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蘇淮安土地徵用的57號文件是
淮安市人民政府文件
淮政發〔2008〕57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為扎實有效地推進我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制工作,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 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目的和意義
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要根據我市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未來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三大要素在空間上的均衡布局。編制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對於淮安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有利於形成合理的空間開發格局。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就是要綜合分析評價不同區域的開發條件,明確主要承擔發展經濟、集聚人口功能的區域,以及主要承擔保障農產品供給、保護生態環境功能的區域,形成建設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功能清晰、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空間開發格局。
(二)有利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突破行政區劃制定有針對性的區域調控政策,引導不同的區域形成符合地區特色和主體功能區要求的發展道路,不斷促進開發程度較高地區提升發展層次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促進開發程度相對較低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三)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編制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促進經濟和人口向重點開發區域、優化開發區域集聚,在有限的空間上實現高效開發,促進經濟發展向更多的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促進我市三大千億元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四)有利於形成科學規范的空間規劃體系。主體功能區規劃是戰略性、基礎性和約束性的規劃,是未來國土開發活動的基本依據。編制和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將改變過去國土開發基礎性規劃缺失、各種規劃相互銜接不夠的狀況,促進形成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以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為支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的國土開發規劃體系。
二、明確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指導
思想: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以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在空間上的合理均衡分布為要求,前瞻性、全局性謀劃好未來全市人口和經濟的基本格局,引導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人民生活水平與不斷縮小的國土空間協調發展新格局。
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人在生產、生活中的主體地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合理布局人的生活、生態、生產空間。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以主體功能區為主要依據,形成不同區域居民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
堅持優化結構。以生活、生態、生產在空間上合理配置為要求,優化、調整空間結構。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和城市居住空間,穩定農業生產空間,合理減少農村居住空間,擴大服務業和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空間。堅持統籌開發。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布局各類生產要素,統籌建設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形成合理的空間結構,促進空間均衡發展。堅持集聚開發。把集聚建設作為一個基本導向,繼續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在城市建設上,繼續堅持以大城市發展為主導,促進大中小城市和重點中心鎮協調發展。在農村建設上,引導居住過於分散的農民適度集中居住。
堅持協調開發。按照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在空間配置上相協調的要求,形成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區域要集聚生產力,集聚生產力多的區域集聚相應規模的人口。同時,人口和生產力集聚的規模不能超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堅持可持續開發。要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作為開發活動的重要前提,把保護自然生態和維護生態平衡作為開發活動的重要條件,將絕大部分國土作為生態安全和農業生產空間進行嚴格保護。依據開發強度,合理分布居住、產業和生態空間,保障耕地面積不減少,積極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存量建設用地的使用效率。
三、明確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開展國土空間綜合評價。按照省里制定的技術方法,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三大類指標,結合我市實際,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等空間分析技術,對全市國土開發情況進行綜合性評價分析,為劃分主體功能區提供技術基礎。
(二)開展市域主體功能區初劃。在國土空間評價的基礎上,原則上以縣為空間單位,劃分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按照法定范圍或自然邊界確定禁止開發區域,並明確今後一個時期各類區域的功能定位、開發方向和管制原則。
(三)加快推進市縣規劃的編制工作。市縣規劃在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完成的基礎上進行,明年按照省里的統一部署,結合泰州市試點成果和「十二五」規劃的編制,積極推進市縣規劃的編制工作。
四、明確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具體要求
(一)科學認識主體功能區。要准確把握發展與開發的關系,開發是指大規模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活動,限制開發區域不是限制經濟發展,更不是限制社會發展,而是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科學確定發展方向,發展適宜經濟。主體功能區突出的是主要功能和主導作用,但並不意味著這個區域就只有一種功能,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區域在大規模的工業化、城市化區域以外,還必須有嚴格保護的區域,限制開發區也有一定比例的產業活動空間和建設空間。各類區域都要明確建設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都有新增建設用地,都有發展的權利。
(二)整體利益最大化。著眼於提高淮安整體競爭力、整體發展水平,促進各類要素合理分布,要做到局部服從全局、全局兼顧局部。資源環境好、區位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地區,要加快經濟發展,實施集中集約開發,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集聚更多的經濟和人口。
(三)與全省生產力布局總體框架相一致。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的區域要依託中心城市,與省「四沿」布局相協調,我市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主要以「輻射2000萬人口的蘇北腹地中心城市」為依託進行劃分,其他區域總體上以限制開發為主。
(四)合理劃分四類區域。禁止開發區包括依法設立的各級各類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清水通道維護區、水源涵養區、重要濕地、洪水調蓄區以及基本農田等。限制開發區包括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所在的縣、重要生態功能區面積占縣域國土面積比重超過25%的縣,以及水環境容量較小、自然災害較嚴重、水資源短缺的縣等。優化開發區包括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以上的縣、建設空間占國土空間的比重超過25%的縣、水環境超載嚴重的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的縣。重點開發區包括位於全省戰略發展重點區且交通區位優勢突出的縣、建設用地比例一般不高於25%的縣、重要生態功能區占國土面積比重不高於20%的縣,以及水環境脅迫程度不高、自然災害影響不大、水資源保障程度較好的縣。
(五)要有空間結構。在省給定的開發強度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確定建設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的比例。
(六)空間單元要保持一致。原則上以縣為單元劃分,不再劃分亞區。
(七)主體功能區域一致。國家和省確定的主體功能區,市裡在初劃時不能改變其主體功能,必須保持一致。
(八)綜合確定功能區劃。主體功能區劃要以技術方法劃分為主,必須尊重客觀事實,強調科學客觀的分析,盡量減少人為主觀性,但可以結合定性判斷和戰略選擇,綜合確定。
(九)劃分方法一致。統一採用省里主體功能區劃分的技術方法。
五、組織領導和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是一項開創性工作,理念新、要求高、涉及面廣、任務重。為確保此項工作順利推進,市政府成立全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解決規劃編制中的重大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負責具體工作。
(二)建立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統籌協調、精心組織,按照工作任務和要求,明確責任,推進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市各成員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強化落實,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
(三)經費保障。由於此項規劃技術要求高、工作難度大,需要一定的經費作為保障。市縣(區)財政要安排專項經費,確保規劃編制工作順利開展。
淮安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⑵ 江蘇省財政廳的主要職責
(一)切實履行宏觀調控職責,參與制定各項宏觀經濟政策,提出運用財稅政策實施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綜合平衡社會財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及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建議。擬訂和執行省與市縣、國家與企業的分配政策,完善鼓勵公益事業發展的財稅政策。
(二)貫徹執行國家和省有關財政、稅收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擬訂和執行全省財政、稅收發展戰略、方針政策、中長期規劃、改革方案及其他有關政策。改革完善省對市、縣財政管理體制,指導市、縣財政部門開展業務工作。
(三)負責財政、財務、會計、政府采購、相關國有資產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草案的起草工作,制定和執行財政、財務、會計、政府采購、有關國有資產管理的政策規定。擬訂地方性稅收立法計劃,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並審議上報地方性稅收法規、規章草案。
(四)承擔省級各項財政收支管理的責任。負責編制年度省級預決算草案並組織執行。受省政府委託,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報告省級和全省年度預算及其執行情況,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決算。組織制定省本級經費開支標准、定額,負責審核批復部門(單位)的年度預決算。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五)研究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和科學合理的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機制,負責制定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工作的有關政策、制度和實施辦法,組織開展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和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
(六)負責政府非稅收入管理,按規定管理政府性基金、行政事業性收費和其他非稅收入。負責政府性基金預算編制和管理工作。管理財政票據。擬訂彩票管理政策和有關辦法,管理彩票市場,按規定管理彩票資金。參與全省治理亂收費、減輕企業和農民負擔工作。
(七)組織實施國庫管理制度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指導和監督國庫省分庫業務,按規定開展國庫現金管理工作。組織實施政府采購政策、制度並監督管理。
(八)負責各項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的安排和監督管理,擬訂有關部門、單位和項目資金的財務管理辦法。協助有關部門進行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效益分析,監督項目實施中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監督有關部門、單位的財務運行和收支預算執行情況,審核有關部門的財務決算。
(九)負責制定行政事業單位、文化企業和地方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按規定管理省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代表省政府履行省級國有文化企業出資人職責。按規定監管地方各類金融機構的財務、資產。制定需要全省統一規定的開支標准和支出政策。管理財政預算內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出國(境)經費及非貿易外匯。監督執行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會計制度。
(十)研究提出和組織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政策。負責審核和匯總編制全省國有資本經營預決算草案,制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制度和辦法,收取省本級企業國有資本收益。貫徹實施企業財務管理相關制度,參與擬訂企業國有資產管理相關制度。按規定管理監督產權交易及相關工作,依法管理和監督資產評估行業及相關工作。
(十一)研究提出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改革與發展的財政政策。負責辦理和監督省級財政的經濟發展支出、政府性投資項目的財政撥款。參與擬訂省建設投資的有關政策,制定基本建設財務制度。負責相關政策性補貼和專項儲備資金財政管理工作。
(十二)研究制定財政支農涉農政策並負責相關資金管理。負責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參與農業綜合開發規劃與項目管理。指導全省鄉鎮財政機構自身建設工作。
(十三)管理省級財政社會保障和就業及醫療衛生支出,擬訂和執行社會保障資金(基金)的財務管理制度,組織實施對社會保障資金(基金)使用的財政監督,負責編制審核省級社會保障預決算草案,負責審核和匯總編制全省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草案。
(十四)執行國家關於內債、外債管理的方針政策、規章制度和國債、地方債發行計劃,制定地方有關配套性政策法規,防範財政風險。承擔國外貸款管理有關工作。
(十五)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國有土地、海域、礦產等國有資源收入政策,參與國有土地、海域、礦產等國有資源使用政策的研究和制度改革。參與住房保障政策研究,管理住房改革預算資金。
(十六)依法管理全省會計工作。監督和規范會計行為,組織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依法管理和監督注冊會計師行業及相關工作,指導和管理社會審計。
(十七)依法監督檢查財稅法規、政策的執行情況,反映財政收支管理中的重大問題,提出加強財政管理的政策建議,依法處理財政違紀違規行為。
(十八)制定財政科學研究和教育規劃,組織財政人才培訓。負責財政信息化建設和財政信息宣傳工作。
(十九)承辦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⑶ 江蘇省財政收入省、市、縣如何分成
省縣財政分成明確 江蘇分稅制改革「二次破題」
2008年08月20日06:05 [我來說兩句(3)] [字型大小:大中小] 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王海平
江蘇省在省與縣級別的分稅制改革上再有新突破。
記者獲悉,近日江蘇省委、省政府聯合下發《關於調整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確了省與縣的稅收分成。
省級財政集中的有:加大對資源類稅收的集中,將地方城鎮土地使用稅等四種稅種增量的30%首次集中到省級財政;地方增值稅以2007年為基期年,增量部分省級集中50%。
增量部分留給地方的有:地方營業稅、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
江蘇省這次改革還加大了對經濟薄弱地區的扶持力度。省縣財政分成明確,江蘇省這次財稅領域的改革重點在於利用經濟杠桿調整產業結構以及進一步加大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通知》體現了對地方財政稅收有收有放的特點。在省級財政的集中上,首先是加大了對資源類稅收的調控,規定除耕地佔用稅省仍按總額集中 50%外,將其他稅種增量的30%首次集中到省級財政。而在以往,對於資源類稅收,如地方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和契稅等四稅,全部歸入地方政府所有,成為「獨食」。由於上述稅種主要集中在土地使用稅的增值部分,如此一來,可促進合理節約使用土地,減少盲目建設,規范市場秩序。「這對於房地產市場的作用會非常明顯」,江蘇省財稅研究專家、省社科院副研究員駱祖春認為。其次,對地方增值稅(即地方 25%部分)以 2007 年為基期年,對增量部分省統一將集中比例從20%調高到50%。省財政科學研究所專家認為,由於增值稅主要面向製造業,新的體制將大大促進製造業集中的蘇南地區產業結構調高、調輕、調優。而在對縣級財政的支持上,《通知》也做出明確的規定。《通知》規定,在營業稅上,地方營業稅以 2007 年為基期年,對增量部分省級政府不再集中,全額留給地方。「它的作用在於鼓勵地方發展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可以說是一個較大的刺激作用。」省財政科學研究所一名專家向本報記者表示。駱祖春認為,此措施明確了「省與縣」的分成,而不上繳給市,釐清了「省管縣」後的財政分成。至於個人所得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資源稅、車船使用和牌照稅等地方其他稅收收入增量和預算內非稅收入增量,省均不再集中,全額留給地方。僅這5個稅種,預計未來五年省財政將少收地方財力300多億元。此外,對利用新能源發電企業繳納的地方增值稅增量部分,全額留給地方;對新辦火力發電廠增值稅 25%地方部分,全部上交省級,按區域發展要求實行不同的返還政策。「很明顯,這是鼓勵發展新型能源的信號,打壓耗能產業。」駱祖春指出。因此,新的措施對於發展服務業的地區體現出明顯的扶持措施,而對於工業比例較重的縣市,則要相對提高稅收。高淳縣縣長謝躍進向本報表示,這次財稅改革,是一把雙刃劍。以該縣處於江蘇的平均偏上水平為例,每年可少向上繳納700萬-800萬元。分稅制「二次破題」「理論上說,這次改革在2年前就應該公布的。」駱祖春向本報記者表示。這已經是自1994年按照國家規定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江蘇在該領域的第二次改革。2001年,由於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南北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薄弱地區支出的剛性增長大大超過了財力增長;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對經濟薄弱地區的扶持力度不夠等問題突顯。當年分稅制財政管理改革重點在解決上述問題。「突出表現在省級財政收支規模大幅度提高,財政收支困難和平衡的狀況有所緩解,在完成上繳中央的同時,地方財力得到明顯增強。」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有關專家評價當時改革成效。此次改革是新矛盾顯現後的又一次行動。新的矛盾主要是:分配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注重「快」多、突出「好」少;不利於地方更好地推進統籌發展;一些經濟相對薄弱縣鄉公共服務支出剛性增長超過財力增長,出現新的收支矛盾;少數轉移支付縣財力水平超過非轉移支付縣等。「在我們看來,本次改革的目的在於貫徹科學發展觀,並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扶持力度」,謝躍進對本報記者表示。《通知》明確,地方營業稅增量部分將全額留給地方,這是當前地方稅收的第一大源頭。同時,蘇南地區的增值稅集中比例從20%調高到了50%,「這就迫使當地的製造業進行升級或轉移」,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有關專家說。「總的來看,有保有壓,諸多措施顯示出極強的調控性」,駱祖春表示。扶持欠發達地區這次改革的另一個重點在於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的扶持力度。《通知》提出,涉及民生等公共性轉移支付,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依據上一年標准財力水平,採取點面結合、統籌兼顧,結合公共服務需求等相關因素實施,並向省脫貧攻堅重點縣適當傾斜。2005年,江蘇對蘇中蘇北的5個縣進行「鄉財縣管」的試點,自2007年全面鋪開。但這個過程中卻出現了轉移力度不夠的趨勢。《通知》第四條提出,對標准財力低於標准需求的標准缺口由省補助 80%,並列入基數,不足部分由縣(市)用新增財力彌補。其中,省補資金首先用於彌補鄉鎮財政收支缺口。這是省級財政向下傾斜的明顯表現。此前在取消農業稅之後,鄉鎮財政出現明顯吃緊現象。上述措施有力促進了鄉鎮的發展。但上述措施對於「全部和部分」並沒有明確說明,因此,駱祖春認為需要提放「人為造假」的現象,防止地方套取資金。同時,本次調整還解決了一個轉移支付高出收入的重要「缺陷」。《通知》第六條措施則提出,以 2007 年為基期年,對省脫貧攻堅重點縣新增收入省集中部分,實行全額返還獎勵;對 2007 年前享受全額返還政策的其他市縣新增收入省集中部分,若當年增值稅增幅達到全省市縣平均增幅的,實行全額返還獎勵,反之,則僅就當年新增收入省集中部分按 80%返還獎勵。省財政科學研究所專家向記者介紹,蘇北有的縣一年一般預算收入只有3億元,而省財政轉移支付6億元,總體財力甚至超過了蘇中一些非轉移支付縣。
⑷ 2016年江蘇省事業單位考試考公文寫作嗎
考試考公文寫作。
就是申論寫作
比如:
2011年熱點申論:財稅制度改革
【背景鏈接】
2010年1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主持學習會議時強調,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要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面勝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前進,就必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提高財政管理績效。
【標准表述】
當前,我國繼續處在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們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堅定不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更好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服務。
要積極發揮財政政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調控作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著力實施有利於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穩定的政策措施。要更加註重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注重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優化政府公共投資結構,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把更多財政資源用於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用於改善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要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要加快完善稅收制度,堅持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促進經濟健康發展。要按照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原則,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規范專項轉移支付,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要健全預算制度體系,逐步形成由公共財政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社會保障預算組成的有機銜接、完整的政府預算制度體系,提高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准確性。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認真貫徹中央關於財稅工作的決策部署,推進依法理財、民主理財、科學理財,提高做好財稅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財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引導廣大財稅幹部職工特別是領導幹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做到為國理財、為民服務,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嚴肅財經紀律,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⑸ 什麼是土地增減掛
1、土地增減掛指的是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
2、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回,將若干擬整答理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和擬用於城鎮建設的地塊等面積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
3、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整理復墾等措施,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最終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標。
(5)江蘇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擴展閱讀:
土地增減掛鉤政策:
1、允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級貧困縣,以及省級貧困縣的節余指標在省域內流轉使用,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拓展了資金來源,促進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區域均衡發展。
2、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的調出地區限定在「三區三州」(即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及其他深度貧困縣。
3、根據經濟承擔能力,確定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山東8個省(市)為主要幫扶省份。
4、調劑資金分兩個階段向調出省份支出,核定資金總額後支出70%調劑資金;確認完成拆舊復墾安置後,再支出剩餘30%調劑資金。
⑹ 江蘇省分稅制財政體制和轉移支付~~
一、省以下財政體制七年來的運行成效
中央1994年開始對地方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與中央對我省的財政體制改革同步,我省從1994年起也相應對各省轄市(含常熟市)實行了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市對縣、縣對鄉的財政管理體制,主各地根據省確定的原則及各地的具體社會經濟情況自行確定,從總體上看,各省轄市對所屬縣(市)均已實行了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對鄉(鎮)的財政管理體制,各縣(市)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絕大部分鄉鎮實行了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七年來,分稅制財政體制極大地調動了地方各級政府增收節支的積極性,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從總體上來說,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具體表現為:一是建立了較為穩定的收入分配機制,調動了各級政府理財的積極性,財政收支規模大幅度提高。隨著經濟的發展,我省財政總收入由1993年的221.3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865.13億元,年均增長21.5%;財政支出由1993年的163.87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645.57億元,年均增長21.6%。二是地方對中央的貢獻越來越大。分稅制改革七年來,我省上交中央財力平均每年以18.9%的速度遞增,2000年當年上交中央財力近270億元,為中央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三是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保證了教育、科技、農業等重點支出需要。1994年至2000年,全省教育事業費支出552.37億元,年均增長16.3%;支農支出190.21億元,年均增長15.6%;科學事業費支出23.77億元,年均增長14.8%。四是促進了全省財政收支平衡,為全省財政良性運行奠定了堅實的
基礎。經過全省各級財稅部門的共同努力,1998年提前一年實現了省政府確定的五年徹底消化財政老赤字16.79億元的目標。
二、調整省以下財政體制的必要性
分稅制財政體制運行七年來,由於我省客觀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現行財政體制的一些規定與形勢發展的要求已不相適應,體制運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突出表現為:
(一)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更加突出,蘇南蘇北差距進一步擴大。2000年,蘇北五市(徐州、淮安、鹽城、連雲港、宿遷五市)面積和人口佔全省的比重分別達到51.0%和43.2%,但國內生產總值只佔全省的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只有6288元/人,財政總收入所佔比重更低,只佔全省市縣財政總收入的16.8%;而同期,蘇南四市(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四市)面積、人口佔全省的比重為23.5%和25.9%,但國內生產總值卻達到全省的50.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23043元/人,蘇南四市財政總收入佔全省市縣財政總收入的63.7%,市平均收入是蘇北的4.75倍。從收入增量上看,2000年,蘇南四市財政總收入比上年增加120.22億元,占市縣財政收入增量的74.4%,而蘇北五市財政總收入增量只有11.73億元,占市縣收入增量的7.3%。由於蘇北地區財政收入增收乏力,加之收入留用比例的下降,財力增長緩慢,1993年,蘇北五市和蘇南四市預算內財政供養人員人均可用財力之比為1:2;到1999年兩者差距擴大為1:3,蘇南蘇北地區之間的財力差距進一步擴大。
(二)支出的剛性增長大大超過了財力增長,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分稅制後,盡管地方財政收人和財力有較大幅度增長,但由於財政供養人員的過快增長以及受調整職工工資,增加教育。科技、農業投入,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加快住房、醫療、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等影響,財政支出呈剛性增長態勢,財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據統計,1993—1999年,全省市縣級可用財力年均增長18.7%,而同期市縣級人員經費年均增長35.7%,人員經費的增幅遠高於可用財力的增幅。
(三)經濟薄弱地區縣鄉財政運行困難,欠發工資的現象較為嚴重。截至1999年底,全省64個縣(市)中,絕大部分縣(市)財政預算內供養人員實際人均財力低於11000元,其中人均財力不足9000元的縣(市)有30個,人均財力不足5000元的縣(市)還有2個。由於人均財力過低,部分市縣發生了幹部和教師工資不能按時發放的現象。
(四)省集中的地方稅種、專項收入的種類和項目過多,增加了體制結算的繁雜性,造成了體制運行的不規范。我省調整前體制除了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省集中12.5%以外,對一些小稅種,如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資源稅、印花稅等由省集中一部分,另外對一些專項收入如排污費收入、水資源費收入等實行省與市縣分成,且這些收入的集中比例不統一,人為增加了體制的繁雜性。
(五)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規模較小,對經濟薄弱地區的扶持力度不夠。1999年省對市縣轉移支付總額只有3億多元,2000年雖然增加到6億多元,但與市縣對省級轉移支付的要求相比,省級轉移支付的力度明顯不夠,與一些兄弟省份相比,我省對市縣的一般轉移支付額也明顯偏低。
這些問題說明,七年前確定的財政體制部分內容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下,已不能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基本要求,必須下決心對省以下財政體制進行調整,逐步解決體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緩解縣鄉財政困難,進一步優化財政的各項管理職能。
三、省對市財政體制調整的原則和總體目標
為做好省對市的財政體制調整工作,省委、省政府依據我省客觀情況,確定了「激勵蘇南,錦上添花;扶持蘇北,雪中送炭」的財政體制調整指導思想,根據這一指導思想,以及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財政體制框架的基本要求,省財政廳制定了財政體制調整的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財政體制調整的原則:
1.「在國家分稅制財政體制的總體框架下,對現行財政體製作必要的調整」。在國家未對分稅制財政體製作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我省這次財政體制調整,仍應堅持分稅制財政體制方向,調整方案的設計要符合國家分稅制財政體制的總體要求。
2.「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允許地區間存在合理差距」。「公平」不等於「平均」,蘇南地區人均財力近兩年得到緩解,相對高於蘇北地區,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財政體制的調整不能演變為「殺富濟貧」,不能也不應以犧牲效率來獲得絕對的公平。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地方政府要全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就要有相應的財力。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水平是與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相聯系的,應當允許地區之間財力水平存在合理差距,使各地區財政支出水平基本上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鼓勵發達地區加快發展,達到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3.「既考慮地方既得利益,又有利於地區間財力的相對平衡」。原來的財政收入形成的財力已經進入各地的支出基數,如果對存量財力的分配進行重新調整,必然會影響地方的既得利益,財政體制調整的阻力也會很大。採用增量調整的辦法,既保證了地方既得利益,又能集中一部分資金,有利於財政體制調整方案的順利實施。
4.「充分發揮政策的正面導向作用,調動地方增收節支的積極性」。保護財政收入抓得好、財政支出(特別是對財政供養人員)控製得緊的地區的積極性,鼓勵各地增加收入、控制人員、節減支出。簡單用人均財力的概念,不利於控制人員和增加財政收入。
5.「建立相對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區域經濟共同發展」。近兩年我省經濟薄弱地區發生的幹部教師工資不能按時發放,這說明缺乏相應的財力。要通過轉移支付的辦法,為這些地方政府履行職能提供必要的財力保證。在補助總額的確定上,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全省各市縣人均財力普遍還不夠高,加之需補助地區財力缺口非常大,通過這次調整很難一下子到位,只能採取建立轉移支付制度的辦法,逐步加大對經濟薄弱地區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地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相對均等化。
6.「方案設計科學、合理、公正、透明和簡便」。
(二)財政體制調整的總體目標:
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區域共同發展戰略,為地方政府履行職能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逐步實現地區間公共服務水平的相對均等化,充分發揮財政的職能作用,達到保穩定、促改革和支持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目的;進一步增強省級財政調控能力,為加大省級轉移支付力度創造條件;著力解決現行體制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力爭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財政困難縣(市)標准財政供養人員年人均財力達到11000元左右,保障其最基本的支出需要;建立激勵機制,調動地方增收節支的積極性,增強地方財政的自給能力和自求平衡意識;逐步理順財政分配關系,健全約束機制,建立規范的財政體制。
四、省對市財政體制調整的主要內容
1、簡化和改變省級集中財力辦法。取消原省集中的增值稅12.5%和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排污費、水資源費等按比例分成以及稅收返還增量省集中0.05的政策,原上交省部分,以2000年為基數,實行定額上交。以2000年為基期年,核定各市地方財政收入基數和稅收返還基數。今後比基數增長部分,省統一集中20%。考慮到2001年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為保證農材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對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省不集中。金融保險營業稅、省屬企業所得稅仍作為省級收入。
2、建立相對規范的轉移支付和轉移支付正常增長機制。為解決縣鄉財政困難,近年來,我省逐年加大了對市縣轉移支付力度,1999年省對市縣一般轉移支付總額為3.67億元,2000年增加到6.09億元,今年在農村稅費改革專項轉移支付10.47億元、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專項轉移支付2.5億元的基礎上,准備進一步壓縮省級支出,將壓縮的省級支出用於增加對縣鄉的轉移支付,將一般轉移支付增加到10.8億元。為改變過去各地對轉移支付心中無數、不便於年初預算安排的局面,同時為了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和不合理因素對方案的影響,此次財政體制調整,我省取消了省對市縣每年的年終困難補助,採用全國統一、相對規范的轉移支付辦法,通過測算出的標准收入、標准支出和標准財政供養人員等數據計算核定了各
地的轉移支付基數(將1999年標准人均財力低於11000元的縣(市)列入財政轉移支付的范圍,按照各地標准人均財力與11000元的差額,省補助50%)。同時,建立了轉移支付補助增長機制,今後凡達到「三保」(保吃飯、保運轉、保平衡)的,實行補助增長與財政收入增長掛鉤的辦法,即地方財政收入每增長1%,轉移支付補助增長1.1%。
3、建立激勵機制。以往省對下財政補助採取的是定額補助的辦法,補助一旦進入基數後,不再具有約束力,不論受補助地區努力情況如何都不影響補助,因而不能調動地方增收節支的積極性。為改變這種現狀,同時為了充分發揮政策的正面導向作用,不讓財政收入抓得好、財政支出(特別是財政供養人員)控製得緊的地區吃虧,在此次調整中,全省採用按GDP等計算標准財政收入,按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及鄉鎮個數、中小學學生數等計算行政人員和教師數量,沒有採用各地上報數。同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各地增加收入、控制人員節減支出。對享受財政轉移支付的縣(市),在通過規范的轉移支付辦法核定補助基數的基礎上,採取了補助增長與財政收入增長掛鉤的辦法;對沒有享受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的市縣(市),採取獎勵與地方上交掛鉤的辦法:對標准人均財力在11000-13000元的市、縣(市),按其地方財政收入當年新增上交額給予20%的發展資金,對標准人均財力超過13000元的市、縣(市),按其地方財政收入當年新增上交額給予10%的發展資金。發展資金用於支持當地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此外,對全省所有的市、縣建立了地方財政收入上台階獎勵制度。省轄市市本級地方財政收入每增加1億元,省一次性獎勵30萬元,縣(市)每增加4000萬元,省一次性獎勵20萬元。
4、財政管理體制調整的配套措施。(1)按照公共財政理論和「一是吃飯,二要建設」的原則安排支出,對省補助縣(市)的財力,各縣(市)要主要用於解決機關工作人員、教師及離退休等人員的工資發放和彌補社會保障資金缺口;同時要保證地方政權機構的正常運轉,保證當年地方財政收支平衡。(2)加快預算編制改革步伐,創新管理體制。推行部門預算,增加預算約束力。改革財政資金繳撥方式,實施國庫集中收付制度。(3)嚴格控制各種要求財政增支的升級、達標活動。凡超越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承受能力的升級、達標活動。財政,律不予補助。(4)加快機構改革步伐,大力精簡機構和人員。調整學校布局,對教師隊伍合理定編,精簡冗員。(5)規范財政性資金的分配秩序。減少多部門參與財政收入分配的現象,嚴禁在財政體制之外調用屬於下級政府的財力。大力壓縮省級各部門對市縣補助的專項資金,特別是用於競爭性領域的資金,將壓縮的資金用來增加對市縣的財政轉移支付。除保留教育、農業、科技和撫恤社會救濟專款(這些專款只補助,原則上不得要求地方配套)外,其它專項資金從2001年起,力爭每年壓縮三分之一,通過三年的努力,取消省級部門對市縣補助的專項資金。
⑺ 江蘇省財政廳的職責調整
(一)取消已由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審批事項。
(二)強化宏觀調控職責。參與制定各項宏觀經濟政策,提出運用財稅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綜合平衡社會財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建議。
(三)加強預算和稅政管理。逐步將政府非稅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充分發揮各部門在預算編制中的作用,完善支出標准,細化部門預算,提高預算管理的科學化和透明度。嚴格監督稅收法規和政策的執行情況。
(四)強化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建設。完善省和市、縣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逐步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五)加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比重,合理界定財政保障范圍和標准,重點增加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加大對禁止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的支持力度。嚴格控制一般性開支,降低行政成本。
(六)強化財稅調節收入分配的職責,完善省內各級政府間、政府與企業間的分配政策,完善鼓勵公益事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縮小省內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
(七)強化行政事業單位、省級文化企業和地方金融企業等部門、單位的國有資產和財務管理工作,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和辦法,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⑻ 養老保險經辦服務標准化
標准化是提高社會保險公共服務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邸妍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發布時間:2009-4-2
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是國家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建設服務型政府以及逐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主要內容。那麼,如何加強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進而推進社會保險領域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呢?我認為,除了當前要解決制度缺失外,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採用標准化方法,加強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的科學管理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
一、標准化的內涵
標准化屬於科學管理的范疇。按照有關國家標準的規定,標准化實質就是一個建立規范的過程,其主要活動包括編制、發布和實施標准。標准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通過修訂標准,使對象事物不斷循環、螺旋上升、持續改進。這本身就與科學發展觀的可持續發展是相一致的。
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開展標准化實踐,可以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因為,通過開展標准化活動,對社會保險經辦工作中需要統一協調的事項進行規范,可以加強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的科學管理;通過對業務流程進行梳理和優化、,並制定工作標准,可以促進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能力的提升;通過對經辦服務人員的行為舉止進行要求,可以促進服務質量的改進。此外,通過開展標准化,還可以促進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可持續長效機制的建立,最終的受益者是廣大老百姓。
因此,標准化是加強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科學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二、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標准化的主要內容
標准化活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制定標准。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標准:一是基礎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的基礎事項,如標準的編寫格式、術語、標志等內容制定的標准;二是技術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所制定的標准,如相關信息技術、社會保障號碼等;三是管理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管理事項所制定的標准,如人財物資源管理、內部稽核、風險控制等;四是工作標准(業務標准),即為實現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整個工作過程的協調,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對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責和許可權,本崗位與組織內部其他崗位縱向和橫向的聯系、本崗位與外部的聯系,服務人員的能力和資格要求等內容制定的標准;五是服務標准,即對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的服務活動,包括服務人員的儀表、語言、態度和行為,服務設施、安全、衛生,服務質量等內容而制定的標准。
三、各地公共服務標准化的實踐經驗
近幾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黨的「十七大」提出「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以來,各地都在陸續探索通過標准化的方法來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一是從其他領域來看,北京市朝陽區以標准化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運用現代財政管理的標准化思想,在建設公共財政體系中,以標准化為切入點,對政府基本支出實行標准化管理,堅持部門基本事權可測量,「財隨事走」,力求使每個老百姓都可以享受到同質的基本公共服務;上海市建立了以提供標准化公共人事服務產品為紐帶的覆蓋全市的公共服務和管理網路體系;海南省制定的質量興省服務標准化工作方案中,把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標准放到了第一位,圍繞老百姓最需要、最關心、最現實的服務需求,開展社會需求型服務標准化建設;江蘇省無錫市行政服務中心已經通過ISO9000認證;山東省新泰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立了工作標准、管理標准和服務質量標准三大體系等。
二是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內來看,原人事部成立了全國人才服務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原勞動部成立了全國定員定額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各地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照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6年頒布的《關於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的意見》(勞社部發〔2006〕10號)「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要求,陸續開展了以改善和提高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能力為重點的「完善和規范業務流程、建設標准化經辦服務中心、優化社會保險信息系統、提高人員業務素質、改善服務工作質量」的實踐探索:(1)陝西省社會保險管理局率先在全國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模式下開展了標准化工作的探索,圍繞養老保險經辦業務的管理事項和工作流程等建立了包括基礎標准、管理標准和技術標准等內容在內標准體系;(2)江蘇省淮安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將ISO9000管理標准體系引入社會保險服務領域,率先通過了ISO9001管理質量標准認證;(3)江蘇省無錫市為提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能力,以改變傳統服務模式不適應社會需求的狀況,正在探索進行管理機制創新,重新梳理業務流程,建立包括基礎標准、技術標准、管理標准、工作標准和服務標准在內的標准體系;(4)吉林省積極推進業務基礎管理規范達標活動,通過明確服務標准、規范服務程序,達到全省養老和失業保險業務經辦的規范統一,並積極開展標准化經辦服務大廳、標准化檔案管理中心、標准化社區服務窗口的創建工作等。
上述情況證明,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採用標准化方法是可行性,並且這些實踐都為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的標准化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四、對今後開展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標准化工作的建議
按照有關國家標準的規定,「標准化」中的「標准」有其法定含義,與一般意義上的「標准」有所不同。其中,顯著的區別是「標准化」中的標准對象具有「重復性」的特徵,也即同一事物反復多次出現的性質。在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領域開展標准化活動,首先就需要在分析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現狀並預測今後一段時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確定本領域應該標准化的對象事物。
針對當前各地在經辦服務機構名稱和設置上差異較大的現實狀況,即有些地區是按社會保險險種「分散」設立,有些則是「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將部分險種集中設立其他分散設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實現「五險合一」等,建議當前在社會保險公共服務領域開展標准化可以採取「國家統一」和「地方差異」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推進。
一是國家可以考慮研究制定社會保險經辦服務的基礎標准、技術標准和服務標准。主要包括:對於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的名稱、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所使用的術語以及標志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基礎標准;對於社會保險經辦服務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技術事項,涉及未來提高統籌層次目標中社會保險關系可轉移、可接續的相關信息技術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技術標准;對於涉及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活動的服務人員儀表、語言、態度和行為,服務設施、安全、衛生,以及服務質量等內容可以考慮制定服務標准。
二是各地可以結合具體的工作實際探索制定管理標准和工作標准。由於各地的管理體制和經辦服務機構設置存在較大差異,而這些情況又決定著社會保險經辦工作的業務管理和工作流程,對這部分內容目前還不適宜制定全國統一的標准,但國家應該指導並鼓勵各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對經辦體系中需要協調統一的管理事項、業務流程中的關鍵環節和服務人員的資格能力等內容探索制定管理標准和工作標准。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⑼ 國家發改委: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 落實取消落戶限制
8月30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廣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的通知。
通知提出,堅持尊重意願、存量優先、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降低落戶門檻或探索差別化落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取消落戶限制要求並優化戶籍遷移服務等。
山東濟南和雲南昆明全面取消城區落戶限制,有產權房屋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房屋處落戶,無產權房屋的在租賃房屋處或單位集體戶、社區集體戶、人才集體戶等落戶。
廣東廣州7個市轄區探索實施與中心城區差別化落戶政策,降低學歷等落戶門檻,允許全日制大專學歷等符合條件人員直接落戶。
通知原文: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4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陸續設立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充分發揮試點地區的示範帶動效應,2018年、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別公布《關於印發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的通知》《關於推廣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的通知》,現推廣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
一、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堅持尊重意願、存量優先、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降低落戶門檻或探索差別化落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取消落戶限制要求並優化戶籍遷移服務等。
山東濟南和雲南昆明全面取消城區落戶限制,有產權房屋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房屋處落戶,無產權房屋的在租賃房屋處或單位集體戶、社區集體戶、人才集體戶等落戶。
重慶永川區和璧山區取消務工年限等地區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從凈流出轉變為凈流入。江蘇南京取消地區年度落戶名額限制,降低6個市轄區落戶門檻。
廣東廣州7個市轄區探索實施與中心城區差別化落戶政策,降低學歷等落戶門檻,允許全日制大專學歷等符合條件人員直接落戶。
遼寧鞍山快速落實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的要求,並開通戶籍「全城通辦」線上線下服務,大幅提高戶籍遷移便利度。
(二)在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主要是根據農業轉移人口需求加強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優化醫療衛生服務、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等。
湖南郴州在試點期間增加義務教育學位約12萬個,海南瓊中建設華中師范大學瓊中附屬中學、增加學位約0.4萬個,河北固安第八小學增加學位約0.2萬個,為適齡學生特別是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提供優質教育。
山東諸城建成由三級乙等綜合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院、疾控中心、幾百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組成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縣域內就診率達98%。
湖北隨州通過政府建設、商住小區配建、企業自建、長期租賃等方式籌集公租房約1.8萬套,湖南湘潭籌集公租房約2.9萬套,寧夏銀川分配保障性住房約4.5萬戶,對農業轉移人口等重點人群「應保盡保」。
福建上杭以公建民營方式發展普惠養老,河北盧龍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養老服務機構,提供健康管理和急診急救等多項服務。
吉林公主嶺范家屯鎮整合設立12個社區,每個社區設立公共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貴州「十三五」期間推動約182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成為新市民,增強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推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約5個百分點。
(三)在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素質方面,主要是流入地政府結合重大工程開展培訓、流出地政府主動靠前提供培訓、統籌調動企業和職業院校培訓力量等。
北京延慶區實施服務於世園會和冬奧會的培訓行動,開展服務保障、園藝花卉、壓雪造雪等培訓約1.2萬人次,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
河北涉縣將焊工、電工、烹調等培訓班辦到農村富餘勞動力家門口,開展培訓約0.6萬人次。
貴州清鎮建成職業教育城,強化農業轉移人口等人員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每年畢業生達3萬餘人。吉林梅河口依託政府定點培訓機構開展養老托育等培訓,依託大型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培訓。
廣西荔浦聘請職業院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在農民工創業園內開展培訓,80%以上參訓人員成功轉移就業。
二、提高城市建設與治理水平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著力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在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方面,主要是改善老舊小區居住條件、推進老舊廠區轉型培育新動能、推動老舊街區打造街區經濟等。
四川江安通過財政出資並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改造老舊小區約70個,改善萬餘人居住條件。寧夏銀川興慶區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市場化運作,引入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企業,按不同比例分擔改造資金。
江蘇南京利用老舊廠區土地及建築,培育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及經營性項目。重慶潼南區改造盤活零星邊角地等「碎片化」土地,建設文化體育公園等市民公共空間。
江蘇揚州統籌改造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及老宿舍、老宅子、老市場。
(五)在提升城市發展韌性方面,主要是結合醫院改造提升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健全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海綿城市等。廣東英德響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結合醫院改造升級,購置大型醫療設備,建設核酸檢測PCR實驗室。
四川金堂統籌增強築堤、拓卡、清障、疏浚等防洪能力,適度超前建設排水管網,全面消除嚴重易澇積水區段。
四川遂寧健全雨水花園、下凹綠地和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增強「滲、滯、蓄、凈、用、排」功能,並利用物聯網技術布設監測設備及平台,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六)在增強城市創新能力方面,主要是導入大城市科技教育資源、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健全產業園區配套設施等。
江蘇溧陽與中關村科技園區合建溧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吸引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等科研機構入駐。
吉林梅河口引入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等高端教育醫療資源,打造先進教育科技和醫療康養基地。
浙江海鹽與發達國家相關機構共建北歐(丹麥)工業園、歐洲(德國)工業園等產業技術合作平台。
山東諸城建設企業共用共享的標准廠房和技術研發轉化中心,降低企業投產成本、吸引眾多企業入駐。
(七)在推動城市智慧化運行方面,主要是促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引導社區服務線上辦理、建設智慧停車信息平台等。
湖北老河口建成政務雲數據中心,橫向匯聚部門政務數據,縱向連接地級市和省級政務平台,實現90餘個政務事項「一事聯辦」、800餘個政務事項「一窗通辦」。
雲南騰沖推動主要公共場所5G網路全覆蓋,建成智慧城管指揮中心,實現公安、交通、旅遊、公共服務等信息聯通應用。
重慶璧山區打造社區服務「城市生活網」,引入線上商戶約0.3萬家,為居民提供線上社區服務約200項。
河南新密將近萬個停車位統一納入智慧停車信息平台,並釋放出約0.3萬個機關事業單位停車位,實現市民出行就近停車、錯峰停車,基本解決「停車難」問題。
(八)在促進城市低碳化改造方面,主要是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行清潔能源供暖、發展綠色建築等。
北京順義區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建設項目審批要求,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引導低耗能低污染企業入駐產業園區。
江蘇鎮江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影響評估制度,完成園區循環化改造,每年減少碳排放約2萬噸。
浙江富陽關停騰退造紙類企業千餘家,騰出產業空間約2萬畝,每年減少煤炭消耗約200萬噸。河北盧龍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大型公共建築採用裝配式建築、使用綠色低碳建材,河南鶴壁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准。江西撫州對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垃圾分類、參與植樹等發放「碳幣」,居民可直接用於生活消費。
(九)在優化創新城市治理方面,主要是推進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設市、科學調整收縮型城市區劃、盤活存量低效建設用地等。浙江龍港統籌推進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管理,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形成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設市模式。
黑龍江伊春15個市轄區整合為4區4縣,實現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合理集中。湖北長陽探索國土整治、限期開工、依法收回、重新出讓、騰籠換鳥等方式,提高存量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貴州凱里引導居民和社會力量參與市容秩序管理,參與的社會組織達100餘個、志願者隊伍達4萬餘人。北京密雲區免費開放城區10餘所公辦學校體育場館,滿足市民健身鍛煉需求。
三、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十)在健全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機制方面,主要是引導金融機構下沉服務重心、設立政策性風險補償資金或擔保公司、拓展農村資產抵押范圍等。山東淄博組織農擔公司和銀行支持數字農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信用為基礎提出申請、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提供貸款,發放數字農業類貸款約3.5億元。四川崇州發展「農貸通2.0版」,推進農業生產設施設備和農作物等9類農村資產抵押融資,發放貸款約28億元。河南長葛實行「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抵押 貸款保證保險 政府風險補償資金」方式,發放貸款約4.5億元。廣東廣州花都區推進生豬抵押融資,發放貸款約2.3億元。
(十一)在健全科技成果入鄉孵化轉化機制方面,主要是加強涉農科技研發應用、引導城市人才入鄉發展等。重慶潼南區建設檸檬產業研究院,研發檸檬精深加工技術約300項,檸檬種植面積達200餘平方公里。河南長葛引入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共建現代種業研發平台。四川成都郫都區建立城市人才加入鄉村制度,制定申請、初審、表決、公示、頒證等新村民引進程序,吸引鄉村旅遊等緊缺人才約100名,帶動約0.2萬名專業人才進村到戶。
(十二)在推進城市公共設施向鄉村覆蓋方面,主要是推進城鄉污水垃圾統籌收集處理、城鄉客運一體化、城鄉物流配送網路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等。福建漳州長泰區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鄉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鄉村生活垃圾收集率達95%。湖南湘潭推進鄉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度全覆蓋,既減少垃圾總量、又減少財政支出。吉林梅河口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機械化清掃率達90%。河北涉縣推進村村通油(水泥)路和公共客車,公交化客運服務覆蓋約80個行政村。四川達州建設城鄉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和專線網路,促進快速消費品、建材家居、農副產品、農資等城鄉互通。寧夏鹽池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農村自來水集中供水率和水質達標率均達100%。
(十三)在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方面,主要是建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等。浙江嘉善完善縣域醫共體,建成5個診斷共享中心、13個基層「雲診室」平台。河南登封按照二級綜合醫院標准建成5個縣域醫療次中心,把優質醫療資源引入基層。廣東韶關採用支教交流和師徒結對等方式,促進優秀義務教育教師在城鄉間交流輪崗。江西萍鄉採用以定向培養為主、以師范生支教和「銀齡講學」等為補充的方式,提高鄉村教師隊伍水平和學校辦學質量。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圓滿收官,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試點示範任務順利完成。試點示範地區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產生了不少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為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的面上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持續總結提煉,印發三份推廣經驗文件、推出180條典型做法,並從中凝練出30項政策舉措納入政策性文件,成為全國性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各地區要認真學習借鑒並應用典型經驗,不斷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取得新突破。
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試點示範已到期,試點示範工作到此結束,相關文件同時廢止。同時,鼓勵這些地區繼續探索,圍繞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突破,不斷創造實踐經驗和改革成果。
⑽ 發改委發布關於推廣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的通知
8月30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關於推廣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的通知。通知提出,堅持尊重意願、存量優先、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降低落戶門檻或探索差別化落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取消落戶限制要求並優化戶籍遷移服務等。山東濟南和雲南昆明全面取消城區落戶限制,有產權房屋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房屋處落戶,無產權房屋的在租賃房屋處或單位集體戶、社區集體戶、人才集體戶等落戶。
全文如下: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推廣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的通知
發改辦規劃〔2021〕66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2014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陸續設立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充分發揮試點地區的示範帶動效應,2018年、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別公布《關於印發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的通知》《關於推廣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的通知》,現推廣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
一、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堅持尊重意願、存量優先、循序漸進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非戶籍常住人口,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方面,主要是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降低落戶門檻或探索差別化落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落實取消落戶限制要求並優化戶籍遷移服務等。山東濟南和雲南昆明全面取消城區落戶限制,有產權房屋的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房屋處落戶,無產權房屋的在租賃房屋處或單位集體戶、社區集體戶、人才集體戶等落戶。重慶永川區和璧山區取消務工年限等地區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從凈流出轉變為凈流入。江蘇南京取消地區年度落戶名額限制,降低6個市轄區落戶門檻。廣東廣州7個市轄區探索實施與中心城區差別化落戶政策,降低學歷等落戶門檻,允許全日制大專學歷等符合條件人員直接落戶。遼寧鞍山快速落實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的要求,並開通戶籍「全城通辦」線上線下服務,大幅提高戶籍遷移便利度。
(二)在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主要是根據農業轉移人口需求加強義務教育學位供給、優化醫療衛生服務、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等。湖南郴州在試點期間增加義務教育學位約12萬個,海南瓊中建設華中師范大學瓊中附屬中學、增加學位約0.4萬個,河北固安第八小學增加學位約0.2萬個,為適齡學生特別是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提供優質教育。山東諸城建成由三級乙等綜合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院、疾控中心、幾百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等組成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縣域內就診率達98%。湖北隨州通過政府建設、商住小區配建、企業自建、長期租賃等方式籌集公租房約1.8萬套,湖南湘潭籌集公租房約2.9萬套,寧夏銀川分配保障性住房約4.5萬戶,對農業轉移人口等重點人群「應保盡保」。福建上杭以公建民營方式發展普惠養老,河北盧龍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養老服務機構,提供健康管理和急診急救等多項服務。吉林公主嶺范家屯鎮整合設立12個社區,每個社區設立公共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貴州「十三五」期間推動約182萬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成為新市民,增強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推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約5個百分點。
(三)在提高農業轉移人口職業技能素質方面,主要是流入地政府結合重大工程開展培訓、流出地政府主動靠前提供培訓、統籌調動企業和職業院校培訓力量等。北京延慶區實施服務於世園會和冬奧會的培訓行動,開展服務保障、園藝花卉、壓雪造雪等培訓約1.2萬人次,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河北涉縣將焊工、電工、烹調等培訓班辦到農村富餘勞動力家門口,開展培訓約0.6萬人次。貴州清鎮建成職業教育城,強化農業轉移人口等人員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每年畢業生達3萬餘人。吉林梅河口依託政府定點培訓機構開展養老托育等培訓,依託大型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培訓。廣西荔浦聘請職業院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在農民工創業園內開展培訓,80%以上參訓人員成功轉移就業。
二、提高城市建設與治理水平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著力建設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不斷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四)在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方面,主要是改善老舊小區居住條件、推進老舊廠區轉型培育新動能、推動老舊街區打造街區經濟等。四川江安通過財政出資並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改造老舊小區約70個,改善萬餘人居住條件。寧夏銀川興慶區推動老舊小區改造市場化運作,引入供水、供電、供氣、通信等企業,按不同比例分擔改造資金。江蘇南京利用老舊廠區土地及建築,培育技術創新服務平台及經營性項目。重慶潼南區改造盤活零星邊角地等「碎片化」土地,建設文化體育公園等市民公共空間。江蘇揚州統籌改造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及老宿舍、老宅子、老市場。
(五)在提升城市發展韌性方面,主要是結合醫院改造提升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健全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海綿城市等。廣東英德響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結合醫院改造升級,購置大型醫療設備,建設核酸檢測PCR實驗室。四川金堂統籌增強築堤、拓卡、清障、疏浚等防洪能力,適度超前建設排水管網,全面消除嚴重易澇積水區段。四川遂寧健全雨水花園、下凹綠地和透水鋪裝等海綿設施,增強「滲、滯、蓄、凈、用、排」功能,並利用物聯網技術布設監測設備及平台,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六)在增強城市創新能力方面,主要是導入大城市科技教育資源、引進發達國家先進技術、健全產業園區配套設施等。江蘇溧陽與中關村科技園區合建溧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吸引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等科研機構入駐。吉林梅河口引入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等高端教育醫療資源,打造先進教育科技和醫療康養基地。浙江海鹽與發達國家相關機構共建北歐(丹麥)工業園、歐洲(德國)工業園等產業技術合作平台。山東諸城建設企業共用共享的標准廠房和技術研發轉化中心,降低企業投產成本、吸引眾多企業入駐。
(七)在推動城市智慧化運行方面,主要是促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引導社區服務線上辦理、建設智慧停車信息平台等。湖北老河口建成政務雲數據中心,橫向匯聚部門政務數據,縱向連接地級市和省級政務平台,實現90餘個政務事項「一事聯辦」、800餘個政務事項「一窗通辦」。雲南騰沖推動主要公共場所5G網路全覆蓋,建成智慧城管指揮中心,實現公安、交通、旅遊、公共服務等信息聯通應用。重慶璧山區打造社區服務「城市生活網」,引入線上商戶約0.3萬家,為居民提供線上社區服務約200項。河南新密將近萬個停車位統一納入智慧停車信息平台,並釋放出約0.3萬個機關事業單位停車位,實現市民出行就近停車、錯峰停車,基本解決「停車難」問題。
(八)在促進城市低碳化改造方面,主要是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推行清潔能源供暖、發展綠色建築等。北京順義區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建設項目審批要求,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引導低耗能低污染企業入駐產業園區。江蘇鎮江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影響評估制度,完成園區循環化改造,每年減少碳排放約2萬噸。浙江富陽關停騰退造紙類企業千餘家,騰出產業空間約2萬畝,每年減少煤炭消耗約200萬噸。河北盧龍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大型公共建築採用裝配式建築、使用綠色低碳建材,河南鶴壁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准。江西撫州對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垃圾分類、參與植樹等發放「碳幣」,居民可直接用於生活消費。
(九)在優化創新城市治理方面,主要是推進非縣級政府駐地特大鎮設市、科學調整收縮型城市區劃、盤活存量低效建設用地等。浙江龍港統籌推進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管理,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形成行政管理創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設市模式。黑龍江伊春15個市轄區整合為4區4縣,實現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合理集中。湖北長陽探索國土整治、限期開工、依法收回、重新出讓、騰籠換鳥等方式,提高存量建設用地利用效率。貴州凱里引導居民和社會力量參與市容秩序管理,參與的社會組織達100餘個、志願者隊伍達4萬餘人。北京密雲區免費開放城區10餘所公辦學校體育場館,滿足市民健身鍛煉需求。
三、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十)在健全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機制方面,主要是引導金融機構下沉服務重心、設立政策性風險補償資金或擔保公司、拓展農村資產抵押范圍等。山東淄博組織農擔公司和銀行支持數字農業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信用為基礎提出申請、農擔公司提供擔保、銀行提供貸款,發放數字農業類貸款約3.5億元。四川崇州發展「農貸通2.0版」,推進農業生產設施設備和農作物等9類農村資產抵押融資,發放貸款約28億元。河南長葛實行「農村承包地經營權抵押 貸款保證保險 政府風險補償資金」方式,發放貸款約4.5億元。廣東廣州花都區推進生豬抵押融資,發放貸款約2.3億元。
(十一)在健全科技成果入鄉孵化轉化機制方面,主要是加強涉農科技研發應用、引導城市人才入鄉發展等。重慶潼南區建設檸檬產業研究院,研發檸檬精深加工技術約300項,檸檬種植面積達200餘平方公里。河南長葛引入中國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和種業企業,共建現代種業研發平台。四川成都郫都區建立城市人才加入鄉村制度,制定申請、初審、表決、公示、頒證等新村民引進程序,吸引鄉村旅遊等緊缺人才約100名,帶動約0.2萬名專業人才進村到戶。
(十二)在推進城市公共設施向鄉村覆蓋方面,主要是推進城鄉污水垃圾統籌收集處理、城鄉客運一體化、城鄉物流配送網路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等。福建漳州長泰區推行「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鄉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鄉村生活垃圾收集率達95%。湖南湘潭推進鄉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度全覆蓋,既減少垃圾總量、又減少財政支出。吉林梅河口引入社會資本開展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機械化清掃率達90%。河北涉縣推進村村通油(水泥)路和公共客車,公交化客運服務覆蓋約80個行政村。四川達州建設城鄉物流配送信息平台和專線網路,促進快速消費品、建材家居、農副產品、農資等城鄉互通。寧夏鹽池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農村自來水集中供水率和水質達標率均達100%。
(十三)在推進城市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方面,主要是建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等。浙江嘉善完善縣域醫共體,建成5個診斷共享中心、13個基層「雲診室」平台。河南登封按照二級綜合醫院標准建成5個縣域醫療次中心,把優質醫療資源引入基層。廣東韶關採用支教交流和師徒結對等方式,促進優秀義務教育教師在城鄉間交流輪崗。江西萍鄉採用以定向培養為主、以師范生支教和「銀齡講學」等為補充的方式,提高鄉村教師隊伍水平和學校辦學質量。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圓滿收官,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試點示範任務順利完成。試點示範地區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產生了不少可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為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的面上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持續總結提煉,印發三份推廣經驗文件、推出180條典型做法,並從中凝練出30項政策舉措納入政策性文件,成為全國性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各地區要認真學習借鑒並應用典型經驗,不斷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工作取得新突破。
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試點示範已到期,試點示範工作到此結束,相關文件同時廢止。同時,鼓勵這些地區繼續探索,圍繞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突破,不斷創造實踐經驗和改革成果。