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上應怎樣推進
大力推廣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能夠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質量效率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和效率,這有利於改善民生,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創新社會治理。近年來,一些地方立足實際,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漸進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存在進展程度不一,做法不盡相同等問題。當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為:
一是政府認識不到位,對己有利的事情不願交出去,反之則想甩包袱推責任;習慣於「政府配菜」,不習慣「群眾點菜」,購買服務流於形式;對哪些屬於公共服務,哪些公共服務通過購買方式解決,尚未作出明晰界定等。
二是運行機制不完善,購買服務的范圍不明確,購買服務的招投標機制有待規范,有效的資金保障機制亟待建立等。
三是社會組織缺乏競爭力,現有獨立社會組織能力偏弱,對即將到來的政府購買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承接所有政府購買服務的內容。如果政府開展更多購買服務,面臨著想購買卻無社會組織服務的尷尬境地。
四是監管制度不完善,實踐中缺乏一個專門機構對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果進行科學系統的監管與評估。
正確認識、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服務提供方式,這是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1.轉變政府治理理念,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確立治理理念,實現「傳統管理思維」向「現代治理邏輯」轉變,發揮政府與社會力量各自功能優勢,形成多元公共服務供給格局。確立契約理念,實現「柔性控制」向「剛性約束」轉變,政府確定購買內容和標准並承擔監管責任,承接主體依約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盡可能減少雙方責任關系的隨意性。確立責任理念,實現「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轉變,政府應站在公共利益角度,明晰服務項目的要求、期限及效果,對合同進行全程監控,防止低效率和欺詐行為。
2.健全政府購買服務運行機制,促進購買服務規范化、常態化。加快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當務之急是要解決「購買什麼、如何購買」的問題。
一方面,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現實需求,在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盡快研究制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的服務種類、性質和內容,並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另一方面,積極發展以競爭性購買為主的多元化公共服務購買模式,及時、充分向社會公布購買的服務項目、內容以及對承接主體的要求和績效評價標准等信息,積極發展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詢價等多元化的購買服務方式,規范政府購買服務招投標,推動購買程序規范化、常態化。
3.繼續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府應轉變觀念,重新審視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降低社會組織注冊門檻,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或者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其發展。引入多元主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競爭性公共服務生產領域,拓寬社會組織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有效途徑。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不斷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政策,解決政策缺失問題。大力開展對社會組織專職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引導社會組織重視和加強人力資源開發。
4.建立監督評估機制,為政府購買服務提供製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是解決「誰來監督」購買服務的有效保障。要發展由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構、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專家監督所構成的多元化的外部監督機制。在內部監督方面,要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財政與財務管理辦法,研究細化和完善政府采購有關規定,擬定將購買服務納入政府采購的具體條件、程序和監督管理辦法以及與部門預算管理的相關政策、制度銜接問題,確保政府購買服務資金的制度化安排和規范化運行。
同時,嚴格績效評價機制,是解決「如何考核評估」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健全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綜合性評審機制,對購買服務項目數量、質量和資金使用績效等進行考核評價,確保群眾享受到豐富、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㈡ 對公共場所進行衛生監督依據什麼法規
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是為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人體健康制定。由國務院於1987年4月1日發表並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是為保證食品衛生,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危害,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增強人民體質,而制定的法律。由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於修訂通過,自1995年10月30日起施行。
(2)對公共服務質量進行監督的主要機構是擴展閱讀: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
(1987年4月1日國務院發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創造良好的公共場所衛生條件,預防疾病,保障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下列公共場所:
(一)賓館、飯館、旅店、招待所、車馬店、咖啡館、酒吧、茶座;
(二)公共浴室、理發店、美容店;
(三)影劇院、錄像廳(室)、游藝廳(室)、舞廳、音樂廳;
(四)體育場(館)、游泳場(館)、公園;
(五)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
(六)商場(店)、書店;
(七)候診室、候車(機、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條公共場所的下列項目應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一)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
(二)水質;
(三)採光、照明;
(四)噪音;
(五)顧客用具和衛生設施。
公共場所的衛生標准和要求,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2]
第四條國家對公共場所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2]
"衛生許可證"由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簽發。
第二章衛生管理
第五條公共場所的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衛生管理制度,配備專職或者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對所屬經營單位(包括個體經營者,下同)的衛生狀況進行經常性檢查,並提供必要的條件。
第六條經營單位應當負責所經營的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建立衛生責任制度,對本單位的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的培訓和考核工作。
第七條公共場所直接為顧客服務的人員,持有"健康合格證"方能從事本職工作。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期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以及其他有礙公共衛生的疾病的,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八條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經營單位應當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衛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兩年復核一次。
第九條公共場所因不符合衛生標准和要求造成危害健康事故的,經營單位應妥善處理,並及時報告衛生防疫機構。
第三章衛生監督
第十條各級衛生防疫機構,負責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工作。
民航、鐵路、交通、廠(場)礦衛生防疫機構對管轄范圍內的公共場所,施行衛生監督,並接受當地衛生防疫機構的業務指導。
第十一條衛生防疫機構根據需要設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執行衛生防疫機構交給的任務。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由同級人民政府發給證書。
民航、鐵路、交通、工礦企業衛生防疫機構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由其上級主管部門發給證書。
第十二條衛生防疫機構對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職責:
(一)對公共場所進行衛生監測和衛生技術指導;
(二)監督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指導有關部門對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的教育和培訓;[2]
第十三條衛生監督員有權對公共場所進行現場檢查,索取有關資料,經營單位不得拒絕或隱瞞。衛生監督員對所提供的技術資料有保密的責任。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員在執行任務時,應佩戴證章、出示證件。
第四章罰則
第十四條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或者個人,衛生防疫機構以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警告、罰款、停業整頓、吊銷"衛生許可證"的行政處罰:
(一)衛生質量不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而繼續營業的;
(二)未獲得"健康合格證",而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
(三)拒絕衛生監督的;
(四)未取得"衛生許可證",擅自營業的。
罰款一律上交國庫。
第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的規定造成嚴重危害公民健康的事故或中毒事故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對受害人賠償損失。
違反本條例致人殘疾或者死亡,構成犯罪的,應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對罰款、停業整頓及吊銷"衛生許可證"的行政處罰不服的,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15天內,可以向當地人民法院起訴。但對公共場所衛生質量控制的決定應立即執行。對處罰的決定不履行又逾期不起訴的,由衛生防疫機構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機構和衛生監督員必須盡職盡責,依法辦事。對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收取賄賂的,由上級主管部門給予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十八條本條例的實施細則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制定。
第十九條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的規定,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應當遵守有關衛生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以及相關的衛生標准、規范,開展公共場所衛生知識宣傳,預防傳染病和保障公眾健康,為顧客提供良好的衛生環境。
第三條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全國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國境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由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鐵路部門所屬的衛生主管部門負責對管轄范圍內的車站、等候室、鐵路客車以及主要為本系統職工服務的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隊伍和公共場所衛生監測體系,制定公共場所衛生監督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五條鼓勵和支持公共場所行業組織開展行業自律教育,引導公共場所經營者依法經營,推動行業誠信建設,宣傳、普及公共場所衛生知識。
第六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違反本細則的行為,有權舉報。接到舉報的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及時調查處理,並按照規定予以答復。
第二章衛生管理
第七條公共場所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是其經營場所衛生安全的第一責任人。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立衛生管理部門或者配備專(兼)職衛生管理人員,具體負責本公共場所的衛生工作,建立健全衛生管理制度和衛生管理檔案。
第八條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一)衛生管理部門、人員設置情況及衛生管理制度
(二)空氣、微小氣候(濕度、溫度、風速)、水質、採光、照明、雜訊的檢測情況;
(三)顧客用品用具的清洗、消毒、更換及檢測情況;
(四)衛生設施的使用、維護、檢查情況;
(五)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清洗、消毒情況;
(六)安排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情況和培訓考核情況;
(七)公共衛生用品進貨索證管理情況;
(八)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
(九)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求記錄的其他情況。
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檔案應當有專人管理,分類記錄,至少保存兩年。
第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培訓制度,組織從業人員學習相關衛生法律知識和公共場所衛生知識,並進行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得安排上崗。
第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組織從業人員每年進行健康檢查,從業人員在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證明後方可上崗。
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的人員,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疾病的人員,治癒前不得從事直接為顧客服務的工作。
第十一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保持公共場所空氣流通,室內空氣質量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採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應當符合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相關衛生規范和規定的要求。
第十二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生活飲用水應當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要求。游泳場(館)和公共浴室水質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第十三條公共場所的採光照明、雜訊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准和要求。
公共場所應當盡量採用自然光。自然採光不足的,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置與其經營場所規模相適應的照明設施。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降低雜訊。
第十四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提供給顧客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保證衛生安全,可以反復使用的用品用具應當一客一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清洗、消毒、保潔。禁止重復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第十五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根據經營規模、項目設置清洗、消毒、保潔、盥洗等設施設備和公共衛生間。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建立衛生設施設備維護制度,定期檢查衛生設施設備,確保其正常運行,不得擅自拆除、改造或者挪作他用。公共場所設置的衛生間,應當有單獨通風排氣設施,保持清潔無異味。
第十六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配備安全、有效的預防控制蚊、蠅、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設施設備及廢棄物存放專用設施設備,並保證相關設施設備的正常使用,及時清運廢棄物。
第十七條公共場所的選址、設計、裝修應當符合國家相關標准和規范的要求。
公共場所室內裝飾裝修期間不得營業。進行局部裝飾裝修的,經營者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證營業的非裝飾裝修區域室內空氣質量合格。
第十八條室內公共場所禁止吸煙。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設置醒目的禁止吸煙警語和標志。
室外公共場所設置的吸煙區不得位於行人必經的通道上。
公共場所不得設置自動售煙機。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開展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並配備專(兼)職人員對吸煙者進行勸阻。
第十九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按照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對公共場所的空氣、微小氣候、水質、採光、照明、雜訊、顧客用品用具等進行衛生檢測,檢測每年不得少於一次;檢測結果不符合衛生標准、規范要求的應當及時整改。
公共場所經營者不具備檢測能力的,可以委託檢測。
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在醒目位置如實公示檢測結果,並對其衛生檢測的真實性負責,依法依規承擔相應後果。
第二十條公共場所經營者應當制定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應急預案或者方案,定期檢查公共場所各項衛生制度、措施的落實情況,及時消除危害公眾健康的隱患。
第二十一條公共場所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經營者應當立即處置,防止危害擴大,並及時向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報告。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危害健康事故不得隱瞞、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緩報、謊報。
第三章衛生監督
第二十二條國家對除公園、體育場館、公共交通工具外的公共場所實行衛生許可證管理。
公共場所經營者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後,還應當按照規定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申請衛生許可證,方可營業。
公共場所衛生監督的具體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公布。
第二十三條公共場所經營者申請衛生許可證的,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衛生許可證申請表;
(二)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身份證明;
(三)公共場所地址方位示意圖、平面圖和衛生設施平面布局圖;
(四)公共場所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五)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制度;
(六)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使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的,還應當提供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檢測或者評價報告。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申請之日起20日內,對申報資料進行審查,對現場進行審核,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准予公共場所衛生許可的決定;對不符合規定條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決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五條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載明編號、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發證機關、發證時間、有效期限。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有效期為四年。
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應當在經營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二十六條公共場所進行新建、改建、擴建的,應當符合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經營者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預防性衛生審查手續。
預防性衛生審查程序和具體要求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二十七條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的,應當向原發證衛生計生行政部門辦理變更手續。
公共場所經營者變更經營項目、經營場所地址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重新申請衛生許可證。
公共場所經營者需要延續衛生許可證的,應當在衛生許可證有效期屆滿30日前,向原發證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對公共場所的健康危害因素進行監測、分析,為制定法律法規、衛生標准和實施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縣級以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承擔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下達的公共場所健康危害因素監測任務。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對公共場所衛生監督實施量化分級管理,促進公共場所自身衛生管理,增強衛生監督信息透明度。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根據衛生監督量化評價的結果確定公共場所的衛生信譽度等級和日常監督頻次。
公共場所衛生信譽度等級應當在公共場所醒目位置公示。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公共場所進行監督檢查,應當依據有關衛生標准和要求,採取現場衛生監測、采樣、查閱和復制文件、詢問等方法,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或者隱瞞。
第三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公共場所衛生監督抽檢,並將抽檢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對發生危害健康事故的公共場所,可以依法採取封閉場所、封存相關物品等臨時控制措施。
經檢驗,屬於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應當進行消毒或者銷毀;對未被污染的場所、物品或者經消毒後可以使用的物品,應當解除控制措施。
第三十四條開展公共場所衛生檢驗、檢測、評價等業務的技術服務機構,應當具有相應專業技術能力,按照有關衛生標准、規范的要求開展工作,不得出具虛假檢驗、檢測、評價等報告。
㈢ 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財政收支進行監督的專門機關是什麼
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財政收支進行監督的專門機關是審計機關。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二條 國家實行審計監督制度。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審計機關。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門的財政收支,國有的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規定應當接受審計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依照本法規定接受審計監督。
審計機關對前款所列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的真實、合法和效益,依法進行審計監督。
第三條審計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程序,進行審計監督。審計機關依據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的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有關規定進行審計評價,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
(3)對公共服務質量進行監督的主要機構是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三十一條 審計機關有權要求被審計單位按照審計機關的規定提供預算或者財務收支計劃、預算執行情況、決算、財務會計報告,運用電子計算機儲存、處理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電子數據和必要的電子計算機技術文檔,在金融機構開立賬戶的情況,社會審計機構出具的審計報告,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或者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拖延、謊報。被審計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提供的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
第三十二條 審計機關進行審計時,有權檢查被審計單位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運用電子計算機管理財政收支、財務收支電子數據的系統,以及其他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有關的資料和資產,被審計單位不得拒絕。
㈣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是什麼機構它的許可權與責任是什麼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即質監站。
質監站主要是代表政府職能部門(建設局)對工程的全過程進行質量監督管理,負責對本地區建設工程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的單位。
質監站受理建設項目質量監督注冊,巡查施工現場工程建設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及工程實體質量,核查參建人員的資格,監督工程竣工驗收。
職能:
一、監督職能
1、監督工程建設的各方主體(包括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材料設備供應單位、設計勘察單位和監理單位等)的質量行為是否符合國家法律及各項制度的規定;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和質量事故。
2、監督檢查工程實體的施工質量,尤其是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專業設備安裝等涉及結構安全和使用功能的施工質量。
3、對受委託的工程進行質量鑒定監督。
4、組織或參與建設工程質量投訴的調查處理。
5、完成住建局委託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
二、其它職能
1、參與優質工程的檢查評選。
2、對違反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規定的行為和影響工程質量的問題,有權採取責令整改、停工等強制性措施。
3、有權要求被檢查的單位提
(4)對公共服務質量進行監督的主要機構是擴展閱讀:
質監站需要參與以下這些工程部位的驗收:
1、土建工程:土木工程和建築工程的總稱。
2、管線安裝工程(包括設備安裝):常用資料、管材、管件、法蘭、管道安裝基本操作技術、管道連接、支架及補償器安裝、閥門、建築給排水管道安裝、供熱系統安裝等。
3、防腐,保溫工程:將外牆外保溫系統通過組合、組裝、施工或安裝固定在外牆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建築物實體。
4,電氣,儀表安裝。
㈤ 有權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的是什麼機構
有權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的是消費者協會。
有權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的是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相關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六條 消費者協會和其他消費者組織是依法成立的對商品和服務進行社會監督的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組織。
拓展資料:
消費者協會受理投訴工作機構的主要職責:
向消費者提供投訴咨詢服務,提高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引導文明、健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
對消費者的投訴進行審查,決定是否受理;對已經受理的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調解;
投訴方和被投訴方對質量問題存在爭議的,可以委託具備資格的檢測人或鑒定人(機構)檢測、鑒定,並督促檢測人或鑒定人(機構)告知檢測報告或鑒定意見;
就有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向有關部門反映、查詢、提出建議,發布消費提示、警示;
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
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評。
消費者協會受理投訴工作機構及其人員對涉及消費者個人隱私和經營者商業秘密的內容負有保密責任。
㈥ 衛生監督機構對公共場所的主要職責有哪些
依據《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的第十二條:
衛生防疫機構對公共場所的衛生監督職責:
(一)對公共場所進行衛生監測和衛生技術指導;
(二)監督從業人員健康檢查,指導有關部門對從業人員進行衛生知識的教育和培訓;
(三)對新建、擴建、改建的公共場所的選址和設計進行衛生審查,並參加竣工驗收。
㈦ 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任務是什麼
答: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主要任務為:
1、根據政府主管部門的委託,受理建設工程項目質量監督。
2、制定質量監督工作方案。確定負責該項工程的質量監督工程師和助理質量監督工程師。
3、檢查施工現場工程建設各方主體的質量行為。
4、檢查建設工程的實體質量。按照質量監督工作方案,對建設工程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和其他涉及結構安全的關鍵部位進行現場實地抽查,對用於工程的主要建築材料、構配件的質量進行抽查。對地基基礎分部、主體結構分部工程和其他涉及結構安全的分部工程的質量驗收進行監督。
5、監督工程竣工驗收。
6、報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報告。
7、對預制建築構件和商品混凝土的質量進行監督。
8、受委託部門委託,按規定收取工程質量監督費。
9、政府主管部門委託的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的其他工作。
㈧ 政府對工程質量管理的監督管理主要以什麼為主要手段
國家對工程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
根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辦法》第十條:國家對工程質量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抽查工作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規劃和組織。國務院工業、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本專業本行政區域內組織監督抽查。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加強對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構配件生產單位的資格(質)等級、生產許可證和業務范圍的管理,監督各單位在資格(質)等級和允許的業務范圍內從事活動。
用戶有權就建設工程質量問題,向設計、施工單位查詢;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反映,有關單位或部門應當負責處理。保護用戶權益的社會組織可以就用戶反映的建設工程質量問題,建議有關單位或部門負責處理,支持用戶對因建設工程質量造成的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
(8)對公共服務質量進行監督的主要機構是擴展閱讀:
建設單位在工程開工前,必須辦理有關工程質量監督手續;組織設計和施工單位認真進行設計交底和圖紙會審;施工中應按照國家現行的有關工程建設法律法規、技術標准及合同規定,對工程質量進行檢查;工程竣工後,應及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竣工驗收。
建設單位按照工程承包合同中規定供應的設備等產品的質量,必須符合國家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
㈨ 2202《行政管理學》期末復習指導
管理學----名詞解釋
管理: 在特定環境下,對組織所擁有的資源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以便達到既定的組織目標的過程。
管理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計劃:確定組織在未來某個時期內的活動方向和目標、制定業務決策、編制行動計劃
組織:設計組織、人員配備、組織變革
領導:指導、協調、激勵下屬,解決沖突
控制:工作績效、發現偏差、採取矯正措施
效率:只涉及活動的方式,與資源利用相關,只有高低之分而無好壞之分
效果:涉及活動的目標及結果,不僅有高低之分,而且可以在好壞兩個方向上表現出明顯的差別。
管理者角色類別:(人際關系)掛名領導、聯絡者、領導者,(信息傳遞)信息監聽者、傳播者、發言人,(決策制定)企業家、故障處理者、資源分配者、談判者
管理技能:技術技能、人際技能、概念技能
技術技能:只使用某一專業領域內有關的工作程序、技術和知識完成組織任務的能力
人際技能:指與處理人事關系有關的技能或者說是與組織內外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概念技能:指能夠洞察企業與環境相互影響的復雜性,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分析、判斷、抽象、概括並迅速正確判斷的能力(註:由低向高)
管理者類型: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基層管理者
管理環境:宏觀環境(一般)---政治+社會+經濟+技術+自然、微觀環境(具體)---現有競爭對手研究+潛在競爭對手+替代品生產廠家分析+用戶研究+供應商研究、組織內部環境---SWOT
SWOT分析:機會、威脅、優勢、劣勢分析法的簡稱(1把內外部環境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內外部環境的動態關系,及時地調整組織經營策略2使用二維平面矩陣,直觀而簡單3是人們辯證思考問題4可組成多種行動方案供人們選擇)
科學管理理論:提出者:弗雷德里克 溫斯洛 泰羅
主要內容:中心問題是提高效率;挑選第一流的工人;標准化操作方法;計件工資報酬制度;工人和僱主互利合作;計劃職能同執行分開,實行科學工作法;職能工長制;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
主要代表人物:卡爾 喬治 巴斯;亨利 甘特;哈林頓 埃默森
管理組織理論:法約爾(管理過程之父):《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
14條管理原則:分工、職權與職責、紀律、統一指揮、統一領導、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報酬、集中化、等級鏈、秩序、公正、保持人員的穩定、首創精神、團結精神
韋伯:(行政組織體系理論)理想化
行為科學理論:梅奧:(霍桑試驗)四階段:工場照明試驗、繼電器裝配室試驗、大規模的訪問與調查、接線板接線工作室試驗
創新處:工人是社會人;企業存在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提高職工滿足度實現提高效率的目的
第二章
決策:指組織或個人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對未來一定時期內有關活動的方向、內容及方式的選擇和調整過程
群體決策:組織整體或組織的某個部分對未來一定時期的活動所做的選擇或調整(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名義群體法、電子會議)
優點:科學性、產生更多的方案、容易得到普遍的認同、提高合法性
缺點:消耗時間、速度效率低、少數人統治、屈從壓力、責任不清
個體決策:指個人在參加組織活動中的各種決策(個體與群體優缺點互補)
德爾菲法:利:匿名性、量化收斂性、反饋性;弊:耗時間
程序化決策:指那些例行的、按照一定的頻率或間隔重復進行的決策
優:節約時間和精力 弊:限制決策者的自由
非程序化決策:指那些非例行的、很少重復出現的決策
確定型決策:指決策過程的結果完全由決策者所採取的行動決定的一類問題,它可採用最優化、動態規劃等方法解決(應具備的條件:明確目標、自然狀態、行動方案、計算損益值)
不確定型決策:指決策人無法確定未來德中自然狀態發生概率的決策(等可能性法、保守法、冒險法、樂觀系數法、最小最大後悔值法)
組織文化:組織的指導思想、經營理念和工作作風,包括價值觀念、行業標准、道德規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典禮儀式、管理制度以及企業形象
決策的影響因素:環境、過去決策、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組織文化、時間、倫理
計劃的作用:管理者指揮的依據、降低風險掌握主動的手段、減少浪費提高效益的方法、管理者進行控制的標准
滾動計劃法:用來編制和調整長期計劃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它對促進長、中、短期計劃銜接是十分有效
目標管理:一種鼓勵創新,防止工作中出現互相出現矛盾的目標或根本沒有目標的管理方法
重點:讓組織中的各層管理人員都與各自的下屬圍繞著下屬的工作目標以及如何
完成這些目標進行充分的溝通
具體方法:目標設置階段(最高管理部門提出組織的預定目標+進行有關組織+人事決策+確定下屬目標+目標的平衡與調整+目標體系的調整和確立)
目標實施階段(授權下級部門+加強交流領導+不定期檢查)
總結和評估階段
優點:改善管理工作、組織明晰化、鼓勵員工用於承諾和自我實現、形成有效的控制、良好的整體性
缺點:目標難易制定、強調短期目標、費時間
必要條件:推行目標管理要有一定的思想基礎和科學管理基礎
主管人員積極參與、協調和授權
有效的前景調查和計劃活動
目標管理要逐步推行、長期堅持
第三章
組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組成的有機整體
組織系統的四要素:目標和宗旨、人員與職務、職責與職權、協調
組織工作:維持與變革組織結構、使組織發揮作用、完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組織工作的過程:明確實現組織目標所需的各種活動,並對之進行分類(職位與崗位設計問題);組合各種活動,形成管理部門或單位(組織結構類型);職權授予各個管理者(職權配置);人員配備或人力資源管理;從縱橫兩個方面對組織結構進行協調和整合
組織設計的任務:建立組織結構和明確組織內部的相互關系,提供組織結構圖和職務說明書
組織設計的依據:戰略、環境、技術、組織規模與所處的發展階段(創業+職能發展+分權+參謀激增+再集權)
組織設計的基本原則:因事設職與因人設職相結合、權責對等、目標統一
組織設計最基礎工作:職務設計與分析(植物設計四階段:專業化、擴大化、豐富化、團隊)
組織的管理層次受組織規模和管理幅度的影響
影響管理幅度的因素:主管人員與其下屬雙方的素質與能力;工作內容與性質;工作條件;工作環境
部門定義:組織中管理人員為完成規定的任務有權管轄的一個特定的領域
部門劃分的目的:確定組織中各項任務的分配與責任的歸屬,分工合理、權責分明,有效地達到組織的目標
部門劃分的方法:人數、時間、職能、地區、產品、顧客、技術活設備
組織結構的類型:直線型組織結構、職能型組織結構、矩陣型組織結構、多維立體型組織結構、直線職能型組織結構、事業部制組織結構
直線職能型組織結構:特點-自己職權范圍內有決定權,對所屬下級的工作進行指揮和命令,並負全部責任,職能部門和人員只是參謀,對下級提供建議和業務指導,沒有指揮命令的權力
優點-保證集中統一指揮,又能發揮各種專家業務管理的作用,只能高度集中、職責清楚、秩序井然、工作效率較高,整個組織有較高穩定性
缺點-下級部門主動性積極性發揮受到限制;各成體系沒有橫向溝通聯系,工作易重復;參謀與直線部門目標不一致易造成矛盾;組織系統適應性較差,缺乏彈性;增加管理費用
事業部制組織結構:特點-集中決策,分散經營,即組織最高層集中決策,事業部獨立經營
優點:組織最高層擺脫具體的日常事務,有利於集中精力作好戰略決策和長遠規劃;責權利劃分明確,易調動員工積極性,提高管理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有利於培養管理人才
缺點:機構重復,人員浪費;獨立經營,人員交換支援度差;事業部之間易造成競爭,發生內耗;架空領導
採用的基本條件:按專業化原則劃分事業部,並確保各自的獨立性;事業部之間相互依存;保持控制適當的競爭;具備管理各事業部的經濟機制,避免單純使用行政手段;良好的外部環境
人員配備:利用合格的人力資源對組織結構中的職位進行不斷填充的過程
工作程序:確定人員需要量,選配人員,考核及評價,制訂和實施人員培養計劃
人員配備的原則:因事擇人、因才施用、動態平衡
管理人員的來源:內部提升:優點-有利於對選聘對象的全面了解,以保證選聘工作的正確性;有利於被聘者迅速展開工作;有利於鼓舞士氣,調動積極性;組織對成員的培訓得到回報,獲得比當初投資更多的培訓投資效益
缺點-內部人才質與量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將會只去獲得一流人才的機會;近親繁殖,無創新;大體能力相當的情況會使沒有受提拔的人受挫
外聘:優點-有利於招到第一流的管理人才;避免近親繁殖,帶來創新;可避免不受提拔人員的積極性受挫,避免組織不團結,節約培訓的經費和時間
缺點:組織內部員工的士氣積極性受到影響;應聘者對組織的歷史現狀不了解,不能迅速展開工作;重學歷、文憑、資質等導致應聘者失望
組織管理人員身份類別:直線主管+參謀主管(參謀關系伴隨直線關系而產生的)
直線:一種命令與指揮的關系,是上級指揮下級,有決策與行動的權力
參謀:一種服務和協助的關系,方便直線主管的工作,有思考、籌劃建議的權力
區分兩者的標准:分析不同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在組織目標實現中的作用
正確發揮參謀的作用:明確職權關系;授予必要的職能權力;向參謀人員提供必要的條件;
過分集權的弊端:降低決策的質量;降低組織的適應能力;降低組織成員的工作熱情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突出區別表現:是否是程序化的和其目的的不同
非正式組織的積極作用:可以滿足員工的需要;易於產生和加強合作的精神;幫助正式組織起到一定的培訓作用;規范成員的行為;正式信息通道的補充
非正式組織可能造成的危害:擴大抵觸情緒;舒服成員的個人發展;發展組織惰性
委員會管理的優點:集思廣益、協調作用、避免權力過於集中、激發主管人員的積極性、加強溝通聯絡
委員會管理的局限性:時效較差;決策妥協;權責分離
怎樣科學運用委員會管理:職權和范圍要科學;規模要適當;成員要選擇;主席要發揮好作用
組織變革的動力: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經濟社會到來;消費市場對企業的挑戰更直觀;企業競爭優勢的新來源
組織變革的關鍵因素:個體(習慣、安全、經濟因素、對未知的恐懼、選擇性信息加工);
組織(結構慣性、變革點、群體慣性、已有的專業知識、已有的權力關系、已有的資源分配)
虛擬組織-定義:當市場出現新機遇時,具有不同資源與優勢的企業/組織未來共同開拓市場,共同對付其他的競爭者而組織的、建立在信息網路基礎上的組織形態
-特點:傳統的企業/組織界限模糊化;流動性、靈活性;建立在當今發達的信息網路基礎之上的組織合作;運用並行工程(非串列);技術上占優勢;可看成企業/組織網路
-優越性:跨越空間限制;超越工作時間限制;速度優勢;成本優勢
組織文化:在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條件下,組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並逐步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風、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
組織文化的基本要素: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企業形象
組織文化的作用:自我凝聚、自我改造、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延續、激勵功能、輻射功能
組織文化作用機制的特點:評價性、自然性、個體性
組織文化建設應抓好的環節:科學地確定組織文化的內容;宣傳倡導,貫徹落實;積極強化,持之以恆
學習型組織-定義:指通過培養彌漫於整個組織的學習氣氛、充分發揮員工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有機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續發展的組織
-特徵:擁有一個共同的願景;多個創造性個體組成;善於不斷學習;扁平式結構;自主管理;領導者的新角色
-意義:解決傳統企業組織的缺陷;為組織創新提供了一種操作性比較強的技術手段;理論解決企業生命活力問題
第四章
領導-定義:激勵、引導和影響個人或組織,在一定的條件下,實現組織目標的行動過程
-作用:指揮、激勵、協調、溝通
-權力構成:法定權(擔任的職務)、強制權(下級的恐懼感)、獎勵權、專長權、個人影響權
人性假設:「經濟人」假設(X理論);「社會人」假設(霍桑實驗);「自我實現人」假設(Y理論);「復雜人」假設
領導行為的理論描述:領導方式的理論描述;利克特的四種領導基本方式;斯托格弟和沙特爾的「四分圖理論」;管理方格理論
領導方式:專職式領導;民主式領導;放任式領導
領導的權變理論:領導行為連續統一體理論;費德勒模型;途徑-目標理論;領導生命周期理論;領導參與模型
激勵:指影響人們內在需求或動機,從而加強、引導和維持行為的活動或過程
需要:指人們對某種目標的渴求和慾望,它包括基本需求和高層次需求
動機:誘發、活躍、推動、指導和引導行為指向一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內容型激勵理論:需求層次理論;阿爾德弗的「生存、關系、發展理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保健和激勵);麥克里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過程性激勵理論:期望理論;公平理論;強化理論(正負)
激勵方法:目標激勵、支持性激勵、榜樣激勵、評比競爭競賽激勵、強化激勵、領導行為激勵、員工持股激勵、危機激勵、企業文化激
群體-定義: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為了實現特定目標、滿足特定需求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的聯合體
團隊-定義:也是群體
團隊區別於群體的特徵:成員間的緊密合作以及特定的、至高無上的團隊目的或目標
群體與團隊類型:高層管理團隊、研發團隊、指揮群體、特別工作隊、自我管理的工作團隊、虛擬團隊聯誼群體、利益群體
如何管理取得高效:激勵群體成員實現組織目標、減少群體中的「大鍋飯」現象
溝通-定義:指信息與思想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與客體直接的傳遞和交流的過程
信息溝通基本條件:涉及兩個人以上;溝通客體;傳遞信息的方法
信息溝通的三要素:發送者、接收者和所傳遞的內容
溝通的分類:按照通道不同-正式與非正式;傳播媒體的形式-書面與口頭;信息傳播的方向-上行、下行、橫向;溝通網路的基本形式-鏈式、輪式、Y式、環式和全通道式
溝通技術:互聯網、企業內部網、群件
第五章
管理中的控制-定義:為實現組織目標,以計劃為標准由管理者對唄管理者的行為,活動進行檢查、監督、調整等管理活動
-目標:限制偏差的累積;適應環境的變化;處理組織內部的復雜局面;降低成本
-基本要素:建立控制標准、衡量偏差信息、採取矯正措施
-特點:整體性、動態性、對人的控制並由人執行控制、提高職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層次:(由低到高)運營+財務、結構、戰略
-類型:前饋控制、現場控制、反饋控制
-重要性:任何組織、任何活動都需要進行控制;管理四大職能中所處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
制定控制標准:確立控制對象;選擇控制重點;控制標準的方法
影響組織工作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環境特點及其發展趨勢、資源投入、組織活動
控制對象:人員、財務活動、作業、信息、組織績效
關鍵點控制原理:有效控制要求關注那些關鍵因素,並以此對業績進行控制
制定標準的方法:利用統計方法來確定預期結果;根據經驗和判斷來估計預期結果;在客觀的定量發現的基礎上建立工程(工作)標准
制定控制標準的要求:要使控制便於對各部門的工作進行衡量;建立的標准都應該有利於組織目標的實現;與未來發展相結合;盡可能體現一致性;有實現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彈性
衡量實際工作需注意的問題:通過衡量成績,檢驗標準的客觀性和有效性;確定適宜的衡量頻度;確立信息反饋系統
鑒定偏差並採取矯正措施的過程:找出偏差產生的主要原因;確定糾偏措施的實施對象;選擇適當的糾偏措施
有效控制的原則:控制應該同計劃與組織相適應;突出重點,強調例外;具有靈活性、及時性和經濟性的特點;控制過程應避免出現目標扭曲的問題;有效地管理控制需要將財務績效控制與非財務績效控制有機地結合;控制工作應該培養組織成員的自我控制能力
控制的專業領域:預算、會計技術、質量、生產、庫存、內外部審計、人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