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有哪些弊端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政府治道變革的潮流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會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對傳統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轉型國家,幾乎都被捲入了這一潮流。在這場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行政理念。這種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政府應開放公共服務領域,實現公共管理社會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的工作模式中應引入市場化機制等。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國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幾乎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而的。能夠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務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觀念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法治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政府的改革方向。所謂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指政府「籌集各種資源,通過民主政治程序設定社會需要的優先目標;與此同時,又利用私營部門之所長,組織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具體而言,即指政府通過政治過程作出決策,確定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標准,然後以市場機制為杠桿,通過多種方式調動私營部門、非贏利部門等組織的參與,在競爭中完成公共服務的供給。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門不放棄公共政策制定責任的前提下,通過引進市場機制,挖掘社會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公共服務市場化突破了政府決策、政府執行的傳統模式,通過政府權威與市場交換之間的復合配置,凸現了雙方各自的功能優勢,從而為政府以更高效更經濟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務職責提供了可能。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要求在公共部門中引入市場機制,要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要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與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動社會力量改善公共服務,鼓勵各種民間組織參與興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實現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實質就是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傳統觀念認為,微觀經濟領域應由私營企業承擔,而公共服務應由政府壟斷。但是由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往往缺乏效率。在公共服務領域引進市場機制,將政府權威與市場交換的功能優勢有機組合,使政府從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變為「促進者」和「發包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提高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用最低的成本向社會提供最好的服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總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但具體地說,還有一個政府改革的目標模式選擇問題。這一目標模式,就是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即要實現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從低效政府向有效政府的轉變。在20世紀里,由於計劃經濟、宏觀調控、福利國家以及以政府促進發展等一系列實踐因素,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政府規模和管理范圍都得到了空前的擴張,並且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其結果是導致了財政困難、發展停滯、人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自7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並開始了國有企業民營化和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等變革,政府規模逐漸縮小,政府職能逐漸受到限制。這一進程可以概括為當代各國政府實施治道變革的重要方面,即從無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治道變革進程。在這一治道變革進程中,各國的做法主要是把公共服務生產和提供進行市場化改革。各國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內涵主要是指在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城市公用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實踐表明,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對於實現政府從無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治道變革,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一領域的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政府職能的治道變革,也不可能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市場化是當今時代之大勢,公共服務市場化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我國政府順應這一時代潮流,適應公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共服務的需要與要求,積極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我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最近幾年來,我國已有部分城市在公共服務產品由國企壟斷供應大格局不變的情況下,有限度地開啟了市場化運作的嘗試。例如浙江省的一些城市,社會資本收購城市水廠、參股水務公司、組建民營公交、合股經營管道燃氣等事已屢見不鮮,但就開放的程度看,仍停留在點上的嘗試階段。2002年8月深圳市政府推出城市公共服務領域投融資改革新舉措——對外開放一直由國企壟斷經營的城市水、氣、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服務市場,歡迎國外投資者通過增資擴股或股權轉讓參與深圳市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運作。此消息一傳出,很快就有70多家國際投資機構表達了合作意向。這就足以證明深圳全面對外開放公共服務市場,是迎合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已經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是要進一步的完善和鞏固這一體制。各級政府應該緊緊把握住當前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努力推進中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二、公共服務市場化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公共服務市場化在產生顯著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缺陷,值得我們予以關注。這些問題和缺陷有學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化帶來的國有資產的流失。市場化是以提高效率(經濟效率與管理效率)為出發點和根本特色,但是由於市場化改革往往容易偏離最初的宗旨,其結果可能是政府在市場化中獲得了財政危機的暫時解脫,而企業也通過某些非正當手段取得了相當客觀的利潤,而最應該保值增值的國有資產卻在市場化中悄悄流失。二是市場化使公共利益受到忽視。例如說,在傳統上,公共部門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間接關系,公眾集體付費,政府集體供給,一般來說在消費者之間不會存在差異。但在市場條件下,單一的供求關系可能被打破,因為生產者以盈利為目的,它會按照市場競爭法則去選擇有利於其獲利的服務項目,對於那些不能很好獲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務,則有可能消極供給,這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得不到服務;而對消費者而言,它無須集體性統一地消費,因而可以選擇不同服務或不同層次的服務,但對於那些生活困難者來說,卻是沒有選擇權而言的。當一部分人被剝奪了某些選擇權時,很難說是社會公正的表現。三是市場化引發腐敗與私人壟斷。因為市場化就是通過一系列化公為私、公私合作方式,藉以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市場化不一定必然帶來腐敗問題,但在公私合作、化公為私的過程中會增加腐敗的機會。與公共服務市場化所產生的腐敗問題相伴而來的可能就是市場化之後形成的新的私人壟斷現象。由於市場化沒有形成真正的競爭局面,使企業具有了取得壟斷利潤的現實條件。於是,新的私人壟斷就會產生。這樣,對於公眾而言,市場化就是用私人壟斷代替政府壟斷。四是市場化帶來公共責任缺失。許多地方政府在進行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直接考慮的是解決財政與投資問題以及減少政府管理職能,減少人員編制等,而對於市場化後可能存在的公共責任空白卻估計不足,也或許主觀上就希望能夠減少政府責任,如此等等。這都會引發公共部門的責任危機,最終損害公共利益。五是市場化帶來新的社會穩定問題。在我國一些地區,一些領域,公共服務在市場化之後確實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與此同時卻帶來新的問題,如突出表現為一些提供公共服務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或被私人收購後,出現大量裁員,引起社會不穩定。六是市場化可能引發政府管理危機。對各級政府來說,實施市場化是一種公共決策的過程,它要求決策者對決策對象有充分的認識與准備,包括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在我國行政管理決策科學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任何輕率的市場化措施都可能會發生問題。事實上,公共服務市場化是個復雜的改革進程,改革者既要有公共管理知識與技能,又要有市場經濟的專門技術,才有利於確保改革不會漏洞百出,反復無常。除此之外,公共服務市場化存在的問題還有:在公共服務市場化口號下將社會公益事業統統推向私營化和市場化,規避政府責任。20世紀80年代中期,鑒於中央政府對社會福利的投資長期不足,民政部率先提出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口號,並隨情況發展將社會化演進為市場化、產業化、民營化。接著,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部門也相繼提出了類似的口號。事業單位的發展方向從此被導向企業化模式。近20年過去了,在事業單位改革中由於放權過度、約束不足,基礎教育、衛生防疫等承擔政府法定責任的機構乃至承擔監督執法職能的機構也被允許創收,而且政府對於創收活動的內容、收入比例以及用途幾乎沒有限制。一些機構的業務活動內容及活動方式過分自由。很多機構的目標和行為偏離社會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規范,過分突出機構和小群體利益。社會事業領域出現了混亂局面。還有,市場化後一部分公共服務的質量並未達到政府和公眾的要求。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在節省政府資金的同時,保持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盡管許多地方的改革實現了既定的目標,但也有不少的公共服務在市場化改革後出現下降的局面,與政府和公眾原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媒體多次報道過,由市場提供的中小學校早點、午餐盒飯經常出現衛生問題,引發學生集體中毒。公共服務事業市場化改革中出現問題的根源何在?我們認為,政府與市場的責任邊界不清,政府職能「缺位」和市場化「過度」;政府職責不清,放權過度、約束不足;行政管理體制缺陷;條塊分割與不同層級政府間的責任劃分不合理;改革過程缺乏統籌規劃,制度建設滯後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責任的缺失。三、強化政府責任是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關鍵發展公共服務事業是政府的責任。不管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發展公共服務事業都應該是政府的責任。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改變的不是企業和當地政府領導或被領導的關系,而是在公共服務事業中引進和實行了市場機制,這種機制下政府的責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場經濟規律來發展公共服務事業。政府不應該大包大攬,並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政府應該做的是組織協調各方的力量共同去,政府要從公共服務事業的經營者轉變為組織管理者。具體而言,在把公共服務推向市場化的改革進程中,政府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府必須以結果為導向對市場化公共服務實行有效監管。在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進程中,政府必須加強監管職責,這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政府部門的共識。監管是必要的,關鍵的問題在於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監管的作用。應當認識到,遵守規則本身並不是目的,只要其服務提供者在運作中不違反法律,並且公眾最終能夠獲得符合要求的服務,政府就不應僅僅只注重運作的過程而忽視其結果,相反,政府必須以結果為導向對市場化公共服務實行有效監管。否則,不僅有可能窒息服務提供者的經營活力和創新動力,也會加大政府的監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政府要認真分析可能影響公共服務質量的若干因素,對其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因素實施監控,同時注意收集公眾對公共服務質量的評價信息,建立並完善相應的公共服務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其次,在具體實施方案前應做好可行性論證工作,減少改革的盲目性。公共服務市場化需要一系列的條件作支撐,並非所有的公共服務都能成為市場化的對象,也並非所有的市場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除了經濟和效率,政府還需要考慮其它眾多的因素,有些領域的公共服務可能並不適合推行市場化。另外,公共服務市場化在節省政府直接資金的同時,也對政府在談判技巧、監管能力、評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終的決定之前,應該組織機構和人員就有關問題進行研究:例如,作為改革對象的公共服務是否確實適合市場化運作,它有無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損害?它能否為大眾所接受?如果適合市場化運作,那麼政府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好指導、監管和評估等工作?政府在安排談判、從事監管和組織評估等方面需要多少投入,市場化帶來的預期收益是多少?即使研究無法准確回答和完美解決以上問題,也可以促使政府部門進行冷靜思考,增強其在改革中的決策理性。第三,在制度層面強化對政府相關人員的監督和制約,降低和消除廉政風險。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權力在市場領域中的運用,政府在確定服務價格、挑選服務提供者、制定監管規則等方面擁有較大的裁量權。如果沒有相關的監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發生貪污腐化、權錢交易等行為。國外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中腐敗丑聞不斷,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國政府在推行此項改革時,要特別注意相關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網上公、完善政務公開外,政府還需要規范相應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銜接,同時要暢通投訴渠道,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的積極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員的素質。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行使,最終還是要簡化為人的具體活動,政府管理人員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直接影響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從目前我國實際情況看,培養大批具有高素質的公共管理人員,是對市場化的公共服務進行有效監管的當務之急。第四,必須加強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法制建設。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法制建設,要在國家相關立法中進一步明確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要通過一系列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建構,為公共服務提供製度性的保障。要進一步加強對公共服務的規范和監督,強化政府責任意識。在大部分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於城市公用事業都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許可權劃分,政府對城市公用事業依法進行管理,而且各項法律法規比較健全。這就有效地避免了管理部門管理的隨意性,大大減少了管理部門憑借自己主觀判斷對市政公用企業的無效干預。公共服務市場化,在中國目前還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要進行法制化建設,關鍵是在法治理念和政府治理理念上要有創新,要有突破。首先,法治理念要從過去強調「管制」向維護市場平等權利轉變,使政府成為創造良好環境的主體;其次,法治理念從「允許」性規定向「禁止」性規定轉變。「禁止」性理念強調的是,法律只規定什麼是禁止做的,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這種理念可以為創新行為提供空間,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後,政府治理理念要從主要依靠行政性規章和文件向依據法律授權轉變,從「權力本位」向「責任本位」轉變。這是理順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礎,也是避免政府過度隨意干預市場的重要保證,有利於防止官員腐敗和維護市場秩序。第五,建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所謂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程序,授予企業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對某項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進行經營的權利,並以協議的方式界定政府與被授予經營權的企業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一種制度。其實質意義在於用政府「有形之手」控制、彌補市場「無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場失靈」。特許經營制度有三個特徵,一是在經營主體的選擇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二是政府授權;三是主體雙方用協議的形式界定各自的權責利。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特許經營權的申請與授予。通過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投資者和經營者;政府依據城市發展的要求提出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項目,進行社會招標,擇優選擇特許經營權授予對象,由主管部門代表當地政府向被授予特許經營權者頒發權證,並由主管部門代表政府與其簽訂特許經營協議。二是特許經營協議的基本內容。包括特許經營內容、區域、范圍及有效期限;產品和服務標准;價格或收費的確定方法和標准;以及監督機制;違約責任等等。三是特許經營權的變更和終止。在協議期限內,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未按要求履行合同,產品和服務質量不符合標准等情況,主管部門可以變更和終止協議。第六,要在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中盡快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一是各級政府和公共服務主管部門要盡快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轉變管理方式,從直接參與對公共服務的經營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從對企業負責轉變為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政府管理的主要職責是積極培育公共服務行業市場;制定公共服務行業的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監管職能,規范市場行為。二是防止對「市場化」的簡單理解,出現「一賣了之」的現象。有很多人理解市場化就是賣。說十六大精神就是一個字,賣!快賣!國有企業都要趕快賣,急功近利,根本不按經濟規律事,有些地方搞偏了,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所以,要明確市場化決不等於私有化。三是認真分析和分別對待各類公共服務行業。不加區分統統推向市場是不對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文化服務就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對公益性事業和補貼性行業,政府必須有足夠的投入,保證其正常運轉。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市場化對於政府管理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但是我們認為,只要各級政府官員強化責任意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健全法制、依法治理,不斷調整對公共服務事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實現在全社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就能夠適應現階段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❷ 稅務機關在辦稅公開中,應公開哪些內容
(1)稅務機關應公開稅務機構和職責、納稅人權利和義務、稅務政策、稅務行政許可項目、稅務行政審批事項、辦稅程序、欠繳稅款信息、信用等級為A 級的納稅人名單、稅務行政處罰標准、服務承諾、辦公時間、咨詢和投訴舉報監督電話等事項。
(2)對於國家秘密和涉及國家安全的信息、依法受保護的商業秘密、依法受保護的個人隱私以及法律法規禁止公開的事項,不得公開。
(3)省、市稅務機關通過稅務網站,辦稅服務廳公告公告欄、電子顯示屏等渠道公開辦稅公開事項。
❸ 提升稅務機關公共服務效率途徑的探討
一是開題說明目前公共服務的現狀;
二是特別是指出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
三是改善服務效率的基本意義和原則;
四是提升公共服務的基本措施或途徑。
❹ 稅務機關應採取哪些措施加強與社會化納稅服務的協作
一、強化理論創新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要做好納稅服務工作。就必須從理理論上解決認識觀念,制度,模式,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從傳統的「支幫促…『減稅讓利」等單純促產式服務中解放出來。不斷實現稅收服務內容,方式,方法,手段的創新,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收服務的新途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從傳統理論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用先進和科學的稅收理論來指導稅收服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必須適應經濟基礎,我國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各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經濟制度。這種特點決定了稅收工作一方面要為鞏固基本經濟制度服務。一方面要努力促進生產力發展,從而使上層建築更好地作用於經濟基礎。堅持依法治稅與以德治稅的有機統一,堅持管理與服務的最佳融合,把服務經濟發展,服務納稅人作為稅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不斷增強社會誠信納稅的公德。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稅收服務體系。一是要樹立納稅服務是每一位稅務人員的責任和義務。要把納稅服務由職業道德建設向法定職責轉變,由傳統意識形態向行政管理行為轉變。二是要樹立納稅服務是稅收征管重要基礎的理念。優質的納稅服務有利於改善稅收征管環境。引導納稅人自覺履行納稅義務。促進征管質量和效率的提高。要通過提高納稅服務質量,夯實稅收征管工作基礎。三是要樹立以納稅人為本和公共服務理念。做到「急為納稅人所急,想為納稅人所想」。更多地考慮納稅人的權益,彰顯納稅人的主體地位。營造服務納稅人,尊重納稅人的良好氛圍。四是要樹立征納雙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轉變以稅務機關為中心的觀點。把單純的執法向執法服務轉變。五是要樹立公正執法與服務並重,在嚴格執法中提供優質服務,以優質服務促進執法嚴格。
二、建立和完善服務機制
優化納稅服務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服務機制。及時了解納稅人在履行納稅義務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掌握納稅人的需求,持續改進納稅服務措施。建立稅企溝通機制。增進雙方的理解和信任,實現征納良性互動。把稅收征管與納稅服務進行有機的融合。以「始於納稅人的需求,終於納稅人的滿意」為指導思想。樹立「百問不厭、百答不倦、百般真心、百般真情」的服務理念,不斷完善服務內容和服務形式。為納稅人提供個性化、人性化、規模化的服務。加強實施「首問負責制」、「限時服務」、「一站式」服務。以及上門服務,預約服務,延伸服務。向納稅人宣傳和解讀各項稅收政策。確保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做到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建立矛盾疏導機制。及時化解征納矛盾,講究工作方法,以「熱心、耐心、細心、關心、貼心、誠心」貫穿服務工作始終,讓服務對象在「和風細雨」中享受其應有的權利。履行其應盡的義務。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加強國稅、地稅部門之間協作。聯合辦理稅務登記,納稅評定,納稅檢查等,減輕納稅人不必要的涉稅負擔。建立納稅服務責任制,將納稅服務的職責和要求融入稅收工作的各個環節。建立健全服務質量和工作績效考核制度。實行目標管理,量化考核。充分發揮和調動稅務幹部優化服務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三、更新服務方式
納稅服務工作大體分為四個方面:一是為稅收服務,稅務機關必須履行稅收收入的職責。把組織收入作為稅收工作的中心。全面完成稅收任務,為經濟財政的協調發展服務。充分發揮稅收的職能作用。二是為調控服務,要不斷深化稅制改革,制定積極應對的稅收政策。促進稅收的不斷增長,認真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三是進一步完善辦稅服務功能。要真正建立起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平等關系,平等處理問題。平等對話,無論是熟人還是生人,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都要對其一律平等,簡化辦稅手續。對要求納稅人報送的報表資料進行全面清理,重點解決納稅人重復報送涉稅資料和發票領購重復審批的問題。要依託信息化手段,對納稅人報送的各類資料,採取「一次錄入採集」、「一戶式」存儲,及時維護,多環節共享應用的辦法。要簡化普通發票的領購程序,稅收管理員加強日常檢查和事後審核。強化監督,做好納稅咨詢工作,以最好的態度及時,准確地回答納稅人咨詢的問題,把重點放在解答辦稅程序和稅款計算上,構建和諧的征納關系。樹立良好的國稅形象。四是維權服務,在稅收執法和稅收處理過程中,必須以不損害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為根本原則。切實維護好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營造公平的稅收環境。
四、完善管理模式
管理是永恆的主題,但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稅收征管也是如此。在新的形勢下稅收管理也存在著很多局限和不足。一方面目前的稅收管理全局性,系統性不是很強,另一方面稅收管理比較偏重於對納稅人的管理。因此要完善管理模式。讓稅收管理從全局角度出發,按照系統化的總體思路,強化稅收的全過程管理。涵蓋稅務部門的各個工作環節。提高稅收工作水平。以納稅人為中心。既要提高管理質量,增加稅收收入,又要尊重納稅人,服務納稅人,建立以計算機稅收征管網路為依託,以優質高效的辦稅服務為重點,多元申報,集中徵收,集約管理,重點稽查的征管模式。實現稅收管理的信息化,集約化,法制化,規范化和社會化。在這樣一種新型征管模式下,通過建立功能齊全,協調高效。信息共享,監控嚴密的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提高稅收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五、改進服務手段
一是推進納稅服務的信息化,充分利用金稅工程、CTAIs系統,辦公自動化等手段。積極藉助先進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稅收管理,發揮網路互聯、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優勢,使納稅人從繁雜的辦稅事務中解放出來,用信息化推進稅收管理的現代化和稅收服務社會化,使納稅人在現代稅收管理中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的稅收服務。二是實施納稅服務人性化。加強對幹部職工的業務培訓和思想紀律作風教育。把納稅人當顧客「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讓座,一杯熱茶暖心,一顆誠心辦事」。及時對納稅人提供人性化服務,提升納稅服務質量,改善納稅人滿意度,三是促進納稅服務的高效化。要在納稅服務過程中不斷增強成本和效率意識,進一步優化管理模式,方式和手段,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稅收管理體系。
六、提高稅務人員素質
提高納稅服務水平的根本在於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稅務幹部隊伍。一是要增強服務意識,把稅收職業道德教育經常化、細仔化。使廣大稅務幹部自覺堅定理想信念,弘揚職業道德,崇尚法治精神。二是增強規范意識,要切實加大對幹部的培訓教育力度。通過嚴格執法,公正辦稅,努力提高稅務人員的服務工作水平。三是轉變工作作風,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自覺遵守稅務人員的各項廉政規定和服務制度,很剎「吃、拿、卡、要、報」等不正之風,樹立稅務幹部公正嚴明、文明高效的良好社會形象。
❺ 全國稅務機關納稅服務規范2.0版 稅務認定規范包括哪些事項
稅務認定規范是指稅務機關和稅務人員依照稅收法律法規及相關規定,辦理納稅人稅務資格、徵收方式認定等業務的服務規范,包括 5 項36個事項。
《規范》2.0版立足稅務部門的前台服務,涵蓋納稅人依申請和稅務部門依職權的服務事項,具體包括 9 類 76 項 236
個服務事項1372 個服務規范。9
類分別為稅務登記規范、稅務認定規范、發票辦理規范、申報納稅規范、優惠辦理規范、證明辦理規范、宣傳咨詢規范、權益維護規范、文明服務規范。每一類包括概述和每個服務事項的業務描述、報送資料、基本流程、基本規范和升級規范,並標注省市縣、國地稅服務事項,最後用「附表」簡明概括該類服務規范的主要內容。此外,為了便於讀者理解《規范》2.0
版內容,附錄部分對一些術語作了解釋;以《服務事項類別表》的形式列示每個服務事項的稅務類別、審批類型、業務層次。
納稅服務規范2.0版與1.0版相比,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了升級改進:一是貫徹依法治稅,所有規范事項均依法依規進行梳理和完善;二是深化簡政放權,按照國務院決定落實取消或下放審批事項,明確管理方式;三是充實完善內容,新增省市稅務機關「前台」服務事項與規范,補充地稅服務事項與規范;四是提升服務水平,縮短事項辦理時限,優化辦稅流程環節;五是強化權益保護,注重服務小微企業和自然人等納稅群體;六是便利基層操作,規范事項按國地稅、省市縣、審批和備案類等區分標注。
❻ 建築服務增值稅簡易計稅方法備案簡化,這幾點必看
為進一步深化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簡化辦稅流程,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深化稅務系統「放管服」改革 優化稅收環境的若干意見》(稅總發〔2017〕101號)要求,現就建築服務增值稅簡易計稅方法備案事項公告如下:
一、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下稱「納稅人」)提供建築服務,按規定適用或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的,實行一次備案制。
二、納稅人應在按簡易計稅方法首次辦理納稅申報前,向機構所在地主管國稅機關辦理備案手續,並提交以下資料:
(一)為建築工程老項目提供的建築服務,辦理備案手續時應提交《建築工程施工許可證》(復印件)或建築工程承包合同(復印件);
(二)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築服務、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築服務,辦理備案手續時應提交建築工程承包合同(復印件)。
三、納稅人備案後提供其他適用或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的建築服務,不再備案。納稅人應按照本公告第二條規定的資料范圍,完整保留其他適用或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建築服務的資料備查,否則該建築服務不得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
稅務機關在後續管理中發現納稅人不能提供相關資料的,對少繳的稅款應予追繳,並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處理。
四、納稅人跨縣(市)提供建築服務適用或選擇適用簡易計稅方法計稅的,應按上述規定向機構所在地主管國稅機關備案,建築服務發生地主管國稅機關無需備案。
五、本公告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國家稅務總局
❼ 根據修訂後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簡易)》,簡易處罰程序是不是就可以任意簡化程序
這幾天剛好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問題,認識的軒榮財務會計人員(可以網上搜索軒榮咨詢)表示: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按照現行法律的規定,稅務行政處罰分為一般程序和簡易程序兩種,其中的簡易程序又稱為當場處罰程序,指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稅務機關對於符合法定條件的處罰事項,當場作出稅務行政處罰(一定金額以下罰款)決定的程序。
當場作出稅務行政處罰決定的,稅務人員必須遵循法定的簡易程序。應當向當事人出示稅務檢查證,調查違法行為的相關事實(取證),告知查明的事實、處罰理由及法律依據,並告知陳述、申辯的權利,聽取當事人陳述、申辯,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填寫預定格式、編有號碼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將《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書》當場送達當事人。
可見,行政處罰的簡易程序,絕不是將法定處罰程序任意簡易,而是相對於一般程序而言的另外一種法定行政處罰程序。
❽ 淺談基層稅務機關如何優化納稅服務和諧征納關系
根據納稅服務機構整合、職能調整的要求,下一步,各級稅務機關也將高標准建設納稅服務中心,並對其崗位工作職責、窗口及崗位設置等進行了明確,建立有效的納稅服務崗責體系。在這種征管模式下,如何改善稅收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融洽征納關系,體現征納雙方平等的權力和義務,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把建設服務型稅務機關活動推向深入,正成為一個人們關注的話題。筆者總結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談談自己的淺顯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當前納稅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納稅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納稅服務觀念還不夠強。多年來,征納雙方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存在著管理者與被管理的不平等關系,稅務機關管理理念存在過錯推定,把納稅人設想為偷稅逃稅犯,不相信他們能夠依法自覺納稅。稅務機關和幹部偏重於管理和執法,忽視納稅服務,沒有將其提升到法制化的層面。
二是納稅服務體系不健全。沒有建立專門納稅服務機構,尚未建立納稅服務考核機制,沒有形成一套從可行性分析、決策、實施到效果評價、信息反饋、服務監督、業績考評和責任追究的納稅服務工作機制。
三是納稅服務的層次較低。近年來推行的首問責任制、一站式服務和多元化申報方式、電子繳款、文明用語、禮貌用語等等,這些項目尚不系統,與真正意義的納稅服務還有很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形式不統一、個性不鮮明、特色不突出、服務質量和效率有待提高、納稅服務的手段滯後。納稅服務偏重於口頭上、材料中、牆壁上的服務,流於形式,缺少長效發展機制,納稅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優化納稅服務的對策思考
近幾年來,各地稅務機關在加大征管工作力度的同時,從軟體硬體上加大了對納稅服務建設的投入,各地的納稅服務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服務形式由原來的簡單不系統逐步走向規范與合理,申報方式正由單一逐步走向多元化,繳稅方式正由程序復雜,內容繁瑣,逐步走向科學簡便易行,特別是新的《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實施後,為納稅人提供及時高效的服務成為稅務機關的法定義務。稅務機關如何深化納稅服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轉變思想觀念,是優化辦稅服務的前提
只有切實轉變觀念,樹立為納稅人服務的意識,提高辦稅服務質量,徹底消除征管改革帶來的征納關系中諸多不利影響,才能取得創建工作的實效。為此,我們一是要求幹部統一著裝,掛牌上崗,並做到舉止文明,態度熱情,推行文明用語,杜絕服務禁語。二是堅決推行五項制度,即納稅人上門辦稅、咨詢推行「首問責任制」;簡化辦稅程序、限時服務推行「服務承諾制」;新政策出台推行「培訓公告制」;征納雙方發生矛盾推行「自問律己制」;發生群眾舉報投訴推行「責任追究制」。三是真情慰問,努力融洽征納關系。每年盛夏季節,局領導總是深入企業車間慰問一線工人,表達國稅部門的一片真情。四是加強稅法宣傳,不斷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近幾年來,我們堅持稅法宣傳例會制度,並利用黑板報、公告、有線、電視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稅收法律法規,使依法納稅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提高自身素質,是優化辦稅服務的基礎
納稅服務搞的好不好,關鍵是人,搞好素質服務,必須提高納稅服務崗位人員業務素質,加強納稅服務隊伍建設。在市場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納稅人逐漸成為稅收法律關系中的權利主體,稅務機關的征管活動均以納稅人為中心來開展。納稅服務人員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科技文化素養,充分掌握政策,並能熟練運用業務知識,才能為納稅人提供政策服務,使納稅人及時了解政策導向,提高辦稅效率。一是納稅服務人員要能夠充分掌握並熟悉專業業務知識與技能,正確應答納稅人提出的稅收方面的問題,幫助納稅人解決納稅方面的問題,按要求搞好服務。比如,稅務咨詢是納稅服務工作中業務性最強,也最具權威性的工作,要在稅務咨詢崗位引入高素質的復合型專業人員進行咨詢,以避免口徑不一、政出多門的現象。二是納稅服務人員要加強自身修養,強化職業道德,認真學習和正確運用政策,規范自身的行為,為納稅人提供他們真正想要的服務。三是納稅服務人員還要掌握一些心理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事事為納稅人著想,幫助納稅人克服在納稅方面的心理障礙,引導納稅人正確納稅。因此,稅務機關要從幹部思想教育入手,嚴格公務員考評制度,選好用好納稅服務專門機構人員,激發納稅服務人員提高自身素質的積極性,為全心全意做好各項稅收服務工作提供素質保障。
(三)創新服務方式,是優化辦稅服務的手段
一是提高服務的科技含量,實現納稅手段的新突破。針對部分納稅人人工辦稅出現的辦稅人員擁擠、辦稅效率低、辦稅成本高等弊端,充分運用電子、通信等現代化科技手段改造稅收管理,使納稅人和稅務機關從繁雜的辦稅事務中解脫出來,為納稅人提供從稅務登記、發票發售、咨詢服務、申報繳納等一系列方便、快捷、經濟、高效服務,實現納稅人「足不出戶、輕松辦稅」的願望。同時,要針對部分企業人員素質低的問題,可以不定期為企業辦稅人員開辦網上辦稅技術輔導班,採用搭建測試平台、實行現場測試的辦法對企業辦稅人員進行網上辦稅輔導,確保企業辦稅人員全面掌握網上辦稅技術。
二是積極探索個性化服務,實現納稅服務形式的新突破。針對不同納稅人的特點和需求,主動提供更加周到細致的個性化服務,及時解決納稅人的合理要求,把納稅服務滲透到日常管理和依法行政中。同時積極開展征納雙向互動服務,建立固定的收集納稅人意見和進行反饋的渠道,努力減少信息不對稱,增進征納雙方的了解溝通和雙向互動。
三是精簡報送資料,降低辦稅成本,減輕納稅人負擔。開展聯合辦證,降低辦稅成本,對稅務登記、認定管理、發票管理、申報徵收等環節需要納稅人報送的涉稅資料逐項進行清理,對納稅人的財務會計報表資料按照「一戶式」存儲要求在電腦中進行備案,目前,各基層分局已經建立健全了企業檔案資料庫,並在區域網內資源共享,凡需要使用企業資料的,一律可以從資料庫中調取,企業不必重復報送,為納稅人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切實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
四是優化辦稅流程,提高辦稅效率。實行辦理告知制度,稅務機關在受理納稅人涉稅申請資料的同時,除受理即辦類業務外,必須向納稅人出具統一格式的《涉稅事項受理回執》,書面告知納稅人所申請的哪種涉稅事項已經受理,以及什麼時間到領取批復,並告知國稅機關的服務聯系電話和服務人員姓名。同時,優化了崗位和職能設置,對每一項涉稅業務,逐項規定了各個崗位的工作辦理時限,嚴格實行工作完成時限管理,並由下一崗位負責對上一崗位的工作完成時間和質量情況進行監督,以保證能夠在向納稅人承諾的時間內,保質報量地完成好各項工作。通過內部流轉機制,實現了辦稅廳窗口對納稅人「點對點」的服務,消除了以往納稅人頻繁轉換辦稅窗口或者在辦稅廳、分局、區局之間奔波往返的現象。
五是推行辦稅公開,規范稅收檢查。以辦稅公開欄、執法監督卡等形式為載體,大力推行公開辦稅依據、辦稅程序、收費標准、違章處罰、辦稅結果、案件查處、崗位職責和工作紀律等「八公開」制度。讓納稅人明確辦稅流程、繳稅依據、享受稅收優惠應具備的條件、以及提交的各項審批的批復時限等,納稅人提供更加寬松的稅收環境。在稅務檢查方面,推行下戶派遣制度,實行一次到戶、綜合採集,稅務人員到企業實施各項調查和檢查,由部門負責人簽發派遣單,對納稅人有關涉稅事項,進行執法提醒,同時認真做好查前、查後服務,及時反饋檢查結論,同時根據檢查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避免問題再次發生的建議,並指導納稅人做好賬務調整、稅款入庫工作。
總之,優化納稅服務,和諧征納關系,就要從根本上拓寬服務的內涵,實現納稅服務內容的新突破。
❾ 政府准備簡化工作流程,出台了優化公共服務的規定,請問怎麼落實這項規定
鄉鎮的公共服務可能現階段還不夠完善,要想真的服務於人民,內還是應該首先想辦法打開思維容的局限性,盲目排斥眾創空間它們需要一個理由,不能因為僅僅是擔心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就徹底遏制希望,鄉鎮的發展同樣需要依靠高新技術和人才的培養,一些高效的流程也是需要先進思想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