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

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1-10-18 16:45:03

1. 用政治常識論述,政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性

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並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認識、新概括,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

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這一科學和精闢的論述,體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既要求大大發展生產力,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質基礎,又要求不斷完善生產關系和分配關系,使全體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經濟發展的目標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作出統一部署。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和生命安全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推進社會建設,這是我們黨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集中體現,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體人民的共同願望。

體現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只有抓住機遇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離開發展,一切無從談起。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兼顧和協調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抓住了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抓住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影響社會和諧安定問題的關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同時又是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工作。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就是要擴大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理順分配關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就是要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維護社會安定團結。這樣,才能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萬眾一心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體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十六大以來,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也面臨不少問題,突出的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安全生產、司法和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較多,部分低收入群眾生活比較困難。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同時,人民群眾在新的發展階段,期待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對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生活環境以及個人全面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會的公共需求快速增長,也更加需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要完成這樣的歷史任務,就必須堅持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缺少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很難實現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

2.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鍵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實踐,貴在實效,應結合實際加以運用,要在具體落實上下功夫。就我省而言,民生領域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集中表現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GDP的增長相關度過低。要讓我省人民過上體面的生活,有尊嚴的生活,必須採取超常措施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要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得到切實的貫徹和落實,應當著力解決好這樣幾個問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領導幹部為官一任,最大的政績是造福一方百姓,干任何事情都要想著為老百姓帶來好處,從人們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切實關心群眾疾苦,解決好關系群眾生產、生活的問題,尤其是著重解決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這樣一些人們最關心、最急迫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要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理順群眾的情緒,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同時,也要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轉變政府職能。保障和改善民生,關鍵在於政府職能的科學定位和加快轉變。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來,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就將受到很大制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標就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加快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體制改革,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要更加註重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政府機構設置、職能明確、資源配置等方面,強化公共服務,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這既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具體體現,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要用制度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需要轉變觀念,更需要加強各方面的制度建設。要把五中全會提出的「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實處,需要建立和健全體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明確規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要與GDP增速基本保持同步,讓老百姓的錢包跟著GDP一起鼓起來。這樣才能使各級政府真正做到對事關民生的工作決不鬆懈,對涉及民生的問題決不推諉,對落實民生的政策措施決不敷衍。

3. 什麼叫社會保障民生問題

一、民生問題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根本問題
近年來,民生問題成為人們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人們之所以高度關注諸如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養老、醫療保障、住房、交通、食品葯品安全、環境污染等民生問題,說明這些問題確實關繫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它的滿足程度與改善程度,直接決定著每個人的生活狀態與生活質量,同時也揭示出人民的生活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級,而社會氛圍也在發生重要變化,即人們不僅關心自身的生計問題,還越來越關注其他群體的民生問題。因此,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既客觀地反映了人們務實生活、持續向好的追求與心願,也表明了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需要以民生為本並全面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發展升級的新時代,這一時代的核心使命便是切實保障民生和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充分表明了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步入更加理性、健康、文明發展的軌道。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一定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只有真正落實到保障民生與改善民生上,才能得到全面而具體的體現。
中外歷史發展及現實都證明,民生問題既是老百姓個人及家庭的生計問題,又是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國家發展進步與政權興亡的根本問題。人們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揭示出百姓最在乎的還是自己的生活狀況而不是誰領導,即使有短時的例外,但人民的生計好壞一定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系,因此,民生之重,堪稱重於泰山。
現階段人們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還客觀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許多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對各級政府而言,顯然是一個現實而嚴峻的挑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民生問題應當成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指向,解決好民生問題應當擺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政府的重大責任應是切實保障民生和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只有將解決好民生問題始終作為政府的核心使命與根本職責所系,才能真正切實保障好民生和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才能促使國家沿著持續、健康、文明的軌道發展下去。
二、民生問題的發展與基本民生問題的解決
民生問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升級的,因為人民對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追求總是持續向上、向好發展的。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在解決了原有的民生問題後,必定會出現新的民生問題。經濟社會越是發展,民生問題的內涵和外延就越是會擴展,其成因就越復雜,而解決起來也就越是需要政治智慧。
綜上所述,政府在保障民生與改善民生方面任重而道遠。
三、用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來保障民生與改善民生
社會保障是現代社會健康文明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網。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概括為:它是社會公平的維系機制、經濟成果的共享機制、政治文明的促進機制、精神和諧的潤滑機制。各個社會保障項目都是以創造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公平和縮小社會不公平為出發點和目標的。作為經濟成果的共享機制,主要是通過這樣一個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都能夠不同程度的分享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就是說經濟差別雖然依然存在,但是這個差別由於有了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控制在各個階層都能接受的程度。說它是政治文明的促進機制,因為它本身是不同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及利益集團,經過博弈以後的一種妥協,實際上是與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和政治的民主化進程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能夠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現代化。說它是精神和諧的潤滑機制,是因為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縮小貧富差距,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勞資矛盾,能夠消除人們的心理對抗。
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實際上是一個大的保障概念。它由三個基本的子系統及一些其它項目構成。一個就是面向貧困群體的社會救助制度,第二個是面向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第三個是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特定社會群體的社會福利制度。此外,還有慈善事業、企業年金等等補充保障。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4. 簡述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後發優勢,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決定了人民立場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利益是我們黨的根本價值取向,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4)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我國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求我們在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上下更大功夫,在做大經濟發展「蛋糕」的同時,實施更多的惠民舉措,推出更多的民生工程,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5.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權利什麼什麼和什麼什麼民生

貧困地區要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6. 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的關系是什麼

基本公共服務是來指建立在一定社自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其規定的是一定階段上公共服務應覆蓋的最小范圍和邊界。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7.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進社會消費預期,有利於擴大內需,抓民生也是抓發展。要依靠產業帶動和必要的政策激勵,鼓勵創業、擴大就業,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抓住群眾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等問題,實打實地做,循序漸進地推。要通過推進就業創業,發展社會事業,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不斷打通民生保障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路子。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要從實際出發,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織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網、消除隱患,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秩序安定有序。

(7)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民生的相關要求規定:

1、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社會問題矛盾增多的情況下,尤其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線、保民生的兜底責任。

2、要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著手,增強民生工作針對性、實效性、可持續性。

3、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會有一些職工下崗,要更加關注就業問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落實和完善援助措施,通過鼓勵企業吸納、公益性崗位安置、社會政策托底等多種渠道幫助就業困難人員盡快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8.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在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中加強社會建設

(一)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

(三)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

(四)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

改善民生需要處理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辯證關系。既要盡力而為,在經濟發展可承受的范圍內最大限度改善民生;也要量力而行,尊重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自身的規律。

民生改善要以經濟發展實際為其約束條件,這樣才是可操作、能落地、可持續提升的民生改善,否則就只是博取一時掌聲的鏡花水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見面、對賬,來不得半點虛假,既要積極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承諾了的就要兌現。」

對各級政府部門而言,持續推進民生改善,根據各自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出台務實舉措,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讓各項民生舉措能夠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8)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民生問題包括由低到高、呈現出一種遞進狀態的三個層面上的具體內容。

第一: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計狀態的底線。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存狀態」,即:社會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能夠像人那樣有尊嚴地生存下去」。

其具體內容包括:社會救濟,最低生活保障狀況,基礎性的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基礎性的公共衛生,基礎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的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人不僅要有尊嚴地生存下去,還要有能力生存下去。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計來源」問題,考慮每一個社會成員「要有能力和機會活下去」的問題。

即:一個社會在滿足了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問題之後,就應考慮社會成員基本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問題,以期為民眾提供起碼的發展平台和發展前景。

其具體內容包括:促進充分就業,進行基本的職業培訓,消除歧視問題,提供公平合理的社會流動渠道,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權益保護問題(如勞動權、財產權、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等。

第三:主要是指民眾基本生存線以上的社會福利狀況。這一層面上的民生問題主要側重民眾基本的「生活質量」問題,即: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民眾基本生存和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之後,隨著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財力的大幅度提升。

隨著現代制度的全面確立,進一步需要考慮的問題,應當是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使生活質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

主要包括:民眾應當享受到較高層面的社會福利,比如,未來公立高等學校的學生應當得到免費的教育;住房公積金應當普及到每一個勞動者;社會成員的權利應當得到全面的保護,等等。

應當看到,這一問題屬於較高層面上的民生問題,目前的中國社會尚沒有能力全面解決這一問題。不過,應當將這一層面的民生問題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目標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長期目標體系當中。

9. 民生都包括哪些方面

民生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民眾的基本發展機會、基本發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等與人民群眾生活相關的總和。民生是政府的核心工作,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個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就是要讓群眾能夠享受較高質量的生活,要為群眾提供食品、教育、衛生、交通、娛樂等等生活內容的保障工作。
2、保障群眾就業發展。就業是涉及千家萬戶、涉及每個人的重大問題。民生就要為每個人提供就業機會,提供學習成才機會,提供發展成功的機會。有了就業,才能創造財富,其他民生才有資金來源。
3、保障底線民生。民生工作要讓每個人都能生存,保持社會和諧穩定。國家要重點關注生活困難人員的生活,充分發揮底線民生的兜底作用,為困難群眾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提供失業保險、大病救濟、社會福利、搶險救災等等必需的保障。

閱讀全文

與民生保障與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
國辦發明電200330號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