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一、創新運作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創新思路,尋求文化活動開展的新模式,如通過政企合作、資源共享的方式,聯合舉辦文化活動,藉助企業冠名等方式提高文化活動影響力。用各區各型各類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我省各地公共文化產品的數量和種類,構築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小節點,不斷充實和擴展文化活動的滲透力和覆蓋面。
鼓勵企業或個人投資建設公共文化館、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助公益性的文化創作、演出、展覽、交流、節慶、網路文化內容等項目;以博物館、群藝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的工作人員等為骨幹,培養街鎮(社區)的公共文化積極分子。
吸引和利用社會力量組織公共文化產品生產。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委託生產等形式,鼓勵和支持文化企業質優價廉、安全適用的公共文化產品,滿足群眾多層次的文化需要。採取購買服務、委託承辦、項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會文化團體、非盈利文化機構在政府部門的引導、監督下向群眾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採用政府補貼、資助的辦法,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的文化場館向公眾免費或者優惠開放。
二、充分利用民辦非企業機構開展服務。相對於直接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各類民辦非企業機構、社會團體更有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的願望與潛力,要關注其日常業務工作的社會公益面和服務面,加強引導和支持,利用政府資源搭建平台,使其在服務市民的同時自身得到發展壯大。
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和支持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各展所長,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獨特作用,共同推動文化建設。在全省各地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輔助隊伍,簡化行政審批程序,鼓勵成立各類民間文化社團,壯大社會文化力量。加強對各類文化社團的管理和監督,引導其朝自我約束、行業管理、規范運行的方向發展,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強大後備力量。
三、拓寬服務渠道,延伸公共文化服務。以公共文化服務為導向,拓寬服務渠道,以政府補貼的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幫助開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並形成激勵機制,引導社會民間力量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主體,拓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渠道,並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和優質化。
四、積極吸引社會捐助。落實《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於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國家和省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私營企業和個人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捐贈,暢通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渠道,加強對捐贈款項的監督管理,形成全社會捐助公共文化的良好氛圍和有效機制。
五、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打造文化企業融資新模式。建議由各市金融辦牽頭提供服務和信息,信用擔保機構作為中介和紐帶、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三方聯手為中小文化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同時,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台,扶持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重點文化基地,實施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和對外文化產業工程,推出一批文化品牌、產品,構建積聚優勢資源和品牌特色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項目集群,使幾個重點城市成為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
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關繫到社會力量辦文化的實際效果和質量,甚至關系其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對民辦公益文化單位業務人員,要加強業務培訓,實行資格認證制度,幫助提高整體素質。政府部門要對有突出貢獻的民辦文化經營管理、藝術創作和工程技術人才設立獎勵基金,採取文化技術、創作成果等要素參與分配的辦法,調動民辦各類文化人才的積極性。在強化社會文化人才建設的同時,民辦公益文化單位也要建立、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和承諾服務制度,規范自身行為,提高服務質量,以增強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益意識,提高社會公信力。
㈡ 如何構建美麗鄉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間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學校、醫院、文化站、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郵電、農田水利、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差距。健全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與財政收入增長同步增長,讓鄉村產業強起來、設施多起來、環境好起來,讓農民和城鎮居民一樣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強化規劃引領,推動一村一個規劃。要根據鄉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農民實際需要等要素,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尊重自然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細化生產、生活、服務等功能區塊的定位,合理安排村莊的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注重空間布局、建築形式、田園風貌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在美麗鄉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麗鄉村的差異化上找出路,加強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的無縫銜接,確保一村一個規劃能落地、可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嚴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導節約集約,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要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發展理念,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減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費。引導鄉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聚,向農民推薦節地建築戶型,實現鄉村住宅用地集約化;引導村辦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聚,減少佔用非農建設用地數量,實現鄉村非農建設用地集約化,挖掘鄉村節約集約用地的潛力。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切實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嚴格禁止亂占濫用耕地行為,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4、傾聽農民心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和圖片展、宣傳欄、宣傳標語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讓家家戶戶切身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實惠,主動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美麗鄉村規劃要由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美麗鄉村規劃變成農民的美麗鄉村建設願望。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和積極吸收農民的意見,讓農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決策、自己建設、自己管理,推動美麗鄉村規劃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按照規劃實施,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5、尊重農民意願,推進特色民居建設。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護、挖掘和傳承鄉村的自然、歷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資源和優秀傳統建築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尊重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全面落實節地、節材、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切實改變鄉村民居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設模式,確保鄉村特色民居數量穩步增長、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和建設質量穩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見新村、建新村不見新貌的怪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6、夯實產業支撐,穩步提高農民收入。要創新現代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發展精準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精深加工農業,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經濟協會、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把農民組織帶動起來,引導農民依託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新興服務業,提升服務水平和檔次,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吃住行游購娛,促進農民增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鄉村的產業開發和項目經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做強鄉村的產業,增強農民增收後勁。
7、加強村莊整治,提高生活環境質量。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大力開展綠化造林活動,重點抓好交通沿線、河道溝渠、村莊庭院和房前屋後的綠化美化。實施鄉村生產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點開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主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點、中轉站、無害化處理場等設施建設,加快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建設,利用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實現畜禽養殖污染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嚴格落實保護生態的法律法規,加強鄉村水域保護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質量。
8、培育文明風尚,提升鄉村文化內涵。要加大對地域風情、傳統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古民居、古農具、古樹木等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力度,豐富鄉村的文化內涵。針對新型農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不同群體,開展喜聞樂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廣大村民在家門口有演出看、有電影看、有廣播聽、有電視看、有書讀、有報讀、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內文體活動、有籃球、排球等室外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倡導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堅決遏制鄉村賭博迷信之風,營造文明和諧的生活氛圍。
9、創新社會管理,維護鄉村和諧穩定。要推進鄉村網格化社會管理,配備專職網格員和網格協管員,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制,由過去浮在面上變為沉到下面、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服務,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有需求及時服務,實現鄉村社會管理人性化、精細化、信息化。建立鄉村多元化調處機制,整合綜治、司法、信訪、治保等基層工作力量,加大調處力度,及時化解影響鄉村社會穩定的各種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採取法律講座、以案說法、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幫扶管理,提高美麗鄉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綜合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規范鄉鎮機構設置,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理順部門責權關系,引導農民參與鄉鎮的決策、管理和監督,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財政收支管理,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提高鄉鎮的財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提高村幹部報酬待遇,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總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經驗,完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增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強化財政獎補資金項目管理,進一步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㈢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㈣ 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樣的嗎有什麼區別
一個是國家出錢,另一個是國家出錢也可以私人出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