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黑劍,一個北方出生的成都人800字作文
(一) 黃 帝
從數量上來看,顯然,長江流域可算是炎帝神話傳說的「大本營」。炎帝與黃帝有過數次生大決斗,最後以炎帝的失敗而告終。或許是因為時光的磨蝕作用,淡忘了炎帝後裔對黃帝的敵視。黃帝的形象最終還是進入了長江流域。2000多年前的楚人,就曾反復提及黃帝的名字。屈賦《遠游》說:「軒轅不可攀援兮,吾將從王喬而娛戲!」莊子著作中也曾記載了黃帝的一些事跡。如《莊子"天地》說,黃帝登昆侖而丟失了「玄珠」,派臣子離朱、吃詬去尋找,都沒有找到,最後還是象罔找到了。另有一則資料剛好與此相對應,《蜀檮杌》說,黃帝的玄珠是震蒙氏之女所竊,她後來沉江而,化為奇相──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江瀆神」。
文獻資料記載是黃帝發明了指南車和衣服。民間傳說為之補充說,黃帝的妃子嫘祖(西陵聖母)是蠶絲始祖,是她發明了養蠶。真正將黃帝傳說與長江流域傳說「鉚接」起來的,當數黃帝與炎帝及蚩尤的爭斗和黃帝的正妃嫘祖娘娘(西陵氏)。
(二) 堯、舜
不論是與黃帝還是與虞舜相比,在長江流域關於堯的傳說都不能算多。從內容來看,堯在長江流域中的地位,充其量是舜帝的陪襯。長江流域的民眾認為,他的事跡中值得傳說的只有兩點:
一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二是禪讓帝位於虞舜。似乎這里的百姓喜歡他的兩個女兒勝過了喜歡他本人。
楚人典籍對堯的記載也不是很多,但對他的父親高辛氏(帝嚳)卻並不陌生,屈原《離騷》中就有「恐高辛之先我」的詩句。
虞舜傳說中,大舜如何逃脫父親瞽叟、繼母等人迫害的內容與中原相差不大。將虞舜與長江流域傳說緊緊聯在一起的是他和兩個妃子──娥皇、女英之。虞舜南巡,崩於蒼梧,葬於九疑山。娥皇女英「二女從之不及」,在洞庭湖君山上淚灑翠竹,形成了君山獨有的斑竹。君山(在今湖南省岳陽市)上至今有二妃墓可尋。
二妃的傳說歷史悠久,寫於2000多年前的屈賦中就有他們的倩影。屈原《九歌"湘君》、《九歌"湘夫人》就與舜之二妃有著密切的關聯。有學者認為,包山楚簡中的「二天子」指的就是娥皇、女英。民間傳說她們是湘水之神。
(三)後羿與嫦娥
與其它南下的北方神話傳說不同的是,後羿與嫦娥的神話傳說被長江流域的民眾廣泛接受並喜愛。這並非因為政治、文化的滲透和教化,或後羿、嫦娥曾到過長江流域所致,而是出自於長江流域民眾對其神話傳說發自內心的審美認同感。因為後羿曾射十日,為民眾解除旱魔,並誅殺修蛇等怪獸,是勇武的象徵。
人間共有一個月亮,嫦娥奔月的傳說又格外凄清,這就是長江流域百姓喜愛並傳播嫦娥奔月神話傳說的心理動因。長江流域的民眾不僅接受、傳播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說,而且還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加以修煉和添補,因而產生了一些異文
第三節長江流域神話傳說的分布
(群神分立在雲貴、蠶叢魚鳧據巴蜀、祝融鬻熊坐荊楚、夫差勾踐斗吳越)
這里,我們把時間坐標大致定位在先秦時代。長江上游地區因神話傳說的發展變化較為緩慢,故時間坐標相對下移;上、中游接壤及下游地區因楚漢的緣故,下限放在西漢時期。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神話傳說大致可分為四大色彩區:上游的雲南、貴州等省區,以各民族擁有各自信奉的神靈、流傳著各自的神話傳說為特徵;上游下段的四川省、重慶市,則以巴蜀神話傳說為特點;中游的荊楚地區,以楚神話傳說為標志;吳越神話傳說,乃是下游地區的當家內容。
一群神分立在雲貴若論神話傳說的民族、種類的密集度,恐怕沒有什麼地方能夠超過長江上游地區的雲貴高原了。就民族而言,有白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苗族、納西族、水族、瑤族、彝族、藏族等。各族都有自己供奉的神靈和祖先神,也有相應的神話傳說。在這里,群神相安無事,各自有自己的傳播領地和對象。個別文化交往密切的民族之間,神話傳說亦有相互影響、借鑒和「共生」的現象。如湖南省的白族與土家族所信奉的「大二三神」就是一例。湖南省西部的「梅山神」就一直影響著這里的苗、瑤、土家族。
人們對「夜郎自大」的成語不熟悉的甚少,但對「竹王」的傳說卻所知不多。其實,夜郎國王就是竹王。一位女子在水邊浣洗,三節大竹漂到她腳邊,推也推不開。破開竹子一看,裡面有一個男孩。長大後自立為竹王。一次,他命從人作羹,從人說沒有水,竹王以劍擊石,石破水出,這就是後人稱呼的「竹王水」。竹王傳說在湘、鄂、渝、黔毗鄰地區廣為流傳。
明代楊慎《南詔野史》卷下記載了這樣一則傳說:南詔國的蒙閣邏鳳打算為女兒擇婿完婚。
女兒不願意,她要倒騎牛背,隨牛所欲,牛停在哪家,她就嫁到哪裡。牛走到一條狹窄彎曲的小巷,側著角走到一戶人家停下了。她嫁給了所遇見的一位老太太的兒子──一位靠打柴為生的樵夫。蒙閣邏鳳一氣之下和女兒斷絕了來往。一天,樵夫問,你戴的首飾是什麼東西做的?金子。
我打柴的地方多的是。兩人由此成了「大款」。
雲南省大理市有一座洱海神祠,供奉的是一條黃龍。傳說有一位砍柴的女子,在山間吃了一顆青桃,生下一個男孩。她把他丟在山間。但經常有巨蛇銜來食物喂他,她就把他帶回了家。男孩長到了12歲,在龍潭飲水時,覺得水有點溫熱,就說,龍王大概生病了吧!男孩下到龍潭用草葯治好了龍王的病。龍王留他在龍宮里玩耍。一天,他好奇地穿上一件黃龍衣,馬上變成了一條黃龍。龍王生氣了,命他去打敗惹事生非興起洪水禍害百姓的黑龍。打敗黑龍後,他變成一條小蛇,回到了洱海邊,成為洱海水神。關於長江上游雲貴地區少數民族神話傳說的詳細情況,將在後面「第三章」的「長江流域神話類說」中介紹,此不贅言。
二蠶叢魚鳧據巴蜀巴蜀地區的神話傳說可細分為兩部分。一是蜀地神話傳說,一為巴地神話傳說。而文獻史料又以蜀地神話傳說為多。
蠶叢魚鳧,是古蜀王的名字。傳說蠶叢教人飼蠶,民得其利,是為蜀地古蠶桑之神。
蠶叢後面的君王是柏濩,再往後是魚鳧。他們各人都在位數百年。他們不僅自己「神化不」,而且「其民亦頗隨王化去。」(漢揚雄《蜀王本紀》)老百姓隨他們成仙的也不少。
蜀王杜宇的傳說自古流傳,呈現出明顯的書面、民間傳播的兩條路徑。雖然後者也被文人用文字記錄了下來。文獻資料說杜宇自立為蜀王,以荊(楚)人鱉靈為相。鱉靈鑿巫山,開三峽,治理了蜀地的水患。杜宇自以為德不如彼,乃委國而去,後修道化為杜鵑鳥。鱉靈繼位,是為開明帝。而民間傳說則與此不同:杜宇本是一位獵人,他救出了被惡龍因在五虎山中的龍妹,兩人一起治理了惡龍掀起的洪水,被擁戴為蜀王。杜宇的賊臣與惡龍勾結囚禁了杜宇和龍妹。杜宇而魂魄化為杜鵑鳥,返回故宮繞龍妹而飛,龍妹也悲慟而。兩者相比較,後者更容易令人同情。
周顯王時,蜀王(開明氏十二世)為秦王所騙,為迎「便金」的石牛和秦國五位美女,打通了秦蜀之間的通道。結果,國亡於秦。秦昭王派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到任後最大的業績是平除蜀郡的水患。他根除了為江神娶妻的陋俗,化身為水牛與江神爭斗,終於除掉了為非作歹的江神;又與兒子「二郎神」興修水利,造福一方。至今,四川省成都平原還有不少關於李冰父子的傳說在民間流傳。
相對於蜀地神話傳說而言,巴地的神話傳說被文獻典籍采錄的數量就少得多了。但民間神話傳說對此不足略有補充。
廩君的神話傳說,是巴地巴人傳說的核心內容。從巴、樊、曋、相、鄭氏擲劍、乘土船爭神為君長,到射殺鹽水女神,都十分具有傳奇色彩。
廩君之後又有巴蔓子的傳說:因巴國內亂,巴蔓子向楚國許以三座城池以借兵平定內亂。事畢,巴蔓子以頭謝楚使,充滿陽剛之氣。
三祝融鬻熊坐荊楚祝融和鬻熊,分別是楚人的遠祖和近祖,也是楚人虔誠奉祭的祖先神。
傳說祝融本名重黎,任帝嚳的火官。因建有「光融天下」的殊功,被帝嚳命名為「祝融」。
在神話中,他是火神兼雷神,是輔佐南方天帝──炎帝的天神。
重黎有個弟弟叫吳回,也做過祝融。他的兒子陸終娶了鬼方(西北游牧民族)酋長的妹妹女女貴為妻。相傳陸終的六個兒子是從女女貴的胸前、背後和腋下出生的。六個兒子分別是樊(昆吾氏,已姓)、惠連(參胡,董姓)、篯(彭祖氏,彭姓)、求言(會人,妘姓)、安(曹姓)、季連(羋姓)。最小的兒子季連便是楚人的直系先祖。
後來,季連後裔的一支在首領鬻熊的帶領下,從中原遷到了南方,在漢水支流丹水北面的丹陽居住下來。傳說鬻熊曾為周文王之師(舊說為老師,當為火師,即火官)。鬻熊的兒子熊麗又帶著族人遷到了今湖北省南漳縣北的雎山。熊麗的兒子叫熊狂,熊狂的兒子便是受封為楚君的熊繹。
周武王去世後,太子誦繼位為周成王。因為成王年幼。便由他的叔父周公旦攝政。成王成年親政以後,奸臣進讒言說周公有異心。成王便有了猜忌之心。周公為了避禍,便逃到了楚人那裡。
楚人把他待為上賓。這事過去以後,周成王和周公被楚人的行動所感動,便封熊繹為楚君,爵號為「子男」──楚人就這樣正式立國了。
正因為這樣,祝融和鬻熊便在楚人的心目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下面的例子,便是一個證據:文獻記載,楚國別封之君夔子不祀祝融和鬻熊,楚人以為大逆不道,舉兵攻滅了夔國。
在先秦時期長江流域的神話傳說中,位於長江中游的荊楚地區見諸文獻和民間流傳的數量是最多的,而且極富地方特色。有一些神話傳說,因為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詠而早為世人所熟知,如「巫山神女」和「汴和獻玉」。
楚地的民間神話傳說常常別具一格,其說法或彌補史料細節之不足,或乾脆與正史相反──有時甚至出現時間、空間的「錯位」。如這樣解釋楚人先祖季連之兄彭祖(姓篯名鏗)壽長八百年的秘密:寫有彭祖姓名的紙條(漢代才有紙用於書寫),被搓成紙繩用來訂判官的生簿了。是彭祖最後一任妻子向閻王爺揭發了這一秘密,彭祖的魂才被閻王爺拘去。還留下了「不到黃河心不」的俗語。(仙人約定帶彭祖去看800年一清的黃河水。所以,彭祖人心不,直到仙人把他的心帶到黃河邊上才停止跳動。)莊子鼓盆而歌,是人們熟知的典故。但文獻里並沒有交代莊子後來如何處置他的妻子。川劇里把她打入了十八層地獄。漢水流域的民間傳說則讓她含羞而,變成了一隻小燕──因為她的小名叫「小燕」。
楚人給後人留下了很多典故傳說,如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高山流水」,養由基的百步穿楊,楚莊王的一鳴驚人及優孟衣冠等等。但楚人也給後人留下了一些笑談,如楚靈王好細腰而宮中多餓人等等。
楚國有些傳說頗具神話色彩,如「魯陽揮戈」:魯陽公與對手戰得興起,把戈一揮,太陽為之倒退90里(三舍)。楚令尹子文是「龍生虎養鳳遮蔭」,只不過民間傳說把他的生身父親斗伯比置換成了「石人」。干將莫邪的故事,是千古傳誦的絕唱,魯迅先生還據此創作了短篇小說《眉間尺》。
在楚國及後來的楚地傳說中,伍子胥和屈原是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物。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自古以來,人們同情伍子胥的忠心而蒙冤,竭力而受屈,並不計較他去楚入吳,對他引兵入郢、掘楚平王墓而鞭屍之事,也很少批評,不但未讓他遺臭萬年,相反是同情他被吳王賜而讓他成為潮神。伍子胥的故鄉人傳說他生來異相,牙齒和肋骨都是整塊的,頭發硬得象鋼針,力大無窮,堪稱楚國的活寶。在秦國臨潼斗寶時,楚太子就憑伍子胥這個活寶,贏回了秦國的公主。
楚地的一些民間傳說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感情。
楚懷王雖然昏庸,但他被秦人扣留以後,決不做出賣國土的事,直到客秦國。人們傳說他的魂魄化為鳥,名叫楚魂鳥。
對於愛國詩人屈原,人們也是灑以同情和尊敬的淚水。他雖然自沈在汨羅江,但在傳說中,人們讓神魚把他的遺體送回故鄉。直到今天,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還流傳著大量屈原的傳說。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打算在夜晚起更時攻打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楚國的夷陵人知道後,就不打頭更,並在城外燒起一堆堆大火。使得白起以為是秦兵在縱火。夷陵人就這樣躲過了這一劫難。因為這一天是七月七日,從此宜昌市民間就留下了在每年的這一天燒「包袱」祭祖的習俗。
有趣的是,《秦始皇趕山》傳說的結構因子也融入了楚地民間傳說。
傳說楚國在上庸縣(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修長城。聖母娘娘同情民工們的遭遇,把聖母山周圍40里內的毒蛇全都變成了白線,分發給民工。民工們的勞作強度一下子減輕了許多。縣尹發現後把白線都收攏來,搓成了趕山鞭,結果山崩地裂。聖母娘娘只好變成村姑把白線都收了回去。
魯班曾到楚國為楚王造雲梯以攻宋,後來為墨子所制止。但他在楚地留下了許多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魯鋸郢斧」的典故和「趙佬送燈台──一去不回來」的俗語。還有魯班愚弄楚惠王──為他雕像時,把他雕成一隻耳朵、一隻眼睛的趣聞。
不知為什麼,楚地老百姓似乎並不怎麼喜歡孔夫子。孔夫子曾經打算到楚國一展宏圖,但他不太走運。第一次往楚國,他就路遇項托,被詰問得無言以對。到了楚地以後,他又遇見楚狂接輿,受到一頓嘲笑。住進客店,店主用孔夫子「父母在,不遠游」的理論很好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地把他「戧白」了一番。
楚人在軍事上敗給了秦,但在精神上卻決不讓半分毫。明明國為秦人所滅,楚人卻偏要發誓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始皇南巡到了君山,楚人就讓君山神(湘君)給了一點顏色給他瞧瞧──颳起大風雨,讓他秦始皇動彈不得。
人們還傳說君山上有美酒數斗,偏不讓秦始皇看到,只讓楚人的後裔漢武帝得到。
至於後來劉邦偷得項羽的天下,張良用計,使得楚霸王自盡於烏江,則是楚人「家庭內部」的事了。
在長江中游的安徽省,流傳著一些漢代淮南王劉安的傳說。其中流傳較廣的,是他發明豆腐和修仙得道的傳說。
傳說淮南王劉安雅好方術,門下有8位方士為他煉金化丹。丹成後,8位方士與劉安一起登上山頭,白日升天,雞犬舔食後也隨著升了天,留下了八公山的地名。這與劉安為漢皇所殺的正史記載完全不同。
四夫差勾踐斗吳越長江下游吳越地區的神話傳說,以先秦時期和後世民間流傳的最具地方特色。
補充:
(一)吳國傳說吳王闔閭曾親率大軍征伐侵吳的東夷,追至大海遇到大風,糧草不濟。闔閭焚香禱告,海上涌來一群黃魚,解決了吳軍的飢饉。而東夷卻一條黃魚也沒撈到,只好投降。
「吳鉤」之所以名躁一時,完全是吳王闔閭的功勞。因為他喜好吳鉤,所以吳地「為鉤者眾」。有人把自己的兒子(吳鴻、扈稽)殺了釁鉤,使得他做的吳鉤與眾不同──能夠應聲而動。
吳王小女兒紫玉與韓重戀愛的傳說,對後世的「倩女離魂」「牡丹亭」故事不無開辟之功。
韓重外出求學,韓母依約求婚遭拒絕,紫玉「結氣」而。韓重歸來,紫玉魂魄與他相見,贈給他一顆大夜明珠,……傳說可謂纏綿悱惻,感人至深。
泰(太)伯是為了避周朝的王位而逃至吳地作了吳國的開國君主的,吳地稱之為「泰伯遺風」。無獨有偶,泰伯的後代中又出了一個避王位的季札。吳國先實行的是「兄終弟及」繼承製,季札避位後,他的侄子王僚、專諸等爭位,季札更遠避到延陵(今江蘇省丹陽市延陵鎮)。雖然他並未登位為王,但民間仍尊他為「九里大帝」。
在吳越之爭中所產生的一些傳說早已為世人所熟知,這里就不再贅言。
吳王闔閭後葬在閭門外,築墓三天後就有一頭白虎盤踞其上,當地人稱之為虎丘。秦始皇東巡時,想掘墓取出吳王寶劍。白虎當墳而踞,秦始皇以劍擊之,卻擊中了旁邊的石頭。老虎走了,這個地方即下陷成池,人稱「劍池」。
(二)西施與范蠡的傳說西施傳說,也是吳越地區傳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正統的「女人禍國論」不同,民間傳說對西施傾注了充分的同情和憐愛。迷惑吳王、擾亂吳國朝政是西施肩負的秘密外交使命,人們為了表示對吳王殘暴的不滿,在民間傳說中便讓她和范蠡在送她到吳國的路上產生感情,兩人不僅同居而且生下了一個兒子──為日後滅吳成功、兩人相伴泛舟五湖埋下伏筆。
關於西施的結局,長江下游有三種說法:一是說她與范蠡白頭偕老;二是說她被殺;三是說她終未能與范蠡再結連理,鬱郁終老。越國滅吳之後,范蠡接西施泛舟歸國,一根柳枝被風一吹掃在她臉上,劃出一道紅印。范蠡把柳枝折了下來,順手遞給了西施。西施把它當作范蠡給她的信物珍藏起來。後來,范蠡為了激流勇退,來不及帶走她,她就留在越宮被勾踐供養到老。臨終時,她囑咐把柳枝插在她墳頭。第二年,柳枝就發芽長葉,長成了一棵柳樹,從此形成了清明上墳拗柳、插柳的習俗。
(三)越國傳說越國的傳說,多與劍器有關。因為越國劍器先秦時期名揚天下。越國既產銅料,又有制劍名匠,還因長期與吳國交惡,諸多因素促成了越國冶劍業的發達而獨步天下。
越國的制劍名匠有歐冶子、干將、莫邪等;名劍有「越王八劍」及干將、莫邪、純鈞、湛盧、豪曹、盤郢、魚腸、巨闕等。傳說「越王八劍」具有獨特的功能:揜日劍,指日則日光晦暗;斷水劍,劃水水開不再合攏;轉魂劍,指月則月中蟾蜍、玉兔都倒轉過來;懸剪劍,飛鳥觸之則如被斬截;驚鯢劍,海中鯨鯢見之則遠避深潛;滅魂劍,夜行時能辟鬼魅;卻邪劍,能降妖魅;真鋼劍,切金斷玉如削土木。
越國不僅有名匠、名劍,還有舞劍的名人。漢代趙曄《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所記錄的「越女」就是其中的一位。(四)吳越地區的外來傳說吳越之地,後來大都並入了楚國的版圖。楚國的傳說也逐漸浸潤於茲。千古流傳的俞伯牙遇鍾子期的傳說,就在吳地丹陽(今江蘇省丹陽市)落地生根。吳地的傳說,把俞伯牙遇鍾子期的地點移到了丹陽西鄉馬鞍山下,還說西鄉黃庄村東鍾姓祠堂里匾額上的「知音堂」三個字是俞伯牙題寫的。
伍子胥棄楚奔吳時,在吳越交界處得到一個姑娘的一飯之恩。楚平王後,伍子胥被請回楚國當了宰相(這與一般的說法不同),即就到處尋找那位姑娘,誰知那位姑娘為了逃避做君王的妃子,已經上吊自盡了。伍子胥就拿出一千兩黃金給姑娘的母親養老。從此以後,人們就說,一女值千金,把女孩稱作「千金」了。
中原的傳說也「不甘示弱」,紛紛南下生根。
管鮑分金的傳說,在丹陽留下了「分金橋」的地名。
孔夫子周遊入楚、遇項托被詰難、住旅店受窘的傳說,在吳越地區也有異文流傳。
孔夫子為子路題寫的「三善堂」匾額,也因為子路的後裔(姓仲)南遷而被帶到吳地。其相關的傳說,當然隨之遷移
Ⅱ 徵集裝飾公司的名字
浙江省
1、 紹興縣柯橋名匠裝飾
2、 浙江中冠裝飾
3、 溫州百姓易家裝飾
4、 南鴻裝飾
5、 杭州聖都裝飾
6、 浙江九鼎裝飾
安徽省
1、 馬鞍山業之峰裝飾
2、 馬鞍山九鼎裝飾
3、 馬鞍山浩然裝飾
4、 合肥山水裝飾
福建省
1、 福建國廣一葉建築設計裝飾
2、 廈門好易居裝飾
3、 福州巧匠裝飾
4、 福州紫恆裝飾
江西省
1、 南昌致遠裝飾
2、 萍鄉大誠至盛裝飾
3、 叢一樓裝飾
4、 雅美居裝飾
5、 康之居裝飾
山東省
1、 山東城市人家裝飾
2、 山東萬泰裝飾
3、 濟南世紀宏達裝飾
4、 山東拜占庭裝飾
湖南省
1、 常德宏盛裝飾
2、 湖南自在天設計裝飾
3、 長沙鴻揚家裝裝飾
4、 長沙隨意居裝飾
河南省
1、 洛陽業之峰裝飾
2、 南陽港巷灣裝飾
3、 鄭州士奇實業裝飾
4、 周口超凡裝飾
河北省
1、 石家莊美世界裝飾
2、 秦皇島家美裝飾
3、 邯鄲水木東方裝飾
4、 石家莊石家裝飾
廣東省
1、 中山福元德勝設計裝飾
2、 名雕裝飾
3、 星藝裝飾
4、 東莞質鼎裝飾
廣西省
1、 南寧美力時裝飾
2、 三源裝飾
3、 海大裝飾
4、 居眾裝飾
海南省
1、 海南九鼎裝飾
2、 海南九易裝飾
3、 海南理想裝飾
4、 海南名匠裝飾
四川省
1、 成都朗潤裝飾
2、 成都九鼎裝飾
3、 成都星藝裝飾
4、 成都家和裝飾
貴州省
1、 貴州啟成裝飾
2、 貴州美美裝飾
3、 貴人裝飾
4、 貴陽早冠裝飾
雲南省
1、 雲南皇巢裝飾
2、 昆明創藝裝飾
3、 昆明理想裝飾
4、 昆明佳園裝飾
陝西省
1、風光無限裝飾
2、香港中尚裝飾
3、魯班裝飾
甘肅省
1、 甘肅品尚裝飾
2、 泉州蘭雅裝飾
3、 甘肅水木藝術裝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 新疆深藍色裝飾
2、 映山紅裝飾
3、 居眾裝飾
內蒙古自治區
1、 包頭海天裝飾
2、 赤峰美慧裝飾
3、 內蒙古大億裝飾
Ⅲ 有沒有誰婚紗照是旅拍的呢如果我正好也想到那邊旅遊,提前定旅拍是
剛好去旅行的話,旅拍最合適。馬鞍山這邊去的比較多的是南京啊,浙江啊,要是想也有內景的話,名匠那家有一個東方愛情湖,在浙江一個很大的基地,也很漂亮。只要外景的話還可以去三亞,青島,廈門什麼的。你可以去看看,比較一下
Ⅳ 髹漆的起源
現知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在浙江省的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木胎朱漆碗。不過從單純使用天然漆到用色料調漆,其間還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有待今後我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商周時代已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並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戰國在漆工史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器物品種和髹(xiū,指把漆塗在器物上)飾技法等都有很大的發展。漢代漆器產地之廣、數量之多、傳播之遠是前所未有的。器物的造型及裝飾也呈現新的面貌。魏晉南北朝漆器發掘出土的雖不多,惟據歷史文獻可知當時花色頗繁,製作亦精。體大質輕的夾紵(zhù,指用薴麻織成的粗布)像,油漆兼用的密陀繪具有時代的特色。唐代文明高躋當時世界之巔,漆器和其他工藝一樣有特殊的成就。它表現在起源於前代的金銀平脫至此而愈加華美,盛行於後代的剔紅、犀皮等又始創於斯時(據最近在安徽馬鞍山朱然墓發現的漆器,三國吳已有犀皮,本文不及收入和更改,另有專文論及)。宋代一向以一色漆器製作精良為世所稱,而近年來又發現有極為精美紋飾的堆漆與鑲嵌、戧金與填漆相結合的漆器更呈異彩。元代漆工名匠輩出,尤以剔紅、剔犀、戧金諸作,達到了歷史的頂峰。明代是我國漆工史上又一次有重大發展和革新的時代,髹飾工藝可謂至此而大備。多種技法和不同紋、地的結合,迎來了千文萬華之盛。清代前半葉大規模地任用了明代髹工,由於宮廷的好尚,更趨精工細巧而不免流於纖密繁瑣。中葉以後,國運日促,導致各種工藝的全面衰退。
總的說來,我國漆工藝幾千年的發展和成就,對全世界的漆器工藝都產生了影響,先是東亞、東南亞、繼而是西歐及北美。可以說世界上一切製造漆器或用其他物質摹仿漆器的國家,無不或多或少受中國漆器的影響。中國傳統漆工藝曾經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歷史上有關髹工、漆器的著作,為數不多,且大都散佚失傳。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是明代黃成撰的《髹飾錄》。(1)它是研究漆工史、明代漆工的原料和技法的最為重要的文獻,使我們認識和了解祖國漆器的豐富多彩,為繼承發揚、推陳出新這一工藝提供了寶貴材料。它還為古代漆器的定名及分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