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開展豐富文化活動的公共文化活動的必要性
一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思潮更趨復雜、更加多元化,許多人的價值觀念處於迷茫狀態。面對這種思想狀況,只有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主陣地,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責任,旗幟鮮明地唱響主旋律,才能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核心價值、鞏固共同理想、培育精神文明,在全社會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二是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民生的迫切需要。只有將保障文化民生、實現文化權利、促進文化公平作為重要的社會政策,加強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才能確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參與文化活動、從事文化創造、享受文化福利的機會,滿足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文化領域的公平正義。
三是夯實國家文化發展基礎的迫切需要。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基石,直接關系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關系國家整體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只有繼續堅持以立為本、重在建設、注重積累、穩中求進,持之以恆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才能牢牢夯實文化發展的基礎,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文化實力和競爭力。
四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迫切需要。當前,廣大城鄉居民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與基本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嚴重不足的矛盾,已對政府管理文化的傳統手段和方式提出越來越大的挑戰。在新的時代要求面前,只有通過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政府主導下,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才能適應迅速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2. 公共文化服務最主要的功能是什麼
教育作用
3.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出來幹嘛的
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出來可以在國家非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部門、機關、社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從事公共事物管理和服務工作。
該專業的培養目標:一是具備良好的公共管理能力;二是具有全面的智能化管理技能;三是熟練的商務、公務公文的撰寫能力;四是具有良好的社會調查公關策劃能力。
(3)公共文化服務的戰略意義擴展閱讀:
就業技巧:
隨著我國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和市場經濟競爭的日臻激烈,對就業者的各種壓力勢必愈來愈大,若要在就業競爭中取勝,擁有一定的技巧也是必要的。
1、首先要給自己職業定位。在擇業之前,必須要明確自己「想干什麼和最擅長於做什麼」,整合自身的興趣、特長、專業或經驗,制定兩個或二個以上比較適合自己的就業目標。在制定目標時,既不能好高騖遠也不要藐視自己,分階段性進行,職位、工資待遇等等均應循序漸進。
2、多渠道捕捉就業信息。有了目標之後,廣泛收集相應的就業信息,尤其是招聘(工)信息,從網路、報刊、廣播電視,從職業中介機構、勞動力和人才交流市場,也可托熟人、親戚朋友、同學,多渠道獲取謀職信息,為自己拓寬就業門路奠定基礎!
3、分析對比,鎖定崗(職)位。從就業信息中,選擇自己的理想職位,然後按此單位招聘(工)要求,與自己現有的能力條件作比較,認真分析自己能否勝任。
在此同時,從網上或通過熟人、電話咨詢等等方式了解該單位的一些基本情況,如單位的性質、從事行業、工作方法和單位的價值觀、經濟效益、工資待遇等等,便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更能准確地鎖定符合自己目標的且「力所能及」的崗(職)位。
4、做好應聘前的必要准備。根據應征崗(職)位寫簡歷,力求語言通俗易懂,內容簡易扼要,特出崗(職)位相關的經歷、技能和榮譽,以便順利獲得面試機會。
有計劃地向單位預約面試時間,不同單位約見時間間隔2-3天為宜;溫習應聘職位有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鞏固一下專業技巧,避免面試或筆試時不知所措,給人留下「濫竽充數」的印象。
4. 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對樹立政府威信的作用
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要確立公眾至上意識,塑建公眾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文化,建立服務性政府。確立公眾至上意識,塑建公眾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文化,既是政府開展各項具體公關實務的一個重要前提,也是政府公關實務的重要內容。政府服務文化是一種組織文化,它是指一個政府組織全體成員所共有的服務價值觀和共同的行為模式的總和。組織服務文化建立的前提是組織服務意識和服務精神的確立。服務意識和服務精神決定並引發相應的價值觀,為一個政府組織及成員的存在價值提供基本的精神向導,使組織內部全體成員具有共同的信念、信仰和追求。樹立 政府工作人員的「公眾至上」意識主要應樹立「公眾選擇意識」、「契約意識」和「政務公開意識」,而政務公開是重中之重。加強政務公開意識,實行政務公開,體現了政府的「公眾至上」意識和真心實意為公眾服務的態度。政務公開才能使公眾對政府的辦事制度、服務態度、工作效率的監督落到實處,防止官僚主義,遏制腐敗蔓延。政務公開是政府與公眾實行雙向溝通的一種必要方式。雙向溝通加深了政府與公眾互相間的了解,縮短了彼此間的心理距離,有利於密切政府與公眾間的血肉關系,有利於建立服務性政府。
二是要多辦實事,取信於民,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落到具體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政府公共關系的宗旨。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是政府的最高利益,而群眾都是以現實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作為對政府官員評判的標准,只有勤政為民,多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才能得到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首先,應該將公眾最關切、最關心、意見最大、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作為辦實事的重點,限期解決,取信於民。其次,要完善各種便民措施,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務態度。
三是要言必信,行必果,講求信譽。政府對公眾服務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體現在制定和執行有利於公眾切身利益的社會、經濟政策。保持政策穩定,才能取信於民。公眾對政府官員總算「聽其言,觀其行」,因此,政府能否說到做到很重要,它會直接影響著政府及其官員的聲譽和形象。
四是要加強廉政建設,糾正不正之風,形成良好的從政風尚。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政府還必須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克服官僚主義,消除腐敗現象,糾正不正之風,才能保持政府的良好形象。要依靠國家的法律手段和行政監察手段,要形成社會監督的機制,發揮公眾輿論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的作業,加強對政府和官員的監督,形成良好的從政風尚。
5.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什麼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文藝精品創作服務體回系、文化知識傳授服務答體系、文化傳播服務體系、文化娛樂服務體系、文化傳承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先進文化理論研究服務體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和引導性意義。
http://www.jxwm.gov.cn/jxwm/sxddjs/xxyd/userobject1ai8240.html
6. 為什麼在當前中國要提出文化戰略有什麼重要意義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立足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出的。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日益繁榮,取得歷史性的重大成就,體制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高,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正在向世界經濟強國邁進,迫切需要增強我們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設日益繁榮發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迫切需要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發奮進力量,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基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提出的。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更加激烈,誰佔領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就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文化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工作中占據著基礎性和戰略性的重要地位。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意義
第一,建設文化強國,形成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一個民族國家若一盤散沙,沒有凝聚力,絕對不是一個強國。一個多元的社會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多元性不僅表現在利益上,而且表現在思想上。所以,中國的思想文化出現了多樣性、選擇性、多變性等一系列新特點。在這種情況下,怎樣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強,這是我們現在碰到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課題。我認為,要建設文化強國,首先就是要通過文化來整合整個社會,以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二,建設文化強國,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階段有許多難關需要我們去攻克,有許多社會矛盾需要我們去化解。這個時候尤其需要一種精神的動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用文化來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因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社會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於經濟、政治、社會。所以,建設文化強國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經濟政治和社會的發展,全面實現我們的現代化目標。現代化是我們幾代人的追求,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取決於經濟的發展,而且越來越取決於文化的發展。
第三,建設文化強國,是要在全世界面前樹立一種全新的形象,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大批走向世界,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國人在國際經濟政治和文化交流中表現不文明,留給世人的就是一種不佳形象。這種情況下,怎麼讓人看到一個大國、強國形象呢?
第四,建設文化強國,歸根到底是為了造福我們的民族和人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能夠不斷向前發展,就是因為我們血管里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但是,血液是要更新的,否則就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所以,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造血」,造一個新鮮的血液,給我們這個民族增添新的力量。這個新的力量,歸根到底就表現在我們中國人思想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上。這是中華民族一個最大的福祉。
7.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意義及如何做到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產業發展
中央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從2003年6月起開始試點,2006年起由試點轉向全面推開,目前正處於攻堅階段。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並不斷取得成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方興未艾,呈現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意義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戰略部署。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這是黨中央繼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衛生體制改革之後作出的又一項關系全局的重大決策。黨中央作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是基於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的全面把握以及對我國基本國情和戰略任務的深刻分析,其戰略意義極為深遠。
(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
我們黨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並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方面。黨的十七大更加突出了加強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提出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實現黨中央提出的戰略目標,就要全面准確地把握文化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發展。
從國際上看,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和影響顯著提高,我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同時要看到,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目前,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我國國際地位不相適應,與我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這就迫切要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加快文化發展步伐,使我國盡快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發展強國,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切實維護我國文化主權和意識形態安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從國內來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經營性文化產業作為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的集中體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發展潛力大,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調整經濟結構和繁榮文化市場的著力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凸現。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產品,對於陶冶人們的情操,增強全社會精神力量,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要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沒有充分發揮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其在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方面的功能。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切實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從文化建設自身發展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建設開創了新局面。同時要看到,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活力還不強,與全社會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與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新要求不相適應,與現代科技和傳播手段迅猛發展和廣泛運用的新形勢不相適應。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二)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指導方針。文化建設要破解文化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開創文化發展的新局面,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牢固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明確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為什麼要發展、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和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等根本問題,使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奮斗目標。
1.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2.文化發展方向。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
3.文化發展目的。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要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4.文化發展動力。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要堅持改革創新和科技進步,破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5.文化發展思路。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型文化產業,一手努力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壯大文化產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推動文化全面協調健康發展。
6.文化發展格局。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要積極吸引民營資本、海外資本參與文化建設,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引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
7.文化發展戰略。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8.文化發展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明確要始終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二、文化發展的基本思路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文化建設,最根本的是緊緊抓住文化發展這個主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破解文化發展難題,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推動文化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通過加快文化自身發展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文化發展的基本思路
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因而束縛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兩輪驅動,兩翼齊飛,推動文化建設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
1.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根本任務,是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保障人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
公益性文化事業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基層為重點,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創新文化服務方式。以政府為主導,就是政府要切實履行在文化領域的公共服務職能,把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以公共財政為支撐,就是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投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扶持公益性文化單位,建設基本文化設施,購買文化產品用於公共文化服務。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就是要積極推動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美術館、文化館、圖書館以及基層文化活動中心向全社會免費開放,提高公益性文化單位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效益。以基層為重點,就是優先安排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切實提高基層文化服務能力,滿足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就是完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就是引入競爭機制,對重要公共文化產品、重大公共文化項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動,採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標、定向資助等手段,進一步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力。
2.壯大經營性文化產業。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根本任務,是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其顯著特點是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發展文化產業,關鍵是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鼓勵引導有條件的國有和非公有制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實現低成本擴張,打造一批戰略投資者,帶動全行業改革發展。主要途徑是實施重大文化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形成若干文化產業密集區,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最終要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
(二)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破解影響和制約文化發展的難題,根本出路在於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的原則,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當前,要在以下四個關鍵環節的改革上下功夫:
1.重塑市場主體。這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就是要加快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和國有文化企業的改制,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之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
2.完善市場體系。就是要打破按行政區劃和行政級次以及按部門分配文化資源的傳統體制,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加快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3.改善宏觀管理。就是要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4.轉變政府職能。就是按照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制政府和廉潔政府的要求,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推動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實現由辦文化為主向管文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面向直屬單位轉為面向全社會,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
三、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重點任務
加快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並對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使之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這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文化體制改革極為重要的一項重點任務,又是衡量文化體制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一)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整體轉制
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包括整體轉制和剝離轉制兩種類型。整體轉制主要包括圖書出版和發行、電影、文藝演出、非時政類報刊等領域,剝離轉制主要是指新聞媒體的經營性部分。
1.圖書出版。全國共有圖書出版社579家(含39家副牌社),按照隸屬關系或主管部門劃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央各部門各單位所屬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國盲文出版社和中國藏學出版社保留事業體制外,其他出版社在2010年底前全部轉制為企業。二是地方所屬出版社的整體轉制走在了文化體制改革前列,預計2009年底前全國完成轉制任務。三是高等院校所屬出版社,預計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四是軍隊所屬出版社改革方案將由總政治部另行制定。
此外,由圖書出版社主辦的非時政類報刊,一般隨出版社轉制而轉制。音像、電子等出版社也被列為整體轉制范圍。
2.圖書發行。我國圖書發行的主渠道是具有70多年歷史的新華書店系統,特別是教材發行主要由新華書店承擔。新華書店在所有制性質上屬於國有,在組織形態上則事業和企業兩種形式都有。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新華書店整體轉制進展順利,全國絕大多數都已經完成轉制,20多個省(區、市)組建了省級新華發行集團公司,上海、四川的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已上市,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已進入上市程序。
3.電影。電影包括製片、發行和放映三個環節。過去,電影生產一般由電影製片廠完成,電影的發行和放映由各級電影公司完成。同圖書出版社相比,電影屬於全行業整體轉制的范圍,即無論是電影製片廠,還是電影公司,都要轉制為企業。目前,在電影生產環節推動轉制的力度較大。在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以前,部分電影製片廠和電影公司已經轉制,如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和中國電影公司等一起組建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一些電影製片廠和電影公司完成轉制,如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等整體轉制組建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目前,尚有10多家地方所屬電影製片廠尚未轉制,要求在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此外,地方所屬(省、市、縣三級)電影公司中,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的,2010年底前也要完成整體轉制。
4.文藝演出與中介。主要包括文藝院團和演出公司兩種類型。作為文藝演出的中介機構,各級演出公司都要整體轉制為企業。而文藝院團則要分類改革。全國共有國有文藝院團2000餘家,目前已確定歌舞、雜技、曲藝等市場發育比較成熟的院團,要率先進行整體轉制,條件尚不成熟的要採取措施積極為轉制創造條件。各省(區、市)和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等中心城市,2009年底前要至少完成一家文藝院團的整體轉制,同時,各省(區、市)還要確定一到兩家縣級文藝院團進行改革試點。
5.非時政類報刊。我國報紙和期刊(簡稱報刊)類別眾多、數量很大。截至2008年底,全國報紙有1943種、期刊9821種。報刊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且較為復雜。總的思路是分類改革、先易後難、分步實施。優先納入整體轉制范圍的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已經在工商部門進行企業法人登記的,二是由國有企業主管主辦或參與主辦的,三是由經營性出版社主管主辦或參與主辦的。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非時政類報刊整體轉制的步伐會加快。
(二)新聞媒體改革
主要是將指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發行、傳輸網路部分,以及影視劇等節目製作與銷售機構,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黨報黨刊的剝離轉制。黨報黨刊是指從中央到省(區、市)、市等各級黨組織的機關報和機關刊。黨報黨刊的剝離轉制主要是把黨報黨刊的發行、印刷、廣告等經營性資產和業務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重點是推動黨報黨刊的發行體制改革,在大城市可把報刊發行資源整合起來,走集約化、專業化的路子,降低發行成本,擴大市場佔有率。
2.電台電視台非時政類節目的制播分離。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地市級以上廣播電台257座、電視台277座,全年共播出廣播節目1162.97萬小時、電視節目1495.34萬小時。此外,全國共開辦縣級廣播電視台1969座。電台電視台的制播分離改革主要是指電台電視台將影視劇、娛樂、體育等非時政類節目製作分離出來,組建面向市場、開展公平競爭的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公司,引進國有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國有控股的廣播電視節目提供商,改變廣播電視節目自製自播、內部循環的老路子,推動廣播電視非時政類節目製作走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新路子。
3.廣播電視傳輸網路的剝離與整合。截至2008年底,全國收音機、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分別為5億台和4億台,有線電視用戶1.64億戶,居世界首位,有線電視網路總里程320.47萬公里。在廣播電視傳輸網路建設初期,大都實行「台網合一」的體制,即由電台電視台投資興建網路。按照「台網分離」的改革思路,各省(區、市)正在推動以省為單位的廣播電視傳輸網路的剝離與整合。目前,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區、市)中,已有1/3省份完成或基本完成剝離與整合,1/3省份已開展剝離與整合,進入省級整合的有線電視用戶約7000萬左右。
(三)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是推動依法行政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管理體制的重要舉措。主要任務是對現有的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有關行政執法隊伍進行調整歸並,組建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實行統一執法。與此相銜接,要按照有利於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有利於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有利於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要求,整合有關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組建新的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機構。2004年,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先行改革的9個試點地區已經實施了這項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扭轉了長期存在的職能交叉、多頭執法和管理缺位等問題,加強了執法力量,提升了執法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根據要求,新開展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地區,要在2009年底前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
8. 如何理解文化部提出公共文化服務"四性
有不明白的私聊本人市文化局辦公室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