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農業市場化公共服務

農業市場化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1-10-09 14:01:37

1. 鄉鎮農業服務中心性質:公益類、行政類、企業類求政策性准確分類

農業服務中心有賣種子的,我想應該算經營吧,兄弟我也在農業服務中心,我也是不解這個問題,我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不過沒有人員安置分流的情況,復制過來你看看(
(一)事業單位的分類

對事業單位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是進行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事業單位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公共財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根據公共財政的原則,對之進行明確分類後,才能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明確的定位。本文以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分工為標准,對事業單位作如下劃分:

1、提供純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

根據公共產品原理,提供純公共產品事業單位有如下幾大類:

(1)行政執法型事業單位。近幾年,國家多次進行了行政機構改革,對行政單位、行政編制進行嚴格控制。但為了確保社會事業的發展,各地先後建起了一批帶有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有些單位則轉制為「按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在一些地區,被稱為「行政執法型事業單位」,實際上履行著行政單位的職能,因此,它提供的服務屬於完全意義上的純公共產品。

(2)基礎教育單位。我國的憲法規定,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家應該向社會提供九年制義務教育這一純公共產品,並由財政承擔其全部費用。因此,因九年制義務教育而建立起來的公立中小學,以及為義務教育培養教師人才的師范學院也屬於提供純公共產品的范圍。

(3)基礎研究單位。如地方上的一些針對當地重點行業發展而設置的基礎性研究機構,這些機構提供的研究成果是為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公眾的需要,因此其服務也屬於純公共產品。

2、提供准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

准公共產品,既可以由政府來提供,也可以通過市場提供。根據我國各地實際,按照準公共產品的公共程度,可以把這一類的事業單位分為如下幾種:

(4)公益性事業單位。為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設施中,有的是由行政部門負責進行管理的,如城市公路就由屬於行政單位的公用事業局來管理;有的則是由事業單位來進行管理的,如:中心血庫、疾病控制中心等基礎醫療機構;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戲劇院等基礎文化設施;環境監測、生態環境治理機構等等。

(5)慈善型事業單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批以慈善為宗旨的各類機構,包括各種從原來行政單位分離出來的機構,如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的下屬機構;各種公益基金會,如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會等;帶有宗教色彩、在傳教的同時又向教民提供慈善服務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組織等等。

(6)社會中介型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一部分是從原來政府部門分離出來,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中介單位,包括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中介機構,政府各部門下屬的服務機構,政府職能的衍生產品(如質量檢驗所、葯品檢驗所等),因市場經濟發展而新生的第三產業(如拍賣行、婚姻事務所、產權交易中心等)。

(7)專業人才培養機構。這類事業單位,主要是指從事不屬於義務教育的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如高中、職業中學、中專、大專、大學、成教學校、專業培訓中心等等。

(8)技術服務型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主要是指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為企業提供各種應用性服務的事業單位。如:各種從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各種學術性、行業性的群體團體,科技交易市場等。在廣大農村,農業科技推廣網路、農機維修網路,也屬於技術服務型的事業單位。

(9)城市經營性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以管理、經營城市資源為手段,以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為目的,既重社會效益,更重經濟效益,也屬於事業單位的范圍。根據城市經營的產業鏈,這些單位可按序分為:從事土地、空間等城市資源一級交易的土地儲備中心、土地交易中心,產權拍賣中心等;從事城市資源初級開發(城市項目建設)工程的項目指揮部、項目公司;從事已建成的城市資源管理和維修的各類事業單位,如尚未市場化的煤、氣、路、水等管理單位;從事城市資源二級交易的房地產交易中心等。

3、提供私人產品的事業單位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基本分工,私人產品應全部由市場來供給。但由於我國的事業單位,是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加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決定了一些盡管屬於私人產品、但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還需要國家來經營,因此,存在相應的事業單位。按所從事的業務與國計民生的關系,可將這類事業單位分為以下幾類:

(10)仍需要政府扶持的事業單位。以向廣大人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為經營目標、以市場化的動作為主要手段的事業單位,其經營績效直接影響到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還需要國家扶持,包括:醫療機構,「菜籃子」、「米袋子」工程,公交部門、城市地鐵、水上渡船碼頭,城市設計院、建築設計院、規劃設計院等。

(11)可以市場化但尚未市場化的事業單位。包括:可以市場化的應用研究部門;各類行政、事業單位附屬的 「三產」單位,如各種「四技」事業,各種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車隊、勞動服務公司等;一些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基金會、協會、中心等等。

(12)已經市場化的事業單位。以事業單位名義存在、經營機制已市場化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如廣播台、電視台、報社等新聞系統等。

(二)事業單位的定位

按照公共財政的理論,把事業單位劃分為上述的三大類十二小類,根據分析可知,我國的事業單位是提供各種公共性程度完全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經濟組織的統稱。事業單位改革,就是要根據政府與市場的分工,把這些事業單位歸位到與其公共性相適應的經濟組織類型之中。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為與國際接軌,參照國際經驗,我們把整個社會經濟組織分為五大類:政府機構、政府公立機構、非營利組織、企業和家庭。同時借鑒這種分類方法,明確現行各類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定位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就是從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轉化為當前國際通行的社會經濟組織的過程。

關於政府機構、政府公立機構、非營利組織、企業及家庭等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游戲規則,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在此不作詳細討論。本文的重點,放在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問題。

二、事業單位改革的難點

事業單位從目前這種狀態向規范的四種經濟組織形式歸並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制度創新,進行內部改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涉及到事業單位以及與之相關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的資源配置格局,因此,改革的難度極大。特別是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政府對資源配置影響較大的地區,很多利益集團,都是通過事業單位這一形式,來分財政的一杯羹。因此,要使他們脫離政府的扶持,直接在市場中自求生存,阻力很大。

從調查情況看,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最突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1、認識觀念轉變的困難

事業單位改革,是市場化向縱深推進的必然過程,是政府部門的一場「自我革命」,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正確認識,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成敗。調查發現,我國各地開展事業單位改革中,對事業單位改革認識上的差距,已經成為影響事業單位改革的頭號因素。我們可以把這些模糊認識羅列為如下幾種:

一是消極觀念,認為事業單位改革可以通過形式主義等做法很好地完成改革任務,又可以通過改革,實際上擴大事業單位的陣容。

二是任務觀念,認為事業單位改革是上級的任務,只要遵循上級的精神即可,一方面使得改革不考慮當地的實際,一味照搬中央部委的文件,另一方面改革陷入等待狀態。

三是保護觀念,認為事業單位改革中,以保護一些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為前提,才能保證事業單位改革的成功,如保護事業單位職工的既得利益、保護改革者的利益等。而事業單位改革與以前任何一次政府內部改革不同,是一次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它必然要打破既得利益。因此,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地方的事業單位改革難以很好地推進。

四是畏難情緒,改革可能引起下崗,使得改革中出現一批觀望者,甚至出現阻撓改革的領導幹部。

五是被動情緒,被改革者對前途不明,無法謀定而後動,只能等待政府改革方案對他們命運的安排,這是事業單位改革的主體——廣大事業單位職工中很流行的想法。

這五種認識觀念上的模糊,由於目前沒有一套較有說明力的宣傳資料,連一些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都無法採取有效措施,來進行糾正。

2、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難

人事改革是事業單位改革中的難中之難。這些困難可以歸納為:

一是人員安置分流的困難。這是事業單位改革中最困難的問題。事業單位職能的轉換帶來的職工下崗問題,在就業機會本就不多的地區,如何安置下崗職工以及如何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優惠政策與公平待遇的矛盾問題等都是改革的難點。

二是事業單位及其人員的政治、技術待遇問題。一方面,行政級別的取消,在一些「官本位」意識較濃的地區,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另一方面,原來屬於某些事業單位的員工,可能失去評聘特定專業技術職務的資格,這同樣會阻礙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

三是領導幹部的任免問題。在目前「黨管幹部」的體制下,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一般都是在組織部門考察的基礎上,由當地的黨委或政府任免的。改制後,事業單位要按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開展業務活動,其領導幹部的任免工作就不可能全部歸黨或政府,必須區別情況,分別對待。

四是一般職工的任免管理問題。事業單位改革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打破事業單位終身制的用工制度,形成一種有進有出、進出有序的人才流動體制,這要求逐步規范目前混亂的人事管理制度,一部分人的利益將受到影響,他們很可能成為改革的巨大阻力。

3、職能體制改革的困難

首先,是每個事業單位的定位困難。盡管我們在第一部分對事業單位作了12類的分類,但具體到某一個部門的定位,各地的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很多困難。如一些屬於城市經營的事業單位,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早就成為企業,而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差的地區,甚至還有全額撥款的。

其次,是每個單位內部的職能改革問題。即使在一個單位內部,每個部門所履行的職能的公共性差別很大,如果職能劃分不清,就可能影響改革的方向。

4、分配製度的困難。分配製度,是各利益關系調整的集中反映,也是事業單位改革中,矛盾最集中的問題。在分配製度問題上,存在著如下幾方面的困難。

一是事業單位分配的基本原則問題。事業單位改制後如何體現「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分配方式為輔」的分配原則,是事業單位改革在分配製度上面臨的首要問題。一方面,事業單位原來採取的是一種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製度,事業單位的工資,一般按員工的工作能力 來確定的。改制後,單純的按勞分配勢必很難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因此必須輔之以其他分配方式,但這些分配方式的基礎卻很難界定。另一方面,在事業單位內部,只存在著二種分配基礎:一是屬於勞動者個人的勞動力,二是屬於國家的各種國有資產。在事業單位,也存在著諸如產權、專利權等其他可以作為分配依據的生產要素,但在改制前,這些生產要素都是國有的。除非有私人產品參與事業單位改革,否則,事業單位的改革,在分配製度上就可能變成國家與個人的分配關系調整,而個人間的分配關系,仍難以得到很好的調整。

二是事業單位分配權問題。在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中,各地制定了一些地方性規定,給予事業單位一定的分配自主權,但仍沒有擺脫上級決定分配權的本質,與事業單位改革的最終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事業單位個人分配製度的建立問題。在事業單位改革後,要建立起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個人分配製度,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改變原來個人收入來源單一的格局,實現收入的多元化,調動積極性並避免收入的不合理差距,因此探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還有待研究。

四是事業單位個人的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制度是事業單位改革的「減震器」,在打破用工的終身制後,事業單位的員工就必須面臨著社會保障問題,但事業單位在很多領域還沒有和社會保障制度接軌,解決事業單位員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不僅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分配製度的建立,還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改革的進程。
廣東省很早就在試點了,這是他們的一個文件:
(一)事業單位的分類

對事業單位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是進行事業單位改革的關鍵。事業單位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公共財政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根據公共財政的原則,對之進行明確分類後,才能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明確的定位。本文以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分工為標准,對事業單位作如下劃分:

1、提供純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

根據公共產品原理,提供純公共產品事業單位有如下幾大類:

(1)行政執法型事業單位。近幾年,國家多次進行了行政機構改革,對行政單位、行政編制進行嚴格控制。但為了確保社會事業的發展,各地先後建起了一批帶有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有些單位則轉制為「按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在一些地區,被稱為「行政執法型事業單位」,實際上履行著行政單位的職能,因此,它提供的服務屬於完全意義上的純公共產品。

(2)基礎教育單位。我國的憲法規定,我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家應該向社會提供九年制義務教育這一純公共產品,並由財政承擔其全部費用。因此,因九年制義務教育而建立起來的公立中小學,以及為義務教育培養教師人才的師范學院也屬於提供純公共產品的范圍。

(3)基礎研究單位。如地方上的一些針對當地重點行業發展而設置的基礎性研究機構,這些機構提供的研究成果是為了當地社會的發展、公眾的需要,因此其服務也屬於純公共產品。

2、提供准公共產品的事業單位

准公共產品,既可以由政府來提供,也可以通過市場提供。根據我國各地實際,按照準公共產品的公共程度,可以把這一類的事業單位分為如下幾種:

(4)公益性事業單位。為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設施中,有的是由行政部門負責進行管理的,如城市公路就由屬於行政單位的公用事業局來管理;有的則是由事業單位來進行管理的,如:中心血庫、疾病控制中心等基礎醫療機構;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戲劇院等基礎文化設施;環境監測、生態環境治理機構等等。

(5)慈善型事業單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批以慈善為宗旨的各類機構,包括各種從原來行政單位分離出來的機構,如民政部門、社會保障部門的下屬機構;各種公益基金會,如中華慈善總會、中國紅十字會、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會等;帶有宗教色彩、在傳教的同時又向教民提供慈善服務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組織等等。

(6)社會中介型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一部分是從原來政府部門分離出來,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中介單位,包括向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中介機構,政府各部門下屬的服務機構,政府職能的衍生產品(如質量檢驗所、葯品檢驗所等),因市場經濟發展而新生的第三產業(如拍賣行、婚姻事務所、產權交易中心等)。

(7)專業人才培養機構。這類事業單位,主要是指從事不屬於義務教育的各類教育、培訓機構,如高中、職業中學、中專、大專、大學、成教學校、專業培訓中心等等。

(8)技術服務型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主要是指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為企業提供各種應用性服務的事業單位。如:各種從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各種學術性、行業性的群體團體,科技交易市場等。在廣大農村,農業科技推廣網路、農機維修網路,也屬於技術服務型的事業單位。

(9)城市經營性事業單位。這類事業單位,以管理、經營城市資源為手段,以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為目的,既重社會效益,更重經濟效益,也屬於事業單位的范圍。根據城市經營的產業鏈,這些單位可按序分為:從事土地、空間等城市資源一級交易的土地儲備中心、土地交易中心,產權拍賣中心等;從事城市資源初級開發(城市項目建設)工程的項目指揮部、項目公司;從事已建成的城市資源管理和維修的各類事業單位,如尚未市場化的煤、氣、路、水等管理單位;從事城市資源二級交易的房地產交易中心等。

3、提供私人產品的事業單位

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基本分工,私人產品應全部由市場來供給。但由於我國的事業單位,是從計劃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加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決定了一些盡管屬於私人產品、但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還需要國家來經營,因此,存在相應的事業單位。按所從事的業務與國計民生的關系,可將這類事業單位分為以下幾類:

(10)仍需要政府扶持的事業單位。以向廣大人民提供基本生活資料為經營目標、以市場化的動作為主要手段的事業單位,其經營績效直接影響到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還需要國家扶持,包括:醫療機構,「菜籃子」、「米袋子」工程,公交部門、城市地鐵、水上渡船碼頭,城市設計院、建築設計院、規劃設計院等。

(11)可以市場化但尚未市場化的事業單位。包括:可以市場化的應用研究部門;各類行政、事業單位附屬的 「三產」單位,如各種「四技」事業,各種機關事務管理部門、車隊、勞動服務公司等;一些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為目的而建立起來的基金會、協會、中心等等。

(12)已經市場化的事業單位。以事業單位名義存在、經營機制已市場化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如廣播台、電視台、報社等新聞系統等。

(二)事業單位的定位

按照公共財政的理論,把事業單位劃分為上述的三大類十二小類,根據分析可知,我國的事業單位是提供各種公共性程度完全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的社會經濟組織的統稱。事業單位改革,就是要根據政府與市場的分工,把這些事業單位歸位到與其公共性相適應的經濟組織類型之中。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為與國際接軌,參照國際經驗,我們把整個社會經濟組織分為五大類:政府機構、政府公立機構、非營利組織、企業和家庭。同時借鑒這種分類方法,明確現行各類事業單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定位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就是從我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轉化為當前國際通行的社會經濟組織的過程。

關於政府機構、政府公立機構、非營利組織、企業及家庭等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游戲規則,這方面的研究已經十分豐富,在此不作詳細討論。本文的重點,放在事業單位改革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問題。

二、事業單位改革的難點

事業單位從目前這種狀態向規范的四種經濟組織形式歸並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通過制度創新,進行內部改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將涉及到事業單位以及與之相關各個方面的利益關系,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經濟的資源配置格局,因此,改革的難度極大。特別是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低、政府對資源配置影響較大的地區,很多利益集團,都是通過事業單位這一形式,來分財政的一杯羹。因此,要使他們脫離政府的扶持,直接在市場中自求生存,阻力很大。

從調查情況看,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最突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1、認識觀念轉變的困難

事業單位改革,是市場化向縱深推進的必然過程,是政府部門的一場「自我革命」,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正確認識,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改革的成敗。調查發現,我國各地開展事業單位改革中,對事業單位改革認識上的差距,已經成為影響事業單位改革的頭號因素。我們可以把這些模糊認識羅列為如下幾種:

一是消極觀念,認為事業單位改革可以通過形式主義等做法很好地完成改革任務,又可以通過改革,實際上擴大事業單位的陣容。

二是任務觀念,認為事業單位改革是上級的任務,只要遵循上級的精神即可,一方面使得改革不考慮當地的實際,一味照搬中央部委的文件,另一方面改革陷入等待狀態。

三是保護觀念,認為事業單位改革中,以保護一些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為前提,才能保證事業單位改革的成功,如保護事業單位職工的既得利益、保護改革者的利益等。而事業單位改革與以前任何一次政府內部改革不同,是一次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它必然要打破既得利益。因此,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地方的事業單位改革難以很好地推進。

四是畏難情緒,改革可能引起下崗,使得改革中出現一批觀望者,甚至出現阻撓改革的領導幹部。

五是被動情緒,被改革者對前途不明,無法謀定而後動,只能等待政府改革方案對他們命運的安排,這是事業單位改革的主體——廣大事業單位職工中很流行的想法。

這五種認識觀念上的模糊,由於目前沒有一套較有說明力的宣傳資料,連一些地方政府職能部門都無法採取有效措施,來進行糾正。

2、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難

人事改革是事業單位改革中的難中之難。這些困難可以歸納為:

一是人員安置分流的困難。這是事業單位改革中最困難的問題。事業單位職能的轉換帶來的職工下崗問題,在就業機會本就不多的地區,如何安置下崗職工以及如何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優惠政策與公平待遇的矛盾問題等都是改革的難點。

二是事業單位及其人員的政治、技術待遇問題。一方面,行政級別的取消,在一些「官本位」意識較濃的地區,無疑是十分困難的;另一方面,原來屬於某些事業單位的員工,可能失去評聘特定專業技術職務的資格,這同樣會阻礙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

三是領導幹部的任免問題。在目前「黨管幹部」的體制下,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一般都是在組織部門考察的基礎上,由當地的黨委或政府任免的。改制後,事業單位要按國際通行的游戲規則開展業務活動,其領導幹部的任免工作就不可能全部歸黨或政府,必須區別情況,分別對待。

四是一般職工的任免管理問題。事業單位改革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打破事業單位終身制的用工制度,形成一種有進有出、進出有序的人才流動體制,這要求逐步規范目前混亂的人事管理制度,一部分人的利益將受到影響,他們很可能成為改革的巨大阻力。

3、職能體制改革的困難

首先,是每個事業單位的定位困難。盡管我們在第一部分對事業單位作了12類的分類,但具體到某一個部門的定位,各地的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很多困難。如一些屬於城市經營的事業單位,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早就成為企業,而在一些市場化程度較差的地區,甚至還有全額撥款的。

其次,是每個單位內部的職能改革問題。即使在一個單位內部,每個部門所履行的職能的公共性差別很大,如果職能劃分不清,就可能影響改革的方向。

4、分配製度的困難。分配製度,是各利益關系調整的集中反映,也是事業單位改革中,矛盾最集中的問題。在分配製度問題上,存在著如下幾方面的困難。

一是事業單位分配的基本原則問題。事業單位改制後如何體現「按勞分配為主,其他分配方式為輔」的分配原則,是事業單位改革在分配製度上面臨的首要問題。一方面,事業單位原來採取的是一種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製度,事業單位的工資,一般按員工的工作能力 來確定的。改制後,單純的按勞分配勢必很難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因此必須輔之以其他分配方式,但這些分配方式的基礎卻很難界定。另一方面,在事業單位內部,只存在著二種分配基礎:一是屬於勞動者個人的勞動力,二是屬於國家的各種國有資產。在事業單位,也存在著諸如產權、專利權等其他可以作為分配依據的生產要素,但在改制前,這些生產要素都是國有的。除非有私人產品參與事業單位改革,否則,事業單位的改革,在分配製度上就可能變成國家與個人的分配關系調整,而個人間的分配關系,仍難以得到很好的調整。

二是事業單位分配權問題。在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中,各地制定了一些地方性規定,給予事業單位一定的分配自主權,但仍沒有擺脫上級決定分配權的本質,與事業單位改革的最終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事業單位個人分配製度的建立問題。在事業單位改革後,要建立起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個人分配製度,真正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改變原來個人收入來源單一的格局,實現收入的多元化,調動積極性並避免收入的不合理差距,因此探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還有待研究。

四是事業單位個人的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制度是事業單位改革的「減震器」,在打破用工的終身制後,事業單位的員工就必須面臨著社會保障問題,但事業單位在很多領域還沒有和社會保障制度接軌,解決事業單位員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不僅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分配製度的建立,還直接影響著事業單位改革的進程。

2. 如何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為什麼要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早在199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指出,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一項偉大事業,對於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健全雙層經營體制,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小康目標,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時至今日,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與之配套:

一是因為在家庭經營規模較小,農業勞動力又呈現低質化、老齡化、婦女化的趨勢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二是因為在農業市場化、國家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業服務供給既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又存在政府失靈問題,建立適應農業新階段特徵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迫在眉睫。

三是因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一個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支撐。

建立什麼樣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全國各地在開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來看,各種創新模式也不斷涌現,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根據供給主體、服務性質和服務內容的差異,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應呈現如下架構:

(一)根據供給主體分類

實踐表明,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明顯的主要有七類供給主體:一是依託政府涉農部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二是農口以外部門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三是村集體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五是龍頭企業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六是不同民間服務主體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七是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二)根據服務性質分類

從上述各供給主體的經濟和社會特徵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然具有公益性服務主體與經營性服務主體相結合的特徵。這也符合農業服務供給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並存的特點:政府失靈的地方,用經營性服務來補充;市場失靈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務來補充。此外,由於一些經營性服務也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經營半公益的性質,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

(三)根據服務內容分類

從供給方來看,不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主體所提供的農業服務有所不同。就種植業而言:政府起著較大作用的服務項目為提供水利設施服務;村集體是提供水利設施服務、灌溉服務;合作組織是農產品儲存、打葯技術指導;龍頭企業是收購與銷售服務、加工、包裝和運輸服務;科研單位是購買農葯、良種和化肥的服務。就畜牧業而言:政府在養殖業各環節單項服務的提供中佔比重較大的是畜禽防疫、飼養技術;村集體是畜禽產品的運輸和加工服務;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是飼養技術的提供、畜禽的銷售、畜禽的治病及優良種畜禽提供等。

從農戶需求角度來看,研究發現農戶對綜合性社會化服務需求率從高到低的順序分別為:技術信息、價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級證明、貸款擔保、介紹貸款渠道、組織集體貸款和組織外出打工。農戶對種植業單項社會化服務需求的順序分別為:購買化肥、購買良種、購買農葯、灌溉服務、收購與銷售服務、水利設施提供服務、購買農機、機耕服務、播種服務、打葯的技術指導服務、施肥服務、租用農機、大宗農作物收割服務、農作物採摘服務、大宗農作物脫粒服務、農機修理、運輸、農產品包裝服務、農產品儲存服務、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戶對養殖業單項社會化服務需求順序分別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銷售、飼養技術、優良種畜禽提供、飼料供應服務、屠宰服務、畜禽產品運輸和加工服務。

可見,無論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給方還是需求方,都有著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之分,所以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時要注意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的協調發展。

3. 研究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現實意義

簡單的說就是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可以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當然百分之百的市場化也是不可能和不現實的,也需要政府提供相關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相關法律。

4. 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具體指什麼有哪些要怎麼建設。。。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這一要求對公共服務機構作出了明確定位
由於我國農業資源的自然稟賦和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公共服務部門在導入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方面扮演更為積極的角色。由政府承擔相應成本的公共服務機構可以讓現代科技要素和手段迅速地進入農業生產領域,有效地降低經營者利用科技要素和手段的成本,大幅度的提高生產效率。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基礎性的研究和開發機制,如種植業和家禽家畜的良種培育,疫情病情的機理研究,防疫防治的葯品開發,新的種植、養殖方法的發明等都必須由政府來承擔基礎性的研發費用,其成果的市場化運作也應該受到政府的監督和調控。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活躍在農業生產一線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隊伍,沒有這支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運用就只能是空中樓閣,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就不可能以更低的成本進入農業生產領域。幾十年來我國建成了一整套有效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如植保站、農技站、農機站、畜牧獸醫站等,正是這些活躍在基層的農業科技服務推廣體制有效保證了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迅速地進入生產領域並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對待現有的農業生產服務體系的認識有一個深化的過程,在過去一段時期內這些單位大多被作為鄉鎮政府的組成部分,隨著農戶生產經營自主性的提高,這些以行政運作為特徵的農業生產的服務站所就必然會處境困難。現在可以明確這些站所的定位:承擔的職責覆蓋相關的社會公益,是社會公益事業的一部分;作為經營機構,應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經營服務。如果沒有這些站所,那麼農業生產中涉及到公共利益的部分就會出現缺失,這種缺失不僅會造成農業生產的波動,而且會引起整個國民經濟的波動。近年來出現的因農產品中農葯、添加劑超標引發的社會不安,尤其是家禽家畜中出現的傳染性疾病,是對農戶的生產經營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5. 如何構建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為什麼要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早在1991年,《國務院關於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通知》指出,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深化農村改革,推動農村有計劃商品經濟發展的一項偉大事業,對於穩定和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健全雙層經營體制,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小康目標,促進農業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時至今日,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與之配套:一是因為在家庭經營規模較小,農業勞動力又呈現低質化、老齡化、婦女化的趨勢的背景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的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二是因為在農業市場化、國家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農業服務供給既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又存在政府失靈問題,建立適應農業新階段特徵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迫在眉睫。三是因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完善必然要求一個覆蓋全程、形式多樣、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支撐。建立什麼樣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從全國各地在開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來看,各種創新模式也不斷涌現,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根據供給主體、服務性質和服務內容的差異,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應呈現如下架構:(一)根據供給主體分類實踐表明,目前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明顯的主要有七類供給主體:一是依託政府涉農部門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二是農口以外部門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三是村集體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五是龍頭企業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六是不同民間服務主體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七是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二)根據服務性質分類從上述各供給主體的經濟和社會特徵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必然具有公益性服務主體與經營性服務主體相結合的特徵。這也符合農業服務供給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並存的特點:政府失靈的地方,用經營性服務來補充;市場失靈的地方,用公益性服務來補充。此外,由於一些經營性服務也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公益性支持,所以具有半經營半公益的性質,如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三)根據服務內容分類從供給方來看,不同的農業社會化服務供給主體所提供的農業服務有所不同。就種植業而言:政府起著較大作用的服務項目為提供水利設施服務;村集體是提供水利設施服務、灌溉服務;合作組織是農產品儲存、打葯技術指導;龍頭企業是收購與銷售服務、加工、包裝和運輸服務;科研單位是購買農葯、良種和化肥的服務。就畜牧業而言:政府在養殖業各環節單項服務的提供中佔比重較大的是畜禽防疫、飼養技術;村集體是畜禽產品的運輸和加工服務;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是飼養技術的提供、畜禽的銷售、畜禽的治病及優良種畜禽提供等。從農戶需求角度來看,研究發現農戶對綜合性社會化服務需求率從高到低的順序分別為:技術信息、價格信息、政策法律信息、信用等級證明、貸款擔保、介紹貸款渠道、組織集體貸款和組織外出打工。農戶對種植業單項社會化服務需求的順序分別為:購買化肥、購買良種、購買農葯、灌溉服務、收購與銷售服務、水利設施提供服務、購買農機、機耕服務、播種服務、打葯的技術指導服務、施肥服務、租用農機、大宗農作物收割服務、農作物採摘服務、大宗農作物脫粒服務、農機修理、運輸、農產品包裝服務、農產品儲存服務、農產品加工服務。農戶對養殖業單項社會化服務需求順序分別為:畜禽防疫、畜禽治病、畜禽銷售、飼養技術、優良種畜禽提供、飼料供應服務、屠宰服務、畜禽產品運輸和加工服務。可見,無論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供給方還是需求方,都有著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之分,所以在構建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時要注意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的協調發展。

6. 考研:請問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利弊是什麼,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措施有哪些

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的利弊剖析

有選擇地將部分公共服務項目進行市場化、社會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職能在公共領域的退縮和市場價值的回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政府面臨著社會需求急劇增長與公共財力相對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順應政府職能轉變,順應民眾訴求的必然趨勢。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有利因素

1.實現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公共服務領域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和民營化的方式,實質上是引入了競爭機制,從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務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市場對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政府通過制定標准和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和監督,則又發揮了政府宏觀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場化取向的公共服務項目的改革,有效地解決了政府動作缺乏效率,而市場動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比較早地使一些私立醫院和學校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打開了政府壟斷醫療、教育資源的缺口,增加了民眾對資源的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公立學校、醫院的競爭壓力,對這些行業加強規范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進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這些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對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與服務普通民眾相結合。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傳統的以政府「統包」的公共服務,雖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卻缺乏應有的活力,從而使廣大民眾的公共消費維持在較低的基點上。政府主動降低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准入門檻,構築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項目投入機制,使公共服務領域在橫向上不斷擴展並在此基礎上向縱深發展,有助於形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網路。以社會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務領域,既是對政府職能的承接和轉移,也是公共管理領域對「小政府、大社會」的呼喚。私立醫院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規格的醫療服務,私立高中近年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影響的擴大,匯聚了城市人氣,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醫院運行以來先後引進了一批碩、博士生;私立高中的舉辦也從外省引進了大批本科生,這對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進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務民眾,公共服務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有效地緩解了公共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3.節約行政資源與激發民間活力相結合。隨著社會事業的地位凸現,柯橋城市空間的不斷拉大,必然使公共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展,公共服務項目分工的細化。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既要加大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又要不斷充實到公共服務領域,從而使政府資金的支配與使用壓力加重。因此,剝離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職能,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便於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與此同時,一些公共服務項目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對化解不良資產,卸下財政包袱也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民營企業介入公共服務領域,確實是承擔了政府想辦而又無力興辦的某些項目,為推動縣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經濟發達又藏富於民的紹興縣,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特別是一大批規模以上企業,通過多年的市場拼搏和成功的企業運作,已積累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從而為企業實現多元化拓展及參與公共項目經營創造了重要條件。

4.轉變政府職能與擴大民主參與相結合。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能達到政府職能卸載和機構精簡的目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釐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關系:政府的職能主要在於「掌舵」,而「劃漿」的職能則更多地由市場來完成。公共服務採取民營化等形式,實現部分政府職能向市場和社會的轉移,能有效地調整和優化部門職能,有助於建設「廉價政府」。一般而言,凡是可以由私營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來完成且可以比政府完成得更好的職能,就不應保留在政府公共服務部門,這樣做有助於實現政事分開,管養分離,從而達到精簡機構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還能擴大公民的民主參與,促進民主程度的提高。政府通過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社會力量,實行多元化服務供給,實際上是政府向社會的「權力返還」和民眾對行政的參與過程,這一過程的本質是社會民主過程的發展。政府與其他市場主體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中,充滿著復雜的利益博弈關系,這有助於政府在未來的決策中做到更加科學有效。

5.轉變執政理念與提高應對能力相結合。從更深層面上看,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是一場觀念層面的革命,它促使人們逐漸擺脫僅從政府自身來拓展公共服務資源的思維定勢,逐步確立起社會良性互動運行的觀念,辯證認識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使政府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促使政府從以權力中心向規則中心的運作方式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轉變。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尤其是在其發展的初期,由於政府本身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的經驗和體制監督方面的欠缺,容易造成大量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的閑置乃至浪費。這深度拷問著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從而促使其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二)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應如實尋找其負面因素。市場化不是萬能的,其間出現的政府與投資商之間復雜的利益博弈,良好願望與客觀效果的現實反差,使人領悟到公共服務市場化之路的艱難與曲折。

1.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進程中,政府和投資者對公共產品上的價值目標的追求是不盡一致的。作為政府部門不僅要求其有效率,而且更注重社會責任;而私營部門可能在計較投入產出率下,忽略社會責任及公共利益。這始終是一個難以兩全的矛盾。這樣,在運作過程中就會出現「掠奪性」經營和欺詐問題。在實際運作中,一些投資者通過變更合同、欺詐等手段,造成了工程款拖欠、銀行追討貸款、法院查封土地、群眾上訪等問題,這是經營者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一些私立學校的經營中,由於投資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沖動,在安插親戚掌管財、物大權的同時,隨意不履行自己的承諾,又直接干預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引發學校內部管理的混亂。因此,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實踐中的「道德風險」的化解,從根本上說是不能寄希望於投資者的良心發現,而行政監管的失范和制度約束的脫離,使道德風險的機會加大。

2.社會資源閑置、虧損嚴重。從私營投入公共服務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公共服務項目運作業績令人堪憂。一些私立醫院存在著設備閑置、經營虧損的情況。同時,由於業務不足,引進的高檔次人才大量閑置,影響了人才隊伍的穩定。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公立醫院服務處於飽和狀態。一些私立學校由於自身辦學定位及內部管理問題,也出現連年虧損甚至停止辦學。造成上述項目經營處於困境及虧損有其自身原因,但從客觀上講,在政府公共服務資源處於強勢地位的發達縣域,尤其是象教育、醫療這樣的領域,私人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生存的空間本來已經不大。在現存體制和行政偏好下,政府直接經營公共服務項目的強力扶持也在情理之中。

3.公共服務市場化思路狹窄、形式單一。在推出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過程中,基本上是採取民營化這一形式,相當程度上是屬於土地「一賣了之」的做法。因此,在產權上割斷了與政府的聯系,從客觀上削弱了政府介入這些服務項目的深度和力度。這顯然是屬於外部鬆散型的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這種做法,看似比較徹底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卻反映了我們對市場化認識的不成熟。在推出項目的具體操作上也沒有做到循序漸進,從而造成一些公共服務項目經營虧損和資源閑置。僅僅採用民營化這一模式,從長遠來看也造成了政府優質資源(包括土地)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對經濟資源的調控和城市整體的規劃;同時,由於私營部門公共服務項目經營的虧損,勢必又會對政府提出利益補償的要求,從而使政府的良好初衷化為泡影。其實,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不僅可採取民營方式,還可以採取政府項目合同外包及政府與民間合作等模式。

4.引進項目監管不力,規劃執行缺乏剛性。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中出現的問題常常與政府對項目監管與規劃的執行有關。在引進該項目時,政府管理沒有步步跟進,沒有嚴格按合同實施,輕易地允許一些投資商調整規劃,關鍵環節上政府職能的缺位,常常成為誘發錢權交易的溫床。同時,這些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也與城建、金融、工商部門等沒有全方位的監管有關,從而使資金抽逃和違規運作有機可乘。從現實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投資者的職業操守來看,要使其自覺自願地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責任,似乎為時還早,這也是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者總是要以「房產捆綁」等形式,向政府提出利益回報的原因。

5.政府後續管理缺乏,內部機制不全。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只注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前期管理,包括規劃、建設等,而對其建成後的實際運作,往往缺乏後續管理制度和措施,常常是在出現問題或投資者提出要求後,以政策性的文件代替規范化的管理,從而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經常性的對話和協商機制,造成政府和私營部門信息不暢與不對稱。事實上,在市場化過程中,政府是不能與之完全脫離的,政府仍然負有績效管理與評價的責任。公共服務領域在運作中出現的問題,也與私營部門自身缺乏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有關,投資者慣用對企業的那套「老闆管理」模式來管理公共服務項目,以低薪聘用外地人才,不重實際效果,並急功近利要使公共項目早出效益。同時,公共服務領域是高知識人才集聚的地方,而這些被投資者聘用的管理者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盡管沒有資產,但他們有思想和能力,投資者只有充分激發管理者的積極性,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才能實現公共服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7. 簡述農業市場化的要求與現行經濟體制之間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市場化要求自由的市場經濟主題之間通過競爭來確定價格,而我國目前對農業的干預比較多。尤其是價格管制。對農產品設置最低收購價以及最高售價都是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悖的。還有農業補貼,理論上來講也是不符合市場經濟中要求的平等競爭的。不過,由於農業的特殊性,以及其在一個國家中的重要地位,所以關於農業的市場化要求還是一個存在大量爭議的問題。就連美國、歐盟等重要經濟體,都沒有對農業採取完全的市場化。

8. 公共服務市場化的主要特徵

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公共服務市場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面前,為有效解決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的現狀,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邁出了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改革步伐。隨著改革的向前推進,公共領域開始逐步引入競爭機制,部分國有企業實行民營化,合同出租也開始進入道路清理、後勤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社區維護等邊緣性服務領域。這些改革較好地改善了公共服務,滿足了公民的公共服務需求。但是,當前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雖已初見端倪,但市場化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並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概括起來,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務市場體系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相關制度不健全。觀念上存在偏差。

我國許多重要的社會指標都從低收入國家的行列躍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國家的行列,表明我國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處於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我國政府社會支出不斷增加;我國社會救助水平近年來有飛速發展;我國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確立,並已覆蓋大部分城鎮職工;我國政府扶貧政策的成就顯著;我國在改革政府與社會關系方面,如推進社會事業社會化、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加強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培育發展民間組織等邁出了較大步伐;危機管理得到加強。近些年,我國各級政府還加快了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改革步伐,在社會實踐中創新了許多有益的做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復雜化、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許多重要的公共服務指標已經從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國家行列,諸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指標都不同程度地優於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不斷增加,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迅速提高;社會救助水平近年來迅速發展,經過多次改革,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強化,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公共服務的覆蓋面還較低,體制還不健全,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的社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迫切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健全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這既是構建和諧社會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現實需要。

閱讀全文

與農業市場化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