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需要在哪些方面用力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釋放經濟發展活力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做足功課:
一、深化細化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營造寬松便捷的准入環境.
今年經濟形勢依然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需要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創業的潛力,進一步釋放市場蘊藏的活力。當前,改革中還存在改革推進不同步,後續配套措施沒有完全跟上,政策措施沒有完全落地,後置審批還比較多等問題,影響改革的整體成效。因此,有關部門應在改革措施的深化、細化、具體化上下功夫,狠抓各項政策貫徹落實,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一是加快推進「三證合一」改革。
二是深入推進「先照後證」改革。
三是加快推進登記注冊制度便利化。簡化名稱登記,改革經營范圍登記,進一步激發投資者的創業熱情。
四是放寬住所登記。進一步放寬住所條件管制,釋放更多的場地資源,為投資創業提供更便捷的條件。五是加快推進電子營業執照和企業注冊全程電子化,提高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規范化水平。
二、積極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重視中小企業的社會價值,普遍重視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扶持。當前,我國小微企業發展還存在一些障礙。主要問題是,宏觀扶持政策與企業微觀感受還有差距,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稅收成本高等難題。針對初設立小微企業面臨的突出風險,應加大扶持力度,讓企業順利出生並健康成長。
一是抓緊制定配套措施,確保小微企業能便利地享受到各項政策。
二是加強扶持小微企業的制度建設,針對初設立小微企業面臨的突出風險和薄弱環節,在就業培訓、輔導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幫扶小微企業規避初創期風險。
三是開展新設立小微企業跟蹤分析,長期跟蹤了解成長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三、探索建立新型監管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營造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為市場充分競爭創造良好條件日益重要。做好市場監管,需要把握市場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特別是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催生了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資源和市場的跨時空、跨領域融合,電子商務、線上線下互動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眾多創客脫穎而出,顛覆了許多傳統的產業模式和消費模式,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在放活微觀市場主體的同時,要把嚴管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積極探索事中事後監管的新模式,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一是強化信用監管。
二是加強大數據應用。要建立統一開放的綜合信用信息平台,協調政府各部門,推動實現互聯互通,實現「大數據」共享。
三是加強競爭執法。發揮競爭政策在規范市場秩序中的作用,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強化網路市場監管,加強商標和廣告監管,促進企業充分、有序、公平競爭。
與此同時,在新一輪商事制度改革過程中,應當積極利用計算機技術革命帶來的成果,用互聯網+的思路和技術手段全面完善新時代的商事制度。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興起需要電子商法的調整。在這方面日本電子記錄債權法,丹麥電子貨幣方面的法律,澳大利亞企業登記電子化管理的先進做法,再如大數據對商事管理手段變革的影響,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學習的領域。
商法由於是復雜的商事關系的反映,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質,尤其當代各種商業模式、金融衍生品等層出不窮,這些復雜的商業關系離不開商法的引導和保護。中國在商法技術方面的准備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商事制度尤其是企業微觀運營規則的研究,引進海外商業、金融、法律等專才,積極參與國際商事規則制定以帶動國內商事立法水平,對包括自貿區在內的經濟改革試驗區大膽進行超前立法、試驗立法,在實踐中認識和完善商事法律制度。
❷ 如何順利實現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一、新常態仍待努力確立
對於經濟大局,現在最熱門的話題就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現在亟需做的,是對什麼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以及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去適應新常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近年來大多數人已經認識到,中國經濟高增長、低效率、靠大量投資支撐的舊常態已經不可維持。它必然要過渡到一種新的常態。
這個新常態具備哪些特徵?有多種不同的理解。大體上在兩點上比較一致:第一是GDP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甚至中速增長轉換。第二是增長方式從靠投資驅動的粗放增長轉向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驅動的集約增長。
應該看到,這兩者有著很不相同的情況。前一點,增長減速已經是一個經濟增長速度降低到了中高速,並將進一步降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且也取得了朝野共識。至於第二點,經濟增長的優化、經濟效率的提高,或者說增長方式的轉變,卻是一件尚未實現、有待努力的事情。
我們面臨這樣一種情況:如果增長速度下降過程中,效率沒有改善,原來由GDP數量擴張所掩蓋的矛盾就會暴露出來,而且造成減速過快,加劇經濟社會矛盾。因此,僅有增長減速而沒有增長質量的提高,並不是我們希望見到的一種常態。相反,如果能夠在增長減速的同時提高增長的質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就能減輕增長減速的沖擊,甚至能夠在中速增長的情況下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實惠。所以,在較高效率支撐下的中速增長,才是我們希望建立的新常態。
二、「三駕馬車」分析框架的誤區
研究增長降速,可以採取兩種不同的分析框架 。運用不同的分析框架,所得出的政策結論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大致上從2009年開始,不知什麼原因,在分析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時候,流行起一種認為經濟增長速度取決於消費、投資、凈出口等 「三駕馬車」的需求大小的分析方法。也就是說,中國的增長乏力,是由消費、投資和凈出口等三項需求造成的。只要能夠把需求擴大到足夠的水平,增長就能夠重上台階。
我認為這一套分析有重大的缺點。
首先,它用錯了分析框架。十分明顯,「三駕馬車」分析法運用的是凱恩斯主義的短期分析框架。如同大家知道的,凱恩斯主義認為,需求決定了供給的邊界,因此,產出總量等於消費、投資、財政赤字和凈出口四項需求的總和。不過凱恩斯用這一理論框架來分析短期經濟問題,把它用來分析長期發展顯然是用錯了分析框架。
其次,用這個理論框架去分析經濟增長的趨勢所得出的政策結論,也是有問題的。因為消費、投資、出口需求有多大,歸根到底是由一些客觀因素決定的,並不取決於中國的願望。以凈出口為例,它最終取決於整個的國際經濟走勢。過去中國對發達國家有大量的凈出口,第一是因為在高消費、高福利導向下,西方國家的儲蓄率很低,在儲蓄和投資之間有很大的缺口,需要靠從發展中國家凈出口來填補;第二是因為中國低成本的競爭力很強,能夠在西方國家的凈進口中分到一塊比較大的「蛋糕」。全球經濟危機發生以後,西方國家去杠桿化,提高了自己的儲蓄率。這樣一來,根據經濟學的「雙缺口模型」,只要這個西方國家儲蓄跟投資的缺口越小,發展中國家凈出口的可能性也越小。美國的儲蓄率會有起伏,但是要想回到危機以前的水平,我看是不大可能的。隨著中國勞動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產品的低成本優勢也在減弱,因此在出口蛋糕中所佔份額也會降低。消費需求的提高,也不是以人們的願望為轉移的。例如有人說,城市化可以使消費需求提高,因為農民進城以後消費需求會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只要加快城鎮化消費需求就提高了。這里其實是把消費需求和消費願望混為一談了。在經濟分析中所說的需求是說有購買力的需求,有錢做後盾的需求。所以要增加勞動者消費需求的前提,是增加他們的收入。而增加勞動者收入的首要辦法,是發展生產,提高效率。即使政府能夠給予補貼,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是不可能使人民普遍富裕起來的。
這樣,每一次出現了速度下降,用「三駕馬車」的分析辦法算來算去,最後的結論就是進行強刺激,多發鈔票,增加投資。2009年以後,用4萬億投資(兩年)10萬億貸款進行刺激,結果造成了增長率的短期回升,但貨幣超發、負債增加等消極後果也同時發生。2012年以後,又多次採用增加投資的辦法刺激經濟,但正面效果愈來愈差,負面效果愈來愈大,這使許多人認識到這不是個好辦法。
研究長期增長走勢更可靠的辦法,是對驅動經濟增長的三個因素——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生產效率的狀況進行分析。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是靠大規模的投資。還有一些次要的因素。第一個次要因素是大量新增勞動力,也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蔡昉教授所說的「人口紅利」。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效率的提高。改革開放對提高效率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市場化改革改變了城鄉隔絕的狀況,大量過去低效利用的農村勞動力和農村土地轉移到城市,這種結構變化使資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開放使我們能夠通過引入外國的設備和技術,很快地提高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
這樣一來,改革開放以後,生產效率提高對增長的貢獻較之改革開放以前有了相當大的提高。
現在的問題在於,以上這些有利於維持高增幅的因素,有的正在縮減,有的正在消失。首先,新增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小了,就像蔡昉教授在2006年就已提出,根據他們前三年的調查發現,剩餘勞動力無限供應的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劉易斯拐點」已經出現。其次,隨著中國一般技術水平跟西方國家相接近,用引進外國設備和技術的辦法去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就變得不大可行了。清華大學的白崇恩教授和其他一些研究者都得到大致上一致的結論,就是從本世紀初開始,中國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明顯降低,並引起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的下降。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在由現有資源狀況和技術狀況決定的潛在增長率降低的情況下,要短期拉升增長率,唯一的辦法就是採取刺激政策,通過信用擴張向市場「放水」。但是就中國的情況而言,長時期採取刺激政策已經使宏觀經濟變得十分脆弱,蘊藏著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危險。
說到過度投資造成的風險,野村綜合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寫過好幾本書來總結日本近年來經濟衰退的教訓。他在書中指出,日本的這次衰退以至全球多次重要的金融危機,都是在泡沫破滅後出現的衰退,而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基礎,則是資產負債杠桿率(負債率)過高的缺陷。在我看來,如果說西方國家資產負債表的缺陷的主要成因是高消費和高福利,東亞國家的杠桿率過高則主要是由於企業和各級政府借債投資造成的。在目前我國資產負債表杠桿率過高的病象已經十分明顯的情況下,某些政府機構和企業就會出現償債困難,甚至「跑路」逃債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做的是「去杠桿化」,控制和消解風險,而不是用加法「刺激」的辦法,提高杠桿率將使爆發系統性風險的危險加大。
更何況2009年以來多次採取刺激政策,其效果遞減已經變得非常明顯。如果說2009年的4萬億投資和10萬億貸款還把2009年第四季度和2010年第一、第二季度的增長率拉高到10%以上。2014年第二季度的1萬億左右投資只把增長率從第一季度的7.4%提高到第二季度的7.5%,拉升了0.1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又降到7.3%。經濟學所說的「投資報酬遞減規律」的效應已經充分顯現。
以上的分析說明,唯一的出路在於提高所謂索洛餘量,即「技術進步、效率提高」對增長的貢獻,也就是說,要優化結構,促進創新,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的轉變。
三、體制轉型是發展轉型的基礎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型或者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並不是一個新口號和新要求。從1996-2000年的第九個五年計劃開始,就提出實現這一轉型的要求,只不過執行的情況很不理想。問題的症結在於發展方式轉型受到舊體制的掣肘。
1995年制定「九五計劃」的時候,先是原國家計委提出需要進行增長方式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轉變。在後來的討論中,人們總結了蘇聯轉型不成功的教訓,指出體制的轉變是增長方式轉變的基礎。因此,「九五」規定要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一個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增長到集約增長的轉變,一個是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在「九五計劃」期間,由於執行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市場取向改革全面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也取得一定成就。可是到了2001-2005年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城市化加速這件好事在中國體制下卻使各級政府大大增加他們手中掌握的土地等重要資源,於是許多地方都出現了政府主導的重化工業投資高潮。由於政府主導了重要資源的配置,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出現了逆轉。
「十一五」總結了「十五」的教訓,再次提出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但是由於「十一五」期間改革推進緩慢,雖然我們制定了一個很好的「十一五規劃」,但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乏善可陳,以致中共中央在「十一五」最後一年的2010年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在當前的情況下應當採取的方針,就應當是在採取措施保證不發生系統性危機的條件下,把自己的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推進改革上。因為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一個好的經濟社會體制,才能優化結構,轉變方式,確立由較高效率支撐的中速增長的新常態。
四、控制和消解風險,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我國宏觀經濟部門的負責人都在講話中指出,目前中國宏觀經濟雖然存在不容忽視的風險,但是總體上是可控的。我認為他們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只要採取正確的措施,系統性風險是能夠避免的。
我認為,可以採取的措施門類較多,其中包括:
第一,停止對回報過低或者是沒有回報的項目的無效投資。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基礎建設投資不需要考慮近期有沒有回報,因為東西在這兒,早晚會有用。這完全不是經濟學的思考方法。經濟學考慮問題的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是資源具有稀缺性,做了這樣就不能做那樣,因此有一個選擇的問題。只能做些效益最好、最需要做的事情。在這方面,我們要汲取日本的教訓。1986年發生內需不足的問題以後,日本政府為拉動經濟增長,啟動了大規模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計劃,結果釀成了最後的大崩盤。
第二,要停止對僵屍企業輸血。這也是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失敗地「拉動內需」留下的教訓。現在一些地方政府耗費財政資源,用貸款、用補貼維持一些根本無法起死回生的企業。政府不是發揮自己應當承擔的社會保障功能,幫助解決企業破產帶來的困難,而是支持這類僵屍企業繼續無謂地浪費社會資源,這只會增加風險積累。
第三,動用國有資本償還國家的或有負債。所謂「或有負債」,是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記載,卻早晚必須償還的負債。其中最突出的是社會保障基金缺口。據計算,其中對老職工的社會保障欠賬就高達幾萬億元。及早歸還這類欠賬,可以減輕償債壓力,還能創造更有效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對於這一點,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有明確的規定,要求撥付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應當盡快實現。
第四,對資不抵債的企業實施破產清盤或者在破產保護下重整。對於一些破產企業的債務,停止由政府出資實行100%的剛性兌付,來避免加大道德風險。這樣來化大震為小震,避免風險積累,導致大震。
第五,盤活「死資產」。由於前一時期的過度投資和粗放增長,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大批「曬太陽」的開發區、綿延好幾個街區的「死城」等「死資產」。雖然很難,但是應當努力設法盤活,這樣就能把資產負債表的杠桿率降下來,降低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可能性。
除了採取以上這類堵塞漏洞、釋放風險的措施,還應當輔之以宏觀經濟當局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適度的短期調節。這兩類措施的綜合運用,使我們能夠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不出現系統性危機,為推進改革爭取時間,使改革和發展進入良性循環。
五、堅定有序地推進改革,保證合意的新常態得以確定
對於全面深化改革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當前應當把提升增長速度、還是應當把推進改革放在優先地位,學術界和經濟界一直有爭論。
在我看來,改革能夠解決問題,不僅是一個在理論上得到證明的問題,也已經為近期的實踐所證實。
有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需要維持8%以上的GDP增長率,因為要保就業。保就業當然是必要的,但是這種觀點從學理上說有點問題,就是把就業情況和GDP增長之間的關系看成是線性的。其實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增長有個結構問題,有的行業增長1%,它的就業可能超過1%,有的行業增長1%,它的就業可能不到1%。我們過去大量投資建設的資本密集型產業,長期就業數量並不大。這幾年的情況非常明顯,最近三年的經濟增長率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往下走的,但是就業的狀況卻有所改善。比如說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從2010年的10.4%一路下行,降到7.7%,但就業的情況、特別是低技術水平勞動者的就業情況卻比以前來得好。據國家統計局報告,2013年原來要求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實際完成1310萬人;2014年前三季度增長率再下一個台階,但就業情況比2013年還好一點。實際的情況可能沒有統計數字那麼好,但就業情況有所改善是肯定的。
為什麼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服務業加快了發展。
服務業的發展曾經是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我國的「十一五規劃」總結「十五」的經驗,提出要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核心是提高效率。我的《中國增長模式的抉擇》這本書講到了當時討論的提高效率的四個主要源泉。第一,是讓農民工變成市民,成為有知識、有技術的勞動者。第二,是要實現製造業的服務化,或者說,產業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實現製造業的服務化。第三,是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第四,是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整個國民經濟,而信息產業從本質上說,或者說它的主要的成分,就是服務業。所以總而言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效率的要點,就是要發展服務業。
但是很可惜,「十一五」期間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有些地方稍有改善,有些地方甚至有所退步。但是最近兩年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服務業的發展明顯加快。原來一直是製造業一枝獨秀,到2012年兩個產業的增長率並駕齊驅。2013年服務業進一步提高了增長率,第三產業第一次成為中國第一大的產業。
這種變化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過去政府三令五申要求發展服務業,它卻發展不起來,為什麼這兩年突然發生了改變呢?看來看去,就是我們從十八大前開始的,十八大後更進一步推廣的兩項改革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
第一項改革是2012年從上海開始、接著很快在全國推開的營業稅改增值稅(「營改增」)改革。財稅部門把「營改增」列在為企業「減負」項下。目前中國企業的稅負太重,減負是應該的,但這並不是最主要的。經濟學家之所以主張全面推廣「營改增」,是因為他們相信亞當?斯密所說,分工是推動經濟發展最主要動力的道理。營業稅由於存在轉移價值要重復征稅的問題,是一種妨礙分工深化的稅種。增值稅只對增加價值征稅,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所以營改增有利於分工深化。這在服務業,例如電商服務表現得十分明顯。
第二項改革就是2012年從廣東開始,本屆政府把它規定為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內容的工商登記便利化改革。有些地方這兩年新登記的工商戶增長了百分之幾十。
目前在就業領域內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大學畢業生、有學位的研究生就業存在一定的困難,有些人拿到的薪酬甚至比保姆還低。這是跟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有關的。這說明就業方面有些問題還要進一步解決,但是總體情況還是不錯的。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剛才講的這兩項改革僅僅是全面深化改革序幕期間的小試牛刀,雖然它們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效率的問題,但是小試牛刀尚且能夠起這么好的作用,應該增強我們對於改革能夠解決問題的信心。中國提高效率的餘地是很大的,問題在於落後體制的掣肘。所以關鍵在於堅決執行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決議,堅定有序地推進改革。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從經濟改革來說,有些改革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比如說金融的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進度甚至比原來預想的還快一些。財政改革在得到深改小組批准以後,正在正常推進。從國務院這邊來說,簡政放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它的成果有待鞏固和進一步擴大。
我個人認為,從今年的執行情況看,有些方面的改革需要加快。
首先是國有經濟的改革。在深改小組的336項改革分工中,國有經濟改革方案由四個單位牽頭制定。其中,只有一個國有企業領導人員薪酬改革方案已經公布實施。不過在我看來,這項改革只是現有體制下應答民眾和行政部門官員質疑的措施。其餘的方案還沒有看到。但是從有關部委官員公開發表的文章可以看到,他們對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國有資產管理從直接管企業轉向以管資本為主存在認識上的差別。最近深改領導小組直接派出八個調查組到各地對國有經濟進行調查,這預示著國有經濟改革將在深改小組直接把握下加快。
還有一項重要的改革項目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行的實驗。它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它是中國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涉及的問題不僅事關上海,而且事關中國採取什麼樣的國際戰略和建立什麼樣的對外經濟體系。
上海自貿試驗區經驗在其他地區、乃至全國的推廣,不但對於形成進一步開放的體制,而且對於建設我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都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這一點在負面清單的引進上已經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市場進入要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本來是在中美雙邊投資談判中指出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在國內市場上也實行負面清單制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對於建設我國法治的市場經濟體制具有基礎性的意義。李總理說得很對,在法治化的市場經濟中,對於企業來說,法不禁止即可為,對於政府來說,法無授權就不可為。如果真能實現這個,我們的市場體系就大進一步,接近於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所說的「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了。
❸ 工商登記變革五個方面是哪五個
改革涉及五個方面內容
2月28日,市工商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市直及駐漯新聞媒體通報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相關情況。據了解,本次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主要有五個方面內容:一是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由公司
股東(發起人)自主約定認繳出資
額、出資方式、出資期限等,並對繳納出資情況真實性、合法性負責。二是放寬注冊資本登記條件,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取消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不再限制公
司設立時股東(發起人)的首次出
資比例和繳足出資的期限。公司登記無需提交驗資報告。三是將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均可查詢。四是簡
化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
手續,由地方政府具體規定條件。
五是推行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
同時,根據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後登記注冊的新變化,工商部 門對《內資企業登記提交材料規范》《外資企業登記提交材料規范》《內資企業登記文書規范》《外資企業登
記文書規范》等登記申請提交材料和文書表格進行了修訂,同時精簡了企業營業執照樣式。將各類市場主體原有的15種營業執照樣式統一為8種,版式統一為一種,並將應用二維碼技術推行電子執照,方便公眾辨認。
改革後影響有哪些
改革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市工商局注冊登記科科長阮征向記者做了解答。
阮征表示,注冊資本登記制度由過去的實繳制變為認繳制,意味著公司注冊門檻和創業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大降低企業進入市場的成本,縮短注冊時間,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可以根據生產經營的需要、自主決定資本投入的時機與數量,將企業資本運用的自主權還給了企業,利於進一步激發社會各方投資熱情,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企業年檢制度改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減輕了企業的負擔,企業只需按年度在規定期限內,
通過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報送年度報告即可。同時,增強了企業披露信息的主動性,方便社會各界了解企業情況。
工商部門將如何監管
阮征告訴記者,他們建立完善寬進嚴管信用監管機制,更加註重運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約束、信用監管等手段,變傳統的市場主體向監管部門負責為市場主體通過有關信息的公示向社會負責,推動企業自律自治、強化社會監督和部門協同監管。在建立的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查詢企業的有關信息。同時,工商部門將通過投訴舉報,抽查等方式對市場主體進行監管,並建立經營異常名錄制度,將違規企業列入黑名單並公示,達到「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制」,促進企業自律和社會的共治,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記者陶小敏
❹ 為什麼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釋放經濟發展活力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做足功課:
一、深化細化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營造寬松便捷的准入環境.
今年經濟形勢依然復雜,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需要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創業的潛力,進一步釋放市場蘊藏的活力。當前,改革中還存在改革推進不同步,後續配套措施沒有完全跟上,政策措施沒有完全落地,後置審批還比較多等問題,影響改革的整體成效。因此,有關部門應在改革措施的深化、細化、具體化上下功夫,狠抓各項政策貫徹落實,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
一是加快推進「三證合一」改革。
二是深入推進「先照後證」改革。
三是加快推進登記注冊制度便利化。簡化名稱登記,改革經營范圍登記,進一步激發投資者的創業熱情。
四是放寬住所登記。進一步放寬住所條件管制,釋放更多的場地資源,為投資創業提供更便捷的條件。五是加快推進電子營業執照和企業注冊全程電子化,提高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規范化水平。
二、積極支持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現代市場經濟國家普遍重視中小企業的社會價值,普遍重視對小微企業發展的扶持。當前,我國小微企業發展還存在一些障礙。主要問題是,宏觀扶持政策與企業微觀感受還有差距,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稅收成本高等難題。針對初設立小微企業面臨的突出風險,應加大扶持力度,讓企業順利出生並健康成長。
一是抓緊制定配套措施,確保小微企業能便利地享受到各項政策。
二是加強扶持小微企業的制度建設,針對初設立小微企業面臨的突出風險和薄弱環節,在就業培訓、輔導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幫扶小微企業規避初創期風險。
三是開展新設立小微企業跟蹤分析,長期跟蹤了解成長情況,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三、探索建立新型監管體系,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營造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為市場充分競爭創造良好條件日益重要。做好市場監管,需要把握市場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特別是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催生了網路經濟的快速發展,技術、資源和市場的跨時空、跨領域融合,電子商務、線上線下互動等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眾多創客脫穎而出,顛覆了許多傳統的產業模式和消費模式,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在放活微觀市場主體的同時,要把嚴管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積極探索事中事後監管的新模式,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一是強化信用監管。
二是加強大數據應用。要建立統一開放的綜合信用信息平台,協調政府各部門,推動實現互聯互通,實現「大數據」共享。
三是加強競爭執法。發揮競爭政策在規范市場秩序中的作用,加大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力度,強化網路市場監管,加強商標和廣告監管,促進企業充分、有序、公平競爭。
與此同時,在新一輪商事制度改革過程中,應當積極利用計算機技術革命帶來的成果,用互聯網+的思路和技術手段全面完善新時代的商事制度。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興起需要電子商法的調整。在這方面日本電子記錄債權法,丹麥電子貨幣方面的法律,澳大利亞企業登記電子化管理的先進做法,再如大數據對商事管理手段變革的影響,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學習的領域。
商法由於是復雜的商事關系的反映,具有很強的技術性質,尤其當代各種商業模式、金融衍生品等層出不窮,這些復雜的商業關系離不開商法的引導和保護。中國在商法技術方面的准備還不足。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對商事制度尤其是企業微觀運營規則的研究,引進海外商業、金融、法律等專才,積極參與國際商事規則制定以帶動國內商事立法水平,對包括自貿區在內的經濟改革試驗區大膽進行超前立法、試驗立法,在實踐中認識和完善商事法律制度。
❺ 如何推進工商注冊登記便利化面臨的突出問題調研論文
具體的要求告訴我,我幫你完成。
❻ 我國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在社會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簡政放權,優化辦事流程。
按照《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要求,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
一是將「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對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決定需要取得前置許可的事項,除涉及國家安全、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外,不再實行先主管部門審批、再工商登記的制度,市場主體向工商部門申請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後即可從事一般生產經營活動;對從事需要許可的生產經營活動,持營業執照和有關材料向主管部門申請許可。
二是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
三是放寬工商登記其他條件。
改革中的重點和難點主要在於放寬工商登記條件後,如何加強對市場主體、市場活動監督管理,落實監管責任,切實維護市場秩序。
一是在工作實踐中進一步積極探索,積累經驗,為商事登記改革穩步推進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實行寬進嚴管。認真落實「寬進」要求,放寬工商登記條件,建立便捷平等的市場准入制度,促進市場主體健康發展。轉變監管理念、釐清監管職責、規范監管行為、夯實監管基礎,努力在推動「寬進」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工作,為市場主體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發展環境。
三是要加快構建服務型工商,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共同治理、共擔責任。
四是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以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為契機,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工商職能切實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❼ 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成效如何
9月3日,2017年中國國際商標品牌節工商局長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行。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副局長崔守東對於目前商標改革中的監管部門敢於「放」、做「減法」方面的成效給予肯定。他說,2013年,我們修正了商標法,明確將審查周期規定在9個月;2016年,我們出台了《工商總局關於大力推進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的意見》,開始了一場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一年來,改革紅利持續釋放。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商標注冊申請量達280.5萬件,同比增長34.4%;其中網上申請243.5萬件,佔比86.83%,對比去年同期增長48.22%;各地受理窗口共受理商標注冊申請45289件,地方受理點辦理質權登記282起,幫助企業融資66.5億元。
❽ 全國就業創業電視電話會議通知工商局講話
工商總局副局長劉俊臣
在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不久,今天又專門召開會議進行動員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創業就業工作的高度重視。各級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要深入貫徹國務院意見和這次會議精神,以推進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為抓手,進一步實現注冊登記便利化,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環境,促進創業蛻變。
一、繼續深化方式制度改革,第一是釋放市場活力。深化方式制度改革,進一步落實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加快實施「三證合一」,年內實現「一照一碼」,落實先照後證改革,推進全球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應用,各地要結合實際放寬新注冊企業場所的登記條件限制,推動一址多照」、集群注冊等住所登記改革,分行業、分業態釋放住所資源,營造寬松健全的准入環境,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促進企業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不斷拓寬創業就業的渠道。
二、促進扶持政策落地,充分發揮小微企業支撐創業就業的重要作用。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為解決小微企業扶持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問題,工商部門正在會同有關部門依託工商部門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抓緊建設小微企業名錄,六月底扶持政策集中公示,上線運行;十二月底,扶持深度導航享受扶持信息公布功能投入運營。各地要按照要求進行配套建設,通過小微企業名錄,集中公開各類投資政策,以及企業享受投資政策的信息,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促進扶持政策。小微企業活躍度和全國總量,發揮小微企業引領創業,吸納就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強監管執法
努力維護公平競爭的執法秩序,堅持寬進嚴管在改革注冊資本登記制度的同時,按照國務院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要求和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認真實施市場主體年報公示信息查詢等制度,大力推進建立部門信息共享和聯動懲戒機制,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系統監管和制約機制,同時加強競爭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市場監管執法,為投資創業營造公平公正誠實信用的營銷環境,積極配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認真開展農民工工資清欠和查處取締非法用工和黑中介等工作,切實保護創業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就業市場秩序。
四、進一步優化服務,立足職能促進創業就業
進一步完善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登記注冊綠色通道,為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殘疾人、退役士兵等群體申請注冊,提供免費的開業指導,以及相關政策、法規和信息咨詢服務,實行申請、受理、審批一站式服務。綜合發揮工商部門企業登記、商標、廣告、動產抵押登記等職能作用,以及各式協會等行業組成的服務功能及各級精英企業和小微企業為重點,加強指導、扶持和服務,幫助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更好的實現創業興業,擴大就業。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營造寬松的准入環境,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做出積極的貢獻。謝謝!
❾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措施有
一、深化行政審批改革。繼續加大放權力度,堅持基層需求導向,變政府「端菜」為基層「點菜」,增強放權的精準度;採取委託、代辦等方式,年內將適合由基層辦理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行政許可事項交由基層辦理。在投資建設領域創新實行「多圖聯審、多評合一、聯合驗收」審批模式。推行「一窗式」受理行政審批改革,將納入審批大廳的行政許可事項實行「一窗受理、部門協同辦理、一窗發證」,實現審批材料一次性提交、辦事群眾最多跑一趟。推進縣級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逐步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進一步提高行政審批效率。繼續推進政務服務網上平台建設,年內將服務平台延伸至鎮街,達到省市縣鎮四級聯通,完善服務平台功能,實現網上受理、網上辦理、網上反饋,提高網上審批效率。清理規范各類年檢、政府指定培訓,今年6月底前公布市縣兩級擬保留的年檢和政府指定培訓目錄。
(一)「一窗式」行政審批服務運行機制改革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市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動員大會精神,市政務服務辦主動擔當作為,積極尋標對標,前期,會同市編辦就推進「一窗式」審批服務改革赴廣州和佛山等地學習考察,重點學習了當地「一窗式」改革經驗做法。並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起草了《濰坊市「一窗式」行政審批服務運行機制改革實施方案》(討論稿),主要目的就是以推行「一窗式」集中受理為突破口,整合部門資源,優化辦事流程,在政務服務標准化管理的基礎上,建立「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窗口統一發證」的審批服務運行機制,著力解決審批服務過程中存在的條件互為前置、材料重復提報、自由裁量權過大、缺乏有效監管而導致的服務周期過長,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努力營造「國內一流、省內標桿」的政務服務環境。
目前,該方案已呈報市政府分管領導審閱,還未批示,下一步,在領導批示,且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對該方案進行修改完善。待市政府研究通過正式發文後,將組織有關部門根據任務分工開展工作,並制定相關政策解讀。
(二)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
牽頭單位:市編辦、市政務辦;配合單位:市直有關部門。
具體措施:依託市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組建行政審批局,將投資建設領域涉及的部分行政權力事項,統一劃入行政審批局,統一行使行政審批權,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實行「一枚印章管審批」。未劃轉行政許可事項,仍按照「兩集中、四到位」的要求,進駐政務服務中心,實行集中審批。
法律依據:《行政許可法》第二十五條:「經國務院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可以決定一個行政機關行使有關行政機關的行政許可權。」
第二十六條:「行政許可需要行政機關內設的多個機構辦理的,該行政機關應當確定一個機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行政許可依法由地方人民政府兩個以上部門分別實施的,本級人民政府可以確定一個部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並轉告有關部門分別提出意見後統一辦理,或者組織有關部門聯合辦理、集中辦理。」
適用對象:行政許可事項的申請人。
辦理程序:申請人直接向行政審批局提交申請,審批過程實行內部流轉,最後由行政審批局出具審批結果。
辦理地點:壽光市政務服務中心。
效果體現:以創新審批方式、優化審批流程、公開審批標准、規范審批行為和加強監督管理為重點,探索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提高行政審批效率,便於企業和群眾辦事,穩步推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推進政務服務平台向鎮街延伸
牽頭單位:市政務服務辦;配合單位:市編辦、市智慧辦、市法制辦
具體措施:全面梳理各鎮(街道)政務服務事項,編制標准化政務服務事項目錄清單。依託全市統一的網上政務服務平台,為各鎮(街道)建設獨立的網上政務服務廳,全面公開鎮(街道)政務服務事項,為群眾提供規范、准確的辦事指南。實現鎮(街道)政務服務事項納入濰坊市政務服務管理平台進行管理,推進全市所有鎮(街道)政務服務上網運行。
適用對象:公民、法人、其他組織。
辦理程序:申請人在山東政務服務網進行申請注冊,注冊成功後,即可登錄山東政務服務網濰坊市網上政務大廳,點擊「站點切換」,選擇所轄的鎮(街道)網上政務大廳進行業務辦理,也可直接到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辦理。
效果體現:通過網上政務服務平台向鎮街延伸,進一步優化簡化網上政務服務流程,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體系,為基層群眾提供更多公平、可及的政務服務,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四)編制《濰坊市市級年檢事項目錄》和《濰坊市市級政府指定培訓事項目錄》
牽頭單位:市職能辦;配合單位:市貿促會、市教育局等市直有關部門、單位。
編制原則:年檢清單堅持「四不納入」原則:一是沒有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依據的年檢事項不納入清單;二是已經改為年度報告公開的年檢事項不再納入清單;三是不需證照蓋章的年度檢查不納入清單;四是到期換證、證照延期等事項不納入清單。清單共保留市級年檢事項27項。政府指定培訓清單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一是要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依據;二是要與權力事項或服務事項相關聯且作為辦理要件。政府指定培訓清單共14項。
實施舉措:凡未列入清單的市級年檢和政府指定培訓均不得實施。對列入清單的市級年檢和政府指定培訓,市級有關部門、單位本著精簡、效能、便捷的原則,進一步規范事項內容,簡化操作流程,提高服務效率。按規定對兩個目錄清單實行動態管理,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調整變化情況,由市級相關部門、單位提出申請,經市編辦審核同意後進行調整。
二、繼續推進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工商登記便利化改革,有序推進「多證合一」改革,為市場主體換發「一照一碼」營業執照;深化落實「先照後證」改革,今年11月底前全市實現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對民間投資進入自然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能源、交通、市政公用事業等領域,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外,取消最低注冊資本、股東結構、出資比例等限制。簡化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程序,境外投資者在國家規定實施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以外的產業進行投資的,自今年1月起,商務部門的備案證明不作為企業進行工商登記的前置條件。
適用對象:依照《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在我市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申請人。
❿ 2017年12月1日起工商總局不再辦理具體企業登記業務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從工商總局獲悉,國家工商總局日前已全面完成登記企業管理許可權下放工作,自2017年12月1日起不再辦理具體的企業登記業務,原登記企業已全部下放至地方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管理。
下一步,工商總局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集中精力加強宏觀政策研究和工作指導,更好地履行中央機關職能。
自2014年11月起,工商總局把下放工商總局直接承擔的企業登記管理權作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簡政放權的重要舉措予以落實,分期分批、積極穩妥地把在工商總局登記的企業逐步下放至地方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管理。
截止2017年11月30日,工商總局已經將原登記的2037戶企業和已被工商總局吊銷營業執照、但尚未依法辦理注銷登記的617戶全部企業,全部下放至地方工商、市場監管部門登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