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三方面的問題

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三方面的問題

發布時間:2021-10-17 02:06:32

❶ 我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提供以下參考:

所謂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內的人員生命和財產安全未受到威脅,涉及公共領域的秩序、利益、價值能夠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邏輯正常運轉的狀態。維護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關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現危機,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就會遭受損害,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穩定也會受到負面影響。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後,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會凸顯出來,城市公共安全將隨之進入一個高風險階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約為26000元人民幣,約合3800美元,開始進入到這一階段,此後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呈多發態勢,公共衛生事件防控難度加大,社會安全面臨新挑戰。因此,加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範和控制各類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級地方政府必須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我國歷來重視城市公共安全問題,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特別是對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成效顯著。但是,從目前的整體情況來看,我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部分領導和群眾缺乏安全風險意識。一些領導存在僥幸心理,沒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納入到城市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中來,得過且過。許多群眾缺乏防範風險的觀念,對於危機的徵兆反映不敏銳,應急避險的常識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礎設施薄弱。我省多數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礎設施設防標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為損壞,安全欠賬較多。特別是對城市公共安全進行監測、預警、調查、評估的信息網路系統建設滯後,嚴重降低了維護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體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預防、准備、應對和恢復在內的復雜系統,應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當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還是以應急處理為核心,忽視了預防、監測與評估,缺少完整的體系和流程設計;四是社會參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個社會,它的實現依賴於政府、社會組織、私人機構以及市民個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安全管理的規模較小、主動性也不夠,主要是在應急處理階段通過政治動員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現場支援。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並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著力抓好以下四項工作:

第一,強化對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傳和教育。一方面,要藉助專業訓練機構常態化、制度化地對各級黨政領導幹部進行安全風險意識灌輸和相關管理知識及技能的培訓,努力使他們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職責所在,並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切實提高各級黨政領導幹部防範和處置各類城市公共安全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的作用,多樣性、經常性地對公眾進行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訓,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的地方還應定期開展火災、地震等危機應急演練,力爭讓廣大群眾在面對城市公共安全危機時不僅能夠沉著冷靜地開展自救,而且能積極主動地協助政府進行互救。

第二,加強城市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中增加防災減災的內容,對公共交通、通信、電力、煤氣、水利、熱力、氣象等重要基礎設施,在規劃設計、建設運營的各個環節,嚴格落實抗災設防標准,積極開展災害風險評估,增強抗災基礎能力。提高企業、醫院、學校、大型商場、文化娛樂等人員密集場所抗災設防標准,統籌兼顧安全性和經濟性,定期深入開展地毯式、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合理規劃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科學確定儲備物資的品種和規模。建立吉林省城市公共安全基礎信息資料庫,將獨立分散的數據資源進行整合,努力構築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盡快實現從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轉變。對於城市公共安全來說,應急管理固然重要,但僅有應急管理是遠遠不夠的。目前,我省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體系已基本形成,應急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在此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加強預防、准備與恢復工作,努力實現全面管理。堅持防處並重、以防為主的方針,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實時監測的動態防範機制,對城市公共安全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根據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發生原理、機制和過程,及時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指南、各種應急預案,建立信息聯動系統,培訓專業救援隊伍,做好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准備工作。改變過去即時性、被動性地對災難後果進行恢復的做法,以防災、減災思想為指導,力求在恢復和重建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下一次城市公共安全危機的發生。

第四,構建以政府為核心、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合作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發揮核心作用。加大對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提供良好的硬體設施和軟環境;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各方在應對危機時有章可循且各負其責;建立高效的管理決策機構,進行統一領導和綜合協調,以此來充當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先行者和領導者。社會力量要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管理,與政府密切配合。一些重要的社會組織(如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可以正式承擔一部分公共安全管理責任,社區群眾自治組織可以充分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私人機構還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與政府開展專項合作,以此來減輕政府負擔並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水平。

❷ 公共安全方面都可以提有哪些建議

公共安全是指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的安全。破壞公共安全的行為是指故意或過失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行為。
主要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 公共安全標志規范每個人的各種安全行為地安全、建築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惡意和非惡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員疏散等

❸ 當前城市公共安全存在哪些問題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當前城市公共安全存在的問題,就是一些小區裡面住戶私搭亂建,影響了環境,也帶來了安全隱患,所以有關部門葯及時的處理

❹ 我國公共安全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完善措施

一、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在公共安全管理領域已經建立了一套比較有特色的管理體制,但這種體制是以分領域、分部門的分散管理為特點的,政府尚未建立統一的專業職能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實行專業化管理,而是沿用 「條塊」方式將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交由相應的職能部門承擔。

1.公共安全管理主體缺失。目前,中國還沒有建立「權威、統一」的應急中心,不同部門管理不同的災害,涉及災害管理的部門多達十幾個,這些「應急中心」無論在管理主體上、執行主體上還是服務內容上,彼此獨立,互不隸屬,自成一體。部分職能部門之間於是相互推脫、互不配合,在需多個職能部門協作的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中,往往因為配合不默契或相互推脫而失效。

2.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由於中國政府綜合風險管理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條塊分割嚴重,管理技術也相對落後。在危機應對方面,橫向上是分散管理,按照突發事件的類型由相關部門進行專門管理;縱向上是集中管理,由中央集中統一指揮應急工作,地方予以配合。遇重大危機事件,一般是由中央政府或部門行政領導做決策,組成臨時機構(即災害應對工作組),缺乏專門機構和完善的應對體系。

3.法律體系不完善而且進程緩慢。近些年來,雖然中國相繼頒布了多個與減災相關的單項法規,但面對緊急狀態,中國仍沒有建立一整套減災法規體系,防災救災相關法律體系的不完善,造成中國公共安全管理中責任不明確,特別是涉及到災害救助、災後重建財政補助、災害保險、災民減免稅等方面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 ;而且已有的法律法規基本上是單一災種法規,無法實現綜合的防災減災,綜合協調部門沒有明確的法律地位。

4.職能部門和監管之間缺乏良好的協調機制。政府信息系統缺乏,信息收集渠道過窄,信息發布不力,雖然各部門都建立了獨立的災害信息管理系統,但這些系統往往自成體系,難以實現災害信息和減災資源的充分共享和優化配置。媒體部門作用弱化,政府部門間信息溝通嚴重不足的缺陷在公共危機時期暴露不已。

5.綜合危機防範技術薄弱,應急救援能力有限。目前中國對生產安全事故和災害發生機理、識別理論和技術、評價指標體系、危險源的監測監控理論及技術等公共安全技術缺乏系統研究和開發,公共安全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仍未完善,資料庫建設較為落後,未能形成全面覆蓋的信息管理技術平台和緊急救護網,缺乏系統和長期規劃,缺乏物資儲備和資金保障機制。專業技能培訓不夠、應急救援人力少、力量分散造成搶險救災專業隊伍實力不強,防災技術、設備、物資和力量處於相互分隔的狀態,救援能力嚴重不足。

6.宣傳教育不夠,公眾危機意識不強,缺乏自救能力。要減少公共安全問題,除了政府與社會的重視,公眾危機意識也急需提高。目前宣傳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廣大群眾的宣傳教育;另一方面是對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應急管理工作與其它工作不同,直接關繫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各級應急管理人員的能力、水平對加強政府應急管理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現在這方面的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

二、 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體制模式改進對策

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己經摸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應對模式,比如「強總統、大協調」的美國模式,「大總統、大安全」的俄羅斯模式,「強內閣、大安全」的日本模式等。這些國家在應對公共安全時做法雖然不盡相同,但總的看來都有一些共同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外經驗,同時針對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新的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及改進中國公共安全管理體制的對策。

1.借鑒國外經驗,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組織機構。完備的組織機構是政府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進行管理的依託和組織保證,同時也是政府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進行預警、決策和溝通的前提。不少發達國家紛紛設置了專門領導、協調公共危機管理的機構,對危機處置的各項事情進行統一安排。本文提出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組織機構。首先,在中央政府一級建立突發公共事件綜合性常設機構。其次,在地方設立「人員代替部門」的組織模式,即指在不擴大政府現有編制的前提下,在政府綜合性部門中指定專門人員行使突發公共事件管理部門的職能,可以解決因專門機構設置而帶來的機構膨脹和費用增加等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地方政府缺少對突發公共事件進行專門管理的職能部門的現實。

2.建立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在構建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機制中,必須定位政府職能的界限,劃清政府、社會和公眾個人所承擔的危機風險邊界,建立政府與社會合作互助,共擔風險,共度難關的新機制。這里的社會主要是指國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本文根據國內外專家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經過不斷的理論創新和幾十年經驗積累,以及中國公共安全管理的復雜性,提出中國區域綜合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見圖1),這一模式以「預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為方針,在科學減災的指導下,使災區政府、社會和公眾在災前備災、災中應急、災後恢復與重建的減災全過程中,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明確公共安全緊急事務管理流程。正如美國管理學家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最有效的危機管理是避免危機與災害的發生。因此,現代政府危機管理的工作重心更傾向於災前防範。本文提出公共安全緊急事務管理流程(見圖2):注重事前的預防;事後的處理和總結;構建發達的信息管理系統。

4.建立公共安全突發事件應急法制評價制度。在中國現有突發公共事件管理措施中,對於工作人員的職能履行效果評價往往是以突發公共事件責任追究辦法為載體來進行。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法制評價制度,從以救助為主的管理方式逐漸轉化到以預防為主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與此同時,對現有應急法律規范進行系統的清理。包括修改法律、進行法律解釋、廢止法律或某些條文等。建立健全公共危機管理信息公開制度、行政徵用制度、行政隔離制度、行政指導制度,以及將「公平補償」作為目標的行政補償制度,包括行政主導型的或積極採用市場機制(例如保險方式)的各種救濟制度等。

5.建設綜合危機防範關鍵技術示範基地,提供人才保障。應針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現狀、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區域差異,配合行業生產與運行安全建設,開發滿足主要行業的綜合災害危機防範所需關鍵技術,建成若干綜合災害危機防範關鍵技術示範基地,並形成促進這些典型關鍵技術推廣應用的配套政策體系。為此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應從總體上注重突發公共事件管理人員素質的全面提升;應出版一些相關的培訓教材,建立各種分類的培訓機構,對政府的應急部門和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加強「專家庫」和「資源庫」的建設。

6.提高學習能力,增強公眾公共危機意識。首先要建立危機管理教育機制,要樹立公眾的公共危機意識、提高公共危機的處理能力,就必須進行教育機制的改善,對公眾進行專門的危機管理教育。因此,有必要將危機管理教育納入先進的教育體制之內,通過危機意識教育和案例教學,掌握一定自我保護的方法,通過學習,增強危機意識和危機應對的能力。其次是加強公眾的危機意識學習。通過積極開展公共危機管理的科學研究和培訓工作,建立高素質的公共危機管理人員隊伍,為公眾樹立學習榜樣。

參考:中國公共安全問題的現狀、管理、預警和對策
http://www.cfen.com.cn/web/meyw/2010-09/09/content_773002.htm

❺ 中國的公共安全體系包括哪些方面

近年來,公共安全系統頻頻出事,這說明公共安全的監管問題僅從技術層面上入手,要解決其根本問題還不足夠。即使許多規章制度在國際上十分盛行,也行之有效,但到中國就不一定有效了。什麼原因呢?因為這些法律制度規則沒有其生根成長的環境。制度的初始條件不同,移植來的東西不一定能夠生根結果。因此,有效的制度規則必須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目前在政府管理體制中,最大的弊病就在於責任不清、權力不明、追究不嚴,這就使得政府官員希望讓其行為的成本讓他人及社會來承擔,其收益讓個人來分享。盡管這種情況在近兩年來有一些改善,但是與現代文明社會與社會經濟中的問責制相去很遠。因此,如何以具體詳細的規則來確定政府人員、直接責任人及監督人員的責任,可以說是國內公共安全治理的關鍵。
一是權責明晰、信息透明、監督落實。權力與責任需要界定清楚,這種清楚界定的權力與責任的信息能夠透明。不僅讓責任者完全知曉個人責任與權力,在個人的責任范圍內行使權力與責任;也可以讓組織內部、上級組織、社會與媒體來監督該責任人對權責履行情況,並通過各種渠道來評估與反映來自不同方面的意見。
二是落實問責制,建立行為失范監察、舉報人員的激勵機制。除了從輪崗輪調、重要崗位人員行為失范監察制度、舉報人員的激勵機制等方面對政府人員管理提出要求外,最為重要的是把這些制度性安排與技術性安排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使得出現什麼問題,就應承擔什麼責任,而且,不僅在於誰出現問題誰承擔責任,還在於追究問責者的責任,絕不可有半點姑息。從早些時候的情況來看,大案要案出了不少,不少案子造成的損失最後難以追回。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官員的問責制是很難履行的。因此,凡今後公共安全發生大案,先要有人問責,然後再深入追查事件責任人。在這種情況下,就會迫使政府官員不僅對任命他的人或組織負責,而是要對其任職的單位負責。
目前,對政府官員問責不清,還在於內部監督與舉報機制不暢。在目前的政府組織中,由於不少官員個人權力無限放大,其整個下屬完全成了所領導組織的附庸,如果誰對領導的權威不敬,誰就可能面對失去工作的危險。因此,對政府中一些特殊崗位上的技術人員,不僅可以採取終身制的方式,以便讓這些人完全忠誠於政府組織而不是個人,同時要建立起暢通渠道,讓下屬的監督真正有效。這樣就可能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效果。
三是完善與建立社會的監管體系。問責制不僅在於完善與建立社會的監管體系,而且還在於加快整個公共安全系統的開放與競爭。只有在有效的市場競爭中,公共安全體質才能夠強壯起來。目前,許多問題就在於公共安全系統的競爭性市場沒有形成而導致事故頻發。

❻ 公共安全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安全包含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公眾出行規律安全、避難者行為安全,人員疏散的場地安全、建築安全、城市生命線安全,惡意和非惡意的人身安全和人員疏散等。

公共安全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

公共安全,是指社會和公民個人從事和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和交往所需要的穩定的外部環境和秩序。所謂公共安全管理,則是指國家行政機關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各項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做出的各種行政活動的總和。

(6)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三方面的問題擴展閱讀:

相應對策

1、居安思危,預防為主

要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機制,健全監測、預測、預報、預警和快速反應系統,加強專業救災搶險隊伍建設,健全救災物資儲備制度,搞好培訓和預案演練,全面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的抗風險能力。

2、強化法治,要用法治來確保公共安全

即加快規章制度建設,健全與完善關於維護公共安全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辦事。要加快應急管理的法制建設,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法制體系,把應急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軌道。

3、依靠科技。高度重視運用科技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把科技產品運用到維護公共安全上面去。用高科技對安全高發區進行監控、警報等預防。

4、協同應對,快速反應

建立公共安全應急救援體系,制定公共安全應急預案,搞好安全技術培訓,提高安全防範和管理水平。使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組織,快速反應,高效運轉,臨時不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公共安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會公共安全



❼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目前,公共服務這一措詞已被相當廣泛地使用,但是,對什麼是公共服務,卻有不同的見解,在很多情況下是含糊不清的,而概念上的混亂又助長了實踐中的混亂。
公共服務與公共管理
所有涉及到國家管理的行為與活動都在公共管理的涵蓋之內。公共服務管理屬於公共管理的組成部分。但公共服務管理與公共行政管理是不同的,是兩種不同性質與形式的公共管理。例如,對公辦教育或公立學校的管理屬於公共服務管理,但政府對教育的執法與行政管理則屬於公共行政管理。
公共服務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
這四項職能都是國家應承擔的,都屬於由公職人員所從事的工作。在廣義上,可以將公職人員使用公共權力與資源所從事的各項工作都看作是公共服務。當國家是建立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之上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但是,對公共服務的概念只有作狹義、具體和明確的界定才能在理論和實際操作上具有實質性意義,即提供公共服務是國家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或國家的其他職能相區分。也就是說,公共服務只是同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相並列的國家的又一項職能。
狹義的公共服務不包括國家所從事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一些職能活動,即凡屬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監管行為,以及影響宏觀經濟和社會整體的操作性行為,都不屬於狹義公共服務,因為,這些政府行為的共同點,是它們都不能使公民的某種具體的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如果教育過程中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屬於教育公共服務。但是,諸如執法、監督、稅收、登記注冊以及處罰等政府行為,雖然也同公民發生關系,也是公民從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政府工作,但這些類別的公共活動卻並不是在滿足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公民也不會從中感到享受,只是公民活動的間接公共需求的滿足,所以類似政府行為都不是公共服務。筆者的研究所採用的公共服務的概念是狹義的,即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國家介入的服務活動,如教育、醫療保健、社會保障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等。
公共服務的類別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❽ 公共管理領域研究問題有哪些方面

一、服務原則「服務精神」是公共行政管理的本質和靈魂。「服務」之所以成為公共行政管理的靈魂,根本在於服務本身與政府管理密不可分,二者血脈相連:「管理就是服務」、「服務是政府職能的必然選擇」。政府是公民間契約的產物,在本質上是一種為公民和社會共同利益服務的組織;服務是政府的首要職能。公共行政管理視野下,政府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國家與社會。一要為公民服務。政府一定要為公民服務,反映公民的意願,為公民利益盡心工作,完全是應有之義,應有之舉。二要為國家服務。具體形式多種多樣:代表國家利用暴力工具強制被統治階級服從國家的意志、法律和政策;採取改善福利等措施協調和緩解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保護內部的安全和穩定,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等等。三要為社會服務。現代民主社會,國家要為社會服務,政府則代表國家執行這種服務職能。二、依法管理原則法治是一種特定的治理國家的方式,法律高於任何權威,國家公共事務的治理必須依據法律的規范進行,任何公共權力都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沒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個人、組織和集團。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必須確立法律優先原則:(1)在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如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均不得與法律相抵觸。(2)政府抽象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3)在政策和法律規定發生沖突時,政府應當首先維護法律的至上性,不能隨意用政策解釋或取代法律。三、公開透明原則基本要求和核心思想是政府掌握的個人與公共信息向社會公開。政府機關的所有活動,從立法、執法、提供資訊、社會服務,以及政府所掌握的個人信息,除了必須保密以及涉及個人隱私的部分外,都有義務向社會公眾開放。管理透明的內容包括:(1)政府組織的公開,即政府組織程序和權力構架必須公開。從權源的角度來看,一切權力來自於人民,人民享有對政府事務的知情權和參與權。(2)政府決策的公開,政府決策不能搞「暗箱操作」,決策的制定過程必須接受公眾、企業的參與和監督。(3)政府管理的公開,市場經濟發展到了今天,「看不見的手」已經不能獨立指揮國民經濟的運行,政府的「有形之手」必須對市場的無序狀態適時進行宏觀調控。政府的這種管理行為,由於更多地採取了市場的手段,眾多市場主體必然要求政府管理符合公開的規則,徹底摒棄「暗箱操作」。(4)行政行為的公開,既提高了國民的政治參與意願、激發政治參與的熱情、促進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又可以有效地監督、制約、規范政府行為,確保政府行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四、管理高效原則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要追求高效率,這里的效率指的是行政效率,它是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得的勞動成果、社會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比例關系。另一方面,公共行政管理還要追求高效能,效能是衡量公共服務的一個重要指標。效能關心的問題是「情況是否得到改善」,它通常是指公共服務標的的程度,如福利狀況的改變程度、使用者滿意程度、政策目標的成就程度等。在公共行政管理實踐中,要提高行政效能:在角色上,政府必須進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實施角色的轉換;在性質上,政府從權力的集中代表者轉變為公共服務的執行者;在職能上,從維護政治統治轉向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在地位上,從以自我為中心到以服務社會為中心;在信念上,從「父母官」轉變為承擔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代表民意的責任。五、勇於負責原則勇於負責,即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權力,從事行政管理的過程中為自身行為的後果承擔起行政責任。政府承擔的責任主要有:(1)道德責任。即公共行政組織及其公務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與承擔的道德責任。(2)政治責任。即行使公共權力者因違反政治義務而承擔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後果。(3)行政責任。在我國,行政主體以及公務人員違法行使職權引起行政責任時,行政責任以補救為主。行政部門內部的公務人員承擔的行政責任一般也叫行政政紀責任,行政處分是行政政紀責任的主要形式,行政處分共分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種類。(4)訴訟責任。在現代民主政治中,政府承擔訴訟責任,或者司法機關對政府行使行政權力進行審查,對違法活動通過司法活動予以糾正,並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權益造成的損害予以相應補償,同時追究政府違法的法律責任,已成為責任政府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制度設定。(5)賠償責任。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政府作為為公共利益服務、為公民服務的公法人,是法律關繫上權利義務的主體之一,當政府機關的行為侵害人民權利時,應像其他法人組織一樣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❾ 公共安全問題

社會安全事件和城市公共安全之間是一個包容關系。社會安全事件:是一個全面的安全事件。城市公共安全只是社會安全的一個面。兩者應該是影響關系吧。個人見解

閱讀全文

與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三方面的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瀏覽: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瀏覽: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