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門票
公園是實行門票制和聯票制
旺季:50元/人
淡季(1、7、8、12月):40元/人
學生:30元/人
㈡ 馬鞍山市採石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市採石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2年09月10日,主要經營范圍為無等回。
法定代表人:芮德華答
成立時間:2012-09-10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00000138412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雨山區採石唐賢街62號
㈢ 馬鞍山採石磯有哪些景點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麓,古稱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遊人來到馬鞍山市西南的唐賢街,過鎖溪橋,即見平地拔起的翠螺山。山西北臨大江,三面為牛渚河環抱,海拔131米,猶如一隻碩大的碧螺浮在水面而得名。此山原名牛渚山,相傳古有金牛在此出渚。山間林木蔥綠,蔚然深秀,西麓突兀於江中的懸崖峭壁就是著名的採石磯;西北臨江低凹之處,人稱西大窪,北邊山脊樑叫蝸牛尾,山勢險峻;南麓林木蔥郁,亭閣隱隱,太白樓等文物古跡均分布在這一帶,最高處是翠螺峰。
太白樓面臨長江,背連翠螺,濃蔭簇擁,是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建築。它與湖南嶽陽的岳陽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合稱為江南著名的「三樓一閣」。太白樓是為紀念我國唐代詩人李白而建造的。它初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為「太白樓」,亦稱作「唐李公青蓮祠」。歷代均有修建,現存建築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一1908年)。太白樓高18米,長34米,寬17米,採用我國傳統的古建築式樣,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由迴廊相連,二、三樓閣檐下置郭沫若書寫的「太白樓」和張愷帆書寫的「謫仙樓」匾額,各具神韻,十分醒目。進門檐下兩壁嵌有一塊清代重修太白樓碑記和一塊記載李白生平的碑文。進入大廳迎面大屏風繪有太白漫遊來石圖,壁上掛著太白游蹤圖,樓上設兩尊黃楊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半卧,還有太白手書拓本和各種版本詩集陳列,以及歷代名士文人的詩篇、楹聯、匾額和繪畫。 太白樓西側是廣濟寺。綠樹掩映之中的「觀音閣」是圮毀的廣濟寺僅剩的建築,內供觀音菩薩像。閣前左側有一口「赤烏井」,是採石磯最為古老的歷史文物。
㈣ 現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為什麼不需要門票了
7採石風景區門票價格
旺季50元/,學生票價30元/、8、12月)40元/人;人次;人,淡季(1
㈤ 馬鞍山採石磯大腳印背景故事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朱元鄣攻打採石,誰先登上採石磯者為先鋒官。
大將常遇春,勇不可擋,他手持寶劍,拔開不斷射來的飛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撐,縱身躍上採石磯,殺死驚魂未定的元兵,沖入敵營,元軍望風披靡,立即潰散而逃。常遇春登上採石磯留下了千載不滅的腳印,這就是採石磯古跡中著名的:大腳印!
(5)馬鞍山菜石擴展閱讀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陳運和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㈥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蛾眉亭
蛾眉亭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張瑰創建,但從詩人賈島的《牛渚》詩「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測,蛾眉亭其實在中唐時期就有了。
千百年來,蛾眉亭集秀美與壯觀於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覽江南的無限風光,「出大江而山曰採石,昔人因其山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望東西梁山,夾江相對,宛如蛾眉,遂以亭名」,從明初當塗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記》中,不僅可以看到古人在絕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時也表述了夾江相對的東西梁山,恰如一對彎彎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圖,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條銀白色的江練,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兩山的眼波,濃郁的翠松綠林,彷彿兩山的眉,秀麗而又嫵媚。
三台閣
三台閣秀麗的採石磯就像一組如畫的屏風矗立在長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聳立在翠螺山至高點上的三台閣則像一粒珍珠鑲嵌在山巔。
三台閣始建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朝時毀。據康熙時太平州州守楊霖在《採石三台閣記》中所載: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為大中丞時,捐俸買下了松蒔山。光祿公(曹履吉)也自願捐三千金建閣於山巔。閣建好後,以「三台」為名,以祀「文昌」之意。當時閣的東西各有三楹,以居黃冠。由此可見,「三台」是星官的名字,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閣不只為了觀星象,而是兼有觀天時、世時、水時之用。曹履吉身為當塗人,在外做官後回到家鄉,「念採石要地,患巨測」,乃「自建高閣翠螺之巔,假風水署『三台』,實閱江防飛渡也」,希望藉助文昌帝君來保護一方的平安,此為一說。也有人認為,曹履吉在京都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積蓄建三台閣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勵鄉鄰賢士認真讀書,將來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傳說曹履吉的後代果然不負眾望,其中一個叫曹忠文的被欽點中了狀元,並且也為家鄉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藝術館「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縣,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聰慧,六歲入村塾,習詩文、聯語,同時臨習顏柳楷書,又喜塗抹繪畫。13歲到南京從張青浦學人物畫,16歲師從范培開學書法,18歲向清代進士張粟庵學古文詩詞,32歲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游。此後,先生歸居鄉里,潛心藝事。公務之暇,發憤自礪。自稱60歲始學草書,古稀之年後仍悉心變法,使其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全盛階段。其草書入於古人,於筆法墨法,多有新創,既有清新飄逸之姿,又有雄強恣肆之氣,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一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詩人在登臨蛾眉亭時都情不自禁地為其題詩,一吐內心的無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題詩描繪蛾眉亭是「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南宋詩人陳塏則題詩曰:「女媧煉石乾坤定,為鎮長江立兩鰲。」在陳塏眼裡,蛾眉亭所在的採石山和東西梁山都像傲世獨立、氣節清高的巨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的是不同的反響,蛾眉亭景色之妙由此可見。盡管也屢經戰火的摧毀,但它卻屢毀屢建,這也是蛾眉亭千年不衰的原因。
據歷史記載,亭中原有石碑五通,因風雨剝蝕,多有破損,現已被移至李白紀念館。今天的蛾眉亭為1987年重修,亭檐正中懸「蛾眉亭」額匾,新立的五通石碑就嵌在亭內的石壁上。《重修蛾眉亭記》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郁賢皓撰文,由書法家李六珍書就。按原碑復制的還有元代李泂的《過采江詩》;另外李白的《望天門山》、林和靖的《採石山》、文天祥的《採石懷古》等詩,均由當代書法家重新書寫成碑。
風光綺麗的蛾眉亭背山面水一如從前,時光彷彿沒有移動,改變的只是歷史。
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淀。
㈦ 安徽馬鞍山採石屬於哪個行政區
屬於佳山鄉
㈧ 馬鞍山採石乾的由來
採石磯茶乾的傳說 安徽是豆腐的故鄉,用豆腐製作的茶干更是花樣繁多,名氣最大內的當容屬採石磯茶干。採石磯茶干問世已有近二百年歷史了。相傳在清朝嘉慶年間,採石鎮翠螺山下住著一對清貧的老夫妻,膝下無兒無女,終年以擺攤賣茶為生。採石磯的水質極好,沏出的茶水清香四溢,深受遊客贊賞。老漢常想,如果能有一種食品供遊人佐茶,必定可以增加收入。於是老夫妻倆試著用當地的黃豆磨豆漿做豆腐,壓製成緊薄柔韌的豆腐乾,放入以醬板、食鹽、冰糖、大茴香、桂皮、甘草熬成的醬汁浸煮,入味後晾乾,便成為甘香筋道、越嚼越香的佐茶小吃,賣茶生意也隨之興旺起來,茶干從此成為一方名產。新中國成立時,採石鎮上約有12家作坊製作茶干,規模不大,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採石鎮已建起一座現代化的豆製品廠,技術不斷改進,花色品種增加,俏銷全國各地,先後有五十多個國家的客商到廠參觀。有一次幾名美國人在品嘗時從不同的茶干中分別嘗出蝦米、雞絲、牛肉乾,十分驚奇,認為這在中國的茶干中是獨一無二的
㈨ 馬鞍山採石磯酒價格
採石磯酒有不同的檔次的都有,有七元一瓶的,有三四百一瓶的,你說的這款酒價格在二百元左右!
㈩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的介紹
採石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旅遊區,由採石磯片區專、濮塘片區、青山片屬區、橫山片區組成,總面積64.85平方公里,是一處以詩仙李白為靈魂,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為底蘊,以「翠螺浮大江」的山嶽型自然景觀為特色,以文化欣賞、自然觀光和休閑為主要功能的綜合型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