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的公共服務存在哪些問題
(一)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個別單位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存在重經濟、輕黨建的傾向,對黨建工作責任制執行不力,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意識不強,「一崗兩責」落實不到位。二是少數同志不願意做黨務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經濟工作及業務工作上,對黨建工作只是應付、被動地去做,對黨建工作組織不力,抓得不緊。三是個別單位黨的組織形同虛設,基本沒有黨組織的單獨活動,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為所代替,而支部活動則被幹部職工活動所代替。(二)組織教育活動不經常。部分基層黨組織生活制度落實不夠全面,沒有將組織教育納入支部重要議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輕學習的現象地區。特別是個別單位對組織生活制度抓得不實,流於形式。在抓黨員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對黨員的集中學習,缺乏對科學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養的教育,使得一些黨員對政治學習興趣不濃,導致業務理論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觀念陳舊落後,宗旨意識有所淡化。(三)抓中心議大事能力不強。主要是對什麼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準,分不清哪些是重大問題,哪些是一般問題,該管的沒管住,該放的沒放開,大事議不透,小事議不完。片面認為,黨支部就是研究表彰獎勵、黨員發展、經費開支等問題,未能將年度工作計劃、貫徹上級重大決策、階段性重大工作同經濟工作齊抓共管,直接造成了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分離脫節。(四)黨員先鋒意識「淡化」。一些基層黨組織不注重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致使個別黨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有的黨員黨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於普通群眾,只顧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觀念;有的黨員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得過且過,工作上不求進取,少數黨員只繳納黨費不參加組織生活;有的黨費也要催繳,還有的甚至連黨費也不願意按規定標准繳納。這些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影響工作的健康發展。對此,必須認真加以改進和解決。(五)黨員幹部教育管理「虛化」。一些基層黨組織制度不完善,管理鬆懈,支部組織生活不健全,「三會一課」制度堅持不好,個別支部存在著行政會、業務會與支部會兼顧開,支部大會不規范不嚴肅;在對黨員管理結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業務工作開展得好壞,作為評價全年工作成績的主要依據,而對政治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等難以實施准確的評價考核;有的黨務工作者從未經過系統的培訓,黨務知識懂得不多,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較落後,管理缺乏力度。
Ⅱ 「公共服務能力的基本特徵」
1)公共服務是一復種大眾化的服制務
作為政府來講,它提供的公共服務首先是一種大眾化的服務;
2)公共服務是一種基本服務
它的內容非常廣泛,比如說城市裡面的供水、供氣、供電、公共道路、交通等等。這些都是關繫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些服務,當然也包括公共安全、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這些也屬於基本服務的范疇。這是它的第二個特徵,它是一種基本服務。
3)公共服務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服務
公共服務是由政府和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它不像企業,提供一種服務、提供一種產品,就是為了賺錢。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它不是為了賺錢,它提供的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服務。
這是公共服務的三大特徵,大眾化的服務、基本服務、非營利的服務。
Ⅲ 公共服務有哪些特性
第一,壟斷性
即社會公眾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只能在公務員那裡得到和實現。一般說來,某回一政府機關的職責答和其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相對固定的,其他機關和其他人無法替代。無論社會公眾願不願意,都沒有選擇或者要求更換服務提供者的餘地。
第二,非盈利性
即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這一「產品」時,不得有任何盈利的動機和行為,不得向被服務者收取費用。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有充足的理由拒絕交納費用,因為作為納稅人的社會公眾是通過稅收的方式交納這筆「費用」的,這些「費用」集中起來形成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國家又通過工資的形式把財政收入分解支付給了公務員,只是納稅與享受公共服務之間產生了時間與空間的分離。
第三,非排他性
即公務員提供的任一種公共服務,社會公眾都有資格享受。公務員在為某一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時不得拒絕或者拖延他人依法享有相同公共服務的要求,某一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不得排斥或者阻礙他人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務。
第四,多樣性
由於國家機構和公務員的數量多,又居於不同層級,每一個公務員提供公共服務的態度、水平、能力和方式方法等不同,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就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
Ⅳ 公務員公共服務能力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公共服務的三大特徵:公共服務是一種大眾化的服務;;公共服務是一種基本服務;公共服務是專一種屬非營利性的服務 。
公務人員的公共服務能力的結構規定了六個方面:誠信能力、聯系群眾的能力、為群眾辦實事的能力、自我規范的能力、高效行政的能力、應用電子政務的能力。
Ⅳ 公務員在公共服務時的不良作風有哪些
有的公務員熱衷於「協調」。社會上流行的「酒杯一端、政策放寬,吃點喝點、動作快點,不吃不喝、啰里啰唆」就是這種不良風氣的寫照。社會公眾到機關辦事,不管大小、難易,都要「協調」一番,請吃請喝、請娛請樂、請玩請耍,有的在本地「協調」一下還不行,還要到祖國的名川大山去「考察」,個別甚至還得到世界各地去「學習借鑒一下」。「協調」得好、照顧得周到細致體貼的,辦事就順就快,不「協調」或者「協調」沒到位的事情就難辦。
有的部門或者公務員對能給本部門和個人帶來「好處」的審批事項緊抱住不放,或明放暗不放;有的以依法行政為借口,通過制定部門規范性文件,擅自增設行政許可或審批項目、條件、收費和年檢等;有的利用行政審批、政府采購、執法監督等方面的權力搞權錢交易,或參與、干預企事業單位的經營活動謀取非法利益;一些不法商人盯住公務員手中的權力,使出各種手段拉攏腐蝕,搞官商勾結,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有的公務員熱衷於「折騰」。管理部門多頭、政出多門、職能交叉、檢查重復、相互協調配合不足是造成公務員「折騰」社會公眾的根本原因。
公務員依法加強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項的監督管理,本是其履行公職的正常行為,但往往是今天這個部門檢查,明天那個部門檢查;今天你檢查這方面,明天我又檢查另一方面;你檢查的情況不通報我,我檢查的情況也決不告訴你。這種名目繁多、走馬觀花式的檢查等亂折騰、瞎折騰,使社會公眾疲於和難於應付。
有些部門和公務員喜歡「踢皮球」,一個部門踢給另一部門,單位內部、公務員之間踢來踢去,把人家從這個「門」踢到那個「門」,又從那個「門」踢到這個「門」,職責內的工作互相推諉,讓社會公眾摸不著北,滿頭霧水。比如在接待處理群眾合法信訪的過程中,信訪人所在單位或行業管理部門、信訪部門、相關職能部門之間把信訪人踢來踢去的現象不是個別地方的個別現象,把簡單的問題越「踢」越復雜,解決難度也越「踢」越大。
有的公務員熱衷於「刁難」。比如該一次性告知的事項不是一次性告知,甚至多次都不給社會公眾說明白講仔細;能當時辦完的事項會找出各種理由拖著慢慢辦理;明明離下班還有一個小時就借口有其他公務而要求被服務者改天再來。凡此種種刁難行為,就是對該辦的事不給辦理,能即時辦結的事拖著不辦,看人辦事,看權力辦事,看「來頭」辦事,根本不管你來自何方、費了多大工夫才找到這個「衙門」要求享受應該有的公共服務!
部門和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沒有或者少有時間、效率等概念,往往要在「踢來踢去」中「協調」一陣子,如果部門、個人的一己之私還沒實現的話又會折騰來折騰去,左刁難右刁難,不知不覺中多少時光流逝,多少機遇喪失,何來工作的高效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此外,部分公務員缺乏從政道德,不務公事,不想或少想責任;有的事業心不強,心浮氣躁、無心作為;有的工作能力不適應需要,無力作為;有的居功自傲、不思進取;有的熱衷功名,欺上瞞下等,都是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時的種種不良表現。
Ⅵ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還不高有何表現
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嚴重不足。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嚴重滯後於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實際需求,而關鍵問題就是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嚴重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進入高速增長期,這個階段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大投入,但實際情況卻是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社會投入也嚴重不足,總體投入水平較低。
其次,公共文化服務缺乏剛性的政府保障標准,難以推動政府責任落實到位。從全國來看,2012年國務院下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雖已對政府保障標准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只列入「公共文化場館開放」和「公益性流動文化服務」兩項標准,對地方政府責任、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內容、財政保障等缺乏系統的規定。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在文化投入和文化資源的配置等方面缺少「規定動作」和硬約束,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甚至出現缺位、越位、不作為等問題。
第三,公共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配置不均衡。從城鄉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的態勢尚未根本改觀。從群體看,針對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社會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嚴重不足,對弱勢群體公共文化方面的政策措施還不完善,保障還不到位。
Ⅶ 公共衛生服務的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哪裡
一、真正投入到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機構(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金還不夠。假設某市計劃在公共衛生方面投入1億,這些錢首先就會被各大醫院、疾控中心、血液中心等瓜分掉一大部分,然後分配到各區縣吃掉一部分,然後再分下去每個街道又吃掉一部分,所以真正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錢根本就沒有多少。
二、設備設施建設跟不上。沒錢怎麼建設?沒有設備設施怎麼服務?
三、吸引不了優秀的人才到基層。上面沒投入,下面沒收入,待遇不好誰願意去?
四、布局不合理。市區都已經有幾十家醫院了還有那麼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郊區或城鄉結合部真正缺少公共衛生服務卻遲遲不見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有些回答者簡直是外行,都是套話空話,不了解就別來回答
Ⅷ 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尚未完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府職能圍繞國家的目的而形成,一般而言,涵蓋了以下的主要方面:
①維持統治秩序和內社會秩序;
②調整社容會關系和實行社會監督;
③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控制或施加影響;
④管理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社會福利;
⑤發展與他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
⑥維護國家主權,保衛國家領土完整,防止外來威脅、干涉和侵犯。
Ⅸ 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找准切入點、運用結合點、把握著力點,抓住著重點,千方百計解決影響社會和諧德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
(一)要加強社會矛盾化解,有力維護社會穩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相關制度。按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糾紛定期排查、定期報告、
協調會議、首問負責制等制度,實現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制度化和規范化,使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要堅
持以人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變、重大項目引進、重要活動舉辦等重大決策之前,充分徵求群眾和有關專家的意見,增加透明度,減少因決策不當帶來
的社會各方的利益沖突。三是健全完善調處機制,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健全完善鎮(街)調解中心和村(居)調處工作站的組織體系建設和各項制度建設,運
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形式,及時有力地化解和處理矛盾糾紛,嚴防其升級、激化或轉化。四是建立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不僅
要進行經濟效益評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進行社會風險評估看能不能幹五是建立積極預防穩妥處置社會公共危機事件機制。加強預防、穩妥處置。六是健全完善處
置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快速有序反應機制,防止和應對群體性突發事件。制定處置群體性突發事件預案,定期進行修訂和完善,確保處置穩妥有效、協調有序。
(二)要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的整治,實現社會平安和諧。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重點部位排查整治,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改善民生、保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推進基層基礎建設和平安建設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任務。
(三)要加強和改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實現人口的有序流動。如何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隨著新的戶籍管理規定出台,就需要我們探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辦
法。一是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不僅是人口問題、經濟問題,同時也是
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以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為目標,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設公用設施等方面,以為流動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為目標,統籌考慮長期在城市就業、生活的流動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流動人口的公共服務體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動人口合法權益的體制機制,
努力為流動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親情化服務,人性化管理,逐步實現流動人口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計生服務、子女就學、住房保障等方面與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權益。二是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管理的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要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創新機制、加強管理、優化服務、促進發展」的
根本要求,將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擺上經濟建設、社會管理的重要議程,著力鞏固各級管理體系;完善各級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務管理機構,設立定級定編的專
職機構,配備專職人員,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組織建設和機制建設。三是以出租屋為重點,強化暫住登記,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四)解決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問題,提升社會組織的管理服務能力。我國社會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深刻社會變革中,社會生活多樣化、多元化、多變化的特徵日益凸
顯,出現了一些新社會組織、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階層。在當前新的形勢下,解決好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問題,提升社會組織管理服務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境內社會
組織。對境內社會組織,堅持培育發展與管理監督並重的方針,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規,加強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執法監督。明確有關部門管理、監督職能,明確社
會組織開業條件、審批程序、職責任務、活動宗旨,規范其行為。
(五)加強基層墓礎建設,全面夯實基層基礎。一是進一步加大平安建設的經費投入。要將平安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證綜
治各項工作和平安建設的順利開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層政法綜治組織機構。配齊配強市區、鎮街綜治辦專職副主任和工作人員,明確責任,確保市區綜治辦和鎮、街
道綜治辦有足夠數量的專職工作人員。進一步加強鎮(街)綜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心、村(居)綜治工作站及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站建設和村(居)
委會、治保會、調解會,以及基層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設,確保基層政法綜治組織機構運行正常。
(六)發揮綜治委成員作用,積極推進齊抓共管。要落實綜治委各成員單位工作目標管貴任制,層層簽訂責任書;要建立和完善綜治委各成員單位以及綜治委「五個
專門工作小組」綜治工作述職報告制度、聯絡員制度、平安創建聯系點制度,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促進綜治工作的全面協調發展;要進一步增強參與社會治安綜
合治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