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社會的現狀怎樣
改革走到今天,全面協調利益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同政府改革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鑒於此,我院於 2005年6月25-26日在海口舉辦了「政府轉型與建設和諧社會國際論壇」。中外專家就以人為本與公共政策的轉型,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中的公平與效率,社會責任、公共利益與公共治理,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等議題展開了討論。我院參照專家的觀點,提出以下建議。
一、我國正步入公共需求快速增長和利益關系深刻變化的重要時期,實現以公共服務為目標的政府轉型對建設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我國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重要變化,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並已成為世界上收入差距比較大,城鄉差距比較嚴重,就業、公共醫療、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需求和公共服務方面問題比較突出的國家之一。這一現實,給改革發展和建設和諧社會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給政府擴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提出嚴峻而迫切的課題。
1、面對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趨勢,必須擴大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國際經驗表明,一國的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時期,也是該國公共需求快速擴張的時期。我國正處在從一般溫飽社會向全面小康社會加快發展、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發展與轉型的特定時期,已開始形成全社會公共需求快速增長的現實基礎。
從我國經濟體制轉軌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看,我們面臨著公共產品供給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要承擔改革成本,解決歷史欠賬問題;一方面又要著眼於發展,並為中長期發展創造條件。公共需求的全面增長與公共產品供給的短缺以及公共服務的不到位,已是一個相當突出的問題。但是,現實的主要問題是,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相當薄弱,主要精力和大部分財力還沒有用到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產品供給方面。因此,必須從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擴大和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2、改革攻堅階段,要有效地解決利益博弈與利益分享的矛盾,必須關注多數人的利益,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經過26年多的市場化改革,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不僅形成,利益博弈也日益明顯化,如何實現利益分享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當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使多數人能夠不斷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一是政府本身要以公共服務為主要職能,確保自身行為的公共性,把守護公平和正義作為政府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原則;二是要建立市場經濟調節下的利益均衡機制,通過公平的政策和制度安排體現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三是以人為本,要為廣大弱勢群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3、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對建設和諧社會具有決定性影響。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社會結構進一步分化,社會矛盾更加復雜,不同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並將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大社會風險程度。因此,政府轉型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拉美一些國家的實踐告訴我們,這些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激化社會矛盾,並會由此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斷或倒退。因此,適應全社會公共需求的變化,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解決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重大舉措。
二、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從滿足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出發,實現政府公共服務理念創新
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與基本公共產品供給的嚴重不足,已對政府轉型提出越來越迫切的要求。政府積極回應人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最重要的是實現公共服務理念的創新,加快推進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轉變。
4、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的本質是公共服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建設的主體是企業、是社會,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無論是經濟調節、市場監督,還是社會管理,其本質都是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把政府對經濟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主要限定在公共服務的范圍。強化公共服務理念和公共服務職能,是市場化改革新階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政府作用的客觀要求。
5、擴大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基礎和前提。隨著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長,人們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為他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人們越來越期望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沒有腐敗的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的條件下,政府應當把自己的基本職能定位為公共服務,把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加快解決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方面,積極促進社會事業的發展。這樣,才能有效地緩解社會矛盾,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問題。
6、政府要鼓勵和倡導先進文化,使經濟增長伴隨文化繁榮,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歷史經驗表明,財富的增長可以使人民富足和社會安定,也可能使人民不滿,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不能認為經濟增長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缺乏文化和信仰,就會使功利主義盛行,對財富形成過高的預期,加劇人們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種社會資源的緊張程度,降低人們的幸福程度。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無論是政府還是市場,在文化不健全的情況下,都不能擺脫物質利益的誘惑,從而形成政府和市場雙失靈的狀況。文化具有超越功利的獨特品質,可以通過個人的自律降低交易成本,可以彌補政府和市場的缺陷,從而有效地緩解社會沖突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程度。
7、樹立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發展戰略理念,為人的生存發展提供良好、持久、和諧的環境與條件。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社會發展緩慢,政治發展嚴重滯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有的地方演變為以GDP為中心,並為此付出了資源高消耗、環境高污染的代價。因此,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重新審視我國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和相關的指標體系,並且要為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礎。
8、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實現民主與法治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多元與公正的統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發展人民民主,並使這種民主能夠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是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實現途徑。民主要與法治相結合,要在立法過程中體現人民意志和利益,進而使社會各種行為主體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使整個社會在法治軌道上正常運轉。其次,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充滿朝氣、充滿活力的社會,不能把它理解為「一潭靜水」的社會。一是要發展先進生產力,這是社會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二是要推進市場化改革,為社會充滿活力提供製度支撐。要通過政府轉型,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重建社會秩序,形成社會規范,從而達到「活而有序」。經過26年多的改革,我國社會已經由過去一個結構比較單一的社會轉變為多元並存的社會,這是社會的巨大進步。但也要看到,多元社會主體之間既有價值一致的一面,也有價值差別甚至是價值沖突的一面。這里的關鍵在於制定、採取以「社會公正」為靈魂的社會政策。為此,政府要擺脫、超越新老既得利益集團的束縛,站在社會公正的立場來處理問題。
三、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政府應當有明確的社會發展目標,確保社會管理的有效性
當前,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在多元利益主體初步形成和分化的前提下,運用現代制度、現代機制和現代文明來解決社會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建立現代公共治理最基本的框架和基礎,加快社會事業的發展。
9、政府要樹立新的社會管理理念。建設和諧社會,首先需要完善與和諧社會目標相適應的社會管理,這是保證和諧社會的制度和組織基礎。社會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下一步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國際經驗表明,市場經濟本身可以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但是也伴隨著收入差距拉大、失業等嚴峻的社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並不能隨著GDP的增長而自動得到解決。因此要從戰略上高度重視社會管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與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相比,我們面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必須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轉變社會管理理念,用全新的觀念來完善社會管理。傳統體制下的社會管理依靠政府的權威實現社會控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擁有較多自由選擇的權利,通過法律、規范、以及文化來形成和諧的秩序。
10、有效地推進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向公共治理轉變,按照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我們提出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前提是承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發展范疇,有其各自獨立的內涵、特徵、目標、規律和衡量標准。在過去的20多年中,我們樹立了清晰的經濟增長指標,但是對社會指標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十一五」期間,要確保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就必須把社會目標逐步清晰起來,納入整個發展規劃當中。不能把社會管理簡單地看成是政府單一的行政控制。事實上,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也不可能再掌握和分配一切社會資源,也不可能插手所有的社會領域。因此,在社會管理中,企業和民間組織都有責任,要在政府、企業、民間組織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中形成有效的公共治理。
11、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民間組織之間的關系。在公共治理的框架下,政府要積極穩妥地發展社會民間組織,逐步把一些傳統意義的社會管理職能以多種形式下放給一些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承擔。要在政府、企業和非政府公共組織之間建立起一種取長補短的平衡關系,為社會整體的進步提供推動力。伴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進程,社會開始從單一中心向多元中心過渡。在這個時期,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建立一個利益均衡機制,通過利益的表達和博弈來消除社會矛盾。從這個角度看,有組織的理性比非組織的理性更有效。在社會矛盾和社會危機因素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發展各類社會民間組織,形成在黨領導下的協商對話制度,遠比非理性的個體行為要好得多。
四、按照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加快推進政府轉型的實際進程
當前,加快推進政府轉型有兩個大的背景:一是經濟發展中許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都同政府職能轉變相聯系;二是社會生活中突出的矛盾和潛在的風險,要求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下,我們要把政府改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政府轉型的實質性突破。
12、把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轉型作為改革攻堅的重點。政府改革滯後,事實上越來越制約著其它領域改革的進程,並由此增加了改革的復雜性和難度。未來幾年,我國的改革有可能發生幾個重要的轉變,例如:第一,由微觀體制改革向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二,由競爭性領域的改革向壟斷性領域改革的推進和轉變;第三,由經濟體制改革向社會體制改革的推進和轉變。這三方面改革的推進和轉變,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於政府轉型。因此,「十一五」時期以政府轉型為重點,各項改革才會有新的進展。
13、以公共服務為主要目標,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從關注公共需求變化和擴大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出發,是新階段行政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這就要特別強調明確劃分和嚴格規范各級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責任和權利,在此基礎上深化地方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當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盡量減少我國政府的行政層級,逐步探索取消地(市)行政層級,撤消市管縣體制,加強縣級財政功能。要盡快試點從鄉財縣管入手,把鄉鎮政府變成縣(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此外,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為目標的公共治理結構與公共服務體系,並按照這一目標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14、建設和諧社會,要實現公共政策的轉型和創新。隨著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的變化,實現以人為本的公共政策轉型和創新已經成為黨和政府提高建設和諧社會能力的當務之急。首先,實現公共政策由封閉和半封閉向公開透明的轉變。當前,我國的改革開放面臨新的變化:一是隨著市場化和對外開放的深入,以人為本已經成為國際國內社會的共識;二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和信息的作用超過了以往歷史上所有的時期。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政策的效果更加取決於社會公眾的認同和參與程度。這就需要政府從分化了的社會利益現狀出發,賦予老百姓更多的知情權、選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公共利益的實現機制、公平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的利益整合機制,以及改革過程中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等。
其次,以人為本,要實現由單一、嚴格的行政控制向人性化的公共治理轉變。公共政策的執行是政府直接面對廣大老百姓,其手段的選取決定著政府的形象,關繫到政府同老百姓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必須更加註重公共政策執行手段的轉型,要使公共政策的執行以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前提。
15、建設責任政府,對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決策失誤和不作為的政府官員追究責任。公共服務體系涉及大量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必須加強監管、審計和問責。要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實現公共服務體系的有效分工,適當引入競爭,提高公平與效率,同時也便於問責。
16、推進政府轉型,需要建立改革統籌協調機制。隨著改革的深化,某些政府部門本身成了改革的對象。從去年的宏觀調控看,政府部門的某些行為,不僅具有部門局限性,還具有較強的自身利益的特點。這樣,就有可能產生各種形式的假改革、不改革,使改革在實踐中大打折扣,並容易使人們對改革產生某些誤解。因此,要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建立高層次的改革協調機構,以統籌協調繼續推進改革中各部門以及中央與地方的利益關系,並由此進一步形成對改革的共識和改革的合力,營造良好的改革氛圍,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製度保障。
⑵ 【急求】當代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面臨的困難及出路謝謝大家了
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建設型政府已基本形成,這是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上質的飛躍。然而,經濟建設型政府存在兩個嚴重的誤區:一是長期把政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起主導作用;二是政府仍然沒有成為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為社會提供真正的服務。這兩個誤區使我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累積了許許多多經濟以外的社會問題。要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從根本上解決突出的社會問題,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須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一、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核心內容
服務型政府建設最本質的內容就是要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強化「服務」二字。服務型政府建設強調由「經濟建設型」向「社會服務型」政府轉化,實現公共服務的公開化;由運動型的為民眾服務向制度型的公共服務轉型,實現公共服務的制度化;由歧視性的公共服務向平等型的公共服務轉化,實現公共服務的公正化。
服務型政府建設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經濟建設服務職能前提下,重點強化政府對社會服務功能。政府要通過轉移支付和財政支出等手段對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科技補貼、環境保護等社會發展領域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更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的制度建設,在社會服務中要強化義務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科技補貼制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制度和公共服務參與制度。
服務型政府建設要堅持突出公共性強、政府最具比較優勢、社會福利效應最大化、將效率與公平有效結合等原則,制定政府現階段公共服務目標,確立公共服務戰略重點,強化公共服務內容,制定公共服務步驟,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
二、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是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基礎
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前提基礎。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解決社會公正、公平,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行既符合基本經濟制度,又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福利政策,是政府應當而且必須向社會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產品。尤其是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收入分配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等經濟社會問題比較突出,有效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逐步解決農民的國民待遇,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公共財政不僅是基於保障公共產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務,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風險、確保社會穩定、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基礎。
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重構政府對公共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責任體制。主要包括政府要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加大對這些方面的投入比例,建立一個合理的投資體系。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有效的各種社會保障體制。三是對農村重建投資體系,使農村在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方面有根本轉變。
三、建立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關鍵環節
服務型政府必須堅持辦事公開、透明原則,不僅要法規公開、透明,辦事內容、辦事程序、辦事結果也要公開、透明。現代社會,公共信息與每一個公民的利益直接相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公民對社會事務具有知情權,政府應該尊重公民權利,不得隱瞞公共信息。政府對服務目的、目標、方式、內容和范圍等進行公開,不但有利於充分發揮政府以外的個人和社會組織作用,而且有利於提高政府地位,增強公民對政府行為的信任感,有利於政府推進行政目標的實現。因此,建立信息公開制度,讓全社會及時了解公共信息,既是政府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本質上能夠加大全社會應對政府的支持力和監督力,既有利於發揮政府的主要公共服務職能,又有利於各類社會組織參與行政活動和發揮作用。所以,公開、透明是對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要求,公開政務、公開政情也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
四、依法行政是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根本保證
依法行政是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保障公民權利,防止政府濫用權力,保障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加強和完善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對推進以法治國進程、保障公民權利、依法行政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無論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權力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從國家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從單向控制的行政體制向協商合作的管理機制轉變,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和變化的事情。我國社會關系的日益深刻變化,已對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不僅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需要,更是社會生活對國家、對政府提出的現實要求。
立法是前提,有了公共服務的相關法律,還必須以法律規范和約束政府和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從上至下加強政府官員的法律意識教育,建立嚴格的法律問責制,對不執行法律、違背法律而形成的各類嚴重失職和瀆職行政行為,要依法追究。因此,應當盡快將政府履行公共職能的范圍、程序以及相關的措施納入到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建設法治政府。
總之,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是經濟發展需要,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神為指導,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政府工作作風,加大政府對社會的服務力度,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才能使政府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保證。
⑶ 中國政府職能現狀
中國政府現有職能的分析,可以分為兩個層次:
一是從過程的角度看,政府的職能表現為相互銜接的幾個環節;
二是從內容的角度看,政府的職能表現在方方面面。
(1)從活動過程的角度看中國政府的職能
政府活動的過程是一個前後相繼的、由若干個階段構成的完整的周期。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政府的職能有幾個:計劃職能、組織職能、協調職能、監控職能。
首先是計劃職能。這是中國政府重要的職能。它有兩個方面:①對自身的行為活動提出目標與計劃,做出決議、安排,為政府自身的運行指明方向; ②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規定一個目標,並做出一定的安排。政府的計劃職能就是要事先決定做什麼,怎樣去做,為誰去做,何時去做和由誰去做。政府在制定計劃時,必須充分考慮執行計劃的主要因素——資金、技術水平、經濟環境、勞動力的素質等——的狀況。計劃職能曾是中國政府最重要的職能。改革之前,我國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府的職能就是制定計劃、實施計劃、修正計劃。政府基本上被各種計劃淹沒了。通過改革,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已逐步被放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確立,政府的計劃職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並沒有消失。政府的計劃職能還是中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次是組織職能。政府的組織職能,就是通過自身的機構和人員對已經決定的計劃、政策、路線加以具體實施。這種職能包括:對政府機構的科學設置、有效調配和運用,對行政組織的管理目標和社會發展的任務加以分解並運用自己的力量加以實施,對執行計劃的人員進行選配、培訓、考核和組織,對財力、物力進行必要的行政籌集和供應。中國政府的組織職能還包括社會的動員作用,這就是要把廣大人民群眾動員起來,為完成政府的計劃共同努力。只有把廣大人民群眾組織起來和調動起來,政府的目標和計劃才能實現。
再次是協調職能。政府的協調職能就是要協調好政府各部門之間、部門內部人與人之間、各種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系,使之協同有序。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政策性協調(防止政策前後矛盾)、計劃協調、職權協調、人事協調、機構協調等。政府要通過自身的協調,及時調整組織之間、人員之間、活動之間的各種緊張關系,避免事權沖突,保證政府機構的正常運行。
第四是監控職能。政府的監控職能是兩個方面:①監督職能,監督各級政府及其他部門對國家法律的執行情況,政府行使監督職能,不僅要及時檢查違法活動,而且更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及時制止違法活動。②控制職能,就是對管理活動進行監督、檢查並及時反饋,使管理活動按計劃進行並取得預期的效果。
政府的這幾個職能是在時間上繼起、空間上並存的;計劃制定後,就要組織實施,在實施過程中進行協調和監控。由此形成一個職能體系。
(2)從活動的內容看中國政府的職能
從活動的內容看,中國政府有三個職能:建設職能、服務職能、保衛職能。
其一,政府的建設職能。
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就是搞社會主義建設,這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
①首先是經濟建設。政府工作的重點或中心就是要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把經濟搞上去。在政府行政管理的各項基本職能中,發展經濟的職能始終處於中心地位。從目前來看,我國政府從事經濟建設的主要活動和職能有:制定長期和中短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計劃、方針和政策;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培養和發育市場體系;制訂資源開發、技術改造和智力開發的方案;協調地區、部門、企業之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區域經濟關系;加強重點工程,特別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業的建設;推進大中型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收集、處理、傳播經濟信息;掌握財政、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對經濟進行導控;制定並監督執行經濟法規;管理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依據有關規定,任免獎罰有關的經濟管理人員。
②政治建設。就是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這個方面政府的作用,一是運用自身的力量推進社會主丈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擴大民主的范圍;二是運用專政工具,堅決打擊各種犯罪分子,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不受侵犯;三是政府要切實執行人民代表會議通過的決議,尊重人大常設機構的職權,如立法權、人事任免權、審查政府工作報告及批准政府預算;監督政府工作的權力,政府以身作則,從而可以更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四是認真組織和廣泛吸收人民群眾直接參加國家管理;五是精心培育各種民主的萌芽因素,並提供適宜的土壤.使之茁壯生長。
③思想文化建設。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為指導,努力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這個方面政府的作用,一是保障學術自由,並創造條件繁榮社會科學;二是推進文化體制的改革,完善與文化事業有關的經濟政策與法規;三是發展教育科學丈化事業;四是制定政策與法規,推動科技進步,使科學技術真正成為「第一生產力」。
其二,政府的服務職能。
政府的服務職能,簡單地說,就是由政府來發展社會公益、福利事業,為社會提供某些無償服務。政府為社會提供的服務包括運輸、郵電、水電、煤氣等公共事業的服務,還包括儲蓄、保險、金融方面的服務,以及信息、咨詢方面的服務。
其三.政府的保衛職能。
我國政府的保衛職能有兩個主要內容:
①對內保衛職能,即通過國家強力機關運用法律法規和行政強力手段,打擊一切破壞社會秩序和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人員。這方面的職能:一是戶籍管理職能,政府要對每一地域內的人口進行登記造冊,證明公民身份,保護公民合法權益;二是公共秩序管理職能,政府要制定維護公共秩序的行政規范並強制加以推行,以保證公共場所的安全;三是城市文通管理職能,制定嚴格、科學的交通規則,對道路、行人、車輛及駕駛人員進行嚴格管理,保證人身安全;四是公共設施管理職能,為了保證公共設施(如電力干線、道路等)的完好,政府制定有關規則並建立執法隊伍進行管理;五是消防管理職能,這是政府一個重要的職能,它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的安定,每年,我國因火災造成的損失都在百億元以上,消防工作要加強;六是邊防管理職能,等等。
②對外保衛職能。作為政府,對外要抵禦外來侵略和破壞,通過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軍事的、科技文化的手段和途徑保證和維護國家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國家的各種利益不受侵犯。在我們不斷擴大開放,與世界經濟逐漸接軌的新形勢下,政府的對外保衛職能將更加重要。
⑷ 我國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存在的問題
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問題
一 建設理論准備不足
二 流於形式缺乏體制創新
三 沒有完善的機制內和法律制度支持他的建設容
1政府和公務員的績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2我國立法系統還不完善
3與其相呼應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
4政府責任機制不健全
四 把服務型政府當做電子政務建設
五 沒有明確的服務要求和質量標准來規范政府服務
六 公務員素質不能適應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客觀要求
七呈現政府熱公民冷的情況
⑸ 結合當前中國特色政府公共關系發展現狀,試論!發展中國特色政府公共關系面臨著哪些機遇和挑戰
網上抄來的,這是結尾;前面論述的很詳細。對你有幫助嗎?
總而言之,隨著經濟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深入發展,政府內部公關、外部公關、國際公關都已經可不容緩,政府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充分認識到政府公關的必要性、嚴峻性和緊迫性,大力引進公關機制,擴大公關內涵,大幅度提高公關投資,試建政府公關專門機構,用包含大量公關手段和藝術的管理措施去管理和服務經濟和社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政府公共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