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財政支出的績效評價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基本理念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近20年來出現在西方國家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強調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標與結果及其結果有效性的關系,形成一種新的、面向結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資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務水平。建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核心,就是把現代市場經濟的一些理念融入預算管理中,使政府預算能像企業財務計劃一樣,對政府的行為進行內控,並通過這種內控,保障政府目標的實現,提高政府運行效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與市場的協調能力。
從操作層面上講,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不僅僅是對財政支出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和監督,它的根本意義更是以財政支出效果為最終目標,考核政府的職能實現程度,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或公共服務的數量與質量。正因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有著這樣的功能,因此,如果僅僅從財政的角度來進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就很難全方位地反映財政支出的實際效益與效率。從這個意義上講,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以財政部門為主體,政府其他職能部門共同配合而形成的管理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一項制度。
由於財政支出范圍廣泛,再加上支出績效呈多樣性的表現特點,既有可以用貨幣衡量的經濟效益,還有更多的無法用貨幣衡量的社會效益,而且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長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長期以來,財政部門一直無法採取一種比較准確的辦法,來對財政支出進行衡量。而這一「盲點」,恰恰是減少資源損失浪費、提高效率的關鍵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就是要把「不可衡量的事」變為可衡量的,確定政府的職能、財政支出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需的步驟,在給定目標的前提下尋求最有效率的實現目標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公共需要、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方法
政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確、合理的公共支出績效目標,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及效果實施考核與評價,並把績效評價與預算編制與預算管理緊密結合起來。
為了形成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進行了各種探索,再加上經濟理論界的研究,目前,形成了如下幾種比較主流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將一定時期內項目的總成本與總效益進行對比分析的一種方法,通過多個預選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選擇最優的支出方案,該方法適用於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確計量的項目評價,如公共工程項目等,但對於成本和收益都無法用貨幣計量的項目則無能為力,一般情況下,以社會效益為主的支出項目不宜採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也稱最低費用選擇法,適用於那些成本易於計算而效益不易計量的支出項目,如社會保障支出項目,該方法只計算項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條件下分析其成本費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為原則來確定最終的支出項目。
3、綜合指數法,即在多種經濟效益指標計算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權數計算出綜合經濟效益指數,該方法目前被中國多個部門採用,評價的准確度較高、較全面,但在指標選擇、標准值確定及權數計算等方面較復雜,操作難度相對較大。
4、因素分析法,將影響投入(財政支出)和產出(效益)的各項因素羅列出來進行分析,計算投入產出比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
5、生產函數法,通過生產函數的確定,明確產出與投入之間的函數關系,藉以說明投入產出水平即經濟效益水平的一種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為產出量,A、K、L等表示技術、資本、勞動等投入要素。生產函數法不僅可以准確評價綜合經濟效益,而且對評價資源配置經濟效益、規模經濟效益、技術進步經濟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數關系的確定較為復雜。
6、模糊數學法,採用模糊數學建立模型,對經濟效益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將模糊的、難以進行比較、判斷的經濟效益指標之間的模糊關系進行多層次綜合評價計算,從而明確個單位綜合經濟效益的優劣。
7、方案比較法,主要用於財政項目資金管理。首先評價各方案有無經濟、社會效益,然後,對各方案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事前估算,並根據估算結果進行方案選擇。
8、歷史動態比較法,將某一類支出或項目的歷史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其歷史上的變化及效益波動情況,既可以看出其發展趨勢,也可以了解各種因素在不同時期的影響及作用機理,進而分析其效益差異的成因及改進方向。
9、目標平價法,將當期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水平與其預先目標標准進行對比分析的方法,此方法可用於對部門和單位的評價,也可用於周期性較長項目的評價,還可用於規模及結構效益方面的評價。
10、公眾評判法,對於無法直接用指標計量其效益的支出項目,可以選擇有關專家進行評估並對社會公眾進行問卷調查,以評判其效益,適合於對公共管理部門和財政投資興建的公共設施進行評價,具有民主性、公開性的特點,但應用范圍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三、中國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經過系統分析,本文擬從如下幾個方法來建立中國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
(一)明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內容
基於中國的現實條件以及改革發展目標的需要,適應部門預算改革的需要並推進部門預算制度的完善,中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主要應從兩方面進行:
1、一般預算支出的績效評價,即評價部門預算的總體績效
從中國現階段及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發展目標來看,對政府各機構的預算支出的績效評價范圍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政務信息管理;
——資源配置績效管理;
——公務員業績管理;
——財務質量管理。
2、項目支出預算的績效評價,即對各個具體項目的支出績效進行評價
根據中國政府項目的特點,項目支出的績效評價體系應包括:
——邏輯標准;
——管理標准;
——成果標准。
通過對上述三大標準的評價,來衡量項目支出的目的設計合理性、項目管理以及項目績效目標的完成情況等,從而確定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確定財政支出績效指標及標准
參考國外經驗,在確定財政支出績效指標及標准時,我們認為可以借鑒企業管理的辦法,在指標設計上,按照「投入——過程——產出——成果」這一邏輯程度進行指標設計。
具體設計應根據目標的不同而不同,並遵循如下原則:
1、相關性原則。是指衡量指標與政府部門的目標及項目目標有直接的聯系,不能因為容易收集就使用,例如投入或產出的衡量相對容易,但與項目成果目標的相關性存在問題,單純的投入指標或產出指標就不能很好地反映項目的實際影響;
2、經濟性原則。是指指標的選取要考慮現實條件及可操作性,數據的獲得應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在合理成本的基礎上收集信息;
3、可比性原則。是指在具有相似目的的項目之間有共同的指標,不同項目之間的衡量結果可以相互比較;
4、重要性原則。是指根據指標在整個體系的地位和作用進行篩選,選擇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評價要求的指標。
績效衡量指標體系一般都要綜合運用上述四種指標,可以避免單純追求成果而忽視效率或單純追求效率而不顧成果的現象。
但由於財政支出是以社會效益為主的,而社會效益的量化,一直是財政核算中長期解決不了的技術性難題,如:在計算各項指標與績效目標的具體相關系數,判斷某項投入或產出對最終成果的貢獻率等,目前中國都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加之制度基礎的不完善,可能導致指標的濫用,帶來與指標設計初衷相反的效果。所以在進行評價時,還需要盡量克服這一難題。
(三)確定評價主體
本文認為,為了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主體應由三部分組成:
1、負責績效評價的政府機關
中國財政部是負責政府公共支出的綜合部門,主要職責應該是建立績效評價制度、制定和發布相關政策、實施指南和技術規范等,組織評價,綜合利用評價信息改進預算管理、提高決策能力。
2、具有專業判斷能力的專家組
由來自於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等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組,主要負責解決一些技術上的難題,協同政府部門確定指標、標准,對各部門的支出績效進行分析。
3、社會公眾
社會公眾則是對政府機構的服務質量、服務效果進行評價,財政支出的分配和使用是否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充分反映社會公眾的需要,支出績效的評價過程中應該通過調查獲得公眾的滿意度信息,檢查支出的實際效果是否符合公眾需要。
(四)配套的改革措施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是整個財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由它「單兵作戰」,獨自推開,是很難取得預期效果的。因此,什麼時候出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出台時與哪些財政配套政策相協調,財政改革與政府職能規范化呈怎樣的關系,在該方案出台前,需要對財政專業人員進行怎樣的培養,等等,都是在建設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中所必須考慮的。
四、結束語
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評價體系的推開還需要各部門的配合,評價內容中各部門的績效目標、績效指標的合理與否尤為重要,績效評價的最終落腳點也是通過各項績效指標的評價來評價績效目標的實現程度,從而確定與各部門及各項目相適應的預算。由於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側重於提供一個基本思路,並引以為玉。
⑵ 如何建立購買公共服務績效評價體系
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具體如下:
第一步:領域界定,建構框架
在此期間,根據公共服務指標設計項目工作邏輯模型(圖3)界定公共服務的領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文體休閑、科學技術十大領域,每一個領域下含若干個公共服務維度,通過工作邏輯模型清晰地表達出公共服務領域(維度)的產出,其遠期成果為社會效益,結合結果導向原則,綜合考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可以較為系統地確定與各個公共服務維度績效考評最為相關的指標,建構起一套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
第二步:公眾訪談,提煉指標
通過對公眾的訪談,了解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別是公眾所關注的公眾服務中的相關事項,並基於這些關注事項概括、提煉出一組指標。這一訪談的面不必太大,但訪談對象卻必須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類型公眾都要盡可能涉及到。另外,考慮到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認知可能受到親身經歷的范圍與程度的限定,訪談對象還應適當包括一部分相關服務領域的政府公務員,以便於把握公共服務在當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況,從而對後期績效指標的設計與篩選提供參考信息和背景材料。
第三步:整合指標,設計問卷
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指標整合: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訪談基礎上提煉出的備選指標=一套初選實效指標組合。在此過程中輔以統計年鑒規范指標名稱,便於實際應用中指標數據的統計和轉化。進而設計指標篩選調查問卷,問卷採用五個程度值設置對各個指標進行評價,即「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對各初選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權衡,驗證指標實際應用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步:問卷調查,初選指標
將初選實效指標組合進行指標篩選問卷調查,以民眾為調查主體,進行問卷發放回收,進而通過隸屬度分析、相關性分析以及信度與效度的檢測,從第三步整合的指標中綜合權衡出一套終選實效指標,大致確定公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
第五步:查漏補缺,調整指標
在被刪的指標中,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對被調查群體的職業、身份分析,檢驗是否存在因問卷調查對象界定的局限表達(如職業背景),導致對某一方面的指標有較強的偏好性而誤刪指標。接著,根據指標數據的獲取路徑進行適當的指標調整,如可獲得性、獲取對象、獲取方式、難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調整後的指標具有便於評估、計算科學、實用經濟的特點。
第六步:確定體系,賦予權重
立足城市公共服務實際,驗證得到的指標體系,根據績效評估設計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優化指標,以提高評估的准確度,並設立出指標相應的數據收集方法、以及評估責任單位,確定出最終的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權重賦予方面,採用常用權重分配方式,給不同領域平均賦權重。在將公共服務劃分為十個領域的情況下,給予每一領域的權重值是一樣的,只是在每一服務領域內部,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上體現出差異。對於具體指標的權重賦值,可採用德爾菲法。
⑶ 公共組織績效及評估
公共組織績效是公共組織在積極履行公共責任的過程中,在講求內部管理與外部效應、數量與質量、經濟因素與政治倫理因素、剛性規范與柔性機制相統一的基礎上,獲得的公共產出最大化(卓越,2004)。
(一)公共組織績效與企業績效
與企業績效相比,公共組織績效具有如下特徵。
1.公共組織的管理目標復雜
與企業突出經濟目標,利潤率、市場佔有率、單位成本等管理目標相比,公共組織的管理目標要復雜得多,有時候,社會目標、無形目標和長遠目標更具有根本意義。事實上,政府或者政府職能的延伸公共機構,其產出總是復雜的,經常是有爭議的。面對多重性的或不明確的目標,很難說是否會有效完成或完全完成這些目標。與公共組織管理目標相對的是,企業目標容易定量確定,也就容易進行績效評估,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資產負債率、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等基本指標能夠反映出企業的績效內容。而公共組織的一些目標,涉及公平、責任、素質等就難以簡單地進行定量分析。
2.公共組織的產品形態特殊
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形態上有兩個特徵:其一是可見性,大部分的企業產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其二是終端性,企業產品哪怕是一個配件,也具有獨立價值。企業產品在形態上的可見性和終端性,為企業績效評估提供了直接和直觀的基礎,提供了進行比較的平台。公共組織提供的產品主要是服務性質的,相當部分的產品是無形的,而且單個部門提供的產品在整個公共服務過程中,往往只是一種中間狀態,不大具有可比性,例如,很難說精心策劃一場行政會議,深入基層做一項調查研究,能在績效上有什麼直接體現。
3.公共組織的產品標准多維
與管理目標一樣,企業生產的產品通常採用單維的技術標准,客觀的技術標准容易達成共識。公共組織的產品就不簡單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標准,即使同一個產品,還涉及政治、文化和社會等諸多因素。來自不同領域的評估主體,有不同的評估視角,有特定的主觀感受,這些都是評估困難的原因所在。
4.公共組織的價格機制缺乏
市場價格反映了市場的供求關系,企業根據市場信號,調整生產結構,改進生產程序,提高生產質量。實際上,市場價格就是企業績效的評估機制,凡是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的,企業就是有績效的,企業產品低於社會勞動平均成本,企業就能夠盈利。公共組織所需的服務成本,已通過稅的形式預先向社會作強制性扣除,公共組織的服務產品,相當部分沒有價格顯示機制,即使一些收費性的項目,通常也是在沒有精確計算成本的情況下運作的,一些收費項目,因其亂收費的動機,反而扭曲了價格。總體來看,公共服務缺乏市場交易機制,公共產品缺乏價格檢驗機制,公共組織提供產品的數量、品質,消費者對於公共服務的偏好、估價缺乏信息反饋機制。
5.公共組織的生產要素獨特
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需要人、財、物等要素的結合,企業生產也不例外。公共服務當然需要物的要素,電子政府對物的要求帶有時代特徵,但相比之下,人的要素在公共服務中更具主流,具有比較相近的素質水平,但是,對人的評估顯然要比對物的評估困難得多,人的主觀性、動態性不太容易標准化。
(二)公共組織績效評佶特徵
我國公共組織績效評估呈現以下四個明顯特徵(周志忍,2007)。
1.評估的 「內向性」
即組織績效評估主要是一種政府的內部行為,由政府部門發動和實施,評價結果主要用於 「內部消費」。從政府/社會關系的視角來看,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向性也就是對社會的相對封閉性。雖然近年來對顧客滿意度日趨重視,但這種形式的公民參與范圍有限且明顯具有被動性,評估過程和結果利用的透明度不足,問責和公眾監督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社會團體作為第三方對政府部門獨立進行績效評估剛剛起步,而且評價的影響和作用相當有限。
2.評估的 「單向性」
從政府層級關系看,績效評估主要是上級對下級的評估;從行政機關與其他公共組織的關系來看,重視政府主管部門對所屬企、事業單位的評估,忽視企業、事業單位對各自主管部門的評估。簡言之,績效評估的 「單向性」主要體現為自上而下。
3.評估的 「控製取向」
政府組織績效評估雖然服務於多重目標,但可以劃分為 「外部責任」和 「內部控制」兩種基本類型。發達國家的政府績效評估偏重於外部問責即報告績效水平以推動公民監督,我國的政府績效評估則更多著眼於內部控制和監督。這一目標定位,必然會在評估主體、內容和側重點、評估過程和結果利用等方面相應得到反映。
4.評估的 「自發性」
組織績效評估是部門和地方政府為提高績效的努力和嘗試,其實踐相應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迄今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模式和實施規范。這種意義上的自發性在發展初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於自發性,我國組織績效評估實踐的連續性明顯不足,評估內容框架、側重點、實施程序、結果利用方式等方面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此外,領導者的高度重視是評估實踐得以推行的必要條件,但不同領導者的不同偏好又給績效評估的連續性帶來巨大影響,使績效評估的統一和規范化更加困難,最終影響到評估的科學化和效果。
(三)公共組織績效評估類型
我國的公共組織績效評估工作經歷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以 「目標責任制」為特徵的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末期以目標責任制和關注經濟增長,類型和方式紛呈為特徵的階段;進入21世紀後,為適應新施政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評估、實施機制、關注重點和覆蓋范圍的中國特色模式逐步形成。各種績效評估類型也逐漸形成。
1.普適性組織績效評估
普適性組織績效評估有兩個特徵:(1) 績效評估不是獨立存在、獨立實施的,而是作為特定管理機制或管理技術中的一個環節,實踐中的例證包括目標責任制、社會服務承諾制、效能監察、效能建設、行風評議等;(2) 隨著特定管理機制的推廣和普及,其中的績效評估成分被廣泛應用,而且應用於多種公共組織和部門。
2.行業組織績效評估
行業組織績效評估應用於某個行業內部,一般具有自上而下的單向性特徵,即由政府主管部門設立評價指標體系,組織對所屬企事業單位進行組織績效的定期評估。實踐中的例證包括衛生部門為醫院設立的績效評估體系,教育為各級各類學校設立的績效評估體系(如普通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成人中等教育專業學校評估體系、大學本科教育合格評價體系等),財政部、國家經貿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計委聯合推出的企業效績評價系統等。
3.專項組織績效評估
績效評估針對某一專項活動或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實踐中的例證如教育部門的普通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評價,科學技術部制定的 「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北京市的機關網站政務公開檢查評議,江蘇省紀委的「應用指標分析方法對反腐敗五年目標實現程度的測評」,珠海市的萬人評政府,深圳市的企業評政府,山西省運城市的機關工作效率標准,等等。
值得說明的是,三種類型的組織績效評估在實踐中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類型劃分並非涇渭分明。
(四)公共組織績效評價方法
《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部門預算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財建[2004] 354號)和《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項目預算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財建[2004]404號)均明確指出,績效考評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主要包括:成本一效益分析、最低成本費用法、綜合指數法、模糊數學法、公眾考評法、使用價值考評法、目標考評法、打分法等。
成本一效益分析是將一定時期內部門的總支出與總效益進行對比分析的考評方法。
最低成本費用法是通過分析政府活動成本費用進行方案篩選的考評方法,又可根據不同情況分為總成本比較法、平均成本比較法、邊際成本比較法和臨界值計演算法。
綜合指數法是在多種經濟效益指標計算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權重計算出綜合經濟效益指數。
模糊數學法是指採用模糊數學建立模型,對財政支出效益進行綜合考評的方法,將模糊的、難以進行比較判斷的經濟效益指標之間的模糊關系進行多層次綜合考評計算,從而明確各部門使用財政支出的效益。
公眾考評法是指對無法直接用指標計量其效益的財政支出,通過專家評估及公眾問卷或抽樣調查,以評判其效益高低的方法。
使用價值考評法是通過對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使用價值進行分析,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的效果。
目標考評法是將年度計劃中的績效目標與本年度實際執行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對績效計劃完成情況進行考評,同時,對未完成績效計劃目標進行分析,並與以往年度績效指標完成情況進行比較。
打分法是指由行政機關、專家、社會公眾,對各項績效考評內容完成情況進行打分,並根據分值考評績效完成情況的考評方法。
現有的評價方法可以分為傳統評估方法和現代評價模型。
1.傳統評價方法
按照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不同的主體,傳統的評估方法可劃分為:
(1)管理部門評價法。是指由項目管理部門對實施內容績效指標、資金管理績效指標、產出指標的數量部分進行評價的方法。地質資料的管理部門大多為公共組織,由上級部門對其下屬機構監督指導,進行檢查評估以及單位內部的自我考核。這一類方法對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或現象做出總的評價,在一定階段對改進服務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2)客戶評價法。是根據效用理論,以消費對象作為評價者進行評價的方法。如地質圖件採用客戶評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客戶評價法可以採用許多具體的方法,如顧客滿意度調查法、支付意願法、顧客使用統計法、顧客使用證明法等。顧客滿意度調查法是指調查使用者的滿意程度的方法;支付意願法是指調查人們對地質產品支付意願的方法;顧客使用統計法是指通過可獲得途徑統計顧客使用情況的方法;顧客使用證明法是指由地質資料使用者出具證明的方法。
(3)專家評價法。是指由專家針對項目立項意義及可行性、項目完成的質量情況及預期效益、項目完成後的間接效益情況進行評價的方法。專家評價中可採用多種具體的方法進行。如成本效益比較法、對經濟影響法、貢獻程度評價法、增值法、損失減少法等。
上述方法是目前我國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中常用的幾類評價方法。它們評估的范圍廣,而業務評估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主觀性較強,較難形成直觀的、可以直接應用於實際的研究結論,為決策提供預測依據與診斷方案。
2.現代評價模型
現代評價模型主要是依託信息處理技術,尤其是電腦技術的發展,應用統計學、運籌學、計量經濟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於服務績效評價,目前多見於文獻的研究方法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層次分析法(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多元統計綜合評價法、人工神經網路法(ANN)等,這些方法形成的評價結果直觀、易於操作,很多統計分析軟體都已經將其模塊化,易於推廣。下面是對這幾種方法的簡單介紹:
(1)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它是1978年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查恩斯(A.Charnes)和庫珀(W.Cooper)等人首先提出的,用來評價多輸入和多輸出的「部門」(稱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DEA方法可以看作是一種非參數的經濟估計方法,實質是根據一組關於輸入一輸出的觀察值來確定有效生產前沿面。DEA方法的應用領域很廣泛,可以用於多種方案之間的有效性評價、服務進步評估及效益評價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DEA技術在國內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理論方面涉及具有模糊要素的DEA評價方法、簡化確定DEA有效的演算法,以及只有輸入的DEA評價技術等。DEA方法的優點是不需要給出代表決策者偏好的權,也不需要給出輸入輸出的函數關系;而缺點是不允許輸入輸出數據是隨機變數,且沒有反映決策者的偏好。其應用范圍限於一類具有多輸入、多輸出的對象系統的相對有效性的評價。
(2)層次分析法(AHP)。它是20世紀70年代由著名運籌學家塞迪(T.L.saaty)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據具有遞階結構的目標、子目標(准則)、約束條件及部門等來制訂評價方案,用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判斷矩陣,然後根據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根相應的特徵向量的分量作為相應的系數,最後綜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權重(優先程度)。該方法是一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在多指標的權重確定上應用廣泛。AHP方法由於讓評價者對照相對重要性函數表給出因素集中兩兩比較的重要性等級,因而可靠性高、誤差小,不足之處是遇到因素眾多、規模較大的問題時,該方法容易出現問題,它的應用限於諸因素子集中的因素不超過9個的對象系統,此外其重要性等級通常由專家給出,這必然涉及專家的主觀判斷的准確性問題。
(3)模糊綜合評價法。該方法是一種用於涉及模糊因素的對象系統的綜合評價方法。它是在模糊環境下,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某種目的對一事物做出綜合決策的方法。它將評價對象和評價指標運用模糊數學方法轉變為隸屬度和隸屬函數,通過模糊復合運算來得到模糊結果集。它可以較好地解決綜合評價中的模糊性,在許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灰色關聯分析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評價目標往往具有灰色性,因而,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進行綜合評價是適宜的。它由樣本資料確定一個最優參考序列,通過計算各樣本序列與該參考序列的關聯度,就能對評價目標做出綜合分析。在進行綜合評價時,這種方法的數學處理不太復雜,能使用樣本所提供的全部信息,而且它同等對待各評價指標,可避免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
(5)多元統計綜合評價法。該方法是結合了數學和數理統計方法而得到的,在數學上更為嚴謹。它是一種不依賴於專家判斷的客觀方法,因此可以排除評價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而且比較適宜於評價指標間彼此相關程度較大的對象系統的綜合評價。該類方法的最大優點在於其評價模型生成過程中同時也生成了信息量權重,這是其他方法所不具備的。然而,利弊共存,這同樣造成了其缺點之一,即無視指標的實際重要性,過於強調指標數據的客觀性。這類方法的另一大缺點是其評價結論的相對性。樣本構成變動將會導致評價結果的「逆序」,而這種逆序是不合理的。
(6)人工神經網路法(ANN)。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神經網路理論與遺傳演算法在綜合評價領域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對評價技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人工神經網路是由大量的、簡單的處理單元廣泛連續而形成的網路系統,它最早開始於1943年Meculloch和Pitts提出的神經元的數學模型。它反映了人腦功能的許多基本特徵,是一個並行處理的非線性系統,但它並不是人腦神經系統的真實寫照,而只是對人腦的行為作某些簡化、抽象和模擬。ANN用於社會化服務綜合評價的基本原理是:將描述社會化服務的基礎指標的屬性值作為ANN的輸入向量,將代表綜合評價目標的結果作為ANN的輸出值;然後用足夠多樣本向量訓練這個網路,使不同的輸入向量得到不同的輸出值,這樣ANN所具有的那組權系數值便是網路經過自適應學習所得到的正確內部表示;訓練好的ANN便可作為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有效工具,對不同的服務進行綜合評價。它的最大優點是自適應性與學習能力強,但它也存在局部最優點、學習速度慢、容錯性下降、浮點溢出和網路不收斂等問題。
以上的幾種方法大致反映了服務項目評價不斷進步的傾向,也是認識問題的正當思路。從定性到定量再到數學計算機等多種手段綜合評價的方法,項目評估的不確定性變得越來越大,評估的對象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而變得日益復雜;相應的,完成項目評估的方法支撐體系變得更加廣泛。實際上,各種評價之間有共性和互補性,更准確的理解是這些方法各有其評價適用的對象,要根據評價對象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
⑷ 怎樣理解公共部門績效評估" 4e"指標的選擇
眾所周知,效率是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標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行政學的創始人威爾遜就指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於:①政府能適當地和成功地進行什麼工作;②政府怎樣才能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和在費用或能源方面用盡可能少的成本完成這些適當的工作。可以說,效率原則對落實責任政治、克服官僚主義、推動經濟與政治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政府行政的特殊性使效率原則作為政府行政工作評估的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鑒於此,著名的行政管理學者西蒙指出:「對公共管理而言,我們必須尋找另一種衡量價值的方法。」這另一種方法就是績效評估.1
在績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績效評估,而績效評估中最困難的莫過於建立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從理論上講,構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可以使用「四要素」的模式:①各種必要資源或成本的「輸入」(Input);②資源或成本的轉換「過程」(Processes);③組織活動或提供服務的「輸出」(Output);④產出或服務所產生的影響或「後果」(Outcome)。上述模式雖然可以在一個側面反映一個組織的績效,但是更常見的,是用反映公共部門績效的價值取向的「4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概念來構建指標體系。2
1 黎民.公共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卓越.公共部門績效評估-公共管理碩士系列教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
【正文】
20世紀60年代,美國會計總署率先建立了以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為主的3E評價法。這也是學者芬維克於1995年概括指出績效測量指標所應該包括的三個層面。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社會公平價值觀,偏向經濟性等硬指標而忽視了公平、民主等軟指標的3E評價法因此受到了質疑。在隨後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中便納入了公平(Equality)指標,逐漸發展為福林於1997年所概括的4E評價法。「4E」指標的具體內容如下:
1.經濟(Economy)。經濟指標一般指組織投入到管理項目中的資源量。經濟指標要求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與維持既定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產品或服務。
2.效率(Efficiency)。效率指標通常包括:服務的提供,活動的執行,服務與產品的數目,服務的單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效率關心的是手段問題,而這種手段經常以貨幣形式體現。
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通常是指公共服務實現標的的程度、公共服務符合政策目標的程度,通常以產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加以衡量。
4.公平(Equity)。公平作為衡量績效的指標,它關心的主要問題在於「接受服務的團體或個人能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別照顧的弱勢群體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社會照顧」。
「4E」指標是一個整體,缺少任何一項都會使得績效評估工作的不完美。我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工作雖然嚴格按照「4E」指標行使,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政府部門的產出難以量化。「4E」指標中的任何一項都離不開產出,公共部門也十分關注產出,但是所有績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在私營部門不構成問題,政府部門的績效評估遠比私營部門復雜。著名公共行政學家詹姆斯.威爾遜認為:「要度量一個機關的輸出量常常是很困難的,實際上即使是只對什麼是國家部門的輸出做一番設想都足以令人頭暈目眩。」由於行政組織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權力組織,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服務是一些「非商品性產出」。它們進入市場的交易體系不可能形成一個反映其生產機會成本的貨幣價格,這就帶來對其數量進行正確測量的技術上得難度。3
其次,公共部門的決策者和管理人員抵制評估。「4E」指標中的公平(Equity)指標意味著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要進行績效評估,但是由於績效評估會鑒別出決策者和管理人員能力的高低,這種鑒別使他們感到威脅,擔心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因而抵制評估,這就大大降低的績效評估的公信力。
再次,績效評估作為新興領域,還未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評估體系,這就給開展具體評估工作帶來很多操作上的困難。 3趙國軍.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與實施[M].化學工業出版社
最後,公共部門的績效管理缺乏人本思想。公共部門本位理念淡化了人文關懷,偏離公共性,專注於評估中單純的經濟指標,護士了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公眾滿意程度等社會、人文發展指標。4
【結論】
「4E」指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應該將其靈活運用。當今社會經濟、效率、效能、公平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也是為人服務,只按指標辦事,而不考慮人的實際情況必然會引起爭議。所以,「4E」指標也應該具有生命力,與其他定性指標結伴前行。為了完善「4E」指標,給出關於績效管理的建議如下:
1.公共部門的績效主要內容應凸現人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貫徹和實施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績效不等同於單純的經濟增長,應包括經濟、社會、政治三個具體維度,重視人在發展中的主題地位,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在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公共部門績效評價必須重視公眾的滿意度。公共部門的目標與計劃是否實現,實現地如何,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公眾。好的績效指標體系不僅包括投入、產出、結果和效率等定量指標,還包括公平、民主、服務質量以及公眾滿意度等一些定性的指標。
⑸ 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一般性指標包括哪些
1.行為導向型的考評方法,包括:
主觀考評方法,主要有排列法、選擇排專列法、成對比較法、強屬制分配法和結構式敘述法;
客觀考評方法,主要有關鍵事件法、強迫選擇法、行為定位法、行為觀察法和加權選擇量表法。
2.結果導向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目標管理法、績效標准法、短文法、直接指標法、成績記錄法和勞動定額法。
3.綜合型的績效考評方法,主要有
圖解式評價量表法、合成考評法、日清日結和評價中心法。
⑹ 公共財政支出效益的評價指標包括哪些
財政支出效益評價體系是指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對照統一的評價標准,按照績效的內在原則,對公共支出行為過程及其效果(包括經濟績效、政治績效和社會績效)進行的科學、客觀、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判。「績」是指財政支出應達到的可量化的目標,「效」則是指財政支出應達到的具體目標,也就是支出完成後所取得的成績和完成工作的情況。
公共財政支出效益的評價指標包括:
1.經濟績效方面。財政支出講求經濟效益是由公共財政職能決定的,財政支出的資源配置職能是通過財政支出來分配資源,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財政支出的經濟調控職能是通過財政政策來調節社會經濟總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由於市場經濟本身的缺陷,必須靠政府進行調控,但無論是總量調控,還是結構調控,都要服從於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反映財政支出經濟效益的指標通常包括支出總量指標和支出結構指標,總量指標是絕對指標,反映財政資金在某個部門或項目上投入的總體規模,如某年科技支出總數。結構指標是相對指標,反映財政支出的結構狀況,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某項財政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該項財政支出的內部結構,如行政運行佔一般公共服務比重,辦公費占商品和服務支出比重等。在政府績效體系中,經濟績效是政府績效的根本內涵和外在表現。
2.社會績效方面。財政支出的社會效益往往是長期的、間接的,有時很難用貨幣來衡量和評價。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在實際運用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標,它是反映財政支出比較集中在某個方面產生的社會影響,根據支出的不同性質具有不同方面的社會影響。如教育支出對全民素質的提高、社會風氣的好轉的影響;醫療衛生投入對提高全民醫療保健水平,滿足基本醫療需要的影響;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對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影響等。社會效益還包括對社會政治、社會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
3.生態環境績效方面。財政支出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指財政用於治理環境污染、整治國土、恢復生態平衡,保持人類生存環境方面的支出與所得的比較,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非貨幣化的效益。財政支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如政府投資興建旅遊景點、公園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如某項公共支出項目對自然環境的凈化或污染程度等;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如砍伐樹木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野生動植物以及其他生態平衡的影響等。由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許多方面難以用精確的指標量化,只能運用統計數據盡可能量化指標,同時結合定性指標進行評價。
4.政治績效方面。政治績效主要體現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方面的改進,通過制度創新改進決策機制和決策成本,實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包括行政管理體制、行政機構效率、政府職能及決策水平、人民群眾對政府滿意度等;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包括對全社會收入分配及就業的影響,對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影響,科技成果在生產領域的應用程度,對自然資源的節約和開發利用等;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社會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國防的影響,對教育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對人口、勞動力流動的影響等。
⑺ 公共財政支出效益的評價指標包括哪些
1.經濟績效方面。財政支出講求經濟效益是由公共財政職能決定的,財政支出的資源配置職能是通過財政支出來分配資源,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財政支出的經濟調控職能是通過財政政策來調節社會經濟總量,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的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由於市場經濟本身的缺陷,必須靠政府進行調控,但無論是總量調控,還是結構調控,都要服從於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反映財政支出經濟效益的指標通常包括支出總量指標和支出結構指標,總量指標是絕對指標,反映財政資金在某個部門或項目上投入的總體規模,如某年科技支出總數。結構指標是相對指標,反映財政支出的結構狀況,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某項財政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該項財政支出的內部結構,如行政運行佔一般公共服務比重,辦公費占商品和服務支出比重等。在政府績效體系中,經濟績效是政府績效的根本內涵和外在表現。
2.社會績效方面。財政支出的社會效益往往是長期的、間接的,有時很難用貨幣來衡量和評價。社會效益評價指標在實際運用中更多使用的是定性指標,它是反映財政支出比較集中在某個方面產生的社會影響,根據支出的不同性質具有不同方面的社會影響。如教育支出對全民素質的提高、社會風氣的好轉的影響;醫療衛生投入對提高全民醫療保健水平,滿足基本醫療需要的影響;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對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影響等。社會效益還包括對社會政治、社會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
3.生態環境績效方面。財政支出的生態環境效益是指財政用於治理環境污染、整治國土、恢復生態平衡,保持人類生存環境方面的支出與所得的比較,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非貨幣化的效益。財政支出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對自然景觀的影響,如政府投資興建旅遊景點、公園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如某項公共支出項目對自然環境的凈化或污染程度等;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如砍伐樹木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野生動植物以及其他生態平衡的影響等。由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許多方面難以用精確的指標量化,只能運用統計數據盡可能量化指標,同時結合定性指標進行評價。
4.政治績效方面。政治績效主要體現在制度安排和制度創新方面的改進,通過制度創新改進決策機制和決策成本,實現公平與效率原則。包括行政管理體制、行政機構效率、政府職能及決策水平、人民群眾對政府滿意度等;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包括對全社會收入分配及就業的影響,對產業結構和布局的影響,科技成果在生產領域的應用程度,對自然資源的節約和開發利用等;對社會環境的影響包括社會保障及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國防的影響,對教育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對人口、勞動力流動的影響等。
⑻ 績效考核細則一般都包含
你說的是什麼細則?
一、如果是績效考核制度的細則,就從以下著手:
第一部分:績效考核的意義
第二部分:績效考核的准則
第三部分:績效考核的構成
第四部分:績效考核內容的設定標准
第五部分:績效考核分數評定級別的劃分
第六部分:績效考核的參與者角色定位
第七部分:績效考核考核程序
第八部分:績效考核申述程序
第九部分:績效考核檔案管理
第十部分:績效考核結果的運用
二、如果是績效考核表的細則,那就從以下考慮:
1、崗位職責
2、崗位說明書
3、重點要盡可能的將考核指標量化
4、指標的選擇要考慮全面具有代表性
5、各個比重要衡量准確
6、重點是能讓各個崗位參與,部門主管指導
7、將績效考核的意義告知員工,讓考核起到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