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鞍山最近新出現了一個網站叫小馬網,麻煩知情的人給我解釋下為什麼叫小馬網這個名字啊。。。
難聽,沒有人能想更好的名字,所以就這么湊乎叫了,這爛名字
⑵ 馬鞍山為什麼會出現霧霾天氣
因為霧霾比較嚴重
可以 搜索
艾斯麗舍
⑶ 馬鞍山名字是怎麼來的
馬鞍山作為地名,應出現於城市形成以前。馬鞍山一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逸周書》又名汲冢周書,傳為281年(晉太康二年)得於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則其成書至少在戰國以前,雖然戰國至秦漢時期篇章有所增變,但據歷代學者考證其記載的史跡多有根據。「王會篇」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周公營建雒邑竣工後,周成王大會諸侯,方國的盛況。當時「馬鞍山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據孔晁注「王會篇」,謂「馬鞍山鱉」「特大而美故貢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馬鞍山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這是馬鞍山之名出現有據可考的最早時間,此後在《戰國策·趙策》中有「馬鞍山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馬鞍山,楚之粟也」等等,馬鞍山的名稱就屢見不鮮了。如果說歷史文獻在流傳過程中還有可能失實的話,還有一份最有權威的資料,1986年湖北荊沙鐵路修建時發掘的包山2號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2件有馬鞍山之名,一為「馬鞍山正」名「龔懌」,一為「馬鞍山公之軍」。包山2號墓的時代為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00年。以上資料證明,馬鞍山地名的出現不晚於戰國中期,可能早於公元前11世紀。據《湘川記》雲:「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鄉地區置馬鞍山郡,則馬鞍山之名始於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郡,則在後世耳。」所謂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類聚居生活之始。
馬鞍山一名是怎麼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第一,得名於馬鞍山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志,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馬鞍山」,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馬鞍山之地以應馬鞍山星,認為馬鞍山地名源於星名,故馬鞍山又有「星沙」之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馬鞍山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雲馬鞍山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這些說法適應於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和心理需要,故馬鞍山得名的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第二,得名於萬里沙祠。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 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馬鞍山。」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馬鞍山。」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馬鞍山郡」的自注亦雲:「有萬里沙祠,故曰馬鞍山。」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此說作馬鞍山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馬鞍山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里沙」(東來曲城有「沙徑三百餘里」的沙原),東漢應劭注曰:萬里沙,神祠也。馬鞍山至東萊相距萬里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系,於是有「馬鞍山者,所謂萬里馬鞍山也」之說。
第三,得名於「沙土之地」。馬鞍山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馬鞍山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環境未經污染破壞,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馬鞍山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歷間馬鞍山太守張謂著《馬鞍山土風碑銘》引《遁甲記》雲:「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馬鞍山;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志》雲:「《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馬鞍山郡,以統湘川。」
⑷ 9月15號晚上馬鞍山上空出現6個暗燈的飛機疑識美國隱形飛機有誰看到
沒 應該是熱氣球愛好者在夜飛吧
⑸ 百度馬鞍山塔吊事故
安全第一時刻要記牢,才能辟免事故的發生。
⑹ 能詳細給我講講李白在馬鞍山都發生過什麼歷史事情嗎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游蹤遺跡一覽表
牛渚·牛渚磯 在市區西南5公里濱江處 又稱採石磯
姑孰·姑孰溪 在當塗縣城,城外有姑孰溪 姑孰溪又名姑浦、姑溪河
青 山 在當塗縣城東南15公里 又名青林山、謝公山、謝家山
黃山·陵歊台 在當塗縣城北2.5公里 又名黃江山、浮丘山
天門山 在當塗縣西南15公里長江岸邊 又稱東、西梁山
望夫山 在金家莊區前楊橋南 又稱棗子磯、人頭磯
白壁山 在市區西南濱江三峰處 又名石壁山
慈姥山 在市區慈湖鎮西北2.5公里濱江處 又稱慈姥磯、鼓吹山、貓子山
橫山·石門 距當塗縣城東南30公里 又稱橫望山、隱居山
白 山 在當塗縣城東2.5公里姑溪河北岸 又名楚山
龍 山 在當塗縣城南5公里青山河畔 傳為桓溫宴遊之處
靈墟山 在當塗縣城東15公里 傳為丁令威得道飛升之處
丹陽湖 在當塗縣城東39公里 古為丹陽、石臼、固城湖
橫 江 天門山下游轉北橫流之江段 又稱楚江、西江
橫江館 在採石鎮濱江津渡處 又稱採石驛、皇華驛
化城寺 在當塗縣城向化橋西禮暴風驟雨坊內 又名萬壽寺
清風亭 唐在化城寺內,明移建謫仙樓後 現亭為粹然亭改建而成
謝公宅 在當塗青山南小市 為謝 築宅
謝公亭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頂 又稱謝氏山亭
謝公井 在青山小市路南 近謝公宅
謝公池 在青山南麓包子山上 為謝 所築
恆公井 在當塗白 山上 又名飲馬泉,為桓溫所築
姑孰亭 原建姑孰溪彩虹橋上 俗稱姑溪水亭
李白宅 在青山、龍山、採石三處 今尚不能確指
李白在馬鞍山地區所作詩文一覽表:
1 望天門山 開元十三年(725)
2 夜泊牛渚懷古 開元二十七年(739) 一作開元十五年(727)
3 自金陵激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天寶七年(748)
4 贈丹陽橫山周處土惟長 天寶九年(750) 一作天寶六年(747)
5 白 辭三首 天寶九年(750) 一作開元十三年(725)
6 題東溪公幽居 天寶元年至九年
7 橫江詞六首 天寶十二年(753) 一作李白放還後
8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天寶十三年(754)
9 當塗趙少炎粉圖山水歌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十二年(753)
10 登黃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天寶十三年至十四年(754—755)
11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天寶十三年(754)
12 陪族當塗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天寶十四年(755) 一作天寶二年(743)
13 贈友人三首 至德元年(756) 一作越中剡溪作
14 酬殷佐明見贈五雲裘歌 天寶十三年(754) 一作上元年間作
15 姑孰十詠:姑孰溪、丹陽湖、謝公宅、陵歊台、桓公井、慈姥竹、望夫山、牛渚磯、靈墟山、天門山 分別作於天寶後期至上元、定應年間(756—762) 從《十詠》中所寫春山、夏蓮、秋澗、凋柳看,並非一時之作
16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 上元二年(761) 一作寶應元年(762)
17 春日獨的二首 寶應元年(762) 一作開元二十五年(737
18 江南春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上元元年(760)
19 下途歸石門舊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十三年(754)
20 覽鏡書懷 寶應元年(762)
21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2 日出入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天寶六年(744)
23 江上秋懷 寶應元年(762)
24 田園言懷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5 九日龍山飲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6 九月十日即事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7 游謝氏山亭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28 古風其五十九惻惘泣路歧 寶應元年(762) 一作至德二年(757)
29 臨路歌 寶應元年(762)
30 笑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1 悲歌行 寶應元年(762) 一作廣德元年(763)
32 天門山銘 寶應十三年(754) 一作天寶後
33 化城寺大鍾銘並序 天寶年間 有作天寶二年、六年、七年、十四年者
34 夏日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孰亭序 天寶十四年(755)
35 春於姑孰送趙四流炎方序 至德元年(756)
36 當塗李宰君畫贊 寶應元年(762)
⑺ 馬鞍山ok論壇出現用戶許可權不足怎麼回事
可能是論壇的系統有問題,也有可能是被電信運營商屏蔽了,或者是被政府和諧了
⑻ 馬鞍山會不會出現鬼城
深業說自己是140萬的大盤 東方城也是百萬級 圳秀國際是70萬 這三個加起來就是內300萬了外加秀容山 綠地 恆大 偉星南山 恆泰達觀天下 東湖瑞景 估計這幾個加起來也至少是300萬平再加上些很多零散的金海岸 凡爾賽 潤澤 鍾鼎悅城 但可能也不小 估計加起來也是2,3百萬就目前在建在銷售的估計都近千萬了 按40多平米住一人 就基本能滿足20萬人的需求 外加上現在城市周圍的地方的拆遷安置房 馬鞍山市區人口也就70萬 出現部分入住率很低的鬼城般的小區很正常
⑼ 2020年4月3號上午九時左右馬鞍山上空出現類空心圓柱形不明飛行物,有人看到了嗎
我看你是喝多了
⑽ 馬鞍山在哪個省謝謝了
馬鞍山屬於安徽省的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是合肥都市圈、南京版都市圈權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轄3區3縣,總面積4049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230.2萬人。
截至2017年底,馬鞍山市下轄3個市轄區(花山區 、博望區、雨山區)、3個縣(當塗縣 、含山縣、和縣)。市政府駐地太白大道2008號。
(10)馬鞍山出現擴展閱讀: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
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等殊榮。
馬鞍山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