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論信息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傳遞中的作用

論信息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傳遞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10-22 23:03:30

A. 我三月份就要本科畢業論文答辯了,下周選題,請問選題時我該注意怎麼問題,我的專業是行政管理,謝謝!

首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比如你對行政領導感興趣,可以選擇一個小的角度去選題;其次,如果覺得沒有感興趣的,建議你翻一下《行政學原理》《政治學》等專業課本,哪一塊比較熟悉建議從哪塊選題;再次,如果實在沒有頭緒,可以直接去網上搜索,看看歷年別人是怎麼選題以及選了什麼題目,然後再決定;最後,下面是關於行政管理專業的選題,希望對你有幫助:一、 選題方向:「政府經濟學研究」、政府經濟學、組織行為學
1、 論管理者的性格培養與管理效能
2、 論管理情景對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約性
3、 有限政府的經濟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給途徑分析

二、 選題方向:公共關系學原理、市場營銷學、組織行為學、組織文化
1、 論危機傳播中的政府行為
2、 論網路環境下的政府公關
3、 論跨世紀城市文化形象戰略
4、 論受眾社會心理與城市對外宣傳
5、 論新聞策劃的原則和方法
6、 新世紀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品味
7、 試論未來行政領導的形象塑造
8、 淺析組織文化創新走向
9、 論中國IC策劃的定位
10、上海或廣州城市國際形象的確立與推廣

三、 選題方向:行政管理論與行政、領導、行政組織學
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職能研究
2、 論當代公共管理的績效評估方法
3、 論信息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傳遞中的作用
4、 當代西方「公共管理運動」評析
5、 論行政權力及其制約
6、 論行政自由裁量權及其限制
7、 論鄧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
8、 論政務公開
9、 論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中的民主價值取向
10、論西方政府改革運動中的市場取向

四、 選題方向:行政管理學與行政領導、人力資源管理
1、 人力資源配置方式比較(細分問題論述)
2、 地方政府制度創新行為研究
3、 政府與制度變遷
4、 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源開發(細分問題論述)
5、 人力資源激勵機制研究
6、 考核制度比較研究
7、 公務員培訓制度創新
8、 公務員薪酬制度改革
9、 地方政府與市場化改革

五、 選題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關傳播法規
1、 依法治國重點在治「吏」
2、 依法治國與加強、改善黨的領導
3、 加速政府體制改革,適應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時代特點的要求
4、 當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
5、 論地方政府與公共管理
6、 依法治國與治吏
7、 論中介機構與行政部門的脫鉤和改制
8、 小城鎮行政體制之我見

六、 選題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監督學
1、 論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健全和完善監督制度是反腐敗的根本措施
3、 在社會主義時期反腐敗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4、 關於加強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監督的一些設想
5、 如何看待中國古代的監督制度
6、 輿論監督的作用
7、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增強政府的監督意識

七、 選題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組織與管理、行政管理學、公共行政組織學、西方行政學說
1、 當代中國行政模式研究
2、 當代中國法治行政研究
3、 當代中國社會中介組織發展與規模研究
4、 當代中國行政價值觀研究
5、 加入WTO與政府制度創新研究
6、 鄉鎮政府機構改革研究

八、 選題方向:公共管理、領導科學、管理學、市政學
1、 公共管理論的經濟學分析
2、 市場經濟與政府體制改革
3、 市場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管理創新
4、 政府責任研究
5、 市場經濟與非贏利組織的發展
6、 依法行政研究
7、 城市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8、 城市政府與法治
9、 政府公開與民主行政
10、現代科技發展與政府管理創新
11、法治與德治
12、制度建設與反腐倡廉
九、 選題方向:公共預算與財政管理、西方行政史
1、 1994年後我國地方政府預算外膨脹的原因分析
2、 論西蒙的決策思想評新公共管理理論
3、 論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
4、 中美行政監督體系比較
5、 中美行政管理運行機制問題分析
6、 素質教育與政府教育體制問題分析
7、 中國失業問題的現狀、原因與對策
8、 關於外來人口管理的調查與思考
9、 中國公民政治人格的轉型:從權威人格到民主人格

十、 選題方向:西方經濟學、公共財政、政府經濟學
1、 經濟轉型時期的就業政策選擇
2、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與公共政策選擇
3、 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與政府間關系的協調
4、 非盈利性組織管理研究
5、 經濟體制轉型與公共政策的重新頂性
6、 中國入世與中國政府職能轉變
7、 非盈利性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研究

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學研究)、市政學
1、 城市政府規模的討論
2、 公共人力資源討論
3、 城市社區管理討論
4、 城市管理討論
5、 戶籍管理討論
6、 城市公共管理專題討論
7、 市政體制比較討論
8、 社會網路與城市發展討論

十二、選題方向:市政學、管理學
1、 論城市的本質
2、 市政學研究的內容、界限及意義
3、 西方市政學研究
4、 比較市政學研究
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與政治文化的比較研究
6、 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變遷
7、 撤退設市可否作為加快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8、 外國城市管理體系的變遷路徑及對我國的啟示
9、 第三部門研究綜述
10、制度變遷與城市管理

十三、選題方向:政治理論與政治文化、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基礎
1、 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國的接受情況(細分問題論述)
2、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分析(細分問題論述)
3、 公共倫理分析(細分問題論述)

十四、選題方向:憲法學、中國當代政治制度
1、 試論人大代表的作用
2、 論人大對政府的監督
3、 論權力制約技術

十五、選題方向:行政管理學、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西方各國政治制度
1、 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政府間合作研究
2、 市場經濟下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
3、 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研究
4、 西方式民主及其影響研究
5、 政治參與、行政參與問題研究
6、電子政府與電子民主建設

十六、選題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與地方政策、政治學基礎、中國公共政策概論
1、 國家建設理論視野中的地方政府建構
2、 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治關系 ( 中國、外國或中外比較;歷史演變或法理分析 )
3、 中國地方政府間的轉移支付( 特別是廣東的改革經驗 )
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社會的互動分析
5、WTO與中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

十七、選題方向:政治制度、 思想概論、國家公務員制度、中國黨政制度
1、當代中國中央政府體制研究(從中擬一題目)
2、地方政府體制中的條塊關系
3、當代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研究
4、黨政關系(中國、外國或中外比較研究)
5、 城鄉社區自製制度建設
6、 香港、澳門與台灣的地方政府體制(任選一個地區或進行比較分析)
7、 關於政黨政治的研究(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8、 關於政府體制的研究(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9、 關於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10、 城鄉社區自治制度建設(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十八、選題方向:行政決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
1、 從統治到自治:公共政策範式如何轉換?
2、 第三部門: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體
3、 聽證制度與公共政策論證的公民參與——以珠江三角洲或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鄉(鎮)村與街道治理為例
4、 珠江三角洲或長江三角洲地方政府治理機制下的政策制定——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5、 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6、 試論公共政府的基本價值標准
7、 試論公共政府政策執行的監督
8、 試論政策問題建構中的程序約束

十九、選題方向:政府體制與公共政策、比較政治學、當代國際關系分析
1、 比較分析行政集權民主制與傳統代儀民主制的異同
2、 古羅馬政治制度對西方民主制的影響
3、 西方民主制度與政治文化的形成
4、 比較英法革命及其對各自政治的不同影響
5、比較英美政黨結構及其功能的異同
5、論公民社會與公民文化的形成

二十、新增題目
(一)行政管理、管理學
1.以行政角度審視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某個社會問題
2.依法保護我國環境問題的幾點探討
3.淺談政府幹預與市場調節(以某為例或某一方面)
4.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職能 適應社會快速發展(以某為例或某一方面)
5.關於社會發展中的行政道德問題的思考(以某為例或某一方面)
6.基層領導幹部的素質要求之淺見
7.淺論企事業發展中人才培養的作用與途徑
8.關於非公有制企業中養老保險工作的思考
9.淺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問題
10.當前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問題的幾點探討
11.談談中小企業如何吸引人才的策略建議
12.談我市黨政機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思路對策
13.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治理的相關問題思考
14.城市化建設中的信訪問題及其對策措施
15.論某地區民營企業的地位作用與發展對策
16.淺談市場經濟社會的民主建設
17.淺談加快我市農村人口非農化的幾點政策措施
18.服務行政--21世紀中國行政管理的方向選擇
19.論行政相對人與行政法制監督
20.減輕農民負擔的幾點思考
21.關於**鄉鎮政府體制改革的思考
22.關於完善我市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
23.淺析國有資產流失及管理體制的完善
24.試論信息經濟時代企業知識型員工的管理
25.淺析我國公務員制度(××某一方面)
26.試論依法行政(某一側面和具體化)
27.談我國行政管理效率的現狀及其改觀對策
28.淺談公共行政管理的信息技術化
29.淺論行政監督中的輿論監督
30.談談中小企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
31.略論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
32.試論構築科學規范的人才選用機制
33.淺談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與解決對策
34.淺談民辦非企業單位職工的社會保障體系問題
35.略論遏制吏治腐敗的治本之策
36.創新流動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之我見
37.淺談現階段腐敗現象及其成因與懲治策略
38.淺論我國當前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與重塑策略
38.當前提高村級組織威信的幾點想法
40.關於當前**地區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思考
41.淺談企業行政管理的功能特點及其要求
42.試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轉變
43.對我市實施小城鎮戰略若干問題的探索
44.淺談政府保護自然資源的若干措施
45.淺談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與措施
46.淺談我市(**地區)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工作措施
47.正確認識並解決「三農」問題的幾點想法
48.盡快建立和健全我市農村社保體系的理由分析
49.淺析幹部腐敗現象的成因與防治
50.行政效率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
51.社區工作踐與探索
52.當前行政違法的原因分析及其預防與矯治
53.堅持人本管理,尊重員工價值
54.農村教育、成人教育的現狀與對策建議
55.我市政府優化發展環境的對策探討
56.我市目前城管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現狀與措施

B. 論述網路技術對政府管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不僅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企業的運作方式,也極大地影響了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方式。互聯網新技術的出現,給政府傳統的管理模式和觀念帶來嚴峻挑戰。同時也為推進政府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機遇,因此我們需要積極利用互聯網,不斷創新政府管理,提升政府服務水平。

互聯網使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手段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公眾所獲得的公共服務實效更強、質量更優,這既能提升政府管理的運轉效率,又能提高政府服務水平和市民的滿意度。還可以拓展公眾參與政府治理的渠道。

轉變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思維,是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的關鍵。互聯網思維的本質就是開放共享、用戶至上,這同服務型政府倡導的以人為本,以群眾的需求為導向的理念相契合。深圳市提出的「互聯網+政府服務」就是積極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將互聯網思維與服務型政府理念相結合,通過對政府內部的政務服務資源、社會公共服務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完善資源服務平台,規范信息公開制度,實現對內協同辦公和對外政務公開透明,形成互聯互通、共享共用的公共服務體系。

不斷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的保障。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資源高度共享、快速分析與精準管理。「互聯網+城市管理」,正是通過對不同區域、不同部門的資源進行整合集聚,形成一體化的公共信息資源庫,實現數據一次採集多方共享。並通過資源庫來及時發現和處置各類管理和服務事件。「互聯網十醫療」,則是通過對分散在不同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公眾健康和病歷電子信息資料庫,實現不同機構間的信息互通與共享,同時發展智慧醫療服務,為公眾提供便捷的遠程醫療服務。因此,互聯網作為公共服務領域技術創新的新載體。既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的驅動力,也是促進公共服務資源有效整合的必要手段。

多元主體參與、合作共治,是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水平的重要渠道。現代社會治理呼喚建設回應型政府,需要及時了解民眾的意見和訴求,與社會合作,與媒體互動。網路時代的輿情傳播途徑更加多元化、也更加快速,這就需要政府及時回應民情、民意。互聯網之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的目的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智慧化的公共服務,是通過政府和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協同,實現公共價值的最大化。

互聯網為政府管理和服務的不斷改善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政府需要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推動信息惠及民生。

C. 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1、信息產業

隨著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進展,世界對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長,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對於各個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個人都不可缺少。

信息技術已成為支撐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部門。

2、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代表著當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的重要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的作用得以發揮,使人們能更高效地進行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運行效率。

3、勞動力

隨著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人們的就業結構正從農業人口為主、工業人口為主向從事信息相關工作為主轉變。

(3)論信息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傳遞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有人將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的特徵——數字化、網路化、多媒體化、智能化、虛擬化,當作信息技術的特徵。我們認為,信息技術的特徵應從如下兩方面來理解:

1、信息技術具有技術的一般特徵——技術性。具體表現為:方法的科學性,工具設備的先進性,技能的熟練性,經驗的豐富性,作用過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2、信息技術具有區別於其它技術的特徵——信息性。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的服務主體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處理與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決定信息技術還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相對性、動態性、共享性、可變換性等特性。

D. 論述現代信息技術的內容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巨大作用

巨大作用:

當今世界正在向信息時代邁進,信息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血液"、"潤滑劑";現代信息技術廣泛地滲透到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信息產業正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在這股席捲全球的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傳統形態與功能等城市發展的諸多方面也無一例外地受到了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影響,城市正面臨著新的發展契機。

1 提高了城市規劃的效率與科學性。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根本依據,是指導城市建設,實施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龍頭作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了城市規劃的理論與實踐,更新了城市規劃的方法與手段,大大提高了規劃人員的勞動生產率以及規劃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創造性,並且還加強了公眾參與。未來的城市規劃應充分考慮到信息文明時代將形成的"智能城市"是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的城市空間結構的重組;必須以地球信息科學、人居環境科學、區域可持續發展為理論與方法基礎,以體現城市規劃: 1 理想、理性、綜合 整體 、系統、動態、生態的思想; 2 以區域為主體的多層次的人居環境為重點; 3 決策支持的方法。

2 使城市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在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產生了一大批以往所沒有的新興產業; 2 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使傳統產業明顯帶有信息化的痕跡,從而獲得新的出路; 3 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呈現取代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的趨勢。總之,城市產業結構開始由傳統的工業經濟模式向新興的信息經濟模式轉變。另外,與城市產業結構轉變相對應,城市的就業呈現出"軟化"的特徵,也就是說就業結構中從事管理、研究、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教育等"軟職業"的人員比重的增大。

3 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由集聚走向集聚與分散並重。爆發於18世紀的產業革命,使資本和人口向城市集中,開始了近代的城市化過程,城市的發展主要表現為集中化趨勢,這種集中化以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為基礎,以交通技術的改進為條件。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網路將使城市居民的工作、教育、生活、購物、就醫、娛樂等打破時空限制,人們對辦公室、學校、購物中心、醫院、交通工具等的依賴性大大減弱;部分工業生產對資源、對高度集中的生產規模的依賴性亦降低,削弱了集聚的動力。這就大大地拓寬了城市的活動空間,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種功能的地域分布,城市空間布局結構也呈現擴散化趨向。在總體呈現擴散化的趨勢下,城市也有一定程度的集聚。由於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需要更高質量的協調與合作,這就要求城市各種功能在中
心區域重新融聚。現代信息技術使城市發展可以根據各自所需更自由地選擇其規模和空間布局結構。擴散化趨勢將引導城市 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 產業和人口的分散,使其部分工業職能外遷,城市外圍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生產區域 城鎮群體 ,城市的功能結構得以純化,空間區劃更為明晰;集聚化趨勢則促使了中心地區的進一步發展和繁榮,城市中樞功能更為強大。

4 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信息中心職能日趨加強。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生,為信息的處理提供了先進的技術條件,為人們使用有序的信息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生又加速了信息的產生與傳遞。城市是區域社會經濟活動中心,其交通、通訊、科技力量、大眾傳媒等的服務水平優越,信息交匯便捷,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同時城市的中心地位的加強也要求信息產業的發展加快。信息產業作為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必然首先在城市興起。在新技術革命興起的今天,城市不僅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更是創造、獲得和傳播信息的場所。信息是資源,是財富。信息開發和服務水平的高低、信息產業的發達與否,已成為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信息網路的不斷發展,信息服務社會化,信息業產業化,信息市場現代化已使城市具備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最佳環境。各級城市將逐步成為不同地域的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務的中心,尤其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信息中心職能將日趨加強。簡言之,對應於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再開始步入信息社會的發展歷程,城市的發展史也將走過從政治中心到經濟中心再到文化信息中心的演變過程。

5 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提供了可能。城市交通問題是城市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失衡現象之一,解決交通擁擠、堵塞的傳統辦法莫過於發展集體交通運輸系統、限制私人汽車的發展、增加道路網的密度等等,但都只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成為可能。首先,城市交通問題產生於不斷增長的交通量和滯後的交通設施之間的失衡,由於現代信息技術使人類跨越了時空限制,改變了人們與外界交流、交往的方式,城市中出行人數和次數減少,城市的交通總量必然下降;其次,現代信息技術將大大提高現有交通設施的服務水平,通過建立智能交通系統 ITS ,解決好"人 車內信息 --車 車外可見環境信息 --環境 車外不可見環境信息 "系統的信息傳送和交換處理,對城市的交通流量進行全面的動態協調控制,從而實現城市交通的高效率。基於以上兩點--交通量的下降和交通設施服務水平的提高,再輔以引導性的交通政策,將使城市交通環境大為改善,交通服務高效快捷。

6 使城市建築智能化。現代信息技術通過與現代建築技術相結合,賦予了現代建築全新的概念和更多的功能。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廈是1984年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建成的,現在智能建築已成為都市現代化的標志。一般來說,智能建築都具有辦公自動化、樓宇自動化、通訊自動化、消防自動化和保安監控自動化等功能。

7 城市管理與監控手段更為發達。我們知道,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大系統,城市管理是一個涉及面廣、變數多、層次多、目標多的綜合性管理,傳統管理手段已越來越不適應城市發展更加復雜、多變的趨勢。現代信息技術能十分快捷地提供各種背景資訊,減少了因通訊手段落後、方式簡單和郵路誤差所造成的信息失真,從而使決策可以做到更為科學、縝密和及時。城市管理與監控手段將變得更為先進和發達,藉助計算機網路,城市建設與管理能真正擺脫"人治"、走上"法治"軌道。

8 全方位地影響了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影響城市的有形方面,對城市的無
形方面也有影響。信息網路使"遠程辦公"、"遠程教學"、"網上購物、就醫、娛樂"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加強了人與人的信息交流,促進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人們能更方便地向社會表達自己的意願,參與公共事務的管理社會將進一步走向公開化和民主化
(以上為復制資料)

E. 急需一篇關於行政管理的畢業論文

05行政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參考)
一、 選題方向:「政府經濟學研究」、政府經濟學、組織行為學
1、 論管理者的性格培養與管理效能
2、 論管理情景對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約性
3、 有限政府的經濟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控制分析
5、 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給途徑分析
二、 選題方向:公共關系學原理、市場營銷學、組織行為學、組織文化
1、 論危機傳播中的政府行為
2、 論網路環境下的政府公關
3、 論跨世紀城市文化形象戰略
4、 論受眾社會心理與城市對外宣傳
5、 論新聞策劃的原則和方法
6、 新世紀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品味
7、 試論未來行政領導的形象塑造
8、 淺析組織文化創新走向
9、 論中國IC策劃的定位
10、上海或廣州城市國際形象的確立與推廣
三、 選題方向:行政管理論與行政、領導、行政組織學
1、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職能研究
2、 論當代公共管理的績效評估方法
3、 論信息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傳遞中的作用
4、 當代西方「公共管理運動」評析
5、 論行政權力及其制約
6、 論行政自由裁量權及其限制
7、 論鄧小平的行政改革思想
8、 論政務公開
9、 論西方公共行政學發展中的民主價值取向
10、論西方政府改革運動中的市場取向
四、 選題方向:行政管理學與行政領導、人力資源管理
1、 人力資源配置方式比較(細分問題論述)
2、 地方政府制度創新行為研究
3、 政府與制度變遷
4、 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源開發(細分問題論述)
5、 人力資源激勵機制研究
6、 考核制度比較研究
7、 公務員培訓制度創新
8、 公務員薪酬制度改革
9、 地方政府與市場化改革
五、 選題方向:行政法制研究、公關傳播法規
1、 依法治國重點在治「吏」
2、 依法治國與加強、改善黨的領導
3、 加速政府體制改革,適應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時代特點的要求
4、 當前行政管理制度化法制化的思考
5、 論地方政府與公共管理
6、 依法治國與治吏
7、 論中介機構與行政部門的脫鉤和改制
8、 小城鎮行政體制之我見
六、 選題方向:行政法制研究、監督學
1、 論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健全和完善監督制度是反腐敗的根本措施
3、 在社會主義時期反腐敗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4、 關於加強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監督的一些設想
5、 如何看待中國古代的監督制度
6、 輿論監督的作用
7、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增強政府的監督意識
七、 選題方向:公共行政管理、公共組織與管理、行政管理學、公共行政組織學、西方行政學說
1、 當代中國行政模式研究
2、 當代中國法治行政研究
3、 當代中國社會中介組織發展與規模研究
4、 當代中國行政價值觀研究
5、 加入WTO與政府制度創新研究
6、 鄉鎮政府機構改革研究
八、 選題方向:公共管理、領導科學、管理學、市政學
1、 公共管理論的經濟學分析
2、 市場經濟與政府體制改革
3、 市場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管理創新
4、 政府責任研究
5、 市場經濟與非贏利組織的發展
6、 依法行政研究
7、 城市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8、 城市政府與法治
9、 政府公開與民主行政
10、現代科技發展與政府管理創新
11、法治與德治
12、制度建設與反腐倡廉
九、 選題方向:公共預算與財政管理、西方行政史
1、 1994年後我國地方政府預算外膨脹的原因分析
2、 論西蒙的決策思想評新公共管理理論
3、 論西方公共行政的民主管理思想
4、 中美行政監督體系比較
5、 中美行政管理運行機制問題分析
6、 素質教育與政府教育體制問題分析
7、 中國失業問題的現狀、原因與對策
8、 關於外來人口管理的調查與思考
9、 中國公民政治人格的轉型:從權威人格到民主人格
十、 選題方向:西方經濟學、公共財政、政府經濟學
1、 經濟轉型時期的就業政策選擇
2、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與公共政策選擇
3、 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與政府間關系的協調
4、 非盈利性組織管理研究
5、 經濟體制轉型與公共政策的重新頂性
6、 中國入世與中國政府職能轉變
7、 非盈利性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研究
十一、城市行政管理(市政學研究)、市政學
1、 城市政府規模的討論
2、 公共人力資源討論
3、 城市社區管理討論
4、 城市管理討論
5、 戶籍管理討論
6、 城市公共管理專題討論
7、 市政體制比較討論
8、 社會網路與城市發展討論
十二、選題方向:市政學、管理學
1、 論城市的本質
2、 市政學研究的內容、界限及意義
3、 西方市政學研究
4、 比較市政學研究
5、 城市管理、城市治理與政治文化的比較研究
6、 我國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的變遷
7、 撤退設市可否作為加快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8、 外國城市管理體系的變遷路徑及對我國的啟示
9、 第三部門研究綜述
10、制度變遷與城市管理
十三、選題方向:政治理論與政治文化、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學基礎
1、 西方政治理念在中國的接受情況(細分問題論述)
2、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分析(細分問題論述)
3、 公共倫理分析(細分問題論述)
十四、選題方向:憲法學、中國當代政治制度
1、 試論人大代表的作用
2、 論人大對政府的監督
3、 論權力制約技術
十五、選題方向:行政管理學、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西方各國政治制度
1、 市場經濟中的地位政府間合作研究
2、 市場經濟下中央與地方關系研究
3、 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研究
4、 西方式民主及其影響研究
5、 政治參與、行政參與問題研究
6.電子政府與電子民主建設
十六、選題方向:政治制度、地方政府與地方政策、政治學基礎、中國公共政策概論
1、 國家建設理論視野中的地方政府建構
2、 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政治關系 ( 中國、外國或中外比較;歷史演變或法理分析 )
3、 中國地方政府間的轉移支付( 特別是廣東的改革經驗 )
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社會的互動分析
5.WTO與中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
十七、選題方向:政治制度、 思想概論、國家公務員制度、中國黨政制度
1、當代中國中央政府體制研究(從中擬一題目)
2、地方政府體制中的條塊關系
3、當代中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研究
4、黨政關系(中國、外國或中外比較研究)
5、 城鄉社區自製制度建設
6、 香港、澳門與台灣的地方政府體制(任選一個地區或進行比較分析)
7、 關於政黨政治的研究(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8、 關於政府體制的研究(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9、 關於行政法制的研究(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10、 城鄉社區自治制度建設(自擬其中一個問題研究)
十八、選題方向:行政決策、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
1、 從統治到自治:公共政策範式如何轉換?
2、 第三部門: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體
3、 聽證制度與公共政策論證的公民參與——以珠江三角洲或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鄉(鎮)村與街道治理為例
4、 珠江三角洲或長江三角洲地方政府治理機制下的政策制定——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5、 公共政策制定: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
6、 試論公共政府的基本價值標准
7、 試論公共政府政策執行的監督
8、 試論政策問題建構中的程序約束
十九、選題方向:政府體制與公共政策、比較政治學、當代國際關系分析
1、 比較分析行政集權民主制與傳統代儀民主制的異同
2、 古羅馬政治制度對西方民主制的影響
3、 西方民主制度與政治文化的形成
4、 比較英法革命及其對各自政治的不同影響
5、比較英美政黨結構及其功能的異同
5、 論公民社會與公民文化的形成
二十.新增題目
1. 論當代中國行政倫理價值取向的基礎與特徵
2. 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現代轉型
3. 中國傳統政治倫理思想的架構及現代價值
4. 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結構和特徵
5. 儒家人性學說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
6. 中國傳統政治中的民本思想
7. 墨子思想與中國傳統政治文化
8. 孔子政治思想剖析
9. 老子政治哲學中的辯證法思想
10. 中國傳統行政倫理的現代轉換

1. 談傳統社會中公共倫理缺失的深層根源
2. 談公共倫理建設的新走向
3. 公共倫理與誠信
4. 公共倫理的理性基礎
5. 談轉型期公共倫理的缺失
6. 公共倫理規范基礎的重建

1. 環境資源保護的公共政策分析
2. 地方政府財政績效評估
3. 我國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分析-----以某個省份為例
4. 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與收入比較
5. 漁業產權結構構建的經濟學分析
6. 公共養老金安全運營監督機制分析
7. 企業年金發展國際比較
8. 企業年金投資模式研究
9. 企業年金與資本市場

1. 改革進程中的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
2. 政治信用論
3. 區級政府財政
4. 西方政治哲學研究
5. 當代中國政治社會化
6. 轉型國家的政治發展
7. 中國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研究
8. 黨內民主與社會民主
9. 傳統文化與制度構建
10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研究
11危機管理
12.論領導過程

1. 論經濟發展的文化因素;2.公私部門差異分析——基於管理的視角;3.公共部門戰略管理;4.發展戰略研究;5.市民社會研究;6.官僚制研究;7.論行政學的產生8.公私夥伴關系研究

1.新農村建設與城市化的關系研究 2.城市管理中的公民參與研究
2. 城市經營的實證研究 4。社區建設的實證研究 5。第三部門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研究
7. 城市管理問題研究(細分選題,如城市流動人口研究,城市社會保障體制研究等)

1.官僚制在現代國家(我國政府中的作用和影響)政治與行政角度研究;2.論公民行政執行權的保障(論行政信息公開的制度建設)行政和政治學的角度研究;3.論行政執法的合法性(行政法和法理角度研究);4。論行政執法的合理性(行政法,行政哲學,法理學角度研究);5.當前我國行政監督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行政管理和政治學的角度研究);6.論地方保護主義對社會公平的影響(行政和行政哲學的角度研究);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公務員素質(行政倫理,公務員制度的角度研究)

1、 關於加強高校校園網路管理的若干思考;
2、 在完全學分制的情況下怎樣做好班集體的管理?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
大學的考核體系研究
論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
績效技術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
知識型員工流失風險管理
大學管理人員考核制度的研究
新時期行政領導幹部素質建設研究
工作團隊的激勵機制和績效測評體系
團隊激勵研究
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新模式
關於知識管理的理論問題
大學的考核體系研究
論高校行政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的關系
績效技術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
知識型員工流失風險管理
我國當前人力資源現狀及問題
(機構)考核制度的研究
論轉軌時期我國事業單位的體制重塑——從傳統到現代
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構想
新時期行政領導幹部素質建設研究
工作團隊的激勵機制和績效測評體系

F. 信息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上有哪些建議

進入信息數據時代建議
一、政府應加大重視力度和加快硬體設施的投入,組建專業的技內術信息網路容平台,積極採集、更新和共享信息,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容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具體工作的引領作用。
二、公共服務要充分體現『』公共『』性。要有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
三、要體現信息的先進性、專業性和時效性避免政治性。

G. 信息技術改革對政府管理的影響

辦公自動化與政府管理的創新

內容摘要:變革中的組織結構、變化的人,轉瞬即逝的技術與一用即棄的設備,OA怎樣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我們的工作怎樣才真正具有價值?本文試圖探討圍繞前沿熱點話題「知識管理」展開對技術與管理的關系、知識管理在管理創新中的作用與意義、管理創新的徵象問題的討論。筆者認為,我國政府辦公自動化實踐中的最大不足是忽視了技術與管理的結合部,缺乏圍繞信息技術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論的創新。管理創新是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基礎,對知識管理的探討是信息時代管理創新理論的立足點。

辦公自動化 管理 知識經濟 制度創新

一、技術還是管理?

對於一個社會,管理和技術同等重要,但技術和管理的結合部比二者更重要。這是最新的「知識經濟」理論提出的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的創見。它明確地表達了這樣一種一直被混淆的觀點:人類的首要和終極目標不是為了追求技術而是為了追求知識,知識只有在具有創新能力的情況下才能被獲得。此外,現實的情形是,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本身並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人們可以買到技術但卻不能僅靠金錢買到效率,(我們有太多的用錢堆砌起來的信息系統,在那裡人們見慣了高技術與低效率畸形並存)。但盡管世人對技術成果必須經由管理創新才能發揮作用不持異議,但如何使技術成果特別是信息技術成果實現管理創新卻是令所有人困惑的問題,而「知識經濟」理論所提出的「知識管理」的探討,令人信服地抓住了問題的關鍵之處與核心精神。

二、知識與創新

在信息技術時代,知識與創新具有怎樣的特徵與意義?美國《福布斯》雜志1998年4月22日題名為「迎接知識經濟」的文章1很好地闡述了這一論題。主要內容如下:

(一)信息技術時代的「知識」

知識與信息
文章指出,知識不同於信息,並且,「知識的首要目標不是技術」。在信息技術時代知識的具體涵義和目的是:把信息與信息、信息與人、信息與過程聯系起來以促進創新。其產生的過程及在信息時代的運用的具體目的是「信息與人類認知能力的結合才導致了知識的產生。它是一個運用信息創造某種行為對象的過程,這正是知識管理的目標」。

無形資產勝於有形資產
知識可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正是隱性知識對發展具有潛力,但是目前能管理隱性知識的技術卻很少,知識管理的創造性就是體現在使隱性知識發揮巨大潛力的過程中,知識管理要開發提供處理隱性知識的技術「把隱性和顯性知識進行處理用一種適合於用戶和商業環境的方式表現出來」。從上述意義而言,在信息技術時代,人們將重視無形資產更甚於有形資產。

(二)知識管理

關於知識管理的概念文章提出了如下幾點特徵:

知識管理不是信息管理,其重點不是「技術和信息的開發」,而是「個人創新和集體的創造力」;
知識管理「不是一門技術而是各種可行解決辦法的一種綜合」,「是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智慧提高應變和創新能力」;
知識管理屬於管理經營范疇,其實施在於建立激勵共享知識的機制,培養集體創造力。作者特別指出「創新和創造能力屬於經營過程,但是以前幾乎沒有那個公司持這種觀點」。
三、知識管理與管理創新

(一)成就與反思

自1985年以來,我國制定了辦公自動化建設與發展的國家規劃,政府各部門開始了大規模的信息技術的引進和信息系統的建設的進程。1996年,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開始制定《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10年發展綱要》,顯示了我國為在下個世紀初的全球信息化浪潮的發展中走在前列而為之奮斗的決心。此後,在這十多年來的發展歷程中,政府部門的辦公自動化經過了奠基、初創的階段,已進入成熟期,然而,辦公自動化的建設是否在實質上提高了我國政府的管理效率?在那些具體的方面提高了效率?在那些方面沒有?從投入與產出的分析來看,目前的辦公自動化建設是有效益的還是低效益的?我們應當如何評價政府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效益,包括當前的和潛在的效益?

上述問題很少被認真提出,而且也很難回答。眾所周知,我國的辦公自動化是靠技術設備的配置為主體,而不是以管理理論、管理思想特別是管理方案的創新為支撐點。以這樣的方式實行的辦公自動化是高投入和低產出的。目前我國政府的辦公自動化的效益既沒有被重視也沒有被普遍地進行評估。在政府管理領域內缺乏新理論和新思維。

不容否認,我們對上述問題尚未能作出科學和明確的回答。特別是當研究的領域不僅僅涉及純技術層面而且涉及到政府管理以及其間的復合關系時。對於在政府領域內,如何使技術與設備的投入轉化為效益成果,當前特別需要各領域專家作跨學科的綜合性的探索與創造性的思維。從國際的經驗來看,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必須經過管理的創新。前述知識管理就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復雜問題的切入點,是任何變革都必須具有的理論准備。

(二)管理體制變革的徵象

人類社會仍處於前信息社會,在發達國家,為信息技術時代所作的管理變革也只是初露端倪,但我們已經能夠發現一些特定的徵象,它們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面變革:

組織結構的改變
由於信息傳輸方式的根本改變,建立在逐級上傳下達方式基礎上的傳統金字塔式等級制的科層制組織結構(包括政府組織和企業組織)正在逐步解體,有時可能會發生突變。七十年代,以阿爾文.托夫勒等為代表的未來學家對社會信息化特徵作出過預測2,這些遠見卓識的觀察和判斷以驚人的准確性預言,將產生符合時代節拍的新的組織形式,組織結構呈現出頻率越來越快的不穩定性,非常規部門快速增長,職能部門依然存在,但越來越多為解決一個專門問題而一用即棄的小組在其中「時隱時現,快速來去。」新的組織形式將是暫時性很強、適應信很強、變化迅速的,充滿著稍縱即逝的基本單位和流動性極強的個人。相應的信息系統體系的建設也應是具有靈活性和強適應性的體系,特別是它導致重要的觀念改變:過去一直認為並強調人――機系統要適應人和機構的要求和工作特點,而現在,情況變得模糊了,人和系統要更多地適應信息時代的變化性的特點,更具體的說,是人在改變、要求人作更多的改變。

2 工作崗位的流動與業務過程的多層面交互性

組織結構的變化也會帶來工作崗位的不穩定性。例如,今天美國的工作場所的非全日制工作崗位越來越多,同時,衡量工作結果的方式和觀念也大大改變,目前已有3/4的比率的工作脫離了按「崗位付酬」的舊觀念與舊制度,轉而為按「業績付酬」。

傳統官僚組織包括政府和大企業組織的科層制的典型特點是嚴格的專業分工、部門分工下的業務過程,在信息技術時代將大大改觀,取而代之的方式是跨專業學科、跨部門和跨地域的多層面的互動式業務過程。體現在軟體開發方面,有大量的關於「群件」的產品出現,適合不同層面的交互性業務過程:一項設計或一個總體方案是由不同地域不同部門的人實時交互進行的,教師與他的學生動態、互動式完成授課,商家更多地與顧客群體一起在相互切磋的情況下完成交易。在所有這些活動的背後的支撐基礎設施是環球信息網路。
知識型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
「知識型工作人員需要領導但不承認等級」,這是被稱為美國管理理論界的泰斗的彼得.德魯克早在30年前就指出的。3他說,知識與任務而不是與等級相關,「任務決定一切而不是取決與姓名、年齡,或科目的預算,或從事這項任務的個別人的等級……所以知識必須象一個小組一樣地組織起來,其中由任務來決定誰負責、什麼時候、負責什麼、負責多長時間」。

(三)支持管理創新的系統特點

由上述信息時代管理體制變革的徵象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真正的管理創新必須是與這些變化相一致的,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1 靈活應變性

無論是組織機構還是信息系統結構都應以靈活應變性作為主要性能指標,單純數量上的增減並不能顯示改革成就的主要性能。英國《經濟學家》雜志1993年9月一期對美國政府改革的評論文章4中指出「改革需要策略變化,消減工作人員只是精簡機構的短期設計,當時間到來時,需求會使機構增加,這種作法不甚明智」。同樣的意見也可適用於我國今天的政府改革。

開放交互性
同樣,業務變化以及相關的信息系統都以能適應和支持開放性和交互性為性能衡量指標。其長期潛在的好處是這樣的系統和工作特點是促進知識交匯同時也是促進知識創新的。

知識中心性
等級威權正在信息時代的面前逐步瓦解。知識威權重於等級威權。對以知識為中心的工作的組織管理和支持是管理科學研究和信息系統構造的中心課題。與我國傳統的尊重知識分子的觀念不一樣,知識分子只是一種身份,有時還演變為一種等級身份,而知識管理不重視等級身份重視的是知識,一切圍繞知識組織起來,既不為等級所阻隔也不為專業所阻隔。圍繞知識的任務一旦完成,組織的使命也就結束。所以,支持知識中心的組織機構或信息系統是最有創造性的系統。

(四)知識管理系統與網路

上述關於支持管理創新特徵的系統,即具有知識管理能力的下一代辦公自動化系統一定是一個基於Internet的系統,正是因為只有在Internet上才具有支持我們所說的創新特徵的充分能力:靈活應變、開放交互和知識中心性。現在正是需要我們對基於Internet 網的「網上政府」或「網上辦公管理」作前瞻性思考的恰當時機,需要實際地去預見其潛力和風險,作出我們的積極響應與對策。

四 政府與管理創新

政府能夠對管理創新產生巨大的推動力量。其主要作用不是撥款花錢而是建立促進思想和理論的制度創新機制。另外,政府本身也是管理創新思想理論的巨大源泉。例如,美國柯林頓政府在93年起相繼宣布了被稱為「重塑政府」理論的改革總計劃,報告中宣稱,需要將政府帶入信息技術時代,改革的核心是在政府領域內引入市場文化。。改革依據的理論大綱是奧斯本和蓋布勒的《重塑政府》一書。其正式文件是副總統戈爾辦公室於93、94年發布的三個重要文件5,《國家績效評價報告:創造優異的領導與管理》、《國家績效評價報告:政府服務的改革建議與行動》6、《國家績效評價報告:顧客至上――為美國人民服務的標准》7。上述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國多年來第一次出現趨近於收支平衡的局面。眾所周知,美國近年來經濟的良好態勢主要是來自於兩方面的成果:一是美國在信息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二是美國政府改革成功地減少了政府赤字,提高了政府效率。此外,美國企業界圍繞信息技術也提出過很多相應的管理創新理論例如「重理」理論等,其作用都使技術方面的成果經由管理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比較我國的情況,在理論界幾乎沒有提出過有代表性和有影響的圍繞信息技術的管理新思想和新理論,人們習慣於把管理與技術問題分開來,由不同的人去處理,衡量技術標準的焦點主要是放在技術的新、高程度方面,而忽視了管理創新才能產生的知識開發與知識運用。這應該說是我國自從1985年信息化進程中最大的不足。

辦公自動化方面的學術活動一向不是技術開發性活動,而是技術轉化性的活動,我想一定會有越來越多與我志同道合的研究者會在技術與管理結合部的這個領域內對知識管理和管理創新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H. 信息技術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經濟的增長。在生產領域推廣信息技術,可以改善勞動條件,擴大生產能力, 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可以提高市場效率,擴大市場,促使全球化市場的形成。
(2)有利於傳統產業的改造。通過信息技術,可以改造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品的升級換代。也能使傳統產業的發展呈現出國際化特徵,同時可帶來傳統經濟組織結構的變革。
(3)有利於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為環境、人口和自然資源的良性發展。信息技術在治理和改善環境、人口、資源問題中起著積極的作用。
(4)有利於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繁榮。一方面,信息技術產業化,促使產業結構發生一系列劇變,為全球經濟一體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的繁榮,使人類最終步入以信息經濟為標志的信息社會。
(5)有利於社會生活方式的改善。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改變了人們的傳統觀念,對文化和教育都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被廣泛應用並對其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影響是深遠的。

I. 如何看待信息技術在數字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第一, 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好的選擇計劃是成功的一半,政府處理的關鍵在於選擇計劃。但是在當今年代,公共事務日趨復雜化,缺少信息支撐的政府選擇計劃通常捉襟見肘。大數據應用於政府處理有利於提示公共事務的內涵關聯性,運用數據交融、數學模型、模擬技能等大數據技能能夠行進政府選擇計劃對信息的佔有與剖析才幹,為科學選擇計劃供給數據支撐,然後大大推進政府選擇計劃的科學性。例如,鄭州市流動人口信息路徑的樹立就為掌握社會形態改動、找准城鎮化打開重心供給了堅實的信息根底。好的選擇計劃是成功的一半,政府處理的關鍵在於選擇計劃。但是在當今年代,公共事務日趨復雜化,缺少信息支撐的政府選擇計劃通常捉襟見肘。大數據應用於政府處理有利於提示公共事務的內涵關聯性,運用數據交融、數學模型、模擬技能等大數據技能能夠行進政府選擇計劃對信息的佔有與剖析才幹,為科學選擇計劃供給數據支撐,然後大大推進政府選擇計劃的科學性。例如,鄭州市流動人口信息路徑的樹立就為掌握社會形態改動、找准城鎮化打開重心供給了堅實的信息根底。

第二, 為政府簡政放權和職能轉變保駕護航

實在改變政府職能和推動簡政放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大數據開展和使用縮短了政府經濟社會辦理的間隔,為簡化行政批閱、進步批閱和效勞效能發明了條件。河南全省推行的「新農合辦理體系」就極大地推動了社會保險效勞流程優化,減少了政府供給社會效勞的環節,也降低了社會成員獲取公共效勞的本錢。

第三, 為政府管理精準化提供支撐

運用大數據進行辦理,能夠憑借雲核算、物聯網、互聯網、智能技能等大數據技能,將比如市場監管、查驗檢查、違法失期、公司生產經營、出售物流、投訴舉報、花費維權等數據進行會聚結合和相關分析,一致公示公司信用信息,預警公司不正當做法,然後進步政府監管和效勞的針對性、有用性。總歸,大數據應用於社會辦理,有用地處理了冗雜的辦理信息、分散的辦理資本與精準的辦理需要、高效的辦理功率之間的巨大對立,使得傳統技能條件下,辦理信息不能有用交換與同享、辦理方針難以一致、部分協作存在瓶頸的局面得到極大改觀,推進政府辦理由粗放向精細化改變。例如,西峽縣經過織造社會辦理信息網,及時把握社會輿情動態,不只有利於政府把握真實的社會需要,也推進了社會網格化辦理繼續深化。

第四, 為政府治理模式轉型創造條件

大數據年代,來自社會和政府的海量數據不斷涌現,推進政府管理形式,包含體系、構造、功能、流程和方式等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在這一期間,構成於工業社會的官僚制或科層制現已過時,從電子政務到互聯網政務、雲政務等,信息通訊技術及智能化渠道進一步推動政府組織體系的革新,逐漸顯示出網路化、扁平化、分布式、小型化、敞開性以及自下而上等特徵。大數據能夠進一步推進政府信息揭露和數據敞開,然後進步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一起還能夠從數據同享、內部競爭、細分效勞、智能決議計劃、立異驅動等方面改善政府管理績效。

第五, 為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提供便利

1、
大數據運用能夠進步公共效勞精準性。大數據廣泛運用之前,政府通常尋求規范化效勞,政府效勞在統一化、「一刀切」的規范之下,極易忽略公民個性化、差異化需要,也無法經過彈性的機制滿意不同人群的定製化需要。大數據年代,經過泛在網路、在線獲取、菜單式效勞,能夠打破原有的單一化供應的枷鎖,尋求差異化、個性化甚至定製化的公共效勞供應,使公共效勞更具精準性。

2、大數據運用能夠降低公共效勞本錢。經過信息和數據的共建同享、處理資本的優化和結合,能夠大大避免原先的重復建造、資本錯配、閑置糟蹋的疑問,一起經過公民和企業的自助效勞,還能夠大大降低政府的公共效勞本錢,進步公共財政資金的運用效率。

3、大數據運用能夠增加公共效勞透明度。大數據年代,公民對公共效勞中的政務揭露具有激烈等待,關於政府掌握的非涉密數據、政府就事流程中的各個環節都有激烈的知情志願。經過數據開放,能夠有用清除政府公共效勞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官僚作風、暗箱操作等壞處,避免公共效勞「供需錯位」。

4、大數據運用能夠推進公民參加公共效勞。大數據年代,公民具有激烈的參加慾望,更簡單藉助電子政務渠道完成與政府的互動,也願意在網路上完成需要表達、決議計劃投票、業務處理等。經過實施公共效勞大數據工程,推進傳統公共效勞數據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數據會聚結合,開發各類便民運用,能夠優化公共資本配置,提高政府公共效勞水平,滿意公民的公共效勞需要。河南大力推廣「寬頻中原」建造,根本方針之一即是惠民,意圖是愈加精確、快捷地供給公共效勞,金鵬信息電子政務軟體。

J. 信息技術在促進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人類社會生活的改變,最終是由社會生產力所決定,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作用日益凸現,信息科學技術作為現代先進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前導要素,它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則將迅速改變社會的面貌、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對社會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一,信息就其含義而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信息本身所表達的意義,即信息的內容;二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即信息載體,如符號、聲音、文字、圖形等都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技術則是信息的獲取、傳輸、處理、存儲、顯示和應用技術,如遙感技術、遙測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光碟技術、各種顯示終端技術等。
信息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生產和應用兩個方面。信息技術的生產主要體現在信息技術產業,包括計算機軟硬體、電信設備、微電子生產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則是體現在信息技術的擴散上,包括信息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等。在信息技術系統中,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可稱為信息技術的核心。它們的發展進程體現了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
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社會信息化,"每9個月互聯網用戶增長一倍,信息流量增加一倍,線路帶寬增加一倍"。這一事實被稱為新摩爾定律。而信息科學技術所引發的社會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變社會的形態、經濟增長方式、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1、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在工業社會中,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資源投入的方式來實現,工業化加工資源的方式是一種高消耗、高污染的實現方式,這種方式必然會引起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工業污染的加劇、環境退化的失控。而信息科學技術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為各國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技術可能。信息化的開展開創了經濟增長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進步,而不是高資源、高投入來促進經濟增長。目前發達國家中,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率已達60%-80%的幅度。
2、對人類社會時代的影響。由於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我們時代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已經從以物質能量為主的生產力轉換到以信息知識和技術為主的生產力,從工業經濟轉到知識經濟,從讀寫為主的時代轉換到視聽為主的時代,即虛擬時代、數字時代。虛擬,就其本身來說,是數字化方式的構成。它首先是人類中介系統的革命。人類第一次中介系統的革命,是語言符號系統的發明,它創造了人類思維空間和符號空間,導致了人類文明的長足發展。而虛擬則是在思維空間中發生的革命,它在思維空間中又創造出了虛擬空間、數字空間、視聽空間和網路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種真實性。虛擬這場中介革命,使人類由以前的語言符號文明進入到更高級的數字文明。其次,虛擬性激發了人們的創造能力的巨大發展。對於虛擬而言,現實只是許多可能性中的一種可能性,在虛擬空間中,還有別的可能性,虛擬使現實中的不可能在虛擬空間中復活、再生、創造發展,從而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因此在信息科學技術影響下,虛擬時代、數字時代即將到來。
3、對思維方式的影響。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按一定結構、方法和程序把思維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運行樣式。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中介系統三者社會歷史地結合,構成特定時代的思維方式。在大機器生產為主的工業社會,思維主體以個人為主、以人腦為主,思維客體受思維主體及社會關系的影響,主要以現實世界為主,思維中介主要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這標志著工業社會時人類的思維方式的發展狀況和水平。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後,思維主體則由個人為主發展到以群體為主,以人腦為主發展到以人-機系統為主,思維客體由現實性為主進入到虛擬為主,思維中介系統由工業技術中介系統和工業文明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轉變為網路技術中介系統和信息技術所產生的各種物化的思維工具構成,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由現實性轉換到虛擬性思維。
4、對教育方式的影響。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給教育方式帶來巨大影響,表現在:
第一,教育投資的重心將由物質資源轉向信息資源。工業社會中,教育以消耗物質資源如校舍、桌椅、粉筆等維持,因此教育投資的重心主要是物質資源的投入。而信息化社會,由於信息具有無損使用、無損分享、不可分割、公平性等特點,使其將取代自然資源、資金、人力等成為最重要的資源,投資的重心也將轉變為信息的開發上,因為信息產業是開發費用高、使用費用低的產品,其低廉化使用是建立在高投入開發的基礎上的。因而,教育一旦依賴於信息資源,則其開發問題將制約網路化教育發展,教育的投資由過去重在物質條件的擴充轉向信息資源的開發也成為不言而喻的事情。
第二,單一的"班級授課制"將為多樣化的網路授課取代。"班級授課制"這種曾大大提高過教育效率的教學組織形式將被信息技術打破,互聯網路應用於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固定師生關系,使異地授課,網上學習成為可能。利用互聯網可以十分便捷的得到世界各地的教育資料,實現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網路技術的發展也使無法進入學校讀書的人獲得必要知識成為可能;學生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網路計算機終端設備便可上網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奠定了基礎。
第三,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多種媒體功能的優勢,通過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靈活性,調動學生多重感觀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5、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由於信息化建立了一個規模龐大、四通八達的網路通訊系統,從而信息作為最有效、最有價值的資源,改變了傳統的生活方式。
第一,通過網路體系,人類的觀念大大地流通、滲透、互相影響,這將有利於人們按照共同利益協調行為。
第二,網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工作方式發生很大變化,由以前的按時定點上班變為可以在家上班,通過網路體系處理各種資料和信息。
第三,人們的訪友、購物、會議、娛樂等許多事情都可能通過網路進行;在不遠的將來,人們還可能通過住網路住宅、使用網路冰箱、乘坐網路汽車等,進入科技家庭的生活模式,體驗科技帶給人們的便利。
總之,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發展以及由它引發的社會信息化,給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人類社會將進入信息時代。

閱讀全文

與論信息技術在政府公共服務傳遞中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
公共服務事項自查報告 瀏覽:872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