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公共衛生服務的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哪裡
一、真正投入到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機構(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資金還不夠。假設某市計劃在公共衛生方面投入1億,這些錢首先就會被各大醫院、疾控中心、血液中心等瓜分掉一大部分,然後分配到各區縣吃掉一部分,然後再分下去每個街道又吃掉一部分,所以真正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錢根本就沒有多少。
二、設備設施建設跟不上。沒錢怎麼建設?沒有設備設施怎麼服務?
三、吸引不了優秀的人才到基層。上面沒投入,下面沒收入,待遇不好誰願意去?
四、布局不合理。市區都已經有幾十家醫院了還有那麼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郊區或城鄉結合部真正缺少公共衛生服務卻遲遲不見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有些回答者簡直是外行,都是套話空話,不了解就別來回答
㈡ 「公共服務能力的基本特徵」
1)公共服務是一復種大眾化的服制務
作為政府來講,它提供的公共服務首先是一種大眾化的服務;
2)公共服務是一種基本服務
它的內容非常廣泛,比如說城市裡面的供水、供氣、供電、公共道路、交通等等。這些都是關繫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些服務,當然也包括公共安全、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這些也屬於基本服務的范疇。這是它的第二個特徵,它是一種基本服務。
3)公共服務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服務
公共服務是由政府和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它不像企業,提供一種服務、提供一種產品,就是為了賺錢。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它不是為了賺錢,它提供的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服務。
這是公共服務的三大特徵,大眾化的服務、基本服務、非營利的服務。
㈢ 公務員在公共服務時的不良作風有哪些
有的公務員熱衷於「協調」。社會上流行的「酒杯一端、政策放寬,吃點喝點、動作快點,不吃不喝、啰里啰唆」就是這種不良風氣的寫照。社會公眾到機關辦事,不管大小、難易,都要「協調」一番,請吃請喝、請娛請樂、請玩請耍,有的在本地「協調」一下還不行,還要到祖國的名川大山去「考察」,個別甚至還得到世界各地去「學習借鑒一下」。「協調」得好、照顧得周到細致體貼的,辦事就順就快,不「協調」或者「協調」沒到位的事情就難辦。
有的部門或者公務員對能給本部門和個人帶來「好處」的審批事項緊抱住不放,或明放暗不放;有的以依法行政為借口,通過制定部門規范性文件,擅自增設行政許可或審批項目、條件、收費和年檢等;有的利用行政審批、政府采購、執法監督等方面的權力搞權錢交易,或參與、干預企事業單位的經營活動謀取非法利益;一些不法商人盯住公務員手中的權力,使出各種手段拉攏腐蝕,搞官商勾結,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有的公務員熱衷於「折騰」。管理部門多頭、政出多門、職能交叉、檢查重復、相互協調配合不足是造成公務員「折騰」社會公眾的根本原因。
公務員依法加強對自己職責范圍內的事項的監督管理,本是其履行公職的正常行為,但往往是今天這個部門檢查,明天那個部門檢查;今天你檢查這方面,明天我又檢查另一方面;你檢查的情況不通報我,我檢查的情況也決不告訴你。這種名目繁多、走馬觀花式的檢查等亂折騰、瞎折騰,使社會公眾疲於和難於應付。
有些部門和公務員喜歡「踢皮球」,一個部門踢給另一部門,單位內部、公務員之間踢來踢去,把人家從這個「門」踢到那個「門」,又從那個「門」踢到這個「門」,職責內的工作互相推諉,讓社會公眾摸不著北,滿頭霧水。比如在接待處理群眾合法信訪的過程中,信訪人所在單位或行業管理部門、信訪部門、相關職能部門之間把信訪人踢來踢去的現象不是個別地方的個別現象,把簡單的問題越「踢」越復雜,解決難度也越「踢」越大。
有的公務員熱衷於「刁難」。比如該一次性告知的事項不是一次性告知,甚至多次都不給社會公眾說明白講仔細;能當時辦完的事項會找出各種理由拖著慢慢辦理;明明離下班還有一個小時就借口有其他公務而要求被服務者改天再來。凡此種種刁難行為,就是對該辦的事不給辦理,能即時辦結的事拖著不辦,看人辦事,看權力辦事,看「來頭」辦事,根本不管你來自何方、費了多大工夫才找到這個「衙門」要求享受應該有的公共服務!
部門和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時沒有或者少有時間、效率等概念,往往要在「踢來踢去」中「協調」一陣子,如果部門、個人的一己之私還沒實現的話又會折騰來折騰去,左刁難右刁難,不知不覺中多少時光流逝,多少機遇喪失,何來工作的高效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此外,部分公務員缺乏從政道德,不務公事,不想或少想責任;有的事業心不強,心浮氣躁、無心作為;有的工作能力不適應需要,無力作為;有的居功自傲、不思進取;有的熱衷功名,欺上瞞下等,都是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時的種種不良表現。
㈣ 不良公共服務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分析了解不良公共服務產生的原因,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從根源上杜絕不良行為的發生。公務員不良公共服務行為的各種表現,這既有公務員自身的原因,也有制度設計缺陷等深層次的問題。
第一,公共權力的分解被部門固化,導致綜合協調難
法理上,國家的公共權力應該由國家統一支配和行使。但在現代國家政治制度下,國家公共權力應該而且必須分解給國家的各組成部門,即將國家公共權力這一整體分成它的各個組成部分,而現實中往往將這種「分解」當成了「分化」,把統一的公共權力變成了分裂的權力,人為地將相互聯系的公共權力割裂開來,把本單位、本部門的權力「獨立起來」。
同時這些部門又會想盡一切辦法特別是通過制定部門規章制度的方式將到手的公共權力進一步固定化和強化,容不得任何單位、部門插手自己的「領地」,哪怕是其上級主管部門。如在一些政府文件中,我們經常看到「經機關審核」、「經機關批准」的條文,試想,如果作為政府組成部門之一的機關不予審核和批准,政府文件莫非不是要成為一紙空文?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協調」、「踢皮球」等怪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二,制度不健全,程序不透明,權力運行缺乏有效監督
總體來講,我國國家公共權力的相關法律法規正逐步完善中,但還很不配套,還遠沒形成一整套既相互銜接又協調統一的國家公共權力法律法規體系,法律法規之間也還存在不少「瑕疵」,即法律「打架」現象較為突出。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在法律的授權和加強行政管理的借口下又制定了一系列的部門管理制度,多數是提高了公共服務的「准入門檻」和變相增加了不少限制條件,復雜化了辦事程序和手續。所有這些規章制度絕大多數是不公開不透明的。沒有起碼的了解,社會公眾就不可能對公務員實施有效而嚴格的監督。這樣,主動權始終牢牢掌握在公務員手中,公務員的言行就能決定社會公眾公共服務能否成功。
第三,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為人民服務意識淡化
由於官本位思想的作祟,個別部門和公務員過分看重手中的權力,把人民賦予自己的權力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
不少單位和公務員仍習慣於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定式來思考和實踐現階段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活動,模糊了自身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職能定位和角色定位。由於權力對人格的腐蝕作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在一些部門和公務員的思想和行動中被淡化了。
第四,公務員自身素質能力不高,加劇和惡化了不良公共服務行為
國家公共權力為社會公眾的公共服務,都是通過每一位公務員具體的個體行為表現出來的。
公務員自身素質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強弱將直接決定其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決定著公共服務在社會公眾中的認可程度。通常情況下,素質和能力低下的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得不到社會認同的。直接與公務員打交道的社會公眾不僅會對當事人作出否定評價,而且會通過否定公務員本人從而否定其所在單位乃至整個國家的公共服務。
第五,個人收入差距過大造成公務員心理失衡
公務員個人收入雖有國家財政保障,但地區之間、同一省市發達與落後區縣之間、部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卻是十分巨大而明顯的。
有人作過比較,發達的東部與欠發達的西部省區,公務員收入差距在幾倍以上。如在條件艱苦的貧困地區,公務員工作壓力大,難度也大,責任不比其他地方輕,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不比其他地方少,但收入差距卻明顯過大。這就使一些公務員長期在失衡的心理狀態下工作,很容易將自己手中那點提供「公共服務」的權力用來謀私,以此平衡自己的心態和滿足不至於落人後的虛榮心。
㈤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水平還不高有何表現
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嚴重不足。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矛盾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嚴重滯後於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實際需求,而關鍵問題就是國家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嚴重不足。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進入高速增長期,這個階段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加大投入,但實際情況卻是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社會投入也嚴重不足,總體投入水平較低。
其次,公共文化服務缺乏剛性的政府保障標准,難以推動政府責任落實到位。從全國來看,2012年國務院下發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雖已對政府保障標准作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只列入「公共文化場館開放」和「公益性流動文化服務」兩項標准,對地方政府責任、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內容、財政保障等缺乏系統的規定。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在文化投入和文化資源的配置等方面缺少「規定動作」和硬約束,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甚至出現缺位、越位、不作為等問題。
第三,公共文化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配置不均衡。從城鄉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的態勢尚未根本改觀。從群體看,針對農民工、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社會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嚴重不足,對弱勢群體公共文化方面的政策措施還不完善,保障還不到位。
㈥ 公共服務歧視性供給表現在什麼方面
歧視農村地區居民,城市地區優先
歧視欠發達地區居民,發達地區先行
歧視體制外社會群體,保障體制內部
歧視低收入社會群體,收入高福利高
㈦ 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尚未完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府職能圍繞國家的目的而形成,一般而言,涵蓋了以下的主要方面:
①維持統治秩序和內社會秩序;
②調整社容會關系和實行社會監督;
③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控制或施加影響;
④管理公共服務事業,發展社會福利;
⑤發展與他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
⑥維護國家主權,保衛國家領土完整,防止外來威脅、干涉和侵犯。
㈧ 現在的公共服務存在哪些問題
(一)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一是個別單位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存在重經濟、輕黨建的傾向,對黨建工作責任制執行不力,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意識不強,「一崗兩責」落實不到位。二是少數同志不願意做黨務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經濟工作及業務工作上,對黨建工作只是應付、被動地去做,對黨建工作組織不力,抓得不緊。三是個別單位黨的組織形同虛設,基本沒有黨組織的單獨活動,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為所代替,而支部活動則被幹部職工活動所代替。(二)組織教育活動不經常。部分基層黨組織生活制度落實不夠全面,沒有將組織教育納入支部重要議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輕學習的現象地區。特別是個別單位對組織生活制度抓得不實,流於形式。在抓黨員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對黨員的集中學習,缺乏對科學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養的教育,使得一些黨員對政治學習興趣不濃,導致業務理論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觀念陳舊落後,宗旨意識有所淡化。(三)抓中心議大事能力不強。主要是對什麼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準,分不清哪些是重大問題,哪些是一般問題,該管的沒管住,該放的沒放開,大事議不透,小事議不完。片面認為,黨支部就是研究表彰獎勵、黨員發展、經費開支等問題,未能將年度工作計劃、貫徹上級重大決策、階段性重大工作同經濟工作齊抓共管,直接造成了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的分離脫節。(四)黨員先鋒意識「淡化」。一些基層黨組織不注重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致使個別黨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有的黨員黨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於普通群眾,只顧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觀念;有的黨員工作缺乏熱情和積極性,得過且過,工作上不求進取,少數黨員只繳納黨費不參加組織生活;有的黨費也要催繳,還有的甚至連黨費也不願意按規定標准繳納。這些個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黨的形象,影響工作的健康發展。對此,必須認真加以改進和解決。(五)黨員幹部教育管理「虛化」。一些基層黨組織制度不完善,管理鬆懈,支部組織生活不健全,「三會一課」制度堅持不好,個別支部存在著行政會、業務會與支部會兼顧開,支部大會不規范不嚴肅;在對黨員管理結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業務工作開展得好壞,作為評價全年工作成績的主要依據,而對政治表現、自身綜合素質等難以實施准確的評價考核;有的黨務工作者從未經過系統的培訓,黨務知識懂得不多,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較落後,管理缺乏力度。
㈨ 公共服務有哪些特性
第一,壟斷性
即社會公眾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只能在公務員那裡得到和實現。一般說來,某回一政府機關的職責答和其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相對固定的,其他機關和其他人無法替代。無論社會公眾願不願意,都沒有選擇或者要求更換服務提供者的餘地。
第二,非盈利性
即政府機關及其公務員在提供公共服務這一「產品」時,不得有任何盈利的動機和行為,不得向被服務者收取費用。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有充足的理由拒絕交納費用,因為作為納稅人的社會公眾是通過稅收的方式交納這筆「費用」的,這些「費用」集中起來形成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國家又通過工資的形式把財政收入分解支付給了公務員,只是納稅與享受公共服務之間產生了時間與空間的分離。
第三,非排他性
即公務員提供的任一種公共服務,社會公眾都有資格享受。公務員在為某一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時不得拒絕或者拖延他人依法享有相同公共服務的要求,某一社會公眾在享受公共服務時也不得排斥或者阻礙他人享受相同的公共服務。
第四,多樣性
由於國家機構和公務員的數量多,又居於不同層級,每一個公務員提供公共服務的態度、水平、能力和方式方法等不同,公務員提供的公共服務就呈現出多樣性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