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政府公共服務管理模式

政府公共服務管理模式

發布時間:2021-10-14 00:36:03

1. 什麼是公共服務管理模式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版設,發展教育、科權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
目前,公共服務管理模式主要五種模式:
(1)政府機構,如美國社會保障總署、新加坡公積金局;
(2)准政府機構,如中國事業單位性質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部分已參公管理);
(3)非盈利民間機構,如美國藍盾藍十字協會;
(4)私營機構,如智利私營養老金公司;
(5)多元合作機構,如德國社會保險協會。

2. 為什麼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
科學的行政理念是正確的行政行為的先導。在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的過程中,應積極樹立與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相適應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強化服務理念。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我們黨的執政理念,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本質要求。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充分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尊重和保障公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利,切實做到行政行為以公民權利為本位、政府工作以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服務型政府主要提供兩種服務: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公民的生存與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政府則是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的主體。政府通過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同時,服務型政府是法治政府,政府的行政活動受法律的限定和制約,減少隨意性,強化規范性。強化服務理念,要求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

健全社會管理體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社會管理體制是關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以及社會公眾在社會管理中的權責劃分和操作方法等的制度體系。應按照權責一致的原則,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明確界定部門職能分工,並正確處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中介組織的關系,積極促進社會管理主體多元化進程。健全社會管理體制,要求各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做到服務型、公開透明、技術行政、法治化以及注重事後監督等,並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社情民意反映機制、社會應急機制、決策咨詢機制和信息支持系統,以體制的規范作用保證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高效運行。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要求政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同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把更多的財力集中到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上來。就是要著力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應以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公共服務制度,積極構建和完善公共教育體系、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安全體系等。

3. 簡述我國公共服務模式的構建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

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

(3)政府公共服務管理模式擴展閱讀: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政府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正在出現逐步加速的趨勢。

人民群眾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供給不均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網路,保障公共服務供給。

4. 政府公共服務的運作理念

當前,適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我們國家的共識。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筆者主要從基層政府的角度,談一些理念性的個人意見,僅為拋磚引玉之用。

一、根本轉變:從管制型到服務型的構建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和戰時政治體制影響下,我國各級政府在行政管理模式上總體說是管制型政府。其主要特徵:(1)在管理理念方面,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2)在政府職能方面,管理領域過寬。(3)在行政機構設置方面,規模及成本反復膨脹。(4)在行政管理方式方面,重行政而輕法治。(5)在行政效能方面,嚴重缺乏效率且效果不理想。(6)在行政監督方面,嚴重缺乏外部監督。管制型政府已完全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必須加快建立服務型政府。

服務型政府的構建,應該遵循以下理念:(一)小政府,大社會。要真正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職能的定位首先明確為一個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政府職能的邊界要清晰,該管的要管好,不該管的放手讓市場和社會調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不是越大越強,應當是越小越好,集中有限的政府資源承擔起有限的政府責任,才能集中精力辦大事,辦好事。構建小政府,使真正精減政府機構和人員編製成為可能,不致於陷入「精減———膨脹———再精減———再膨脹」的怪圈。我國新一輪機構改革實踐也充分證明,精兵簡政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趨勢。如被賦予地級市許可權的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黨政機構精簡幅度近2/3,其中政府機構只剩10個;廣東省深圳市、珠海市政府工作部門也精簡了約1/3。

(二)分級分權,分層分責。應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的權、責、利。基層政府應作更多的探索。如近期廣東省珠海市新一輪機構改革的做法就值得借鑒,該市市委書記甘霖提出「改革突出不同層級政府履行職責的重點,形成全面銜接、分工合理的職能體系。市一級主要抓政策、規劃、監管;區一級抓經濟社會發展;鎮街一級抓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從制度上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公民和社會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管理中的作用。」筆者認為這一思路完全符合發展的需要。在這其中,我認為更重要更有實效的是明晰鎮街一級的行政管理重點:(1)真正把街道辦辦成政府派出機構,而不是現在管理許可權過大的名為街道辦實為一級政府的現狀。鎮政府也應按政府派出機構的方向發展;(2)鎮街主要抓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有利於實現服務重心下移,使服務惠及千家萬戶乃至服務全覆蓋;(3)鎮街應取消招商引資考核。鎮街一級作為招商引資主體過去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隨著主體功能區劃分、鎮街權力弱化、遺留問題多等新情況的出現,鎮街作為招商引資主體的優勢已經喪失。因此,政府應將招商引資許可權集中到縣(市、區)級以上,避免招商引資出現工作重疊和資源浪費,鎮街主要起到配合作用,而將主要精力集中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但鎮街在配合縣(市、區)以上政府抓好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實尤其是征地、拆遷以及為企業服務方面的工作暫時仍應作為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市轄區與市的合理分權也很重要,錯開平台、減少環節是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

(三)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適當分離的大部門制政府機構。深圳大學教授馬敬仁認為,「大部制」必須以行政三分為原則,「沒有行政三分,大部制是個災難,部越大帶來的負面越大」。深圳市新一輪機構改革核心就是對行政權進行「三分」改革,分別設置委、局、辦三種機構。其中「委」主要承擔制定政策、規劃、標准等職能並監督執行的大部門;「局」是主要承擔執行和監管職能的機構;「辦」是主要協助市長辦理專門事項,不具有獨立行政管理職能的機構。

二、運作模式:絕不是長官意志為主導

受中國悠久的「官本位」社會形態和長期以來的管制型政府模式的慣性思維影響,社會公眾好像已經習慣了黨委、政府領導的「神化」形象,什麼事情都習慣性地依賴黨政領導的個人作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政府的運作機制。許多官員憑英雄主義和個人好惡去做工作,「公共權力私有化,公眾利益部門化」的現象比較嚴重,政府似乎變成了領導個人主導的工具。筆者認為,現代服務型政府的運作,絕不應該以長官意志為主導,而應該由以下理念主導。

(一)公眾利益至大。政府是人類社會化的產物,是受全體公民授權委託去管理關系公眾利益的事務。公眾與政府是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的關系,政府是公眾和社會實現自身利益的載體。政府最大的天職就是為公眾服務,謀求公眾利益的最大化。要堅決反對政府不顧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顧公眾意願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要著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要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和制度,加大財政支出中用於社會公共服務項目的比重。

(二)科學規律至上。主導人類社會發展的,是客觀科學規律,實踐證明,誰不按科學規律辦事,誰就會受到客觀現實的懲罰,有時甚至要付出慘重代價。我國的「大躍進」就是違反科學規律的典型。因此,政府在運作中一定要按科學規律辦事,其實現途徑是保障科學民主決策。一是要擴大公眾參與決策的程度,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發言權,政府的重大決策必須向社會公開,徵集公眾的意見。二是增強專業人士在決策中的話語權,重大決策全程要聽取和尊重專家學者的意見。如香港特區政府建立政務咨詢制度,成立數百個咨詢委員會,成員包括政府人員及社會人士,其中被委任在這些組織服務的社會人士有數千人,這些委員會都可以向特區政府的工作提出專業性意見。

(三)法治至善。大家都知道,法治比人治好,最大的分別就是:法治有公開標准,人治盛行潛規則。法治是人類社會創造的最完善最公正的管理辦法。所謂法治政府,主要是指政府根據人民意志依法組建而成;必須依法行政,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必須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利和自由,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

(四)效率至高。政府工作必須講求效率,爭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高的效能。可從幾方面提高服務效率:一是大力打造「透明政府」。讓政府行為盡量公開化,以方便公眾實現知情權,參與決策,實施監督,保障公民權益。當前除了抓好服務公開,更要重視決策公開,政府研究具體工作的常務會議、工作會議等均可邀請公眾代表列席,必要時可進行現場直播或錄像、錄音播出。二是大力減少審批項目和程序。三是大力建設電子型政府。四是加強政府效能管理。

(五)公平至優。市場經濟的本質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無利可圖的領域和行為一般不會涉及,這就是「市場失靈」。作為服務型政府,很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應對「市場失靈」問題,用「看得見的手」營造公平。在經濟領域,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在「市場失靈」嚴重的社會領域,擔負起政府應有的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職責;在公共服務領域,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政府在運行中既要利用市場經濟的競爭和成本核算等手段改造自己,又要避免走入唯利是圖的軌道,更加要防止公共權力尋租變成逐利的工具。

(六)官員權力至小。相對於公眾利益至大,官員權力至小是理所當然。政府的公共權力來源於社會全體公民的委託、授權,政府官員手中所謂的權力與其本人絕無依屬關系。但是由於中國長期官本位思想慣性的影響,政府官員的權力自覺不自覺地放大,要解決「權力至小」的問題任重而道遠。將官員權力變「小」的實現途徑: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增強公開性;三是減少審批項目和程序;四是強化監督;五是建立政府機構權力制衡體系;六是全面建立官員「公推公選」制度;七是大大加重對官員腐敗的懲處力度。

三、發展方向:更多的減少直接服務

上世紀90年代中,美國學者戴維·奧斯本和特德·蓋布勒合著了《改革政府:企業如何改革著公營部門》一書引起極大轟動,「政府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去」,「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等概念被越來越多的政府和公眾所接受。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的實際情況雖然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有很大的不同,但總的來說,政府應著重「掌舵」從而更多地減少直接服務的發展方向是必要且可行的。政府減少直接服務是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1)有利於政府集中精力、資源進行決策和指導,徹底改變政府管理范圍過大以致力不從心的狀況;(2)有利於政府大幅度精兵簡政,降低行政成本;(3)有利於引進競爭機構,使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4)有利於實現政府「不與民爭利」的宗旨;(5)有利於調動公民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和諧;(6)有利於減少腐敗滋生。

政府可以通過以下做法減少直接服務,從而提供更好的服務:(一)減少行政層次。近中期可以加快「省管縣」步伐,撤銷地級市對縣(縣級市)政府的管轄權或代管權。遠期則可考慮逐漸將鄉鎮政府改為上一級政府的派出機構,不再作為獨立的一級政府。

(二)簡政裁官,精兵加薪。政府可以減少更多的機構和人員編制,更重要的是要減少官員的數量,我國各級政府的官員數量跟國外比實在驚人。官員多了最大的問題就是行政效率無法提高,往往是沒事找事干,簡單事情復雜化,復雜問題踢皮球,人際關系政治化等等。減少官員完全符合國際慣例,同時也可充分發揮政府各機構的職能作用,減少瞎指揮。對非官員的公務員,在探索實行職稱工資的同時,也可大幅減少數量,但前提是要「精兵」,通過建立公務員的績效考核和退出機制來砸掉公務員的「鐵飯碗」,使公務員隊伍的專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在大大減少公務員的基礎上,建立完善「高薪養廉」制度很有必要,符合「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要求,前提是完善公務員的公開招考制度,實施領導幹部的「公推公選」,探索建立以績效工資為主要形式的靈活工資制度,讓公務員包括官員在公開、公平、公正的環境下領取高薪。

(三)改革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幹部績效評估體系。當前公務員的年度考核,是由本單位范圍的同事投票決定,基本上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能真實反映公務員的績效情況。而作為對公務員服務績效最有發言權的被服務對象,社會公眾卻不具有對公務員真正的評估權。因此,應該改革公務員績效考核體系,把考核主體變為社會公眾,把社會公眾對公務員的評估情況作為公務員年度考核的最主要內容。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最近在全國第一個建立了政府績效評估法制性制度,提出讓第三方參與政府績效評估,值得借鑒。可以大力推廣「萬人評政府」的做法,對政府及其部門進行群眾評議,對領導幹部同時也進行評議。群眾投訴屬實的,要反映在公務員考核結果中。

(四)讓社會更多承擔政府原有的一些職能。政府有限小,社會無窮大。隨著公眾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讓社會上更多的人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已成為可能,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1)全面推進城鄉社區自治。政府對社區的管理,應該是授權而不是服務。城鎮應普遍成立社區業主委員會,對居委會進行完全的直選,市民完全有能力自己管理好自己。農村應進一步健全直選和村民自治制度,同時發揮村一級的招商引資主體作用,增強村集體的經濟實力和公共服務水平。(2)全面鼓勵發展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政府是解決「市場失靈」的責任主體,而慈善事業和志願服務是解決「政府失能」的有效途徑。要將官辦的慈善機構改變為自選自治的機構,發展各種各樣的慈善組織,大力發展志願服務組織和隊伍。(3)全面發展群眾團體。

(五)讓市場更多承擔政府原有的一些職能。政府通過制度設計確保公共服務的實現,但大量的公共服務可以通過競爭形式在市場獲得,政府不用全部提供直接服務。同時,大力發展社會行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把一些行業標准制定、自我約束機制、財務會計、經濟審計、環境評價、發展規劃、社情民意調查、工程預決算、代建辦理等職能承擔起來。

5.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5)政府公共服務管理模式擴展閱讀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6. 政府組織經濟建設的職能中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詳細特點指的什麼

關於社會管理。社會管理包括兩類:一類是政府對有關社會事務進行規范和制約,即政府社會管理。政府社會管理是政府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為增進公共利益,依法對社會事務實施的組織化活動;二類是社會(即自治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公民)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規范和制約自身的行為,即社會自我管理和社會自治管理。現代社會管理是政府幹預與協調、非營利組織為中介、市鎮自治與社區自治為基礎、公眾廣泛參與的互動過程。政府社會管理主要有三層涵義:第一,政府社會管理是對家庭、社會團體與社會自治所不能解決的社會事務的管理,這些社會事務涉及社會整體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國家權力與政府權威加以解決;第二,必須由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構成政府社會管理的主要內容,比如保障公民權利、維護社會秩序、協調社會利益、實施社會政策、管理社會組織、提供社會安全網、解決社會危機等;第三,政府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社會政策,社會政策是政府幹預社會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決定了政府的其他社會管理手段。社會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國家或福利社會政策。

關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並不是一個新近出現的概念,不但在國內外的社會實踐中一直都有公共服務的一席之地,而且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各種理論中都有涉及。隨著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提出,國內外的學者賦予了公共服務更新更廣泛的內涵,普遍認為,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但目前國內學者對什麼是「公共服務」認識尚不統一,主要有四種觀點:1.社會公共服務一般是指依託社會公共設施或公共部門、公共資源的服務;2.公共服務是為消費者提供公共物品的服務;3.公共服務是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主要內容,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4.公共服務,是指用以解決公共問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資源配置,其基本目的是為解決每一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不能單獨解決的許多公共問題。這些表述雖然不一,但基本內涵是一致的,政府的公共服務主要指公共部門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為公眾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與政府職能有著本質的、內在的關系。政府的社會職能是相對於政府的政治統治職能而言的。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它的首要職能是運用公共權力以維護政治統治,但政治統治職能的實現必須以執行社會職能,為社會提供服務為基礎。在現代社會中,政府公共服務職能范圍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一般而言,政府的統治職能將不斷弱化,社會的服務職能將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加強。
新公共服務強調公共性、回應性、可選擇性、責任性、參與性、合作性、透明性,以人文和公共利益為導向。新公共服務理論有七大核心觀點:服務而非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責任並不是單一的;重視人而不只是生產率和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內涵因國家、地區不同而有所變化,根據社會支出與干預程度的差異,西方國家公共服務基本上分為四種基本模式,即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大陸歐洲模式;北歐模式。

二、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特點與重點領域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特點。這是與會代表討論的焦點。有學者從三個層面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進行了分析:首先,從基本特點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點,而公共服務則主要體現現代公共行政管理公眾性的特點;其次,從核心內容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體現在規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規范各種社會事務,包括社會公眾、社會穩定、社會治理,而公共服務主要是提供和滿足公共需求的服務,包括公共設施、公共事業、公共信息等;再次,從行為模式比較看,社會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強制為基礎,以法律、法規為保障對社會進行調整和約束,強調政府履行義務,突出政府主導、主動作用,而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公民權利。根據以上特點的比較,與會代表認為:必須要建立健全政府與社會共治機制或官民協同治理機制,既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主導作用,又要形成政府、社會、公民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的模式,最終實現「市場自由、社會自主、政府自律」。

關於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點領域。有學者提出,政府的公共管理領域重點是由公共經濟范圍決定的。現階段對中國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是界定政府社會管理職能的前提,發揮好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又將有力促進公共經濟的發展。因此,正確分析當前國情,借鑒西方國家公共經濟體制理論和實踐的經驗,以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理論為指導,以克服市場失靈和防止政府失靈為原則,科學界定公共經濟的活動范圍,從而准確界定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為了在能力受限的條件下實現公共經濟整體效率最大化,對公共經濟范圍的界定必須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優先考慮直接成本較少而間接效益最大的公共經濟事項,而對那些混合物品只能保證提供最必需的部分,其他則需通過市場提供或由既非政府又非企業的社會組織承擔。這就決定了政府的社會管理重點領域和職能:維護國家主權,確保國家政治經濟安全;建立一整套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原則相適應的、完備的法律制度;制定實施正確的政策、保證經濟、生態、人口協調可持續發展;適時進行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建設重要的基礎設施,提供基本的社會服務;調節收入分配,保護弱勢階層;維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增強其生存競爭的能力;堅持健康的輿論導向,增強社會的心理凝聚力。

公共服務的主體主要由政府、NGO、私人企業構成,政府有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但政府並不是惟一主體。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布公共信息等,為社會公眾生活和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提供保障和創造條件。在政府治理中,為了保證和維持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管理與控制,可視為政府提供的一種公共服務。在民間,為了協調行業內或行業間的經濟行為,有自發形成的行業公會或行業聯盟、行業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以協調行業內的生產流通及共同問題,這也可視為一種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實際上是一個比公共產品更寬泛的范疇,即通過公共服務可以提供公共產品,也可以提供混合產品或私人產品。有學者提出,政府公共服務領域應把重點領域放在以下五個方面: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務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義務教育;提高政府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政府公共醫療服務水平;提高政府科技服務的公共服務水平;投資戰略性的公共基礎設施等。

當前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突出問題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務提供上的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投入失衡以及人與自然的不協調、與發達國家相比職能的薄弱等方面。還有學者認為,造成我國公共服務低效的原因,根本在於我國的法制建設尚不完善,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資本、人員等方面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中間組織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公共服務體制單一等,手段落後等原因。此外,單純依靠增加機構和人員、進行道義勸告等傳統落的後公共服務提供方式也是造成公共服務低效,低質的重要原因。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我國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加重視我國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推進政府社會管理創新,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非典疫情的發生和蔓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使政府發展的理念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全面健康均衡發展」上來,要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重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具體來說,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特別要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和風險的能力;二是要更加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教育、文化、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三是要創建一套科學的政績評價體系,引導官員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公共管理中應該強調公民和社會處於主導地位而不是政府為主導地位,主張要實現由管理本位、政府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的方向轉變,要根據公民社會發展的需要來提供公共服務。其次,要推進電子化政府建設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有效手段。
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實施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由管制型政府和經濟建設型政府行政模式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行政模式的轉變。基本任務是實現八個轉變:由暗箱行政向透明政府轉變;由壟斷行政向競爭政府轉變;由封閉行政向開放政府轉變;由全能行政向有限政府轉變;由權力行政向責任政府轉變;由專制行政向民主政府轉變;由人治行政向法治政府轉變;由低效行政向高效政府轉變;由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主要內容有以下15個方面: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理論(包括理念);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理順政府與企業關系;理順政府與社會關系;理順上下級政府關系;確定服務型政府職能;加強責任政府建設;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加強透明政府建設;加強高效政府建設;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規范化;建設公共服務型機關;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建立政府效能評價體系等。隨著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推進,內容還可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就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經濟建設服務職能前提下,重點強化了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

7. 服務型政府的模式及類別有哪些

一、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含義

所謂公共服務型政府,即滿足社會公共需求,提供充足優質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現代政府。現代服務型政府職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決定了政府職能的核心內容是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來創建一種公共服務的供給體系,由政府或社會來有效(及時和足量)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擴大的公共服務需求。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給主體並非僅限於政府組織,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吸納各類社會團體或私人企業參與到公共物品的供給中來。

(一)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西方國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政府改革。在這場新興的政府改革過程中,新的服務型政府理念浮出水面。概括地講,這種新的理念主要有以下特徵:解決本國的財政問題是西方各國政府改革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門開始引進市場理念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技能;實現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由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變為公共服務的「監督人」;精簡政府機構,將自己的職能定位於「掌舵」而非「劃槳」。

(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決定因素
在當今社會,一國政府要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由四個方面的基本關系決定的。(1)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上的民主與憲政,將決定國家權力的公共性質和政府為公民服務的地位。(2)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公民的經濟而不是政府的經濟,在政府與市場經濟的關繫上,市場經濟是主體,政府是為市場經濟服務的。(3)社會是公民們的社會而不是政府的社會,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中,政府是為公民社會服務的。(4)以政府為依託的直接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的直接需求,而間接公共服務即經濟調控、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則是滿足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政府公共服務的范圍
政府公共服務的目標就是提供滿足公眾消費和受益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又分為物質產品和非物質形態的服務產品。物質產品,人們看得見,摸的著,包括公用設施、公共建築、如道路、橋梁、車站、碼頭等;非物質形態的服務產品是政府機構及所屬的行政事業單位為公眾提供的各種行政事業服務,包括辦理各種證件,各種咨詢以及政府提供的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保險、社會福利和其他服務事業。

中國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的構建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和企業管理方法引入到公共服務的提供中來,用於改造傳統的政府公共服務模式。主要做法是: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利用市場主體和市場力量來執行和運營某些公共服務項目,並利用市場競爭壓力,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以實現公共服務的「准市場化」;同時將不必由政府承擔的職能轉移給各種社會組織,通過提供資助補貼、減免稅收等優惠方式,引導非營利性組織提供某些公共服務項目。根據政府服務職能的定位,構建公共服務型的政府模式必須做到如下四點。
1.以顧客或市場為服務導向,這是公共服務提供從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會本位、民本位轉變的一個基本選擇。其主要途徑有:(1)擴大政府決策的公眾參與。政府提供什麼公共服務、怎樣提供,應當事先聽取公眾的意見,以公眾意願作為第一價值取向,並建立有關了解民意、公共參與決策的渠道、規則和程序;(2)政府公共服務應當以社會的評價為主,以服務對象的評價為主,加大公眾影響的比重。
2.公共服務職能的市場化。公共服務職能市場化的范圍包括以下方面:在公共工程建設領域,凡是屬於經營性或競爭性的項目,必須建立公正規范的競爭機制,通過公共招標、內部競爭和合同外包等市場競爭機制,改變公營部門就一定比民營部門強或者民營部門就一定比公營部門強的固有認識。除了義務教育、基礎科研、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須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務外,在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也應當營造競爭環境,利用競爭機制產生的壓力來促使服務提供者不斷改進服務質量。

3.公共服務職能社會化。公共服務職能的社會化是以顧客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顧客導向),即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再由政府獨自承擔,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務的惟一機構,許多非政府機構可加入到公共服務的產品提供隊伍中來,從而使政府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地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於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通過對社會力量的組織、利用和管理,實現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
4.公共服務行政管理「法治化」。要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把事前監督和事後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從行政系統內部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三個方面著手,強化對權力行使環節的全程監督,及時糾正、制止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把依法行政落實到實處。同時,堅持不懈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切實增強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依法決策、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水平,確保在行政執行中嚴格依法辦事。

8.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有哪些詳細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大致可分為4類:

1、基礎性公共服務。人人都可享受的。如:供水、回供電、供氣答、基本交通設施(公路、鐵路、機場、公交車等)、基本通訊設施(通訊衛星、有線電視網路、電話網、寬頻網等),郵電、氣象服務(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等。

2、社會性公共服務。基本上也是人人可以享受的。如:教育、醫療、科普、普法、衛生、社會保險、環境保護、技能培訓等。

3、經濟性公共服務。主要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如:辦政務服務網站(讓國民了解辦事程序)、招商引資洽談會、高新技術交易平台、融資擔保、中小企業信貸服務等。

4、安全性公共服務。如:軍隊、警察、消防、國安等。

9.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需要強化的是哪些方面

一是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量與比例。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必須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並且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協調。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合理界定與調整中央與地方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財權與事權,有效實行轉移支付。
二是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歐盟國家的經驗表明,確立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非常有必要。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部分內容,而其中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兩部分是專門針對社會最低收入人群的。在保證最低社會保障、初級衛生保健、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保護貧弱者為重點,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從而實現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目標。
三是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制和模式。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是公共服務創新的核心內容。要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公共服務體制。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採取不同的供給模式,實行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即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對那些不具有規模經濟特徵、進入門檻比較低的公共服務項目,逐步向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開放,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對那些規模經濟特徵明顯、進入門檻較高的公共服務項目,主要引入市場機制,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的競爭;對仍要依靠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教育、衛生防疫等重大項目,要加強監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高度重視農村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城鄉失衡問題。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力度,解決「三農」問題,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和著眼點。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從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投入上採取堅決措施,增強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調整供求結構,保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閱讀全文

與政府公共服務管理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嘉興萬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