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資源物質智力

公共服務資源物質智力

發布時間:2021-10-11 17:24:28

❶ 什麼是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具體內容,越詳細越好!

公共服務是指由法來律授權源的政府以及非政府公共組織和有關工商企業,在純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特殊私人物品的生產和供給中所承擔的職責和履行的職能,其中,政府是責無旁貸的主導者。

公共服務的社會實踐由來已久,它從最初的社會民間和宗教組織零星的自發行動,發展和演化為以政府為主的公共組織系統的自覺行動和法定職能,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公共服務實踐活動的必然性和理性主要源於公共服務的理性: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公共服務實踐的客觀原因;道義、慈善是公共服務的價值基礎;公民與國家關系是公共服務的基本依據;團結與凝聚社會是公共服務的追求目標;以需求促進供給是公共服務的經濟動因。

❷ 什麼是公共服務

在中國,這是創造性的新事業,也是中國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從而也就存在著許多未知的和不確定的東西。因此,很有必要明確弄清關於公共服務的含義。公共服務可以有三種含義公共服務的第一種含義: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關於國家,有很多定義。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社會整體的權力,它是壟斷的和最有權威的,並以強制性力量為依託。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社會整體的權力,是由決策或立法、審判或司法、以及行政執行機構構成的權力體系。本文中所謂的國家,即是指這一社會整體的權力體系。當國家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上述機構也都是或者都應是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服務的第二種含義: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本文中所謂的政府,是指國家的執行機構。雖然有人將國家稱作廣義的政府,但從邏輯關系和實際運用的角度看,將國家的行政機構或者國家意志的執行機構視為政府將更明確和易於理解。國家是一種社會權力體系,而政府則是一種組織機構;國家確定權力運作的方向和重大決策,政府則負責實施貫徹。政府是國家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的性質決定著政府的性質。當國家權力體系具有公共性質的時候,作為國家主要執行機構的政府應該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通過貫徹國家意志、執行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各種形式的政府部門和機構都是公共服務機構,政府的各項職能都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政府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第三種含義:即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的其他職能相區分。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在公共服務型國家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條件下,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所從事的並不都是公共服務,他們中只有部分人才從事公共服務活動。近年來,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中,通常提到「中國政府的職能應轉變到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里,公共服務是同其他三項政府職能相並列以示區別的。公共服務:具體、直接、公共性具體的直接的公共服務,是能使公民(包括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的子女)及其組織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雖也是公民活動所需的,但那都是間接的,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除衣食住行外,有教育、醫療保健、社會關照以及環境等。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政府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政府以某種方式的介入,如財政資金、產權或特許等,並在某種程度上貫徹著國家意志,那麼就屬於公共服務。譬如,不僅政府和公立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務,民間教育機構如果有政府特許或者使用了公共資源,那麼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夠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起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在中國,目前分別被稱作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務只須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滿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留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公共服務的種類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在中國稱作事業單位;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 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但卻屬於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是有政府行為介入的一種服務機制,而公共行政則是以政府為主體的一種權力機制。公共服務可以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如教育和醫療保健。公共行政則是規范公民開展社會活動的行為以及公民的其他間接需求。公共服務可以由公民根據個人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選擇,公共行政則要求公民必須接受。公共服務涉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公共行政則是自上而下的等級式的。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則是專門的公共行政機構。公共管理則涵蓋公共服務和公共行政,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管理。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

❸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什麼可極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

❹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啊

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包括教育體系、公共衛生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社會福利體系等。
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是指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團體和私人機構等為補充的供給主體,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務為主要目的而研究建立的一系列有關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機制、服務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現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與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建立對於社會和諧、穩定,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對於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服務效率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iHbShCGK_7UV4WnQRvWiufJRa-_

❺ 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公共服務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包括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四方面內容。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理解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要注意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❻ 一線城市對資源和智力的高度吸附作用,是國內經濟和社會均衡發展,對

「智慧城市」是近幾年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熱詞,其由IBM公司於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所引發,後藉助物聯和互聯信息技術的傳播而在各個領域廣為人知。在全球「智慧風潮」和相關政策的激促下,我國很多地方紛紛提出創建「智慧城市」的口號,將建設「智慧城市」作為培育競爭力、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市民就業、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的重要戰略。但是,應當看到,目前的「智慧城市」實踐多屬於概念構建期,人們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也僅僅局限於物聯網、互聯網、雲計算等智能城市或數字城市層面,各大媒體出現的「智慧城市」也讓人難以區別哪些是城市營銷的手段,哪些是城市建設的實況。事實上,「智慧城市」應當是對城市美好前景的綜合描述,技術進步是「智慧城市」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因此,從超越技術進步的視角關注「智慧城市」建設,是值得探究的社會話題。

一、在動態均衡中創建「智慧城市」

針對當前人們對「智慧城市」的理解過於偏狹的現實,我們需要採用更樸素的概念來理解廣義的「智慧城市」。從廣義的視角來看,「智慧城市」不是城市靜態目標或者理想藍圖的宣言性描述,而是運用更先進的技術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動態過程,是使城市更加高效、安全、便捷、和諧、可持續的綜合狀態,即面對城市問題的智慧應對。「智慧城市」應當盡可能優化整合各種資源,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感覺心情愉悅而不是壓力重重,即適合人的全面發展。

由是觀之,廣義的「智慧城市」是一種運用智慧動態應對城市化進程的從容狀態,其內核是城市化發展的質量導向,其形態是由精明的發展戰略引領的空間有機體。它擁有自組織能力強的社會活動體系、創新性能力強的經濟活動體系以及智能化程度高的支撐體系。

根據廣義「智慧城市」概念,可以將「智慧城市」構建為戰略層次、活動層次、物理層次三個層級和戰略體系、社會活動體系、經濟活動體系、支撐體系、空間體系五個體系。其中,支撐體系與空間體系共同組成「智慧城市」的物理發展基礎,分別以信息技術進步和空間品質優化的不斷演進,構成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平台;社會活動體系與經濟活動體系互為關聯並相互制約,實現公平與效率的均衡;戰略體系作為統領,實現各體系的總體動態均衡。譬如,倘若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這兩個體系的動態平衡超出了合理區間范圍,則容易導致社會、經濟甚至更大范圍的城市系統崩潰,此時,戰略體系將發揮均衡作用。

二、在城鄉互哺中創建「智慧城市」

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中國社會已經發展到「城市社會」作為主導狀態的時期。但是,在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社會發育仍然以血緣關系為主要紐帶,經濟發展仍然以總量增長為主要目標,快速而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並不必然形成良好的城市社區。在這種情勢下,與「城市社會」相對存在的「鄉村社會」必須智慧地進行應對,總的原則是:一方面應強調城市對鄉村的資源和利益反哺;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鄉村原生的自組織能力,探索一種高品質的城鄉關系。

當前,從中央到地方都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和建設美麗中國,這些做法都值得充分肯定。因為鄉村與城市一樣,亟需實現現代化,亟需提升生活設施、配套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但應當看到,鄉村的現代化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豐富,還應該保留鄉村特有的社會和文化屬性。從理論上來看,鄉村與城市的文化是異質的,相比而言,城市社會復雜性更高、包容性更強,而鄉村社會要弱一些。但鄉村社會往往是基於血緣、地緣而形成的一個極為穩固的社會共同體,在遇到與集體利益有關的問題時,會爆發出更為強大的力量。這種文化上的差異給我們推進新型城市化進而實現城鄉無差別化最終目標帶來巨大挑戰。

我們認為,信息化是城鄉走向無差別化的主要途徑。現今社會,信息獲得的渠道已無時空障礙,且信息的「在場性」和及時性均已大大提高,鄉村社會有可能在信息化建設方面首先與城市完全同步,成為帶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的突破口,最終實現高品質城市化的總體目標。這里的關鍵在於頂層設計能否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供給方面向相對「弱勢」的鄉村地區和流動人群傾斜,而不是仍然集中在「強勢」的大中城市。

三、在提升空間自組織能力中創建「智慧城市」

當前信息化對時空的壓縮以及對生產生活方式的實質性影響日益凸顯,在空間形態和人對空間使用方式等方面逐漸打破了傳統經濟區位導向的中心地等級結構,電子通訊網路的發達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距離的障礙,導致了規模空前的巨型城市的出現,使得城市的一些非中心區域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形成經濟活動的集聚。這些新的集聚體通過交通和通訊網路形成緊密聯系的整體,城市圈層的發展格局被打破,造成了多中心網路化的發展格局。就城市內部空間結構而言,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以及生產方式的改變使得城市中的居住、交通、工業等功能也隨之發生顯著變化,城市土地使用尤其是中心區的土地使用出現了混合化的趨勢,同時促進了城市郊區的功能重構。

信息技術極大地拓展了非地方性聯系的頻率和強度,人們對城鄉空間的認知已經不再依賴於對真實物理環境的遍歷式接觸,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信息媒介的傳播。但媒介本身不單單是中性的中介,相當程度上它會影響社會、文化及思想的建構。因此,對於可感知的城鄉空間來說,各類互聯網媒介所建構的功能等級序列和城鄉差異特徵,在很大程度上表徵了特定群體對空間意象的選擇性傳遞。

同時必須看到,高度信息化增進了人們在地方上的關系多樣性。在快速城市化狀態下,復合血緣、地緣的空間結果比比皆是:城市化或半城市化人口中的社會底層(如農民工)以同鄉為紐帶,半封閉地聚集在特定而多樣的城市空間載體中,體現為同鄉同業聚集社區(如「城中村」);而其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中上層人群則以業緣為紐帶選擇大城市作為落腳點,體現為一線城市對各類人才的強烈吸引,但從地方認同角度考察,這部分高端人群或多或少存在對城市問題的憂慮以及對城市環境的不滿。更為重要的是,因地緣而生的本地化生活方式的不完全融入,使大城市難以成為被普遍認可的「家園城市」。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政府而言,尤其應當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戰略性地動態平衡經濟與社會、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高度關注信息技術進步帶來貧富、城鄉等兩極分化的潛在危機。著眼制度、社會、民生的智慧化建設,通過智慧的頂層設計,使國民公平地受惠於智慧的技術,全面釋放社會力、平衡經濟力,以新型城市化引領城鄉均衡發展。

❼ 「公共服務能力的基本特徵」

1)公共服務是一復種大眾化的服制務
作為政府來講,它提供的公共服務首先是一種大眾化的服務;
2)公共服務是一種基本服務
它的內容非常廣泛,比如說城市裡面的供水、供氣、供電、公共道路、交通等等。這些都是關繫到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些服務,當然也包括公共安全、醫療、教育、文化娛樂等,這些也屬於基本服務的范疇。這是它的第二個特徵,它是一種基本服務。
3)公共服務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服務
公共服務是由政府和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它不像企業,提供一種服務、提供一種產品,就是為了賺錢。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它不是為了賺錢,它提供的是一種非營利性的服務。
這是公共服務的三大特徵,大眾化的服務、基本服務、非營利的服務。

❽ 「社會公共服務」的內容是什麼

社會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專活動直接需要所屬提供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❾ 中國的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哪些

第一,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第二,提供教育、內醫療、公共文容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情況比較復雜,需要區分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對於發展公共事業性服務,政府責無旁貸。
第三,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政府應擔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切實推動節能減排。同時,還應加快電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其中屬於商業性的部分交由市場去做,屬於公益性的部分直接承擔起來。
第四,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對生產安全,企事業單位負有責任,政府也應強化安全服務體系建設和監管職責。而消費、食品和葯品安全等都是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基礎性環節,政府責無旁貸。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資源物質智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