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鞍山又叫什麼
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縣治今當塗縣丹陽鎮)。東晉北方戰亂,難民南遷。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徒,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牛渚(今採石)。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隋開皇九年(589年),將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徒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迄今相沿不變。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蕪湖道,當塗屬蕪湖道。民國17年(1928年)廢道,仍直隸安徽省。1949年4月當塗解放。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1955年8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公社外)劃歸馬鞍山市。
馬鞍山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崛起的新興鋼鐵工業城市,現轄三區一縣。建市時,馬鞍山建成區面積只有0.7平方公里,人口5.65萬人,經50多年發展與建設,馬鞍山已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發展為人口達126萬人、國內生產總值428億元、市區面積354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馬鞍山不僅城市生態環境優美,而且地理位置獨特,形成了"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獨特的城中有園,園中有城的城市風光。其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先後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多次表彰,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等榮譽稱號,馬鞍山市已成為揚子江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2. 馬鞍山名字是怎麼來的
馬鞍山作為地名,應出現於城市形成以前。馬鞍山一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逸周書》又名汲冢周書,傳為281年(晉太康二年)得於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時期的魏安厘王墓中,則其成書至少在戰國以前,雖然戰國至秦漢時期篇章有所增變,但據歷代學者考證其記載的史跡多有根據。「王會篇」記載了公元前11世紀周公營建雒邑竣工後,周成王大會諸侯,方國的盛況。當時「馬鞍山鱉」是作為方物貢獻給周王室的,據孔晁注「王會篇」,謂「馬鞍山鱉」「特大而美故貢也」。方物以地而名,可見馬鞍山當時已是很有名氣的地方,這是馬鞍山之名出現有據可考的最早時間,此後在《戰國策·趙策》中有「馬鞍山之難,太子橫為質於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馬鞍山,楚之粟也」等等,馬鞍山的名稱就屢見不鮮了。如果說歷史文獻在流傳過程中還有可能失實的話,還有一份最有權威的資料,1986年湖北荊沙鐵路修建時發掘的包山2號大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2件有馬鞍山之名,一為「馬鞍山正」名「龔懌」,一為「馬鞍山公之軍」。包山2號墓的時代為戰國中期,約公元前300年。以上資料證明,馬鞍山地名的出現不晚於戰國中期,可能早於公元前11世紀。據《湘川記》雲:「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鄉地區置馬鞍山郡,則馬鞍山之名始於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郡,則在後世耳。」所謂洪荒之世,也是指有人類聚居生活之始。
馬鞍山一名是怎麼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第一,得名於馬鞍山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志,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雲:「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馬鞍山」,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馬鞍山之地以應馬鞍山星,認為馬鞍山地名源於星名,故馬鞍山又有「星沙」之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馬鞍山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雲馬鞍山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這些說法適應於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和心理需要,故馬鞍山得名的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第二,得名於萬里沙祠。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 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馬鞍山。」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馬鞍山。」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馬鞍山郡」的自注亦雲:「有萬里沙祠,故曰馬鞍山。」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此說作馬鞍山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馬鞍山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里沙」(東來曲城有「沙徑三百餘里」的沙原),東漢應劭注曰:萬里沙,神祠也。馬鞍山至東萊相距萬里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系,於是有「馬鞍山者,所謂萬里馬鞍山也」之說。
第三,得名於「沙土之地」。馬鞍山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馬鞍山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布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環境未經污染破壞,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馬鞍山為沙鄉或沙土之地。如唐大歷間馬鞍山太守張謂著《馬鞍山土風碑銘》引《遁甲記》雲:「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沙,為馬鞍山;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志》雲:「《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馬鞍山郡,以統湘川。」
3. 馬鞍山名字的由來
馬鞍山名字的來歷據說當年西楚霸王兵敗烏江, 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在烏江自刎版. 臨死前,將心愛的戰權馬託付一漁夫, 讓他幫戰馬帶到江南,好生照料. 漁夫在擺渡戰馬時, 船到江心,戰馬見主人已經死就一躍跳江了. 漁夫非常感動,決定厚葬這匹馬, 可惜沒打撈上來, 只撈上來一幅馬鞍, 最後就把馬鞍葬在江邊的山上, 此山後來就叫馬鞍山
4. 馬鞍山市之前叫什麼
馬鞍山市在1954年的時候叫馬鞍山鎮,1955年變為馬鞍山礦區,1956年10月設立馬鞍山市。
5. 安徽馬鞍山的名字來源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抄,市襲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
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5)馬鞍山的古名擴展閱讀:
鞍山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東半島中部,東部、北部與遼陽縣為鄰,東南部與鳳城市、庄河巿毗連,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縣、遼中縣交界;
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千米,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千米,南距大連市308千米,西南距營口鮁魚圈新港120千米,兩距盤錦市103千米。
鞍山市的地勢地貌特徵是東南高西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東南屬於千山山脈延伸部分的山區,一般海拔400—600米;最高為岫岩的帽盔山,海拔1141米,海城一棵樹嶺次之;山區主峰海拔931米,面積約為5271.44平方千米,占鞍山市總面積的56.97%。
6. 馬鞍山為什麼叫做馬鞍山
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回漁人將心愛的答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表達了對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無限感慨。
(6)馬鞍山的古名擴展閱讀: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
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
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全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6公里。
7. 三國時期馬鞍山叫什麼名字啊!
三國古地
都城: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東)長安(今陝西省西安西北)
許昌(今河南省許昌東)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
古九州:
荊州(佔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
兗州(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東北部)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重大戰役地:
赤壁(今湖北省嘉魚東北)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一帶)
其他:
襄陽(今湖北省襄陽縣)江夏(今湖北省黃岡縣南)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當陽(今湖北省當陽縣)
長板坡(今湖北省當陽縣東北)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南郡(今湖北省江陵縣境內)鄂縣(今湖北省鄂州市)
華容道(今湖北省監利縣西北)樊口(今湖北省鄂城西北)南陽(今湖北省襄陽縣內)隆中(今湖北省襄陽境內)
烏林(今湖北省洪湖東北)新城(今湖北省房縣)陸口(今湖北省嘉魚西南)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上庸(今湖北省竹山西南)尋陽(今湖北省廣濟東北)公安(今湖北省公安西北油江口)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章鄉(今湖北省當陽東北)麥城(今湖北省當陽東南)夷道(今湖北省宜都西北)猇亭(今湖北省宜都北古老背)很山(今湖北省長陽西南)涿鄉(今湖北省宜昌西)馬鞍山(今湖北省宜昌西北)石門山(今湖北省巴東東北)
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穎川(今河南省許昌境內)宛城(今河南省南陽)白馬(今河南省滑縣東北)西鄂(今河南省南陽市北)汝南(今河南省新蔡縣北)滎陽(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延津(今河南省延津縣北)安眾(今河南省鄧縣東北)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北)汝陽(今河南省上蔡西南)黎陽(今河南省浚縣東)故市(今河南省封丘縣西北)舞陰(今河南省泌陽縣西北)
烏巢(今河南省延津東南)東郡(今河南省濮陽縣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安豐(今河南省固始東南)南頓(今河南省項城縣西)
零陵(今湖南省零陵縣一帶)泉陵(今湖南省零陵縣境內)武陵(今湖南省常德縣一帶)巴陵(今湖南省岳陽一帶)桂陽(今湖南省彬縣)益陽(今湖南省益陽)巴丘(今湖南省岳陽)
長沙(今湖南省長沙市一帶)
鄱陽(今江西省波陽縣)柴桑(今江西省九江西南)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
吳郡(今浙江省富春縣)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富春(今浙江省富陽縣)
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常山(今河北省正定南)鄴郡(今河北省臨漳西南)巨鹿(今河北省雞澤縣東北)廣宗(今河北省威縣東)曲陽(今河北省晉縣西)徐無山(今河北省玉田縣北)東光(今河北省東光縣東)
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北海(今山東省境內)山陽高平(今山東省魚台東北)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
蒼梧(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一帶)
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右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斜谷(今陝西省周至縣西南)箕谷(今陝西省沔縣北)扶風(今陝西省興平東南)
陽平關(今陝西省沔縣西北)郿城(今陝西省周至縣西)武功山(今陝西省興平縣西南)武興(今陝西省略陽)南鄭(今陝西省漢口)陳倉(今陝西省寶雞東)散關(今陝西省寶雞西南)
彭城(今江蘇省徐州)京口(今江蘇省鎮江)金城(今甘肅省蘭州西南)街亭(今甘肅省庄浪東南)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下邳(今江蘇省雎寧縣北)曲阿(今江蘇省歷陽)
祁山(今甘肅省禮縣東)天水(今甘肅省天水縣一帶)南安(今甘肅省隴西縣一帶)安定(今甘肅省鎮原縣一帶)
冀縣(今甘肅省天水縣一帶)隴西(今甘肅省臨洮縣)建威(今甘肅省西和東北)西縣(今甘肅省天水西南)武者(今甘肅省成縣西北)陽平(今甘肅省文縣西北)木門(今甘肅省天水西南)狄道(今甘肅省臨洮)鍾提(今甘肅省成縣)段谷(今甘肅省天水東南)上邽(今甘肅省天水)
壽春(今安徽省壽縣)譙郡(今安徽省亳州)歷陽(今安徽省和縣)皖城(今安徽省潛山)舒城(今安徽省廬江)
夷洲(今台灣省)
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東)江陽(今四川省盧縣)葭萌(今四川省昭化縣東南)白水(今四川省昭化縣西北)雒縣(今四川省廣漢縣)江州(今四川省江北縣)綿竹(今四川省德陽縣)閬中(今四川省閬中)巫縣(今四川省巫山北)江油(今四川省江油東)
柳城(今遼寧省朝陽縣南)
交州(今廣東省廣州一帶)
安邑(今山西省夏縣)
沓中(今青海省東南境)
8. 馬鞍山在戰國時期是哪個國的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
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