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對嗎
政府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是正確的。政府的職能概括起來講就是管理和服務。兩項工作都要加強。
Ⅱ 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有哪些
政府社會管理指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一系列管理活動或過程,以改善和保障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為依歸。計劃體制下的全能主義特點的社會管理模式使政府的社會管理效率低下與社會自治能力缺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政府轉變管理理念、范圍、模式和方法,構建政府和社會良性互動體系。
①調節社會分配和組織社會保障的職能。即政府為保證社會公平、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和個人收入差距,運用各種手段來調節社會分配、組織社會保障,以提高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②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各種手段,對因經濟發展、人口膨脹等因素所造成的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破壞等進行恢復、治理、監督、控制,從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③促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的職能。即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政策扶持等措施,促進社會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斷提高。
④提高人口質量,實行計劃生育的職能。計劃生育,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關繫到國家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因此中國政府應加強對計劃生育工作的管理,包括計劃生育的法制建設,方針、政策的制定,規劃組織計劃生育科學研究,加強計劃生育的宣傳、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
Ⅲ 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區別
社會管理,就是通過制定社會政策和法規,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化解內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容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這既是彌補「市場失靈」的必然要求,也是協調各種矛盾與沖突的必要前提。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為保障,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和約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導作用。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管理與服務,一面與兩面。公共服務的目的為了社會管理而好管理。
Ⅳ 為什麼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
科學的行政理念是正確的行政行為的先導。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的過程中,應積極樹立與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相適應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充分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利,切實做到行政行為以公民權利為本位、政府工作以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型政府主要提供兩種服務: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公民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則是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主體。政府通過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同時,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的行政活動受法律的限定和制約,減少隨意性,強化規范性。強化服務理念,要求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
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社會管理體制是關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以及社會公眾在社會管理中的權責劃分和操作方法等的制度體系。應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明確界定部門職能分工,並正確處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的關系,積極促進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進程。健全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做到服務型、公開透明、技術行政、法治化以及注重事後監督等,並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社情民意反映機制、社會應急機制、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以體制的規范作用保證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高效運行。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求政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把更多的財力集中到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上來。就是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以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積極構建和完善公共教育體系、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等。
Ⅳ 政府經濟職能中「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四者的界定和區別
我國國家經抄濟職能中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區別
1、經濟調節。就是調節經濟運行、推進經濟發展。主要是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並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經濟活動。
2、市場監管。就是推進公平準入,規范市場執法,加強對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領域的監管。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十分完善,而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上的一些違法犯罪行為時有發生,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能。比如政府組織開展了打擊制假售假違法犯罪活動、食品葯品安全監管等。
3、社會管理。主要有強化政府促進就業和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維護社會穩定。當前社會管理方面的重點,主要有促進就業,保護環境,維護治安和社會保障等。
4、公共服務。主要是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是政府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
經濟建設的公共服務也是社會公共服務的一部分,是兩個政府職能的交集。
Ⅵ 黨的什麼會議提出了完善政治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在此間舉行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將就構建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作出決定,這是中國在推動經濟高速增長,基本解決13億國民的溫飽問題之後,為增進全民福祉,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重大戰略舉措。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中新網10月18日電 18日全文播發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指出,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各級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決定》中寫到,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的基本准則。按照轉變職能、權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機構設置,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決定》中還指出,各級政府要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及時發布公共信息,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推進政事分開,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Ⅶ 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的內容是什麼
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的內容是:
為人民服務是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內的基本准則。按照轉變職能、權容責一致、強化服務、改進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優化機構設置,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各級政府要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公共設施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及時發布公共信息,為群眾生活和參與經濟社會活動創造便利條件。完善公共服務政策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增強政府公信力。推進政事分開,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強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Ⅷ 政府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詳細特點指的什麼
關於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包括兩類:一類是政府對有關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制約,即政府社會管理。政府社會管理是政府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為增進公共利益,依法對社會事務實施的組織化活動;二類是社會(即自治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民)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規范和制約自身的行為,即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現代社會管理是政府幹預與協調、非營利組織為中介、市鎮自治與社區自治為基礎、公眾廣泛參與的互動過程。政府社會管理主要有三層涵義:第一,政府社會管理是對家庭、社會團體與社會自治所不能解決的社會事務的管理,這些社會事務涉及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國家權力與政府權威加以解決;第二,必須由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構成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比如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實施社會政策、管理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安全網、解決社會危機等;第三,政府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社會政策,社會政策是政府幹預社會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決定了政府的其他社會管理手段。社會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國家或福利社會政策。
關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並不是一個新近出現的概念,不但在國內外的社會實踐中一直都有公共服務的一席之地,而且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各種理論中都有涉及。隨著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國內外的學者賦予了公共服務更新更廣泛的內涵,普遍認為,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國內學者對什麼是「公共服務」認識尚不統一,主要有四種觀點:1.社會公共服務一般是指依託社會公共設施或公共部門、公共資源的服務;2.公共服務是為消費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務;3.公共服務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主要內容,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4.公共服務,是指用以解決公共問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資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為解決每一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不能單獨解決的許多公共問題。這些表述雖然不一,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政府的公共服務主要指公共部門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與政府職能有著本質的、內在的關系。政府的社會職能是相對於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而言的。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它的首要職能是運用公共權力以維護政治統治,但政治統治職能的實現必須以執行社會職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為基礎。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范圍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一般而言,政府的統治職能將不斷弱化,社會的服務職能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加強。
新公共服務強調公共性、回應性、可選擇性、責任性、參與性、合作性、透明性,以人文和公共利益為導向。新公共服務理論有七大核心觀點:服務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責任並不是單一的;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和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有所變化,根據社會支出與干預程度的差異,西方國家公共服務基本上分為四種基本模式,即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大陸歐洲模式;北歐模式。
二、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特點與重點領域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特點。這是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有學者從三個層面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進行了分析:首先,從基本特點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點,而公共服務則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公眾性的特點;其次,從核心內容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在規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規范各種社會事務,包括社會公眾、社會穩定、社會治理,而公共服務主要是提供和滿足公共需求的服務,包括公共設施、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再次,從行為模式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法規為保障對社會進行調整和約束,強調政府履行義務,突出政府主導、主動作用,而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公民權利。根據以上特點的比較,與會代表認為:必須要建立健全政府與社會共治機制或官民協同治理機制,既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形成政府、社會、公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的模式,最終實現「市場自由、社會自主、政府自律」。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有學者提出,政府的公共管理領域重點是由公共經濟范圍決定的。現階段對中國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是界定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前提,發揮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又將有力促進公共經濟的發展。因此,正確分析當前國情,借鑒西方國家公共經濟體制理論和實踐的經驗,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理論為指導,以克服市場失靈和防止政府失靈為原則,科學界定公共經濟的活動范圍,從而准確界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在能力受限的條件下實現公共經濟整體效率最大化,對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必須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先考慮直接成本較少而間接效益最大的公共經濟事項,而對那些混合物品只能保證提供最必需的部分,其他則需通過市場提供或由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社會組織承擔。這就決定了政府的社會管理重點領域和職能:維護國家主權,確保國家政治經濟安全;建立一整套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原則相適應的、完備的法律制度;制定實施正確的政策、保證經濟、生態、人口協調可持續發展;適時進行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調節收入分配,保護弱勢階層;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增強其生存競爭的能力;堅持健康的輿論導向,增強社會的心理凝聚力。
公共服務的主體主要由政府、NGO、私人企業構成,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但政府並不是惟一主體。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在政府治理中,為了保證和維持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與控制,可視為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在民間,為了協調行業內或行業間的經濟行為,有自發形成的行業公會或行業聯盟、行業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以協調行業內的生產流通及共同問題,這也可視為一種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實際上是一個比公共產品更寬泛的范疇,即通過公共服務可以提供公共產品,也可以提供混合產品或私人產品。有學者提出,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應把重點領域放在以下五個方面: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義務教育;提高政府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政府公共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政府科技服務的公共服務水平;投資戰略性的公共基礎設施等。
當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提供上的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投入失衡以及人與自然的不協調、與發達國家相比職能的薄弱等方面。還有學者認為,造成我國公共服務低效的原因,根本在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資本、人員等方面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中間組織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公共服務體制單一等,手段落後等原因。此外,單純依靠增加機構和人員、進行道義勸告等傳統落的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也是造成公共服務低效,低質的重要原因。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我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加重視我國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政府社會管理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非典疫情的發生和蔓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使政府發展的理念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全面健康均衡發展」上來,要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具體來說,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特別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二是要更加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要創建一套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引導官員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公共管理中應該強調公民和社會處於主導地位而不是政府為主導地位,主張要實現由管理本位、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轉變,要根據公民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提供公共服務。其次,要推進電子化政府建設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手段。
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實施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和經濟建設型政府行政模式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轉變。基本任務是實現八個轉變:由暗箱行政向透明政府轉變;由壟斷行政向競爭政府轉變;由封閉行政向開放政府轉變;由全能行政向有限政府轉變;由權力行政向責任政府轉變;由專制行政向民主政府轉變;由人治行政向法治政府轉變;由低效行政向高效政府轉變;由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主要內容有以下15個方面: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理論(包括理念);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政府與企業關系;理順政府與社會關系;理順上下級政府關系;確定服務型政府職能;加強責任政府建設;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強透明政府建設;加強高效政府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公共服務型機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建立政府效能評價體系等。隨著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推進,內容還可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就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經濟建設服務職能前提下,重點強化了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