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打壓大公圩發展

馬鞍山打壓大公圩發展

發布時間:2021-10-17 12:42:42

1. 我家住在馬鞍上當塗縣年陡鄉竹塘村的 靠大荒田邊 我們這真在搞拆遷 馬鞍山來拆的 我想問問拆遷價格

當塗縣位於安徽省東部,介於南京與蕪湖之間,地處長三角城市群頂端,與江蘇江寧、高淳、溧水3縣(區)接壤,與江蘇邊界線總長度為126.9公里,擁有長江岸線20公里,是安徽省重要的沿江、沿邊縣。全縣總面積1346平方公里,總人口64.5萬,轄10鎮4鄉。

區位優勢明顯。長江黃金水道、皖贛鐵路、205國道、314省道和馬蕪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縣城4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兩座機場即南京祿口機場和蕪湖灣里機場,縣城8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6座長江大橋(其中馬鞍山長江大橋即將建設),水、陸、空交通運輸十分快捷。

自然資源豐富。全縣耕地面積65萬畝,水面47萬畝,屬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是全國糧棉生產大縣。當塗的石臼湖大閘蟹,金腳紅毛,青背白臍,體大肉嫩,黃多油厚,味道鮮美,久負盛名。地下礦產資源豐富,探明有開采價值的金、銀、銅、錫、鐵等礦產共20多種,鐵的儲量為華東之最。

產業基礎較好。基本形成五大產業集群,以博望刃模具和機床製造為主體的機械製造業;以長江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壓延業;以黃池食品為主體的綠色食品加工業;以海獅巾被為主體的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江蘇紅太陽集團、浙江盾安集團等大項目落戶當塗,形成了醫葯化工等新的產業板塊。

文化積淀深厚。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時,當塗就已建縣,初名丹陽。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定名當塗。當塗是歷代文人墨客攬勝抒懷的絕佳之地,唐代大詩人李白一生七次游歷當塗,留下《望天門山》等千古絕唱,晚年定居當塗,終老後葬於當塗青山腳下。

近年來,當塗縣上下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緊緊圍繞「加快發展,強縣富民」這一主題,積極實施「結構大調整,對外大開放,環境大改造」三大戰略,以工業化統攬經濟工作全局,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全力以赴發展民營經濟,全力以赴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全力以赴辦好工業園區,全縣經濟保持較快發展態勢。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位居安徽經濟十強縣前列。各項社會事業同步發展,評為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安徽省首座國家衛生縣城、全省創建文明縣城工作先進縣,連續三次獲全國雙擁模範縣稱號。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當塗上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東向發展、全民創業、城鄉統籌戰略,以工業化和城鎮化為載體,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社會結構轉型;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抓手,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提高居民整體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標桿,加快形成產業集群發展、城鎮布局合理、生態環境友好的新格局,推進當塗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概況
當塗縣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東岸,介於南京、蕪湖之間,緊倚並隸屬於鋼城馬鞍山。總面積1385平方千米(簡冊)/1346平方千米。總人口64萬人(2004年)。<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縣人民政府駐姑孰鎮,郵編:243100。代碼:340521。區號:0555。拼音:Dangtu Xian。<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境內河網密布,溝渠縱橫。

行政區劃
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姑孰鎮、黃池鎮、烏溪鎮、石橋鎮、塘南鎮、護河鎮、太白鎮、丹陽鎮、博望鎮、新市鎮、大隴鄉、年陡鄉、江心鄉、湖陽鄉。<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歷史沿革
本漢縣,屬九江郡,故城在今蚌埠市西郊塗山。據《元和郡縣志》:「以塗山為邑,故以名焉。」晉成帝時,以江北當塗流民紛紛渡江南下,乃於江南僑立當塗縣。隋移今治,沿用僑置縣名。
鏈接:「宋至1987年行政區劃」
?年,當塗縣轄10個鎮、15個鄉:城關鎮、黃池鎮、烏溪鎮、丹陽鎮、博望鎮、銀塘鎮、薛津鎮、護河鎮、新市鎮、龍山橋鎮、馬橋鄉、新豐鄉、太白鄉、湖陽鄉、大隴鄉、新博鄉、新橋鄉、年陡鄉、查灣鄉、江心鄉、黃山鄉、圍屏鄉、塘南鄉、亭頭鄉、石橋鄉

2000年,當塗縣轄14個鎮、11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29340人,其中: 城關鎮 68982 黃池鎮 20645 烏溪鎮 23261 馬橋鎮 19026 石橋鎮 24981 塘南鎮 30466 護河鎮 30603 薛津鎮 26578 丹陽鎮 25836 新市鎮 33492 博望鎮 47140 新博鎮 32947 龍山橋鎮 17703 銀塘鎮 11922 亭頭鄉 27317 大隴鄉 16107 新豐鄉 11972 太白鄉 12035 圍屏鄉 18579 新橋鄉 29228 年姥鄉 14025 查灣鄉 18438 湖陽鄉 26867 江心鄉 24342 黃山鄉 16848 <a href="http://www.xzqh.org" target="_blank">www.xzqh.org</a>
2004年1月,撤銷11個鎮和8個鄉,新建7個鎮和2個鄉,保留4個鎮和2個鄉。(安徽省民政廳民地字[2004]5號批復)(馬鞍山市人民政府馬政秘[2004]3號2004年1月8日批復)
一、將原城關鎮、圍屏鄉整建制和黃山鄉的黃山村、竹山村、五聯村、章塘村以及原新橋鄉的蓮雲村、金塔村、寶塔村合並,設立姑孰鎮。調整後的姑孰鎮轄10個居委會、35個村委會,面積113.94平方千米,人口10.81萬人,鎮政府駐姑孰鎮南營路。
二、將原黃池鎮、亭頭鄉整建制合並,設立黃池鎮。調整後的黃池鎮轄2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5.06萬人,鎮政府駐黃池。
三、將原石橋鎮、馬橋鎮整建制合並,設立石橋鎮。調整後的石橋鎮轄2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面積89.3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鎮政府駐石橋。
四、將原丹陽鎮、薛津鎮整建制合並,設立丹陽鎮。調整後的丹陽鎮轄3個居委會、30個村委會,面積126.96平方千米,人口5.67萬人,鎮政府駐丹陽。
五、將原博望鎮、新博鎮整建制合並,設立博望鎮。調整後的博望鎮轄3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8.45萬人,鎮政府駐博望。
六、將原龍山橋鎮、太白鄉整建制和新橋鄉的燈塔村、塗山村、永興村、花元村、程橋村、安民村、寧西村、寧興村、秦河村、塔橋村、長溝村、新橋村、金塗居委會合並,設立太白鎮。調整後的太白鎮轄2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面積112 平方千米,人口5.09萬人,鎮政府駐龍山橋。
七、將原銀塘鎮整建制和黃山鄉的金山村、卸巷村、寶慶村、石船村、陳家村合並,設立銀塘鎮。調整後的銀塘鎮轄1個居委會、11個村委會,面積53.12平方千米,人口2.36萬人,鎮政府駐銀塘。
八、將原大隴鄉、新豐鄉整建制合並,設立大隴鄉。調整後的大隴鄉轄1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面積59.6平方千米,人口3.28萬人,鄉政府駐大隴。
九、將原年陡鄉、查灣鄉整建制合並,設立年陡鄉。調整後的年陡鄉轄2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面積68.7平方千米,人口3.01萬人,鄉政府駐年陡。
十、保留塘南、新市、護河、烏溪4鎮和江心、湖陽2鄉。
2004年,將當塗縣的銀塘鎮劃入馬鞍山市雨山區。2004年底,當塗縣轄10個鎮、4個鄉。

鄉鎮簡介

資料
(以下宋朝至1987年行政區劃資料摘自《當塗縣志》)
宋元豐三年(1080),全縣轄14鄉6鎮。史籍記載的有6鎮,即採石鎮、慈湖鎮、黃池鎮、青游鎮、丹陽鎮和薛店鎮。
元設都、圖,全縣置31都,其所轄圖及分布情況不詳。
明嘉靖十年(1531),全縣設14鄉、5鎮、13市,115社。石城鄉在縣東北,轄知欽、欽化,寺南、寺北、黎西、黎東、武林、林西、塘南、塘北、白貯、戴佇、抄陂、故竹、故城15社。延福鄉在縣南20千米,轄薛和、劉村、來定、廣德、長林、茅港、通泰、招西、崇平、鍾基、塾和、寧東12社。姑孰鄉在縣東南40千米,轄泥南、石鳳、清河、呂橋、華塘、福定、管側、花城8社。黃池鄉在縣東35千米,轄洞陽、下平、祈香、白東、白西、咸義、范頭、義同、傅南、朱村、關義1l社。化洽鄉在縣北7.5千米,轄青游、陽湖、荻里、夏西、夏北、交西、家山、塘里、安高、胡頭10社。慈湖鄉在縣北25千米,轄閘南、市西、葛陽、河湖、合興、竹山、昇平7社。歸善鄉在縣東南10千米,轄尊宿、同德、同東、忠義、安高、崇教、郁山7社。令望鄉在縣東北30千米,轄新城、芮東、文義、前村、招西、徐南6社。積善鄉在縣東南30千米,轄義和、積善、湖頭、葛灣、釜北、上通、上南、上北8社。永保鄉在縣東35千米,轄永保、上武、馬務、元極、招賢、奉上6社。貴游鄉在縣東35千米,轄木南、木陳、赤東、新正、令於、石西6社。白鹿鄉在縣東45千米,轄富平、平陂、旱陽、慈孝、河涉5社。多福鄉在縣東南40千米,轄新村、南柘、釜南、保城、永豐、常南、常北,興國8社。湖陽鄉在縣東南35千米,轄中北、長南、大北、小南、大南、武山6社。採石鎮在化洽鄉,黃池鎮在姑孰鄉,大信鎮在延福鄉,丹陽鎮在令望鄉,慈湖鎮在慈湖鄉;薛店市在黃池鄉,新豐市、褚橋市在永保鄉,博望市在白鹿鄉,江口市、黃山市在石城鄉,十里市在延福鄉,觀頭橋市、青游市在化洽鄉,三湖市在貴游鄉,清溝市在多福鄉,新造橋市在延福鄉,青山市在姑孰鄉。
清康熙十二年(1673),轄14鄉、14鎮,9市、115社。鄉社沿明制,鎮市調整為:丹陽鎮、黃池鎮、採石鎮、慈湖鎮、大信鎮、薛鎮、博望鎮、新市鎮、塌橋鎮、烏溪鎮、塘溝鎮、青山鎮、亭頭鎮、花津鎮;褚橋市、十里市,雲居市、江口市、黃山市、灌渡橋市、青游市、新溝市、三湖市。
清宣統二年(1910)7月,推行區域自治,全縣劃為9個自治區,設4鎮3鄉8個自治公所。第一區,城區自治公所設城關府學宮;第二區,北鎮區自治公所,設採石鎮,第三區,北鄉區自治公所,設慈湖鎮;第四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薛鎮;第五區,東鎮區自治公所,設博望;第六、七區,東南鎮自治公所,設塘南閣;第八區,南鄉區自治公所,設年陡門;第九區,西南區自治公所,設埭橋。4鎮為北鎮(採石),東鎮(薛鎮),東鎮(博望),東南鎮(塘南閣)。3鄉即北鄉(慈湖),南鄉(年陡),西南鄉(埭橋)。
民國初年,縣境行政區劃仍襲清制,設9個自治區。民國19年(1930),改編為10區、264鄉、26鎮。
第一區轄崇教、陽德、承流、來賓4鎮及源清、建德、廣安、來清、焦迎、熙寧、張村、保儀、省庄、周家上鄉、周家下鄉、新城、三馬、中鄉、行春、紫林、龍來、永興、圓通、山前、大成、三馬下鄉、江心洲第一、二、三、四鄉等26鄉。區公所設城內。
第二區轄採石南、北2鎮及五福、耕讀、石船、開化、武林、竹林、廣寧、新鄉、竹三、三泉、金山、茗塘、嘉禾、落星、伏賢、益群、福全、殷管、盛稼、永寧、西村、三全、濱江、普育、新育等25鄉。區公所設採石。
第三區轄慈湖、霍里2鎮及蛟山、鍾期、甸門、西堡、玉桌、鄭家、昭明、緣興、宋庄、農姥、巷口、上埠、樂安、高廟、湯甸、杜塘、陶村、濮塘、積善、歸善、獨山、陶泉、馬陳、大廟、馮楊、板山、中溪、前村、合羅等29鄉。區公所設霍里。
第四區轄章漢橋、洞陽、薛鎮、關脈巷、護駕墩、花津6鎮及龍泉、八團、聯合、四團、廣福、新圩、八卦、黃土、寺前、白墩、黃墩、故竹、故城、石城、鳳嶺、禮義、東德、龍山、靈墟、接澗、圍屏、感義、保成、山南、塘圩、樂善、陶鴨、魯益、谷隴、廟甸、東陳、尼坡、永寧、白山、太白等35鄉。區公所設薛鎮。
第五區轄東西博望、新市、塘溝4鎮及橫陽、橫麓、橫南、松端、長樂、東溪、南溪、麗泉、秀水、貴游、沙埂、湖西、長流嘴、六團、彭塘、澄心,東七姓、唐宅、馬武、黃梅、新安、文教、三合、彰教、東海、社北等26鄉。區公所設博望。
第六區轄竹園、普通、沛儉、低場、民智、萬壽、洪靈、永興、廣仁、廣福、廣壽、角里、延福、塘南、明義、靜居、觀成、民德、明新、清寧、中流、大成、下興東、下興西、公安、新義、廣祿、昭明等28鄉。區公所設塘南閣。
第七區轄黃池、烏溪、亭頭3鎮及上廣濟東、上廣濟西、下廣濟東、下廣濟西、福定南、福定北、貴國、沛國、上興國前、上興國後、保城、永豐、新義、北廣濟前、北廣濟後、永寧、南子、籍太、義城、洪潭、柘林、金成、三星等23鄉。區公所設亭頭。
第八區轄公安、官陡、嚴陡3鎮及常稔、常稔南、常稔中、三年、長年、荷池、常稔北、釣魚、新常稔、後梅塘、高塘、上壩塘、中壩塘、下壩塘、安東、齊石、十年、樓雲、常嶺、和平、福成、龍山、前梅塘、施政、上太倉、中新、下太倉、務農、太和等29鄉。區公所設查家灣。
第九區轄大橋鎮及寧國南、寧國北、阜民東、阜民南、阜民北、新黃、道陽東、道陽西、港東、塔橋、連蒲、保順、永新、五圍、大信、萬春、四褐、桐城、青堰南、青堰中、青堰北、界牌、大盛、慈雲等24鄉。區公所設大橋。
第十區轄丹陽鎮及古楊、臨溪、河東、東寧、山口、啟明、文祥、近保、和風、風台、永福、德洽、河西、常豐、清雲、西賢、凈樂、北固,惠平等19鄉。區公所設丹陽。
民國23年(1934)推行保甲制,全縣編組為123聯保、555保、5448甲。同年,奉令擴大區政、將原10個區合並為5個區。即原第一、四兩區並作第一區,區署設城關;第二、三兩區並作第二區,區署設採石;第八、九兩區並作第三區,區署設大橋;第六、七兩區並作第四區,區署設馬橋;第五、十兩區並作第五區,區署設丹陽。
民國25年(1936),全縣設5區、20鄉鎮、476保、5547甲。翌年,又將20鄉鎮劃作62鄉鎮。
抗日戰爭時期,縣境曾先後建有3個政權,並按各自控制的范圍施政。
民國27年(1938)9月,國民縣政府在大官圩恢復。由於原第一區所轄區域大都淪陷,乃重設5區、25鄉鎮、314保。第一區(城區),區署設護駕墩附近邰徐村,轄城關鎮、江心鄉、護河鄉、河南鄉、薛津鄉;第二區(採石區),區署設落星,轄黃山鄉、佳馮鄉、聚賢鄉;第三區(查家灣區),區署設查家灣,轄年陡鄉,常壩鄉;第四區(大公圩區),區署設蘆柴庵,轄黃池鄉,烏溪鄉、亭頭鄉、濟國鄉、塘南鄉、伏龍鄉、廣星鄉、福貴鄉、馬橋鄉、大隴鄉;第五區(博望區),區署設博望,轄博望鄉、丹陽鄉、新市鄉、圍屏鄉、湖陽鄉。民國28年下半年,日軍大規模進犯大公圩和薛丹博地區,抗日游擊斗爭轉入地下,活動區域也縮小到4區17鄉。民國30年7月,國民縣政府奉命整編區鄉,全縣設4區、25鄉鎮、346保。聚賢區區署設福興鄉,轄霍里鎮和福興、濮塘2鄉,共39保;查家灣區區署設查家灣,轄查灣、壩塘、樓雲3鄉,共43保;大公圩區區署設廣義鄉,轄廣義、戶星、亭頭、福貴、濟國、勝利、大隴、塘南、公安、淳化、太平、廣寧、福龍14鄉,·共173保;沙埂區區署設沙埂村,轄四合、博望、新市、湖陽、丹陽5鄉,共59保。
民國32年(1943)冬,新四軍在江寧、當塗、溧水3縣邊區建立橫山縣,下設谷里、雲台、亭山、銅山、明覺、博望6個區和1個山西辦事處(范圍包括朱門、陸郎、濮塘、霍里等地區)。新市、丹陽、祿口、陶吳、湖陽、薛鎮亦一度劃入游擊區。
民國29(1940)年,汪偽縣政權將當塗淪陷區劃分為16鄉、11鎮。16鄉為竹山鄉、益全鄉、盛管鄉、落星鄉、西全鄉、江心鄉、霍里鄉、杜塘鄉、藏漢鄉、耕寧鄉、新禾鄉、洞陽鄉、訪賢鄉、廣義鄉、廣芮鄉、濱江鄉11l鎮為薛鎮、新市鎮、丹陽鎮、博望鎮、採石鎮、大橋鎮、烏溪鎮、黃池鎮、馬家橋鎮、查家灣鎮、塘南閣鎮。嗣後,又在全縣虛設10區、60鄉鎮、540保、5 510甲。民國34年1月,又改10區為4區,即薛津區、採石區、大橋區、博望區。原城區改為姑溪鎮。
抗日戰爭勝利後,於民國34年(1945)9月國民縣政府遷回縣城,同年撤銷區建制,劃全縣為44鄉鎮、448保、4 835甲。翌年又將44鄉鎮縮編為姑溪、採石2鎮和聚賢、黃山、湖陽、薛津、黃池、公安、河南、濟國、塘南、石福、靈應、霍里、新市、江心、樓雲、丹陽、博望、烏溪、新塌、圍屏、大橋、馬橋、亭頭、常壩、慈湖、佳馮、護河、永寧等28鄉,共321保、4038甲。民國37年1月,縣政府奉令在縣境增設4個聯防區,共轄30鄉鎮、327保、4264甲。採石聯防區轄採石、霍里、慈湖、黃山、永寧、佳馮、聚賢、江心等8個鄉鎮,共86保。大橋聯防區轄姑溪、河南、新塌、大橋、樓雲、常壩等6個鄉鎮,共68保。大公圩聯防區轄護河、石福、公安、亭頭、馬橋、塘南、烏溪、濟國、黃池、靈應等10鄉,共101保。博望聯防區轄新市、薛津、丹陽、湖陽、博望、圍屏等6鄉,共72保。
民國38年(1949)4月縣境解放。8月,析當塗縣城置當塗市,市區劃15保、148甲;縣轄4個區、30鄉(鎮)、302保、3663甲。
1950年廢保甲制,建立行政村。同時撤銷30個鄉鎮,改設馬橋、塘南、湖陽、薛津、霍里、黃池、大橋、博望、採石、護河、年陡、新市、慈湖等13個區,共轄行政村303個。同年5月廢市入縣,增設第一區11個街道,馬橋區改為亭頭區,余不變。同年8月又劃成325個行政村(含城區11個街道)。
1952年4月,撤銷行政村,恢復鄉(鎮)建置,將325個行政村劃並為136鄉(鎮)。1953年11月,為便於對船民管理,建立當塗港(鄉級),隸屬市區。1954年2月,析慈湖鄉金家莊,設馬鞍山鎮(區級);同年12月,建立湖陽鄉。是年,全縣共設15區、137鄉、鎮(港)。
1955年1月,析慈湖鄉、向山鎮、馬鞍山鎮設立馬鞍山礦區。同年12月,又將全縣15個區劃並為9個區,共49個鄉、鎮(港)。市區轄建設鎮、光明鎮、當塗港;黃池區轄保城鄉、福社鄉、興永鄉、塘南鄉、馬橋鄉、三福鄉、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鄉、石橋鄉、新豐鄉;大橋區轄金塗鄉、三鎮鄉、龍山鄉、永橋鄉、釣魚鄉、常嶺鄉、大橋鄉,博望區轄新博鄉、博望鄉、和平鄉、大溪鄉、澄心鄉、山河鄉;薛津區轄關馬鄉、四合鄉、龍團鄉、薛鎮鄉、藏漢鄉、丹陽鎮;霍里區轄霍里鄉、祠林鄉、濮塘鄉、尚鍾鄉、馮楊鄉;採石區轄江心鄉、金山鄉、小橋鄉、寶慶鄉、雨山鄉、採石鎮;馬鞍山礦區轄慈湖鄉、向山鎮、馬鞍山鎮;縣直屬鄉為中閘鄉、湖陽鄉和青山鄉。
1956年8月,馬鞍山礦區劃出,成立馬鞍山市籌備處。市區撤銷,成立城關鎮。原市區所轄光明鎮、建設鎮改為街道辦事處。同年11月,馬鞍山鎮、採石鎮、向山鎮、慈湖鄉正式劃歸馬鞍山市。
1957年,全縣劃為4區、39鄉(鎮),其中區轄21鄉(鎮),縣直屬18鄉(鎮)。黃池區轄保城、福興、興永、塘南、馬橋、三福6鄉和黃池鎮;護河區轄清潭、石橋、新豐3鄉;博望區轄博望、新博、和平、澄心、山河5鄉;薛津區轄四合、龍團、薛鎮、丹陽、藏漢、關馬5鄉和丹陽鎮;縣直屬鄉(鎮)有城關鎮和湖陽、中閘、青山、尚鍾、濮塘、霍里、馮楊、寶慶、江心、小橋、金山、金塗、三鎮、大橋、釣魚、常嶺和永橋等17鄉。
1958年3月,縣直屬尚鍾、馮楊、濮塘、霍里等4個鄉劃歸馬鞍山市。8月,撤區並鄉,全縣35個鄉(鎮)合並為城關鎮及新橋、鍾山、大橋、大公圩、湖陽、博望、丹陽、薛津、寶慶、江心共11個鄉(鎮)。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共改組成立10個人民公社。原城關鎮為火箭人民公社,鍾山鄉為鍾山人民公社,大公圩鄉為原子人民公社,新橋為鋼鐵人民公社,湖陽鄉為紅旗人民公社,博望鄉為東風人民公社,薛津鄉為衛星人民公社,寶慶鄉為寶慶人民公社,江心鄉為長江人民公社,丹陽鄉為光芒人民公社,共轄生產大隊120個。11月大橋鄉劃歸蕪湖市。1959年1月,公社名稱又全部改以原鄉鎮名稱命名。
1962年1月,根據中央《關於改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精神,社隊規模普遍縮小,全縣析為34個公社,303個大隊,3 874個生產隊,並增設6個區。大公圩區轄中閘、馬橋、黃池、烏溪、塘南、石橋、大隴、護河、青山共9個公社;新橋區轄新橋、金塗、年陡、查灣、龍山橋等5個公社;黃山區轄寶慶、銀塘和姑溪3個公社;博望區轄博望、和平、沙埂、新博等4個公社;丹陽區轄丹陽、山河、新市、澄心等4個公社;薛津區轄藏漢、圍屏、龍山、薛鎮、關馬等5個公社;江心公社、湖陽公社、丹陽湖(漁業)公社和城市公社為縣直屬公社。
1963年4月,黃山區撤銷,所轄寶慶、銀塘、姑溪3個公社改為縣直屬公社。5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9月,沙埂公社改名安南公社。
1964年4月,大橋公社劃歸縣轄,為縣直屬公社。1965年9月,恢復城關鎮建制,全縣劃為5個區、1個鎮、36個公社、316個大隊(含6個居委會)、4 019個生產隊。同年12月,撤銷大公圩區,改設黃池、護河和大隴3個區;撤銷中閘公社,改設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黃池公社為黃池、福山2個公社;析石橋公社為石橋、起隴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護河公社為護河、光明2個公社。全縣共設7個區、42個公社。
1968年12月,撤銷薛津區,所轄薛鎮、關馬、藏漢、龍山、圍屏5個公社,並為薛津公社。1969年2月,撤銷丹陽湖(漁業)公社,將所轄6個專業漁業大隊分別並入湖陽、大隴、薛津、姑溪和博望5個公社。同年3隻,撤區並社,又將全縣37個公社320個大隊並為19個公社,280個生產大隊。
1970年12月,析薛津公社為薛津、圍屏、關馬、龍山4個公社;析丹陽公社為丹陽、新市2個公社;析博望公社為博望、新博2個公社;析新橋公社為新橋、龍山橋2個公社;析青山公社為青山、河東2個公社;析黃山公社為黃山、銀塘、姑溪3個公社,析大隴公社為大隴、新豐2個公社。1971年12月,又析亭頭公社為亭頭、西河2個公社,析年陡公社為年陡、查灣2個公社。1974年l0月,析塘南公社為塘南、興永2個公社。至此,全縣共劃成32個公社和321個生產大隊、3755個生產隊。1982年3月,河東公社更名為太白公社。
1983年7月,當塗縣劃屬馬鞍山市,原縣轄大橋公社劃屬蕪湖市。
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恢復鄉(鎮)建置。原31個公社改為31個鄉生產大隊同時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自然村。
1985年11月,撤銷姑溪鄉。析圍屏鄉松塘、藏漢、甑山、石山、寺山5個行政村和關馬鄉五村,姑溪鄉白佇村共7個行政村建立藏漢鄉。原姑溪鄉凌雲、行陳、五星、坨塘、小橋、武林、焦家及姑溪漁業8個行政村劃屬城關鎮管轄。全縣共設城關、黃池、烏溪、博望、丹陽、龍山橋、銀塘7個建制鎮和馬橋、石橋、亭頭、西河、大隴、新豐、塘南、興永、護河、青山、太白、薛津、圍屏、關馬、龍山、新市、新博、新橋、年陡、查灣、湖陽、江心、黃山、藏漢等24個鄉,轄306個行政村,13個居民委員會和3 894個自然村。
1987年2月,龍山鄉更名龍泉鄉。3月,護河鄉改為護河建制鎮。1989年9月,薛津鄉改為薛津建制鎮。

2. 馬鞍山當塗大公圩的水情

大公圩位於當塗縣東南部,比鄉鎮大,全圩轄六鎮:黃池、烏溪、石橋、塘南、大隴、護河。

3. 馬鞍山市大公圩汽車租賃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馬鞍山市大公圩汽車租賃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1年03月08日,主要經營范圍為汽車租賃,汽車美容,汽車銷售,汽車供求信息咨詢服務等。
法定代表人:童存龍
成立時間:2011-03-08
注冊資本:3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4052100004590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石橋鎮大轉盤

4. 安徽省馬鞍市當塗縣大公圩現有多少人口

人 口
25萬
大公圩,抄史稱大官圩襲,被譽為江南首圩,也是中國著名的古圩之一。大公圩位於當塗縣境內,總面積363平方公里,圩田31.2萬畝,圩堤長78.2公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大公圩的演變和發展是當塗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江南社會發展、繁榮的歷史縮影,是江南社會治水史上的寶貴遺產,是「滄海變桑田」的歷史見證。

5. 馬鞍山石橋及大公圩該如何發展

我認為大圩也要有工廠,要把大圩的特點發揮出來。

6. 馬鞍山市當塗縣大公圩是不是要撤里群眾

雨再下要破圩了

7. 馬鞍山市當塗縣大公圩屬於哪個鄉

大公圩位於當塗縣東南部,比鄉鎮大,全圩轄六鎮:黃池、烏溪、石橋、塘南、大隴、護河。

大公圩位於當塗縣東南部,長江下游右岸,除西北角臨青山外,四面環水,北濱上姑溪河,東臨丹陽湖南、北圩及運糧河,南瀕黃池河,西隔青山河與蕪當聯圩相望,系青弋江、水陽江水系下游第一大圩,也是皖南第一大圩。

大公圩堤防長78.2千米,圩區面積363平方千米、耕地2.08萬公頃,人口25萬。地處亞熱帶北部,氣候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溫和濕潤、雨量充足。

(7)馬鞍山打壓大公圩發展擴展閱讀

大公圩的初始——古丹陽湖的圍墾。大公圩的前身是古丹陽湖。古丹陽湖區域涵蓋今天的丹陽、石臼、固城、南漪四湖,以及沿湖圩區,約3000平方公里。大公圩位於古丹陽湖的西北部,位於黃池和大青山之間。

在三國時期,東吳在古丹陽湖屯兵墾殖,拉開了大公圩的圈墾序幕,這也是大公圩最早的「官圩」背景。

歷史上,從西晉年至宋代,北方戰亂,有過三次移民南遷。北方移民來到當塗,將目光投向古丹陽湖,開辟圩田。大公圩因此也從西晉到兩宋不斷擴展。

8. 傳說馬鞍山大公圩差點成南京城

多少年來,大公圩地區一直流傳著與明朝都城有關的各種傳說。如:「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如「大公圩建都選址樣土中滲草木灰"、如「劉伯溫數山頭選都址」,如「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如「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的風俗"等等,要想知道這些說法的詳實情況,還得從朱元璋渡江至當塗說起。
公元1355年,朱元璋渡江至當塗,在當塗名士陶安的建議下力取集慶路(金陵)。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再經過12年的艱苦奮戰,他終於打垮長江中下游的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公元1368年正月稱帝,為洪武元年,國號大明,以應天府為南京。直至洪武二年九月,他才召集群臣商議都城之事。朱元璋最想在其老家臨濠定都,當時劉伯溫已經看出朱元璋是坐定江山以後必殺功臣的過河拆橋之人,他不想讓朱家王朝長久興盛,極力勸說朱元璋放棄定都鳳陽的計劃,改南京為京師,作為都城。
南京雖是六朝古都,但都是沒有超過60年的短命王朝,因為南京是一個燕子窩形狀,成不了大器,朝代不會長久。朱元璋從定都南京的第一天起,心裡就不踏實,更有一個心病困擾著他。明皇城大內為填燕雀湖而成,地勢下沉,朱元璋認為這破壞了風水,對子孫後代不利,覺得南京非大明的萬年帝都。所以,他一直想著遷都。遷都往何處?有謀臣獻策:南京以南200里處的大公圩,西靠青山為龍居,正北有南朝第一帝劉裕重挫盧循的聖地護駕墩,四周更有八十八座山峰環繞,正合皇上生日重八,不但是龍興之地,而且會長久興盛,可建都城。
洪武三年三月(公元1370),朱元璋派劉伯溫前去大公圩考察地形,劉伯溫領命後,登上大公圩北面的最高山峰,細數大公圩四周林立的山峰,卻故意不數自己腳下的山峰,數來數去,只有八十七座山峰。劉伯溫回南京向朱元璋匯復命說大公圩四周只有八十七座山頭,與皇上生日不合,非龍興之地。想不到朱元璋退而求其次,執意要在大公圩修建都城。劉伯溫又使一計,說大公圩周圍環水,若建都城需粘性土質方可。四月,朱元璋又派大臣前往大公圩考察,取些土樣帶回。劉伯溫則提前派人到大公圩悄悄放出風聲,說大公圩若建都城,所有鄉民將失去土地並無法生存。當地鄉民恐失去土地,冒死在樣土之中添加了草木灰。劉伯溫以大公圩土質過於松軟無法修建城牆為由,再次反對在大公圩修建都城。
劉伯溫在建都、遷都的事情上,每次都與朱元璋意見不一致,朱元璋心中己有不快,但又不便說出。朱元璋決定親自到大公圩進行考察,看大公圩到底是否適宜修建都城。
五月初三,朱元璋自帶五十內廷親兵從南京乘官船出發,初四至大公圩護駕墩碼頭。朱元璋命眾人在船上待命,自己僅帶一位將士著便裝從護駕墩碼頭上岸微服私訪。朱元璋漫步在繁華古鎮的石板路上,眼裡看到的簡直就是一幅江南的清明上河圖,心情非常愉快。主僕二人出了東關口,過了護駕墩橋,放眼東望,河水波光粼粼,楊柳夾岸青青。朱元璋邊走邊欣賞護駕墩的水鄉風光,不知不覺已經東出古鎮兩里開外。經過一個村莊,村莊前面的河面更加開闊,有四五鄉民立木船之上在河中打撈塘泥。朱元璋手搖摺扇沿河堤而行,興致漸濃,他正准備與船上撈泥的鄉民打招呼,不料從船上扔來一坨塘泥,濺得岸上主僕二人滿身是泥。朱元璋的興致立馬盪然無存,因是微服私訪不能暴露身份,只得悻悻而歸。回來路過村口一戶門前,戶里一對老人看到主僕二人全身是泥,滿頭是汗,就邀二人坐在門前柳樹下休息,並贈每人一碗茶解渴。老人又讓二人脫下外套幫其浣洗,時值晌午,日頭正烈,不一刻衣服就涼幹了。喝茶休息時,看見老人門前堆放了一些從田埂和水邊收割的柴草,朱元璋告訴兩位老人,自己是做生意的,見多識廣,說門前柴草中的菖蒲和艾草有避邪的作用,端午節前插在門頭上可避邪保平安,並反復叮囑老人,明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天晚上一定要在門頭上插好。朱元璋走後,老人就在自家門頭上插上了菖蒲和艾草,隔壁的一戶人家也學著老人在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當天夜裡,五十個蒙面人悄悄潛進村莊,挨家挨戶進行屠殺。第二天早上,只有門頭上插了菖蒲和艾草的兩戶人家開了門,且全家人口平安。這兩戶一家姓邰,一家姓朱,這次劫難之後,這個村就改名為「邰朱村",並一直沿用至今。此所謂「先有護駕墩,後有邰朱村。"端午節門頭插菖蒲和艾草避邪保平安的習俗也從此在大公圩和江南地區傳開和保留至今。
再說朱元璋來大公圩的目的是考察地形是否適合建都城,哪知節外生枝,考察不成反遭當地人大不敬,甚是惱怒。他回到南京後,從此不再提遷都大公圩之事。殊不知這仍是劉伯溫使的計。五月初三那天,劉伯溫在朱元璋乘船去大公圩的同時,就派人快馬加鞭從陸上於當天趕到大公圩散布消息,說皇上又派人明天到大公圩私訪考察地形,並說要想不在大公圩建都城,鄉民們必須對私訪者捉弄一番,私訪者必定向皇上匯報大公圩的壞話,只有這樣,大公圩才不會被定為都城。所以才會出現「塘泥濺龍身,血洗邰朱村」的悲劇。
洪武四年(公元1371),因遷都分歧和其他原因,朱元璋罷去劉伯溫所有官職,賜告老還鄉。此後20年間,朱元璋仍有遷都之意。後來,御史鬍子祺又推薦以西安為都,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朱元璋特派太子朱標去三秦視察,考察長安是否適合作為都城。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非漢唐時代之關中,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漕運艱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長安的計劃。
從此以後,朱元璋徹底斷了遷都的念頭,但是南京風水問題仍困撓著他。於是他請當時最有名的風水大師廖均卿想辦法改化南京的風水,廖均卿經過占卜,告訴朱元璋,若要大明王朝長久興盛,必須做到兩點:一是南京城的城門數和方位要與大公圩的陡門數和方位相同。二是只要大公圩不破,則大明江山不敗。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朱元璋參照大公圩十三座陡門數和方位對南京城的城門進行了重新整修。直到現在,大公圩人人皆知「大公圩有幾道陡門,南京城就有多少道城門"的說法。同年,朱元璋征調民夫35.9萬人、石匠4900餘人,對固城湖東的胥溪河道進行疏浚13.3公里,並在胥溪河上游修建東壩,以石閘啟閉,既利通航,又可節制水流。次年,又征調民夫近萬人,從石臼湖東北岸開鑿胭脂河,貫連秦淮河。從此,水陽江水系之水經固城湖和石臼河後三處分流,東由胥溪河經太湖入東海,東北由胭脂河經秦淮河入長江,西由丹陽湖經姑溪河入長江。朱元璋在改化大明江山風水的過程中,卻無意中修建了堪與都江堰媲美的水陽江水系水利工程,使水陽江下游諸圩永絕洪澇之害。大公圩也由此進入歷史發展的鼎盛時期。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正月,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死鬼朱棣遷都北京後,明王朝不再重視水陽江水系治理,胥溪河、胭脂河河床又漸漸被淤塞,導致下江(太湖流域)洪災時有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大浚胥溪河兩個甲子後的正德七年(公元1512),早已忘記了祖訓的明王朝,以絕蘇錫常地區水患為由,將胥溪河上的東壩築高三丈,至此水陽江水系不復東流,汛期山洪只能全由丹陽湖經大公圩北岸的姑溪河流入長江。每到汛期,固城湖下游石臼湖、丹陽湖、姑溪河水位陡漲,大公圩因此水患不斷,圩堤屢遭潰決,經濟和文化長久衰退。
東壩的抬高,徹底切斷了水陽江至太湖的水系,也切斷了明王朝的龍脈。大明王朝氣運也隨著大公圩的屢次潰破而逐漸衰退。公元1644年,明王朝滅亡,正應了風水大師廖均卿當初的預言:「官圩始破時,大明過半世。」

9. 馬鞍山市大公圩現在水位達多少

大公圩現在外河水位多高

10. 馬鞍山當塗大公圩西埂的訊情怎樣

公圩區土肥沃雨水、陽光充足適應各類農作物主要水稻、棉花、油菜、麥、黃豆、甘蔗及各類蔬菜等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打壓大公圩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