地生產各種不同性質的准公共物品,這樣既滿足公平價值,又滿足效率價值,並降低公共財政的支出規模,提高公眾滿意度. 在經濟學中,一般根據排他性和競爭性對物品的類型進行區分。純公共物品一般指同時具有消費上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但有競爭性的物品稱為共有資源,而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物品則為私人物品。 1. 非競爭性是指一種商品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向一個額外消費者提供該商品的邊際成本為零。這意味著共享消費的可能性,即一個個體的消費不減少其他個體可獲得的消費量。競爭性源於商品本身的屬性——成本屬性,公共物品往往是高固定成本、低邊際成本、甚至邊際成本為零的商品,於是私人市場上的均衡定價法則「平均成本=邊際成本=邊際收益=價格」失效了,需要引進新的定價法則。 2. 非排他性指無法將這種商品據為己有,而將其他人排除在消費之外,這意味著不能或很難對人們消費這種商品收費。排他性不是物品的自然屬性,而往往依賴於一個社會的法律架構和技術實現能力。具體而言,生產者之所以能向消費者收費,一方面是因為「法律」(一種公共契約)賦予他該商品的產權,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技術能幫助他實現「佔有」,易於實施的是對諸如椅子、麵包的佔有,技術難度較大的如用加密技術實現對軟體或電視節目的佔有。對公共物品而言,或者無法設定產權,或者無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實現「佔有」,因此無法向消費者收取費用,生產者也就失去了供應這種商品的動力。可見,排他性是影響物品性質的關鍵因素。具有非排他性的物品才會因無從收費而產生外部性,甚至成為共有資源或公共物品,從而造成市場配置機制的失靈,為政府管制提供了理由;而面對非競爭性,所需做的只是改變一下定價法則。 3. 根據排他性情況的不同,一些物品可以在成為公共物品與成為私人物品之間變換,在確定一種物品是不是公共物品時,必須確定受益者的人數,以及能否把這些受益者排除在享用這種物品之外(曼昆)。排他性也是判斷物品是否受外部性影響的關鍵因素。由於很多物品都有一定的外部性,從而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雙重特徵(DeAngelo,1981)。具有外部性或公共物品屬性的商品仍可以由私人市場提供,只要一部分消費者從中受益的量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成本,在能夠將這部分消費者識別和分離出來的基礎上,即使無法排除其他的不付費消費者,對供需決策而言,也不重要(布朗、傑克遜)。常見的如體育場音樂會、防病毒疫苗減少了他人的感染概率等。對於上述商品,雖然都存在一定的外部性,但市場仍將它們作為私人物品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