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體系研究綜述

公共服務體系研究綜述

發布時間:2021-10-11 16:04:17

A. 公共服務國內外理論概述

行政變革的理論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新貴無疑是「新公共管理」(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相比教而言,它摒棄了傳統政治理論的觀察視角,而是從市場和經濟學的角度重塑了許多行政的理念和價值,從而建立了一整套全新的行政發展架構。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以丹哈特夫婦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針對新公共管理的理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並倡導「服務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務理論(the New Public Service),他們的觀點在我們的服務行政研究中具有值得重視的巨大意義。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
1、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產生,為政府改革注入了新鮮血液。新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政府有限理性和政府官員的「經濟人」假設,政府相似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組織,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公共服務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系。因此,其核心內容是力圖將私營部門和工商企業的方法用於公共部門,強調市場競爭、政府工作的績效評估、行政過程的透明取向、成本效率和顧客導向等。一時間,「企業化政府」、「市場為本」、「政府瘦身」、「重塑政府」成了政府官員使用率極高的流行詞語。然而新公共管理的思想並沒有涵蓋當今政府在實踐中所應該涵蓋的基本理念。而且新公共管理過分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過分強調政府向企業學習、用企業提供商品的方式提公共服務,往往會而且在實踐中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差別,從而產生倫理上和責任上的問題。另外,在市場化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盡人意的腐敗現象。這一切,導致公平與公正問題的凸顯。
新公共管理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政府不再同時掌舵和劃槳,而是把劃槳的任務賦予更為高效率的市場,政府則專心做好掌舵的工作。丹哈特夫婦則針對性地提出了一個實質性的問題:「當我們急於掌舵時,我們是否正在淡忘誰擁有這條船?」從掌控和駕馭社會的角度講,政府過去已經做了很多,也的確發揮過積極的意義。但是對於現代社會,這種單極化的掌控結構是否還合理呢?現代社會更多意義上是一個多元化的結構,即便在公共行政領域它更多的也要體現出公民的主體性。其實公民才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既是公共財政的主要供給者,也是公共服務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各種生活的參與者和公共利益實現的監督者。歸根到底,作為最終的授權者,他們甚至可以通過新契約的形式向民間公共組織授權,而非單獨指向政府,這樣就使得掌舵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政府在許多時候的角色將不再是主導型的,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與者,至於劃槳手也不僅僅是市場這一單一結構能夠完全提供的,需要有更為多元的參與力量來重構體系。
2、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揚棄。在對新公共管理進行性批判和反思的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新公共服務的新理論。丹哈特夫婦提供了新公共服務與新公共管理比較的一個代表性範式,他們提出了對服務行政有相當指導意義的七個方面:1.服務而非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品;3.戰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動;4.服務於公民而不是顧客;5.責任並不是單一的;6.重視人而不止是生產率;7.超越企業家身份,重視公民權和公共服務。夏書章先生對此有這樣的評價,「在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之後,出現新公共服務運動,並非偶然,故不論它們之間的理論觀點和具體內容上的分歧和爭議如何,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和不容忽視,即強調或提醒公共管理主要是或者歸根到底是公共服務的性質。」
與新公共管理建立在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觀念之上截然不同的是,新公共服務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觀念之上的,是建立在公共行政人員為公民服務並確實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之上的。新公共服務對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主要體現在: (1) 新公共服務呼籲維護公共利益,「 當公民能夠根據公共利益去行動時,社會的廣泛利益才能從一個獨立的、孤立的存在中脫離出來,並轉變成一種美德和完整的存在,向社會奉獻的過程最終使個人變得完整」,這種觀念大大超越了建立在個人自利基礎上的新公共管理理論。(2) 新公共服務強調尊重公民權利。新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堅持認為,政府與公民之間是不同於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的, 「公民具有一種公共事務的知識,一種歸屬感,一種對整體的關切,一種與自身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群道德契約」。新公共服務倡導者相信公共組織如果能在尊重公民的基礎上通過合作和分享的過程來運行,就一定能獲得成功。(3) 新公共服務重新定位政府的角色。新公共服務看到當今政治生活領域最重要的變化之一就是政策制定方面的變化,政府不再是處於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參與者。更多的利益集團直接參與到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之中。新公共服務認為行政人員應該意識到,公共項目和公共資源並不屬於他們自己,作為負責任的參與者,而不是企業家,他們是「公共資源的管家、公民權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社區參與的催化劑、街道層次的領導者」 ,將越來越多地扮演調解、協調甚至裁決的角色。
3、新公共服務理論需要發展和實踐。新公共管理努力實現的是對一系列公共管理困境的救治,現實的問題使得關注效率的工具理性成為必要,相應的它對於追求何種最終價值卻少有興趣,也就缺乏探討緊迫性的認知。作為一種變革和救治的視角,我們對於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案予以很多的贊成與肯定,但是這樣一種理論進步更多的是建立在技術和工具的層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形式偏好性。而新公共服務則試圖將管理的視角逐漸切換到對管理乃至社會發展根本價值的關註上來。資於往事,鑒於現實,我們需要在一個改革的進程中必須在二者理念中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
盡管丹哈特夫婦在提供的多個項目的比較後發現,二者似乎存在著太大的差別,但是如果從動態發展的角度,形式和價值事實上必然有相契合的肌理。就如同我們認為即使在公共管理「主體缺位」時期,它也正走在根本價值的漫長回歸之路上,並不能因為當時的理念多麼淺顯而否認那曾是形式與價值耦合的一個歷史進程。新公共服務高舉價值追求的大旗一方面確實很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在實踐上並不能與新公共管理並駕齊驅。
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困惑
公共行政轉向倡導服務的價值和實質的正義,需要致力於建設一個公民本位、追求公共利益為根本的行政體系。這樣一種理論推定的首要問題「是否可能」或者說「是否具有操作性」將如何來界定呢?事實上,通過分析,我發現有四個困惑必須予以解決才能回答其現實性。
第一,公民何以理性?以公民為本就意味著公共行政必須滿足公民的需求並為不斷發展的需求提供服務升級的義務。那麼,公民的理性就顯得非常必要了,這種理性包含三個層面的意思:
1.公民是否准確的知道自己的需求?公民其實往往最注重基礎的需求,而對於可能的或者高層次的需求缺乏認知,這主要是因為需求環境、需求階段以及需求人群的差異造成的。譬如,生活在城市的人嚮往鄉村田園的環境,而農村居民會覺得現代化的都市生活更好,這種需求的「圍城」困境並不意味著絕對的需要,而是階段性的比較和補差心理。所以公民的需求總是表達不充分或者時效多變的,尋求一種明確的認知似乎目前還不可能。
2.公民是否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即使公民完全知道自己的需求,那他們能清楚無誤地傳遞給供給方嗎?答案是否定的。公民的表達取決於三個因素:a.公民表達的能力,這一點是因人而異的,最好的表達能力者能否最清楚的表達尚有疑問,何況千差萬別的公民群體。b.公民的表達意願,公民的表達意願是受個體情緒影響很大的,不同心理素質和個性的人對表達的見解是不徑相同的。c.表達的成本,這一點其實也很關鍵,如果公民感覺到對話的成本高於收益或者擔心投入沉沒的話就會放棄許多表達的機會。
3.公民認為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了么?公民的評價體系同樣體現出迥異性,即使是同等同質的服務對於不同的客體而言滿足程度也是截然不同的,這種困境時常出現,使得服務方不知所措,也往往影響公平性和制度化。
所以,就現實而言,差別的公民個體理性層次不同,作為全體考察時則更加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只能稱之為有限理性的集合。
第二,政府何以令人滿意?作為服務供給者的身份,如何讓公民滿意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作為權力和權利主體的公民在接受服務的時候對於政府不能是感恩或者寬容的感情,他們通常應當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政府是全心全意為我們考慮的嗎?政府的人員是由一般的公民擔任的,他們具有雙重的身份,一方面具有公民的需求,另一方面必須通過本職工作來實現政府的服務。這個特殊群體的集合是不是會帶來政府的人格化以及利益集團化?他們考慮服務的基點還能保持公正嗎?還有可能在沖突的區域依然保持價值的中立嗎?以上的擔心不是多慮的,既往的「經濟人」假說事實上更加增添了這方面的不確定感。
2.政府能提供盡可能多和好的服務嗎?這個問題直接與服務的意願和政府的能力有關:從意願的角度,政府在獲得充分的授權後,必須有兌現契約的實際行動和完善服務的創新精神,還必須保障能夠落實到制度化的設計上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隨意性安排;從能力的角度,政府在具體的行政中應當表現出足夠的駕馭本職的素質並且有令人信服的實踐來進行經常性的校驗;這個問題實質上還與政府對公民需求的認可有密切的關系,公民表達的所有需求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回應、是否帶來了未來服務升級的承諾和預期等都是現有較鬆散公民社會的結構所不能把握的。
3.政府是值得信任和不可替代的嗎?既然服務是公民對政府的根本定位,那麼政府目前所發揮的功能都是不可替代的嗎?在某一種公共產品的提供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已經是最好的可能嗎?現實中,多元的社會和多元的結構已經提供了選擇的其它可能,政府如果不能證明它還有必要居於主導,就必須放棄過去獲得的授權合同,主動退出,但是政府這種自覺的行動常常是缺乏壓力和動力的。
所以,政府總是很難令人滿意的,改革甚至重塑就成為經常性的工作。
第三,政府和公民何以達成共同的核心價值?作為追求理念的「生產力」與「效率」、「民主」與「正義」、「安全」與「福利」等在社會認知上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偏好,公民群體通常不可能達成一致的認識,政府在各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解讀。問題還在於作為被授權的服務主體——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對社會價值的統一發揮影響,又有多大的能力去整合各方開展統一的行動,而且保證不虢奪侵犯公民的權力。另一個方面,公民作為權力的主體為何要去認同某種共同的價值,那些個體和群體多元化的價值之間又如何來保持融合和平衡沖突?我們會發現關於價值的爭論實際上歸結到最後就是公民與政府關系的根本性基礎——合法性認同,公共服務的行政變革不能是停留在技術修補層面的運動,而應該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方位重構和超越。
第四,公共服務是現在還是未來?基於上述的分析,我們發現在建構服務行政的事實與價值取向上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面對既往的弊端和危機時,形式的修正需要更顯得迫切,而對於理念的刻意追求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那麼服務的理論是不是太過超前或者部分地超越了我們的時代而應當被視為未來的理想呢?回答這個問題對於目前指導理論的建設性是不可延緩的,無論是新公共管理還是新公共服務都無法迴避。
三、結論
公共服務推定的困惑不是否定了公共服務理論的可能,而是對公共服務必須解決的理論層面提出了建構的基本內容。一種公共服務理論的建立,必須圍繞上述的問題展開探討,任何理論倘使不能解開上述的困惑,那就恐怕還是會「混淆了規范與描述」,難以提供出「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替代性方案」。歷史上的政府形態對於社會發展而言至少已經扮演過兩個角色,一個是大包大攬的全面干預者,就像我們在大多數歷史時期看到的統治管理形態,另一個是的市場主義和自由主義者強烈要求的「守夜人」角色或者弱勢政府。事實上,作為權力本體的公民們真的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嗎?當然不是,新公共服務理論實際上也呼喚了新意義上的政府重塑工程。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向上仰視我們的政府,他們必須記錄下我們所能給予的權力、堅決保留的權力和禁止行使的行政權力,並確定法律去保障它們;其次,我們需要一個熱心了解我們需求的政府,他們應該劃分出必須提供的、盡可能提供的和由第三方更好提供的不同需求層次,然後努力去達成這樣的供給;最終,我們需要一個全心全意服務於我們的政府,他們以尊重人的個性、確認人的價值、推進人的發展為使命。因何而服務?歸結到一句話就是「民主的政府是為他們的公共服務而存在。」我們所需要的也正是一個服務性的新型政府。

B. 國外公益性地質調查資料社會化服務綜述

此文系作者和吳強(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陸軍,副研究員)合作。原載《世界有色金屬》2007年第3期

國外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基本是法定的,有關機構為社會提供地質調查成果也是法定的義務,而且要服務到位,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當然,這些服務並不完全都是免費的,有些運行融入了商業化運作機制。因此,有關這方面的服務無論內容、方式,還是效果,均有滿足社會需要這只看不見、卻能感知到的無形之手在起作用。下面准備就此分6個部分作一介紹。

1 公益性前提下的商業化服務

西方發達國家一般制定有信息公開法,明確了政府信息、公益性信息必須公開,社會大眾有了解、獲取此類信息的權利。由於這些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哪怕像地質調查成果社會化服務這樣公益性較強的事業也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商業性服務機制。在公益性前提下開展商業化服務的具體表現就是實行收費制度。

關於公益性信息產品收費問題,很多國家在其行政法規中均有相應規定。總體原則是:提供公共領域的有關信息不得以盈利為目的,既可以是免費的,也可以是收費的,但即使收費也以不盈利為底線;提供商業領域的有關信息可以收費,也可以免費,但均以盈利為目的。這里選擇日本、美國和歐盟的一些信息收費制度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國外信息產品收費制度比較

就地質調查成果資料而言,除最基礎的地質資料可以通過網路免費下載外,大部分地質資料都將收取高低不同的費用,幾個國家相比而言,美國收取的費用最低,美國的免費資源也是最多的,幾乎可以滿足用戶需求的65%。在服務收費方面,國外把對地質調查成果資料的服務費叫作成本回收,但其目的並不是真正為了收回成本,更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更好地提供社會化服務,促使公共資源得到更公平的利用。因此,通過收取一定的費用,引入更加商業化的機制有利於盡可能地改善服務質量,減少對免費服務的不合理要求,促進政府財政資源的公平使用。美國成本回收約占支出的2%,加拿大約佔13%,澳大利亞約佔30%。沒有查到英國回收成本的准確比例,但英國地質資料的收費體系卻最詳細,也最復雜。

英國數字地質圖數據的使用採用許可證形式,用戶要使用這些數據必須購買許可證,許可證不獨占,也不能轉讓。許可證價格與地質圖比例尺大小、所需面積及所需購買的年限直接相關,在2003~2004年度,不同比例尺與許可證費用的關系,如表2所示。

表2 英國不同比例尺數字地圖數據與許可證費用的關系

從表2可以看出,比例尺越大,費用越高,而且不同費用標准間差距很大。英國許可證費用不僅與比例尺相關,還與用戶所需使用年限相關。第一年許可證費用包括數據准備費用(Data Preparation Charge,DPC)、數據使用費用(Data Usage Charge,DUC)和許可證管理費用(Licence Administration Charge,LAC)。第二年繼續使用費用包括數據使用費用和許可證管理費用。數據准備費用在£150~350之間,許可證管理費用是£150。應當注意,許可證費用中的數據准備費用是標准數據的准備費用,如用戶需要對GIS圖幅進行裁剪,還需要另加數據准備費用。英國數字地圖數據許可證費用與比例尺大小、面積、使用年限的關系,如表所示。

表3 英國數字地圖數據許可證費用

表3中包括數據准備費用(DPC)£150和許可證管理費用(LAC)£150。以上許可證費用僅是單個用戶(Seat/user/PC/workstation)使用,若是多用戶(Seats/users/PCs/workstations)使用,數據使用費(DUC)將隨著用戶數的增加而增加,如2~5個用戶,將是2倍的DUC,6~10個用戶,將是3倍的DUC等。

2 公益性服務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公益性地質資料服務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服務內容廣泛,這些國家提供的地質資料服務幾乎涉及到了整個地質資料領域,如區域地質調查、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水文地質、地質災害、礦產資源、水資源、能源、環境、地質科學知識等等。從服務內容的深度來說,還可提供大比例尺的圖件,有的圖件比例尺甚至達到1:10000。二是,服務形式多樣,這些國家提供的公益性地質資料,有的可以通過網路下載,有的可以到指定的商店購買,還有的可以通過電話、E-mail、傳真等方式訂購。此外,還有一些信息將通過期刊、年度報告等形式向公眾提供服務。三是,服務以電子格式提供,且載體豐富。電子成果格式包括ASCII文件、PDF格式文件、Bentley微軟工作站格式(.DGN)、ARC/INFO輸出格式(.EOO)、Arc/View圖形格式(.SHP)、Map Info交換格式(.MIF/.MID)、Map Info格式(.TAB)、小波壓縮格式(.ECW)、標簽圖像文件格式TIFF(包括壓縮的和沒有壓縮的)等,成果載體有紙介質、塑料介質、光碟、磁碟等。

3 多部門聯合提供服務

隨著地學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大,地球科學與天體探索的結合,使得地學知識、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正在突破地質調查局的界限,逐漸擴展到了其他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商業機構。也就是說,這方面服務正在朝多部門聯合運作方向發展,即使同一部門或單位提供的服務,根據專題內容的不同,也可由不同的小組負責。例如,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地質產品雖然可以在各銷售網路都可購買,但如果用戶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產品的性能,還可以很方便地直接與產品生產者和製造者聯系,取得第一手資料。美國正在開展的空間數據一站式服務項目,更是多部門聯合提供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典範。目前加入該項目的政府職能部門已達19個,這些部門通過合作提供統一的服務,以改善公眾和政府利用地質空間數據的能力,同時也支持商業性服務。

4 服務的信息化程度較高

多數國家地質資料的社會化服務都有統一的門戶網站,通過這些門戶網站,用戶可以進行成果目錄和元數據的查詢。一些國家的相關產品搜索系統相當完善,在查詢時可以使用通配符,在多關鍵詞的查詢中可以選擇邏輯關系(與、非、或)。還有一些國家採用了圖文並茂的查詢方式,不僅可以通過關鍵詞查詢,還可以在地圖上直接查找,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採用了Web GIS技術,用戶既可以通過瀏覽器直接瀏覽地圖,也可以在地圖上進行搜索。除完善的查詢系統外,大部分國家的門戶網站都有主題列表,一些國家按專業性質列表,一些國家按照字母順序列表,還有一些國家則按兩種形式列表,這樣可以方便用戶查詢,直接在列表中查詢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

網路是用戶獲取產品的重要途徑。通過網路,用戶既可以免費下載部分產品,也可以通過網路訂單或E-mail訂購所需要的產品。例如,通過網路加拿大用戶可以獲取29%的數據,美國用戶可以獲取27%的數據,澳大利亞用戶可以獲取8.5%的數據。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國家大多是多部門聯合提供社會化服務,在門戶網站上查找的地質成果產品可能屬於不同部門,但這並不影響不同部門通過門戶網站為用戶提供服務。

隨著數字制圖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特別是3S、5S等空間數據集成技術的發展,地質資料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20世紀70年代數字地圖技術進入實用階段,80年代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等國開始生產地學圖件。GIS(地理信息系統)及之後開發出的相關技術在地學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拓寬了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內容和范圍。地理信息系統是地理學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20世紀60~70年代主要是用計算機技術處理與地理坐標相關的問題,解決環境資源管理規劃問題,如世界上第一個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CGIS),就是加拿大為處理土地調查獲得的大量數據而建立的。目前,GIS為公眾提供地理信息服務的途徑主要有三種:①提供以電子地圖為典型的GIS產品(包括數據與軟體);②通過互聯網向公眾提供GIS服務;③採用觸摸屏的方式在公共場所向公眾提供GIS服務。

5 重視地質科普知識服務

國外一些國家十分重視地質科普知識的服務,通過普及地質科學知識來提高公眾對地質事業的關心和認識,進而促進地質事業的發展。在網路上,加拿大地質科普知識服務主要採用三種形式:一是地質專家答疑(Ask-a-geologist)。凡對加拿大地球科學感興趣或想了解這些知識的人,可以向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們提出相關問題,請求他們的回答。詢問者只需在問題框中填寫想要請教的問題及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的專家們就會通過電子郵件將結果返回給詢問者。二是通過加拿大地質調查局教育站點,向公眾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內容包括加拿大景觀和地形(簡單的說明)、加拿大氣候變化海報、繼承加拿大地球科學傳統、加拿大地震、地磁——北磁極、地磁——磁偏角、城市地質、加拿大山崩、雪崩、沙格奈河洪災等等。三是提供地質科普知識材料。這是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為提高公眾對地球科學的認識,特意為學生和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人製作的地質科普材料,而且還有很多視頻材料。內容主要有地球科學家、加拿大地震、加拿大地質調查的過去和現在、加拿大與大西洋礦產資源、地球科學制圖方法等等,這些視頻材料可以從加拿大地球科學信息中心短期借用。

英國地質調查局也通過網路向公眾提供地質知識普及教育,內容包括:地圖製作、常見地質問題、地質年代表、地質概況、岩石、英國地質科學文檔、火山、化石、科學和社會、地震、地質旅遊指南、主要地質事件等等。另外,英國地質科普教育的另一個特點是通俗化,即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便於社會公眾接受。例如,在介紹砷對地下水的污染時,就列舉了孟加拉國砷污染地下水的典型事例,並展示了一些現場照片。

6 重視社會化服務的配套工作

為推動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國外還非常注重社會化服務的各項配套工作,如美國在這方面就做的十分成功。

(1)重視社會需求,大力宣傳地質調查資料。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重視社會對地質工作的需求,主動促進地質成果社會化服務。如:設立專門聯絡機構與政府部門、國會、聯邦專業委員會、企業和社會公眾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及時了解社會對地質工作的需求;通過公開發行報刊、電視及召開成果發布會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普及地質科學和相關信息成果。

(2)重視隊伍建設,使地質調查資料的社會化服務得以長期延續。公益性地質工作的區域性和專業性很強,需要有一支具有較強專業知識、豐富工作經驗和大量資料積累,且人員相對穩定的專業隊伍來完成相關任務和保障成果的質量。美國的公益性地質工作之所以能夠在國內外發揮重要作用,得益於USGS有一支高素質且相對穩定的專業隊伍。該局能夠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科學制定人力資源戰略,注重人才隊伍的培養和接替,並能及時調整隊伍的專業結構。在吸引人才方面,USGS還採用了設立國家研究基金,在全國招聘地質、生物、地下水等專業博士後到該局工作等方式。

C.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現狀與問題

茹湘蘭

(全國地質資料館,北京100037)

摘要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作為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的主要載體和服務窗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本文從幾個主要方面分析了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主要指的是各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為社會提供的地質資料服務,具體包括地質資料、數據的提供,數據信息的加工處理以及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定製服務等。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是地質工作服務於社會的主要載體和服務窗口,是地質工作價值的主要體現。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基礎地質信息服務,在國家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地質資料仍然是國土資源調查、規劃、管理、保護、合理利用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基礎信息資源。並且,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項經濟建設迫切需要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也將「推進地質資料開發利用」列為六項重大任務之一。同時,新一屆政府也強調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國土資源部服務社會的窗口,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在我國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現狀

1.1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機構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體制基本建立,形成了國家和省兩級匯交管理體制和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絕大多數館藏機構配備了必要的設備,健全了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制度,對人員進行了培訓,建立了地質資料服務網站,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於2004年底建成並投入使用,2008年出台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工作全面啟動。經過努力,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機構不斷完善,服務能力不斷加強。

1.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制度不斷完善

近年來,為全面提高地質資料的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相繼出台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加強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若干規定》、《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路服務體系的通知》、《關於印發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的通知》和《涉密地質資料管理細則》等,為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提供了法律保證。

1.3 傳統服務不斷完善,網路服務逐漸加強

在各級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地質資料館藏機構積極開展服務工作,2007年部省兩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共為3.9萬人提供了地質資料服務,利用資料約265.7萬件。

目前,除提供傳統的紙介質資料服務外,各類資料庫成果,如系列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及化探原始數據、全國礦產地資料庫等都已向社會提供服務。館藏機構在不斷完善傳統服務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基於網路的現代服務方式。在國土資源部的統一部署下,全國地質資料館和各省級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立了獨立的地質資料服務網站。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多樣。特別是全國地質資料館於2006年11月開始在網上提供部分圖文地質資料在線瀏覽和下載服務,首次實現了在線地質資料服務從目錄服務向「內容服務」的轉變,是地質資料網路化服務的重大突破。

2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主要問題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地質工作發生深刻轉變的新形勢下,國家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迫切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網路化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與社會對地質資料服務的需求相比,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

2.1 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政策不配套

在地質資料信息服務已成為21世紀各國地質工作戰略重點的今天,我國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完善,多層次和多單位各自提供服務,部門之間缺乏協調,沒有統一的服務窗口、沒有統一的服務政策、沒有統一的收費標准,嚴重影響服務質量。

相對發達國家完善的服務體系,在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內容、版權與收費、信息發布、服務質量以及服務政策等方面,我國目前只有框架性的規定,缺乏有效、具體的規章制度來指導和管理服務工作。

2.2 在線服務的信息數量和質量落後於發達國家

從1993年美國地調局(USGS)的WWW伺服器開始運行算起,多數發達國家先後啟動了基於互聯網的地學信息服務。1997年,USGS分布在全國的伺服器數目已達14類300多個,信息量不斷增加,服務范圍覆蓋全世界。2005年,USGS平均每月成功的服務請求達2400萬次,經網上傳輸的數據量達180 GB,訪問的頁面數200多萬。

我國擁有豐富的紙質和數字化的專業地學信息資源,而且在地學資料庫的建設方面特別是1:20萬、1:5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建設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受地質資料保密問題的影響,能夠提供在線服務的信息量相對較少,目前,只有一些小比例尺的圖件和圖集提供網路化服務。

2.3 館藏服務資源積累不足

全國地質資料館分別於2004年、2007年,開展了用戶需求與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館藏服務資源問題是用戶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問題。

館藏新資料少,很多地質資料匯交不及時或不匯交,導致館藏機構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無米之炊」。閱者到全國地質資料館來查資料,發現很多地質工作早已完成,就是看不到資料。我們曾經做過一項統計,2004年度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8項,2005年度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10項,以上18個獲獎項目向全國地質資料館匯交資料的只有1項。由此可見地質資料匯交情況不佳。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學數據信息資源積累嚴重不足,如社會急需的1:5萬數字地質圖資料庫目前只完成1200幅,1:25萬地質圖資料庫建設剛剛啟動;為礦業所急需的中大比例尺地面物化遙資料庫尚未開展工作等。

全國地質資料館開展多年的地質資料圖文資料庫建設進展緩慢,截至2007年底僅完成2.4萬種,約佔全部館藏資料的20%。而恰恰就是這20%數字化的圖文地質資料,2007年的復制服務量是全部紙質資料復制服務量的2倍。

2.4 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宣傳力度不夠,開發利用欠缺

地質資料應用范圍廣,潛在應用價值大,但目前服務宣傳力度不夠,宣傳范圍比較狹窄,主要集中在國土資源、有色、冶金、煤炭等與地質調查工作密切相關的行業或部門,影響了服務范圍的擴大。另外,宣傳方式比較單一,宣傳內容過於專業化,使一些潛在用戶不能夠理解我們發布的服務信息,如旅遊部門等。另外,館藏機構受人員編制和人員素質的限制,較少進行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無法滿足很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3 提高我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對策與建議

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因此,新時期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觀念,以建立健全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以海量地質資料數據資源的清理、整合和資源建設為基礎,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組織、政策、標准制度體系建設為保障,以提高地質資料的開發利用程度為宗旨,有效改善地質資料服務環境,提高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資料的需求,為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信息支撐。

3.1 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服務政策

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好地質資料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部署。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搭建統一的服務平台,在統一政策體系框架內,整合服務資源,拓展服務領域,規范服務行為,為社會各界提供地質資料服務。

進一步完善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政策,其中,定價原則與標準是推動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與共享的核心問題,涉及無償、有償、有償的程度、信息的成本費及信息服務費等諸多方面。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才能有效地平衡地質資料的生產者、用戶與管理部門的利益關系。

同時,要建立健全客戶服務機制,明確服務范圍、服務目標、服務方法手段以及客戶的權利和義務等,建立服務評估機制,切實提高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水平。

3.2 加強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積累,推進「一站式」服務

地質資料服務資源的不斷積累與更新是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工作基礎和關鍵環節。館藏機構需要源源不斷地接收新成果、新資料,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因此,第一要加強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把應該匯交的資料及時收上來,為社會提供服務。第二要加強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的管理,開展清理工作,把重要的實物和原始地質資料匯交上來,豐富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內容。第三要通過開展館藏資料數字化建設、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重要原始地質資料數字化建設、重要鑽孔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和境外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實現地質資料公共服務資源的積累。同時要整合多種地質信息資源,構建國家地質資料數據中心,搭建「一站式」地質資料數據共享服務平台,樹立地質資料公共服務的新形象,充分發揮地質資料的作用。

3.3 增加地質資料公共服務投入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國家在地質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積累了海量的地質資料成果,與國家對地質工作的巨額投入相比,作為保管這些成果資料的地質資料部門長期投入不足,因此,各級政府要增加對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工作的投入,認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切實解決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3.4 加強地質資料管理與服務隊伍建設

人員緊張已是資料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急需加強人員隊伍建設,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這是提高服務水平的根本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提供多樣化、專題性的服務。

3.5 加強地質資料公共服務宣傳

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和網路等各種媒體,通過專題報道、成果發布、科普文章、宣傳櫥窗和發放宣傳品等形式開展服務宣傳工作,擴大用戶群體和服務領域。

D. 如何建立服務型政府國外研究現狀

1. 完善公共服務職能。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系。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公共服務不「缺位」。二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水平。要根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產品的總量與質量,使公平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力爭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三是建立適合省情的公共服務模式。從公共服務支出來講,應以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為主;從公共服務消費來講,應當做到覆蓋面廣、水平適度、兼顧公平與效率;從發展過程來講,應當優先完善教育與科技公共服務;從公共服務供給來講,應當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四是創新公共服務的方式。借鑒西方的做法,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社會組織和企業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按照養事不養人的原則,探索麵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堅持政府購買勞務、購買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應標承辦勞務和服務,進行合同管理,按合同兌現報酬。五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制度。這些制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制度、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科技補貼制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務參與制度、社會合作制度等。六是實現人人享有公共服務的目標。滿足全體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需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幼有所教。

2. 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是把取消和調整的審批項目落實到位。對省政府決定取消的審批項目,任何部門和市(州)、縣(市、區)政府不準再行審批或變相審批;對省政府決定改變管理方式的審批事項,要按規定交由社團、行業組織或中介組織實行自律管理,並指導其制定操作規程,健全運行機制;對省政府決定下放管理層級的審批項目,要放得下、接得住,不攬權、不推諉。二是加強後續監管工作。認真分析研究取消審批後還需通過其他方式監管的事項,制定並落實後續監管措施和辦法。不斷探索行政機關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方法和手段,強化間接管理和事後監督,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動態評估機制,對現有行政審批項目作進一步的調整。三是加快《行政許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設。建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的操作規則,積極探索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統一辦理行政許可的制度。完善有關聽取第三人意見的程序,便於申請人、利害關系人陳述和申辯。要認真執行聽證制度,依法確定聽證的具體范圍,制定聽證規則。四是清理規范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逐步建立政府部門依法監管、社團和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中介組織依法執業的制度,按照「正確引導、依法規范、加強監管、嚴格自律、推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這項工作。

3. 明確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與途徑③。一是強化宏觀管理職能。主要是強化戰略引導職能;強化平衡協調職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觀,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強化保護職能,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規避風險。二是弱化微觀管理職能。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改變政府管理經濟的基本方式。凡能由市場調節、企業自己決定、中介機構能提供服務的事項,政府堅決退出不再審批。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堅決下放,不能「錯位」、「越位」。三是合理劃分行政職能。凡由省政府管理的許可權由省級政府負責,凡由市州政府管理的事項由市州負責,凡由縣級政府管理的事項由縣(市)負責。四是轉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政府應促進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等社會組織的法制建設,明確政府與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的關系,擺脫其與政府部門的從屬關系,割斷其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臍帶」,實現真正的脫鉤,把社會管理的有關職能真正讓位於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

E. 國內研究現狀

1.2.2.1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已步入規范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地質工作,產生了大量的實物地質資料。當時的管理模式是由各地勘單位建立岩心庫,一些地質局和地質院校建立地質博物館,保管資料設施簡陋,技術方法落後,服務對象大多限於本單位或本系統,對地質資料的服務意識較為淡薄,基本不提供對社會的服務。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工作開展較少。

2002年,國務院印發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明確提出了實物地質資料的概念「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岩礦心、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明確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內容:「公開和利用」,並明確提出「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等由地質資料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等」。

2003年,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明確了國家級和省級地質資料館的服務職責「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應當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提高地質資料的處理、保管水平,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路系統,公布地質資料目錄,開展對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2008年,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服務工作進入新的階段。辦法明確規定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機構的職能「建立健全館藏實物地質資料保管、利用制度」「並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服務」。

2012年,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原始地質資料管理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2〕57】),再次明確了「館藏機構及受託單位應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地質資料庫房,依照相關規定對原始地質資料進行保管和提供服務」。

1.2.2.2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開始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專家翻譯了部分發達國家的相關資料,對包括美國、澳大利亞、英國、荷蘭等國家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情況進行了考察,並撰文介紹了這些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先進經驗。如:任香愛(2013)發表的《中國與部分發達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與方法對比》,分析了發達國家與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政策方法;劉鳳民、任香愛、夏浩東等(2013)發表了《荷蘭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概況》及《英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情況及其啟示》;陳新宇(2013)發表了《俄羅斯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與服務》及《國外地質資料管理服務特點與加強我國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建議》。

1.2.2.3 我國各省和各行業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開始起步

近年來,各省主管部門開始了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各省管理人員針對各省的不同情況,介紹了各省的服務現狀及管理建議,對建立我國省級實物地質資料服務模式做出了探討。如任香愛(2013)發表的《省級實物地質資料館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建議》,樂艷莉、陳忠良(2011)發表的《上海市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管理與服務系統建設》,李東風等(2013)發表的《建立遼寧省礦產資源勘查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分級標準的思考》,李卉、於順然(2012)發表的《江蘇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與對策建議》,張紅、張美芝(2008)發表的《山東省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現狀及對策》等。

各行業也根據行業的不同,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進行了探討。如賈顯英(2013)發表的《淺談油田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現狀與對策》,岳玉山(2009)等發表的《地質岩心實物資料的標准化管理》。

1.2.2.4 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內容由生產管理向公共服務轉變

最初幾年,實物地質資料研究的內容大多數屬於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即採集、匯交、庫藏等方面),服務研究資料較少。近年來,實物地質資料研究的內容開始逐步轉向服務研究轉變。如:任香愛與張業成(2013)發表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與產品開發的總體設想》,提出了開展我國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研究的總體設想;高鵬鑫(2013)發表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框架及其內部組合關系》,論述了服務研究的框架及體系內部各子體系的相互關系;本人(2013)也進行了探索性研究,發表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與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初步探討》。

從目前國內外研究情況看,存在以下問題:

(1)由於國情不同,還沒有完全可以借鑒的國外關於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成果的成熟模式,需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服務體系。

(2)國內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剛剛起步,近年來也取得明顯的進展。但大多數可借鑒的研究資料屬於地質資料的范疇,由於實物地質資料的特殊性,有針對性地服務研究還比較薄弱。

(3)目前國內的研究成果大多數偏重於對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研究,對服務的研究比較薄弱。

(4)對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的研究僅限於個別產品的開發和利用,還沒有根據公共服務需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體系研究綜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